《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乌梅丸为《伤寒论》中止痛安蛔的要方,临床多应用于胆道蛔虫症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功效】温脏驱蛔。
【主治】脏寒蛔厥。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或久泻久利。
【基本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
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方歌】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趣味歌】富贵新疆人,熟知白脸美。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王燕:乌梅丸临床新用

王燕:乌梅丸临床新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物组成。
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从药味上讲,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有甘味的人参、当归,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可谓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
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
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偏头痛李某,男性,49岁,1996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偏头痛4年,每因劳累而诱发,痛时连及耳目,伴眩晕、心烦、失眠,背微恶寒,四肢不温,舌红苔白,脉弦。
脑电图、脑血流图、CT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曾服正天丸、镇脑宁、安神补脑液等,效果均不佳。
分析证情,患者头痛,连及耳目,伴心烦、失眠,是相火郁于内,背微恶寒,四肢不温是阴寒之象,与厥阴寒热错杂之证甚合。
处方:乌梅12g、黄连10g、附子10g、黄柏12g、当归10g、党参15g、花椒10g、桂枝10 g、干姜10g、细辛3g、川芎15g、蔓荆子15g。
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2周以巩固疗效。
胃脘胀满王某,女性,36岁,1997年5月26日初诊。
患者胃脘胀满不适1个月,生气后加重,伴纳差,心烦, 大便干,舌红黄,脉弦。
X光、B超、肠镜均未发现异常。
曾服用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效果均不佳。
此病为厥阴肝旺,夹少阳相火侵凌阳明中土,致土虚而失升清降浊之职,浊气上逆则生胀,宜用乌梅丸。
乌梅丸可以从整体上综合调节土木失和的证候。
《神农本草经》谓“乌梅能下气”,《肘后方》谓乌梅可救治“心腹胀痛”。
处方:乌梅45g、细辛3g、干姜10g 、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5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胀满明显减轻,继服5剂,胀满等症状完全消失。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丸(伤寒论)(一)对乌梅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蚘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蚘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
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蚘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
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
脏厥与蚘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蚘。
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蚘一症者,曰蚘厥;无吐蚘者,曰脏厥。
2、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厥阴病的方剂,临床上只要见到上热下寒所导致的头痛、心烦、口干咽燥、腹痛、腹泻、呕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应用,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作用。
本方由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人参、当归十味药组成。
在临床应用中,我使用最频繁的病症就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而且效果最显著,曾经有一个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每天潮热出汗7、8次,就算冬天都会汗流浃背,需要换衣服的,只服第一剂,潮热出汗就减至每天一次,而且程度大大减少。
其他如糖尿病、慢性胃肠炎、咳嗽(肝木刑金证型)等,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前提要有寒热夹杂、上热下寒等征象。
将乌梅丸扩而用之于“厥阴肝经杂病”,屡屡获效

将乌梅丸扩而用之于“厥阴肝经杂病”,屡屡获效I导读:看看作者如何将乌梅丸用活,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作者/龚志贤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原主治“蛔厥”、“久痢”。
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
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
余曾用此方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令人满意之效果。
本篇就乌梅丸治疗上述病症介绍如下(眩晕之证已在眩晕证治中介绍,久痢已在“几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的证治要点”中介绍,故不重述。
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论治,各有主方,太阳有麻黄、桂枝,阳明有白虎、承气,少阳有柴胡,太阴有理中,少阴有四逆,独厥阴厥。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乌梅丸证》曰:“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痢不止,与又主久痢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蚘厥之剂矣。
”柯氏此论,不无见地。
夫厥阴者,阴之极也,两阴交尽是为厥阴,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邪客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厥阴在脏为肝,其气应春而属木,本寒而标火。
厥阴之治,既不从标,又不从本,而从中治,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故用乌梅丸较为恰当。
方中乌梅、细辛泻肝经之邪;黄连、黄柏泻君相之火;肉桂、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参归补益气血,酸甘苦辛、温清补泻之药合而用之,正中其病所,故有效也。
余在临床中每引伸乌梅丸之旨意,扩而用之于厥阴肝经之杂病,屡屡获效。
1.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花翳白陷是黑睛生翳,形如花状,色白而中间凹陷,是一种最易反复发作难以治疗的急慢性眼病。
本病是因外感风邪,内因肝肺火盛,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
1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
“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
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
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
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
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
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
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
“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
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
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
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
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
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
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
”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
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乌梅丸原方及方义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去皮炮,蜀椒四两炒出汗,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
前人云:蛔得甘则动,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本方酸辛苦甘并投,寒温互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
本方寒温互用,具辛开苦降之意,故又治寒热错杂之久利。
此外《医宗金鉴》云: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可供参考。
3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3.1治疗胆道蛔虫《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历史由来以久。
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
“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
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4]。
3.2治疗下痢慢性久痢,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道。
而乌梅丸温清敛补,攻补兼施,于久痢虚实夹杂之证最是合拍。
是谓“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关于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的报道较多,效果显著[5]。
并有应用其治疗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亦有较好疗效。
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
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
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
近代名医朱良春先生亦认为,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
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故用之有效而无碍,不必拘泥于前人酸收之说。
久痢、暴痢患者如因下利不止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等表现时,辨证为厥阴下利、寒热虚实错杂,应用乌梅丸治疗是非常对症的。
3.3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往往病程中出现胃脘疼痛、痛引胁背、气上撞心、胸腹满闷、恶心呕吐、饥而不欲食、食入即吐、暖气或吐清水、周身乍寒乍热、四肢厥冷、脉弦紧、舌红苔白或薄黄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上述一组症状,具有寒热虚实俱存的特点,只要抓住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4治疗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临床上患者既有气促、烦躁、口苦、痰黄、舌苔厚腻、脉滑等实热症状,又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喘甚、汗出、手足厥冷、脉沉、舌胖边有齿印等虚寒症状,故有学者认为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在治疗上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有人应用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临床症状改善,激素撤减成功率增加[6]。
现代药理
研究成果也为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提供了证据。
方中乌梅、人参具有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桂枝、细辛、川椒有松驰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附子、人参、干姜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可对抗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副作用,从而利于激素的撤减;黄连、黄柏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消除气道的炎症,减少渗出,使气道保持畅通[7]。
3.5治疗头痛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经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皆上止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之症,唯厥阴之脉,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眦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
”乌梅丸为厥阴病之正方,著名医家叶心清就曾用乌梅丸治疗一位因萎缩性鼻炎而引起剧烈头痛的患者,2 剂即愈。
血管神经性头痛、鼻渊头痛、偏头痛患者辨证属于厥阴头痛者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虚寒偏重者,重用参、附、桂;属于血虚者,重用归、参。
根据病情或轻苦寒而重辛温,或轻辛温而重苦寒,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法则,才可得心应手。
除上述疾病外,乌梅丸临还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只要掌握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症状时,皆可运用乌梅丸方进行加减治疗。
在临床中随症灵活化裁应用,才可充分发挥该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0.
[2]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88.
[3] 刘华东.《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J].国医论坛,2006,21(2):5.
[4] 赵鸣芳.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J]. 国医论坛, 1999, 14(6):7-9
[5] 郭小培, 曹一敏, 曹迎祥, 等. 辨证论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5, 25(7):32-33
[6] 杨硕, 武维屏, 崔红生. 乌梅丸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探析[J]. 中医药学刊, 2005, 23(3):438-439
[7] 季凤刚, 王立华, 刘长远. 乌梅丸汤剂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26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