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

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

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社会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高尔顿、霍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论(辐合论):施太伦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外形剧烈变化;身体机能巨变;大脑显著增长;性的发育与成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

(五)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1903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奎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包含: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中学课程

(一)课程类型:

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奈勒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三维课程目标:认知与技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教学(超级重要)

(一)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有领导的认识;认识方式的简捷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五)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教学法;探究活动法;情感陶冶法(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

上课(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

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特朗普制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

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二)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注意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知识的保持: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五)思维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按照思维凭借物来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六)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置榜样;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要学生的归因倾向。

(七)学习迁移

迁移的分类:按迁移的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按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论:苛勒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八)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九)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消退;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学习过程;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学习观、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完整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整理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熟悉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育学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理论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3. 教学方法知识:教师需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等。 4. 教学资源知识:教师需要了解并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技术设备、教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 课堂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维持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能够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 学历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理论。 2. 培训进修:教师可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 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论文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 4.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 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 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重点:主要是记忆性的东西,多看多背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A.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1)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整理

教育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点 第一章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 四、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发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里的发展。 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2、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答:(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3、简述有效促进学生迁移的策略? 答:(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4、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答: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包括: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5、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用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的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6、简述促进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2)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乘法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8、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记忆的主要手段。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100道)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Ll的受生产力的制约;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U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U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Ll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Ll 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详细归纳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 一、教育基本理论 1、教育学概念:阐述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2、教育与人的发展:分析教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4、教育目的:阐述不同教育目的观的理念,以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应用。 5、教师与学生:分析教师的职责与角色,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理论

1、课程概念与类型:阐述课程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课程类型。 2、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要素。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4、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类型。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特点,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理念:阐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2、课程目标:分析新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层次,包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等。 3、课程结构:介绍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特点,包括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4、课程内容:分析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选取原则,以及教材编写与

(完整版)2023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完整版)2023上半年学校教育教学知识 与本领真题及答案 2023上半年学校老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本领》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 B.老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行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次序性 D.差别性 4、学校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舞学生乐观参加对话互动沟通,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老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当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共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老师专业本领是()

A.沟通与合作本领 B.激励与评价本领 C.教育教学设计本领 D.组织与实践本领 7、假如学生被蜜蜂蜇伤,老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讥讽。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誊录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学校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泊尔有心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12、老师常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 A.激情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

2022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2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选题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规定,3-6岁儿童平均每年健康检查的次数是()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2.下到对儿童的看法,正确的是() A.儿童是无知无能的 B.儿童不是微缩的成人 C.儿童可以按成人的愿随意塑造 D.儿童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答案】B 3.幼儿园创设物质环境时首先应考虑的要求是()

A.经济性影 B.安全卫生性 C.功能性 D.美观性 【答案】B 4.关于幼儿言语的发展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言语理解先于言语表达 B.言语表达先于言语理解 C.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平行发展 D.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独立发展 【答案】A 5.幼儿对自已消极情绪的掩饰,说明其情绪的发展已经开始() 。 A.深刻化 B.丰富化 C.内隐化 D.精细化 【答案】C 6.关于自发性游戏的正确观点是()。 A.幼儿园游戏不包括自发性游戏

B.自发性游戏不需要教师指导 C.教师组织的游戏比自发性游戏有价值 D.自发性游戏具有多种教育价值 【答案】D 7.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是() A.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 B.教育应让儿童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C.幼儿教师是揭示儿童内心世界的观察者 D.自由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答案】D 8.导致“狼孩”心理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是()。 A.遗传有缺陷 B.生理成熟迟滞 C.自然环境恶劣 D.社会环境缺乏 【答案】D 9.婴儿动作发展的正确顺序是()。 A.翻身→坐→抬头→站→走 B.抬头→翻身→坐一站→走

2022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2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出版《新教育大纲》的教育理论家是()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李大钊 【答案】A 2.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发表的系统阐述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太阳城》 D.《爱弥儿》 【答案】D 3.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在顺境中却虚度光阴。这种现象说明()。

B.王不士竟女好坏决六的发展火师 C.逆境有利于人的发展 D.人对环境影响有能动性 【答案】D 4.教师以自身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改进教育实践,而不在于理论构建的研究属于()。 A.实验研究 B.行动研究 C.调查研究 D.个案研究 【答案】B 5.“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科学性 B.阶段性 C.生产性 D.独立性 【答案】C 6.“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热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的泵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反映了人的

身心发具有()。 A.顺序性 B.稳定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7.《中华---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A.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B.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 C.基础性、普及性、免费性 D.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 【答案】A 8.目前,我国中学实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是( )。 A.国家统一管理 B.地方与学校共同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 D.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共同管理 【答案】B

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1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劝学》 【答案】B 【解析】《论语》 2.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答案】A 【解析】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口构成 D.民族文化传统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 4.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主观决定论 【答案】C 【解析】遗传决定论 5.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C 【解析】培养目标 6.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 A.斯宾塞《教育论》 B.杜威《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课程》 D.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C 【解析】博比特《课程》 7.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

(完整)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库

1.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 )。 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老子 2.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C )。 A斯宾塞B洛克C培根D卢梭 3.( B )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A《论语》B《学记》C《大学》D《孟子》 4.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A)。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教育制度 5.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 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7.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体育课)。 A体育课B体育兴趣组C社会实践D运动会 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 C )。 A《论演说家的教育》B《论语》C《学记》D《普通教育学》 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 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癸卯学制). 10.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 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A《爱弥儿》)。 A《爱弥儿》B《大教学论》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11.在教育理论著作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 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著作是(《教育过程》)。 12.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 A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学记》

13.(《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论的初步形成. 14.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15.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17.学校教育制度最早产生于(D欧洲). A美洲B日本C美国D欧洲 18.199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六三制”制定颁布了(壬 戌学制)。 19.(《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20.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施国务院领导,省 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1.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学制). 22.教育可以“简化”文化,教育可以“净化文化”,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 功能). 23.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 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24.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25.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地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A洛克). A洛克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培根 26.在教育史上倡导“泛智”教育思想,并提出班级授课的著名教育学家是(B夸美纽 斯)。 A洛克 B夸美纽斯 C利托尔诺 D福禄培尔 27.“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康德)的名言. 28.“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B《学记》).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1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3.锻炼法(指导实践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

2022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2年上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 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选项】 A.陶行知 B.晏阳初 C.梁漱溟 D.蔡元培 【答案】A 【解析】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的主要观点: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故本题选A。 2.【题干】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这种观点被称为( )。 【选项】 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故本题选C。 3.【题干】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①小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⑤实践性知识。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 )。 【选项】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故本题选B。 4.【题干】毛主席在《体育研究》一文中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这句话强调学校体育应注重( )。 【选项】 A.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B.增强学生体质 C.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D.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答案】C 【解析】题干意为:想要得到体育的效果,不是动用主观力量,非要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自觉性不可。说明体育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性,即自我锻炼的能力,非体育观念,故选C。 5.【题干】少先队的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其涵义是( )。 【选项】 A.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C.少先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D.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D 【解析】行少先队队礼要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