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布局呈集聚型,构成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优势。

当然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历史文化背景1.1、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充分说明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河南是龙的故乡,仓颉造字在河南,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此外,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商业、科技、思想文化、医学等起源、发展和弘扬地。

1.3、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城市起源早、曾经发展辉煌,拥有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经验,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是具有历史和经验双方面的可行性。

2、经济社会背景2.1、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河南拥有16.7万平方千米土地,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居全国第三位(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河南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2、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区域。

中原城市群凭借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效应,不仅发展速度高于其他经济区,而且在产业升级、城市化等方面,具有继续领跑全省的实力和潜力。

3、区位背景3.1、区域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的北部,地处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枢地区,也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1]。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现状分析

济源 . 中原 城市 群 内中心城 市郑 州 的四城市 指数 变化 如表 1 .
根 据表 1 州市 的 四城 市指 数可得 到 曲线变化 图 ( 图 1 . 以看 到 , 郑 如 )可 四城 市 指 数在 逐 年增 大 , 照 按 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 原 理 , 常 的四城 市 指数 为 1 说 明 中原城 市 群正 在 向均 衡 的位 序一 规模 分布 发展 , 正 . 这
1 2 研 究方法 . 1 2 1 首位 比 . .
由马克 ・杰斐 迅 ( Jf r n - 1 e es )的城 市 首位 律 , M. f o 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算 出 中部 城 市首 位指 数 . 一般 认 为城 市首 位指
数应 该包 括 2城 市指数 , 4城市指数 和 1 城 市指 数 ( 中 P 1 其 n表示 按人 口规模 排在第 n位 的城 市非农 业人 口数 ) .
序 和规模 之间呈 现 出理 想 的直角双 曲线关 系 , Zp 法 则 , 称为 位序一 规模 法 则. 法 则 的一般 表达 即 i f 也 该 式为:
P( )=P( )・ ~ . 1 () 3
式 中 : 为城 市位序 , ( 为第 r P K) 位城 市的规模 , 1 为理 论上 最大城 市 的规模 , P( ) q是 Zp 指 数 , 中 i f 其
按 照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原 理 , 正常 的 四城 市指 数为 1 而二城 市指 数为 2 但 中原 城市 群城市 规模 的城 , .
件下 具有 负幂律特 征 , 般可用 Zp 公 式进 行描述 , Zp 模 型 在本 质上 是 一个 分 形模 型 .O世 纪 9 一 i f 而 if 2 0年 代初 期 , 国外 一些 学者 先后研究 了城市 体 系的位 序一规模 法则 以及 P rt 分 布与分形 维数 的关 系 , aeo 城市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全国流通经济121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吴晓迪(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自“十一五”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行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城市群这一名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民众的关注。

目前对于城市群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第二大城市群肩负支撑中部崛起的职责,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对比国内外概念差异,在理解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群;河南省;发展优势;发展劣势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16-0121-02一、城市群基本概念介绍1.国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研究分析英国学者格迪斯在他《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集合城市”的说法,国内学者普遍把这一表述作为城市群概念的雏形,但格迪斯只提出了集合城市这一名词并没有对其进行定义,所以关于集合城市概念的解释也比较模糊。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特大城市)的概念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核心区域组成部分的高密度结构和整个区域的星云结构”这一概念揭示了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新模式和新形式。

此外,美国学者斯科特曾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

尽管学者们提出的概念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一种地域空间或者区域———日益扩展的城市地域将数个都市区相互连接成片的地域空间,所谓称谓不同只是因为视角点不同而已。

目前,世界主要形成北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的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格兰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总的来说,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其次经济实力雄厚,此外创新要素以及先进合理的政府规划也必不可少。

以北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其被认为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括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部是缅因州,南部是弗吉尼亚州。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在不断显现,成为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城市群集聚效应是指多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密集的经济、社会和人口活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正向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首先,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体现在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上。

中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作物生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将多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群,可以促使资源要素在这一区域得到更加集约和有效地利用。

例如,不同城市之间可以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群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促使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紧密,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

不同城市可以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相互促进,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生产率和效率。

同时,城市群的形成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为城市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加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城市群集聚效应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扩大区域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形成聚集效应,形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市群的形成还可以实现城市间的空间连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区域交通效率和物流配送能力。

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城市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城市群可以成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向探析——以周口市为例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向探析——以周口市为例

评价 , 联系 区内实 际 , 将对 周 口市经 济发 展有重 要
油生 产 基 地 , 生猪 、 黄牛 、 山羊 和 肉类 产 品 出 口 槐 基地 。粮 食作 物 中 , 小麦 总产量 居 全省第 一位 ; 经 济作 物 中 , 花 、 棉 芝麻 、 大豆总产 量 居全省 第二位 , 蔬菜 总产 量居 全省第 三 位 ; 、 禽 畜类 产 品中 , 生猪 、 黄 牛 、 山羊 年 出栏 数居 全省第 三位 。20 槐 05年 , 国 家发 改委批付 给河南 省 2个 大型 商 品粮生 产基 地 建设 中央预算 内资金 投资项 目, 该市 占其 中之一 。
鲁 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L dn nvr t Ju a( a rl cec d i ) u ogU i sy or lN t a S i eE io e i n u n tn
2 0 ,5 1 :3 7 0 9 2 ( )7 — 7
中原 城 市 群 经 济 发 展 方 向 探 析
群 毗邻 的各 省辖 市 , 如何 抓住 中部 崛起 、 新农 村 建 设 和东 部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 难 得 机 遇 , 现 区 域 经 实 济 的跨越 式发 展 和 中原 经 济 的全 面 崛起 , 是 一 也 个值 得研 究 的重要 课题 。本 文 以豫 东平原 的农 业 经 济 大 区周 口市 为例 , 在全 面分 析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基 本条 件及 现 状基 础 上 , 出 了将 其 建 设 成 为 提 中部地 区重 要 的 现代 农 业 生 产 基 地 、 副 产 品加 农 工 基地 、 商 品生产 基地 、 态农 业 和历史 文化 旅 小 生
— —
以周 口市 为例
王 万 轩
( 1师范学院 周2 1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个 县 .4 8 3个 乡 镇 。 0 6年 土 地 面 积 为 58 万 平 方 公 里 , 20 .7 人
口达 4 1 。 02 5万 分别 占全省 土地 面积和 总人 口的 3 %和 51 4 %。 中原城市群 分为三个 层次 :第一层 次是 大郑州 都市 1 圈 : 二层 次是 以 大郑 州都 市 圈为 中心 , 第 以群 内其 他 8个
中图分类号: 2 1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6 2 2 ( 0 7) 9 0 2 —0 F9 A 10 — 0 5 2 0 0 — 0 2 3


中原城 市群发展 现状
5 %和 6 . ; 镇 化率 3 % 。第 一 、 、 产 业 比 为 61 2% 城 5 95 二 三
1.:37 3 .,优 于全 省 1 .:05 3 . 1 5 .:46 7 76 5 .: 1 9的经 济 结 构 , 金 融、 房地产 、 现代 物流等服 务业发展 迅速 。 3城镇 密集 , 城镇化进 程较快 。中原 城市群是 我国 中部 地 区城 镇最 为密 集的地 区,群 内的 9个 城市距 离较 近 , 以 郑州为 中心 , 聚集 了全省 3 个 城市 中的 2 8 3个 ; 城镇 密度 为 72个/ 平方公 里 , 千 是全 省平 均水 平 的 1 4倍 ; 城镇 人 1 : 3密 度是 全省 平均水 平 的 1 . :城镇 化水 平高 于全 省平均水 5倍
为外 围带 。 ( ) 二 中原 城市群 发展现状
中心全 在本 区域 :7个 国家级企 业技术 中心 , l l 有 5个在本 区域 ; 中央驻 豫 和省 属科 研 院所 占全省 的 9 % ; 事 科技 7 从
活 动 的 人 员 占 全 省 的近 7 %。 0
1 . 区位优势 明显 。中原城 市群地理 位置适 中 , 自然条件

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规划了四个产业带,即陇海产业带、沿京广线产业带、洛阳产业带和漯河产业带。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1)中心城市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的竞争。

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2)产业层次低,增值空间小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结构多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该地区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等产值空间较大的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的生产逐步趋于饱和,由此更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升值空间。

总体上,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

第三产业结构和服务亟待升级,低度化产业结构也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3)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大于合作由于区位及自然禀赋等条件的近似,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较为相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因此,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各城市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的整体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提要]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
2003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

2004年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

这一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9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一条通过建立城市群区内合理的机制体系,对于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例分析河南九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原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表1)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梯度;洛阳各项经济指标紧随郑州之后,而焦作、许昌、平顶山、新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洛阳,在本文中,将这五个城市同时列为第二梯度城市;漯河和济源两市经济实力相比第二梯度城市又下降一个层次,开封经济实力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城市列为第三梯度城市。

本文认为,虽然郑州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都不强。

(二)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

本文首位度的计算是把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表2)
城市首位度是指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

目前在我国,首位度已经演变为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

根据表2的数据,按照公式S=P1/P2(其中S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P2为第二位城市人口数),可以计算得到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32。

按照位序-规模法则,两城市指数的标准值应是2。

比较后可以看出,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三)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中原城市群自提出至今,除了郑汴一体化,几条城际公交开通外,中原城市群没有实质性进展,似乎比中原城市群发展原规划进展要慢了很多。

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有所反映,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乡差别最难平衡的一个区域,如何解决二元社会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创意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各区域在产业选择、布局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统一管理的轨道。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
格局的建设极为不利。

三、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举措
(一)提高中心城市郑州的功能建设。

一个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中原城市群要一体化发展,建设大郑州是关键,提高郑州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发挥其对城市群其他城市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力,是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优化设计的首要任务。

充分发挥郑州市的比较优势,把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重点抓好两个中心和两个基地建设:一是以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物流资源、物流设施、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以此把郑州建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以郑州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壮大金融业整体规模,努力把郑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

城市群一体化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由于现阶段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与行政体制有关。

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引导、推动和协调作用。

中原城市群区域内产业发育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的越位、缺位现象突出。

因此,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将一体化的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市场机制上来,完善以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把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着力点,尤其要注重完善优势区域的产业环境,强化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三)加快破除体制障碍。

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率先在中原城市群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

稳妥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适时将荥阳、中牟、许昌、新乡、修武、博爱等县(市)撤县(市)建区,逐步将长垣、武陟、孟津、新安、尉氏、伊川等县撤县建市,推动撤乡并镇和并村联组,促进人口集聚。

(四)开放市场,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联系。

首先,积极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有效对接,通过交流学习比较先进的市场经济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要完善开放机制,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展开放领域,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最后,切实扶持内部有实力的企业,鼓励其参与资本运作,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提升整体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2.
[2]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3]河南省统计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