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说理中的理由与解释

肖临骏:说理中的理由与解释
肖临骏:说理中的理由与解释

说理要回答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而解释要回答的则是“为何如此”

在说理中,人们一般对跟“结论”有关的“理由”与“解释”的区别不甚了解,也不太在意。其实,这两者是可以区分的,也经常应该有所区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结论是否合理(真实可靠),是用理由来证明的;解释或说明只是在结论的真实可靠得到证明以后,为了让结论或结论与理由的关系变得更清楚、更易理解才提出来的。

有用的解释未必是合适的理由。例如,“上海人注重外表,我认识的一些上海人都是这样。”后半句里的那个解释如果当作理由,那就会是以偏概全。尽管有的解释看起来像是理由(它们经常都是以引导词“因为”、“由于”等开始的),但并不真的是直接支持结论的证据。例如,我们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可以说:“我们不应该单单称赞一个人聪明。(因为)这就像我们不应该单单称赞一个人身高一米八、浓眉大眼一样。这些特征都是他天生的,并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管有没有“因为”作引导词,后面的那句话都不是前面那句话(结论)的理由,而是一个利用类比的解释说明。

理由与解释的区别,有时候也被视为“说理”(argument)与“解释”(explanation)的区别。也就是说,解释不过是解释,不等于是说理。说理与解释被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理”(rationales)。这主要是就它们的说话目的不同而言的:说理是为了提供关于结论的合理依据,目的是确定一个事实;而解释是为了帮助听话的人理解为什么有这么一个事实,目的是对一个已经确定的事实予以某种说明。说理要回答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How do you know),而解释要回答的则是“为何如此”(Why is that so)。

例如,有人说,“现在大多数人看到跌倒在地的老人,害怕出手相助不落好,反被讹诈,所以都会躲得远远的,绕道而行,不去帮助。”怎么来看待说这句话里包含的理由或解释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简化成两个部分:一、“人们看见跌倒者,绕道而行”,二、“他们害怕被讹”。这两个部分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个说理结构,即一个结论加上一个紧跟在后的理由(亚里士多德所说的enthymeme)。具体是这样的:(我认为)他们害怕被讹(这是我的个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没去帮助(这是一个用来作为证明的事实)。

如果把这两个部分倒过来说,那就成为一个解释的结构。具体是这样的,人们看见跌倒的人,绕道而行(一个事实),因为他们害怕被讹。这个“因为”是一个解释,因为它是用来帮助说明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事实的(没有帮助)。又如,“他们不帮助跌倒者,是因为以前曾被讹过”,这个“因为”也是一个解释,在这句话里,“不帮助”这个事实并不是由曾经被讹过来证明的。

再看下面这样一句话:“统计数字显示英国人口正在增长。因为营养和医疗条件好了,人们的平均死亡年龄增高了。”在这句话中,“因为”后面的部分是对人口增长结论的解释说明,而不是支持它的理由,直接支持结论的是统计数字。但是,由于统计数字只是确定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或说明,所以才添加了一个解释说明。

说理中的理由与解释有时候很难分辨或区分,这并不奇怪。分辨或区别并不是它自身的目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或他人的说理中弄清楚,看似“理由”的部分到底能否有力地支持结论。这里有一个“说者”和“听者”的主观位置问题。有时候,你作为一个听者,确实很难断定说话者提供“因为”,到底是为了给出理由还是提供解释。这时候,你就要诚实面对这种暧

昧不明,承认自己断定不了,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说者身上。但是,你作为一个说话者,则应该避免这种暧昧不明,尽量在自己头脑里先想清楚,然后在说话时向听者表明你到底是在提出一个理由,还是在提出一个解释。清晰的说理需要有这种辨析意识,这是因为,就算是再暧昧不明的“因为”,顶多既可能是理由,也可能是解释,而不可能既是理由,又是解释。理由与解释的暧昧和模糊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说理者越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暧昧和模糊,自然也就越能够把理说得清楚明了。

肖临骏:揶揄是一种怎样的说笑

对号入座者可能把揶揄看成是抹黑和污蔑,而不能以轻松、容忍的心情来对待 揶揄是一种常见的说笑方式,也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看法的表达形式。在英语里,最接近中文揶揄的说法大概是teasing了。中文里的揶揄是耍笑、嘲弄、戏弄、侮辱的意思。英文中的teasing意思也差不多,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更多关注的是揶揄的社会交往作用和价值。 揶揄可以分为嬉戏、伤害、教育三种。心理学教授法瑟德维·莱迪(Vasudevi Reddy)在《与他人的期待玩游戏》(Playing with Others' Expectations: Teasing and Mucking about in the First Year)一文中指出,揶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效果,取决于任何运用揶揄和揶揄的目的。 揶揄用作友好的嬉戏时,经常可能是有来有往、相互回应的,如恋人之间的打情骂俏和好友间的相互调侃或逗乐。有的揶揄是有伤害性的,如起绰号、叫诨名、说不三不四的话,这时候揶揄就会被当作是骚扰(性骚扰也叫eve teasing)、欺凌、精神虐待,可能发生在家庭里、学校里或工作场所。揶揄还可以用作非正式的教育和批评方式,例如,美国有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孩子做了错事时,父母会以玩笑的形式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不符合部落的规矩,告诉他们要与他人合作和尊重他人,不然会引人耻笑。 人们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有时也会运用揶揄。这主要是用来表达批评意见的,看上去是嬉戏和玩笑,但却不乏严肃的内容,当然并不总是如此。例如,有一篇《来看看美国“大老虎”》的报道,提到美国一些高官的贪腐和法律惩罚。其中包括,弗吉尼亚州前州长麦克唐纳和妻子受贿2部iPhone手机、高尔夫T恤衫等物品,共约17.7万美元,两人最高可被判20年刑期。前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市长派崔克·卡农受贿4.8万美元,同时还承认收受另一位商人2000美元现金,将于9月25日被量刑,或许被判监禁78个月。前美众议院议员杰斯·杰克逊受贿75万美元。购买毛绒玩具、麋鹿头、裘皮披肩等个人物品,2013年被判入狱30个月。前美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迪莱犯有洗钱罪,涉案金额19万美元,2011年被判入狱3年。前美联邦总务管理局负责人玛莎·约翰逊滥用纳税人的钱,涉案金额:82.2万美元,案件还在调查中,尚未宣判。 对此,网友的回应基本上都是揶揄:“咱们的小苍蝇一脚就把它们踢飞了”、“万恶的资本主义,水深火热啊,连我们村长都不如”、“现在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美国的大老虎好丢人啊,好意思出来吗”、“到底是我们苍蝇个太大,还是他们老虎个太小?” 批评性的揶揄往往包含一种藏而不露的玩笑化了的不满和愤怒,它的目的意图也是暧昧不明的。社会学家克里斯蒂·戴维斯(Christie Davis)在《玩笑与靶子》(Jokes and Targets)一书中指出,揶揄是嬉戏还是严肃批评,是出于“善良动机”还是“用心不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揶揄者的主观解释和看法。如何解释经常也与谁在对号入座大有关系。对号入座者权力越大,就越有可能把揶揄看成是抹黑和污蔑,而不能以轻松、容忍的心情来对待这样的玩笑。 戴维斯还指出,大多数的笑话,包括揶揄,“都是以不好的事情为靶子的,因为人们并不会开好事情或有德性的人的玩笑,而总是开失德和邪恶的玩笑。……很难想象玩笑会把某个靶子人群描绘成理性、干净、慷慨、清醒、道德、和平、务实、诚实、可靠、公正、有效、谦虚的。”因此,对待玩笑和揶揄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为自己被当成了靶子而恼羞成怒,并采取过激的压制手段。

有时有理由不一定要解释

有時有理由不一定要解釋【好文章再次分享】 中藥房

剛開學,系裡有一位新進老師宣布喜訊,雖然包禮金是看交情,是個人的自由,但是依照慣例很少有不包紅包的。 可是這次因為有一資深的老師,並沒有和大家一起送禮,雖然表面上同事大多隱忍不說卻常私底下議論紛紛,有老師認為他早結過婚,小孩也生過了,賠本的生意自然不肯做;也有老師認為他平常就節省,省下紅包也很正常;但我卻有另外的想法。

記得有一次帶著學生搭捷運從台北到淡水,因為假日人多,很多人只好用站的。門邊的位子坐著一位長髮女孩微低著頭,清秀的臉龐,一襲淡綠色長洋裝,把夏日擁擠的捷運點綴的清涼十分。 到了劍潭站有個阿婆背了兩大包東西上車,滿頭大汗東張西望找位子,就站在女孩面前,女孩抬頭看了阿婆一眼,旋即低頭玩弄手上的皮包帶子,似乎沒有讓位的意思。

於是我便故意轉身問學生:「在車上遇見老弱婦孺要怎樣?」學生馬上回答:「要讓座!」我一向認為機會教育是很有用的,於是便用眼角餘光瞄向她,發現她將手上的帶子順時鐘纏啊纏,又逆時鐘的回復原狀,頭卻低的更低,但是還是沒讓位的跡象,像是作錯事的小孩罵,只是低著頭,卻不肯道歉。 到了紅樹林站,女孩起身準備下車,這一幕讓我終身難忘。 車門打開後,她跨出了右腳,左腳卻在離地後向外畫一個弧,才勉強跟上右腳,女孩沒有回頭,只是低著頭,努力讓左腳跟上右腳,對他的誤會,我卻只能用眼光道歉,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對每一個人,說明理由,解釋情況,尤其是對不認識的人,所以可能被誤解,會遭譏笑。

沒有讓位的女孩,怎麼跟陌生人解釋她的情況,將心比心,我相信未包紅包的同事有他的理由,卻不一定要向我們解釋。很喜歡這則故事,是因為它提醒了我------ 不該用自己的眼光和框架來看待世界。

(完整版)英语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法和读法

英语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法和读法 (1)基数词的读法 我们先从基数词人手。首先掌握三位以内数字的读法,因为它是多位数字的基础,一旦熟练掌握,再借助一个逗号,便可轻松应付四位以上任何庞大的数字。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①3—5位数的读法 202读作:two hundred(and)two 234读作: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1, 234读作:one thousand 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但是在读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 a.在英式英语中,一个数的最后两位(十位和个位)得用“and\'’,但美式英语中则不用。如:3,077读作:U.S:three thousand seventy—seven. b.不定冠词“a”只在数的开头才和hundred,thousand等连用。试比较: 146读作:ahundred(and)forty-six 2,146读作:twothousand,one hundred(and)fortysix c.1,000这个整数我们说athousand,在and前我们也说a thousand,但是在一个有百位数的数目前就得说one thousand试比较: 1,031读作:a thousand,(and)thirty-one, 1,150读作:one thousand,one hundred(and)fifty d.hundred,thousand和million这几个词的单数可以和:“a”者“one”连用,但是不能单独使用。在非正式文体中“a”比较常见;当我们说话比较准确的时候就用“one”试比较: I Want to live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journey took exactly one hundred days. e.我们常常说eleven hundred(1,100),twelve hundred(1,200)等,而不说one thous and one hundred.从1,100到1,900之间的整数,这种说法最常见。 5位以上数字的读法 11,234读作:eleven thousand two hundred(and),thirty—four 155,721读作:one hundred(and)fifly-fivethous and seven hundred(and)twenty-one 6,155,702读作:six million one hundred(and)fifly-five thous and seven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肖临骏:中国式让与担保的清算义务

试图穷尽可能使担保型买卖合同无效的理由后,再回到问题的起点:《民间借贷规定》第二十四条应如何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既然将“申请拍卖标的物”解释为不能请求借款人移转标的物所有权会事实上宣布买卖合同无效,既然买卖合同无效的任何理由都十分牵强,这种解释,就难谓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对《民间借贷规定》合理的功能定位,应为规制中国语境下的让与 担保。 (一)让与担保不违反物权法定 让与担保在最初是为了规避动产质押,在交易中由当事人创设的一种非典型担保。动产质押最大的弊病在于质权人必须占有质物却不能使用质物(区别于典权), 这大大浪费了质物的经济价值。而在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普遍禁止动产抵押。当事 人为了实现类似于动产抵押的效果,订立买卖合同同时约定债务履行后的回赎条件,并通过占有改定的方式移转动产的所有权。如果债务到期后履行,则债权人将所有 权重新移转给债务人;若到期债务不履行,则债权人以所有权人的身份要求交付标的物。我国《物权法》亦明确承认了占有改定,即使不通过占有改定,在大宗商品场合,亦可通过仓储合同的形式实现没有物理位移的现实交付。这种担保方式,在大陆法 系国家一开始往往被认为是无效的脱法行为,但后来却被判例甚至成文法明文承认,实现了非典型担保的典型化。 有学者认为,让与担保是一种“秘密抵押”,意在以迂回手段创设法无明文的 动产抵押权,那么在我国已经明文承认动产抵押的前提下,让与担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有一定片面性。我国确实允许动产抵押,甚至没有明文限制能抵押的动产种类,但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动产都能实现物权法意义上的抵押。例如,如希望以大型机器 设备设定抵押又不愿设定为浮动抵押时,即使取得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抵押登记,《物权法》上就一般动产所有权转移的规定为交付,机器设备属于普通动产,相对人

总有理由让我微笑_初二作文

总有理由让我微笑 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二作文总有理由让我微笑,感谢您的阅读. 它是春日里柳絮飞舞的美丽,是夏日的夜晚里乘凉的惬意,是秋日里枫叶落满园的神奇,是冬日里融化心灵的温暖。它是融化冰山的熊熊烈火,是凉爽人心的阵阵清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表情,是人类最祥和的语言,是人类感情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们成长阅历最形象的诠释,它就是——微笑。 微笑或出现在儿童天真烂漫的笑脸上,或出现在成功者骄傲的面颊中,或出现在母亲慈祥的话语里……总之,微笑无处不在,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我们就一定能将笑容长挂嘴边,给别人一种自然的感动。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将微笑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地面对世间的这一切。总是感觉到内心的孤独,失落——我们失落在考试的失利中,失落在内心的不满里,更失落在对世界的抱怨中。失落后,我们就开始吝啬于心中的微笑,学会了宽容自己,找更多的理由去搪塞自己,一味地原谅自己。傻傻的孩子呀,我们竟然不知道,微笑正是一剂修补这种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 当我学了霍金那一课后,我了解了霍金虽然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活动,但他仍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他感恩一切事物,为社会作出巨大的甚至让常人难以想象的贡献,霍金仅仅用了一根手指,就撑起一个灿烂辉煌的人生。为什么那位得了绝症的残疾人没有抱怨命运,抱怨生活,而选择微笑着面对一切,而健康的我们,却没有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既然可以找理由去搪塞自己,原谅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找理由让自己微笑着面对这一切呢? 当对手打败你时,,你应该感到高兴,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对手,又有了一个学习目标,可以提升自己,你应该微笑;当老师批评你时,你应该感到庆幸,老师纠正了我一个错误,我就多了一个优点,可以发展自己,你应该微笑;当遇到困难时,你应该感到开心,我遇到了拦路虎,我比别人多了一份阻碍,就多了一点经验,可以磨练自己,你应该微笑……既然这样,我们磨练了意志,增加了优点,确定了目标,又何乐为不为呢?只要微微一笑,不论什么困难都可以化为动力。 记住,总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笑对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时我们也会因为际遇中的些许不如意而惊恐、

肖临骏:我进入古希腊学术之路

如今回想起来,令我倍感庆幸的是,我的读书生涯始于1980年代后期。那时,我正在沪上一所寄宿中学就读高中,经历着人生至为关键的“自我发现”期。且不说当年的“文化热”、“美学热”,如何像无形的兴奋剂弥漫在空气当中,波及那座僻处一隅的校园,激荡着那群“有志于学”的青年人,使他们为之心醉神迷、乐而忘返。仅就个人而言,那个年代对我最大的馈赠之一,是与“书”结下了非同一般的缘分。当时的我怀着虔诚的心,像访求圣物那样,在平凡俗常的世界里寻找赖以超凡脱俗的书籍。 这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形形色色的新旧书店。记得那几乎每周一次的书店“巡礼”,往往演变成“如获至宝”的惊喜。在1980年代的沪上,我最偏爱的一条路线,是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走到河南路福州路口的“科技书店”,再到福州路上的旧书店、外文书店和古籍书店。这样一路下来,每次总能找到几本让自己兴奋莫名的新书或旧书。当时关注最多的是几套学术与文艺丛书,其中许多新书的首印和旧书的再版,都成为我青春岁月里的一个个“事件”。 访书的另一个途径为“阅览”,尤其是西文书籍,这在当时还算稀有之物,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取。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偶尔觅得一两本心仪的英文旧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办理各种繁复的手续终于登临上海图书馆(南京西路旧址)四楼看外文书。正是在那间轩敞明亮的阅览室里,我神游在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看着窗外的日光由明转暗,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的夜色,心中洋溢起一股无法言说的陶醉感。若是读书读倦了,就到毗邻的人民公园漫步,仍旧徜徉在书中的境界里。 这两种途径而获致的刻骨铭心的读书体验,成为我对1980年代青春回忆的一条主线。尤其是因为,在这种读书体验里扎下了我最幽深的精神之根,引领我一步步进入古希腊。 最初,我迷恋上了“心理学”,浏览了不少打着“某某心理学”旗号的读物。我的想法是,如若掌握世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岂不是获得了进入他人内心的万能钥匙,而我自己不就像披上了隐身衣那样,能够随意启开他人的“心扉”而一览无余了么?不久,我便发现,所谓的“心理学”止步于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关心个体的内心生活领域。要从个体的内心生活臻至人类精神最高迈的境界,那其实是文学以及部分哲学作品的领地。 于是,我开始悠游文学与哲学的浩瀚天地。中外古今的名著一概不拒,尽情翻阅。不过,使我免于沉溺在泛滥无归的境地的,是我循着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及其主编的《诗人哲学家》等几部“启蒙书”的线索,发现了德国的“诗化哲学”与“诗人哲学家”。“诗化”的哲学,按我当时的理解,是一种诗与哲学的亲密结合,两者达到高度地相互补充与制约;于是诗欲求成为思,思也欲求成为诗。在“诗化哲学”那里,诗在最高的意义上成为哲学活动的方式,成为赋予个体生命其本真状态的哲学生活方式。基于这样一种诗与思的关系,“诗人哲学家”既阐发了一种精微的哲学义理,又描摹了处于该精神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境况,甚至于用戏剧手法来展现各种精神和生存境况里的人的冲突,令观者从冲突当中寻得更高境界的超越。在“诗人哲学家”当中,最令我神往不已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德国文化圈内产生的璀璨群星:高古的如歌德与荷尔德林,浪漫的如弗·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桀骜的如叔本华与尼采,玄远的里尔克,沉郁的特拉克尔,深思的海德格尔,丰赡的伽达默尔,等等。这些诗人流露出哲学的眼光与深邃,哲学家则洋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激情。

中国最有理由自信

中国最有理由自信 —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 2003年的冬天,我的父亲开着“东风”牌的机动三轮车,载着几个村民从集市置办年货回家,当时正值隆冬,天下起了大雪,走到回村的道路时,迎面碰到一个同样大小的机车,这条泥土路已经有些年头了,每逢下雨都会变得泥泞,为此村民们自发拉了石头,碎砖块铺到路中央的凹坑处,久而久之,路面中间区域越来越坚硬结实,但两旁的泥土却向下凹陷,砖渣路变得中间高两边低。就在这时,父亲与对面的车相汇,互相往路边打方向,车子一边变向一边向下倾斜,随着车身越来越陡,终于失去平衡倾侧在路边,车后厢的年货,一股脑往下移动,掉在外面。 这样的事情,如今想来总让人忍俊不禁,但是那时的村子,不仅交通不方便,就连交通工具也很少,村民大都只能骑自行车来往集镇,谁家有了急事,只能借一辆拖拉机,拖着平板车出行。但是这样的现象并未一直持续,在2005年,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各地方政府开始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这项工程又称“五年千亿元”工程,该工程是指中国力争在5年时间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 路的历史就像村子的历史一样,记录着百姓的生活变化。它的背上,走过光脚,走过草鞋;它唏嘘过逃荒村民的辛酸,也见证过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人们带着艰难和责任走出村庄,也带着思念和喜悦回归这里。而如今,整齐平坦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通向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那时候,百姓们每年忙里忙外的,无非是家里的庄稼。虽然地不多,但每年的麦忙和秋收都是大事,学校要放假二十天——老师要回家收秋,学生要回家帮忙。从掰玉米开始,晒干,去皮,脱粒,还要捆扎玉米杆,拉回家垛起来,平时烧火做饭。这些所有的劳作,都是人力,唯一的工具是平板的架子车,拖拉机只有等到耕种的时候才有机会借到。而收割后的谷物,也并不是让人高枕无忧,一旦遇到连绵的雨,防止谷物发霉的问题也总是困扰人们。 而现在,每年的“麦忙”时间只需要两到三天时间,八亩见方的庄稼,也就收割机半个小时的工作量。而

工作借口的英语表达

A) A list of the typical excuses for not being done on time: My dog ate the report. Oh, you needed that this week? You're not the boss of me. Put it on the pile, I'll get to it whenever. 一些在未能及时完成工作时常用的借口:我的狗把报告吃了。噢,你这星期就需要呀?你不是我的老板。把它放在那堆文件上,我总是会做的。 B) A list of promises to do better: It won't happen again. I'll get right on it. That was a special case, I assure you. It will be on your desk before you know it. 一些要改过的承诺:这种事不会再发生了。我马上就做。我向你保证,那是特殊情况。很快就把它放到您办公桌上。 Diologue Molly : Do you have the report finished? Gordon: I finished it yesterday, but my dog ate it. Molly : Excuses, excuses. How about the weekly newsletter, is that done? Gordon: Sorry to say a virus erased my hard drive. Molly : You must be kidding? I am fed up with your poor work habits. Gordon: I'll re-do it ASAP. Molly : While you are re-doing that, I need another copy of the monthly numbers, this paper is blank. Gordon: That's because the printer is on the blink. Some times it works, and sometimes it doesn't. Molly : So many excuses. Are you slacking off in the office? Gordon: Of course not. Molly : How about the time I caught you sleeping? Gordon: It won't happen again, I promise.

形容说明某种深刻道理的四字词语成语有哪些

形容说明某种深刻道理的四字词语成语有 哪些 道理我们听过很多,但是让人深刻记住的并不多。那么有关形容说明某种深刻道理的四字词语成语有哪些呢?快快来看,为你推荐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阅读。 有关形容说明某种深刻道理的四字词语成语 【不近道理】【一面儿理】【口无择言】【世故人情】【公道难明】 【不经之谈】【一以贯之】【揆理度势】【探奥索隐】【钩深极奥】 【不可理喻】【一隅三反】【理不胜辞】【探幽穷赜】【钩深致远】 【不伦不类】【怡然理顺】【理固当然】【探幽索隐】【姑妄言之】 【不明事理】【以此类推】【理屈事穷】【探赜索隐】【古今一揆】 【不识大体】【以古喻今】【理胜其辞】【天地经纬】【贯穿融会】

【不通人情】【以理服人】【理所必然】【天经地纬】【贯通融会】 【不言而谕】【以升量石】【理所不容】【天经地义】【行易知难】 【不言而喻】【义不容隐】【理所当然】【天理人情】【横从穿贯】 【不知大体】【义方之训】【理有固然】【通情达理】【横加干涉】 【阐幽明微】【义切辞严】【理正词直】【通文达理】【横加指责】 【阐幽探赜】【义无所辞】【两得其中】【通文知理】【横蛮无理】 【阐幽显微】【义正词严】【流言混话】【通幽动微】【衡情酌理】 【穿凿附会】【义正辞约】【卖弄玄虚】【通幽洞微】【胡搅蛮缠】 【传道穷经】【引喻失义】【蛮不讲理】【通元识微】【胡说八道】 【传道受业】【由小见大】【蛮横无理】【顽石点头】【胡说白道】 【传道授业】【喻之以理】【茅塞顿开】【万殊一辙】【黄中通理】

【词强理直】【元经秘旨】【貌似有理】【万涂一辙】【豁然贯通】 【词严义密】【援疑质理】【眉高眼低】【万无此理】【豁然开朗】 【词严义正】【源头活水】【妙言要道】【万物一马】【即事穷理】 【词言义正】【粤若稽古】【名正理顺】【微妙玄通】【即小见大】 【辞巧理拙】【孕大含深】【名正言顺】【微言大义】【居敬穷理】 【辞顺理正】【再作道理】【明于治乱】【微言大谊】【据理力争】 【辞严义正】【彰明较着】【莫可理喻】【微言大指】【显而易见】 【存神索至】【彰明较著】【莫名其妙】【微言精义】【现身说法】 【大方无隅】【彰明昭着】【莫明其妙】【惟义是从】【小中见大】 【盗亦有道】【知行合一】【难以理喻】【文以载道】【晓以大义】 【道大莫容】【知难行易】【贫而乐道】【毋庸置议】【心安理得】

肖临骏: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权衡

大约半个世纪前,哈佛大学教授托马斯?谢林出版了一本书,题目为《冲突的战略》,其核心观点之一是:博弈方参与博弈以及如何博弈起因于存在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 为了说明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并存,谢林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个人分享一百美元,条件是他们各自写下的期望数额之和必须小于等于一百美元,否则两人分文都得不到。只有合作方可得到一定数额的美元,表明两人有共同利益;在具体分配上你多得的便是我少得的,显示出两者间存在冲突利益。 “让简单易懂的个例蕴含普遍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或许正因为这一特点,此书成为把谢林送上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台的著作。 全球问题与此例子有相通之处。世界和平、气候变化、开放的贸易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等全球问题,无一不事关全人类福祉,每个国家都是利益攸关方;与此同时,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又远远超出某个或某些国家的能力范围,从而使国际合作成为必须。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和平的实现、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开放贸易体系的获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维持等等,既不是免费午餐,还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一旦涉及成本分摊,各利益攸关方承担多少的问题至少就短期而言意味着利益冲突,进而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所难免。 由于和平这类全球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用,故各国无形中均受到了一种激励:让别国付费并让自己成为搭便车者。其结果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集体行动难题,或曰市场失灵,或曰公地悲剧,或曰合成谬误。 日益严峻且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是全人类的,而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通常办法——建立统一且具有权威的世界政府——在现实中又不可行。结果,为了解决高度复杂的全球问题,人们只好另辟蹊径。作为缺位的世界政府的替代品,全球治理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在此,全球治理指的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为解决各种全球问题而确立的自我实施制度或规则之总和,这些制度来自于各利益攸关方之间协商与谈判后达成的共识,此共识就本质而言无非是各行为体权衡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后的均衡解。 鉴于全球问题形形色色,亦鉴于特定全球问题对不同行为体的利益攸关程度相差甚远,也鉴于各行为体综合规模或谈判能力迥然不同,还鉴于各行为体内部权力结构及决策机制各有特点,故全球治理形式千姿百态,参与者复杂多样,功效参差不齐,空白或不足随处可见,达成普遍共识并形成集体行动困难重重。 说到集体行动,就不能不提及谢林的学生和后来的同事曼瑟?奥尔森。在《冲突的战略》面世后的第五年,奥尔森出版了经由谢林指导博士论文《集体行动的逻辑》,并在书中深化且发展了谢林的想法。其中颇具见地的命题可概述如下:共同利益只是形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形成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则在于行为体数量较少且存在所谓“选择性激励”。这里,选择性激励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思:一是行动体参与集体行动可获得比不参与更高的预期收益,二是行为体不参与集体行动将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从相当意义上讲,人数少这一条件的实际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选择性激励上面。毕竟,人数少时每个人从集体行动的产出中得到的份额就大,人数少时每人对集体行动产品所做贡献更容易被识别从而减少搭便车行为,人数少时达成共识和最终形成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也更低。 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问题之解决途径在于有成本的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公共产品在享用上的非排他性又鼓励所有潜在行为体逃避责任或成为搭便车者。由此可见,全球问题、全球公共产品、全球集体行动构成全球治理的三大支柱。全球治理的逻辑脉络经过上面的梳理至此已清晰可见:全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源自全球集体行动形成后创造的全球公共产品。进而言之,在整个逻辑结构中,集体行动处于核心地位,这样讲不仅是因为集体行动具有承上启下功能,扮演着全球治理的创造者和维护者角色,还因为对全球问题的识别、评判和成本分摊也在集体行动形成过程中完成。考虑到形成全球集体行动极其困难,特别考虑

贵得有理由

贵得有理由 文/布衣粗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免费的,譬如说阳光,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付费,是否需要,天晴也好,下雨也好,阳光总是每天存在的,即使苍茫大地上裹着一层厚厚的云层雾霾,但阳光带来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抚摸着你的脸,亲吻着你的手指,柔柔地照在你每一寸裸露的肌肤上。说白了,但凡你视线可以看到的地方,都有阳光所在。再譬如说风、雨、雷、雾、雪、云,都是免费的,因为它们的到来影响了你具体的生活,给你生活带来了快乐或者不快乐,它们的出现不会因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停歇脚步,不会因为你富裕或者贫寒而失去公正公平。还譬如说吸引你眼球的景象,欢飞的小鸟、无声的溪流、澎湃的湖海、青青的草原、墨绿的松涛、奔跑的孩子、陡峭的悬崖、如织的车流、茫茫的人潮,起伏的山岚,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免费的,无法复制和粘贴,但你身在其中,可以被感染,被迷惑,被欣赏,总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什么来,甚至是为这些免费的景象流泪、嬉笑。 回头仔细想想,免费的东西都无法使你觉得珍贵,因为这些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更不是你可以驾驭得了啊!虽然你离不开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社会,但他们每天周而复始地存在,不要付钱就得到了,而且

是唾手可得。如果一个乞丐在慵懒地享受阳光,一个富翁在淋雨挨冻,富翁一定会指着老天爷骂娘;如果哪天酸雨不断,冰冻无常,漫天风沙,瘟疫连连,或许这些时候,你才会觉得这些东西需要珍惜。 社会里,还有一些东西是平价的。就从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说起吧,平价房、平价药品、低价蔬菜、政府采购的超市、利润返还的电器,等等。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东西,在人们眼里却变了味道,平价的东西质量没有保障,还外观丑陋不堪,原本高价的东西现在一定改了"配方",然后才压低价格销售。就算是一次小感冒,不去打点滴而是买几盒感冒灵就行,这样的人在我们眼里是真正的"病人"。再说了,很多厂家避开平价的物品品牌,一模一样的东西非要改了名字才销售,而且是一改再改,要不就被暴露了底细,无人问津或者是舆论指责;很多销售商家,对平价物品限量采购销售,或者是一件不要。久而久之,平价这块招牌不是那么好弄,政府力量不够,生产厂家糊弄你也就算了,连身边的朋友都对平价商品都敬而远之。 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是高价的。高价的东西是我们追逐的梦想物品,是我们自身名贵的标志,高价的东西是我们显示时代进步的标志,高价的东西是社会的无价之宝。打个比方吧,住在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里和住在10000元/平方米的房子里感觉就是不一样,设计不一样,楼层不一样,地点不一样,周边环境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栋楼房也感

“许多”的英语表达方法_归纳总结

“许多”表达何其多 在英文中,将这些表示“许多,很多”的词组按其用法归类: 一、只能修饰名词复数形式many、a great/good many 、a great/large number of 、scores of、dozens of和quite a few ,这类“许多”修饰作主语的名词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eg I’m quite busy; I have many things to do. There are a great/good many English books in our school library. A great number of my friends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Scores/Dozens of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accident. (许多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 I have made quit a few good friends, too. 温馨提示: 1)many 作代词,表示“许多人,许多”的意思eg Many of them have watched the TV play. 2) a great/good many 做代词,表示“许多人(东西)” eg A great many of us like American English better than British English.(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美语胜过英国英语) 3)the number of + n (可数名词复数)表示“....的数目”,用它做主语时,谓语用单数。 eg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is 55. 二、只能修饰不可数名词的“许多” much、a great / good deal of 和a large amount of ,这类“许多”修饰主语名词时候,谓语用单数。 eg I don’t know they gave us much help.

说明道理的成语范文

说明道理的成语范文 在中国的成语中有不少是关于说明一个道理的成语,同学们有见过多少呢? 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21熟能生巧: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22刻舟求剑: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3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网络的十大“有理由”与“没理由”网络,世界,理由.doc

网络的十大“有理由”与“没理由”-网络,社会,理由商务指南正如“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一样,网络也是小社会,社会也是个大网络。人阅历不同,境遇各异,社会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性格不同,脾气各异,总之是形形色色,在网络上有意见分歧,甚至于唇枪舌剑都在所难免。有些人在社会生活中也许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到了网络上觉得自己藏在暗处,就放浪形骸,甚至凡是胆敢反对自己拥护的都一概视为仇敌,凡是拥护自己反对的都一律作为异己,恶语相加,极尽肆意攻讧之能事。这些人认为只要自己骂得凶,就能证明自己嫉恶如仇、真理在握。殊不知这是一种相当天真和愚昧的自我膨胀表现。所以,笔总结出以下十个有理由和没理由,与各位网络大家共勉。 其一,有理由抨击腐败,揭露贪官,为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鼓与呼;但没理由攻击党,攻击政府,认为党无所是处,认为政府腐败无能。其二,有理由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揭露人性的阴暗面,为净化社会空气鼓与呼;但没理由仇视社会,诬蔑别人,认为社会暗无天日,认为人性丑恶可憎。其三,有理由发牢骚,吐怨气,为改善自己的境遇鼓与呼;但没理由泄私愤,谣言,为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其四,有理由鄙视拍马溜须,抵制阿谀奉迎,为仗义执言鼓与呼;但没理由鄙视所有的颂扬,看到别人说好话就武断地推断其动机不纯,进而猜想其想升官发

财。其五,有理由桀骜不驯,天马行空,为突出自己的个性鼓与呼;但没理由目无法纪,胡言乱语,污染网络环境。其六,有理由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为维护自己的主张鼓与呼;但没理由强词夺理,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其七,有理由逆向思维,另辟蹊径,为创新思维鼓与呼;但没理由以偏概全,故意抬杠,胡搅蛮缠。其八,有理由开展争辩,与人商榷,为追求真理鼓与呼,但没理由攻击人身,恶语相加,胡说八道。其九,有理由率性而为,流露真情,为真善美鼓与呼,但没理由口无遮拦,侵犯人格,践踏法律。其十,有理由语惊四座,振臂高呼,为赢得人气鼓与呼,但没理由故作惊人之语,混淆视听,刻意标新立异。当然,除了以上这十对之外,还可以列举出来无数个有理由和没理由。总之,每一个网名后边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要认为戴了面具就可以肆意妄为,正如“离地三尺有神灵”,网络上也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在评判着我们的人品高下,在议论着我们的心胸宽狭,在裁判着我们的荣辱毁誉。对此,我们有理由注重,没理由忽视。

英语中表示原因的几种方式

英语中表示原因的几种 方式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英语中表示原因的几种方式 玉门油田外国语高级中学刘发强 735019 英语是词汇量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一般通过其丰富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在表示原因的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属连词because/ as /since /和并列连词for.如: I did it because they asked me to do it. 我做了这件事是因为他们请我做的。 As it was raining ,you’d better take a taxi .天在下雨,你最好乘出租车去。 Since we have no money ,we can’t buy it. 我们没有钱,所以我们没法买。 I asked her to stay to tea, for I had something to tell her .我请她留下来喝茶,因为我有点事要告诉她。 解析:1.这四词语气逐级递减。2.because 表示直接的原因或理由,重点在从句,常译为“因为”;since 表示对方已知,无需说明的既成事实,中心句在主句,常译为“既然”;as 表示明显的原因,重点在主句,常译为“由于”;for是个并列连词,只能放在另一个并列句后面,表示一种推理或解释,或用作附加说明,并不指

理由或原因,一般不放在句首,常译为“因为”,“其理由是”(for表示因果关系时可以同because交替使用,但for前须用逗号,而because则不必。 二介词和介词短语 1. 介词with/for/at/of/from/over 这类介词所表达的原因是暗含的,汉译时不一定译出。如: She was shivering with cold .她冷得发抖。 He was very angry at losing it . 他把它丢了,很生气。 We jumped for joy. 我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She couldn’t speak for laughing .她笑得说不成话。 He came of his own accord. 他是自愿来的。 Many old people died from the smog. 许多老人死于烟雾污染。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2. 介词短语: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短语表示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on account of something/on this/that account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