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版共27页
哈佛大学幸福课观后感版

6. 慷慨助人
NO.6慷慨助人
“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7.勇于挑战新高度
NO.7 勇于挑战新高度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虽然心中恐惧,仍依然向前。
8. 懂得感恩 表达感激
NO.8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 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实际上坦诚相待更能形成亲密的关系除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美德还需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光彩甚至一直被自己压抑自己都不知道的事隐藏和压抑一定会失败的
WHATISTHEHAPPINESS?
TalBen-Shahar,Ph.D. 塔尔宾-夏哈尔
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博士,最受欢迎的《哈佛幸 福课》主讲老师。
15
我们往往夸大了结果的影响,中彩票头奖并不会幸 福一辈子,幸运者在中奖一段时间后会很快回到以 前的幸福水平,有的甚至还会更糟;一次失败的入 学考试并不会让人郁闷一辈子,实际上入学后两周 就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仍然可以像之前一样生活。 享受过程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只是我们往往太在 意结果而忘了享受过程。无论结果是喜是悲,都暂 且将它放下,将自己从对结果的期待或担忧中解脱 出来,享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Having long time to sleep
Having a heathy body
Winning a game
Obtaining high grade in examination
Happyniess is simple
Having phone call with families and relatives
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

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导语:哈佛幸福公开课以问题作为推进课程学习的教学方式既耐人寻味又吸引了听课者的兴趣,值得学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1)关于差异原则,历来是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要想社会进步,就得承认差异的存在,只有差异才能激发个人的实现自我的追求。
而有些人则是从社会稳定、公平的原则出发,反对差异的存在,认为因为差异导致了性事件的频发。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有点符合差异原则的观点。
重点发展东部,重点发展农村,重点发展工业。
因为在那个经济亟待发展的时代,一切应以优先发展为首要目标。
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就应该享受你所应获得的成果,这样才会有动力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很明显的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宗旨。
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还有各次代表大会都将三农问题放在首要议题。
有其是十七大关于分配问题很明确的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种种迹象都表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稳定中求发展是首要目标。
为什么纳税按所得收入作为划分依据?正是因为,你比别人更有能力去的更多的`收入的时候,你就应该将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为那些比你情况差的人谋福利。
这其实是只承认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差异的存在,否则过犹不及。
这也就是Jonh Rawls 的道德武断原则。
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2)如果抛开一切,只看公平与正义的字眼,我会认为这个东西是绝对的,是不需要讨论的,是可以直接一条一条列举出来的。
然而面对5个人对1个人的讨论,我犹豫了,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最难的话题。
一列火车行驶在铁轨上,是撞向不守规则的5个人,还是撞向旁边废弃铁轨上毫无关系的1个人?大多数人会选择那1个人,去救5条生命,可是我们要知道那5个人才是真正不守规则的人。
幸福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英语

幸福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英语After watching the Harvard University open course on happiness,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insights and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professors. The course has provided me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happiness is and how to achieve it in our daily lives.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course is that happiness is not just a fleeting feeling, but rather a state of mind that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intentional practices. The professor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ngaging in meaningful activities, and practicing gratitude and mindfulness as ways to increase our overall well-being.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ourse is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studying happiness. The professors presented various research findings and studies that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certai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happiness. This evidence-based approach gives credibility to the course and encourages us to incorporate these strategies into our lives.Moreover, the course also addresses the obstacles that prevent us from experiencing happiness, such as negativethinking patterns, social comparison, and materialism. By identifying these barriers, we can work towards overcoming them and creating a more fulfilling life.Overall, the Harvard University open course on happiness has been an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for me. It has taught me valuable lessons on how to lead a happier and more fulfilling life, and I believe that anyone who watches the course will benefit from the wisdom shared by the professors.。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

幸福笔记(一)
容器的容量与形状的例子让我有了第一个感悟,那就是改变我们形状的东西是我们自身对事件的认识,而不是事件本省。
任何人都知道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多数人都会把好事跟坏事分的特别明确,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
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刻意增加容器的容量,而是改变它的形状。
同样的一块石头,有的人只看到了石头,米开朗琪罗却看到了一尊雕塑。
“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
大多数人长期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形状,这个形状可以归结为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我们被禁锢在这样一个由自己内心铸造出来的城堡里,认为那是不可攻破的。
我们在不快乐的时候会从潜意识当中禁锢自己,无法从积极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不愉快的心情。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道理谁都懂。
可是懂道理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按照所谓的道理去做,或者压根就没有行动。
就是Tal教授所说的“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运用于实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卫,无论哪块石头,只要它阻碍了大卫的诞生,那么就应该凿去,否则我们无法把懂得的常识变成真正的行动上的常识,也就无法拥有快乐的精神状态。
帮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第一堂培训课做了一分钟的冥想,一分钟过后每个人都想到了让自己幸福的时光,不是那一分钟有什么魔力,而是我们平时都忽略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既然一分钟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那么幸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不去忽视,勇敢去做。
幸福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英语

幸福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英语As I embarked on the journey of exploring the intricate nuances of happiness through the Harvard Public Course on happiness, I found myself traversing a path that was simultaneously enlighte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is course, which delves deep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happines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truly constitutes happiness and how we can cultivate it in our daily lives.One of the key insights that resonated with me wa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happiness is not a destination, but a journey. It's not something that we can simply acquire or possess; rather, it's a state of being that we mustactively cultivate and nurture. This perspective shifted my focus from chasing external validations of happiness, such as material possessions or social status, to seeking fulfillment and contentment within myself.Another fascinating aspect of the course wa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mindset in shaping our happiness. The lecture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positive mindset, one that is open to new experiences,grateful for the present, and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This mindset, the course argued, is crucial in fostering a sense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oreover, the course highlighte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happiness with other aspects of our lives, such as our relationships, health, and career. It emphasized the need to strike a balance in all these areas to achieve a state of overall happiness. This understanding led me to reevaluate my priorities and make adjustments in my life to promote greater happiness.The practical advice and exercises presented in the course were also particularly helpful. From simple daily practices like keeping a gratitude journal to more complex strategies like reframing negative thoughts, these tools provided me with concrete ways to incorporate happiness-building habits into my daily routine.However, what truly set this course apart was its emphasis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happiness. Drawing from various psycholog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the lectures provided a robus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happiness and the ways in which we caninfluence them. This scientific approach not only added credibility to the course but also made the lessons more relatable and applicable to real-life scenarios.In conclusion, the Harvard Public Course on happiness was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that left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and how tocultivate it in my life. It shifted my perspective from a narrow, external-focused view of happiness to a broader, internal-focused one that emphasizes personal growth, fulfillment, and positive mindset. The practical advice and scientific insights provided in the course were invaluablein guiding me on this journey of seeking and nurturing happiness.**幸福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观后感**当我踏上通过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探索幸福复杂内涵的旅程时,我发现自己正在走一条既令人启迪又引人深思的道路。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推荐五篇)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推荐五篇)第一篇: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感想幸福笔记(一)容器的容量与形状的例子让我有了第一个感悟,那就是改变我们形状的东西是我们自身对事件的认识,而不是事件本省。
任何人都知道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但是多数人都会把好事跟坏事分的特别明确,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坏的一面。
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刻意增加容器的容量,而是改变它的形状。
同样的一块石头,有的人只看到了石头,米开朗琪罗却看到了一尊雕塑。
“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
大多数人长期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形状,这个形状可以归结为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我们被禁锢在这样一个由自己内心铸造出来的城堡里,认为那是不可攻破的。
我们在不快乐的时候会从潜意识当中禁锢自己,无法从积极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不愉快的心情。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道理谁都懂。
可是懂道理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按照所谓的道理去做,或者压根就没有行动。
就是Tal教授所说的“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运用于实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卫,无论哪块石头,只要它阻碍了大卫的诞生,那么就应该凿去,否则我们无法把懂得的常识变成真正的行动上的常识,也就无法拥有快乐的精神状态。
帮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第一堂培训课做了一分钟的冥想,一分钟过后每个人都想到了让自己幸福的时光,不是那一分钟有什么魔力,而是我们平时都忽略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既然一分钟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那么幸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不去忽视,勇敢去做。
第二篇:哈佛幸福课感想观哈佛幸福课11感想1、螺旋形知识体系——考试不是展示创造力,利于整合知识考试目的不是为了用分数之类来体现学习价值,期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静下心来,来整理学过的内容。
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同,虽然考试很无聊,但还是有价值的,有益于整合,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
2、身体反馈假说——实验——行动。
哈佛幸福课观后感

哈佛幸福课观后感学号:51100902027 姓名:王增收所谓的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 Shahar)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
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Seligman 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积极心理学正是对战后和平时期心理学依然只强调矫正心理疾病的反叛。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一、幸福的关键在于转变。
心理学所经历的发展和转变轨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心理学从仅仅关注人类心理的消极和缺陷方面转变为更加关注人类心理的健康和良好方面——为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
笔者认为,对积极和幸福的真正困扰不在于人们生活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而在于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固执、对负性情绪的固着。
当我们仅仅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会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
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哈佛幸福课感受

哈佛幸福课感受哈佛大学‚幸福课?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
‚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
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
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
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
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我曾不快乐了30年。
?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
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
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
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
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
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
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
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
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
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
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