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课件

最新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

中考数学中的“新定义”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定义”的题目频频出现.此类题目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现结合具体题目加以分析. 一、定义新符号 例l (20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用符号[ ]表示一个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3.69]=3, ]=l ,按此规定1]= 分析及解答本题涉及到无理数的估算,∵9<13<16,∴3<<4,∴1<3, ∴1]=2.故应填2. 二、定义新数 例2 (2010·杭州市)定义[,,a b c ]为函数2y ax bx c =++的特征数.下面给出特征数为 [2m ,1一m ,一1一m ]的函数的一些结论: ①当m = 一3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 ②当m >0时,函数图象截x 轴所得线段的长度大于 32; ③当m <0时,函数在x > 14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m ≠O 时,函数图象经过同一个点.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分析及解答不妨把m = 一3代入知道,a = 一6,b =4,C =2, 22186426()33y x x x =-++=--+ ,所以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8,33 ).①正确排除选项D ;由于当m <0时,对称轴124b m x a m -=-=-大于14 ,所以③错误,排除A 、C .综上可知,故选B . 三、定义新图形 (1)定义新点 例3 (2014·北京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点P (1,1)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已知点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1.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A.7队B.6队C.5队D.4队 考点二: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专题讲座(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二、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思想”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思想,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转化是化繁为简,化难为

易,化未知为已知的有力手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对转化思想并不陌生,中学数学中常用的化高次为低次、化多元为一元,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在具体内容上,有加减法的转化、乘除法的转化、乘方与开方的转化、数形转化等等。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和“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教学内容中,教材是通过“议一议”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的过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无论遇到多么难、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把“不会的”转化为“会的”、“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这符合学生原有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越浅显的例子,越能引起学生的认同,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WORD)1:选择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7318907601.html, - 1 -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2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2012?白银)方程的解是( ) A .x=±1 B . x =1 C . x =﹣1 D . x =0 思路分析: 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 2﹣1=0, 即(x+1)(x ﹣1)=0, 解得:x 1=﹣1,x 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1.(2012?南宁)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 A .7队 B .6队 C .5队 D .4队 考点二:特例法 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数值、特殊位置、特殊关系、特殊图形、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各选择支进行检验或推理,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真的原理,由此判明选项真伪的方法。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特例取得愈简单、愈特殊愈好. 例2 (2012?常州)已知a 、b 、c 、d 都是正实数,且 a c b d ,给出下列四个不等式:

小学数学关于复习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关于复习专题讲座 青峰镇中堰小学孙潇 每个学期期末都将有两三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课的教学,但长期以来对复习课的研究,关注较少,出现了复习课就是做卷子课,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累、学生苦。 一、复习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二、不同年级复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三、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谈起复习课,就会让人想起一个坐”冷板凳”的角色。印象中,复习课就是先整理归纳知识,再进行练习,很枯燥。尤其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很少有人问津。然而,受人冷落的复习课却至少占据了教学总课时的1/3!因此,改革传统复习课教学模式,上好复习课,使复习课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复习效果如何,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这些都依赖于施教者要组织好学生复习。依据复习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揭示目标阶段 二、再现知识阶段 三、疏理沟通阶段 四、深化提高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教学只是复习课的一般形式。一般以四个阶段教学顺序进行,但每一个阶段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复习课效果的目的。 数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查漏补缺,系统梳理,夯实“双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并在梳理的同时查漏补缺,弥补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 2、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3、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空间想

四川省木里县中学中考数学专题讲座抛物线及几何问题复习

抛物线与几何问题 【知识纵横】 抛物线的解析式有下列三种形式:1、一般式:2y ax bx c =++(a ≠0);2、顶点式:y =a(x —h) 2-+k ;3、交点式:y=a(x —x 1)(x —x 2 ) ,这里x 1、x 2 是方程ax 2 +bx+c=0 的两个实根。 解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善于求点的坐标,进而求出函数解析式是解题的基础;而充分发挥形的因素,数形互动,把证明与计算相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典型例题】 【例1】 (浙江杭州)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点A (0,t ),点Q (t ,b )。平移二 次函数2 tx y -=的图象,得到的抛物线F 满足两个条件:①顶点为Q ;②与x 轴相交于B ,C 两点(∣OB∣<∣OC∣),连结A ,B 。 (1)是否存在这样的抛物线F , OC OB OA ?=2 ?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如果AQ∥BC,且tan∠ABO=2 3 ,求抛物线F 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思路点拨】(1)由关系式OC OB OA ?=2 来构建关于t 、b 的方程;(2)讨论 t 的取值范围,来求抛物线F 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2】(江苏常州)如图,抛物线2 4y x x =+与x 轴分别相交于点B 、O,它的顶点为A,连接AB,把AB 所的直线沿y 轴向上平移,使它经过原点O,得到直线l,设P 是直线l 上一动点.

(1)求点A 的坐标; (2)以点A 、B 、O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中,有菱形、等 腰梯形、直角梯形,请分别直接写出这些特殊四边形的顶点P 的坐标; (3)设以点A 、B 、O 、P 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S, 点P 的横坐标为x,当462682S +≤≤+时,求x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3)可求得直线l 的函数关系式是y=-2x ,所以应讨论①当点P 在第二象限时,x<0、 ②当点P 在第四象限是,x>0这二种情况。 【例3】(浙江丽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坐标为(2,4),直线2=x 与x 轴相交于点B ,连结OA ,抛物线2 x y =从点O 沿OA 方向平移,与直线2=x 交于点 P ,顶点M 到A 点时停止移动. (1)求线段OA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2)设抛物线顶点M 的横坐标为m , ①用m 的代数式表示点P 的坐标; ②当m 为何值时,线段PB 最短; (3)当线段PB 最短时,相应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QMA 的面积与△PMA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2)构建关于PB 的二次函数,求此函数的最小值;(3)分当点Q 落在直线OA 的下方时、当点Q 落在直线OA 的上方时讨论。 【例4】(广东省深圳市)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0(2>++=a c bx ax y 的图象的顶点为D 点,与y 轴交于C 点,与x 轴交于A 、B 两点, A 点在原点的左侧,B 点的坐标为(3,0),OB =OC ,tan∠ACO=3 1 .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经过C 、D 两点的直线,与x 轴交于点E ,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 , 使以点A 、C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 y B O A P M x 2x =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专题讲座——初中数学复习策略 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知识考查基础化;二是题材选择生活化;三是能力要求层次化;四是思维模式开放化;五是试卷结构格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是总复习的重点。 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要充分体现“习、练、透”。 1.习,即温习。在每单元的复习之前,让学生事先依据要求进行温习,例如:要求他们根据考试大纲,温习所学过的知识,整理复习提纲,编写复习资料,各自编写单元或综合试题,互相考查,互相研究解题答卷的技巧,互评试卷的优劣性等等。同时,运用“讲演法”,让学生对现阶段复习进行回顾、思考及提高,以便指导下阶段的复习。所谓的“讲演法”不只是用语言表述,更主要是对复习的总结。 2.练,就是在复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讲解,在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练习,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形成严格又精确的思维习惯。运用数字化的处理方

式,进行建模训练,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抓住事物表象之下的数量关系,提出带普遍意义的数学问题,达到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3.透,就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并贯穿复习的始终。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区别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繁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交叉的知识立体化,横纵的知识网络化。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按这个层次结构,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质量和效 第二轮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侧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一轮采取专题讲座、综合训练等形式。 分类复习,一一击破 分类复习的依据为内容分类和题型分类两种形式。根据不同要求,对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综合比较讲解等。下面谈谈题型分类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很多内容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概括,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分析一道综合题推理运算论证时,有意识展示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在哪里体现了数形结合,使问题得到转化,哪里体现方

2020年中考数学总复习满分方法技巧解读专题讲座(共十三个专题)

2020年中考数学总复习满分方法技巧解读专题讲座(共十三个专题)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9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2019?白银)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解选择题的策略

2009中考数学专题讲座解选择题的策略 概述: 1.选择题在中考中占的比例较大,题比较基础,做题时要细心认真,?失分很不合算,因为它只要一个答案,并不看你的解答过程,若在某个细节上出问题,全题就一分不得. 2.解选择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综合法、分析法、验算法、?排除法(筛选法)等.典型例题精析 例1.在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ab2)3=ab6(B)(3xy)3=9x3y3 (C)(-2a2)2=-4a4(D)(-2)-2=1 4 解:宜用排除法.(A)中,没有3次方,(B)中32≠9,(C)中(-2)2≠4. ∴应选D. 例2.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则△ABC的面积为() (A)6 (B)4 (C)3 (D)1 解:宜用综合法,令x2-4x+3=0,得x1=1,x2=3, ∴│AB│=│3-1│=2,令x=0得y=3.? ∴C(0,3),即△CAB中,AB边上的高为3, ∴S△ABC=1 2 ×2×3=3 故选(C). 例3.若m0 (B)m n >1 (C)m-5>n-5 (D)-3m>-3n 解:可用验值法,取m=-10,n=-2进行验算.(A)n-m=-2-(-10)=-2+8>0正确. (B)m n = 10 2 - - =5>1正确. (C)-10-5=-15,n-5=-2-5=-7 m-5>n-5错误.(D)-3m=-3·(-10)=30,-3n=-3×(-2)=5 ∴-3m>-3n正确.∴选(C) 例4.有如下四个结论: ①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019-2020年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三讲 动态几何问题

2019-2020年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三讲 动态几何问题 智康·刘豪 【前言】第一讲和第二讲我们探讨了有关中考几何综合题的静态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已经有所掌握了。但是静态问题的难度最多也就是中等偏上,真正让人抓狂的永远是动态问题。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在这一讲,我们着重研究一下动态几何问题的解法,代数方面的动态问题我们将在第七,第八讲来解决。由于有些题目比较难和繁琐,建议大家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在这些题上花越多时间,中考中遇到类似题目就会省下越多的时间。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xx ,密云,一模) 如图,在梯形中,,,,,梯形的高为.动点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动点同时从点出发沿线段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秒). C M B (1)当时,求的值; (2)试探究:为何值时,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运动到秒时,如图①,过作交于点,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解得.

小学数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策略提问表面上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都是老师每天要做的,通过提问能得到更好的反馈信息,更希望教出的学生也能提问,然而,提问也有不容忽视的地方,跟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生提问题教师得先会提问题。 在我们的新教材数学课本中,题目都没有很多文字叙述,都是给你一幅画或一个表,要求学生按要求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如果学生会提问题解答起来就比较轻松,如果不会提问题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使学生解答这道题目望而却步。教师提问的方向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这时候比如说一堂课,一开始通过教师的提问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课堂里面,先让学生入课,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时候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去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关键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后的时候,让学生有一个概括提升,有很多时候也是通过老师的提问达到的。 学生的提问是深入思考问题中发现的不太理解的问题,或者说这里面学生觉得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问出来,我们希望学生有一个提问题的好习惯。

所以有句话说的是:“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问题的课堂,”在一节课上学生把不懂的问题都问了他就掌 握了,做练习就没问题了,而一节课上学生都没有提问题,表面上看人人都懂了,而课后的练习,考试呢学生又做不起了。 2、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笼统、过大。 我记得在我们刚流行用课件上课的那几年,老师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要把课件准备的很美、很全面,还配上和谐的音乐,确实增添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 有一次在听一年级老师的10以内的减法公开课时,该老师准备的课件确实很美,课件上有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房子、小河、河里有鸭子。 课的开头,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就带进了这一幅主题图,老师的潜意识问题是:河中有10只鸭子,有2只鸭子游走了,还剩下几只。而老师的问题是: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一年级的同学人人都在举手,抢着回答,把图上的都说完后,老师不甘心呀,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问题,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呀? 学生又回答了,老师,我发现了今天的天气很好,有蓝天白云,老师我发现了花很漂亮,就这样默默的过了十几分钟。这明明是一堂数学课,表面上好像是语文课的看图说话,美术课的欣赏去了。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三讲-动态几何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三讲 动态几何问题 【前言】 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在这一讲,我们着重研究一下动态几何问题的解法,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2010,密云,一模)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 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 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MN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

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AB DE ∥,AB MN ∥. ∴DE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 17 t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 这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 当MN NC =时,如图②作NF BC ⊥交BC 于F ,则有2MC FC =即.(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4 sin 5DF C CD ∠==, ∴3cos 5 C ∠= , ∴310225 t t -=?, 解得258 t = .

宁波地区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三开放性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三:开放性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型问题而言的,它是条件或结论给定不完全、答案不唯一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已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重在考查同学们分析、探索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但难度适中.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分为: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和编制开放型等四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解开放性的题目时,要先进行观察、试验、类比、归纳、猜测出结论或条件,然后严格证明;同时,通常要结合以下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分析综合,归纳猜想,构建数学模型等。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条件开放型 条件开放题是指结论给定,条件未知或不全,需探求与结论相对应的条件.解这种开放问题的一般思路是:由已知的结论反思题目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逆向追索,逐步探求. 例1 (2012?义乌市)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在线段AD 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并加以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辅助线).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810360 专题:开放型。 分析:由已知可证∠ECD﹦∠FBD,又∠EDC﹦∠FDB,因为三角形全等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故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或 ∠DEC=∠DFB等); 解答:解:(1)添加的条件是:DE=DF(或CE∥BF或∠ECD=∠DBF或∠DEC=∠DFB等).

(2)证明:在△BDF和△CDE中 ∵ ∴△BDF≌△CDE. 点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考点二:结论开放型: 给出问题的条件,让解题者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这些问题都是结论开放问题.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或图形特征,进行猜想、类比、联想、归纳,透彻分析出给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结论,然后经过论证作出取舍. 例2 (2012?宁德)如图,点E、F分别是AD上的两点,AB∥CD,AB=CD,AF=DE.问:线段CE、BF有什么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810360 专题:探究型。 分析:CE和BF的关系是CE=BF(数量关系),CE∥BF(位置关系),理由是根据平行线性质求出∠A=∠D,根据SAS证△ABF≌△DCE,推出CE=BF,∠AFB=∠DEC即可. 解答:CE和BF的数量关系是CE=BF,位置关系是CE∥BF, 证明:∵AB∥CD, ∴∠A=∠D, ∵在△ABF和△DCE中

2020年中考数学总复习满分方法技巧解读专题讲座(共七个专题)

2020年中考数学总复习满分方法技巧解读专题讲座(共七个专题)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中考专题诠释 选择题是各地中考必考题型之一,2019年各地命题设置上,选择题的数目稳定在8~14题,这说明选择题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选择题具有题目小巧,答案简明;适应性强,解法灵活;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宽等特征,它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 选择题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小题小做,小题巧做,切忌小题大做. 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又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具体求解时,一是从题干出发考虑,探求结果;二是题干和选择支联合考虑或从选择支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事实上,后者在解答选择题时更常用、更有效. 三、中考典例剖析 考点一: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

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 (2019?白银)方程的解是() A.x=±1 B.x=1 C.x=﹣1 D.x=0 思路分析: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方程的两边同乘(x+1),得 x2﹣1=0, 即(x+1)(x﹣1)=0, 解得:x1=﹣1,x2=1. 检验:把x=﹣1代入(x+1)=0,即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把x=1代入(x+1)=2≠0,即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则原方程的解为:x=1.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转化思想的应用,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对应训练 1.(2019?南宁)某单位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0场比赛,则参加比赛的球队应有()

专题讲座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专题讲座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吴正宪)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话题一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彦伟(北京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杰(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主要介绍《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规定,包括核心概念、内容主线、具体要求。 本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如何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不同方法,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 4.如何通过学习“确定图形位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学习要求】 1.请老师们认真观看视频,明确下列观点: (1)了解数据“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内涵,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2)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 (3)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教学策略。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下面两项作业: (1)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中,直线概念建立是儿童学习的难点,为什么?怎么突破? (2)选择1个对您启发最大的内容,做一次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调研等)。

2011版课标终于要公布了,新课标修订后有哪些变化。这一讲主要讲“图 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变化。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几个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 理能力等。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 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 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更直观的理解如下图: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的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探索思路预测结果。 案例:《打电话》 如果你是老师,有件紧急的事情要通知给同学,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给你3分钟的时间,能使多少人收到通知?大胆的猜测一下。 下面是学生借助图形研究的例子。这些学生都能够利用线段、点以图形的形式,来描述打电话来通知这件事情,设计方案。 通过这个数图就把这个复杂的数量关系,很简明很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从这个图本身,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就是一分钟通知一个人,第二次通知的新的人数,就是第一次的两倍,否则你算是算不出来,看图就看出来了。 通过线段、点,以及图形,把通知过程很简捷的表现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这就属于典型的几何直观,就是图形直观。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查阅资料,把老师们的困惑集中起来,归结为四个大话题。 讨论话题: 1.如何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图形”抽象出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如何以“图形的测量”为载体,渗透度量意识,体会测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如何通过“图形的运动”探索发现,体会研究图形性质的不同方法,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研究图形性质的兴趣?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最优化问题的解法 : 数学应用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这类问题通常都有最大 、最小或至多 、至少等关键词 ,题型新颖 、背景陌生 ,解法分类如下 : 一 、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值公式 对于二次函数Y =a (X -h )2+R ,当a >0时 ,Y 最小=R ;当a <0时 ,Y 最大=R 。这是求二次函数的一般方法 。 例1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 ,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 ,每件一概而论利40元 ,为扩大销售增加盈利 ,减少库存 ,商场决定适当降价 ,经调查发现 ,如果每件每降价1元 ,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⑴ 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 ,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 ⑵ 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 ,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 解 :⑴ 略 ⑵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 元 ,则每件盈利 (40-X )元 ,平均每天可售出(20+2X )件 ,每天盈利Y =(40-X )(20+2X )=-2(X -15)2+1250 故每件降价15元时 ,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为1250元 。 例2某房地产公司要在一块地(图中矩形OBCD )上 ,规划建造一 个小区公园(矩形GHCK ),为了使文物保护区△OEF 不被破坏 ,矩 形公园的顶点G 不能在文物保护区内 。已知OB =200m OD =160m OE =60m OF=40m 。问当点G在什么位置时 ,公 园面积最大 ? 解 :建立如图的直角坐标系 ,则 :E(60 ,0) F(0 ,40) ,故直线EF的方程为Y=- 3 2X+40 。设G点坐标为(X ,Y) ,则公园面积为S=(200-X)(160-Y)=(200-X)〔160-(-32X+40)〕=-3 2(X-10)2+3224066 ,故当X=10 ,即GH=190m时 ,公园面积最大 ,约为3224066m2 二 、利用函数的增减性 例3某童装厂现有甲种布料38m ,乙种布料26m ,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失生产L 、M两种型号的童装50套 。已知做一套L型号的童装需用甲种布料0.5m 、乙种布料1m ,可获利45元 ;做一套M型号的童装需用甲布料0.9m 、乙种布料02m ,可获利30元 ,设生产L型号童装X套 ,用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童装所获利润为Y元 ⑴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开放性问题jxh

2009中考数学专题讲座 开放性问题 概述: 这类题在命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命题结论不唯一,?或在命题结论不变的条件下,条件不唯一,解答这类题要求较高,要求对所学基础知识全面掌握. 典型例题精析 例1.如图,D 为△ABC 边AB 上一点,满足________条件时,△ADC ∽△ACB . 分析:要求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全面掌握. (1)∠ACD=∠B , (2)∠ADC=∠ACB , (3)AC 2 =AD ·AB . 例2.如图,四边形ABCD 是矩形,O 是它的中心,E 、F 是对角线AC?上的点. (1)如果_______,则△DEC ≌△BFA (请你填上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条件). (2)证明你的结论. (1)AE=CF (OE=OF ;DE ⊥AC 、BF ⊥AC ;DE ∥BF 等等) (2)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CD 且AB ∥CD ,∴∠CDE=∠BAF . ∵AE=CF , ∴AC-AE=AC-CF , 即AF=CE , ∴△DEC ≌△BFA . 例3.如图,AB 是⊙O 的直径,CB 、CD 分别切⊙O 于点B 、D ,CD 与BA 的延长线交于点E ,连结OC 、OD . (1)求证:△OBC ≌△ODC ; (2)已知DE=a ,AE=b ,BC=c ,请你思考后,选用以上适当的数,设计出算⊙O?半径的一种方案: ①你选用的已知数是_____________; ②写出求解的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 (1)证明:∵CD 、CB 是⊙O 的切线, ∴∠ODC=∠OBC=90°,OD=OB ,OC=OC , ∴△OBC ≌△ODC (HL ). (2)①选择a 、b 、c ,或其中2个均可. ②若选择a 、b .由切割线定理:a 2 =b (b+2r ),得r=222a b b -, 若选择a 、b 、c .在Rt △EBC 中,由勾股定理:(b+2r )2 +c 2 =(a+c )2 . 得 r=2 . 若选择b 、c ,则有关系式2r 3 +br 2 -bc 2 =0. 例4.如图所示,△ABC 中,点D 在AB 上,点E 在BC 上,BD=BE . (1)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EA ≌△BDC ,?并给出证明?,?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根据你添加的条件,再写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_______.(? 只要求写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