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 第二十一出谒遇

【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1)。多生多宝( 2)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3) 。小僧广州府香山奥多宝寺一个住持(4) 。这寺原是番鬼(5)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6)官员。兹有钦差(7)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位前,不免迎接。【挂真儿】〔净扮苗舜宾,末扮通事(8) ,外、贴扮皂卒,丑扮番鬼上〕半壁天南开海议,向真珠窟里(9) 排衙。〔僧接介〕〔合〕广利神王(10) ,善财天女(11) ,听梵放海潮音下(12) 。〔净〕“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13)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14) ”自家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便是。三年任满,例当祭赛多宝菩萨。通事那里?〔未见介〕〔丑见介〕伽喇喇。〔老旦见介〕〔净〕叫通事,分付番回(15) 献宝。〔末〕俱已陈设。〔净起看宝介〕奇哉宝也。真乃磊落山川,精荧日月。多宝寺不虚名矣!看香。〔内鸣钟,净礼拜介〕【亭前柳】〔净〕三宝(16) 唱三多,七宝(17)妙无过。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18) 。甚多,功德无边阔。〔合〕领拜南无(19) ,多得宝,宝多罗多罗。〔净〕和尚,替番回海商,祝赞一番。【前腔】〔老旦〕大海宝藏多,船舫遇风波。商人持重宝,险路怕经过。刹那,念彼观音脱(20) 。〔合前〕【挂真儿】〔生上〕望长安(21)西日下,偏吾生海角天涯。爱宝的喇嘛(22) ,抽珠(23)的佛法,

滑琉璃两下难拿(24)。自笑柳梦梅,一贫无赖,弃家而游。幸遇钦差寺中祭宝,托词进见。倘言语中间,可以打动,得其赈援,亦未可知。〔见外介〕〔生〕烦大哥通报一声。广州府学生员柳梦梅,来求看宝。〔报介〕〔净〕朝廷禁物(25),那许人观。既系斯文

(26 ),权请相见。〔见介〕〔生〕“南海开珠殿(27)。〔净〕西方掩玉门(28 )。〔生〕剖怀俟知己。〔净〕照乘(29 )接贤人。”敢问秀才以何至此?〔生〕小生贫苦无聊。闻得老大人在此赛宝,愿求一观,以开怀抱。〔净笑介〕即逢南士之珍,何惜西昆之秘(30 )。请试一观。〔净引生看宝介〕〔生〕明珠美玉,小生见而知之。其间数种,未委何名?烦老大人一一指教。【驻雲飞】〔净〕这是星汉神砂(31 ),这是煮海金丹(32)和铁树花(33 )。少什么猫眼(34)精光射,母碌(35)通明差。嗏,这是靺鞨(36)柳金芽,这是温凉玉斝(37 ),这是吸月的蟾蜍(38 ),和阳燧冰盘化(39)。〔生〕我广南有明月珠(40),珊瑚树。〔净〕径寸明珠(41 )等让他,便是几尺珊瑚碎了他(42 )。〔生〕小生不游大方之门(43 ),何因睹此!【前腔】天地精

华,偏出在番回到帝子家(44 )。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净笑介〕那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生叹介〕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

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他重价高悬下,那市

舶(45 )能奸诈,嗏,浪把宝船撶(46 )。〔净〕疑惑这实物欠真么?〔生〕老大人,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47 ),看他似虚舟飘瓦(48 )。〔净〕依秀才说,何为真宝?〔生〕不欺,小生到是个真正献世宝(49 )。我若载宝而朝,世上应无价。〔净笑介〕则怕朝廷之上,这样献世宝也多着。〔生〕但献宝龙宫笑杀他,便斗宝临潼(50 )也赛得他。〔净〕这等便好献与圣天子了。〔生〕寒儒薄相,要伺候官府,尚不能够。怎见的圣天子?〔净〕你不知到是圣天子好见。〔生〕则三千里路资难处。〔净〕一发不难。古人黄金赠壮士,我将衙门常例银两(51 ),助君远行。〔生〕果尔,小生无父母妻子之累,就此拜辞。〔净〕左右,取书仪(52 ),看酒。〔丑上〕“广南爱吃荔枝酒,直北偏飞榆荚钱。酒到,书仪在此。〔净〕路费先生收下。〔生〕谢了。〔净送酒介〕【三学士】你带微醺走出这香山罅(55 ),向长安有路荣华。〔生〕无过献宝当今(54 )驾,撒去收来再似他。〔合〕骤金鞭及早把荷衣挂(55),望归来锦上花。【前腔】〔生〕则怕呵,重瞳(56 )有眼苍天瞎,似波斯(57 )赏鉴无差。〔净〕由来宝色无真假,只在淘金的会拣沙。〔合前〕〔生〕告行了。【尾声】你赠壮士黄金气色佳。〔净〕一杯酒酸寒奋发,则愿的你呵,宝气冲天海上槎(58 )。

生〕乌纱巾上是青天,司空图〔净〕俊骨英才气俨然。刘

长卿〔生〕闻道金门(59 )堪济美,张南史〔净〕临行赠汝绕朝鞭(60 )。李白注释:1、巴:指寺庙。明

代澳门耶苏会教堂译为三巴寺。《墨并集》卷三即名《三巴集》,里面都是他寓居澳门时所作诗。这里当是为押韵用这个字。2 、多宝:多宝如来,宝净国的佛名。见《妙法

华经?宝塔品》3、光光乍:疑指光头,和尚自嘲的话。

4、住持:主持寺院的和尚。 5 、番鬼:明代称外国人为

番鬼,犹如清代称外国人为洋鬼子。这里指洋商。6、

收宝:收购珍宝。7 、钦差:明代以后,为处理某项事

件,特别委派的大臣。8、通事:翻译。9、真珠窟:

我国南海产真珠,这里指香山岙。参看第六出注37 。10、

广利神王:唐天宝十载封南海神为广利王。见《唐会要》卷四十七。又据《仇池笔记》卷下《广利王召》的记载,海神广利王富有奇珍异宝。

11 、善财天女:善财,佛弟子名。

佛家神话传说,他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因而得名,称谓善财童子。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天女,欲界天的女性。见《维摩诘经?观众生品》。12、听梵放海潮音下:

梵,这里是梵音、梵呗的意思,指说佛法、诵经、歌赞等。下文海潮音,形容梵音。海潮音庄严宏大,又及时而至,本来用以形容观世音菩萨应时说法。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

门品》。13 、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东汉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渡海经略交趾。他在今广西壮族

自治区上思县分茅岭建铜柱,以为分疆标志。见《后汉书》卷五十四本传及附注。珠崖,汉代郡名,今海南岛东部。古代以产珠著名。登坛,

拜将。两句意思说,路途险阻,古时只有马援曾经到过。又,汉有横海将军韩说,见《汉书》卷九十五。14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獬豸(音械之),传说中的异兽名,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触不直者。獬豸冠,冠名,指御史,这里就是指使臣。两名意思说,珊瑚树是越(南)人自贡,用不首朝廷派使臣去索取。这四句诗见《全唐诗》卷七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15、番回:回教徒、阿剌伯人,或指他们的国家。这里泛指航海到中国来的外国商人。16 、三宝: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宝。此指僧人。下文三多,佛家语。“三多成就:一近善友,二闻法音,三恶露观。”恶露观,观自身不净。见《长阿含经》。17 、七宝:七种宝物,但说法不一,如《法

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为七宝。18、娑婆:释迦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统称娑婆世界。佛家的说法。娑婆,梵语,义译为堪忍,言世界众生能忍受种种烦恼。见《法华玄赞》。

19 、南无:梵语,义译为归命、敬礼。20 、刹那,念彼观音脱:观音,观世音菩

萨。佛家说,苦难的人一念观音的佛名,菩萨就看见(观)人的音声,使他得到解脱,所以叫观音。“念彼观音脱”,《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一句偈语。刹那,梵语,最短的时间;

这里和立刻相似。21 、长安:汉代的首都所在地,后来一般用作京城的代词。22 、喇嘛:西藏语,最胜无上的意思,出家的男子的称号。这里泛指和尚。23 、抽珠:念一声佛或一遍经,在数珠上抽一粒珠子以记数。此外,可作抽取珠宝解,有双关的意思。24 、滑琉璃两下难

拿:

说爱宝的喇嘛、抽珠的佛法,两者都靠不住,像琉璃一样圆滑得很,不能指望他们的帮助。25 、禁物:朝廷专用,

不许私人用的东西。26 、斯文:儒者,读书人。27、

珠殿:五代刘陟在广州自立为王,史称南汉。他穷极奢侈,广聚南海珠宝,建立玉堂珠殿。见《旧五代史?僭伪列传》。

28 、西方掩玉门:意思说,不要再向玉门关外去求宝玉了。玉门关,在甘肃省,古代中国本部到西域的交通要道。玉门关外昆仑山、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阗),都是玉石的著名产地。29 、照乘:特大的珍珠。据说它的光亮能

照见许多车辆(乘)。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里喻贤人。30、西昆之秘:这里是指西方昆仑山的秘藏,即宝玉。西昆,原是帝王藏宝书处。31 、星汉神砂:神话中天河(星汉)

上的神奇的沙石。《李贺歌诗编》卷四《上云乐》:“天江碎碎银沙路”。32 、煮海金丹:元杂剧《张生煮海》提到的毛

女所赠的银锅、金钱、铁树花:铁树开花,指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用来指一种稀罕的宝物。铁树,凤尾蕉的俗名,开花并不太难,与传说不符。或说,铁树每逢丁卯年开花,即每六

十年开一次花。见黄一正《事物绀珠》。33 、猫眼:即猫睛石,一种宝石。光彩变幻,像猫的眼睛。34 、母碌:

祖母绿,阿剌伯文翡翠的音译,一种绿色的宝玉。35 、靺鞨:建立金代统治的女真族在隋、唐时代的叫法。这里是指该地所产的红色宝石。

“大如巨栗,赤如樱桃”。见《旧唐书?录宗本纪》柳金芽,不详。

36、温凉玉斗:原名四

季温凉玉盏,秦国宝物。里面盛的饮料或温或凉,尽如人意。见《孤本无明杂剧?临潼关宝》第三折。37、吸月的蟾蜍:

待考。或指名为玉蟾蜍的一个宝物。放在点着的香炉旁边,它会把烟吸入腹内。过了许久,烟又从玉蟾蜍的口内徐徐吐出。见《稗史类编》。38 ?阳燧冰盘化:阳燧,珠名,传

说是大食(阿剌伯)的国宝。见《太平广记》卷三十四《崔烽》。汉代董偃以玉晶盘贮冰。冰盘被人拂倒,冰也化了。见《三辅黄图》卷三。39、明月珠:大的夜明珠。40、径寸明珠:相传有波斯人在中国一方石中剖得一枚直径一寸的大珠。他泛船回国。宝珠为海神强求而去。见《太平广记》卷四零二《径寸珠》。41、几尺珊瑚碎了他:晋代王恺

与石崇争富。王恺拿出皇帝赐他的三尺许高的珊瑚树。石崇看见了,用铁如意把它敲碎,以高三、四尺的珊瑚树六、七株拿出来作赔偿。见《晋书》卷三十三。珊瑚,腔肠动物珊瑚类的骨骼所形成的树枝状的物体。

装饰用。产地在热带海底。42 、大方之门:大方之

家,原指有道的人。语本《庄子?秋水》。这里指祭宾的大场

面。43 、帝子家:朝廷。帝子、这里就是指皇帝。44 、

市舶:这里指外国商船。市舶司,据《万历野独编》卷十二,明代在广州设有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能,这样。45 、桦:同画。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汤显祖不仅把“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情”字,即由“情”产生戏曲,也由“情”来感染戏曲观众。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上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 一、戏曲情 “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 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诗向来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的———抒发情感。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描写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它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不为时空所限,为了表现作者的理想,在虚构的环境中用大起大落的幻想情节创造各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性格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非凡奇特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理想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示出现实中存在的而且应该有的美好的东西,这其中便凸现了浓厚的抒情性。 他在分析杜丽娘这个典型人物: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 病即弥连,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 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柞情之至也。牡丹事题辞》汤显祖通过描绘杜丽娘这个至情的形象在追求真情时强烈专注的精神和情态, 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制下, 青年人渴求自由的爱情婚姻, 现实生活中无法遂愿, 只能思极成梦,继而求梦而亡, 以悲剧告终。但是, 情之所至, 无所不可, 连现实与梦境的界限也可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三、艺术特点 【思考题】 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

牡丹亭游园(鉴赏参考)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者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与《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并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关键字: 爱情浪漫主义杰作反封建杜丽娘文词典丽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或称“玉茗堂四梦”)及《紫箫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惊梦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 一、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 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和北杂剧。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元明杂剧 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通常一人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二)宋元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

《牡丹亭》 论文

《牡丹亭》赏析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对《牡丹亭》的简单认识:一是《牡丹亭》中正值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在春日渐暖时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及对自由的初步渴望。杜丽娘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挣脱牢笼的束缚;二是《牡丹亭》把杜丽娘描绘的形象生动,散发着当时女性少有的光彩,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梦境与现实的不断交织,营造一个浪漫而迷人的故事传奇。 关键词: 渴望自由呼唤个性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其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从其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规矩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规矩”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怀春之情也随之萌发出来。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賞析《牡丹亭》 摘要: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作者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與《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並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出,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關鍵字: 愛情浪漫主義傑作反封建杜麗娘文詞典麗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欲,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或稱“玉茗堂四夢”)及《紫簫記》。“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借助現代科技,纏綿秾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牡丹亭作业戏曲欣赏

姓名:徐梅班级:12商务英语3班学号:123304322 《牡丹亭》鉴赏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戏曲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惊梦和闺塾两章。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中途,因杜丽娘身子乏了,丫鬟春香让她在花园小憩一下,便去夫人处了。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倚着桌子,梦见一书生执柳而来,且诉说着爱慕之情。两人便在那牡丹亭芍药栏处定情。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性格开始变了。 这章是故事的开端,为后来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这部分的情节虽然很美,但是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 第二十一出谒遇 【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1)。多生多宝( 2)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3) 。小僧广州府香山奥多宝寺一个住持(4) 。这寺原是番鬼(5)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6)官员。兹有钦差(7)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位前,不免迎接。【挂真儿】〔净扮苗舜宾,末扮通事(8) ,外、贴扮皂卒,丑扮番鬼上〕半壁天南开海议,向真珠窟里(9) 排衙。〔僧接介〕〔合〕广利神王(10) ,善财天女(11) ,听梵放海潮音下(12) 。〔净〕“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13)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14) ”自家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便是。三年任满,例当祭赛多宝菩萨。通事那里?〔未见介〕〔丑见介〕伽喇喇。〔老旦见介〕〔净〕叫通事,分付番回(15) 献宝。〔末〕俱已陈设。〔净起看宝介〕奇哉宝也。真乃磊落山川,精荧日月。多宝寺不虚名矣!看香。〔内鸣钟,净礼拜介〕【亭前柳】〔净〕三宝(16) 唱三多,七宝(17)妙无过。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18) 。甚多,功德无边阔。〔合〕领拜南无(19) ,多得宝,宝多罗多罗。〔净〕和尚,替番回海商,祝赞一番。【前腔】〔老旦〕大海宝藏多,船舫遇风波。商人持重宝,险路怕经过。刹那,念彼观音脱(20) 。〔合前〕【挂真儿】〔生上〕望长安(21)西日下,偏吾生海角天涯。爱宝的喇嘛(22) ,抽珠(23)的佛法,

滑琉璃两下难拿(24)。自笑柳梦梅,一贫无赖,弃家而游。幸遇钦差寺中祭宝,托词进见。倘言语中间,可以打动,得其赈援,亦未可知。〔见外介〕〔生〕烦大哥通报一声。广州府学生员柳梦梅,来求看宝。〔报介〕〔净〕朝廷禁物(25),那许人观。既系斯文 (26 ),权请相见。〔见介〕〔生〕“南海开珠殿(27)。〔净〕西方掩玉门(28 )。〔生〕剖怀俟知己。〔净〕照乘(29 )接贤人。”敢问秀才以何至此?〔生〕小生贫苦无聊。闻得老大人在此赛宝,愿求一观,以开怀抱。〔净笑介〕即逢南士之珍,何惜西昆之秘(30 )。请试一观。〔净引生看宝介〕〔生〕明珠美玉,小生见而知之。其间数种,未委何名?烦老大人一一指教。【驻雲飞】〔净〕这是星汉神砂(31 ),这是煮海金丹(32)和铁树花(33 )。少什么猫眼(34)精光射,母碌(35)通明差。嗏,这是靺鞨(36)柳金芽,这是温凉玉斝(37 ),这是吸月的蟾蜍(38 ),和阳燧冰盘化(39)。〔生〕我广南有明月珠(40),珊瑚树。〔净〕径寸明珠(41 )等让他,便是几尺珊瑚碎了他(42 )。〔生〕小生不游大方之门(43 ),何因睹此!【前腔】天地精 华,偏出在番回到帝子家(44 )。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净笑介〕那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生叹介〕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 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他重价高悬下,那市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 谒遇

中国古典戏曲读本《牡丹亭》赏析之22第二十一出谒遇 【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奥里巴(1)。多生多宝(2)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3)。小僧广州府香山奥多宝寺一个住持(4)。这寺原是番鬼(5)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6)官员。兹有钦差(7)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位前,不免迎接。【挂真儿】〔净扮苗舜宾,末扮通事(8),外、贴扮皂卒,丑扮番鬼上〕半壁天南开海议,向真珠窟里(9) 排衙。〔僧接介〕〔合〕广利神王(10),善财天女(11),听梵 放海潮音下(12)。〔净〕“铜柱珠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13)。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14)”自家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便是。三年任满,例当祭赛多宝菩萨。通事那里?〔未见介〕〔丑见介〕伽喇喇。〔老旦见介〕〔净〕叫通事,分付 番回(15)献宝。〔末〕俱已陈设。〔净起看宝介〕奇哉宝也。真乃磊落山川,精荧日月。多宝寺不虚名矣!看香。〔内鸣钟,净礼拜介〕【亭前柳】〔净〕三宝(16)唱三多,七宝(17)妙无过。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18)。甚多,功德无 边阔。〔合〕领拜南无(19),多得宝,宝多罗多罗。〔净〕和尚,替番回海商,祝赞一番。【前腔】〔老旦〕大海宝 藏多,船舫遇风波。商人持重宝,险路怕经过。刹那,念彼观音脱(20)。〔合前〕【挂真儿】〔生上〕望长安(21)西 日下,偏吾生海角天涯。爱宝的喇嘛(22),抽珠(23)的佛法,

滑琉璃两下难拿(24)。自笑柳梦梅,一贫无赖,弃家而游。幸遇钦差寺中祭宝,托词进见。倘言语中间,可以打动,得其赈援,亦未可知。〔见外介〕〔生〕烦大哥通报一声。广州府学生员柳梦梅,来求看宝。〔报介〕〔净〕朝廷禁物(25),那许人观。既系斯文(26),权请相见。〔见介〕〔生〕“南海开珠殿(27)。〔净〕西方掩玉门(28)。〔生〕剖怀俟知己。〔净〕照乘(29)接贤人。”敢问秀才以何至此?〔生〕小生贫苦无聊。闻得老大人在此赛宝,愿求一观,以开怀抱。〔净笑介〕即逢南士之珍,何惜西昆之秘(30)。请试一观。〔净引生看宝介〕〔生〕明珠美玉,小生见而知之。其间数种,未委何名?烦老大人一一指教。【驻雲飞】〔净〕这是星汉神砂(31),这是煮海金丹(32)和铁树花(33)。少什么猫眼(34)精光射,母碌(35)通明差。嗏,这是靺鞨(36)柳金芽,这是温凉玉斝(37),这是吸月的蟾蜍(38),和阳燧冰盘化(39)。〔生〕我广南有明月珠(40),珊瑚树。〔净〕径寸明珠(41)等让他,便是几尺珊瑚碎了他(42)。〔生〕小生不游大方之门(43),何因睹此!【前腔】天地精华,偏出在番回到帝子家(44)。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净笑介〕那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生叹介〕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

牡丹亭戏剧赏析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 《牡丹亭》鉴赏 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二班 徐畅 20100420222 昆剧《牡丹亭》鉴赏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 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她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联系到自己年轻貌美而面临着一个暗淡的未来,落得一个可悲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出路,她既享受不到《西厢记》中崔莺莺游玩佛殿那样的一点自由,也绝对碰不上崔莺莺遇见张生那样的偶然机会。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而又不肯放弃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也就在虚幻的梦境中出现了。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性格确实变了。当然,“寻梦”并没有“寻”出任何结果。就这样,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所造成的。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不是她爱情追求的终结,而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杜丽娘的鬼魂继续争取自己的未来。在幽冥世界的杜丽娘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这就是柳梦梅;又由于柳梦梅,她居然复活了。柳梦梅的形象,不是和杜丽娘平分秋色的同等重要角色,但他在完成杜丽娘的性格发展上却起着不容忽视和必不可少的作用,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梦”作为全剧构思的中心枢纽,也为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物性格的成长。梦醒时分,丽娘意识到在现实世界理想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她企图“寻梦”,不忍割断缕缕情丝。寻梦末果的她,于是怀抱着梦一样的爱情理想郁郁而终。与其说丽娘的死是因为爱情之梦的破灭,不如说是因为对理想爱情的无望。作者为了让丽娘实现自己的情爱之梦,设置了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幻化出一个“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理想世界。丽娘身死心却不死,化为游魂的丽娘正好彻底摆脱了闺范的羁绊,得以毫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对反

牡丹亭

《牡丹亭》赏析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可这是一曲“爱情”的颂歌吗? 关键词:爱情封建礼教浪漫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 首先,就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自家府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在这样一个封建的环境下,杜丽娘少女的情怀却未被禁锢,青春的骚动在她的心里渐渐萌芽成长。老师教她《诗经》,她便纠结于哪些青春情愫,青春期的女孩总是有些少女情怀,或说是思春情怀的,更何况是想杜丽娘这样极少与男性交往的花儿一样的美少女。于是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的时候,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竟还未遇良人,日思夜想,便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这不禁让杜丽娘芳心暗许。相思成疾不久就死去了。到了刘梦梅上京赶考,杜丽娘孤魂托梦,经历坎坷终成眷属。 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杜丽娘天真,对爱情充满幻想;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之下,杜丽娘心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她热烈地向往着梦中的情景,便再次到花园中寻找梦中人的踪迹。一句“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不禁让人心生怜惜。杜丽娘复生后,她不用媒婆的摄合,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作主和柳梦梅结婚,大胆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杜丽娘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为着自己的爱情,俨然一个浪漫主义人物典型。 柳梦梅的形象总体来说塑造得不算成功,相当苍白,缺乏光彩,不够感人,柳梦梅的出现好像只是为了配合杜丽娘,简单的牵引着杜丽娘这一反抗封建礼教形象的发展,但柳梦梅却不可或缺,有了他,杜丽娘才有了这一系列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行为。然而柳梦梅虽有些拘束,却不失骨感,而是日益丰盈,这样的情感反观梅,常常被研究者忽视,柳梦梅追求功名和干谒权贵,往起来则更真情实切。他对杜丽娘从无知无惑到有意有情的往受到讥评。在杜丽娘面前,他虽仅是个被动应付的角色,与《西厢记》中张生相比,艺术上有较大差距。但最后与杜宝交锋时,同样也敢于捍卫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徐朔方先生认为柳梦梅这一形象缺乏光彩,感情过渡,有被动中滋生的爱的成长,也有钟情后的深入“他毕竟是士大夫之类的平庸之辈,这位来自现实世界的浅出,刚开始力度可能不够,但最后往往可以积蓄起爱的热衷功名的书生和富有理想的杜丽娘是不相同的。” 其次,就艺术特色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本以为故事到杜丽娘死了就结束了,但杜丽娘死而复生,虽杜父阻挠,但在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后,终与杜丽娘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

牡丹亭鉴赏

《牡丹亭·冥誓》赏析 姓名:周涛蕾 学号:201010398 专业:古代文学 年级:2010级

《牡丹亭·冥誓》赏析 摘要:《牡丹亭·冥誓》是杜丽娘“死而复生”的关键,在全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内容上它体现了汤显祖毕生推崇的“至情”思想,塑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绝无仅有的痴情主人翁形象;在结构上这出是杜丽娘“还魂”的重要契机,同时既本色、真切,又绮丽、空灵的语言特点体现了《牡丹亭》在语言运用上的成功造诣。 关键词:至情思想人物形象结构意义语言特点 (一)、《冥誓》里的至情思想 牡丹亭第三十二出《冥誓》中,尚为幽魂的杜丽娘对风流才子柳梦梅以身相许,二人点燃盟香,共拜天地许下盟誓: 神天的,神天的,盟香满爇。柳梦梅,柳梦梅,南安郡舍,遇了这佳人提挈,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

二人以生命起誓,表达了在一起长相厮守的决心“生同室,死死同穴。”信誓旦旦地发出“口心不气,寿随香灭”的箴言。“生同室,死同穴”这句古老的誓言在汤显祖之前就已经在古典爱情里流传千年。《诗经·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意思是说,活着各居一处,死后一定哦埋在一起,如果对我不信任,就象就想相信天上没有明亮的太阳。这几句誓言分明是作者汤显祖借柳、杜二人之口大声疾呼的“至情”思想。 汤显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至情”,在他的“四梦”中尤其是在《牡丹亭》“至情”思想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开篇第一句就提出“人生而有情。”说明“情”是“与生俱生”,是自然而合理的存在。在《牡丹亭·题记》中,他的这种至情观更为鲜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就是“至情”思想的具体代言人,身为久蔽闺阁、备受封建礼教约束的千金小姐杜丽娘“因情而梦,一梦而亡”的在强烈的爱情召唤下又死而复生故事和敢于打破封建枷锁,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曾引起无数身处同境的妇女的同感和同情,在同时代年轻人心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曾曾批注,她说:“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自伤身世,十七岁就悲愤而亡。汤显祖曾为她写过《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的悼诗。聪慧的冯小青也读出了“至情”,诗言:“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杭州演员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