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语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视角

试析英语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视角
试析英语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视角

试析英语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视角试析英语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视角

随着的发展和的进步,中国体制也日臻完善。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模式.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此交流工具,人们逐渐打破“哑巴英语”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分析意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功能意念教学法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方法。

文化意识决定思维模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中,接触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继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模式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形成并反映文化意识。因此,说英语的具有抽象、分析、直线性客体思维。说的中华民族则具有形象、综合、螺旋式主体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恩格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柏拉图)。这些众所周知的哲理性话语向人们展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索绪尔,1999:157),把语言归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中。毋庸置疑,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也是思维运作的表层形式之

一。于是“学习英语的表层价值是掌握新的交际工具,而其深层价值则是增添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张后尘,2000:316),因为“人用知性进行感知.边思维边说话:人通过反思而与整个思想连带关联起来的每一状态都有助于更好地思维,同时也不断地提高着他的说话能力”(赫尔德,1999:76)。显而易见思维与语言是内容与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思维而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的培养,结合功能意念教学法,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与汉语的不同思维方式

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教学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从以教学法为中心向交际内容、交际目的为中心过渡。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发挥语言(外语)的功能作用的教学法,被称为功能意念法。功能意念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发挥语言的功能,即直接用语言表达关于询问、命令、请求、商谈、断定等,最终达到主观交际的目的。功能意念法提出了八点要素,即情景、功能、意念、社会、性别、心理作用、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超语言手段。它从交际要素的角度研究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从而导致了独立的交际教学派(也称交际教学思潮)的产生。意念指观念、思想;功能指表达观念、思想的语言。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千差万别,究竟如何筛选和分类呢?功能法的取舍标

准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它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实用主义。近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反复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在我国教学设备更新及电化教学普及后,功能意念教学法被引进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功能意念教学法恰能有效地发掘和培养其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法,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881857428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引论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人本派:强调情感因素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二语读写能力。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别称:又叫“传统法”、“古典法” 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德国官能心理学(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创立) 主要特点: 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不重视口 语和听力(重读写,轻听说) 2、以系统语法知识为纲,采用演绎法,通过翻译练习巩固 3、词汇是课文内容,用对译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与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阅读文学名著 优势与不足: 1、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理性派教学法 特点 2、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精读课有较大影

响 3、忽视口语教学与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训练 4、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 5、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6、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或者过深过难 7、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直接法:主张口语教学为基础,按照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别称:改革法、自然法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菲埃托《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德国教育学家贝力子、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学家古安, 典型教材: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 语言学基础: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靠感觉和记忆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主要特点: 1、目的语与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用目的 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方式 2、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的 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做一个总结 3、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认为口语第一性符合自然途径,重视

高考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高考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一 It’s my pleasure. “这是我的荣幸/不客气。”用于别人对你表示感谢时的回答。(=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我很乐意(帮你)。”表示同意对方的请求,并且自己将付出行动。 Help yourself. “自便!/自己来吧。”表示同意对方的请求,但让对方行动。 二 Yes, please! “请!”。表示允许对方做请求之事。 Go ahead. “请。”表示同意并鼓励对方去做请求之事。 Go on. “继续(做正在进行或谈论的事)。” 三 Come on! “来吧!”。鼓励对方参与某事。 Hurry up! “赶紧,快点!”。催促对方快点行动。 Good luck! “祝你好运!”,是当双方参加某项活动,如考试、比赛等时,向对方表示的祝福语。 四 Congratulations! “祝贺你(们)!”当对方做某事取得了成功或结婚、生子、晋升等时候的用语。Have fun! “玩得开心点!”。表示允许对方去吃喝玩乐。 Best wishes! 一般用于信的结尾处,表示对对方的祝愿。(注:当对方外出旅游时常说Good/Nice trip t o you!“祝你旅途愉快!”) 五 Guess what? “猜猜看?” What else? “还有别的吗?” What’s going on? “怎么了?/这里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节目?/上演什么电影?”(询问情况)。六 What’s for? 表目的和用途,一般翻译成“为了什么?/用来做什么?/干嘛?”(注:why? 询问原因,一般都要用because 来回答。) What’s up? “怎么了?/有什么事吗?”What’s up? 口语中使用广泛,如有人叫住你或登门访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8574287.html,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作者:都业振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4期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因 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中国文化,拓展视野,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我将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1] 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1.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教科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外研社版七年级教材目录为例,课文涉及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真实性。教材中谈论着生活和学习以及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有很大程度的了解。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少之又少。这样的选材让英语与传统文化形成了明显的鸿沟,使学生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也就逐渐失去了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2] 2.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与学,二者相互依存并且都以文化为载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词汇和语言输出能力,把重点放在“应试”上。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则认为是语文学科的范畴。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英语基本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运用英语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对语言输出的要求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漫谈“功能意念”教学法 一、“功能意念”教学法 谈到教学法,绝大多数初学者,甚至学过多年日语者对“功能意念”这四个字是陌生的,它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尚未被人们所接受,更没有得到消化和灵活运用。 我国最先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是一九八二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跟我学》这套电视英语教学片。这套教材据说是根据功能意念教学法大纲所编著的。《跟我学》的教学对象是基本上不懂英语的成年人。是根据学生口头交际的需要,掌握交际技能,注重培养“说”的能力,同时培养听,写,读的能力。强调口头交际的实用性,用什么,就学什么。《跟我学》的播放,不但对我国英语传统的语法为纲教学法是一个冲击,同时,对日语教学法的改进也是影响颇大。一九八九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公共日语用)便将引进了的“功能意念”的概念,列入了教学内容。《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所列的功能意念表中,把功能意念分为三十个大项目,八十六个分项目。时隔不久,结合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特点的“功能意念”教学法教材《日语基础》便问世了。 二、“功能意念”的起源 西欧各国为了加强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统一的欧州以同美苏抗衡,

一九五七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的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 年1月1日成立。一九七三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也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就由原六国扩大为九国。如果原六国之间召开会议六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三十次翻译,同声译员三十个,而九个成员国之间召开会议把全部九种语言都用上就需要七十二次翻译,七十二个同声译员,成员国虽增加了三分之一,但语言的翻译却扩大了一倍还多。语言翻译的急剧增多,直接妨碍布鲁塞尔机构的运转以及西欧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在许多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西欧主要不同语言教学的关于功能意念的大纲相继问世,“功能意念”教学法应运而生。如果新的语言教学法――功能意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发展于七十年代末,完善于八十年代,那么,是否可以说,我国引进“功能意念”教学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八十年代末,完善于九十年代呢?做为日语教育的采用是否可以说九十年代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时期。 三、“功能意念”的含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非日语专业本科用)功能意念表的说明中,对功能意念所下的定义是“意念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功能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功能意念可以通过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就交际而言,功能意念的表达是通过听,说,读,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It is uni versally ack no wledged that Chin ese culture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 n two thousa nd years, which once had great in flue nee on the world. Although China risks copying the Western lifestyle ' s worst aspects, especially of un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Which once gave rise to many problems. Fort un ately, Chi nese begi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e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examples might be given easi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dded into our CET4and CET6,which help us get hold of it better. All in all, Chin ese traditi onal culture accompa nies our growth all the time, which has already deeply rooted in our daily lives. As a Chinese, What we ought to do is to transmit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ly with these efforts adopted can we en sure that Chi 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leaded to a brilliant future.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e importa nee of protect ing traditi onal Chin ese culture, which is challenged or facing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society and cha nging lifestyle. Besides, China is n ati on wide spari ng no efforts to do it.(36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ee to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lso to the harm onious developme nt betwee n local econo 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nt. In my opin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 1 / 21 / 2

初中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初中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初中英语功能意念项目表 功能问候 提示回答 Hi! Hello! Good morning/ afternoon / evening. How are you? 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parents. Please give my best love /wishes to Lucy.Hi! Hello! Good morning/ afternoon / evening. I’m OK. / fine, thanks. And you?/ very well, thank you. Sure. / all right 功能介绍 提示回答 My name is Jim. I’m a student. I’m from England. This is Mr. / Mrs. /Miss/ Ms Brown. I’d like you to meet Bob.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 glad / pleased to meet( see ) you. 功能告别 提示回答 Good bye./ bye / Bye-bye. Good night. See you later/ then / tomorrow/ soon. I am sorry I have to go now.Good bye./ bye / Bye-bye. Good night. See you later/ then / tomorrow/ soon. 功能感谢 提示回答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a lot.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t’s very kind /nice of you That’s OK /all right. You’re welcome. It’s a pleasure. 3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谢静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指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文化的经典定义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则认为:“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的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这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狭义文化观和广义文化观。文化包括许多层次和方面,如信仰、习惯、艺术、法律、道德、人情风俗、历史事件等等,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而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多维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

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8818574287.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新课标功能意念及话题项目表

新课标功能意念及话题项目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功能意念项目表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 (1)问候(Greetings) (2)介绍(Introduction) (3)告别(Farewells) (4)感谢(Thanks) (5)道歉(Apologies) (6)邀请(Invitation) (7)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 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 (10)接受或拒绝(acceptance and refusal) (11)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 (12)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13)就餐(Having meals) (14)就医(Seeing the doctor)

(15)购物(Shopping) (16)问路(Asking the way) (17)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weather) (18)语言交际困难(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19)提醒注意(Reminding) (20)警告和禁止(Warning and prohibition) (21)劝告(Advice) (22)建议(Suggestions) 2.态度(Attitudes) (23)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24)喜欢和不喜欢(likes and dislikes) (25)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26)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 and impossibility)(27)能够和不能够(Ability and inability) (28)偏爱和优先选择(Preference) (29)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 and plans)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而英语词汇是构成英语的基本要素,它被深深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其交流的顺畅。本文就从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

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英语教学中进行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他们。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本身很少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认为,英语教师我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不只是学习外语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学生大部分是90后或者00后,他们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新鲜事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中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气氛的调整。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擅长英语,有些同学26个字母也认不下来,所以英语可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头疼,很多同学坐不住就开始说话,课堂纪律有些混乱,但是在英语课堂上增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调整课堂气氛,避免英语课堂的单调。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讲究的“尊师重道”,“孝道”,又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他们对于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又有一定的限制。

二、英语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的策略 教材内容的调整。目前使用的中学英语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务必需要多增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单词到短语再到文章。 首先,可以多增加一些表述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的英语词汇,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饺子,龙舟,屈原,孔子,孟子,孔融等等。 其次,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作为阅读内容,现在的中学教材,大部分的文章是英语文化的文章,学习英语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对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加重要,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加入比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卧病求鲤》等这样的内容,这样,同学们不但学习了英语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最后,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知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同时,可以通过国学经典的英语翻译,将中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渗透其中,在为同学们增加跨文化交际材料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功能意念表

1.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s)(1)问候(Greetings) Hi /Hello!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Fine, thanks, and you? Very well, thank you. (2)介绍(Introduction) My name is... I′m a student. I′m from England. This is Mr. / Mrs. / Miss / Ms. Brown. I′d like you to meet ... Nice / Glad / Pleased to meet (see)you. (3)告别(Farewells) Good-bye / Bye / Bye-bye. Good night. See you later / then / tomorrow / soon. I′m sorry I have to go now. (4)感谢(Thanks)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s a lot.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t′s very kind / nice of you, but I can…You′re welcome. That′s OK / all right.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 (5)道歉(Apologizes) I′m sorry. That′s OK. Never mind. (6)邀请(Invitation)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walk? What / How about swimming? Yes, I′d love to. I′d love to, but I′m afraid … (7)请求允许(Asking for permission) May I come in ? Can / Could I use your telephone? Would / 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Yes, please. Sure / Certainly / Of course. I′m afraid not. You′d better not.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Have a good day / time / journey / trip! Good luck! Enjoy yourself! Happy New Year! Happy birthday to you! Congratulati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 help) May / Can I help you ? Would you like me to help you? No, thanks. (10)约会(Making appointments) Will you be free tomorrow? Do you have time this afternoon? When / Where shall we meet ? Let′s make it 4:30. That would be fine! (11)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 Hello! May I speak to …? Is that … speaking? Who is speaking? Hello!This is …speaking. Just a moment / second, please.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功能意念表

功能意念表 1. 友好往来 (1)问候 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etc. (2)告辞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I think it's time for us to leave now. I've really got to go now. It's time I went home. (3)告别Good-bye/Bye/Bye-bye. Good night. See you tomorrow. (4)介绍This is Tom (and this is Amy). I'd like you to meet Mary. May I introduce (you to) Mr./Mrs./ Miss/Ms. Smith? ② 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Nice meeting you, Fred. ③ (5)感谢和应答Thank you (very much). (Many ) thanks. I'm really grateful to you for your help. ③Not at all. You're welcome. Don't mention it. That's all right.

(6)祝愿和祝贺Good luck! Best wishes for your holiday. Have a good time. Please give my best wishes to Linda. Please remember me to your family. ③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 ② (7) 道歉和应答Sorry. Excuse me. Never mind. It doesn't matter. That's nothing. (8)邀请和应答Come in and have a cup of tea. What about having a drink? Would you like some ice cream? Thank you (very much). Yes, I'd love to. That's very kind of you, (but I'm on a diet). ③ (9)提议、接受和谢绝Can I help you?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Shall I carry the box for you? Yes, please. No, thank you (just the same). That's very kind of you, but I can manage it myself.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