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探析.

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探析.
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探析.

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探析

何晓楠学号:07102089 文学院

摘要:指示语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在各指示语种占据主体与核心地位。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的研究对人称指示在交际中的运用具有很强指导意义,从而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关键词:汉语;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

Exploration into the fuction of social indication in Chinese personal deictic words

Abstract: Deictic word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linguistics.Personal deictic word is a form of address to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when both sid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It is main body and at the core of every deictic word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person ,the second person and the third person deictic word . The research of social indication about personal deictic wor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munication ,thereby it can reach the aim of intercommunication more freely.

Key words:Chinese , Personal deictic word , Social indication

目录

一、社交指示的研究概况 (4)

二、人称指示语与人称代词 (4)

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5)

四、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7)

五、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7)

六、小结 (8)

七、文献参考 (9)

一、社交指示的研究概况

社交指示是语用学的中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社交指示是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及语法范畴。现代语用学对社交指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从语法形式的角度研究特定的语法形式的社交指示功能;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研究在一定的语境下用何种语言表现形式表达某种语言功能; 从社交语境的角度研究在言语交谈中根据社交语境来决定应当采何种言语表现方式言语行为。

社交指示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和语篇指示是密切的有机统一体。它的研究主要分散在这四类指示语之中进行。本文从语法形式的角度, 将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联系起来,动态的研究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二、人称指示语与人称代词

研究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叫先要清楚什么事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常常被与人称代词混同起来。那么,人称指示语和人称代词有什么关系呢?

1、从所属范畴看:社交指示语是语用学概念,而人称代词是属于语法学概念。二者所属的学科不同,划分的依据也不同。

2、从概念上看: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具有代替、指示人或事物的词叫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您,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3、从内容上看:语法学中的人称代词系统是语用学中典型的人称指示语。但是人称指示语并单单只人称代词所包含的我(们、咱 (们、你 (们、您、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指示语不仅仅只限于第三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也可以充当第三人称指示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清楚的发现语言学的人称指示语和语法学的人称代词的区别。但是, 当前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语用学问题时乱用人称代词这一概念。完全忽视了这是所属于不同学科的两个概念。当然, 在研究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时,可以从典型的人称指示语我(们、你(们、您、他(们、她(们来探析其特点。而这些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主要从其非常规用法先出来

的。

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是我、咱及其复数我们、咱们。其中, 咱 (们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多有于口语及方言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人称单数指代第一人称复数

第一人称单数我、咱有些情况可以指代我们、咱们,体现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例,

(1 我校今年计划招生两万人。

(2 还我青岛还我河山

(3 走,咱今晚就去看电影。

例(1是高校招生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所说。在公开场合,这位负责人不是代表他个人表态,而是代表他身后的学校这个集体。所以这里“我校” 的“我”指代的是“我们” 。同时,例 (2中两个“我”指的也是“我们” 。不管是“青岛” 还是“山河” 都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 不会只属于某一个人。这里标语的书写者从主人翁意思出发,将自己看成的主人,那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他都不会赞成,从而表达其爱国热情。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我”指代“我们”时,都是说话者将自己看做某一集体的代言人。说话者所发表的言论就是他说代表的集团的态度。例(3中, “咱”包括说话人自

己和听话人,代指“咱们” 。这一用法多出现在口语中,可以来及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更加亲切。

2、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一人称单数

在汉语中,由于谦逊原则或者不宜用个人口吻表达某一观点时,说话者常将自己的观点说成大家的共同观点以表现出亲密的关系或者谦逊礼貌的态度。这时常用我们、咱们来指代我、咱。例,

(4 我们那口子……

(5 咱们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拨弄这玩意儿。

(6 我们觉得社交指示涉及的问题,不单纯局限在社交语用学之中。例(4中的“我们”指代的是“我” ,例(5中的“咱们”指代的是

“咱” 。“我们”用在书面语体中,而“咱们”则常用在口语体中。例(6 是何自然先生在其《语用学概论》中的话,这里的“我们”实际是说话者何自然先生一人,指代的是“我” 。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这一用法在报告和学术专著中是很常见的。用“我们”指代“我”可以表现出报告人或作者的谦逊态度。而用“我”指代“我们”则可以表现出说话者对自己的观点敢于负责人的态度。当然在提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时用“我们” 就会显得暧昧不清,有推脱责任的嫌疑。例,

(7 A:时谁把窗户打破了?

B :我们。

3、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

汉语中,用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的现象也很常见,集中体现为“共称”现象。例,

(8 老师: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9 教授:我是第一次来咱们学校做报告。

(10如果你我合作,我们将会垄断这一行业。

(11好孩子,咱不哭。

这三个例子都是将说话者(或听话者引入听话者(或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用这种虚拟的共同语境来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以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例(8中的“我们”指的是学生“你们” ,是老师自己进入学生的身份,以期待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从而方便和学生交流。例(9 的“咱们”指代的是“你们” ,也是教授进入听话者的情境,将听话者的学校说成自己的学校,密切了二者的关系。例(10中“我们”指代“你们” , 是将听话者引入自己的情境,从而更好的认同自己的观点。如果用“你们” 就显得十分生硬,达不到交际目的。

4、“我们” 、“咱们”的包括式与排除式

“我们” 、“咱们”的用法主要有两种,包括式和排除式。其中“咱们”专用于包括式, “我们”即可用包括式也可用排除式。例,

(12我们明天上山,你去不去?

(13我们进去看看。

(14咱们去春游吧!

例(12中“我们”并不包括听话者,是排除式。例(13中“我们” 包括听话者。例(14 中“咱们” 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 是包括式。这种“我们” 、“咱们”的包括式与排除式表达了不同的意义,直接影响着交际。四、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社交功能

第二人称指一个或者多个听话者。在汉语中, 第二人称指示语有你 (们、您(们。您是你的敬称,一般表达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尊敬。您们, 仅在书面语中少量使用。是表达对某个令人尊敬的集体的敬意。如:老师, 您们辛苦了。这里主要研究你(们。

1、第二人称指代第一人称

在汉语中,有时“你”实际上是指“我” 。例,

(15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你一句。

(16我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最爱调皮捣蛋,有时真让你哭笑不得。例(15和例(16中的你实际上都指代的是说话者“我” 。但说话者为了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阐述观点,更易使听话者产生共鸣,达到交际目的。

2、第二人称可以泛指任何人

第二人称指示语“你”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泛指任何听话者或不在现场的其他人,当然也包括说话者本身。例,

(17你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就得好好学习,下一番苦功夫。

(18困难就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例 (17 中“你” 指代的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功的任何一个人。例 (18 中“你”指代面对困得的任何人。

五、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汉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包括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指示语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在言语活动中,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指代听话者。

1、第三人称指代第二人称

(19老天爷你走眼呀,你视呀,要不是吾,这些家伙何时从娘肚子里拱出

来?他们吃米谷,还没长成个人样,就烂肝烂肺,欺负吾娘崽呀! 例(19是韩少功的《爸爸爸》里丙崽的妈妈在儿子被欺负后当着欺负丙崽的孩子们说的话。欺负丙崽的孩子们是听话者,这里却用的是“他们” , 而没有直接称呼“你们” 。这种指桑骂

槐的用法在汉语很多,多是出于礼貌, 委婉的向听话者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也因为屈服于听话者的威严,不敢直接向其表达意见。

2、第三人称泛指任何人

(20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是公民,他就有选举权。

(21别管他是谁,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因该帮助他。

例(20中“他”泛指任公民。例(21中他泛指任何有困难的人。 3、“他(她 +称谓语”指代第二人称

这种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夫妻之间和非亲属见,而且说话人多为女性。例,

(22他妈,今晚我不回家吃饭了。

(23他大哥,生病了?

例(22是用于夫妻之间, “他妈”指的就是听话人“你” 。这样的用法是由于中华文化中内敛的传统,即使是在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直接用称谓语或者第二人称指示语“你” ,是觉得过于直白,所以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指代。例(23是用于非亲属间, “他大哥”指代的就是“你” 。这样用密切了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 有一种亲近而尊重的感觉。其他还有“他闺女” 等。六、小结

通过对汉语人称指示语之间的交叉互指、单复数互用、泛指等用法的分析,发现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较为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人称指示语都是其本意。随着语境的变化,汉语的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也会有所不同。主要有:

1、说话者以个体代替集体的态度、看法。

2、说话者(或听话者引入听话者(或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用这种虚拟的共同语境来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

3、说话者表达谦虚谨慎的态度。

4、人称指示语泛指所有人。

所以,掌握和运用起来会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没有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 想要掌握人称指示语的这些社交指示功能更是困难,在日常运用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人称指示语的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误用或滥用而产生误解,更好的实现交际目的。

文献参考:

[1] 何自然 . 语用学概论 [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 何兆熊 . 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3]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陈治安,彭宣维 . 人称指示语研究 [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4

[5] 韩笑,钱秀芸 . 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用法的语言探析 [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6] 刘伯奎 .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 [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7] 黄国文 . 言语交际中的指示人称代词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中学语文论文 “说是这么说”转折话题标记研究 文/李维 【摘要】“说是这么说”具有让步转折的话语功能,表达说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有交际意图,常常出现在不同层级语言单位间,可表达话语信息变更、话语信息深化、话题切换、话语信息插入以及话语信息撤销等交际目的。 关键词说是这么书;话题标记;转折 一、隐性话题转折标记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转折话题标记的研究比较普遍,成果众多,刑福义(1999、2001)、郭志良(1999)、王岩(2007)、宋晖(2015)等都对转折关系做过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显性有标记的复句,对于会话中的隐性转折关系论及很少。在会话中,我们以话轮联结中是否有联结词出现为依据,把话题标记分为标记显性与标记隐匿。实际会话中没有使用表转折关系的“但”“但是”“不过”“却”“然而”等联结词,即可判断话语单位间为转折关系。这是因为句法意义上的关系词隐匿于会话之中,但是我们也发现,会话中经常有话题标记形式显露在语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词、短语和小句。 话题标记是一个开放的类,具有多功能性,本文仅以“说是这么说”为例说明其如何实现多种转折话语功能。 二、“说是这么说”的话题功能 “说是这么说”是一个表示陈述的语言结构,在会话中具有总结说话人所说话语意义的功能。在功能意义上非常像一个转折连词,可以用转折连词来替换,有时在其前还会出现“但是”等转折连词。“说是这么说”所呈现的话语单位除了具

有转折关联外,在会话中还体现了说话人特有的交际目的。 2.1话语信息变更性 话语信息变更是基于前述信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说话人进行信息更正,从而与前述信息形成对立转折。例如: (1)“说是这么说,一有了土地,就变成地主了。”(当代1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工人阶级内部的事?说是这么说,我们这些人,在厂里替资本家办事,能和工人阶级不发生关系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1)前面虽然没有说明说话人的意图,但是后面分句“一……就”表达了与前“说是这么说”意义相反的内容。例(2)中前一个分句“工人阶级内部的事情”与后一个分句“我们这些人,……,能和工人阶级不发生关系”两个疑问句对立相反。 2.2话语信息深化 说话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此需要后续不断补充和论证,从而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说是这么说”可以起到信息深化作用。如:(3)面上有防身喷筒,紧急关头拿出那玩艺儿一喷,对方就可窒息昏迷。说是这么说,一是买不到,二是怕质量不过关弄出人命或泄透后误伤自己。(戴仲燕《当代镖女和“兄弟镖局”》) (4)说是这么说了,认真想一想这手与足之间的关系,我就得想想手与足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弄明白哪是手,哪又是足。(《长江日报》1998年06月24日)例(3)后面两个分句“一是……,二是……”是对说话人前面观点的补充说明。例(4)后面四个分句都是对前面观点的佐证。

现代汉语学生论文选题

现代汉语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 3.××话的特殊词汇 4.××话的量词研究 5.××话的代词研究 6.××话的疑问句研究 7.××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 8.校园流行语考察 9.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 10.手机短信语言的修辞方式 11.流行歌曲歌词中语义的超常搭配 12.现代汉语中异读词的规范问题 13.报刊语言规范问题 14.关于普通话词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15.试论现代汉语后缀”者”的构词规律 16.广告中的语言修辞浅论 17.化妆品广告的用词特点及文化内涵 18.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运用及分类 19.广告语的隐喻分析 20.试论广告语中一语双关辞格的运用 21.广告用语中的语言技巧考察 22.论小品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23.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24.小议主持人的幽默语言艺术 25.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论析 26.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7.汉字的字形修辞现象 2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 29.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30.关于称谓语的异化与泛化 31.歇后语与言语幽默 32.歇后语的语义论析 33.简析熟语和成语的种属关系 34.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5.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 36.熟语的语形问题浅论 37.试论成语与民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的关系38.成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39.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40.汉语隐语说略 41.论缩略语 42.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浅析 43.XX小说中色彩词的运用及作用 44.歧义句的产生原因及分化办法 45.浅析汉语歧义的语用价值 46.连谓句与兼语句的辨析 47.小议词义虚化 48.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49.”像X似的”语用价值浅析 50.某类词(如代词,语气词等)的语用研究 51.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 52.连词连接作用研究 53.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4.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5.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56.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57.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58.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59.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60.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1.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2.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3.论汉语言的音节特点 64.同音词分析(或同义词分析) 65.浅谈汉语的词类划分 66.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补述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67.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68.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69.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70.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71.新兴词缀研究 72.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73.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74.论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 现代汉语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13 现代汉语紧缩句的音乐美 14现代汉语叠音词的作用初探 15现代汉语中缀说略 16 现代汉语《围城》中的比喻

第三章 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第三章指示词语及其功能 ?什么叫指示词语 ?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指示词语的类别 ?指示词语的功能 ?思考与分析 一、什么叫指示词语 1、英语“deixis”的汉译 英语“deixis”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作为语用学术语,其汉译,语用学者有人译作“指示词语”,有人译作“指别”。我们认为应译为“指示词语及其功能”才比较确切。 2、指示词语的定义 指示词语,也称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即巴尔-希勒尔所谓的“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见教材第39页)指示信息,就是指示词语所表达的指称意义或者隐含意义。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移动等概念;也指话语进程、会话双方、相互识别及相互关系等。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3、指示系统的组织方式 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指示系统一般是以自我(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语的指示中心:①中心人物一般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 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指示词语用例 (1)我一个小时后回来。 假设你在某教室看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的纸条,你会选择等待还是离开?我们不能确定那个“我”究竟是谁,不知道“一个小时后”是什么时候,因为“我”和“一个小时后”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张纸条。当这些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时,我们无法断定这句话中指示语的意义。 2)下周同一时间在老地方跟我碰头,把我要的东西带来。 假设你在校园某个僻静的角落拣到这样一张没有落款和时间但已经发黄的纸条,上面的留言中“下周同一时间”、“老地方”、“我”和“我要的东西”都是指示语。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谁在什么情况下约谁在什么地方见面、要什么东西。由于留言人和拾者之间也许隔了几个月,也许隔了好几年,基本的语境信息缺失,故我们无从破译这张纸条中指示语的意义。 可见当指示信息不明或者完全缺失时,我们对话语的理解会遇到困难,甚至完全无法进行,所以指示词语对于语言交流至关重要,指示词语的研究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 二、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 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汉语委婉语与文化 提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汉语秉承汉文化的影响,一直以含蓄婉转著称,因此言语交际中多使用委婉语。本文主要从宗教因素、等级观念、礼仪传统、历史典故等方面讨论文化对汉语委婉语的影响。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禁忌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语言人文性中的文化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它主要是指对语言起约束或促进作用的那些制度、规则以及保持并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差异性的特征。 语言是有人文性的。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语言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于根元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中提出“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带上人类文化的许多信息,打上人类文化的种种烙印。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言就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的独特的人文性,语言和民族文化、人类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语言是可以折射出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面镜子。文化对语言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各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使用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制约。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语用等诸多不同的方面。委婉语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在文化对语言的实际运用的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尽量使语言和具体的语境相适应,委婉语是为了不让人感到不适而借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人们会从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隐含的意义。这是文化对语言影响的具体表现。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受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礼貌婉转的风格。委婉语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是特定文化的缩影。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特定的委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因素

社交指示语

论文标题: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 A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Dexis 论文作者 论文导师宗世海,论文学位硕士,论文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单位暨南大学,点击次数6,论文页数63页File Size2410K 2005-05-01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416582779.html,/lunwen_688256487/ social deixis; apostrophe; modest honorific; relative power; social distance 社交指示是汉语交际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书信来往中。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社交指示语进行整理、收录,并分析了汉语社交指示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结果显示:汉语社交指示以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出现,其中以词汇形式出现的等级型称呼语和谦辞敬语是社交指示信息最主要的载体。等级型称呼语包括敬称、谦称和权势语。谦辞敬语是典型的社交指示语,敬称和谦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功能有二,一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即传递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交际意图及情感等信息。二是人们使用社交指示语来增加或减少受话人的面子、拉近或推远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恰当的称呼是开启社交大门的钥匙.本文分析了英汉言语交际实例,指出称呼语具有三种社交指示功能,即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情感指示功能. 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赵英玲 摘要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动机指示功能。 关键词称呼语社交指示角色认同人际关系情感交际动机 关于称呼语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布朗(RogerBrown)、阿伯特·古尔曼(AlbertGilman)、玛格丽特·福德(MargueriteFord)就发表了有关称呼语的系列文章。从此,称呼语便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虽然语言学者已对称呼语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描写,但尚未对称呼语作出社交指示功能的解释。笔者认为,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语用信息。为此,本文根据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理论,论述了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和交际动机指示功能。通过对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的论述,证实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进一步深化对称呼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 1.角色认同指示功能称呼语对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角色具有认同指示功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分析,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均具有不同的社会特质,即人的社会性。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韩

汉语委婉语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 刘冬梅 [摘要]委婉语是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心理学在语言中的反映。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它常为人们所忌讳,死亡主题是委婉语产生的永久源泉。本文从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用原则构成手段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9)08-0103-02 较早给“委婉”下定义的陈望道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委婉即“说话时不直接表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王希杰先生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他说:“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或者说词语)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用比喻、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都能采用柔和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事物时的心理障碍,冲淡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 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死”对人类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从社会心理上讲,“死亡”总要伴随着痛苦,引起恐惧和忧虑,无论什么人都有打心眼里不愿意提及这些神秘的字眼,所以在汉语中,对于死亡的委婉语足有成百上千,人们通过一切办法避免谈及死亡。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原则 1.Leech的礼貌原则在委婉语中的体现 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把礼貌原则划分为六大类:(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其中,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①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尽量增加双方一致。同情准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而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主要体现了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一致准则与同情准则是死亡委婉语所遵循的重要语用原则。 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都期盼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但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不幸发生。对此,人们会感到沮丧、伤感、忌讳。所以在谈论死亡时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联想,避免正面接触这一主题,减少自己与他人情感上的对立,与对方建立共同的感情基础,引起与对方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让对方体会到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或体现对死者的亲属,朋友的同情,人们不直接谈及死亡,而采用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此意思,这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缓和气氛。即尽力净化“死”所带来的损害性的情感。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永诀”、“永别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没了”“去世了”、“不在了”、“物故”、“故世”、“过世”、“谢世”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避免重提死亡这一神秘而又可怕的字眼;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对于年轻人过早的死亡称之为“被夺去了生命”;对于年

_现代汉语词汇学_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_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马 宁(1979-),男,回族,宁夏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职业教育管理。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葛本仪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1](以下简称《词汇学》)充分展现了作为词汇学大家的学术风范:严谨不失典雅,通俗不乏深刻。全书整体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理据结合,加上作者通俗的语言、平朴的文风,使得整本书成为了初学者与研究者均推崇的词汇学读本和学术著作。但就造词法,这个汉语词汇学中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本人尚存一些疑问,希望与作者和读者一同商榷。 一、音译词是否摹声法造词? 作者认为音译词是一种摹声法造词。因为外来词的外来原因和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种类较多。作者在本书之前的章节中也列举了:如音译词、形兼音译词、音兼意译词、形加意译词、音意兼译词、意译词。如果像“咖啡、沙发”等这样的词是通过摹声法造的音译词,那么“啤酒、卡片”等音加意译词, “绷带、 可口可乐”等音意兼译词,都涉及语音造词,但又不单纯与语音有关,又能否用单纯的摹声法来解释?其他不涉及语音的外来词似乎更是不能用摹声的造词法来解释,那它们又属于什么样的造词呢? 二、对“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的疑问(一)音义任意结合造词法在葛先生造词法体系中的排序问题 《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把“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法排在首要位置,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方法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造词方法或者它是现代汉语最早使用的方法?按照作者的定义:音义任意结合的造词方法就是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文中指出,最早产生的汉语的一些词是音义任意结合实现的,这样的词在音义组合前是无必然联系的,比如:“山、水、人、手、树、参差、婆娑”等等。从作者列举的音义任意结合法造出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词都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尤其是单音词,无一例外。所以说音义任意结合法造词就必然要涉及古汉语中某些历史悠久的基本词汇。音义结合造词、语音与词汇的关系等其实也是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一个概念,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说法,在同一民族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是,这不等于说音义之间毫无关系,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在词义引申和新词滋生的过程中,一些意义有关 《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关于造词法的几个疑问 马 宁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 750002) 摘要:针对葛本仪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的“现代汉语造词法”内容提出与“摹声法”、 “音义任意结合法”、“音变法”以及“引申法”等相关的疑问,并阐释了质疑的理由。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造词法;摹声法;音变法;引申法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3-0080-04 ———兼与葛本仪先生商榷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0卷第3期2010年9月 Vol.10No.3Sept.2010

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用法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用法差异。文章对四十篇中英学术论文进行了小范围语料检索,总结英汉论文第三人称不同社交指示用法和功能,帮助非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英语论文。 关键词:学术论文第三人称社交指示 1.引言 在语言使用中,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何自然,1988)。 eguillo,1999),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myers,1989)。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陈治安&彭宣维,1994)。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黄国文,1999)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无标记用法,(2)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孙飞凤,2006;田海龙,2001):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如muhlhausler& harre (muhlhausler&harre,1990)和陈治安(陈治安&彭宣维,1994)。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如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 76)和黄国文(黄国文,1999)。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黄国文,1999),陈治安&彭宣维(陈治安&彭宣维,1994),孙飞凤(孙飞凤,2006)以及杜小红(杜小红,2003)。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2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4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8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9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2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1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14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5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7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1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22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23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24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25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2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2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28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2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30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31 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 32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33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34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 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6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38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39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41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4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题目(一) 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新词语研究 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 4.汉语字母词研究 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 6.汉语修辞研究 7.汉语多音字研究 8.汉语复活词研究 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 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 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 12.汉语惯用语研究 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 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 15.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 16.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17.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18.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 19.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 20.给病句一个理由

2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2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2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 2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 25.“同志”的尴尬 26.文学语言研究 27.汉语语气词研究 2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 2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 3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 3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 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 3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 3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37.说“秀”(英show) 38.汉语象声词研究 3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现代汉语委婉语简略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委婉语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源于语言禁忌。同时,儒家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忌讳”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儒家传统文化 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委婉语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委婉语源于语言禁忌。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人们迷信鬼神,对鬼神尊敬、崇拜直至惧怕,以至不敢直呼其名,鬼神名称成了英语中最早的禁忌语,而指代鬼神的词语便是最早的委婉语。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把探寻视角限定在汉民族心理框架内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上。“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避讳就是一例。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第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崩”,意谓天崩地塌。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同义的还有:崩驾、崩逝崩殂等。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第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

201720182学期ii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

学期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 ()选课及学习说明 学期(即学年春季学期)共提供门类通识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中“智慧树”平台门;“中国大学”平台门;“尔雅通识课”平台门。 注:大部分在线开放课程在选课系统中没有安排时间、地点、上课教师,但并不影响选课。 一、“智慧树”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课程对应的群,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学生月日后进入“智慧树南昌大学站”()学习,非“纯在线学习”的还有见面课安排,具体要求详见所在群公告,见面地点统一为主教楼。网页右上角“登录”或“注册”,学生需要先注册智慧树账号(已有账号可直接登录),注册成功后即可在智慧树网或下载知到进行视频学习、课程论坛互动、参加见面课、作业、考试。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智慧树平台服务端客服:饶老师。 二、“中国大学”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上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课程对应的群,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学生月日后进入中国大学官网学习(网址:)《聪慧的源泉--数学导读》课程安排有见面课,具体要求详见所在群公告。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三、“尔雅通识课”平台 .课程。 .选课。在规定时间内进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选课,成功选课后请立即加入群:(南大尔雅通识),此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有关通知公告的正式发布渠道。 .学习。该课程纳入“南昌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学生月日后直接进入“南昌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注:其他普通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学期开始均使用该平台,初始进入的用户名为学号,密码为,首次进入需通过手机和邮箱验证),登录后,即可看到本学期所有课程,选择“项目管理学”或“物理与人类文明”,即可进行正常学习。 .一旦选定课程应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学习,成绩将如实记入学生总成绩单。仅在网上学习但没有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选课的不予记载学习成绩。 . 尔雅慕课平台客服尔雅老师。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一现代汉语研究 1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2“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 3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4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5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7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8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9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10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11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 12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 二、方言研究 1某方言本字考 2某方言语音研究 3某方言词汇研究 4某方言语法研究 5某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三、古代汉语研究

1副词“倒是”的发展历程探微 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4《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5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6《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7《诗经》叠音词研究 8《诗经》连绵词研究 9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10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11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12《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13《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14《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15《孟子》中的“其”字 16《孟子》中的“之”字 17《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18《荀子》副词研究 19《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20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四、流行语、网络语言研究 1“秀”(英show) 2浅析“~客”族词语 3流行词语“非常”浅析 4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及规范 5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6也谈“零X”(“零**”词族探微) 7“副+名”结构再探 8“很十名”现象探析 五、语言应用研究 1新闻语言研究 2广告用语研究 3法律、商贸语言研究 4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5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6报刊语言研究 7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 8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滕延江 (鲁东大学大学英语部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语言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选择使用场合,以及语气和情态对称呼语的影响,提出在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这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话语分析;语气和情态;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6)0120032204 Abstract:L anguage doesn’t convey m essage on ly and it can help peop le estab lish and m ain tain som e social relati on s w ith o thers.A ddress fo rm s can demon strate th is ro le relati on s among peop le and it is clo sely related to its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Based on the concep t of m eta2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of language p ropo sed by H alliday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o ices of address fo rm 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mood and modality,th 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tran slati on of address fo rm s shou ld take the equ ivalence of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 in u se in to con siderati on.O n the one hand,th is is the in teri o r requ irem en t of 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and on the o ther hand it is one aspect of fu lfilling w ho listic equ ivalence betw een sou rce tex t and target tex t. Key words:address fo rm;in terpersonal functi on;discou rse analysis;mood and modality;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1.引言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伴随着语言理论的突破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纵观人类语言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语言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从关注语言的内部机制、结构到关注语言的外部使用效果、功能上的转向。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又同时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称呼体系。称呼语能表达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呼语引起了符号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语用学家的重视。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同其它符号一样也由能指与所指构成,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社会语言学家将其看作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家则等列举了称呼语的指示功能(deix is),并把它归类到人称指示(person deix is)范畴,与社会指示(social deix is)有关(L evin son,1983;何兆熊,2000),说明称呼语能反映社会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它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方式,语言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尹富林, 2003:26)。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既存在着许多共性特征,又存在不少明显的差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挑战性和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之一。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即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上的对等,这也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同时,人际功能意义上的对等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该研究可以为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单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启示。 2.称呼语的人际功能研究视角 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苗兴伟,2004:5)。根据这一原则,说话人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社会情景、社会机构中从事某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通过对词汇、语法或篇章结构的选择和操纵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或政治立场、保持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申连云,2004:91)。以H alliday(1994)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也寻求或改变他人的看法(H alliday,1994;T homp son, 1996;胡壮麟等,1989)。功能语法关于人际意义的论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M acCarthy&Carthy,1994),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2.1称呼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最先说出的话语是对听话人的称呼(陈松岑,1989)。称呼语是人们用于称呼亲属关系或非亲属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是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称呼语的变化常常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它的使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有其特定的规则。它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称呼语包含呼语与称谓:呼语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如H i,Good mo rn ing;称谓则是介绍他人身份的词语,如D r Sm ith,王师傅。称谓与社会指示相关,能反映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