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岭南文化

关于弘扬岭南文化
关于弘扬岭南文化

关于弘扬岭南文化

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2008年10月)

为加快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根据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市政协组织有委员、市民进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调研组,在蔡河义主席、杨锡基副主席带领下,于5~9月开展“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10多个调研座谈会,听取市、区文化、规划、建设、旅游、环保部门和市文联系统负责人的情况介绍,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市内重点文化景点,并赴北京、苏州、潮州等省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研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弘扬岭南文化是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铸文化辉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岭南文化是佛山的城市之魂

岭南文化是五岭以南地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山人民引以为傲的城市之魂。

(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专家研究表明,岭南文化有三个主要来源和三个构成部分:一是岭南地区古百越族先民创造的固有本土文化,如渔猎文化、稻作文化和稍后的商贸文化等;二是秦汉统一岭南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它与岭南固有的本土文化高度融合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主体;三是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域外文化,包括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等,它给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岭南文化的这种来源和构造决定了它的特性,专家把它概括为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平民性,其特质突出表现为“新、实、活、变”四个字。岭南文化经过绵长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大文化系统,包括政治、思想、哲学、经济、社会、道德、宗教、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医学、药学、民俗、戏剧、曲艺、建筑、生活、生态等领域,林林总总,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经过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在近、现代中国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封建社会末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岭南人民得风气之先,尤其是一批知识精英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启沅、詹天佑等,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岭南地区成为我国民主革命和图强救国

的策源地。

(二)佛山是岭南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学家发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至港澳沿海岛屿,存在着一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它分布范围广,经历时间长,内涵丰富多彩。这种古老的文化就是西樵山文化,它“因1958年首先发现于南海西樵山而得名”,“是一种陶器以前的新石器文化”,“包括以西樵山石器制造场为纽带和西樵山类型石器等遗物共存为标志的一群文化遗存”,其“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纺轮、骨角牙蚝蚌质的工具和饰物”。西樵山文化主要分布于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它与石峡文化等广东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同属岭南地区百越族分布区的“先越文化”。“到了相当于夏商时期,特别是到了青铜文化,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邻近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随后又受到中原商周文化、长江流域楚文化以及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西樵山文化终于为广东地区的青铜文化所取代。”考古学家对西樵山文化的研究证明,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有历史和考古学依据的。而且我市河宕、银洲、古椰、鱿鱼岗等贝丘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明新石器晚期(距今四、五千年)我市各地的渔猎文化、稻作文化、陶瓷文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唐宋特别是明清时期,我市各地的农耕文化、陶瓷文化、铸造文化、纺织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就相当成熟。佛山古镇因此而扬名全国,名列中国“四大名镇”和“天下四聚”,同时文化精英辈

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如康有为策动维新变法震动全国,陈启沅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开启民族工业先河,詹天佑修筑富有技术含量的京张铁路震惊中外,李小龙、黄飞鸿的南派武术扬名海内外等等。到了现代,岭南文化景观在我市处处可见,如集岭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精华于一体的西樵山成为南粤名山之首,佛山、陈村和我市的梁园、清晖园分别名列广东“四大名镇”、“四大名园”之列,粤剧十四个唱腔流派创始人中有八人原籍或出生地在佛山。我市特色产品尤其是陶瓷、铸铁、丝绸、俯绸、中成药等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产品优质多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发祥地,佛山应该当仁不让,可谓受之无愧。

(三)岭南文化是佛山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品位。人类历史证明,经济奇迹可以在短期内形成,而文化奇迹却需要长期孕育。岭南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集中了岭南人民生存发展的智慧与结晶,其核心价值在于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推动我市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正是岭南文化的绵长积聚,成就了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岭南文化重商守信的传统,造就了佛山近代名列“四大名镇”和“天下四聚”的地位;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铸造了佛山当代经济社会的辉煌。弘扬岭南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带有文化意味的反思与回顾,既是对文化传统价值的

重估与体认,又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前瞻。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岭南文化日益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和对城市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弘扬岭南文化是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佛山人民应该而且可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铸文化辉煌。

二、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建设文化名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的决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佛山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系列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部署和安排。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各区、镇、街道先后获得“秋色艺术之乡”、“粤剧粤曲之乡”、“陶瓷艺术之乡”、“武术之乡”等17个国家级

和省级民族文化艺术称号。南海、顺德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禅城、三水被评为广东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区)。但是,由于历史、认识、经验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归纳起来,我市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取得初步成效,但广度、深度和力度尚嫌不足。我市岭南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任务十分繁重。到目前为止,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化街区各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6项、省级19项、市级29项。开展全市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调研,汇总形成《佛山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登记册》。有重点地启动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如全面推进祖庙百年修缮工程、南风古灶陶瓷文化风情区和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杏坛黄氏大宗祠和大旗头村修缮工程等。全市各级国办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核对、统计和造册工作,建立了完备的馆藏文物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重要进展,祖庙、南风古灶、康有为故居、黄飞鸿纪念馆、梁园、清晖园、碧江金楼、大旗头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景点对中外游客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市旅游资源。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尚嫌不足,效果不够显著。例如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至今尚未全面摸清,许多具有浓郁岭南特色、体现佛山岭南文化发源地和佛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如西樵山等存在保护不足、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如各地贝丘遗址和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许多已经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仅局限于浅表层次,规模较小,过于分散,品位不高,管理粗放,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整体效应不强。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突破,但一些标志性重点项目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各级投入巨资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佛山新闻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顺德演艺中心、南海文化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以及文华公园、亚洲艺术公园、千灯湖公园、顺峰山公园等一批文化主题公园,启动了东华里“岭南天地”和南风古灶“世界陶文化圣地”、“云东海”大湖、金沙大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新增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等一批纪念性和专业性文化场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化场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适应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文化场馆投资额和工程量巨大,佛山大剧院、佛山图书馆新馆、佛山博物馆新馆、顺德区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和许多基层群众文化体育设施项目,或议而未决,或决而未动,有些还处于筹建阶段,有些尚未进入规划,市、区、镇三级文

化设施以及综合性与专业性文化设施未能互相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相适应的状况还比较明显。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创新性产品和精品不多。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五届残运会、2007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琼花粤剧艺术节、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美食欢乐节、武术文化节、水乡龙舟文化节、中国陶艺文化节、中国厨师节、国际龙狮争霸赛等富有浓厚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年年都有超过40万人参加的“行通济”民俗活动等,不仅展示了佛山文化建设的成就,吸引了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积极参与,而且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岭南文化的魅力。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方兴未艾,粤曲“私伙局”和龙狮团、武术团等群众性文化体育队伍速迅增加,粤剧表演、曲艺说唱、龙狮和武术大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此起彼伏,一批文艺工作者和作品获国家级奖励,代表全国文艺界最高荣誉的“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奖项先后落户佛山。但是,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多以传统项目为主,引领潮头的精品项目和创新性项目不多,尤其是创新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剧目、曲目难得一见;文化体育项目缺少新生代的领军人物,文化体育的“尖子”不多,个别虽在国内有点名气,但水平也不够拔尖。在创新岭南文化,争取多出产品,多出精品方面,我们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四)文化发展开始进入产业化轨道,但缺乏规模和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市以岭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并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佛山传媒集团的建立,实现了新闻传媒产业的整合。丰富文化资源的注入,扩大了旅游产业的规模,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159.78亿元,显示出旅游产业的强大生命力。文化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行业——印刷复制和发行业,也处于全省领先发展水平。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和佛山市孔雀廊影音电器有限公司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起,佛山创意产业园、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文化产业正从传统型向创意创新型发展。但是,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缺乏响亮的品牌,总体效应不强;民间艺术产业化也步履艰难,剪纸、秋色、龙狮扎作、文化体育用品等市场规模较小;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较弱,旅游衍生产品开发不够全面也缺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气候还需假以时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和创新发展还有较大的距离和空间。

(五)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岭南文化特色彰显不足。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及富裕和谐佛山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后,我市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思路的确

立,城市发展新思路、新规划和新布局脱颖而出。城市各组团特别是禅桂新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伦教组团进入加快建设新时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一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场馆、景点、楼寓成为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水乡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迈开了重要步伐,佛山“一环”及其各方向延长线、广佛地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以及广佛各路口的打通衔接,使半小时生活圈和广佛城市“零”距离接触成为现实。但是,由于认识与经验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风格等方面岭南文化的主题与特色彰显不足。比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富有岭南水乡特色与风貌的优良水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充分体现,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型住宅群、道路和重要文化设施的设计与品位缺乏岭南文化特色与风格,佛山铸造和佛山陶瓷虽然闻名天下但大型铸塑、雕塑在原生地却难得一见,升平路等具有浓重岭南商业文化底蕴的重要历史商业文化街区的恢复性建设还未引起重视等等。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弘扬岭南文化、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还要从多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三、加快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是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岭南文化,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佛山特色的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思想道德高尚、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品牌响亮、岭南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鲜明”的岭南文化魅力之城,以岭南文化固有的开放兼容和改革创新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

(一)深化认识,把弘扬岭南文化摆上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岭南文化是佛山城市发展的“根”和“魂”。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核心内涵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弘扬岭南文化,就是把这种理念和精神与我市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市人民努力建设现代化大佛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弘扬岭南文化,对于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从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弘扬岭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弘扬岭南文化摆上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核心位置,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全局性“抓手”,确保我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高效有序地推进佛山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岭南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和“岭南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小组”,统一领导、指导文化名城建设的

各项工作。把弘扬岭南文化融入《佛山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佛山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建立健全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将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和绩效考评,确保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我市岭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整合规范,妥善处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丰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上系统化、系列化和集约化的轨道。一是进一步抓好岭南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由市政府牵头,市文化部门具体组织,发动全市各级直到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申报蕴藏于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梳理,切实摸清文化资源“家底”。尤其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整理,如粤剧、粤曲历史悠久,传统剧曲、曲目很多,应抓紧清理、汇总和评优,并广泛征集新编剧目、曲目,不断评选优秀新编剧目、曲目,推动粤剧、粤曲不断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抓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在准确甄别和鉴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对已经确认和新确认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

值的历史街区、村落和建筑,及早进行鉴定和界定,及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加快挽救、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重要文物和濒危、稀有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修复重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文化遗址。三是进一步抓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确保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真实、适度、有序的原则,对具备条件并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系列化、系统化和集约化的开发利用。比如岭南美食文化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俗称“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但粤菜菜系相当庞大,各地又竞相模仿,鱼龙混杂,应抓紧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评选粤菜传统名菜,开发粤菜优秀名菜和最具岭南特色的粤菜全席,进一步扩大岭南美食文化的影响,展现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系列化的城市文化载体。要把文化载体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领、推动和规范作用,已经规划的城市文化设施要确保落实,新的城市文化设施要及时纳入规划。针对我市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应抓紧建设和完善“九大文化载体系列”:一是以“岭南天地”为龙头,包括升平历史商业街区等的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二是以“世界陶文化圣地”为龙头,包括荷城灵龟园唐代龙窑等的主题公园系列;三是以佛山博物馆新馆为龙头,包括陶瓷、铸造、纺织等专业性博物馆等的博物馆系

列;四是以“世纪莲体育中心”和“岭南明珠体育馆”为龙头,包括各区、镇(街道)和村、居群众体育场所等的体育场馆系列;五是以“佛山演艺中心”和“佛山大剧院”为龙头,包括各区、镇(街道)和村、居群众文化演出场所等的演艺场馆系列;六是以佛山图书馆新馆为龙头,包括各区和各类学校图书馆等的图书馆系列;七是以康有为、黄飞鸿、李小龙纪念馆为龙头,包括陈启沅、詹天佑和“三谭”纪念馆等的名人纪念馆系列;八是以西樵山和清晖园、梁园为龙头,包括大旗头村、碧江金楼等的人文景观系列;九是以西江、北江、思贤窖为龙头,包括汾江河、桂畔海、云东海等的水文化景观系列。要通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切实打好岭南文化名城的“硬件”基础,加快实现城市文化设施系列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厚城市文化底蕴。

(四)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岭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平民性和重商性,弘扬岭南文化一定要在发展群众文化和有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首先,要建设和完善群众文化的引导机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在群众,其发展动力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能,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市、区为龙头,以镇、街和村、居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各类文化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大力培育各类文化、体育专门人才。

借鉴北京天坛的成功经验,在城乡各类主题公园和体育场馆划定或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场地,让群众自娱自乐,形成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其次,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文化创新和竞争精神。设立文学艺术和体育奖项,重奖文学、艺术、戏剧、曲艺等创作和体育竞技有功人员,激励文化创新,鼓励文化竞争。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我市岭南文化资源丰富,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和制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大做强,打响品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将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开发,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打开新的发展天地。四是突出岭南文化元素,着力提升岭南文化的影响力。粤剧、曲艺、龙狮、武术、陶艺、旅游美食、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重点开发,通过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龙狮武术节、旅游美食节和民俗文化节或博览会,如牵头举办每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粤剧艺术节,统一举办佛山民俗文化节,将世界各地的粤剧演出艺术和我市元宵节前后各地灯会、生菜会、龙狮会、行通济等民俗活动整合起来,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五)突出特色,让岭南文化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弘扬

岭南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名城,必须让岭南文化的精华元素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中去,给城市注入岭南文化的“气”与“魂”,使我们的城市处处彰显岭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首先,把岭南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使现代化城市的布局、建筑、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广场、公园、主要道路等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的特色与气质。尤其要抓紧筹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岭南文化名城“气”与“魂”的大型城市雕塑,塑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把岭南文化的精华元素融入城市产业,丰富城市产业的文化内涵。陶瓷、纺织、铸造、骨伤科中医中药、旅游等传统产业尤应率先进行这种融合,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拓展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把岭南生态文化融入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山青水秀,江河纵横,山虽不高却有名气,水虽不深却有灵气。岭南文化崇尚自然、休闲、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岭南居民历来喜爱背山面水而居,山水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弘扬岭南文化,建设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城,一定要大力抓好城市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尤其要抓好西江、北江以及城乡各地内河涌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千方百计保留和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让城市处处展现“城中水、水中城”的优良亲水环境,让岭南特色的山水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六)加强研究,为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在岭南文化研究

方面更应走在前列,为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建议以广、佛两地高校为基础,成立佛山市岭南文化研究院,挖掘、招揽、集聚岭南文化研究人才,从考古、历史、文化、地理、海洋、经济、方志、文艺、语言、民俗等多学科深入开展岭南文化的研究,提炼岭南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厘清岭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总结岭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规律与经验,为岭南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和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各级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要加强岭南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域外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岭南文化、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提升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 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 B客家民系 C福佬民系 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 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论文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传统;现代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粤俗之大较”、《羊城古钞》中的“广州时序”都记载了大量与农事有关的习俗: “迎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二月祭社,分肉小儿食之使能言,入社后,田功毕作。” 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早在汉代,已有港口徐闻、合浦,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贸易日盛,人们“逐番舶之利,不务本业”,“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而从之”。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也积极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种植桑、甘蔗、菱角和各种水果,养殖鱼、蚕,这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业、水果加工业、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岭南百姓民俗生活中的商业文化特征越来越显著。 关羽本是三国名将,中原民众将其视为忠义、神勇的象征。在浓重的商业文化氛围中,岭南民众基于自己的文化观念对这个起源于农业背景的神进行了“文化重构”,注入岭南独特的“向财重商”的文化因素,使它的神格由忠义神转变为财神。在珠三角一带的商家店铺,几乎家家都供奉关公,这种财神信仰甚至改变了内地关公崇拜的风尚,使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生活中的忠勇神关羽成为现代社会的财星。在岭南民俗中还有大量具有求财象征意义的民俗事象和民俗行为。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广东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 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

岭南文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精心编制)

《岭南民间文化》 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 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 化交融变异。

《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 个人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539551.html,/p/丁叮丁咚咚 曾肤浅地以为我们岭南是古代的南蛮之地,论文化底蕴自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细读《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之《岭南文化志》,才知岭南文化亦浩如烟海,亦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这让身为岭南人的我自愧无知的同时又深感自豪,心头的历史使命感也随之强烈。 作为原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而在我看来,这些特点的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务实,造就了岭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开放,是一种不羁洒脱的文化心态;兼容,是我们文化消化其他外来文化精华的肚量;创新,更是岭南文化开拓进取的源泉。 了解了岭南史前原始文化,才知岭南文化积淀深厚绝非空穴来风。马坝人颅骨化石的发现,新旧石器的出土,封开黄岩洞文化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的挖掘,诉说着内陆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陈桥类型”文化遗址,珠江口沙丘遗址,西樵山文化,无不彰显着沿海海洋性文化遗存的丰富厚实。青铜时代遗址、墓葬600多处,青铜器1000多件,数字向来最具说服力,岭南文化与外界融合由来已久是不争的事实。 岭南学术与流派,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反映不多,但在秦统一六国便落地生根,涌现了一批以“四士三陈”为代表的文人骚客。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继传入岭南,并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韩愈、苏轼遭贬的忧国忧民思想,张九龄、余靖、海瑞等忠臣志士的勤政爱民思想,邱浚的经济思想和理财之道各成体系各相圆满。明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提倡为学贵疑和深造自得的开放学风,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重视主题意识开创一代新风的思想流派。而到了近代,岭南成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近代儒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政治思潮、社会经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错出现,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我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更仰仗的是岭南人民对家国政治的迫切关心和热爱。 岭南文学艺术,虽起步较晚,但后天发展得相对成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岭南人民的勤快和智慧,先天条件的不足,不应成为一方百姓不学无术的借口,我们勤勤恳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化。古、近、当代诗歌各具特色,作为岭南人,读那些诗句总有一股亲切感,这大抵是因为自小教课书里出现的诗歌几乎都是外域的吧。岭南散文在明朝建立后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文体兼备,题材广涉,创作群体庞大,流传甚远。而近代史的帷幕从岭南拉开之后,岭南文坛深受刺激,丁日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等人推动者岭南散文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很惊讶,岭南小说居然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兴起。岭南音乐及舞蹈也有鲜明的内部地域性,潮汕、客家、广府音乐有所相通,又自成一家。除此之外,广绣、潮州金漆木雕、端砚。石湾陶瓷、广彩等工艺艺术也各具特色,工艺产品远销中外。摄影与电影,对于这些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最先接触这类艺术的是中国旅外华人,而岭南作为首屈一指的侨乡,首先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并将其传入内陆。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组织的中华写真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基石。沙飞、薛子江等在这一领域也贡献颇大。黎民伟、陈波儿、阮玲玉、蔡楚生......一系列岭南电影从业者更是撑起了中国内地早起电影半边天。这再次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落后的。虽然我们比起中原地区的确是落后了点儿,但我们仍有一些先进方面是本土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自知不足,便不断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岭南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新会分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试题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2、广东盗宝传说最着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3、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节”同一天进行。 4、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我国着名的雷区是雷洲。 5、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 6、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7、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8、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9、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是他的家乡新兴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0、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名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11、每年的三月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12、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 13、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区,他们的民族节目是“三月三”。 14、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民广府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1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6、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众峒溪文化圈。 17、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8、飘色是流行于番愚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9、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21、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2、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23、唐天宝元年(724年),置潮洲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岭南文化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A 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 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A广府民系B客家民系C福佬民系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A耍花灯B耍歌堂C迎新娘D满月酒 三、论述题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一、岭南学术之本色 中国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 故在宋元以前,岭南尚无学术文化之地位。虽然唐时有张九龄,宋时有 崔与之、李昂英、余靖,均一时人杰,然亦仅如沙漠中之水泉、之嘉木, 寥寥无几。岭南文化之由中原移入,尽人皆知,东晋、南宋两代,除因 异族侵凌,中原板荡,而至大规模移民之外,其与岭南文化有绝大关系 者,则为历代之谪宦。 自六朝以来,流徙岭南之显宦,多不胜书,如南朝谢灵运之流徙广州,唐朝宋之问之贬钦州,李邕之贬钦州,韩愈之贬阳州,贬潮州,刘 禹锡之贬连州,牛僧孺之贬循州,李德儒之贬潮州,贬崖州,宋朝寇准 之谪雷州,曾布(曾巩弟)之谪廉州,郑侠之徙英州,秦观之徙雷州,姚铉之贬连州,苏轼之贬惠州,贬琼州,苏辙之贬雷州,李纲之徒雷州, 张浚之徙连州,赵鼎之徙潮州,岳飞家属之徙岭南,明朝高攀龙之谪

揭 阳,汤显祖之贬徐闻,均为其最著者。诸人流徙南来,虽时间久暂不同, (其中暂者一来即去,久者如张浚,居连州20年,赵鼎居潮州8年,李 纲一再流滴,居琼州8年,)然无论如何,对当地均有极大影响。如三国时之虞翻,以忤孙权,流徙来岭南,虽处于罪放之中,而讲学不倦,居岭南十余年,门徒常至数百人,后来之光孝寺,相传即虞翻故宅;又 如姚铉,贬连州,尝采唐代文章,编为文粹,好事者于县中建楼,以贮 其文稿,官属多遣胥吏抄录;又如郑侠,以绘流民图著名,贬英德,英 德人民无论富贵贫贱,皆加以敬事,遣子弟从学,皆其一例。至于韩愈、 苏轼二人,在谪宦中与岭南关系最深,影响极广。 由移民与谪宦之两重关系,可知当时岭南之所谓教化,完全起于一 班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而施被之于山陬海滨之野民。岭南各书院各祠 宇所奉祀之先贤,最普遍者为苏轼、韩愈、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可见他们对于岭南教化之影响。此种教化,吾人无以名之,姑名之曰“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

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

岭南文化

一.广州民居(P69~76) 1.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门廊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岭南文化阅读题答案.doc

岭南文化阅读题答案 岭南文化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兼收并蓄,并能以为我所用的创新方式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岭南文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岭南文化》阅读原文: 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化遭遇过多年的误识。其实,只有将岭南文化放置在中华文化的广大视域中来认识,才能对它的特质及价值作出全面的评判。 从自然生态及其文化衍生特征上作最基本的属性归类,可以将自古以来的中华文化分为草原文化、江河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大类型。其中,草原文化在中华疆域的北部和西部催生了古老的畜牧文明,但由于其承载主体早期的迁徙多变,承传不足,致使这一起步不迟的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以黄河、长江萌发的中华江河文化因为起步早,延续性强,积累充分,浇灌生成了延绵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标志。 中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于中华疆域的南部和东部,岭南是其最重要的所属地。岭南与其他临海地区不同,它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中原较为隔远而与海外交往频密。因而岭南文化是相对充分发展了的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毗邻大海的岭南处在江河的下游,但海纳百川,汇集众流。在传统文化的低洼之地,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域外文

化,如流水般涓涓汇入其本土,既改变了地区文化的特征,又形成了文化的兼容性。由于经久积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与开放性。 在辽阔的中华疆域内,岭南之地的商业文化可以说是根深叶茂。由于商业文化的普及与积累,岭南社会的个体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拓新意识、冒险意识,以及制作物化产品的精致意识、装饰意识等,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代先民由于所获剩余产品不多,他们时刻要顾及自己与家庭的生存问题。特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岭南人务实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一项事情,人们习惯于从主体实用的价值评判上去选择。重现实、重生活、重消费、重娱乐,是岭南文化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 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岭南文化是受鄙薄的文化。因为从农耕文明的角度看,荒远的岭南之地缺乏威严的皇权、纲常的教化。中国历史上,只有犯罪受贬者才来到五岭之南,居处岭南被视作一种贬斥惩罚,这正体现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地理歧视。 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永久地停滞在以农耕文明为支撑的古代社会。19世纪40年代,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就自外汹涌登陆中国,并立刻显示了它们的先进性。岭南由于其文化本有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等品质,自然成了新式文明的感应地和生长地。在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新的过渡时代,岭南文化就由中华先进文化的下游立刻转变为上游,由中国主体文化的末端移到了首端。这不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有了突变,而是时代的突变在转化中国古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千年一系的文化价值评判系统,颠覆了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使近代岭南文化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 (2)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开放兼容:从古到今,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岭南文化天生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岭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广东人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 广东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广东人移居海外,始于唐宋,从明代开始,更有成批的人出国谋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广东人出国人数最多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生存条件较差,广东人又有较浓厚的商业意识,且有地处沿海的便利,大批广东人外出到异国他乡打工、做生意。广东侨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粤东地区旅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南洋首富郑智勇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霍英东、曾宪梓等等,广东人“走出去”,闯天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移民文化和商品意识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和无止境的追求。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传播,同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独特的岭南文化造就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让广东人先行先试,经受新的洗礼,树立起开放、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广东人民敢于面对外部世界,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坚持排污不排外。引进大量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大量人才,广东容纳和吸引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外来工,更是体现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精神。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广东请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被打造成我省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拓宽我省的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合作,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开放兼容,海纳百川,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用敢为人先表达广东精神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是恰如其分的。岭南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并重的文化。海洋文化具有勇于拓展、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同舟共济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内外广东人都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敢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著称于世。他们以大海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奋力拼搏,充分体现可贵的首创精神。 历史上,广东人有着“闯荡世界”的眼光和气魄,许多广东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拼搏创业,成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拓荒牛”。近现代,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廖仲恺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鸦片战争以来,广东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广州农讲所,省港大罢工,东征北伐……一个个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人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 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到中国国内制成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