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精品文档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精品文档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精品文档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

一、“功能意念”教学法

谈到教学法,绝大多数初学者,甚至学过多年日语者对“功能意念”这四个字是陌生的,它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尚未被人们所接受,更没有得到消化和灵活运用。

我国最先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是一九八二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跟我学》这套电视英语教学片。这套教材据说是根据功能意念教学法大纲所编著的。《跟我学》的教学对象是基本上不懂英语的成年人。是根据学生口头交际的需要,掌握交际技能,注重培养“说”的能力,同时培养听,写,读的能力。强调口头交际的实用性,用什么,就学什么。《跟我学》的播放,不但对我国英语传统的语法为纲教学法是一个冲击,同时,对日语教学法的改进也是影响颇大。一九八九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公共日语用)便将引进了的“功能意念”的概念,列入了教学内容。《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所列的功能意念表中,把功能意念分为三十个大项目,八十六个分项目。时隔不久,结合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特点的“功能意念”教学法教材《日语基础》便问世了。

二、“功能意念”的起源

西欧各国为了加强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统一的欧州以同美苏抗衡,

一九五七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

年1月1日成立。一九七三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也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就由原六国扩大为九国。如果原六国之间召开会议六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三十次翻译,同声译员三十个,而九个成员国之间召开会议把全部九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七十二次翻译,七十二个同声译员,成员国虽增加了三分之一,但语言的翻译却扩大了一倍还多。语言翻译的急剧增多,直接妨碍布鲁塞尔机构的运转以及西欧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在许多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西欧主要不同语言教学的关于功能意念的大纲相继问世,“功能意念”教学法应运而生。如果新的语言教学法――功能意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发展于七十年代末,完善于八十年代,那么,是否可以说,我国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八十年代末,完善于九十年代呢?做为日语教育的采用是否可以说九十年代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时期。

三、“功能意念”的含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非日语专业本科用)功能意念表的说明中,对功能意念所下的定义是“意念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功能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功能意念可以通过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就交际而言,功能意念的表达是通过听,说,读,

写来实现的。”

概括“功能意念”并把“功能”和“意念”合并起来加以

通俗解释,可否理解为:语言的社会功能,最为根本的是交际交际功能。所以“功能意念”教学法就是把语言放在特定的交际因素之中,视交际角度,交际意图,交际场合,交际关系,交际情况,交际目的等等,围绕交接单位句子,进行功能分析。即句子放在语言交际的当时,当地实际话语上,放在出现的连贯的话语的上下文中去对它进行信递(信息传递)功能的分析。简言之功能意念教学法也就是实用性强的语言交际教学法。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以交际“功能”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日语“功能意念”教材及简介

目前国内外按照功能意念大纲所编写的日语教材不多。就国内而言,首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大诚、沈国威先生所编译的日本筑波大学对外日语教育研究会编写的《实用句型日语教程》。就实用教材而言,首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与日本国株式会社讲谈社共同出版的,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由北京大学孙宗光教授主编的《日语基础》教材。并由日本广播协会(NHK)著名播音员伊集院礼子女士和复旦大学徐祖琼教授在日本录制

完成。

《日语基础》的教学对象,是基本上不懂日语的成年人。通过两年的学习,达到“日语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日语

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点,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等而制定的。又经过全国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日语组讨论通过。吸取对功能意念研究的初步成果,并在话语概念的指导下编写的。

《日语基础》共分三册,分别由课文,词汇,注释,语法和句型以及功能意念,参考译文,练习等七部分组成。第一册出现了三十六项功能意念,二百零三个功能意念句。第二册中出现了三十一个大项,六十五个分项,三百零一个功能意念句。从前二册课文当中所出现的句型和语法现象来看,在口语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加之功能意念句简明,地道,又容易掌握,只要有教师指导,观看电视录像的场面会话情景,学员自身稍加用功便可很快学到标准的,比较实用的,口语能力强的日本语,对提高日语口语的交际水平颇有效益。笔者认为,这套教材是一套很好的(至少是当前)功能意念教材。

五、结尾语

一套好的教材固然对学员提高外语水平来说是绝对不可缺

少的。且在短时间内很快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方法、效益、质量也是绝不可缺少的。但是,另一方面,教学环节,师资队伍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不具备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多少年来日语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语法为纲,市面上所发行的所有的课本,有关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等无不如此。成年学日语的

人,开始学接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短训班,速成班,提高班等等,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学日语“模式”,从这种传统的学日语“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他(她)们去接受引进的甚至连概念都不清楚的新的教学法,并迅速提高日语水平,达到教学目的,没有环境,教学、视听设备不完善,师资缺乏,这也是不可能的事。

引论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二语读写能力。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别称:又叫“传统法”、“古典法” 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德国官能心理学(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 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不重视口 语和听力(重读写,轻听说) 2、以系统语法知识为纲,采用演绎法,通过翻译练习巩固 3、词汇是课文内容,用对译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与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阅读文学名著 优势与不足: 1、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理性派教学法 特点 2、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有较大影

响 3、忽视口语教学与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训练 4、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5、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6、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 7、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主张口语教学为基础,按照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别称:改革法、自然法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菲埃托《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学家古安, 典型教材: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 语言学基础: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靠感觉和记忆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用目的 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的 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做一个总结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第一性符合自然途径,重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

高考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高考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一 It’s my pleasure. “这是我的荣幸/不客气。”用于别人对你表示感谢时的回答。(=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我很乐意(帮你)。”表示同意对方的请求,并且自己将付出行动。 Help yourself. “自便!/自己来吧。”表示同意对方的请求,但让对方行动。 二 Yes, please! “请!”。表示允许对方做请求之事。 Go ahead. “请。”表示同意并鼓励对方去做请求之事。 Go on. “继续(做正在进行或谈论的事)。” 三 Come on! “来吧!”。鼓励对方参与某事。 Hurry up! “赶紧,快点!”。催促对方快点行动。 Good luck! “祝你好运!”,是当双方参加某项活动,如考试、比赛等时,向对方表示的祝福语。 四 Congratulations! “祝贺你(们)!”当对方做某事取得了成功或结婚、生子、晋升等时候的用语。Have fun! “玩得开心点!”。表示允许对方去吃喝玩乐。 Best wishes! 一般用于信的结尾处,表示对对方的祝愿。(注:当对方外出旅游时常说Good/Nice trip t o you!“祝你旅途愉快!”) 五 Guess what? “猜猜看?” What else? “还有别的吗?” What’s going on? “怎么了?/这里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节目?/上演什么电影?”(询问情况)。六 What’s for? 表目的和用途,一般翻译成“为了什么?/用来做什么?/干嘛?”(注:why? 询问原因,一般都要用because 来回答。) What’s up? “怎么了?/有什么事吗?”What’s up? 口语中使用广泛,如有人叫住你或登门访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 一、“功能意念”教学法 谈到教学法,绝大多数初学者,甚至学过多年日语者对“功能意念”这四个字是陌生的,它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尚未被人们所接受,更没有得到消化和灵活运用。 我国最先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是一九八二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跟我学》这套电视英语教学片。这套教材据说是根据功能意念教学法大纲所编著的。《跟我学》的教学对象是基本上不懂英语的成年人。是根据学生口头交际的需要,掌握交际技能,注重培养“说”的能力,同时培养听,写,读的能力。强调口头交际的实用性,用什么,就学什么。《跟我学》的播放,不但对我国英语传统的语法为纲教学法是一个冲击,同时,对日语教学法的改进也是影响颇大。一九八九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公共日语用)便将引进了的“功能意念”的概念,列入了教学内容。《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所列的功能意念表中,把功能意念分为三十个大项目,八十六个分项目。时隔不久,结合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特点的“功能意念”教学法教材《日语基础》便问世了。 二、“功能意念”的起源 西欧各国为了加强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统一的欧州以同美苏抗衡,

一九五七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 年1月1日成立。一九七三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也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就由原六国扩大为九国。如果原六国之间召开会议六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三十次翻译,同声译员三十个,而九个成员国之间召开会议把全部九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七十二次翻译,七十二个同声译员,成员国虽增加了三分之一,但语言的翻译却扩大了一倍还多。语言翻译的急剧增多,直接妨碍布鲁塞尔机构的运转以及西欧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在许多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西欧主要不同语言教学的关于功能意念的大纲相继问世,“功能意念”教学法应运而生。如果新的语言教学法――功能意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发展于七十年代末,完善于八十年代,那么,是否可以说,我国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八十年代末,完善于九十年代呢?做为日语教育的采用是否可以说九十年代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时期。 三、“功能意念”的含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非日语专业本科用)功能意念表的说明中,对功能意念所下的定义是“意念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功能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功能意念可以通过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就交际而言,功能意念的表达是通过听,说,读,

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赣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二〇一四年 班级:11级生化系一班 姓名:钟丽

一、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研究本课题的背景: ①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②国外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做法:意思是“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就学会了。”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无不从尝试开始。 ③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地区率先展开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做法:即充分解放学生的手和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快乐中学。探索符合“主体、实践、发展、创新”的改革思路。 ④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探索问题。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①课题研究的目的: 尽管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其科学水平总的看来仍不够高,在研究的方法、观念、角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除了研究具体的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即还需要研究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体系、方法和组织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②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新课标功能意念及话题项目表

新课标功能意念及话题项目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功能意念项目表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 (1)问候(Greetings) (2)介绍(Introduction) (3)告别(Farewells) (4)感谢(Thanks) (5)道歉(Apologies) (6)邀请(Invitation) (7)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 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 (10)接受或拒绝(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 (12)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就餐(Having meals) (14)就医(Seeing the doctor)

(15)购物(Shopping) (16)问路(Asking the way) (17)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weather) (18)语言交际困难(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提醒注意(Reminding) (20)警告和禁止(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劝告(Advice) (22)建议(Suggestions) 2.态度(Attitudes) (23)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24)喜欢和不喜欢(likes and dislikes) (25)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26)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27)能够和不能够(Ability and inability) (28)偏爱和优先选择(Preference) (29)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lans)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2019年教育文档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此,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提出一些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重视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迹、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等,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要尽量涵盖教材的概念和理论 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严重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个知识时,我们可以应用案例:在人类社会上,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石器的制作,摩擦生火的发明,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的建造,人造卫星的发射、基因和纳米技术的发明……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果。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然后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出: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康健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 (二)案例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并能在松弛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 (三)案例要有时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展与实验分不开的,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活泼、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通过有计划地、周密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也有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演示实验教学的效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从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问题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演示实验的教学创新策略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不是一个机械的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只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够相互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在这样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教师从监督者变成了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认真进行演示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成功与不足,探

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体验到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挖掘出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各种素质。 让教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作为一个主宰者、评论者;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教师在讨论和辩论时往往有意持不同意见,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演示实验教学中应该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从而不断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辅助教学 把微观问题宏观性,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例:观察Fe(OH)2沉淀的颜色,由于Fe(OH)2白色沉淀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学生难以观察到稍纵即逝的Fe(OH)2白色沉淀现象。教学时可用暂停镜头,把现象定格在屏幕上,就能清晰的观察到白色现象。若用慢镜头放映,可观察到Fe(OH)2被氧化的白色→灰绿色→红褐色的颜色变化过程。因此用媒体代替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在新的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遽而深刻的变化,这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比如:认识不够全面,学校不够重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等。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此文将着重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在于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我们知道,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调必然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理应做出应有贡献,因而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 调查发现中学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两大“差距”,也就是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学生所希望的政治课模式与教师设计的政治课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实际上,这两大差距也反映着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难以令人满意

的现状与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依然有待改善。 第一,在教学方式上,偏重于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一般是灌输式教法,在理论上更多的是采用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讲解概念为主,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代替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而课堂上所灌输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加上学生个体理解能力所限,这必然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却完全背离培养“健全的人”这样的理念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遭受忽视。单一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必然牺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就被压抑甚至丧失了。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仅仅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知识的占有与否往往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在课堂上用心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讲解即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公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这种把人当作“客体”、把人视为一种资源进行培养的教学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是与教学发展的趋势不相符的。 第三,在学习方式上,不仅不能理解、掌握知识,甚至在思维训练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而更不用说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准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水平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对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实行学习理解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理解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理解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教师偏重于教,一些教师只知讲条条,让学生背条条,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全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在全国十省市搞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理想、动机与兴趣的调查,中学生把政治课作为自己最感兴趣学科的只占1.67% ,再深入调查他们为什么喜欢政治课,回答却是共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的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下面介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教学法,与我们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相比较,虽然都涉及了引用实例,但两者毕竟存有着显著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人工处理过的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是一种稳定的或定型化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举例一般是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辅助形式,不具备一系列详尽或定型化的操作程序。(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体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极有益处。其具体表现为: 1.能够提升学生使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

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论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努力提高个人能力|论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 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 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 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 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 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 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 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 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 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 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 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 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 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 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 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 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 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 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 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 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 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历程

“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历程 宝洪小学教务处语文教研组:陆泽先赵庆江向鸿斌石伟李自华马文娟胡春琼董水英杨菊芬黄玉明杨树仙赵东敏黄琼仙李莉苏雪凤“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是宜良县教育科学“五年”规划发展课题,近一年来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课题实验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合作,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脱离了这些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人就免不了孤独和寂寞的侵袭,甚至会觉得生活丧失意义。因此,可以说,人活在沟通和交流之中。但沟通和交流并不是简单地几个人的谈话,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以强迫接受为目的,那也不是交流,而是一种强制。人与人之间渴望交流,但却不会交流,不懂交流之道。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开篇所指出的:“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然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戴维·伯姆:《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而干脆不再去寻求理解和信任,转而诉之于暴力与争斗。和平与民主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和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使我们放弃暴力和争斗,使沟通和交流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致力于人的培养,教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使学生学会沟通和交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在今天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且认为是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使得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但每个学生却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重集体轻个人,重竞争轻合作,缺乏教育主体间有效的交流、沟通、合作。学生虽然在一个班级体中,但并不是一个“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学生实质上是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处于一种孤立的生存状态。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班级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由于受儒家文化和封建专制的影响,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压抑个人的主体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主体性的解放提供了外部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开始提倡和培养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使主体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个人至高无上和个人中心的倾向,以个人的主体存在抹杀他人和社会的主体存在,主张个人权利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学分: 2分 总学时: 30课时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教材名称:《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了解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了解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巩固专业思想,认清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为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作准备。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中学政治课的历史沿革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了解该课程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三、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中学政治课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学政治课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政治课程 第三节中学政治课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五、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纠正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性质 一、认清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历史考察 三、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当代阐释 第二节课程的任务 一、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历史考察 三、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当代阐释

功能意念表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1)问候(Greetings) Hi /Hello!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Fine, thanks, and you? Very well, thank you. (2)介绍(Introduction) My name is... I′m a student. I′m from England. This is Mr. / Mrs. / Miss / Ms. Brown. I′d like you to meet ... Nice / Glad / Pleased to meet (see)you. (3)告别(Farewells) Good-bye / Bye / Bye-bye. Good night. See you later / then / tomorrow / soon. I′m sorry I have to go now. (4)感谢(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a lot.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t′s very kind / nice of you, but I can…You′re welcome. That′s OK / all righ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 (5)道歉(Apologizes) I′m sorry. That′s OK. Never mind. (6)邀请(Invitation)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walk? What / How about swimming? Yes, I′d love to. I′d love to, but I′m afraid … (7)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May I come in ? Can / Could I use your telephone? Would / 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Yes, please. Sure / Certainly / Of course. I′m afraid not. You′d better not.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Have a good day / time / journey / trip! Good luck! Enjoy yourself! Happy New Year! Happy birthday to you! Congratulati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 May / Can I help you ? Would you like me to help you? No, thanks. (10)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 Will you be free tomorrow? Do you have time this afternoon? When / Where shall we meet ? Let′s make it 4:30. That would be fine! (11)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Hello! May I speak to …? Is that … speaking? Who is speaking? Hello!This is …speaking. Just a moment / second, please.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从精选案例、把握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展开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性、贴近生活性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成长的一部分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时代的要求。 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笔者认为需要从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讨论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把握。 一、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一)案例的选择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已经有许多优秀的案例,教师可以充分的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精选一些有地区特色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正确方向。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社会的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现象,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案例鼓励学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既要有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紧扣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意识到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3.与时俱进。引用的案例不应全是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

基于“3-4-5”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探究

基于“3-4-5”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2-06-11T11:04:11.4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7月总第59期供稿作者:刘萍单连龙[导读] 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刘萍单连龙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第一初中26270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当“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触到: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起始阶段的质疑与困惑,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一种优质高效的课堂与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作为化学这门学科,实验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决定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成功与否,现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享,希望各位专家老师不吝赐教,以期更大的提高。 一、以实验的趣味性为导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 二、借助实验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增强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案,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试验完成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 三、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去“猜想”、去“发现”、去“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把演示型实验变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认真地设计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了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教师也要表扬鼓励,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五、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探究性实验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c。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主动实验、仔细观察、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建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二、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讲解法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讲读法主要用于关键性结论性内容教学。 讲演法主要用于范围较大深度较大问题的教学,适用于专题讲座或综合复习。 谈话法问答法对话法围绕某一课题,师生之间提问和对话的方法。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方法,与谈话法不同之处在于,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实践活动法,它包括道德践行活动,生活交往活动,角色模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 第四、逻辑认知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撇开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的自然过程支研究事物的方法。 逻辑方法使用遵循的顺序运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运用分析与综合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弄清相近相似及相关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论证证明概念原理的科学性,消除学生疑虑。 运用推理使学生概念原理系统化深刻化运用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和形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激情促信的方法(1)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内容呈现生动直观,增强其刺激性和吸引力改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内容上去。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外显活动分量,实现对教学最大参与运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加强情感交流,以情激情。运用情感的情景性特征,创设情境,以境激情运用情感的强化和动力功能,帮助学生成功。 (2)激发认知情感,振奋学习精神的方法。 (3)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