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合集下载

索伦·克尔凯郭尔和他的三种“人生绝望”

索伦·克尔凯郭尔和他的三种“人生绝望”

索伦·克尔凯郭尔和他的三种“人生绝望”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

人民极少使用思想自由这项权利,所以,他们把言论自由作为补偿。

如果人是野兽或是天使,那么他就不能感受到焦虑,正因为他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他才能够焦虑。

大多数人的不幸并非他们过于软弱,而是由于他们过于强大——过于强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索伦·克尔凯郭尔19世纪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1855年去世时年仅42岁。

在晚年,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于疯狂。

他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人存在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感性、理性与宗教。

他认为感性的人,乐于享乐人生、热衷于生活的体验,对这个世界没有责任感和负担,因而经常处于快乐之中;而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着责任和负担,清楚这个世界处处设限、人间规条森严,到处充满着不可能。

因而当面对不可能的时候,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并在心灵深处为此而永远悲伤。

所以人是忧郁的、常处于痛苦之中;这时,人只有靠着“信心的一跃”,进入宗教,才能使人重获在彼岸的永远希望,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沉静与安宁。

所以,古希腊的斯多噶学派学会对痛苦的“不动心”,因而没有痛苦;而伊壁鸠鲁学派则鼓励在快乐中忘却痛苦。

诚然,越是知识多的人越能感觉到痛苦,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更充分。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只有在恐惧中,才能真正认识自我。

因为恐惧与害怕不同,他没有明确的恐惧对象,它使人感到绝望从四面八方压来,使人孤立无援。

世界在他看来成了虚无,而世界的虚无则意味着人的彻底自由,只有这时,才能得到个人对自己的最真实的体验。

这时才能在质之中照亮自我,从而看见黑暗世界中的存在。

当然,我们还看到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要是一个人能忘记他自己就好了——然而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爱情。

”尽管他终生都没有勇气走进婚姻的殿堂,他认为在献身于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7=28)1、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克尔凯郭尔)(8):克尔凯郭尔认为,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他的存在将面临三个阶段的选择,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

审美阶段是感性的世俗阶段,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生活被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不起作用,容易变的空虚、痛苦。

在伦理阶段,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

由于理性对感性的“节制”,道德义务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罪感”的产生。

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沟通。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一阶段是道德法则和个体欲望的综合,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体的。

2、绵延(伯格森)(11.5):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幸职务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

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

绵延不识时务一个跟随着另一个的连贯或联串,而是状态的连续。

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他不像科学的时间是抽象的、度量的、空间化的,而是具体的、不可分析的、生命自身之中实现的时间。

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脸面支流,称作精神。

绵延是内在的、质的(而非量的)、异质性的,绵延的瞬间不是一个点,而已经是一个流——绵延的形象:持续的乐音、水流、流星……它是运动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实在。

3、此在(海德格尔)(22):“此在”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概念,他用“此在”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

“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

此在的三重优先性:a.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性:存在先于其它规定性、存在是一种可能性。

存在者要先存在才会有其它的样态。

b.存在论上的优先性:追问存在本身,而不是追问“存在者”。

c.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悟”是通向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途径,只有理解自身存在,才能理解其他存在。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指的是什么索伦·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那么你了解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简介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强调了哲学家应该探讨现实中的人生问题。

他极为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个人的存在。

因此克尔凯郭尔凭借个人对自己“孤独”和“例外”的感受,创造出了自己所关心的哲学-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的方法,期盼用普通的且具体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存在,以此消磨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荒谬。

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历过喜怒哀乐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人生。

语言、理性和逻辑并没有办法去揭示每个人的独特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

每一个人本身存在的独特主观体验,必须靠自己体会。

他所认为的个人是一种极为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

这种悲观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的最真实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种情绪,才使得人们采取行动,进行了非此即彼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还有仅仅靠理智思考不足以激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成一种跳跃。

人们必须有了结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

克尔凯郭尔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了起来,特别是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成自己哲学的方向。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把逻辑必然性当成实在的统一性,并因此陷入了“客观主义”。

世界不外乎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形象的、特别的存在,都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际例子,是整体中的某一过程中的某一部分。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在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当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

但是这些阶段并不是时间上所说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伦理和宗教的,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没有办法很清楚的分开。

美学阶段的特征是和人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他谈到的美学并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者艺术,而是一种衡量标准。

而标准又是按照每个人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所定义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的犹太人对好的事情或对的事情,就把这事称为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1813-1855)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1813-1855)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1813-1855)克尔凯郭尔(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为:基尔凯郭尔、克尔恺郭尔、克尔凯廓尔,按丹麦语当译为祁克果),是19世纪上半期的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在哲学和宗教上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和反潮流个性,是欧洲哲学近现代转型的重要人物。

他的生活状况导致了其精神状态与西方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相悖,受德国哲学非理性主义潮流的影响,反黑格尔主义的理论倾向成为克氏哲学的根本方向。

直至本世纪存在主义在欧洲出现和盛行之际,克尔凯郭尔才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在西方哲学界获得较高地位。

一、克尔凯郭尔的生平活动克尔凯郭尔1830年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在此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著作,甚至对戏剧、音乐也有浓厚兴趣。

1841年他在完成硕士论文《论讽刺概念》后曾去柏林听谢林的反黑格尔的课。

他不仅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体系,也认为谢林思维混乱,其形而上学软弱无力。

1842年5月他回到哥本哈根,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丹麦。

从这时起到1846年完成了其最主要哲学著作,其中有《非此即彼》(1842)、《恐惧与顫栗》(1843)、《恐惧的概念》(1844)、《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1845)、《(哲学片断)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1846)。

晚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转向宗教领域,写了大量宗教论著。

但正像在哲学上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一样,他在宗教上也反对对宗教神学作理性论证的潮流,与当时丹麦官方教会存在着矛盾,甚至还发生过激烈冲突。

在他逝世前,他一方面把死亡当做个人与上帝交往的良机,另一方面又拒绝收回他对教会腐败的谴责。

在克尔凯郭尔在世及死后的几十年内,他的哲学只流传于丹麦少数崇拜者圈子里。

1877年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G.M.C. Brandes,1842—1927)对他作过高度的评价。

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中国(1919-2019)

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中国(1919-2019)

第33卷㊀第6期2020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33㊀N o .6N o v e m b e r 2020收稿日期:2020G05G10作者简介:马慧玲(1994G),女,福建南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研究.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中国(1919-2019)马慧玲(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㊀要: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先驱的克尔凯郭尔,其人生哲学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影响.从1919年至今,我国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历经初步接触㊁简单化评价㊁全面研究以及深化研究阶段,研究历程及研究主题的变化与我国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密切相关.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对于新时代中国人如何认识自我,构建属于个体意义的人生,拯救人的孤独与绝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辩证地分析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将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原则;克尔凯郭尔非理性的个体生存哲学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区别,克尔凯郭尔信仰理论,即用基督教信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局限性等,将是这一领域需要拓展研究的空间.关键词: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非理性;新时代中国人中图分类号:B 82G0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G6477.2020.06.021从1919年至2019年,国内学术界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无论是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还是学术界对其人生哲学的研究,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受社会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进入中国并逐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我国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它是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种反映.本文以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依据,将根据不同实践需要而进行的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919至1949年为初步接触阶段;1950至1976年为简单化评价阶段;1977至2011年是全面展开研究阶段;2012至2019年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阶段.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是为了进一步展望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生长点.一1919-1949年,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传入中国. 从精神性之中觉醒的独异的个体主义者 是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对克尔凯郭尔的理解,这种理解深刻反映了思想界是在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中国文化变革需求之间找到了关联点.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㊁科学的大旗,探索并指引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受奴役㊁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先进知识分子引进西方思潮,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旧的伦理观念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孔子思想及其所代表的旧伦理道德对个性的扼杀与民主㊁科学所要求的个性解放㊁人权等价值相违背,使得在社会转型期对个人生存的精神需求欲增加,所以对克尔凯郭尔思想的研究同样也放大了其个体生存论的方面.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鲁迅就对克尔凯郭尔独异的精神呐喊和对自身时代一针见血的评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结合当时中国思想变革之急需,鲁迅倾尽全力呼唤那些 其自觉之精神,自一转而极端之主我 [1]的 先觉善斗之士 ,鲁迅把克尔凯郭尔等 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 [2]所代表的精神视为 二十世纪之新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看,鲁迅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需求抓住了克尔凯郭尔的真精神.由于克尔凯郭尔从个人的存在中感到生存的困感,最后选择了孤独的个体存在.而正是这25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㊀第6期种无助的孤独,使个人不再按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路,从政治㊁历史㊁经济等宏观方面来观察时代,而是透过自己内心的反省,直觉人的存在先于物质.因此,鲁迅从克尔凯郭尔那里获得的是一种新型的审视人生的态度.克尔凯郭尔 个人 的思想融入鲁迅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对中国文化人格的模塑和定位上来.在20世纪30年代重视克尔凯郭尔的还有李石岑.李石岑特别强调克尔凯郭尔的 思想所给与近代人生活上的暗示力,亦不下于尼采 [3].李石岑在«现行哲学小引»(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㊁«体验哲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等著作中,肯定克尔凯郭尔的学说是一种生活的 体验哲学 ,将克尔凯郭尔哲学视作尼采哲学的先驱,并把二人都归入个人主义㊁主观主义思想群体.在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这一阶段,有独特贡献的还有冯至先生.冯至一方面大量翻译克尔凯郭尔的语录,为中国学界对克尔凯郭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他还写下了«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的文章,专门介绍克尔凯郭尔及对他自己时代的批评.冯至将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相并列并称赞其 在一般人认为不成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社会中虚伪的现象痛加攻击 [4]的批判精神.总的来说,在1949年以前,克尔凯郭尔早已进入中国学者的关注视界,并受到诸多著名文化人的重视.学界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理解和接受集中在个体自我理解的更新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此时有关克尔凯郭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和研究成果比较有限.二从1950年至1976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对我国学术界所营造的思想氛围,导致学界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具有简单化倾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意识形态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中国的指导思想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这一改变是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证明,是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时代的迫切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引导中国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对西方各种思潮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认识西方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由于受到林彪㊁ 四人帮 的干扰,学术研究受到政治的严重干预,表现为简单化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直接等同于阶级对立,否定唯心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因素,对包括克尔凯郭尔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比如,在«欧洲哲学史简编»一书中,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总体评价为: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资产阶级就再也提不出任何一点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了.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斗争锋芒完全转向无产阶级,它们的惟一任务就是反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为反动的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彻头彻尾腐朽反动的哲学.它们是反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积极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工具. [5]在这种学术政治化的背景下,对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三从1977年至2011年,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高潮期,也是有关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高潮期.研究热潮的出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密切相关.概括起来说,推动西方哲学及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宏观历史背景在于:1976年, 四人帮 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社会动乱宣告结束,通过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过去思想的禁锢,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会胜利召开,通过全面总结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决定从1979年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我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表明我国稳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思考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看待和吸取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物质文明和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精神文明的成果,成为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改革开放也逐步让351第6期马慧玲: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中国(1919-2019)人们意识到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趋势,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具有世界性和全球性,文化建设中的对外开放,必须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但是,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必须首先要开展充分㊁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成果为我所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哲学界开展了广泛的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尼采热㊁弗罗伊德热㊁叔本华热㊁萨特热等,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研究的热潮就是在西方哲学研究热中形成的.从微观层面讲,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是改革开放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人㊁突出人的个性和自主性的需要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表现.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对个人存在独特性㊁个人主体性地位的强调契合了改革开放需要突出人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的时代要求.较早研究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应该首推两位著名学者刘放桐和汝信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引进西方哲学思想,也为了纠正对待西方哲学的不合理态度,以刘放桐为首的一批学者推出了«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教材.教材将克尔凯郭尔哲学列入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一章中加以介绍,其中大量涉及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相关内容.刘放桐的主要观点为:第一,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克尔凯郭尔批判黑格尔以客观精神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整体和封闭系统,把世界看成客观精神这一整体中的片断和环节,从而个人也成为普遍必然的客观精神的一个环节,这实质上取消了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个人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个性和自由.黑格尔哲学蔑视了人的地位和尊严.第二,在批判黑格尔逻辑的㊁理性的㊁思辨的哲学基础上,克尔凯郭尔以孤独的㊁非理性的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㊁忧郁㊁绝望等情绪作为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个人独特的情感㊁情绪的强调,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突显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第三,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经审美㊁伦理到宗教境界的三阶段论,从而将人生的道路看成走向上帝的道路.第四,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所使用的方法是主观的㊁质的辩证法以区别于黑格尔的 客观的 ㊁量的辩证法.刘放桐先生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对克尔凯郭尔哲学的评价,如促进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㊁以非理性的个人为哲学的主要内容㊁与基督教信仰相关联等,也是十分准确的.但是,这种研究还是初步的,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丹麦及欧洲社会历史条件的关联,丹麦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反讽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关系,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异同,克尔凯郭尔哲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复杂关系等都有待于细化和深化.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还有汝信先生,他是国内较早对克尔凯郭尔哲学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这些研究成果大量涉及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汝信先生的研究集中在四个主题:一是详细探讨了克尔凯郭尔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以个人为中心的非理性哲学的关系,结论是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是独特个人生活经历的反应,克尔凯郭尔父亲严格的基督教教育及对基督教教义背叛所形成的负疚感对克尔凯郭尔孤独㊁忧郁的性格养成进而对克尔凯郭尔非理性的人生哲学形成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恋人无疾而终的关系,与老师马顿森关于黑格尔和基督教的争论都影响了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形成.二是研究了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说明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体系哲学对真实的个人及主观生活的忽视,并通过对黑格尔思辨的体系哲学的反叛,走向了揭示个体非理性存在的哲学道路.三是研究了克尔凯郭尔早期著作«论反讽的概念»,指出克尔凯郭尔肯定苏格拉底 认识自身 的观点,并将认识自身当成真正自由的开始.四是研究了克尔凯郭尔的个人存在三种境界理论,将个人的选择作为人生审美㊁伦理和宗教境界之间过渡的方法,将宗教境界作为个人存在的最后选择和归宿,以至将个人存在引向信仰.汝信先生的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研究具有开创性,在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哲学研究热中,在尼采热㊁萨特热和弗洛尹德热之外,汝信先生开创性地以克尔凯郭尔哲学为研究对象;二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客观分析㊁合理评价克尔凯郭尔哲学,指出克尔凯郭尔哲学突出了个人非理性存在的一面,对克尔凯郭尔哲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汝信先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㊁系统和全面.除上述两位学者之外,国内学术界相继涌现了一批西方哲学的研究者,这既有个中翘楚如俞吾金等人,也有一些学术界的新秀如王齐㊁林和生㊁刘小枫㊁杨大春㊁翁绍军㊁郑伟㊁刘娟㊁梁卫霞等人.研究者之45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㊀第6期多和研究领域之广是此前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在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大量涉及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下面按研究主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梳理.其一,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源流考察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研究.研究这一主题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齐㊁梁卫霞㊁汤拥华等.研究者们通过探讨克尔凯郭尔与苏格拉底哲学㊁黑格尔哲学㊁唯意志主义哲学㊁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确立了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克尔凯郭尔哲学属于现代哲学而不属于近代哲学.其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分别为:(1)克尔凯郭尔的 反讽 概念吸收了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因素. 苏格拉底反讽的间接性给予克氏的间接交往学说极大的启示和灵感,或者更进一步说,克尔凯郭尔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㊁思维方式㊁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都受他的影响. [6](2)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的个体存在哲学是对黑格尔理性的㊁逻辑的㊁思辨的存在哲学的反叛.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将理性作为人唯一和固定的本质,也反对黑格尔将个人发展视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没有固定本质,也无法用任何一个封闭体系给予解释.(3)克尔凯郭尔哲学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共同的信念是,哲学必须由个体承担,因为哲学要探求的不是理性,而是存在 理性是群体的,而存在是个体的.追问存在也就是追问真正的个体性. [7]克尔凯郭尔对 存在 独特的定义无疑开启了现代存在主义的先河.第四,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都超越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的近代理性主义体系哲学,都具有现代性.不同的是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区别于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的存在哲学,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其二,对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观的研究.王齐㊁刘忆江㊁杨在原㊁谢舜㊁林和生等研究者指出: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基石是个人,揭示 孤独个体 的存在状态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任务;个体的 存在 是孤独的个人存在,它建基于个体自身的直觉和体验的基础上, 克尔凯郭尔认为,世界的本源㊁真正的存在是个人(自我)的主观意识,即一种非理性的心理体验. [8]最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也给出了由非理性情绪决定的个体如何在内在的㊁精神和文化的世界中寻找和确定人生幸福和平衡的方法.总之,研究者们认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观是以指导具体人生作为目的,他对个体的强调是力图重视自我的独立与特殊的道路,关注个体,张扬个性,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以及个体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其三,关于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界论研究.王齐等研究者认为,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是直接从生活本身入手,希望个体能够过上一种完满的㊁人性的生活;个体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 生存 生活 活着 ,克氏的人生三阶段论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刘东超㊁马亚男等研究者比较了克尔凯郭尔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认为二者有同也有异.其同主要在于二者处理的是相同的生命层级,他们都将人生分成从低到高的几个层级,主要层级还相互对应平行,结构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其异在于二者以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知识资源来诠释和描述各自的层级.冯友兰宣扬儒家哲学的人格修养,并提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取代宗教,而克尔凯郭尔提倡的是人对宗教的皈依.其异还表现为在不同境界之间的过渡方式上,克尔凯郭尔依靠的是选择和决断,选择和决断又靠热情等非理性因素完成;在冯友兰那里,则是通过觉解完成,觉解实际上是理性认识,且这种理性认识主要指向概念之间层层相套的形式认识.最后,克尔凯郭尔在宗教阶段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 孤独的个体 (基督徒),冯友兰却将 圣人 称之为理想人格,克尔凯郭尔达到或指向极限的方式是以负面情感为基础的生存体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冯友兰达到天地境界的方式是以正面情感(乐)为基础的生存体悟.其四,关于克尔凯郭尔的信仰观研究.王齐㊁梁卫霞㊁郑伟等人研究了克尔凯郭尔的信仰观.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克氏的人生观是一种带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㊁极度克己的基督教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基督徒是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鹄的.克尔凯郭尔在信仰观上也贯彻了个人主义㊁主体主义的哲学观, 信仰和真理只与个人相沟通,这是谁也无法选择的事实. [9]60主张信仰必须摈弃一切外在的教义与形式,而转向深刻的内心反省,并使其生发出绝望㊁景仰㊁肃静㊁痛心㊁认罪㊁悔改等一系列宗教体验情绪,从而与上帝相连, 信仰是由孤独的个体通往上帝的中介 [9]59,个人的㊁活生生的宗教体验是通达上帝的唯一途径.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克尔凯郭尔把基督教信仰与人类的生存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特色.其五,关于克尔凯郭尔的选择论研究.王齐等人指出,克尔凯郭尔把现实的生活世界看成是一个生动的可能性的世界, 矛盾 永远贯穿其中. 生活世界 总会不断向人提出诸种必须做出决断的问题,而551第6期马慧玲: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在中国(1919-2019)个体也必须相应地做出 非此即彼 式的回应,用 非此即彼 的 选择 来应对生活中的 矛盾 ,自我选择以何种生存境界自处并对其选择负责.个体的 存在 即是人通过对可能性作或此或彼的选择㊁向着自身之外去冒险,从而 存在 被理解为一种特定的 瞬间 ㊁一种 欠缺 和 虚无 ,存在也是由自我选择自身的无限可能性而构成的不停息的 生成 .贺念主要通过把握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中 选择 这一概念,论述个体如何自己去选择道路,过 自我 得到实现的生活.王常柱指出克氏所推崇的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走向上帝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为单个个人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成为基督徒的过程;单个的人承受并体验着这种孤独人生所带来的一切忧郁和绝望,独自一个人决定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并承受着随之而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以饱满的激情选择而实现人生价值.其六,关于克尔凯郭尔的主观真理观研究.刘忆江等人认为,克尔凯郭尔强调的是与个人的存在相关的为我的真理, 个人才是实在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10]41客体的真实性完全被排除掉,客观知识被他搁置了,主体在客观上所拥有的仅仅是不确定性. 真理即主观性,掌握真理的程度,依赖于对生活感受的深度,要认识真理,就要对个人自己的存在的现实加以关注. [10]41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观,所关心的问题不是客观真理的科学探求,要解决的并非是什么,而是如何的问题.他把真理与信仰等同,真理要靠信仰获得.概括而言,1977年至2011年之间,学界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个体 ㊁ 生存 ㊁ 孤独 ㊁ 选择 ㊁ 主观 等论域,揭示了克尔凯郭尔 孤独生存的个体 和 孤独个体的生存 哲学.四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种 新 既表现为研究领域的扩展,更表现为对原有主题研究的深化.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多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矛盾的转变,学术界的研究也更多偏向于个人如何谋求幸福㊁怎样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㊁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关涉个人存在㊁个人价值㊁个人信仰甚至个人幸福等一系列个体生存的问题,对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个人生存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克尔凯郭尔的反讽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关系,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克尔凯郭尔哲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复杂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进一步得以细化和深化.关于克尔凯郭尔的反讽与苏格拉底哲学的关系,孙倩雯指出克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反讽是一种借助助产术的对话形式开展的生存论反讽.这种存在论的间接沟通,关注的是个体经验的现实性, 这种助产术的对话形式是人与人最为真实的关系 .[11]克尔凯郭尔继承了苏格拉底生存论反讽,并且以这种方式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因为他的反讽以其生存论哲学为基础,因此他开启了现代存在主义之先河,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关注实存,关注人生活的具体历史处境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各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开放,又因为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中 个人 的真实性和价值意涵只能到真正触及 存在 的道德和宗教世界中去寻觅,克氏的人生哲学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而展开,从而引起学界对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复杂关系的关注.对于克氏人生哲学中宗教信仰的研究有突出贡献的首推王齐教授.王齐教授通过讨论克尔凯郭尔对信仰存在于现世还是彼岸㊁信人还是信神等问题的回答,深刻揭示出克氏所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真谛.王齐教授认为,克尔凯郭尔所理解的信仰在 此世 ,它是 单一者 与 绝对 在 激情 之下所建立的绝对关联,是借助 荒谬 赢得的有限性.真正的 宗教 要跻身于 现实性 之中, 宗教 要求人与 生存 的漩涡搏斗,用 爱 与 生存 中的各种人物交往,用 行动 改变 生存 ,体现出人真实的生存. 宗教 不是要求人离世㊁出世,而是要求人在现世之中关心自己的 精神世界 ,关心灵魂的培育.信仰是人不可或缺的 精神食粮 .只有以信仰为支撑,人才能应对生存中的 悖。

人生意义的完整与真切: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生意义的完整与真切: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 00 3 0
西部 大开发 ・ 中旬
W EST CH } A DEV EL N O PM EN T
理 论 探 讨 Biblioteka 人 生意 义 的 完整 与真 切 : 克 尔凯郭 人 阶段” 尔“ 生三 思想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 大 生
( 州 财 经 学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贵 州 贵 贵 阳 500 5 0 4) 摘 要 :构 建 和谐 社 会 应 该 体 现 在 三 个 基 本 方 面 : .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 . 与 自我 的关 系 。 克 尔 凯 郭 尔 的 “ 生 三 阶段 ” 想 对 1 人 2人 3人 人 思 于 我们 理 解人 生 , 构 指 导 个 体 生 存 的 意 义 价值 世 界 和 处理 人 与 自我 的 关 系都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因此 我 们 应 该 对 他 的 这 一 思 想进 行 批 评 和 吸 纳 , 将 其 建 并 转 化 为我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一 个 指 导 理 念 。 关 键 词 :构 建 和谐 社 会 ;克 尔凯 郭 尔 ; 生 三 阶段 人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是 一 项 伟 大 而 艰 巨 的事 业 。虽 然 党在 十六 届 六 中 全 会 的 《 定 》 中 概 括 提 出 了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总 要 求 , 决 但 是 .和 谐 社 会 的建 设 指 导 理 念 仍 然 需 要 更 加 细 致 的 研 究 与 进 一 步 的完 善 。从 哲 学 的 角度 来 讲 , 者 认 为 , 究 这 种 指 导 理 念 的 工 作应 该 主要 体 作 研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一 .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二 , 与 人 ( 会 ) 关 系 ; 第 人 第 人 社 的 第 三 . 与 自我 的关 系 。在 本 文 中 , 者 只想 在 人 与 自我 的 关 系 方 面 尝试 做 人 作 点 基 础性 的研 究 。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化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王国的色彩。

作为肉欲的人格化的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人物唐·璜可说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这种生活是偶然的、暂时的,此时此刻的此种享乐就是一切。

它既不追求确定的信念,又不遵循固定的和普遍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生活到头来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较高的生活方式,即伦理的生活。

于是就由第一阶段而跳跃到了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

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良、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

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个人在伦理阶段所选择的不是具体的善或恶,而是选择善恶,不超出善恶之外。

伦理阶段的生活仍存在矛盾。

这主要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对道德义务的履行之间经常脱节。

因为个人总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的生活,容易受到第一阶段的生活方式的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

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种有罪感是个人的存在的最具体的表现。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与人生的三种境界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与人生的三种境界

囡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h ,
孙鸿 文 : 克 尔凯 郭尔 的存在 概念 与人 生 的三种境 界
所 支 配 。人 既不 追求 确定 的信念 ,也不 遵循 固定 和 普 遍 的 原 则 和 规律 ,只沉 溺 于 短 暂 的 物质 享 受之 中 。当昙 花一 现 的世 俗享乐 消逝 后 ,人 的 内心充满 了空 虚 、厌 烦 和 失望 。这 时 ,人 往 往会 作 出选 择 , 或是 继续 沉湎 于世俗 的享 乐 ,或是抛弃 它而进 人人 生 的第二个 阶段—— 伦理 阶段 。 2 . 伦理 阶段 这是 一个理 性 的阶段 。在这一 阶段 ,禁 欲主 义 和道 德 责任心 处 于支配 的地位 。人是 在按 照理性 原 则 生 活 注 重 于 心 灵 的 陶冶 和 追 求 ,强 调 的 是善 良 、正 直 、节 制 和仁 慈 等美 德 ,并 总 是趋 善避 恶 。 克 尔凯 郭尔认 为 ,伦 理 的生活 就是个人 去承 担人 生 的义 务 和责任 ,去结 婚 和谋求公 职 。他 尊苏格 拉底 为伦理生活的典范。但伦理 阶段仍然存在着矛盾 , 超 时 空 的道德 意 识 总是 与人 的精神 衰退 发 生 冲突 , 人不 时地 受 到世俗 的感 性生活 的诱惑 而忘却 道德 义 务 ,从 而感到 自己是 有罪 的 。而罪 的意 识 已经超 出 了伦理 阶段所 属 的理 性 范 围 。要 解 决 有罪 的 问题 , 不 能依靠 伦理 ,只能依靠忏 悔 。于是 ,人转 向 了人 生 的第三个 阶段— —宗 教阶段 。 3 . 宗教 阶段 克尔 凯郭 尔认 为 ,在 宗教 阶段 ,人 摆脱 了一 切 世俗的、物质的束缚 ,也摆脱了一切道德原则和义 务 的制 约 ,人 只是作 为 自己而存 在 。人 面对 的只是 上帝 。上 帝是 人 的创 造者 ,人欠 了上帝 的债 。人 意 识 到 自己生来 是有 罪 的 ,并 愿 意 以身相 许 ,去偿还 上 帝 的债 。所 以宗 教 阶段 是 以痛 苦 和 罪 孽 为标 志 的。处 于宗教 阶段 的人 ,是笃信 上帝 的人 ,是 在荒 谬 中行 动 的人 ,是非 理性 的人 。 日 约》 中的亚伯 拉 罕 就是 宗教 阶段 的人 。为 了表 示 对上 帝 的忠 诚 , 他甚至愿意牺牲独 子以撒 的生命 。克尔凯郭 尔指 出,这种出于信仰而采取的行动,是根本不能用理 性来衡量 的。他并不反对理性和伦理 ,但认为信仰 高于 理性 和伦理 。 三 、 由克 尔凯 郭尔 的存在 与 人生 阶段引发 的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尔凯郭尔论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化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王国的色彩。

作为肉欲的人格化的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人物唐·璜可说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这种生活是偶然的、暂时的,此时此刻的此种享乐就是一切。

它既不追求确定的信念,又不遵循固定的和普遍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生活到头来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较高的生活方式,即伦理的生活。

于是就由第一阶段而跳跃到了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

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良、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

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

个人在伦理阶段所选择的不是具体的善或恶,而是选择善恶,不超出善恶之外。

伦理阶段的生活仍存在矛盾。

这主要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对道德义务的履行之间经常脱节。

因为个人总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的生活,容易受到第一阶段的生活方式的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

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种有罪感是个人的存在的最具体的表现。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第三阶段为宗教阶段。

生活为信仰所支配,人不仅不再追求审美阶段所追求的享乐,从而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东西的束缚,也不再崇尚伦理阶段所崇尚的理性,从而摆脱了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义务的制约。

人在此是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是上帝。

克尔凯郭尔并不完全排斥理性和伦理,但他认为信仰和宗教高于理性和伦理,宗教不仅不依赖伦理,反而是伦理的否定;信仰不仅不依赖理性,反而是理性的否定。

因此,他对黑格尔哲学以及新教神学中一切将信仰理性化的尝试都加以嘲笑,更不同意传统的理性神学证明上帝存在的那些理论。

认为上帝的存在不能由逻辑方法证明,只能把上帝当作信仰的对象,即作为个人在处于孤独无依、恐惧、忧郁、绝望、痛苦等状态时的精神依托,作为个人在感到自己有罪时的忏悔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上帝是一个最高的精神实体,还不如说是存在于主体之中的一种非理性的、从而也是神秘的荒谬的意识。

就对上帝的领悟来说,与其说是依靠理性,还不如说是依靠荒谬,因为荒谬首先就意味着对超出理性之外的神秘事物的信仰。

在这方面,克尔凯郭尔可说是承袭了中世纪教父德尔图良的观点:“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人生道路的三阶段(三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

审美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境界是过渡境界,宗教则是最高境界。

人只有在宗教境界中才达到真正的存在。

因此人生的道路就是走向上帝的道路。

克尔凯郭尔认为个人的存在是非理性的存在,是因感到自己有罪而处于恐惧、厌烦、忧郁、绝望等消极悲观情绪下的存在,是孤独地站立于上帝之前的存在,而这只有在宗教阶段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过,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

它们有时可以重叠交错,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对照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的三阶段观点,我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审美阶段,沉溺于感性的、肉欲的享乐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推杯换盏,曲终人散,换来还是空虚和厌倦。

当我们处于童年时期,对社会和人生充满好奇、幻想、希望、道德和羞耻感,到处充满着不确定,基本上也还处于伦理阶段。

当我们人生遭遇挫折或步入老年,便到了宗教阶段。

所谓工具理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

他认为,科学是工具理性的基础,而科学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但却不能反省与批判所追求的目的与所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和意义和工具理性相对立,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涉及到人们对某些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价值含义、观念的追求。

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

在这个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

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

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

如在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这也是片面德国哲学家尼采 (Nietzsche,Fredrich,Willhelm,1844-1900)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思想巨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于1882年至1885年完成的哲学名著,代表了尼采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以诗化、格言式的语言风格表达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其哲学思想极富有批判的精神气质,洋溢着浓浓的生命关怀气息,对改造人性的孱弱、激发人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激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三种变形》一节,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我给你们说三种变形: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了孩子。

”提出了人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变化、攀升的“精神三重境界”思想。

本文试就尼采的“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作一探讨。

一、对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解读我们说,骆驼、狮子和孩子是尼采对人生价值的三种不同境界的隐喻,或者说是对人生三种不同精神境界的价值确认。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三种变形》的整个一节中,尼采以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向人类讲述“精神三重境界”。

(一)精神向骆驼变形精神的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境界。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看,骆驼具有“能担载的精神”,在沙漠里负重前行,这承受的是生命之重责,它坚韧、忠心耿耿,但似乎缺乏智慧,被动地听命于命运的安排。

骆驼的生命重负表现在哪些方面尼采用“自卑以损伤高傲”;“显露疯狂以讥讪智慧”;“对我们的蔑视者的亲善”;“病困中对安慰者的拒绝”;“庆祝胜利时的放弃主张”;“为着真理而使精神受饿”;“不嫌恶冰冷的和发热的蛙”而“不顾污秽地投入真理之水”等隐喻骆驼的负重精神。

骆驼的负重精神也就是:能够顽强忍耐生命艰难、恪尽职守,通过自我压抑、克制而自愿保持卑微和愚笨的状态;对自己的冷眼者、轻蔑者表示认同、屈服与友善;不愿接受劝慰而甘受生命病痛并使自己处在卑怜之中;能保持对取得胜利的警觉、清醒和冷静;甘愿保持清心寡欲的自我精神状态;不嫌弃和憎恶肮脏的代表传统的真理世界而自愿投入其中受到煎熬。

总之,骆驼的精神就是相信命运安排,努力抑制自我,保持简单的精神现状,屈服顺从于外界权威而做被要求做的事。

其次,从人类精神历史的角度看,因为是负重,所以,负重的骆驼精神是在冲突中被动的顽强精神。

骆驼的精神代表的是它所冲突的社会历史阶段需要的精神,它的冲突对象是传统文化中的“高傲”与“智慧”,是异化的社会,是恶劣的环境,是代表传统力量的“安慰者”,这些需要忍辱负重的骆驼精神与之并存。

骆驼与它的负重之物的对立,表现了个体与理性和道德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面对外在异己力量的统治与重压,骆驼只有接受、服从,承载着传统道德和理性准则的生命负重,它孤独、无奈、焦虑、忧郁、苦闷、无助,深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被忽视但又必须在困难的自我否定中努力保持既有状态。

}毫无疑问, 尼采把向具有骆驼般负重的个性精神和人类精神的过度,看作是个体人生和人类初级阶段。

这是对人生和人类历史在骆驼精神阶段必然性的肯定。

但人生及人类不能仅限于此,必须超越这一宿命的精神阶段。

所以, 尼采要骆驼“在寂寥的荒漠中发生了第二次变形:精神变成了狮子,它要为自己夺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二)精神向狮子变形精神的第二重境界是“狮子”境界。

从个体精神的角度看,骆驼向狮子的变形表明人生境界的提升。

人要取得独立性、自主性,勇敢面对现实境遇,从骆驼的盲目顺从变为狮子般积极主动地对命运的抗争。

为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奋而大吼一声,让自己变得果敢,有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自己的强力,成为勇敢的战士勇往直前。

这就是具有现实主义的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

从人类精神的角度看,我们知道, 尼采极力批判传统基督教道德用虚伪安顿人的心灵;批判要求人们屈服于外在必然性束缚的盲目乐观和自负的理性和科学;批判理性统治的社会以强调普遍性的准则和对中心的服从而对个体进行极端社会化的规训与约束。

尼采用横在狮子前进路上的一条巨龙来隐喻传统价值和精神。

“‘你应该’躺在狮子的路上,它是带鳞甲的动物,金光灿灿,每一片鳞甲上闪耀着金灿灿的‘你应该’!千百年来的种种价值在这些鳞甲上闪耀,龙中之最强者如是说:‘事物的一切价值———全在我身上闪光’。

一切价值均己被创造出来,而一切被创造的价值———便是我。

千真万确,不再存在‘我要’!”。

巨龙如是说。

巨龙代表“你应该”,代表传统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它像金子一样持久、高贵、纯正、尊严。

“你应该”显示了传统力量的傲慢与专横,排斥一切异己力量以维持自己统治的不变性,人的自我意志隐匿到传统精神中,人只有服从于“你应该”进而迷失自我。

不过,人类没有永久不变的价值准则,任何价值体系的效应都是暂时的。

骆驼忍辱顺从于强大传统意志的精神屈从必然走向终结,要向狮子般“我要”的渴望自由的意志怒吼声中觉醒,采取自我解救的行动,否定传统精神,完成从骆驼向狮子的变形和精神超越。

狮子行动所代表的人类精神在于敢于向旧价值体系宣战,敢于说“不”。

狮子的精神是一种破坏精神。

狮子要“创造自由和一个神圣的否定以对抗义务”,要“取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为获得人类的自由精神而战,为创造新价值来争取自由性和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