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深度调查——“曹操墓”造假始末

深度调查——“曹操墓”造假始末
王逆修墓志为青石,“鲁潜墓志”也为青石;王逆修墓志铭记载了墓葬在天德军城方位和距离,“鲁潜墓志”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王逆修是天德军州都马步都虞候,是天德军城的管理者,为隶属关系。鲁潜与魏武帝没有隶属关系,没有传承关系,鲁潜的墓志为什么要记载魏
封王权相。“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我们认识曹操,识别曹操墓,汉礼是个重要尺度。曹操生为汉相死为汉鬼,封魏国,进魏王,赐武王,基本的礼俗不能违背,基本的葬俗不能违背。
依据汉礼,赐谥的大致过程是:奏谥——准奏——命谥三步骤。及葬,“大鸿胪奏谥”,天子准奏,葬后第一个祭日由太史“命谥”,并载入史册。这就是所谓的“载日命谥”,地点在墓地。如《后汉书》邓寇列传:“元兴元年,和帝以训皇后之父,使谒者持节至训墓,赐策追封,谥曰平寿敬侯。中宫自临,百官大会。”这是“小丧赐谥”的一般实例,是汉礼的基本模式。在史学上,把“奏谥——准奏——命谥”笼统地称为“赐谥”,但只有“载日命谥”后才算完成了“赐谥”全过程。
“墓葬群”宝物洗劫一空。
盗墓贼背着宝贝心满意足地走了,考古队假惺惺地来了,找个大一点的空墓,伪造出“曹操墓”,又开始了新一轮另类盗墓。另类盗墓是打着文化开发、经济开发的旗号攫取个人利益,让空墓发挥最大的效益。说白了,另类盗墓就是盗国家的腰包,盗大家的腰包。
依据王制汉礼和葬俗,大丧之内葬不树碑,祭不书谥。
综上所述,“魏武王”三个字不成立,不能进入墓,也没有机会进入曹操墓葬。所谓“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据传最近又发现了“魏武王常所用小夜壶”等等,这些无来由的东西都是考古人员(另类盗墓贼?)伪造的。无礼而立,贼也。
“曹操墓”是一个蓄意已久的造假项目,开始于1998年前,到目前还没有结束,历时十余年。央视《发现曹操墓》一片是不负责任的欺骗宣传,是欺凌中华民族的行为,是销赃行为。

魏武王曹操墓葬

魏武王曹操墓葬

核心提示魏武王曹操墓葬何处,一直是中国文物考古之谜。

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这座墓葬是怎样被发现的?墓主人又是如何确定的?抢救性考古的意外发现墓葬占地约740平方米,出土器物250余件据出席发布会的专家、学者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

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发掘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

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

器类主要有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枕、刻铭石牌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

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

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咸阳令”、“纪梁”、“侍郎”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六大依据锁定墓主人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墓室或藏曹操遗骨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曹操墓发掘之争论

曹操墓发掘之争论

曹操墓发掘之争论0946605 彭佳文摘要:一代奸雄曹操生前充满传奇色彩,有人称道,有人唾骂,但都不能掩盖其文韬武略,丰功伟绩,一直以来都为历代人所争论。

如今,曹操墓的发掘,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考古界的争论。

关键字:曹操墓真假质疑回应争论墓葬概况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其墓形状:平面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墓葬约占地740平方米;结构:墓道,前后室,4个侧室;遗骨:一男两女3个个体;文物:共出土器物250余件。

质疑墓葬真假不久,有关专家对发掘的曹操墓的真假提出了质疑。

一.石牌来自盗墓分子:曹操高陵被确认消息公布后,知名收藏家马未都在自己的博客上表示,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与石枕,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

二.曹操从不称魏武王:对于曹操墓关键证物“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有网友提出质疑,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先后封为魏公和魏王,但从不称魏武公或魏武王。

因而曹操下葬时如有陪葬物,是不可能铭刻题记为“魏武王”的。

三.墓室朝向何方:曹操墓的朝向,也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曹操墓发掘现场实际有两座正在发掘的大墓,分别为一号墓和二号墓,相距20米左右,基本都是东西走向,两座墓基本平行。

目前被认为是曹操墓的二号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

四.墓葬不得有老婆相伴:在二号墓中,与男性骸骨同时被发掘的还包括两副女性骸骨。

尚金山表示,其中一副为20多岁的年轻女性骸骨,另一副女性骸骨推断年龄在40多岁,不超过50岁。

有网友发帖说,曹操有遗嘱墓葬里不得有妃子或者是老婆相伴,这两个人从何而来?五.为何墓内没有机关:曹操是盗墓的行家,可谓老鸟,相信对于各种墓的防盗设施是很通晓的,他的墓应该是机关重重才对,可是这座大墓气势还可以,但是怎么没有什么流沙墓、陷坑之类的机关?六.曹操墓穴为何在古邺城:曹操死在洛阳,怎么会选在古邺城建墓穴?七.墓内为何没有墓志铭:为什么墓内没有一个墓志铭或者哀册?回应质疑一.亲手发掘魏武王石牌:尚金山回应,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等铭文的石牌是他亲自发掘出来的,而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是从盗墓分子手中收缴,但是他听到盗墓分子亲口承认是从该墓中所取。

曹操

曹操

对曹操墓发掘的看法何舒雅外国语学院学号:200930561477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对考古有着不同的想法。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考古是一项事业;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考古是对历史的删补校正;对于文学家,考古为文学作品提供可想象空间;对于古董买卖家,考古是发财之道;对于大众,考古是茶余饭后的话题;对于艺术,考古是对过去艺术品的鉴赏;对于现今的科学技术,考古是一把尺子,用于度量当今科学的进步程度。

为何人们对帝王之墓抱有如此大的好奇与兴趣??帝王拥有财富和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现代人往往惊叹于那些陪葬品所显现出来的生产技术。

如本次墓中出土的大量的石雕刻画,它们都采用了抛光技术。

现代人主要利用机械,化学及电化学来达到抛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抛光技术在这个工业时代运用于大批量生产当中。

小到一颗钢珠大到汽车,飞机,可以说,在工业时代抛光技术已经是一种最基本,容易操控的,广泛为人所使用的技术。

也由于人类已经娴熟地掌握了它,商业化社会为抛光效果定下了许许多多的标准,粗抛,精抛,以微米来衡量粗糙程度......在2000年前,人们是想象不出当今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的。

但是,“抛光”效果在2000年前甚至更在就已经存在,体现在文物中。

这二千年漫长的时间才使一项技术成熟,真让人唏嘘。

再想一想,人类的成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这一项技术而言,是多么的缓慢,更何况这项技术的本质从二千年前就已经定格了。

“抛光”早已被发明,而现代人只是让过程更精准,人力投入更少,产出更多,效果更好而已。

在此,我摘抄了部分资料来说明抛光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西汉《淮南子•修务训》: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毛微毫可得而察。

东汉末《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高诱注镜明见人之丑,而人不椎镜破之,而扢以玄锡,摩以白旃。

西汉中晚期清白镜铭西汉中晚期清白镜铭:……焕玄锡之流泽……西汉《淮南子》记载的“粉以玄锡,摩以白旃”可以从字面上肯定是研磨的过程。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2010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简介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收录了至2010年10月中旬在《考古》《文博》《中原文物》《东南文化》《文史杂志》《中国文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专业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共53篇约25万字,作者多是研究汉魏历史、考古、文献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涉及内容丰富,涵盖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主要方面。

该书编者在《前言》中说,本书收录的论文代表了目前学界对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学界对曹操高陵的总体认识,是曹操高陵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术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是把专业领域达成共识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论文涉及内容主要为
关于曹操高陵认定的系统论证,关于曹操高陵“薄葬”“不封不树”等葬制问题的研究,对曹操“七十二疑冢”说的辨析,安阳曹操高陵和洛阳曹休墓的比较研究,出土石牌等器物及所反映的名物制度研究、出土人骨体质人类学研究,出土人骨身份确定和相互关系推定,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西高穴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

该墓近年来不断被盗掘,为了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2月至201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已经考古发掘完成的西高穴墓有两座,编号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二号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一号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之中。

从已经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南北并列的二号墓与一号墓,前者应为主墓。

据目前已经取得的田野考古发现资料,可以确认二号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墓葬。

西高穴二号墓确认为曹操墓的主要考古依据是: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形制规格、遗迹与遗物所反映的墓葬时代、出土“石牌”及其文字内容、人骨遗存鉴定结果、墓葬地望、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遗存的对应关系、其他出土旁证遗物等。

1.西高穴二号墓的形制与规格二号墓为“甲”字形墓,坐西朝东,由墓道、前室、后室和4个侧室构成,属于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

墓道长39.5米、宽9.8米,东西长18米。

墓门宽1.95米,高3.02米,墓门4层,外3层为砖砌,内层为石门。

墓圹平面东边22米、西边19.5米,东西长18米。

墓室有前室与后室,二室平面均为方形,边长约3.8米,四角攒尖顶。

前室与后室南北两侧各设置一个侧室,侧室平面均为长方形。

墓室石板铺地,石板长95厘米、宽90厘米。

4个侧室均置石门。

在西高穴二号墓考古发掘之前,考古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近50座,其中东汉时代诸侯王墓有7座。

东汉时代的7座诸侯王墓中,有前期2座、中期3座、晚期2座。

考古发现的东汉晚期的诸侯王墓为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东汉中山国中山穆王刘畅墓)、江苏徐州土山墓(东汉晚期某代彭城王或王后墓),二者均由墓道、前室、后室与左右耳室或侧室组成。

晚于东汉时代的三国时代东吴高级贵族墓(或帝王陵墓)考古发现有江苏南京江宁区上坊墓、安徽马鞍山宋山墓(东吴景帝孙休墓)和朱然及家族墓等,其墓葬形制均由墓道、前室、后室及侧室(或耳室)组成,墓内安置石门,墓室地面铺地砖规格大(如安徽马鞍山宋山东吴墓铺地砖、江苏南京上坊东吴墓铺地砖边长50厘米)。

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结题报告我身边的历史————探究曹操墓的历史摘要:1、安阳的悠久历史2、安阳的曹操墓3、作者的自我感受安阳作为中国著名古都,包括殷都和邺都两地。

安阳是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佛教汉化的形成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阳,是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曹丕夫人甄氏死后墓葬在漳河南岸的安阳县灵芝村。

西门豹治邺、破釜沉舟、邺下七君子、建安文学等等历史故事皆发生在这里曹操以邺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邺是东汉皇帝对曹操的封地,他在邺15年,安阳、邺城一带流传者曹操许多典故,许多村名和地名留有曹操的故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逝世后葬于高陵。

魏文帝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高陵墓道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西高穴村负责人徐焕朝介绍:祖上传说,这一带曾经是曹操驻扎军队所在地。

从这里向南走出5公里,有个地名叫做亮马岗;从西高穴村向正东走7公里左右,就是河北省的习文村。

与该村的名字对应的是,该村附近还有个叫讲武城的村庄,据说是曹操率军驻扎此地后,和部下军士习文、讲武的地方。

另据老人们传说今日殷都区的大碾屯村就是当年曹操的屯粮之地,曹操曾在这里囤积粮草,供应军需,今日村口还留有一个大的碾盘。

这些民间传说和遗留下来的地名,忠实记录了曹操当年在这一带活动的轨迹。

曹操对邺城,即今日河南省安阳县与河北临漳县交界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曹操敬仰的一代英雄邺城县令西门豹在邺地治理有方,投巫以及开渠的英明决策,使他备受推崇,他希望自己的寿陵地与西门豹祠毗邻。

中广网北京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记者获悉,曹操墓位于河南在宁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

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

曹操墓在哪里曹操墓是怎么发现的

曹操墓在哪里曹操墓是怎么发现的

曹操墓在哪里曹操墓是怎么发现的曹操是谁?曹操是在当时乱世之枭雄,而对于曹操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而对于曹操在当时也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也直接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是生活,那么曹操墓在哪里?曹操墓是怎么发现的呢?曹操的墓在哪里曹操墓区南部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与上七垣村相隔一条漳河),曾发现过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墓志为青石质料,长30厘米,宽20厘米,墓志有120字,记述了鲁潜墓与曹操墓的具体相对位置。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但这并非史实。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近来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可以认定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

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曹操墓是怎么被发现的?曹操墓在2009年的时候被正式确定下来,被确定为安阳高陵,墓室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安丰乡的西高穴村,距离大魏国的王都只有十几公里的距离,根据历史的记载,曹操在公元220年的时候死于河南洛阳,并且相传,他为了让自己的墓穴不会被盗墓者挖掘,于是他总共建造了七十二个墓穴,但是这些墓穴都是假的,用来迷惑那些盗墓者,并且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于曹操墓的挖掘,对于我们人类了解曹操是一个很好的财富,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曹操墓,以及认识曹操的故事。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肯定知道曹操这个人,他是三国时代最为著名的一个人物之一,曹操又叫曹孟德,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书法家,最为出名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最后在三国鼎立时期建立了魏国,被称为魏王,和关东的孙权以及袁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势态,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着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墓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后灵柩运回邺城,葬在邺城之西。

数百年后,人们很难找到曹操的墓地了。

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不少人信以为真。

但上世纪80年代,经文物工作者对所谓的“七十二疑冢”进行了一系统的文物考察和挖掘,发现这些大冢与曹操没有任何瓜葛,而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且经过考察,其它传说也都没有依据。

震惊世界的一幕发生在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安阳西高穴大墓即为曹操高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但是从那一天开始,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一些人认为是,一些人认为不是。

到底安阳西高穴大墓是不是曹操墓?在我本人看来,得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关键词:曹操墓研究综述一、历史上有关曹操墓的记载1、后赵《鲁潜墓志》1998年4月在安阳县北岭北侧的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地,出土了后赵鲁潜的墓志。

墓志志文说:“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12、西晋陈寿《三国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周礼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兼容。

”2两年后,“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葬毕,皆除服。

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

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

无藏金玉珍宝。

’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3《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

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4《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太祖崩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5《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遂奉梓宫还邺。

”63、晋张载注晋张载《魏都赋》注西晋左思(太冲)《魏都赋》“墨井盐池,玄滋素液”7句,晋张载为“墨井”作注云:“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84、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墓志铭》、《王敬妃墓志》北齐《龙骧将军杜达墓志铭》,其记载:“以大齐天保十年三月廿二日,春秋八十有六,薨于邺城之西,乡闾动惋,闻者懔懔。

即其年四月三日,窆于豹寺西四五里,其地葬垲,四望坦荡,高陵崇栢。

”9第二块北齐河清元年十一月十八日《王敬妃墓志》记载:“魏延昌四年卒,便以余岁月□迁居,宅兆窀穸,唯永与其夫具史君合葬邺城西北,窆于漳水之阳。

东眺铜爵,睹宫观之佳蔑;西瞰高陵,见青松之箫瑟。

”105、唐前期房玄龄等《晋书》《晋书·卷10·礼志中》载:“及魏武临终,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

百官当临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

其将兵屯戍者,不得离部。

」魏武以正月庚子崩,辛丑即殡,是月丁卯葬,是为不逾月也。

”11《晋书·卷10·礼志中》载:“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

至文帝黄初三年,乃诏曰:「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

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系事为忠。

古不墓祭,皆设于庙。

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文帝自作终制,又曰「寿陵无立寝殿,造园邑」,自后园邑寝殿遂绝。

齐王在位九年,始一谒高平陵而曹爽诛,其后遂废,终于魏世。

”126、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在相州邺县内记载:“故邺城,县东五十步。

”13“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14“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157、唐后期《邺郡邺县故人柏君(道)墓志铭并序》《邺郡邺县故人柏君(道)墓志铭并序》载:“君讳道字元一,魏郡人也…粤以其载岁次景戌四月癸未朔壬寅卅日合葬于邺县西南五十里平原礼也,左魏武陵,右天宫寺;前苍忙城,后衡漳水”168、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元代纳新的访古笔记《河朔访古记》载:“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

”17二、安阳西高穴大墓之争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西高穴大墓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

于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安阳西高穴大墓即为曹操高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但是从那一天开始,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一些人认为是,一些人认为不是。

到底安阳西高穴大墓是不是曹操墓?在我本人看来,得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这座大墓,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据了解,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可见,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

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

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

<一>、判定其为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安阳西高穴大墓即为曹操高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说西高穴大墓是曹操高陵有6条证据。

第一,从大墓的建筑材料及部分出土文物,断定此墓的年代是东汉末到曹魏时期的,与曹操埋葬的时间相符。

第二,从大墓的形制、结构看,规格很高,墓主应当是王侯一级的人物,这只能是曹操。

第三,大墓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曹操高陵位置一致。

第四,出土文物中有“魏武王”的刻石铭文,与曹操死后的名份相同。

第五,墓葬简朴,葬物多为日常用品,与曹操生前生活俭朴、提倡薄葬相吻合。

第六,墓中一男二女,男性60岁左右,与曹操死时66岁相差无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刘庆柱,他主要依据是以下依据:第一,是这个墓的位置,安阳县北边是邺城,是曹操的王都。

根据中国古代的惯例来说,帝王死以后就埋在首都附近,这个墓出在那儿符合历史情况;第二,这个墓的规格,相当大,根据已有的考古知识,这个墓是高等级,或者是王墓或者是高等级的墓;第三,这个墓出土文物的时代。

曹操墓里面的器具,是东汉时期的。

也就说是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带“魏武王”这样文字的牌子,才让考古工作者得出这个“曹操墓”的结论。

<二>质疑其为曹操墓有很多学者质疑安阳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袁济喜和刘心长。

袁济喜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地下发掘研究应该非常谨慎。

安阳发现的这个墓曾经被盗过,很有可能被人做了手脚。

对于河南文物局公布的“六大依据”,袁济喜认为有点牵强,这些证据并非第一手的关键证据,不能有力地证明那就是曹操的墓。

有关方面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的研究精神。

袁济喜还认为,对“击破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法”的提法应慎重,他分析说:“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说这个墓就是真的,那么逻辑上,是不是可以反推过来说,这个墓本身就是疑冢的一部分,而且它现在寥寥无几的证据,非常牵强的解释,恰恰证明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一个疑冢。

袁济喜还告诉记者,目前公布的证据并非第一手的关键证据,且存在着一些疑问。

如出土的石牌上写着“魏武王”,但曹操死的时候他还没有称帝,那时候还是东汉皇帝在位,皇帝不可能那么快就封他为“魏武王”,史料上记载有“魏王”,但没有看见有叫“魏武王”的,只有称“魏武帝”,“魏武帝”是曹丕继位之后才追封的,我觉得“魏武王”这个称呼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此外,有关方面从《三国志》来推断曹操墓的大概位置,但是陈寿的有些记载大家也是有怀疑的,从史学史上来说并不是很严谨,也有一些个人牵强的地方,而且目前只是说和曹操墓大概的方位相符合,但是当时这个地方的墓很多,并不一定说曹操的墓就是这个。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曹操墓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他认为: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说在“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

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

认为曹操墓应该在漳河以北而不是漳河以南。

在我看来,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认定是曹操墓有几个疑点,一是大墓内出土的文文物。

墓内出土了许多的文物,但是真正能证明是曹操的文物很少,少是一个方面,但是出土文物的石牌又让人产生怀疑,如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

因为魏武王是将曹操生前的封号和死后的追赠联系在了一起。

二是曹操墓的位置,我倾向在漳河以北而非漳河以南。

曹丕《校猎赋》为我们提供了曹操墓田与铜雀台方位很有说服力的相关参考史料,而且讲武城西北的冈丘,是曹操《遗令》说的选择墓地的邺之西岗上。

这一带东距铜雀台只有10余华里,是可以看到邺城西北城墙上的铜雀台的,而且这里冈选地貌高敞,土地贫瘠,地势开阔,符合曹操《遗令》所说的条件,也是曹操生前兴高采烈地出猎的地方,所以他的墓会选择在漳河以北而非漳河以南。

然而这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在我看来,河南安阳曹操墓被判定为安阳西高穴大墓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探究。

(参考文献上都以表明)作者:杨国玺 20100640011040 10级历史系历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