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xx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xxxx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xx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下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xx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身身心发展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段。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学样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xx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xx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xx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xx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xx、免费性等特点。(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动作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工作的体制”等到一系列制度。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xx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xx、xx 活动中心课程论——xx、xx

社会中心课程论——xxxx(社会改造主义)、xx蒂斯·xx(批判理论)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xx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

标、高中课程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

就难以达到高年级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课程开发

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性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拉尔夫`xx 过程模式——xx 情境模式——xx(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xx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xx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中学教学

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相配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以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1、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3、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于工作上课时参考使用。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

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涵义——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xx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巩固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进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个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xx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

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1.讲授xx

2.谈话xx

3.讨论xx

4.演示xx

5.参观xx

6.练习xx

7.自觉指导xx

8.实验xx

9.

实习xx10.以情感xx为主的教学方xx(欣赏教学xx、情境教学xx)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xx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xx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xx”,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授法的要求——1.讲授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有上提高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

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语速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

谈话法:

也要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供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区分“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1.谈话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谈空说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被我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就就是世界上最早得一部教育著作。 2、《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 )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得最大贡献就就是“产婆术”。(问答法)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得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就就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得观点。 6、昆体良就就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就就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就就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得书。班级授课制得萌芽。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就就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最主要得教育观点就就是:提出教师就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得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得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就就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就就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得教育。 11、洛克就就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与“白板说”。 12、第斯多惠就就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得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就就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就就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知识点总结

.WORD完美格式 . 第一模块 第一章教育(单选) 第一节教育的含义 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 “教育”起源:孟子《尽心上》 第二节教育的构成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第三节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就存在教育)、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辨析)相对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 特色的教育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性,有可能落后或超前 3、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教育观点、教育内容等 第四节教育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非社会性) 生物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 教育史上第一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非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孟禄(非 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理论基础:恩格斯《从猿到人?》(社会性) 第五节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教育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教育: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教育组织形式为个别教学制,学习 方式是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1奴隶社会: 中国夏:出现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古希腊斯巴达:培养武士 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士教育 2封建社会: 中国宋代教育思想合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西方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 士教育 近现代社会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教育世俗化,教育立法,以法制教,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xx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详细归纳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 一、教育基本理论 1、教育学概念:阐述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2、教育与人的发展:分析教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4、教育目的:阐述不同教育目的观的理念,以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应用。 5、教师与学生:分析教师的职责与角色,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理论

1、课程概念与类型:阐述课程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课程类型。 2、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要素。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4、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类型。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特点,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理念:阐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2、课程目标:分析新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层次,包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等。 3、课程结构:介绍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特点,包括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4、课程内容:分析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选取原则,以及教材编写与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必背的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多样化阶段、现代化阶段。 3、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个案法。 二、教育法律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年限和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内容。 三、课程与教学基础知识 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2、教学的概念与类型: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自学。 3、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四、心理教育与德育 1、心理教育的概念与原则:个性化原则、保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德育的概念与原则:教育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原则。 3、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五、班级管理基础知识 1、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例会、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3、班级管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 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 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

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 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2、课堂教学技能:掌握导入、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等课堂教学技能的特点和应用。 3、课后辅导技能:掌握课后辅导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课后辅导的类型和特点。 4、教育研究技能: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简答题一般带有关键词:目标、方法、特征、途径类、要求类等内容,简答题、材料分析题题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四、第六、第七章不出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出个别的单选题,所以复习的重点集中在第一、第二、第三章、第五章,另外第一、第二章知识点比较琐碎,复习时需多下功夫。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四性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可能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机会均等,公民权利)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征(6性)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和主体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滞后性)和间接性(隐蔽性)6)系统性 三、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4条思想,教学,教务,总务)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了解) 原则:(方向科学,民主教育,系统规范,动态效益) 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3民主性4教育性5规范性6系统性7效益性8动态性

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6性即阶段、道统、专制、刻板、象征、宗教) 第一,阶级性第二,道统性 第三,专制性第四,刻板性 第五,象征性第六,宗教性 六、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5化一体即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2民1终身,现代多元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七、教育学发展阶段极其代表人物思想(萌芽,创立,发展三阶段) 1)萌芽阶段:表现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中:《学记》、孔子、墨子、道家(老庄);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中国 a《学记》传说乐正克;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b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背诵知识点 积累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背诵点积累 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苏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艺术对象】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0.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1.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3“和谐教育思想”。 【姆有掌握,纳有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好斯基】 13.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14.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大全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最新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

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教育的起源○单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 ◆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略)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章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语言学科中的运用,是指语言教师运用系统方法,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语言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其目的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老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统一 努力改进课程学习,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 3、重视情态、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一)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二是形成整体教学思路 2、系统性原则 3、实效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二)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由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全)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全)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特点:教育学还没有从各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 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立志乐道” 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法国卢梭《爱弥尔》教育界“圣经”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独立形态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天下对阳光…”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苏联最早以马克思注意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重视智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育原则:高难度, 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苏联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较早提出系统理论学习 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 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现象。(科学) 教育:培养人的活动。(活动) 2.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 1)孔子的教育思想 A.有教无类,有教育的地方不分类别。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1.教学的概念 1)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版

基础知识和基根源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依 据必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构成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术、思想、道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色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肩负学习的责任、以必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色有发展性和不行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 带,主要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因素的关系:在三因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 教育的属性 实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差异于其余事物现象的根本特色,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久性(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 性(在不一样的社会也许同一社会的不一样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同样);相对独立性(教育拥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余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 均衡)。 4 教育的发源与发展 教育的发源说有三种看法 生物发源说:利托尔诺,最显然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