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临帖要领

张迁碑临帖要领
张迁碑临帖要领

在众多东汉隶书碑刻中,《张迁碑》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个性、丰厚的内涵、高古的格调、沉雄的气势,给予我们不平凡的心灵触动。此碑被认为其风貌和格调更能表达汉代雄强博大的时代精神,历来为人们所偏爱和效法。

《张迁碑》到底精妙在哪里?从中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关于对此碑的研究及教学指导性文章已屡见不鲜,而《张迁碑》的艺术魅力依然吸引着我们不断去追寻。

临习要点:

一、基本训练,通过临习和思考,基本解决形似层面的审美和技法问题,同时逐步感受和领悟此碑独有的内在神韵。具体来说,可以从其用笔特征、形态变化、部首差异、同字差异等方面观察分析。

1、《张迁碑》作为汉碑中方笔为主的代表作品,表现出古拙沉厚的质感和力量感,白砥先生认为,这是其方折徐行的运笔方法造成的。除原碑书写者的个性风格充分展示之外,应该也有刻工“孙兴刊石”时的“推波助澜”。与其他汉碑比较,此碑没有那种谨严、均匀、流美、飘逸的用笔,较明显的用笔特征为:a.起笔及部分收笔处使用方笔;b.少见隶书典型的“蚕头雁尾”状;c.撇钩画圆中带方;d.折笔处方中有圆;e.意到笔不到,含敛涩行。临习时需注意因过于强调方整或追求刻痕效果而影响线条质感、因只顾行笔沉缓收敛而影响书写感。

2、《张迁碑》中字形不拘一格,结构变化巧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和临习:a.倾斜,这种变化常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现,主要体现在笔画、字轴线、块面、横向、竖向、排列等方面,如“寓、南、对、珪”等字。b.块面感,这是此碑单字形态一大特征,以此协调整篇,形成并强化方峻朴拙之势,体现在自然块面感、方笔加强块面感、笔画排列形成块面感以及多块面之间形成新的对比、倾斜、错落,如“肱、归、事、间”等字。c.合理变形,这是此碑单字变化一大手段,险绝中求平正,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表现为重心下移(这是此碑较为普遍的形态)、收放、错落、夸张四个方面,要细心体会其内在关系。

3、与其他汉碑相比,《张迁碑》部首变化较为丰富,其变化或明显或微妙,需认真对比,找出异同之处,注意同样部首在与不同部分组合时的差异变化是如何协调的、能不能置换、变化依据是什么,学习领会其变化手段对以后创作会有直接帮助。

4、此碑在同字异形变化上信手拈来,又不强作姿态。它不是孤立地只求本身变化,而是与上下左右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因此,临习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为了变化而变化。

二、综合训练。临习经典碑帖,既要有笔画、单字、部首的基础练习,更要有不同针对性的单元式训练,而且一定要到整碑(全帖)上通篇观察和学习,才能对像《张迁碑》这样充满变化的碑帖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感悟,进而尝试进行模拟创作,为独立创作打实基础、积累体验。对于《张迁碑》,主要包括纵向观照分析、横向观照分析、整篇观照分析三个方面。

1、纵向观照分析。邱振中先生认为:“对单字分立的书法作品,总能够通过做轴线图的方式,对作品的章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方式来解析像《张迁碑》这样风格的字间排列关系和内在联系。《张迁碑》的纵向排列中却时而呈现出“字间轴线”的适度倾斜摆动,“势”在摆动中达到平衡。看似无意,实则体现出书写者的“微处理”能力。这种变化往往看一个字时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放在原碑排列中去观照就会发现其中藏巧于拙、化险为夷的独特手段(如图1)。

2、横向观照分析。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隶书字帖其横向排列不是原碑排列关系,因此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建议观看《张迁碑》拓片,通篇了解,会发现除前面提到的竖向排列变化之外,在横向排列上也能发现此碑书写者的意图和特别之处。此碑字距与行距不像《曹全碑》、《礼器碑》等呈现的字距明显大于行距的规律,看似无意、不动声色,

却强化了朴拙自然的非模式化倾向。原碑排列的字间横向关系中还有变化手段。如图2,第一列“君”与“龙”的相互避让,第六列“方”、“善”、“苑”、“吏”四字中的横画巧妙避开了横画之间的相像和冲突,且“苑”和“善”两字上方相似部首也有意区别,可见作者在横向排列上是善于协调处理、不落俗套的,很多字的变化处理完全是“因地制宜”或“因时制宜”,不是一成不变的。

3、整篇观照分析。《张迁碑》通篇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字形多变,欹斜顾盼,大巧若拙,几乎找不出明显的规律性,整篇就像放大的一个单字,这就是此碑的个性。且除绝大部分字以方拙雄强为主要特征外,还会发现有许多相对平正、圆润的字参入其间,起到了衬托、平衡、调节、呼应等作用,使此碑表现出稚拙无饰、一任自然、和而不同的风貌。《张迁碑》并非尽善尽美,但它可以让我们窥视到从汉隶向魏碑演变过程中的某些迹象和趋势,给人以展开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汉以后出现的《爨宝子碑》《好大王碑》《嵩高灵庙碑》等碑刻,其内在审美倾向与《张迁碑》应属一脉相承。对于偏爱此风格的习书者来说,不仅要感悟到《张迁碑》独有的审美价值,还要知晓它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和引领作用。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试论《张迁碑》的风格特征 公元186年,即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二月立的《荡阴令张迁碑》,亦称《张迁表》,发现手朗万历年间,碑字书法为东汉时期隶书碑版代表作品,历代书家对《张迁碑》都推崇备至,清代大书家何绍基临此碑达一百余通,力学不倦。下面谈谈我对该碑临习的一点心得。一、高古 著名书法家沃兴华曾说过,追求古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字体往上靠,如隶书字体往时代更久远的篆书靠,楷书字体往隶书靠等;二是淡化偏旁部首。东汉重视文字的规范,并于公元175年由著名书家蔡邕书写《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以求达到整饬汉字的目的。《熹平石经》的文字和今天的规范汉字已差别不大,但十一年之后方立的隶书《张迁碑》中还是夹杂有很多篆书笔意,在结体上,《张迁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标准隶书那样偏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对汉字进行分别部首的研究了,但在其后的《张迁碑》有些字还是忽视偏旁的区别,不有意地将偏旁写小,写隶书带有篆书的意味,又不随时代潮流,强调偏旁观念,自然显得“高古”。 二、朴拙 《张迁碑》的朴拙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上。《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雁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平硬厚重”。在结体上又往往上疏下密、上大下小、上松下紧,造成一种看似头重脚轻不稳定的动势,这和用笔形成了一种动静对比,显得稚拙生动。比如“君”字,夸张上部,缩紧下部的“口”,上部空间大,整个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跃然纸上,“幕”字则一反上中下结构宇上紧下松的常态,上中部结合为特大,下部奇小,初看头重脚轻,细看这种上疏下密的结构是在平稳中得天趣。再如包含有“人”形结构的字,“令”字“人”在上,一撇一捺就舒展,上部空间大,显得险峻,下面的笔画一凑紧,动态就出来了,而“夫”、“夷”和“謇”等字“人”字结构在中间和下面,这一撇一捺就写得收敛平稳,显得朴茂敦厚,在《张迁碑》中经常出现为了整体风格的统一而改变了符号的形状的情况。 三、雄强 《张迁碑》起笔常有“皮包骨”之感,浑厚高古,中段行笔提按起伏,有节奏和微妙的一波三折感,笔画不长但尽势,显得“笔短意长”。线与线之间强调粗细、长短、虚实、方圆、张弛等对比关系,如“字”字宝盖头方笔劲挺而收笔圆转,“公”字上面两点粗短下部则盘成三角形的铁线钗,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张力。点画生结构,与方折的点画相呼应,《张迁碑》结体也特别方整、稳健,有些折笔往内弯曲收缩,呈内佯状,显得特别峻

张迁碑释文

【原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背景】

张迁碑原文及释义

《张迁碑》全文及释义 原文 碑阳: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 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 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3、羁:ji,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zuan,三声,继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张迁碑集字联

张迁碑集字联 四言对联风八方征淑气日五色焕天章留云以景御风而行奉三雅颂休祉策六驺广胜游行万里路览三代书地八方生淑气日五色焕天章霞中浮月树表披风敦行以表风尚树德可遗子孙五言对联高问不随流俗中朝独有遗芳才原不世出德可为人师览千家述鸿绪宗六艺守雅言道在渊鱼思文有金石声龙跃千重烟景虎啸万叠云山芳原有胜事艺苑重高文其人有山林气斯文同金石声风月归诗伯山林重隐流山高芳草不谢树小珍禽时来风月自成景山林别有天岁月焉容虚负山林可共胜游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棠阴猎留遗爱兰台共缵新书鸿景常成字禽言雅有诗退之文起八代长卿诗善五言鸿文重东国雅艺谷南宗弦月不容虚负名山可共胜游鸿休征百禄雅颂进三多治国上万言策行道受千金方晋字存淑懿明书重雅风七言对联 兰风体芳素林月性高虚蔽芾荫分林外日颉頏声起树间禽览四时风月读百家文章地不语而生百物天不言且行四时良珮双温穆新兰独芬芳敦行以表流俗问高德可遗子孙闻林后风为近山前月常新风高日落生新景月舞烟归有书声灵禽守名节仙鸿尚高风风雅相高晋七子功勋卓立汉三君留月除芳慕披风御素弦高台览月光先受巨石分流声不平披书留雪起载策上云门盖代诗才师正雅平生书体爱来禽平章三代器浏览百城书广开言路宣仁义常表心声征人才七略述天路九流宗兰台汉代文章故渊雅晋人书艺自风流岐伯释素问仲景述方书家本遗留珍定武石文初勒纪岐阳蔷夫干利禄高隐重山林家近云山多野兴人对风月有新诗人有山林气文同金石声家为近山多野兴人于对月有新诗山花送芳素林月本高虚晋君三雅颂新祉遗我双鱼感旧游诗爱孟东野文遗孔北山旧本遗留真定武石文初勒记岐阳诗书多岁月城市有山林孔明出师前后表张载体道东西铭诗有山林气书兼龙虎姿立功德言于永世通风雅颂以为诗受书文中子决策武安君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 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张迁碑译文及释义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 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间,有 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 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 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 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 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 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 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 为从事,声无细闻。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 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 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 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 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 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 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 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 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 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 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 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 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 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亿载万年。

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隶书技法】《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点画是汉字的基本零件,偏旁部首则是汉字的配件。学习隶书,不仅要写好由基本点画组成的独体字,更重要的是熟悉和了解并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写好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合体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数量很大,形态变化较多,实用性也较强。在学习中只有系统、认真地研究偏旁部首,分析和了解它们在字里的长短、大小、斜正、宽窄及巧拙变化,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偏旁部首很多,常见常用的也有70多个,一般归纳为:左偏旁、右偏旁、字头、字底和字框五大类。 隶书的偏旁部首从篆书演化而来,有不少字还保留有篆书的形态和写法,但大部分己完全隶化,简省变化,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隶书的偏旁部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独立成形,合也美,分也美,给人以端庄、朴厚、典雅的感觉。 《张迁碑》的偏旁部首更是风格别具,呈现出大小、方圆、斜正、长短、粗细、宽窄、巧拙等多种变化,搭配和谐,自然多变。下面从《张迁碑》个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单人旁“仁”字的单人旁较短,且竖笔写弯,姚向左而出尖。“俗”字的单人旁稍长,坚用方笔,直而挺。 双人旁“从”字双人旁写为三点,且方向变化不同,上两点尖向左下,下一点方向右下。“行”字简化篆法,更近于楷书的双人旁,下部竖弯而尖。 王字旁“王”字旁不管大小长短,皆平直而正,窄而让右,并能独立成形,如“珮”字和“玮”字等。 左耳旁“陈”字用篆法,但写得方而直,竖笔出锋。“阳”字用隶法,粗细有别,主次分明,竖笔弯而曲,颇具情趣。

口字旁口字旁在左者其形小而向右上,以让右部,形体方而正,棱角外明,如“喋”字等。 禾木旁禾木旁首笔或长或短,或平或斜,皆具变化。形状有窄江亦有宽短,皆因字而异,如“秨”字和“稷”字等。 提手旁提手旁横和挑短竖钩长而向左挑出,尖细而长。有时用挑笔顿锋,显其朴拙,如“提”字和“披”字等。

张迁碑字法特点归纳

张迁碑字法特点归纳 唯其拙,故不甜俗;维其朴,故不做作要积点成线,步步为营 1.顶点。在《张迁碑》中,顶点各有不同。如图一中“京”字顶点凌空,有鸟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顶点以小横为之,以加强字的横势;“高”、“方”等字,顶点牢牢搭在横上,有融为一体之感;而图二中“文”字的顶点,又大又侧,坠石之感特强 (底部撇捺交叉,则稳如磐石)。“本”字的顶点与横似连还断,斜侧生姿,再加上与横坚的西己合,足见其高占方峻中的闭情逸趣。 《张迁砷》顶点的用笔有方有圆,而以方宅居多;有正有侧,而以侧居多。用方笔者,其下多以圆笔辅之;而用圆笔者.其下必以方笔辅之:如图一巾“方”字顶点用方笔,其下的横折弯钩则用圆笔;图二中“字”的顶点用圆笔,其 下横折和子部门磺折撇均用方笔。首点侧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点正者,其下多侧,如“家”字: 2.横两点、《张迁碑》中的横两点有几种类型。①相向型。此类较多,左右两点在大小、方圆、映带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图三中“善”字两点,左圆右方、左小右大,且距离较大,开合变化较小;“幕”字的两点则左方右圆,左大右小,上开下台明显,朴实厚重,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尚”等字的左右两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变,同时又相互呼应,顾盼生姿。②相背型。如图四“棠”、“兴”等字的下两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在竖的两侧或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势凝练,亦有遥相呼应之感,且有方圆的变化;“性”字的右点则以短竖为之,略早向左下;倾斜之势,以示呼应。③同向型。两点基木同向出锋,但笔断意连,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两点,左点向右上出锋,右点向右下出锋,彼此意志相连。 横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横的处理,世富于变化。起笔有方圆、轻重之别,收笔有回锋、日锋之变,行笔有的平稳安详,有的轻盈活泼,横势有平有斜。特别是笔画多横的宁,更是变化丰富。如图一中“君”字的一长横,方势逆起,转锋(一般是拇指向内食指、中指向外稍捻笔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来凋正笔锋)后向右涩行,至“燕尼处用力高挑而出锋,横势虽平,但亦厚重朴拙,出锋潇洒。如图一中前一个“之”字下部的横,亦逆锋方起,蓄势调锋向右涩行,但梢显轻盈,提按有致,“燕尼”则极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横势尢低右高,在乎正中显欹侧变化之势。有时字这—横的起笔又较轻,收笔重出锋,对比鲜明,如图一中后一个“之”字。字的横㈩笔灵动多姿;图二巾“其”字的长横,圆起,出锋收笔;“寸”字右部的三横,第一横方起,收笔回锋,呈下弧势,第二横圆起回收,呈平势,第三横方起]笔,“燕尾”出锋,呈上弧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张迁碑临帖要领

在众多东汉隶书碑刻中,《张迁碑》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个性、丰厚的内涵、高古的格调、沉雄的气势,给予我们不平凡的心灵触动。此碑被认为其风貌和格调更能表达汉代雄强博大的时代精神,历来为人们所偏爱和效法。 《张迁碑》到底精妙在哪里?从中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关于对此碑的研究及教学指导性文章已屡见不鲜,而《张迁碑》的艺术魅力依然吸引着我们不断去追寻。 临习要点: 一、基本训练,通过临习和思考,基本解决形似层面的审美和技法问题,同时逐步感受和领悟此碑独有的内在神韵。具体来说,可以从其用笔特征、形态变化、部首差异、同字差异等方面观察分析。 1、《张迁碑》作为汉碑中方笔为主的代表作品,表现出古拙沉厚的质感和力量感,白砥先生认为,这是其方折徐行的运笔方法造成的。除原碑书写者的个性风格充分展示之外,应该也有刻工“孙兴刊石”时的“推波助澜”。与其他汉碑比较,此碑没有那种谨严、均匀、流美、飘逸的用笔,较明显的用笔特征为:a.起笔及部分收笔处使用方笔;b.少见隶书典型的“蚕头雁尾”状;c.撇钩画圆中带方;d.折笔处方中有圆;e.意到笔不到,含敛涩行。临习时需注意因过于强调方整或追求刻痕效果而影响线条质感、因只顾行笔沉缓收敛而影响书写感。 2、《张迁碑》中字形不拘一格,结构变化巧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和临习:a.倾斜,这种变化常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现,主要体现在笔画、字轴线、块面、横向、竖向、排列等方面,如“寓、南、对、珪”等字。b.块面感,这是此碑单字形态一大特征,以此协调整篇,形成并强化方峻朴拙之势,体现在自然块面感、方笔加强块面感、笔画排列形成块面感以及多块面之间形成新的对比、倾斜、错落,如“肱、归、事、间”等字。c.合理变形,这是此碑单字变化一大手段,险绝中求平正,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表现为重心下移(这是此碑较为普遍的形态)、收放、错落、夸张四个方面,要细心体会其内在关系。 3、与其他汉碑相比,《张迁碑》部首变化较为丰富,其变化或明显或微妙,需认真对比,找出异同之处,注意同样部首在与不同部分组合时的差异变化是如何协调的、能不能置换、变化依据是什么,学习领会其变化手段对以后创作会有直接帮助。 4、此碑在同字异形变化上信手拈来,又不强作姿态。它不是孤立地只求本身变化,而是与上下左右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因此,临习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为了变化而变化。 二、综合训练。临习经典碑帖,既要有笔画、单字、部首的基础练习,更要有不同针对性的单元式训练,而且一定要到整碑(全帖)上通篇观察和学习,才能对像《张迁碑》这样充满变化的碑帖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感悟,进而尝试进行模拟创作,为独立创作打实基础、积累体验。对于《张迁碑》,主要包括纵向观照分析、横向观照分析、整篇观照分析三个方面。 1、纵向观照分析。邱振中先生认为:“对单字分立的书法作品,总能够通过做轴线图的方式,对作品的章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方式来解析像《张迁碑》这样风格的字间排列关系和内在联系。《张迁碑》的纵向排列中却时而呈现出“字间轴线”的适度倾斜摆动,“势”在摆动中达到平衡。看似无意,实则体现出书写者的“微处理”能力。这种变化往往看一个字时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放在原碑排列中去观照就会发现其中藏巧于拙、化险为夷的独特手段(如图1)。 2、横向观照分析。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隶书字帖其横向排列不是原碑排列关系,因此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建议观看《张迁碑》拓片,通篇了解,会发现除前面提到的竖向排列变化之外,在横向排列上也能发现此碑书写者的意图和特别之处。此碑字距与行距不像《曹全碑》、《礼器碑》等呈现的字距明显大于行距的规律,看似无意、不动声色,

张迁碑集字联

四言对联 留云以景御风而行 行万里路览三代书 霞中浮月树表披风 五言对联 才原不世出德可为人师道在渊鱼思文有金石声芳原有胜事艺苑重高文风月归诗伯山林重隐流风月自成景山林别有天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鸿景常成字禽言雅有诗鸿文重东国雅艺谷南宗鸿休征百禄雅颂进三多晋字存淑懿明书重雅风兰风体芳素林月性高虚览四时风月读百家文章良珮双温穆新兰独芬芳林后风为近山前月常新灵禽守名节仙鸿尚高风留月除芳慕披风御素弦披书留雪起载策上云门平章三代器浏览百城书七略述天路九流宗兰台岐伯释素问仲景述方书蔷夫干利禄高隐重山林人有山林气文同金石声山花送芳素林月本高虚诗爱孟东野文遗孔北山诗书多岁月城市有山林诗有山林气书兼龙虎姿受书文中子决策武安君书通前后汉文览东西京书有五云体字无百日功四时花不谢八节草长青岁是明八谷天道焕三台唯善以为宝能仁是我师文章故渊雅风节自高骞弦月留虚性暮雪生远明乡风多树艺月令问鱼蚕悬流排石出落日送雅归周书无俗气汉文有雅声种石云垂起披书月正来六言对联风八方征淑气日五色焕天章 奉三雅颂休祉策六驺广胜游 地八方生淑气日五色焕天章 敦行以表风尚树德可遗子孙 高问不随流俗中朝独有遗芳 览千家述鸿绪宗六艺守雅言 龙跃千重烟景虎啸万叠云山 其人有山林气斯文同金石声 山高芳草不谢树小珍禽时来 岁月焉容虚负山林可共胜游 棠阴猎留遗爱兰台共缵新书 退之文起八代长卿诗善五言 弦月不容虚负名山可共胜游 治国上万言策行道受千金方 七言对联 蔽芾荫分林外日颉頏声起树间禽地不语而生百物天不言且行四时敦行以表流俗问高德可遗子孙闻风高日落生新景月舞烟归有书声风雅相高晋七子功勋卓立汉三君高台览月光先受巨石分流声不平盖代诗才师正雅平生书体爱来禽广开言路宣仁义常表心声征人才汉代文章故渊雅晋人书艺自风流家本遗留珍定武石文初勒纪岐阳家近云山多野兴人对风月有新诗家为近山多野兴人于对月有新诗晋君三雅颂新祉遗我双鱼感旧游旧本遗留真定武石文初勒记岐阳孔明出师前后表张载体道东西铭立功德言于永世通风雅颂以为诗林芳树隐成风月鸿景禽言是文章鲁公书爱中兴颂退之功在原道文千山雪白行人少四野云黄蔷事兴千山落日萌新感万里归云纪胜游千山留月萌雅兴万里归云纪胜游千重烟树浮月色四野山林起风声千载诗书思尚友四时风月不言钱千载水云尚书友四时风月感诗思迁宗气节芳千岁原树言行光百朝禽立芳阴声自在月来书幕景分明人随明月多时立门对远山长日开人物风流征朝野言语公明纪世家荣禄书宗王令体义山诗有拾遗风

张迁碑书法隶书教案

书法课教案----隶书横画起笔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隶书长横的起笔写法特征; 2.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三”“王”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起笔有方、有圆;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探索发现阶段 ①复习旧知“三”,导入新课; ②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③多媒体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课程趣味点。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 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 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方:藏锋顿笔,注意方向 ②播放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圆笔和方笔各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 ③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 ④播放老师示范书写视频。 ⑤用今天所学的方圆起笔和不对称关系来尝试组织新字:平38、正。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②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 4.总结阶段 ①课堂作业检查。 ②教学小结。 ③布置作业。 在讲《张迁碑》偏旁部首之前,先概要地讲一讲隶书发展史。隶书从秦代发端,到汉代兴盛,尤其是到了东汉发展到了完美。西汉时留下的隶书名作是汉简体刻在竹片上的叫“简”,刻在木片上的叫“牍”,

用线串成一卷一卷,往往一本书要装一车,因此,我们古代留传下来的成语有“学富五车”和“汗牛充栋”之说。 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如云。有《石门颂》,把字刻在山崖之上;《乙瑛碑》这块石碑保存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之中,还有《衡方碑》、《史晨碑》、《张迁碑》等,其中《张迁碑》是历代影响最大,学书的人最多,最为秀美,汉碑中刻字最多的一块碑。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此碑何人所写,不得而知。 下面,开始讲《张迁碑》的偏旁部首。 1、单人旁。如“仍”、“他”等字,第一笔用挑法,与楷书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书写时,先逆锋起笔,再由重而轻出锋挑出。另外起起笔写竖画,由于竖画与挑点相交,所以竖画起笔时可以直接落笔,而不必按常规逆锋起笔。当然,以逆锋起笔为佳,由书写者自己选择。 2、竖三点。隶书的三点水,都指向右方,与楷书的参差错落完全不同,而且成辅射状,其写法是:逆锋起笔,出锋收笔,一般上点稍向下,中点长而略平,下点短而上翘,如有一条无形线,三点在某一点上会聚焦。学书者必须把握隶书偏旁中的这个特点,与波画一样,非常具有个性化。 3、左耳旁。左耳旁由曲折与竖画组成,这个偏旁与楷书的写法也有明显不同。其写法是:逆锋起笔,折笔时逆锋向上,回正后折下,再提笔写下折,上下两折有区别,上呈肩势,而下折呈婉转,然后另起笔写竖画,逆起笔而悬针竖收笔。注意,与楷书写“耳朵”明显不同的是,楷书分笔完成,而隶书的“耳朵”曲折画则应一笔写成,转折

张迁碑碑文及注释

张迁碑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 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 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 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 o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 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 o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 o 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 o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 o东里润色, 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 o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詰遗芳(43),有功不书, 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 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 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 o乾道不缪, 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 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书法特点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 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张迁碑》特点

《张迁碑》特点 《张迁碑》篆额题全名《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亦有人认为,“北魏《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石刻、造像无不与它有着嫡乳关系”。《张迁碑》的用笔,有时波磔分明,有时四角方折,似完全不讲笔法。对此,清万经的话倒是有点道理。他说:“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所说“摹手不工”,应该还包括刻工的不佳,许多魏碑的方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但《张迁碑》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气象,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四部稿》) 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现代费声骞:《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鉴赏》) 集评: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张迁碑译文

原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通兽)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通宾),各贡所有。张是(通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既且为暨之误)于君,盖其繵縺(即缠连),缵(即继)戎鸿绪,牧守相系(即继),不殒(通陨)高问,孝弟于家,中(通忠)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政之误)。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亻蔡](祭之异写),休囚归贺。八月[打不出这个字](筭之简写,通祘)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即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即佩韦之俗字),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来字右上一点,据考为求字)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木片](析之俗字),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秨,

张迁碑碑文及注释

张迁碑原文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上部分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 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3、羁:ji,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zuan,三声,继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20、高问:崇高的声誉。问:通闻,声誉; 下部分释义 21、中謇:以中为忠。謇:jian,三声,a,正直;b,口吃,言辞不顺; 22、京氏易:《京氏易传》,西汉京房作; 23、聪丽:聪,察也;丽,思也。全句是善于观察与思考权变谋略; 24、艺于从畋:畋,tian(二声),打猎,此处应为“政”,多才多艺。 25、隐练:隐,安也;练,干也;

张迁碑译文

汉代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 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1973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21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张迁碑是汉朝时的产物。碑文的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除歌功颂德之外,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三世因果积德观。 三世因果积德观。张迁的祖上,追溯到周朝的张仲,汉高祖的张良,文景的张释之,孝武的张骞。特别是汉朝,张氏辅助刘皇,更是人才辈出。“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旦於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好像张氏就是刘家的忠诚追随者,冥冥中世代相随。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一代。汉朝的张氏能累世出英才,乃开朝元老、道派人物张良的阴德和家传秘诀所赐的。“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有势不使尽,多为子孙计。张氏辅佐汉室,其德义世代都有继载,直至于君(张迁),蝉联不绝。张迁本人,对汉家朝廷忠心眷眷,对家庭长辈孝顺,认真研习《易经》,聪明又善于谋略,深懂为政之道。“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於从畋”。 当时人们对一个当权者张迁的功绩是怎样评价的。一是善于出谋划策。“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二是治理谷城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犂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三是性格好、人品好。张迁为人宽容善良,讲恺悌和乐,崇尚仁义。张迁如白雪淳厚、兰花芬芳、深渊鱼儿、爱民棠树等等不一而足。张迁比历史的子贱还大气,具有子产文章的仁德,如召公善政,集晋阳和西门豹两人的长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