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及起源

中国文学传统及起源
中国文学传统及起源

中國文學傳統及起源

一、簡介

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學歷史之悠久,種類之繁多,形式之豐盈,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國的文學相媲美。《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其後漫長的社會裏,文學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學形式。簡要地說,就是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不同形式的文學。

二、中國文學的起源

1、《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詩經》開篇第一首就是有名的愛情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到現在還為人所樂道。《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與《詩經》大體屬於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敍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敍事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

2、《楚辭》

“楚辭”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離騷》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屈原在《離騷》中,通過大量的關於美人、香草等富於象徵意義的辭藻鋪陳,通過上天下地驅使神靈的輝煌奇幻的場面,通過反復表述自己的心跡,重建了崇高的詩人自我形象。與《詩經》總體上比較克制、顯得溫和蘊藉的情感表達不同,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於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總之,由屈原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對後世文學形成無窮的影響。

三、先秦文學

1、歷史散文

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歷史散文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等著作。《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等。《國語》則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總體上說,《國語》的文字質樸,遠不如《左傳》有文采。《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輯而成的。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以《論語》、《孟子》和《莊子》對後世文學最有影響。《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孟軻的文章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喜笑怒駡,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礡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莊子》既是一部哲學著作,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而且,其文章體制也已經脫離語錄體的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在文學意義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作者的想像奇特而豐富,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四、漢賦

在中國文學史上,漢代是文學的價值開始受到重視的時代。具體表現之一,是出現了漢賦這一種完全以文學感染力本身為目標的文學樣式。

1、漢賦特點

漢賦是從楚辭演變而來的。這種文學樣式的本質,就是通過精心安排美麗的文字,整齊的句式,嚴謹的結構,表現社會和自然的種種奇特事物和絢麗景象,刺激讀者的感受力與想像力,獲得審美快感。

2、名家名作

西漢前期,在賦方面取得較高成就的是賈誼和枚乘。賈誼的兩篇主要賦作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其中《吊屈原賦》是賈誼赴長沙途經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枚乘的賦現在僅存《七發》一篇,但這卻是標誌著漢代新體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面奠定了漢賦的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七發》脫離了楚辭的抒情特徵,轉化為以鋪陳寫物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體。漢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二賦,是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兩篇賦的內容主要是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之臣烏有先生之間的對話,他們彼此誇耀自己的國家。典型的漢代大賦的體制,經過賈誼、枚乘,到司馬相如,由這兩篇賦得到最後的確立。以後大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擬這二篇賦的體式,只是在題材和語言方面有所變化。

東漢後期,大賦的創作趨向衰微,抒情小賦不斷興起,顯示取代大賦成為辭賦文學主流的趨勢。小賦以抒情為中心,而且往往帶有尖銳的批判性,更直接地反映了時代的脈搏。抒情小賦作為與傳統大賦相抗衡的獨立文體,始於東漢中期,具體地說是始於張衡的《歸田賦》。這是辭賦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其中寫景的部分,自然清麗,十分出色。東漢中後期抒情小賦的興起,在辭賦演變史上的意義至關重要。但就整個漢賦的情況來說,還沒有足夠數量的優秀作品取代傳統大賦的地位。

五、唐詩

1、中國詩歌的發展

《詩經》、《楚辭》之後,在詩歌上取得巨大的成就的,是漢代的樂府民歌和東漢的《古詩十九首》。此後,“悲涼慷慨”的建安文學的巨大成就使得文人創作的中心從辭賦轉移到詩歌,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的創作高潮,並從此奠定了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在魏晉時代,傑出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和山水詩人謝靈運對後世詩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經過長期的醞釀、發展,到唐代,終於迎來了中國詩歌最繁榮的時期。此後,宋、元、明、清各朝詩人輩出,但終究比不上唐詩的萬丈光芒。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像滿天的星斗一樣。今天知名的就有二千三百多人。我們在此無法一一介紹,僅能從初唐、盛唐、及中晚唐時代挑選一些最著名的詩人給大家介紹一下。

2、唐詩名家名作

在唐朝初期,代表著當時詩歌的最高成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名聲最大的是王勃。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墳路,兒女共沾巾。”至今為人傳誦。初唐詩壇中另一個重要的詩人是陳子昂,他的《登幽州台歌》頗有漢魏風骨的慷慨氣勢,一洗六朝浮豔之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盛唐時期最著名的田園山水詩人是王維和孟浩然。王維擅長書畫,他把詩和畫兩種藝術融合起來,做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山水詩既體現了禪宗哲理、給人以極端幽靜之感,同時也有生趣盎然、鮮潔明麗的意境。如《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水詩到孟浩然那裏,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在他的詩中,情和景水乳交融般地密合,詩的意境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我們來看他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在這首詩中,詩人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表現了他非凡的功力。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豪情萬丈,“驚風雨”、“泣鬼神”,讀了讓人熱血沸騰。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不屑“摧眉折腰事權貴”,甚至於“天子呼來不上船”,傲骨錚錚,可見一斑。祖國的山川風物,在李白的筆下,也是十分出色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詩歌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的渴望與追求是他的詩的顯著特徵。相比之下,由於安史之亂造成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苦難之中,杜甫背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他無法如李白那樣灑脫,惟有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杜甫的詩歌尤其關心百姓的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他通過“三吏” (《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作品,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抨擊。杜甫曾用“沈鬱頓挫”四個字來概括自己的寫作,的確非常恰當。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誌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唐詩發展到中、晚唐,開始走下坡路。但白居易和李商隱的詩歌依然非常卓越。白居易的詩歌淺近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他的敍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相比之下,李商隱的詩歌則比較晦澀曲折、構思新奇,如他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片朦朧之美,讓人如在霧中看花。

六、宋詞

1、詞的特點

詞就其本來性質而言,是歌辭,是廣義上的詩歌的一種。詞也叫曲子詞、詩餘、或長短句。作詞一般是按照某種曲調譜填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牌”,按照詞牌作詞稱為“填詞”。除少數小令不分段外,大部分詞牌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段通常叫做“闋”。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闋。

詞起源於敦煌曲子詞,但首先在從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詞中得到發展。溫庭筠、韋莊、李煜是當時最有成就的詞人。到了宋代,詞的意境、形式、技巧都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詞因此與唐詩並列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文學體裁。

2、宋詞名家名作

宋詞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主要風格流派。

宋詞婉約派首推秦觀和李清照的詞最為出色。秦觀的詞寫得深婉而疏蕩,與李清照的清新跌宕並列為婉約詞的頂巔。秦觀一生由於政治牽連而招致不幸的命運,再加他的性格柔弱,情感細緻,所以內心總是被悲愁哀怨所纏繞,不能自解。因此,“愁”成為他的詞中最常見的主題,如《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都是他的名句。而他的詞的意境,也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最為淒婉”。李清照生在南北宋過渡時期,前期詞風明麗,後期詞風大變,顯得淒清愁慘。在這方面,她的《聲聲慢》是最有名的例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種“愁”,不是從前詞人們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喪失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的失望等等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總的說來,李清照的詞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宋代豪放詞以蘇軾和辛棄疾為代表。蘇軾以雄大的才力、開闊的胸襟進入詞的創作領域,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從此詞的境界更大為拓展。讓我們讀一下他那《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首詞一開始就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在這樣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歎,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辛棄疾則以悲壯慷慨之調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保存了詞作六百多首,風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為主,如他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在此,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辛棄疾那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南宋後期,除文天祥之外,再也沒有出現過辛棄疾那樣熱情如火的詞人了。

七、元曲

前人把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與唐詩、宋詞並舉,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三顆璀燦的明珠。

1、元曲簡介

中國的曲包括散曲和戲曲。實際上,散曲和戲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後者屬於戲劇。

2、元曲名家名作

(1)雜劇

元代雜劇以關漢卿、王實甫為最傑出的劇作家。

關漢卿的劇作中既有催人淚下的悲劇,也有讓人捧腹的喜劇,既有反映婚姻問題的愛情劇,也有揭露社會黑暗的公案劇。關漢卿的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這也是中國古典戲曲中最優秀的悲劇作品。《竇娥冤》的故事說,有一位很孝順的年輕寡婦,為了侍奉婆婆而沒有改嫁。但是她的美德反而招來誣諂,被黑暗社會殘害至死,在竇娥被殺死後,夏日的天空飄起了大雪。整個劇作催人淚下,慘烈悲壯,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關漢卿的其他劇作也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作為元代戲劇的奠基者,關漢卿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他的劇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戲劇所體現的平民精神,他駕馭語言的超凡能力,以及在不同戲劇類型上所顯示出來的藝術造詣,成為後世戲劇家學習的典範。

如果以單部作品而論,王實甫的《西廂記》可以說是元雜劇中影響最大的,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重,被稱為雜劇之冠。劇本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崔鶯鶯,兩人產生愛情,通過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西廂記》之所以能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不僅在於其表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進步思想,而且它在戲劇衝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相當長的年代中,《西廂記》持續地影響了後代的文學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

元代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此後雜劇的創作開始走向衰落,只有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康熙時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2)散曲

元代另一種饒有新鮮意味的文學類型是散曲。從音樂意義來說,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從文學意義來說,它是一種具有獨特語言風格的抒情詩。散曲活潑靈動、淺俗坦露、使得欣賞者毫無間隔感的總體風貌。它和傳統詩詞中常見的矜持、蘊藉實是大異其趣。

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馬致遠是留存作品最多,歷來評價最高的一個。他的散曲以感歎歷史興亡、歌頌隱逸生活、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為主,

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又常具有詩詞的意境和秀麗的畫面感,語言自然清麗,雅俗相兼。他的《天淨沙–秋思》向來膾炙人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前三句都是相同結構,首句有渾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間延伸,充分地描繪出完整的畫面。加上後兩句的渲染和點題,曲中的離情別緒表達得帶有豐富的聯想和意蘊。在這首小令中,顯示了作者對自然素材進行主觀塑造的藝術創造力。元代後期,散曲創作的中心轉移到南方。後期散曲以喬吉、張可久為代表,他們兩人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享譽最高的是張可久。張可久專攻散曲,特別致力於小令。他的清麗簡淡的風格尤以描繪江南景色見長,如:“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天淨沙–江上》)作者彷彿是一個丹青高手,灑灑落落幾筆,便塗抹出一幅疏密相間、意境悠遠的文人寫意畫。

八、明清小說

1、中國古代小說發展

中國古典小說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唐代的傳奇。但無論是志怪還是傳奇都和後來的小說有較大的差別。相比之下,宋、元話本小說和文言小說對小說的成熟倒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此以後,中國古代小說在明、清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整個時代文學的中心樣式。

明清時代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黃金時代,許多著名的小說就是誕生在這一時期的。但我們在這裏無法一一介紹,只能向同學們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最為人熟悉的小說。

2、明清小說名家名作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他的中心內容是演繹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種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複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緻、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三國演義》情節前後發展一貫,但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水滸傳》的故事源於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敍述以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武松、吳用等為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各地受到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迫害之下,紛紛集聚在梁山水泊,與宋朝相對抗的故事。《水滸傳》堪稱是中國白話文學的一座里程碑。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養,駕馭流利純熟的白話,來刻畫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種場景,顯得極其生動活潑。特別是寫人物對話時,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能達到的。對一、二十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有了

《水滸傳》,白話文體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完全的確立,這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極為深遠。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中期的小說創作以吳承恩的《西遊記》為代表。這部小說是一部充滿幻想、情節離奇的小說,它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過程。《西遊記》中最迷人的人物當屬孫悟空,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率性而為,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自由和頑皮的部分,也成為了無數人理想的象徵和寄託。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藝術上的精緻完美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糾葛為中心線索,在賈府這一世代富貴之家從繁盛到衰敗的過程中,寫出以賈寶玉和一群紅樓女子為中心的許多人物的悲劇命運,反映了具有一定覺醒意識的青年男女在封建體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歷史宿命。這裏面包含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個人背景,以及他對人生的認識。《紅樓夢》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構撰的巨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在藝術上,它達到了中國小說前所未有的成就。

九、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光輝燦爛,剛才我們所介紹的各種文學只不過是星空中最明亮的幾顆星星。事實上,值得我們反復欣賞、陶醉的,遠不止這麼一點。這一切,有待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獲得無窮的享受。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典籍,是一部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6、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7、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9、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诗歌。 10、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11、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12、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13、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总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基本上是西汉王朝一代230年的历史。 15、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16、汉代经师汇集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17、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18、完整的文人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19、东汉末年蔡文姬是我国第一位女诗人,代表作是《悲愤诗》。 20、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1、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22、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 23、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中文史上最早的政治抒情组诗。 24、魏邯郸淳的《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25、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6、《搜神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怪笔记小说。 27、《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小说。) 28、南朝齐代出现的讲求声律的“永明体”诗歌开创了格律诗的先河。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4分) 21.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2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3.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24.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4分)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20.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1.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中“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对应。) 22.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的观点。 23.B 24.答案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

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2] 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端午节

走进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端午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 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故事导入端午节 那么大家知道过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一起看一看。 二、走进节日: 1.端午节的由来

2.端午节的风俗 三、解释传统节日: 1.古代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2.通过古诗了解古代端午节。 四、走进古诗,了解端午节。 1.学生展示自己知道的描写端午节的古诗。 2.师出示《端午》 3.自由读古诗 4.介绍作者并看图理解诗意 5.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多了一层了解。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节日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身边,又产生了许多新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欢庆节日。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过西方节日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互相联系的纽带、还是促进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其中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⑤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王鹍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被人为地分成古代、现代两大板块,这固然可以使文学研究更加专门化,但却造成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研究的某种割裂。在大多数学者眼里,中国现代文学是以现代性追求呈现出新的文学特质,与西方文学的 因缘更密切,而对中国古代文学却继承得少。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的关联。如陈平原说,中国现代作家“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至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红楼》《聊斋》,似乎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功课或没有功利的娱乐,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狂地啃外国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P14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他们虽不愿承认传统文学对他们创作的示范、滋养作用,但由于文学传统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因此甚至连作家自己都难以觉察。近年来,章培恒等学者呼吁要重新确立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将中国文学的古今打通,是颇有见地的。 叶永胜以打通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的观点,认为需要把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关联起来考察,否则难以发现文本产生的某些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必然性,文学发展流变的一些内在脉理就会被忽略、

被掩盖。《家族叙事流变研究》一书打破文学史人为分割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以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家族生活、追溯家族历史、展现中国人家族性生存的叙事文学为研究考察的对象,将古今不同时段的家族叙事视为同一个叙事类型,揭示家族叙事的发展脉络和各阶段的叙事形态,展示家族的形象变迁,考察各时段的主题建构与叙述话语流变,描述家族叙事传统的构型、流变机制与形态、叙事传统的当代转换和重建,撰写一部家族叙事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探索的“发现史”、“继承史”。这一研究视野和方法为家族叙事知识谱系的延伸与拓展打开了新的视角,对象隐蔽的、内在的、深层的信息被显露出来,现代家族叙事艺术的古典传统的血脉因子和精神渊源也得以被揭示。 作者认为,家族文学叙事的演变最能揭示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状况。现代家族文学在取材、家族人物结构设计、叙事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古代家族叙事的痕迹。当然,现代文学又取法西方文学,模仿运用现代性叙事技巧,力图拓宽叙事手法,尤其在主题的开掘、思想意识的递进、叙述视角和语言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接受与嬗变必须放到古今文学演变这一坐标系中来描述和评价,剖析古代家族叙事中哪些元素通向现代(未来),哪些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哪些是新出现的因子,它为何在这个时期出现以及有何意义等,这样就把隐藏于众多文本中的家族叙事的变化发展这一轨迹鲜明地显露出来,对于叙述史上出现的每一文本在历史中的地位、意义作出整体性评价。尤其是在这一坐标系统中,能够弄清转型期家族文学的接受与超越,看到传统叙事的衍化和更新,经典文本的传播与接受,并对古典文本做出现代性阐释,从而证明家族叙事文学的繁华不歇、历久弥新。 该书绪论部分考察了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影响,梳理了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家族形象的变迁;然后对于研究界长期以来概念使用上的混乱作了一番清理,厘辨、考析了“家族文学/小说”与“家庭文学/小说”的区别,界定了研究对象的特征、范围。 在主体部分,作者对家族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作了清晰的描述。全书共8章,其中家族叙事的“滥觞”、“构型”、“叙事范式的成熟”、“现代转向”四章论述了家族叙事的萌芽与古典家族叙事的发展演变;第五六两章以“现代性”、“革命性”两个关键词论述20世纪前80年家族叙事的流变;第七章从四个角度对世纪末家族叙事进行了论述。学术界研究家族小说,一般多从《金瓶梅》说起,再往前一般追溯到唐传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探溯中国家族叙事的源头,认为在远古神话与先秦史传中就已经有了萌芽。神话传说中神的谱系化叙事与史传中着眼家族兴衰、世系传递的叙述,无意中奠定了后世叙述家世以及叙事写人的传统。随后作者论述了唐宋传奇话本与元代家长里短剧对家庭题材的演练,它们为家族小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作者还突破了雅俗对立的研究格局,对明清时期的“家将小说”也予以充分关注,对“杨家将演义”等通俗讲史文本滚雪球式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指出同题材的话本、戏曲对最终成书的影响与作用,并论述了此类小说对后世家族叙事文学的影响。 作者在分析每个阶段叙事的流变时,都对该阶段家族叙事的特征予以总结归纳,对其阶段性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前后叙事文本之间的继承关联性,给予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使人对家族叙事的发展流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考察中,有些以前学术界并不重视的文本,在叙事流变的链条上显示出了重要性,如《花柳深情传》等;而有些文本,则与研究界给予的较高评价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活动任务: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分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目标1 四、教学难点:目标2 五、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研究中国传统节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中国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六、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与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小组,确立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2,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3,课后拓展提升: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收集整理 1,明确活动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 2,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与同学交流节目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

3,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按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整理资料: 第一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第二组: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第三组: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并探究文化内涵 一)导入:时光荏苒,岁月流淌。春节刚过,清明节的热情也还没消退,端午节也迈开步子在缓缓向我们走来。一年四季,岁月轮回。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令我们激情荡漾、流连忘返,我们应有这样的传统节日而感到自豪。今天我们来探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二)学生展示成果: A,第一小组代表展示 B,第二小组代表展示 C, 第三小组代表展示 二)学生评价,师补充总结 三)探究节日文化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观看PPT,结合表格一,表格二,然后讨论: ①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②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③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小结: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凝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④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展示资料,包括春联、中国节、 “福”字等。

《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共12分)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1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 ▲ 12.请分析文章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答: ▲ 1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14.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 】 A .《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B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 身陷囹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2014年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死去的太阳》 B. 《爱情的三部曲》 C. 《新生》 D. 《家》 正确答案:C 2. 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是开展文艺运动,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纲领。 A.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思想 C. 人文主义思想 D. 抗战思想 正确答案:A 3. 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是() A. 《安徽俗话报》 B. 《二十世纪大舞台》 C. 《戏剧丛话》 D. 《新戏剧》 正确答案:B 4. 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 生物进化论 B. 文艺复兴思想

C. 民主思想 D. 科学思想 正确答案:A 5. 曾被人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 A. 《雾》 B. 《雨》 C. 《电》 D. 《家》 正确答案:D 6. 先锋小说家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模式的最初动因是: A. 革命 B. 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C. 赚钱 D. 迎合读者 正确答案:B 7.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正确答案:B 8. 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明确提出的。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正确答案:B 9. 《悼橘宗一》、《伟大的殉道者》发表于()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23年 D. 1924年 正确答案:D 10. 被批评家看作是“先锋小说”的起点的作品是: A. 《拉萨河女神》 B. 《冈底斯的诱惑》 C. 《红高粱》 D. 《假如我是真的》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胡风创办的文学杂志有:() A. 《七月》 B. 《希望》 C. 《萌芽》 D. 《春草》 正确答案:AB 2. 马原的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首先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在这个认识上形成了面向外部世界的对待方式即巫法仪式。原始时代的情形如马克思所说:“原始时代是宗教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人类史前的宗教活动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为兴盛,那是一个巫术统治的时代,巫术观念主宰着人们的头脑并把它带到生存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有关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壁画、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意义,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为艺术而作,它们体现的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原始人通过以超自然的联想方式来支配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活动的成果就结成了原始神话、绘画、音乐、舞蹈和诗歌。 人类的初级宗教形态是“拜物教”,本于万物有灵的信仰。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于是他们便试图使用巫术的手段来驾驭外在的自然,原始神话首先就是这种宗教思维的观念产物。在我国原始的自然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一些基本上还是物的形躯的原始宗教的神,如《山海经》所记风神“飞廉”、雨神“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等,这些都是原始人面对疾风、暴雨、火灾等各种灾害产生的幻想。这些自然神之所以能呈现为动物的形象并与人体相接,是因为原始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到了某些与自然力相似的属性,于是便幻想把它们身上的力量引接到人的身体上来,这样,这些怪异的自然神就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在它们上面形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观照。 原始的巫术思维既以想象为特征,又以实效为目的,在幻想和实效之间,显现出真幻浑一的特点,而原始艺术正是这种思维的整合形式。原始歌舞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形式上包含有诗歌、音乐、舞蹈、服装等多种元素,而这些美的形式的设置,又都与原始氏族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相联系,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在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传说黄帝有《云门》舞。《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说明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尧时有《咸池》乐,咸池本是天上西宫的一个星,传说它主管五谷的生长。原始人把某种自然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因而以它为本氏族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 巫术活动仪式中的情感活动和歌舞形式,对于原始诗、乐、舞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巫术思维就是这样在人与自然、人的自身能力与观念意志的矛盾中以想象来弥合整体世界的,它是一种驾驭外在自然的方法,也是实现自身力量的途径,它幼稚的、充满自信的浪漫思维最切合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的起点上给艺术的特性打出了最初的界框。 (摘编自《“巫术”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