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之 第四讲__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论文《朱元璋的政治统治》

兰州商学院论文题目:朱元璋的政治统治院校:商务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班学生:党鱼德日期:2010 年12月05日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 (4)1朱元璋的发迹 (4)2朱元璋的战略进攻和大明王朝的建立 (5)二政治统治的开始之官职的设立,更换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7)1官职的设立 (7)2针对旧的相权和军权制度的更换 (8)3正常的检察制度和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1)严密的监察机构 (9)(2)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三完整的律法制定和残酷的惩罚措施 (10)1真正的律法制定 (10)总结 (12)参考文献 (12)正文朱元璋的政治统治之道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本是布衣出生,家庭贫穷且多兄弟姐妹,青年时因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不得已剃发为僧。
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为了“保全”自己,参加红巾军起义,然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赶跑元顺帝,扫清群雄割据,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文化程度为半文盲,年幼时未接受教育,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村里的说书先生说的有关皇帝征战疆场,扫清障碍,建立王朝的故事。
青年的朱元璋经历了社会动荡,看到了很多的腐败和大量的农民因此失去土地,生活贫穷且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
因此他参加起义,打倒腐败,建立崭新的明朝。
这篇论文对这位布衣皇帝的统治下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解析,以便于大家对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统治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Abstract: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founding jun, zhu yuanzhang is the most iconic figure. He should be born, family poor cloth with many brothers and sisters, youth because social unrest forced shaven, in any case, a monk. The end of the yuan, social chaos, group of hao and since, he in order to "save" themselves, in the red army revolted and then in fabric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ime, drive away the yuan, clearing the emperor shun ieyasu regime, achievement the generation of imperial karma, created larg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cultural degree for semiliterate, when he was in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only did not accept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listening to the village storytellers Mr Said about the emperor for JiangChang obstacles, establish dynasty story. Youth of zhu yuanzhang experienced social unrest, saw many of corrup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lose their land, poor and full of reality helpless. So he in the uprising, overthrow the corruption, create a new,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essay to this common under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i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thoughts etc are profound analysis, so that you have a rule of zhu yuanzhang's more deeply.Keywords: rule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ideology and culture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1朱元璋的发迹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
七年级下历史明朝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带来巨大的影响。
七年级下历史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明朝的知识点,包括它的开国和兴衰过程、经济文化发展、外交政策等。
接下来,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明代的开国和兴起明朝的开国者是朱元璋,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富家子弟,通过农民起义和武力征服的方式,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开国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开始展开,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如改革考试制度、颁布永乐大典等。
在这些事件中,明朝逐渐稳固了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阶级斗争和开拓新纪元的代表性朝代。
二、明代政治制度及治理明朝的政治制度继承了唐宋的三省六部制度,然而,他们加强了地方行政制度和官员轮流任职制度,这使得统治者得以实现稳定和权力集中,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在明朝时期,行政系统的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使得政府之间的沟通得以更加顺畅。
三、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他们鼓励商业的发展,宣传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这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得到了改善。
同时,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如宣扬儒家学说,兴起小说文学等。
四、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之后的影响明朝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外交平衡策略使得他们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
与此同时,明朝还通过航海探险、丝绸之路等方式向海外输出了自己的文化和商品,为海外贸易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王朝。
明清史

洪武祖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创新制,成为其子孙奉行不易的“祖制”。
内容有1.中央集权制度明初承袭元政治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行省制,由左右丞相统领六部处理全国政务。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军政。
因中书省、行省职权较大,明太祖逐步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些调整是明统治者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的改革,目的是集权于君主,确保明长治久安。
2.法律明太祖命大臣依《唐律》制《大明律》,对不能援引《大明律》处理官民犯罪的“法外用刑”案件,制定《大诰》三编,要求臣民学习掌握。
后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洪武三十年《大明律诰》修订完成。
3.对女主、宦官专权的防范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复著令典,对宦官控制也很严。
具体说,有以下措施:(1)设置宦官不及百人。
(2)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
(3)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
(4)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4.经济建立户籍和赋役制度,奖励开荒、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工商业政策和发行大明宝钞。
综上,朱元璋制定各方面的制度,把他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他颁《皇明祖训条章》于中外,要求他的继承者必须沿革遵行,“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朱元璋对明朝建立有功的将领论功行赏,加封进爵。
随着时间推移,明太祖君臣之间逐渐出现了权力争夺。
胡惟庸培植自己的势力,外收集军马。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进贡,胡惟庸等隐瞒未通报,被宫中太监知道并告知明太祖,朱元璋加以追究,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被伏诛。
一、中央集权

结语
洪武七年,成穆贵妃孙氏去世,因“无子”所引发的伦理危 机,促发了朱元璋对传统丧制的更张与改革。这场丧制改革 通过对“母亲”地位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礼制中 “孝道”的内涵。尤其是“庶母”地位的大幅度提升,更有 力地拓展了“悌道”的场域,实质上是进行了一次以“孝” 促“悌”的丧制更张。 虽然,朱元璋所推行的丧制改革,并不排除“缘人情定议” 的因素所在。但若将这场丧制改革与朱元璋“分藩建国”的 谋国理念相结合起来看,隐含于“缘人情”之下的则是其 “谋国本”的政治意图所在。可以说,朱元璋推行这场丧制 改革的深层动机与原因,是希望通过以“孝”促“悌”的方 式,进一步完善他“分藩卫屏”的国家政治体制的架构。
丧服等地
斩衰三年
《大明令》(洪武二年)
子为父 为人后者为所后父 子为母(父在同);母为长子; 继母为长子;为人后者为所后母 父卒,嫡、继、慈、养母归宗为 之服,若改嫁从者为之服 为祖父母(父所生庶母亦同); 庶子为其母(谓嫡母在室)
《孝慈录》(洪武七年)
子为父母;庶子为所生母;子为继母;子 为慈母(母卒父命他妾养已者);子为养 母(谓自幼过房与人)
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主要依托的是 王府武官与宦官势力。王府文官基本未主动参与 其中,即便是后来因从龙旧恩而受封赏者,也大 多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被卷入其中的。相反,一 些王府文官,尤其是级别较高、威权较重的王府 文官,还处处监视、劝谏、制掣朱棣的所作所为, 以效忠皇权为己责。
长史葛诚,“洪武末,为燕府长史。尝奉王命奏事京 师。帝召见,问府中事,诚具以实对。遣还,王佯病,盛 暑拥炉坐,呼寒甚。昺、贵等入问疾,诚言王实无病,将 为变。又密疏闻于帝。及昺、贵将图王,诚与护卫指挥卢 振约为内应。事败,诚、振俱被杀,夷其族。” 王府伴读余逢辰,“有学行,王信任之,以故得闻异 谋,乘间力谏。知变将作,贻书其子,誓必死。兵起,复 泣谏,言君父两不可负,死之。”
明

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谈迁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 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 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 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 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 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 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际, 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嗣,能保首领者几何 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率倦之年身蹈之也! ——王国用《代李善长辨冤疏》(解缙起草)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凡是心怀怨 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被罗织为胡 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矛盾的发展为发展,随时扩 大,……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把淮西集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最后是蓝玉 案,连淮西集团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 ——吴晗《朱元璋传》
古之为士者,以登仕为荣,以罢职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 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 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务无 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 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 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 ……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 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 既废,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也。 ——叶伯巨 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建不为君用之法,所 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为善 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 ——解缙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
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
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
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
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答案】 C2.《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解析】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答案】 C3.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某某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解析】材料中“军事某某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办事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 A4.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政务中心与皇帝寝宫的距离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强化程度。
【答案】 D5.清朝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该机构是( )A.内阁B.军机处C.宣政院D.尚书省【解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唯命是从,跪受笔录,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史十讲文档

明史十讲导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它的兴衰和变迁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介绍明史的十个重要讲解点,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明朝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经济状况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的繁荣和衰落,以及对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洪武中兴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农民,而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最终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洪武中兴是明朝的开篇之作,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他采取了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对农田分配和促进商品交流,使得明朝的经济繁荣起来。
二、郑和下西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远洋航海的盛世,而此次远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郑和。
他带领船队多次下西洋,为明朝开辟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也加强了明朝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不仅带回了珍贵的商品,还为中国传播了文化和科技,对于明朝的后期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明成祖的文化复兴明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复兴政策。
他注重教育事业,兴办学校,倡导儒学,提倡诗词和绘画等文化艺术的发展。
他还下令修建了明孝陵,成为明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皇家陵墓之一。
明成祖的文化复兴政策为明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嘉靖变法明朝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朝廷出现了腐败和衰落的现象。
嘉靖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政策,试图挽救明朝的衰落。
嘉靖帝抑制宦官势力,改革地方官制,整顿军备等,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效果。
嘉靖变法显示了明朝政府改革的困难和复杂性。
五、明朝的边疆防御明朝时期,面对外来侵略,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边疆防御政策。
明朝修建了长城,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明朝的边疆防御为中国历史上保卫国土的重要里程碑。
六、明朝的农业发展明朝是农业国家,农业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1.四起大案 1.四起大案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 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 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 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 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 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 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 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 于陛下则亲子女也。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 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 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 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 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 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 善长胡乃身见之, 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 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 ? 善长胡乃身见之 , 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 ! 王国用《代李善长辨冤疏》(解缙起草) 李善长…事朕十九年,阴阳朕意,凡事皆待朕发端,念或有过, 李善长…事朕十九年,阴阳朕意,凡事皆待朕发端,念或有过,则归 责于君父…… 责于君父…… —— 朱元璋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元代军屯…… 元代军屯…… 已经从单纯的边镇屯田, 发展为全面的内外 ……已经从单纯的边镇屯田 , 屯田。它已经从“为守边之计” 屯田。它已经从“为守边之计” ,发展成为镇压内部人民的 有效手段。它已经从局部补助军食的作用, 有效手段。它已经从局部补助军食的作用,发展成带全国性 的 “ 以供军储 ” 的措施 。 它已经从且 以供军储” 的措施。 佃且守的戍军兼屯军, 佃且守的戍军兼屯军 , 发展成为专职 的屯田军。 的屯田军。 明代卫所遍设全国内外各地。 明代卫所遍设全国内外各地 。 每卫 必拨军屯种, 且有一定比例 ……督比 必拨军屯种 , 且有一定比例…… 督比 屯种, 组织严密, 有屯田则例, 屯种 , 组织严密 , 有屯田则例 , 有红 铨 先 生 著 牌事例, 有样田比较法。 在法制上, 牌事例 , 有样田比较法 。 在法制上 , 在实施上, 整齐划一, 在实施上 , 整齐划一 , 远远超过了元 代的和元代以前的屯田制度。 代的和元代以前的屯田制度。 毓 王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酌古准今,扫除更始,所定制 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损益百代,以定有国之规,足与汉、 唐相配…… 孟森《明清史讲义》 观其惩宦寺之失而禁内官预政,惩女宠之祸而戒母后临朝,惩外戚 之乱而不令封后家,惩藩镇之变而制武臣不预兵食,祸本乱阶,防 维略尽。至于著律令,定典礼,置百官,立宗庙,建军卫,设学校, 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求其网罗前哲,范围后王,概乎未之 逮也。观其官制、典礼、律令、宝训、女诫、卧碑、木铎、祖训, 大言炎炎,金声玉振。所以吴札初来,必观周礼,武王下车,不改 商旧。盖集大成者难为毁,继至善者难为功。 帝性沈鸷,果于屠杀,微类汉高,逊美唐宋,或以此耳。虽然,… 矫枉之不妨过正,或亦英雄之善识时务也。诗云:“虽无老成人, 尚有典型。”观其开国,规模宏远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1.四起大案 2.《大明律》与《大诰》 大明律》 大诰》 3. 强化社会控制 4. 特务政治与文化专制二、洪武Βιβλιοθήκη 期的重典统治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1.四起大案 1.四起大案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凡是 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 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 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 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 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 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把淮西集 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最后是蓝玉案, 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最后是蓝玉案,则连淮西集团中的军事贵族也 大部分消灭了。 大部分消灭了。 吴晗《朱元璋传》 吴晗《朱元璋传》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明嬗代
吴元年(1367)冬十月丙寅, 吴元年(1367)冬十月丙寅,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 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 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 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 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 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 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于是 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 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 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 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 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 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 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 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 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 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 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 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 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 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 明太祖实录》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明嬗代
朱元璋北伐战略:
先 取 山 东 , 撤 其 屏蔽 ; 东, 旋 师 河 南 , 断 其 羽翼 ; 南, 拔潼关而守之,据其 户槛。天下形势,入 我掌握。然后进兵元 都,则彼势孤援绝, 不战 可 克 。 既 克 元都 , 鼓行而西,云中、九 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 下…
《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 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
第四讲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三、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明嬗代 2.明朝开国制度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明嬗代
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 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 兄先死,合家守丧。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兄先死,合家守丧。…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 兄为我哭 , 我为兄伤 , 皇天白日 , 泣断心肠 。 兄弟异路 , 哀动遥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 苍 ……
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在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后,故事的范围便越扩 大。… 大。…在时代较前的记载中,胡惟庸私通外夷的范围,仅限明代一代所 视为大患的“南倭北虏”。稍后便加上一个三佛齐,随后又加上一个卜 宠吉儿,最后又加上一个高丽。…东西南北诸夷,无不与胡惟庸之叛逆 宠吉儿,最后又加上一个高丽。… 发生关系。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明初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各卫所。… 明初创卫所制度,划出一部分人为军,分配在各卫所。… 中叶以后卫军废弛,又募民为兵。军和兵成为平行的两种制 度。 军是一种特殊的制度,自有军籍,…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 军是一种特殊的制度,自有军籍,… 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和民不同。军和民是 截然地分开的。兵恰好相反,任何人都可应募,在户籍上也 无特殊的区别。 军是世袭的、家族的、固定的,一经为军,他的一家系便 永远世代充军。… 永远世代充军。…兵则只是本身自愿充当,与家族及子孙无 关。 军是国家经制的、永久的组织,有一定的额数,一定的戍 地。兵则只是临时召募的、非经制的,无一定的额数,也不 永远屯驻在同一地点。 —— 吴晗《明代的军兵》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明嬗代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明 初 南 京
洪武元年(1368)
以应天府为南京 开封府为北京
洪武十一年(1378)
更名南京为京师 北京仍为开封府
明 皇 城 三 彩 琉 璃 砖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南 京 中 华 门
明 聚 宝 门 遗 址
一、明朝的建立
2. 明朝开国制度
一、明朝的建立
斯 寒 之 微 之 至 极 能 也 过 ! 者 乎 ?
朱 元 璋
1. 元明嬗代
世 寒 微 有 我 1344年17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 1344年17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 为僧, 为僧,游方乞讨 1352年25岁 1352年25岁 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1356年29岁 1356年29岁 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 今南京) 凤大宋政权官爵, 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章 1361年34岁 1361年34岁 被封为吴国公 1364年37岁 1364年37岁 自立为吴王 1368年41岁 1368年41岁 , 王 , , , …… , , 长 , , 立 。 。 。 ,方 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