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第七次遣唐使的始末_王仲殊

关于日本第七次遣唐使的始末_王仲殊
关于日本第七次遣唐使的始末_王仲殊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陆上的每一次移民都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座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以继承和传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

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那么遣唐使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遣唐使的贡献。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首先是引进了唐帝国的法律条款,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改革。遣唐使团每次到长安之后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还实地考察,回国后参加政事的处理,模仿唐帝国的法律条文,使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条文得到完善和规范。此外,遣唐使还建议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设了学校,学习唐朝文化,培养人才。遣唐使的第二大贡献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都是带着大量的汉文书籍和佛经回国,日本朝廷上下对唐诗文化都赞叹不已。遣唐使还抢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带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最后,遣唐使的贡献还在于将唐朝的很多技艺带回了日本,围棋、相扑、马球都是学习唐朝的。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 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 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批遣唐使出使唐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听从国家的命令,为满足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实现其个人的一些目的。下文笔者将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试对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进行探究。 二、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可从时间上将遣唐使的出使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分析。第一阶段,舒明天皇(公元629-641年)至齐明天皇时代(公元655-661年);第二阶段,天智天皇时代(公元662-671年);第三阶段,文武天皇(公元697-707年)至孝谦天皇时代(公元749-758年);第四阶段,光仁天皇(公元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代(公元834-850年)。不同阶段遣唐使出使的目的有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8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泡在日本动画中成长起来的。从《铁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到《SLUMDUNK》,《浪客剑心》,《Cowboy Bebop》,可以说日本动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快乐的回忆。但是动画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表达形式,也在时时刻刻向我们灌输着日式的思想观念,其中有好的,比如说强调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也有能吃坏脑子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流行于日本战争主题动画中的“泛正义论”思潮(即“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思想)。而后者往往更具有欺骗性,也最容易让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下来。譬如,“泛正义论”在中国少年动漫爱好者中就有相当的市场。曾经看过一篇由一位动漫爱好者撰文的名为《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就这样,日本人改编的达尔文理论被当作了圣经,而布道的人却毫无知觉。 走在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我想回答大同小异,那就是日本动漫。 如今,电视上播的,网络上传的,甚至是书籍上画的,都是日本动漫占大部分。先是《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接着是《四驱兄弟》《七龙珠》《百变小樱,现在还有《火影忍者》《海贼王》等。数不胜数,随口都可道来。而那些日本动漫迷,更是不可计数。可见,日本动漫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一部日本动画片,少则几百集,多则上千集。总之,没有个百来集是上不了电视的。这些动画片,赚的就是孩子们的时间,孩子们的精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若是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在摧毁国家的未来。 这是文化战争。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武力战争,更多的则是文化战争,精神文明的战争。文化战争比武力战争更可怕。这是日本国向中国发起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只有国民自觉抵制,才能不被打败。 家长们,孩子们!行动起来吧!别让日本动漫侵蚀了你的大脑!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0, 8(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064008.html,/journal/ojh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064008.html,/10.12677/ojhs.2020.81001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Zhaohui Bu, Xiangbo W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r. 19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mission to Tang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macroscopic and generalized. They rarely conduc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a certain mission.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was a rather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one, including the second time Kibino Makibi (きびのまきび) to Tang, the delegation’s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Silla on the New Year’s Day Chaohe, Jianzhen went to Ja-pan successfully, and Abeno Nakamaro (あべのなかまろ) went back to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events of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Japan had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Northeast Asia,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a mutual social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can know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mis-sion. Ambassador Fujiwara Kiyoshi who served as secret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as a talent introduction like sending Jianzhen to Japan and the talent Abeno Nakamaro’s (あべのなかまろ) returning also have a reference to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 Keywords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ion of Rank, Jianzhen Cross the Ocean to Japan, Kibino Makibi,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mpact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 ——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卜朝晖,吴祥博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姓名:殷芳利班级:法学院12级法学3班学号:20121857 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由于古代交通比较不便,相邻国家的联系就更加的亲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有领先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先进的文化体,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莫大的辐射力。日本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路线,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是定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影响 一、大化改新的由来及对日本的影响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日本以大化革新为起点进入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期 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拥立教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大和时代结束。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从国家得到一部分土地,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旧奴隶主贵族顽固反抗。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才最后完成。同时由于农民可以有些园地、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生产的兴趣有所提高,这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就这方面来说,大化改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是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农民仍旧是皇室和贵族的基本剥削对象。到8世纪中期,农民迅速分化,不堪租税和劳役负担的农民有的逃亡,有的被迫租种贵族的土地。但是贵族的土地不断增加,也就是庄园在发展。庄园主为维持其统治地位而畜养的武士,逐渐形成武士集团。他们对日本的政治是很有左右力量的。 二、唐朝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但应注意,遣唐使并不是朝贡使节,没有称臣的行为。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汉字作为众多文字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笔画和形状,而纵观众多文字,我们会发现,还有一种语言——日文中也有部分文字与中国汉字相类似。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在日本,和服是民族服饰,人们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穿上端庄的和服。和服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安稳、美观的感觉,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近50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可是,殊不知,原来和服的形成也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服饰的纹样,服饰的设计,服饰的用途以及穿法等,都能在和服上找到与我们中国唐代服饰相类似的地方,而我们中国的唐代正是与日本交往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所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和服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课程: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任课教师:王刚 姓名:孙晓卓 班级: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学号:2015503309 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摘要】中国隋唐时期,正直日本飞鸟时代,日本国内改革之风盛行,通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日本渐渐废除之前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在此期间,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使日本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隋唐时期的先进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封建时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本文试从日本遣隋使和唐朝初期的遣唐使,简述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圣德太子大化改新遣隋使遣唐使 一、简述遣隋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 纵观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在隋朝时期,日本圣德太子在政期间,便派遣小野妹子为代表的使节到隋交流并递交国书。但隋朝时期的中日交流中,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较大比重,这与圣德太子和隋文帝都大力推广佛法有很大关系。小野妹子608年3月完成使命。随后, 隋炀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回访日本。裴世清一行十三人随同小野妹子于608年4月到达日本筑紫, 在日本受到隆重礼遇。 日本派遣的遣隋使发生在日本摄政圣德太子改革1期间,遣隋使的意义由此变得明确:一方面,遣隋使归国后为统治者带回了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在道德意识层面的受益尤其显著,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 1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面,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初期遣唐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 公元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宗建立唐王朝之后,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镇抚边境。至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国内政局已经稳定,此时,唐朝开始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招抚四方。在此背景下,日本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唐朝文化及唐统治者的治国之术。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日本首次派使节遣唐,其中的两位大使犬上三田耜就是最后一次遣隋使节犬上御田锹, 而另一位大使药师惠日曾是第一批到隋朝的留学生,显然, 日本精心派遣熟悉中国的人到唐朝, 了解新王朝的情况;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五月,日本遣唐使第二次来唐,此时,日本国内大化革新如火如荼,而日本此次的遣唐时间持续时间久,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学习和借鉴。由此可以判断,日本的前两次遣唐使对日本国内的大化革新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日本孝德天皇在公约645年开始大化改新运动2,仿唐建国号“大化”。而日本在唐朝建立之后的前两次遣唐为日本的此次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意义: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大化改新: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果实是甜的,但认识的道路却是曲折的。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海上王国,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心悦诚服地愿意归附于异域的外族文明。打个最简单的比喻,两个陌生人或者说是相知不深的人打交道,又会有哪一方会突然主动地对对方说:我非常佩服你。这就太突兀了。只有经过长期的接触、磨合、甚至是冲突,这样才能凸显出各自的优劣,最终导致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或者是两者实现互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训永远是必要的,也是深刻的。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兴衰嬗变,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白江口战役确实是日本战败了,但这次战役却为当时的日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透视邻国的契机,成为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的日本外交政治第一次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也成为日本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繁荣的先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失去了一次战役,却赢得了一次新生。下面,我们就以当时日本白江口战役前后派遣的遣唐使目的的变化为依托来看白江口战役对日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白江口战役以前,见于文献记载的倭国遣使大多都与请求或接受册封有关,表现出明显的对地区政治积极介入的态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在其论文《由遣唐使看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中将这种进取态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1、从一开始到邪马台国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主要表现出积极进入地区社会的愿望,满足于“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一类的藩属关系和名号。 2、统一以后的倭五王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倭王继续求取中国王朝的册封,借此提高自己的国内权威和国际地位。例如刘宋时期倭王遣使奉表曾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幕韩六国诸军事”等,据研究就和其狐假虎威、推行对韩半岛的扩张政策有关。 3、遣隋使。如前所述,尽管隋朝中国统一,但倭国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不仅如此,随着其国际地位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反而愈加妄自尊大,欲与中国分庭抗礼。第二次遣隋使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就是这种态度的明白表示。 直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的这种政治色彩和傲慢态度都没有改变。 舒明二年(630)秋八月倭国任命了以大仁犬上君三田耜(一作犬上御田锹)、大仁药师惠日为首的第一次遣唐使出使唐朝。次年“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日本

中国文化的不同范畴,通过各种管道与方式,植根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日本民族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加以改造,并和日本原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 远古日本民族只有口头语言,没有文字。在春秋战国至秦朝时,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中国移民,传入了汉字和汉文,因此日本人最初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但早期会写汉字汉文的,主要是中国移民的后裔,还有少数日本贵族、官员和文人,他们把汉字作为东亚的国际通用文字,用来书写对外文书、公文信件及诗文。在隋、唐时,不少遣隋使、遣唐使、入唐留学生及学问僧,均能精通汉字、汉文、汉诗,甚至汉字书法,如唐朝时曾以其出色的诗文考取了进士的阿倍仲麻吕。为了表达口头语言,日本人借用了汉字来表达日语的意义或者注日语的发音,这种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称为“真名”。直到现在,日文中除了假名文字外,还沿用了国家规定的逾1,000个常用汉字。 儒学最初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纪》记载,约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有朝鲜百济国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十卷等儒学经典到日本,教太子等人汉文和中国典籍。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国和朝鲜的五经博士曾赴日本,首先在宫廷中传播儒学,使其成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立国的理论基石之一。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吸收儒学思想而制订了《十七条宪法》,以作为立国的政治准则和官员的行为准则。日本的学校系统如大学寮、国学和私学,成为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中世时随着禅宗传入,宋代新儒学也在日本传播普及。近世江户时代更是日本儒学的全盛,程朱理学成了官方哲学。 佛教源于印度,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从汉魏到南北朝,佛经翻译盛行,经过吸收消化,改造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在公元六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从百济传入释迦佛金铜像和经论若干卷。圣德太子于公元594年发布兴隆佛教三宝(即佛、法、僧)之诏,把佛教作为施政、施教之本,实际上置佛教于国教地位,并广泛招纳中国与朝鲜的僧人往日本授法,于各地纷纷兴建寺院。在圣德太子的推动下,佛教大盛于日本。 古代日本编修历史,深受中国史学影响。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史书《日本书纪》30卷,就是模仿中国正史的官修史书。该书的文本是纯粹的汉文,甚至原文抄录中国和朝鲜的史书史籍。以后以中国正史为范本,成为日本古代史学的传统,如编修《续日本纪》、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一、遣唐使概况 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 “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据史书记载,703年,遣唐使粟田真人受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设宴招待;二是进献贡物,同时获得中国的赏赐。日本遣唐使向唐朝进贡的主要物品有琥珀、玛瑙、宝器等。日本派遣唐使来唐,主要是出于对唐先进繁荣文化的学习,而唐朝赏赐的物品如乐器、铜镜、大刀等文物正是日本所需要的。在唐待了18年的吉备真备,回国时带回许多重要文物典籍等。同时,大量的医学书籍传入日本;平安时代的学问僧在唐期间很注重书籍、经典、佛像等物的抄写和复制。遣唐使本身在中国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回国后,在两国的文化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使日本文化焕然一新,因此在日本古代史中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天平文化”。 二、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航海技术的不发达,中日两国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外交活动,遣唐使作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桥梁,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在日本学习唐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文/钟萍蔡梓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提要]唐朝的中国,政治经济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开放包容性程度高,是东亚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尚处于奴隶制的日本出于对唐朝文化的渴求,陆续派出遣唐使,以此为契机,学习与汲取唐朝文化,以用于本国的发展。本文以遣唐使为研究重点,介绍遣唐使概况,着重分析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遣唐使;中日关系;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19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s2017 48--

最新当年的 遣唐使 (大唐盛世)

当年的"遣唐使" (大唐盛世) 中文名称:遣唐使 发生时间:公元七世纪初至895年 所属年代:唐代 事件介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逍厨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矮王(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这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一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人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遣唐使

遣唐使 (一)简介 唐朝时期,日本开始全面有效的展开向中国的学习。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唐朝有三百年的历史,在前两百年当中日本不断的派遣使者到来,一共派出了十九次,到达中国的有十六次,来回有始有终的有十二次。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遣唐使 (二)背景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三)规模 从630年派首批遣唐使来,到838年派出最后一次遣唐使期间共两百年的时间。这两百多年当中一共派了十九次,有的可能制定了预案,由于天气或政治的原因没有成行,只有十六次是成行的。在唐朝时期要越洋从日本来到中国也不是一个坦途,出海远行仍然是一件冒着很大危险的事情,所以初期的派遣只是尝试性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般都是派一两百

人,派一两艘船。后来,渐渐摸索的比较成熟后,规模也大了一些,一般的派四五条船,有时一来就是五百多人。 (四)人员 在使团中的几百人当中,每一批都会有一些官员,首先是船长,称为大使、副使,还有一些称为探官,录士(就是要进行一些决策和文书记载的),另外,还会派许多随船人员。所谓向中国学习,最主要的是要派在各个方面向中国学习的人员,比如各种工匠是为了学习中国的科技工艺;画师相当于我们现在带一些摄影师把中国的建筑,城市规模等学回去;乐师要学习一些宫廷里面进行祭祀、举行盛大典礼的音乐;当然还有翻译和医师,翻译是外交上必不可少的,医师也是向中国来学习汉方医的。除此之外,遣唐使的官员完成了他的政治访问任务以后就会回去,回去的时候就要留下一些年轻人在唐朝继续学习,这些人就称为留学生,还有一些是专门来学佛教的就是留学僧,也可以叫做学问僧。这些人要留到什么时候呢?留到下一次遣唐使的船只再来,又带来了新的年轻人,船上的官员就把前一期的留学生带回去。 不要小看这些留学生,他们有的在中国一呆就是十几年,几十年。有的呆了十几年以后回到日本,也被日本朝廷所重用,甚至做到日本皇太子的老师,所以他们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也有一些遣唐使在中国一呆就是几十年,最后老死在中国。在中国的文坛或文集当中甚至也都有这些日本人名字和诗作。 这些留学生中,历史上有记载的都有些什么人呢?有阿倍仲麻吕,李白给他写过诗,他有一个汉名叫晁衡,这是在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还有历史上我们还会经常讲到的吉备真备,吉备真备和晁衡是同一批来中国的遣唐使,正好是唐玄宗时期,开元天宝盛世,开元时期716年他们是随着第八次遣唐使团来到长安。 吉备真备随第九次遣唐使船又回到了日本。在开元天宝盛世中日之间的交往比较正常,所以第八次到第九次之间经只过了十七年,也就是在733年吉备真备和晁衡就可以回到日本了,可是晁衡被唐玄宗挽留继续在中国学习,吉备真备随着第九次遣唐使船回到了日本。历史上记载,吉备真备在唐十七年通五经三史,明法律,还兼集天文历算,兵释等实学。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习,除了五经三史之外还很注重去学习天文历算,兵学,法律等实学。吉备真备归国后为皇太子老师,他从唐朝学到的东西直接灌输给了日本的最高政权,而且他又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副使副再次来到中国。在几十年当中他从一个随船的留学僧到团长,经历了一个在向唐朝学习的过程当中,从学习到成为日本人的老师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吉备真备。 阿倍种麻吕在733年被唐玄宗挽留,一直在唐朝,并且还做了官。由于时间长了,他自然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也写的一首好诗,跟王维,李白这些诗人都是诗歌唱和的朋友。李白有一些悼念阿倍种麻吕诗。阿倍种麻吕随第十次遣唐使船回国途中,遇到风浪,船遇险,这件事传到长安,李白,王维都以为晁衡死了,所以就写了一些悼念他的诗。可是出事的船经过越南,在越南修整得到修整,晁衡自己也捡回了一条命,最后又辗转回到了长安,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