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思想及对中世纪艺术的影响

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思想及对中世纪艺术的影响
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思想及对中世纪艺术的影响

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思想及对中世纪艺术的影响

凌继尧

【专题名称】美学

【专题号】B7

【复印期号】2003年11期

【原文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南京)2003年05期第62~65页

【英文标题】Psevdo-Dionysius's aesthetic thought and his influence

on medieval artistic creation

LING Ji-y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China)

【作者简介】凌继尧,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艺术美学。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内容提要】伪狄奥尼修斯(Psevdo-Dionysius)不仅是中世纪拜占庭、而且是中世纪整个欧洲著名的美学家。我国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还很薄弱。然而,要深入理

解中世纪美学,伪狄奥尼修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Psevdo-Dionysius was not only a renowned scholar of aesthetics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but also of the whole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The research on his theory is still in its beginning stage.

To have 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s of the Middle

Ages, Psevdo-Dionysius is an indispensable character in this

field.

【关键词】伪狄奥尼修斯/美/光/象征Psevdo-

Dionysius/aesthetics/light/symbolism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11X(2003)05-0062-04

狄奥尼修斯是公元1世纪的雅典法官。据《新约·使徒行传》记载,圣保

罗来到雅典,在亚略巴提古传教,听众中有些人受到他的影响就接受了基督教,其中包括狄奥尼修斯(第17章第34节)。伪托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于6世纪不

仅在拜占庭、而且在西欧流传开来,还被教皇马丁一世于649年钦定为正统神

学著作。这些著作的作者被称作为伪狄奥尼修斯。据现代学者考证,伪狄奥尼

修斯可能是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叙利亚学者,一说为格鲁吉亚的彼得·伊维尔。伪狄奥尼修斯著作包括《论神名》、《神秘神学》、《天国等级》、《教

会等级》和《信件十札》等。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的理论、光的理论和

象征理论三个方面。

绝对美是拜占庭美学家精神追求的目标,它是万物运动的原因和爱的对象。伪狄奥尼修斯从术语上区分了绝对美和一般美,前者用kallos表示,后者用kalon表示。《论神名》中有一段话集中说明了他的美的理论,我们把这段话

译出,然后再作些分析。

应该区分美和绝对美,后者是融合万物成为整体和统一的原因。在万物中

区分出分有和被分有时,我们把分有绝对美的事物称作为美,而把被分有的称

作为绝对美,它是在所有美的事物中创造美的原因。

超现实的美之所以被称作为绝对美,乃因为它向万物传播它自身的、而对

于每种事物来说却是特有的美,也因为它是协调和光辉的原因;像光一样,它

向所有事物发出自身深层的光,这些光创造美;它仿佛召唤万物,因此它被称

作为绝对美,把万物中的一切汇集于自身。

美作为普遍美,同时是超越美,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是

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

不美;也不是在这里这样,在那里就那样;对一个人美,对另一个人就丑。它

自存自在,与自身同一,由自身从高处放射出使一切事物美的深层的绝对美

(第4章第7节)[1]。

这段话表明,伪狄奥尼修斯美的理论是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

教相结合的产物。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出美自身和美的现象,同样,伪狄奥尼修斯也区分出绝对美和一般事物的美。伪狄奥尼修斯像柏拉图一样,认为一般事物之所以美,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美。不过,绝对美并不因此

有所减少。“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上述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简直是对柏拉图《会饮篇》逐字逐句的复述。[2](p.272)

伪狄奥尼修斯也受到普洛丁的影响。他的绝对美相当于普洛丁的“太一”,能够像光一样向万物流溢。绝对美不仅是美的现象的根源和世界和谐的原因,

而且是万物的创造因,万物由于这个原型而获得规定性。它还是爱的对象(在

基督教认识论中,“爱”就是认识),是所有追求和运动的极限。在普洛丁那里,美是分等级的。同样,在伪狄奥尼修斯那里,美也具有等级结构。最高的

美是先验的绝对美,次之是天体中万物的美,最低则是物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

的美。后两类美的等级划分和它们分有绝对美的程度成正比,而和它们物质化

的程度成反比。这种划分原则也和普洛丁相一致。与柏拉图和普洛丁不同的是,伪狄奥尼修斯把绝对美说成是上帝。

经院美学家斯特拉斯堡的乌尔里奇(Ulrith of Strassburg,1277年去世)深受伪狄奥尼修斯美的理论的影响。乌尔里奇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同学,他的《善论大全》(《Summa de bono》)第2卷第3部第4章《论美》是经院哲学著作中少见的研究美的完整论著。他把伪狄奥尼修斯关于绝对美的特点总结为

10点:(1)在上帝身上,绝对美和美并不分为被分有和分有,它们完全相同。(2)上帝是一切美的动因,像光一样,在照耀中把美传递给一切事物。(3)上帝

召唤分有了绝对美的万物,词源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善kalos和美kallos都来源于kalo,kalo是“召唤”的意思。(4)上帝像光一样,把它照耀的万物联成整体。(5)上帝由于自身而美,不是分有绝对美而美。绝对美不可能成为美的,也不可能成为不美的。(6)上帝作为绝对美的极限,不可能增加;它没有对立面,也不可能减少。(7)上帝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其他的美却是这样,因为事物离绝对美近就美,离绝对美远就丑。(8)上帝不是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其他事物一开始没有形式,由于绝对美才获得形式,所以它们不是永恒的美。(9)上帝不是对一个人美,对另一个人就丑。其他事物具有相对美,美较少的事物与美较多的事物相比就是丑的。(10)上帝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具有绝对美,

它处处具有绝对美,包含一切事物的、而不是某些事物的原初的美。

伪狄奥尼修斯明确指出,上帝是美,也是善,由此他提出美善统一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第2卷第7节中也提出过美善统一的概念,他用kalokagathia表示“美和善”。当一个人处在完满的善时,就是美和善的。美

和善是有德性的、和谐发展的人的理想。伪狄奥尼修斯关于“美和善”的概念

和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同,伪狄奥尼修斯写道:“美和善之所以是同一个东西,

因为一切事物按照同样的原因既追求美,又追求善。万物无不分有美和善。我

甚至敢说,即使不存在的事物也分有美和善,因为美和善在剥离万物而被赞颂时,它们在上帝那里是统一的,——这统一的美和善是各种美的事物和善的事

物的惟一原因。”(第4章第7节)[1]伪狄奥尼修斯在先验论层面上把美和善

统一起来,美和善是上帝的本质特征,因而是一种宇宙学概念。亚里士多德在

人类学层面上把美和善统一起来,美和善是和谐的、有德性的人的特征,因而

是一种美学概念和伦理学概念。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伪狄奥尼修斯的美学中,光是一种本体论概念和认识论概念。“光产生

于善,是普的形象。”(第4章第4节)[1]他把光分为两种:物质的光和精神的光。物质的光如阳光,是可以见到的,它促进万物的诞生。它哺育万物,使

它们更新、生长,促使它们趋向普。精神的光肉眼不可以见到,须由理智的眼

睛才能见到。它联合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智力量,从人的心灵中驱逐无知和谬误,使人趋向惟一的、纯粹的真理和知识。因此,这种光具有认识功能。

在伪狄奥尼修斯那里,光和美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为:美

发光,并把光传给万物。光的照耀能够使没有形式的事物获得形式,从而使丑

变得美。它们的区别在于:物质世界的美通过视觉对人起作用,而精神的光盲

人也可以知觉。所以,光比美更具有精神性。

虽然中世纪美学有脱离艺术实践而作抽象思辨的倾向,然而,它的某些理论、观点却对艺术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伪狄奥尼修斯光的理论就是如此。

12世纪法国圣丹尼斯大修道院的重建是中世纪建筑史的转折点。1122~1151年任大修道院院长的絮热(Suger)任重建工程的负责人。絮热在《论圣丹

尼斯大修道院教堂及其艺术珍品》一书中谈到,他深受伪狄奥尼修斯光的理论

的影响,认为每个物,无论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上帝的一束光。他把光

的形而上学运用到大修道院的重建中。例如,把原有窗户的尺寸放大了许多,

大量采用彩色玻璃窗画。把各个礼拜堂之间的墙壁打通,使礼拜堂由孤立的单

元变成宽敞的空间,用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代替了罗马式建筑昏暗的室内环境。

光的理论也对拜占庭绘画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些画都为光所笼罩,画面上

的光通常有三个层次。第一是金色的底色和圣像头上的光环,它们使画面充满

非现实的神秘气氛。例如,晚期拜占庭画家安德列·鲁勃寥夫(Andrei Rublev)于1411年创作的著名圣像画《三位一体》,表现了象征基督、圣父、圣灵的三位天使,他们的头上都有一圈光环。第二是对圣像和空白作特殊处理,造成圣

像本身发光的错觉。第三是采用特殊的色调。《三位一体》就采用了鲜明的蓝色。

乌尔里奇继续阐述伪狄奥尼修斯光的理论。在13世纪,伪狄奥尼修斯、乌尔里奇光的理论,与通过阿拉伯哲学传到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相结合,被中世

纪哲学史家称作为“光的形而上学”(Lic htmetaphysik)。乌尔里奇把光看作为宇宙因素和各种物体形式的根源,承认宇宙按照内部规律形成并具有某种独立性,这表现出泛神论的倾向,对严格正统的神学学说已经有所偏离。

象征性是中世纪艺术创作的首要原则。例如,法国圣丹尼斯教堂环绕着歌

坛的12根圆柱象征着12使徒,后堂回廊的圆柱象征着12位主要先知。早期哥特式建筑沙特尔主教堂出自《圣经》人物的人像柱,象征基督舍身之死。一般

教堂都有的三座塔楼象征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壁画和镶嵌画中

的牧羊人象征救世主基督,叶子象征获救的灵魂,其他如十字架、鸽子、羔羊、鱼都有象征意义。可以说,中世纪艺术整体就是象征:它的艺术形象的感性形

式象征神的精神性。

中世纪艺术象征性的基础是美学上的象征理论。斐洛、克莱门特都涉及过

象征理论,伪狄奥尼修斯则对它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中世纪美学家对象征理

论情有独钟有其必然性。首先,他们认为信息的传播具有等级性。人们象征地、寓意地理解《圣经》文本,原因在于信息由上帝传达给人时,必须对信息进行

根本改造。信息载体发生了重要变化,它由精神载体变成物质载体,精神含义

隐匿在象征中。其次,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世界的存在具有神的先验性。上帝的

先验本质在人的每一件造物、行为、词语和形象中“显现”出来。上帝在象征

中得到显现,因此,象征具有宗教意义和认识论意义。此外,象征还具有审美

意义。象征的审美意义产生于象征目的的二律背反说。

伪狄奥尼修斯提出象征目的的二律背反说。一方面,象征的目的是彰显、

揭示真理,从感性知觉的有限对象中体味到无限的含义。另一方面,象征又是

一种遮蔽和掩盖,它使不可言说的真理隔绝于不配认识真理的人。那么,象征

是怎样实现这两种相互排斥的目的的呢?按照伪狄奥尼修斯的解释,象征中隐

匿着美,这种美引导人认识精神的光。也就是说,对象征的知觉是通过美和光

的形式进行的,因而是充满情感的,是审美的。不过,这里说的不是象征的外

在形式美,而是象征的概括的精神美。这种美只有善于审视象征的人才能看到,对于不善于审视的人来说,象征只是对真和美的阻隔。伪狄奥尼修斯认为自己

的任务就是解释象征的多样性,否则,许多象征就是难以思议的。

中世纪的象征理论和希腊罗马的摹仿理论已有很大的不同。针对希腊罗马

的艺术摹仿说,伪狄奥尼修斯提出“不可摹仿的摹仿”(amimēton mimēma)和“不似的似”(anomoios homoiotes)的原则。所谓“不可摹仿的摹仿”,指艺

术以感性形式再现神的精神力量的某些特点,由于这种再现,人在某种程度上

认识了神的精神力量。然而,这些形象要真正达到与神相似还差得很远,因为

神高于一切存在和生活,他作为原型是根本不可摹仿的。为了显示不可见到和

不可表现的原型,最好的办法是不似的描绘。拜占庭绘画中人物的形体被拉长,画中圣徒都是静态的,其背景是非自然的金黄色,这些抽象的、非物质化的、

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手法,旨在使知觉者不要把绘画和现实相联系,不要把智慧

停留在绘画本身的图像上。如果希腊罗马的摹仿中强调美的与和谐的因素,那么,伪狄奥尼修斯认为,不似的形象中应该完全没有这些因素,以免知觉者为

这些因素所吸引,把原型想象成物质形式。拜占庭绘画描绘的是肉体(肉体也

是被简单化的),表现的却是灵魂。

知觉者在观照不似的形象时,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伪狄奥尼修斯主张,他们应该关注所描绘的形象的对立面,即从形象的物质性转入绝对的精神性。

绘画虽然描绘的是短暂的事物,但是短暂的事物都有它们的原型,原型是永恒的。知觉者在观照绘画中短暂之物的形象时,应该凝神默想,把注意力引向原型,追寻原型,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不似的形象在描绘物质世界的短暂事物时,应该具有和这些短暂事物完全不同的、表示永恒的信息。为了捕捉这种信息,知觉者应该以不同于看待短暂事物的眼光来看待不似的形象,穿透物质达

到精神,超越短暂臻于永恒。拜占庭绘画不仅使人观赏,而且使人祈祷。不似

的形象提升人的精神,使他从形象趋向真和原型。这种思想是拜占庭美学的基

本思想。通过形象认识真理的问题新柏拉图主义者和早期教父哲学家都提出过,然而伪狄奥尼修斯对它作了最充分的论证。

对物质世界短暂的、“低级的”事物的描绘,能够引导人趋向真、达到精

神的崇高,这涉及到艺术思维中的对比原则。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诗学》中指

出过这个原则:“尽管有些东西本身对于视觉来说是痛苦的,如令人望而生厌

的动物和尸体的外形,但我们却喜欢观看对这些东西摹仿得最为精确的图

画。”[3](P.645)对于现实丑转换成艺术美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解释道:“我

们之所以乐于观看图画,就在于当我们进行观看时,我们试图认知并推断每种

事物究竟是什么,如‘这即是某某事物’。”[3](P.645)亚里士多德从摹仿的

认识功能来解释艺术思维的对比原则,伪狄奥尼修斯则从象征理论的角度来解

释它。

根据象征理论,拜占庭绘画的创作原则是:绘画以感性形式包含精神世界

的信息,它是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中介,绘画是“不

似的似”。

[收稿日期]2003-06-05

【参考文献】

[1] 伪狄奥尼修斯.论神名(标准本)[M].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3]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7.^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第九讲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 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 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重点电子教案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吉奥?庞蒂——30年代意大利最富才华的设计师、建筑师、教育家,意大利设计师协会创始人。创办《多姆斯》杂志; 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T型”车; 哈利?厄尔——美国工业设计师,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主任,开创了企业成立设计部门的先河,也是推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主要人物。1955年设计出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59型小汽车、“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 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不少流线型交通工具; 罗斯诺普——美国飞机设计师。设计出“飞翔的翅膀”是世纪最经典的飞机造型; 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包豪斯首任校长,后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包豪斯宣言》 迈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后移居美国,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提出“少就是多”观念;《巴塞罗那椅》 纳吉——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转变起重要作用,后移居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 穆希——包豪斯最年轻的教师。《霍恩街住宅》 贝耶——包豪斯教师,现代字体设计的奠基人。移居美国; 保罗?雷纳尔——字体设计家,“未来体”Fotura的创造者; 马塞尔?布鲁耶——包豪斯教师,首次设计出钢管椅,开创现代家具新纪元;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办人; 马克思?比尔——包豪斯毕业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 马尔马纳多——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校长; 马克思?布劳恩——德国布劳恩公司创办人,长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布劳恩原则”; 古戈洛特、拉姆斯——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为布劳恩公司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成为德国系统设计的典范。“白雪公主的棺材”

论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论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门派,其在本质上与绘画、美术、音乐等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要遵循美学原则,都必须要讲究统一、协调、韵律、尺度等,一旦对这些没有把握好,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空间的艺术审美,而且也会给建筑空间的实用性功能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建筑空间的艺术特征,确保建筑空间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艺术性,提高建筑空间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而且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言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关于建筑空间的艺术美的分析。 1 筑空间艺术美的分析 所谓建筑空间艺术美,指的就是通过建筑物空间的结构形式、形体形式、色彩装饰、建筑群组织以及建筑内外空间的结合等多方面协调处理得到的一种实用性艺术,建筑空间的艺术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呈现,

更是现代社会审美观念进步的体现。对于建筑空间艺术来说,其不仅可以跨越时代场所与时间维度,而且还是构成城市生活与群体记忆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永恒艺术,可以打破时代、地域的限制,在这种由实体与空间构成的艺术中,包含着各种建筑形式具有的美的规律,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是综合了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2 建筑空间的艺术美 2. 1 建筑空间的造型美 建筑空间的造型美并不是单纯由建筑空间的外观造型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建筑空间造型所蕴含的节奏韵律美与时代精神。建筑物必须要在确保其合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再结合建筑物所想要表现的思想主体进行相应的艺术设计,确保最终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在色彩、体积、装饰以及各部分空间形式上都达到了一种统一丰富的和谐美。建筑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其中建筑内部空间的艺术性更是重要,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在内部的建筑空间结构中,建筑群体的不同疏密度、聚散度等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节奏感,这种不同节奏感就是建筑空间造型美的最好体现。 2. 2 建筑空间的风格美

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对他词风的影响:苏轼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全面的成就,是文学史上少见的文学全才。 1,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 2,苏轼的诗有广泛的题材和多样的风格,体现了过人的创造才情和艺术表现能力。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往往将诗歌写得超迈豪纵而又有隽永的韵味和浓郁的诗意。苏诗不仅显示磅礴的气势,表现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韵,还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苏轼又是学问渊

博的大学者,无书不读,其诗也相应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成为以才学为诗的典范之一。 苏轼对词的革新 苏轼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才情在词的创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将历来以柔婉为传统的词体注入了阳刚之气,并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人格个性。他的革新实绩,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品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苏词风格多样,尤以清雄旷达、奔放豪迈为其独创,为词史带来全新的审美境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为后人启示了新的创作道路。 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艺术美学复习资料

理解“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及在艺术上的表现。 这句话出自孔子《易传·系辞》。形而上和形而下之争,道与器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史、艺术史。所谓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透明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形而下是就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重道就是注重事物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功能;重器就是只注重事物的物质内涵和物质功能。在艺术上表现为:“重道”即注重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重器”即注重创作的技巧与材料。用形而上学来说明艺术的本质最能体现出其带有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理解毕加索: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 1毕加索说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这个真的谎言就是指艺术的审美价值。 2 艺术价值的谎言性是与生俱来的。如,人类童年涂鸦与原始洞穴壁画。 3艺术总在不停地复归,每一次复归的结果都是艺术谎言性的剧增,也更具有艺术的精神价值性。 4谎言性所带来的价值震撼与价值体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人类的自我肯定值,人的自我确证。具体来说,价值就是指一定事物和人或者人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价值就是事物和人所构成的需要关系,或者说就是人存在的意义。 元价值的特点: 1 元价值词作为纯粹的语言成分具有极大的构词能力,构生的词语一般都具有价值含义。 2 元价值具有透明性,即不可定义或无须定义。 3元价值有其构成性,每个词都必然形成以它为圆心的价值系统。 真价值: 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其前提是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围绕着积极的肯定性来予以 提升,其使用是服务于精神的,所有的一切都还原于人的精神需要,根源于内心的需要,呈现为某种崭新意义的显现过程。不管它是通过哪种价值形式,都会给那种形式增添一些新的东西。 艺术应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全部: 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从物质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对现实生活进行全部理解和深入体验,同时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时必须符合艺术精神和整体要求。 3、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必须将表现对象放在对抗性的、矛盾冲突的情境中才能既全面又符合审美价值。 4、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应是提升性的、典型性的、概括性的,而非复制性、直线性、单线条的。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A、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价值创造和表达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的创造和审美价值的欣赏都涉及感性,同时又涉及理性。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 B、艺术形象是可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感性因素或感性形式,其次,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和价值,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沉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以达到审美价值本质上的感官快适和理性满足的统一。 C、理性因素,感性因素在艺术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否定任何一方面都会使艺术的审美特性得到伤害,唯有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化解彼此的冲突和分裂。 D、艺术作品不仅应有一种灵感想象和韵律节奏的完美结合,而且也应在作品中浸透一种力图诗意地接近本体的精神血液。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和精神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主客观的统一,主体才能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赢得自身的生成前提,以充分的能动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成现状,寻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建立起人类的价值范畴。 3、在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中,作为主体的生命就是生活,生活即生命,其中心关联是体验。作为生命存在方式的艺术就应通过介入生活、社会、自然、历史去实现主客体合一的意义与价值。 审美中的个体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个体价值的产生则是从思想的角度,心灵的角度出发,直指人的内心,其关键是自我实现的问题。其内容包括:自我实现需求、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精神自由的获得。 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艺术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由于个人精神上的需求。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价值总是先于社会价值。 2、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因渗透使个体价值更丰富更深刻。 3、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上。艺术的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 一般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区别: 艺术符号是从一般符号发展而来的。艺术符号与一般符号存在着“能指”与“所指”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论建筑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古代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也具有特殊的建筑形式。在这种人工营构之物中,具有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即“中和”、“亲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 例如中国北方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霍泽华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没有可争议的。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

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此外,四合院还内含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替、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鹊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四合院的建筑设计正是符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如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平面呈“凹”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2016年尔雅《艺术美学》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美的本质的三个倾向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从精神世界出发 B、从物质世界出发 C、从客观世界出发 D、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下面关于米开朗基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皇查理五世曾为他弯腰捡笔 B、意大利画家 C、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 D、被尊为超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艺术的分类:() A、学前艺术 B、表演艺术 C、造型艺术 D、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下面哪一位的著作《新科学》被称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之作:() A、康德 B、维科 C、卡尔波普 D、赫尔岑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下面哪两个地方是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的中心:() A、葡萄牙和荷兰 B、葡萄牙和芬兰 C、西班牙和芬兰 D、西班牙和荷兰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下面哪一项不是波普艺术的特征:() A、普及的 B、短暂的 C、可大量生产的 D、持续的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下面关于波普艺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意大利 B、20世纪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C、波普是Popular的缩写 意思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苏格拉底为柏拉图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美学奠定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下面哪一项:() A、姿势学原则;规范学原则 B、伦理学原则;人文学原则 C、伦理学原则;道德学原则 D、姿势学原则;道德学原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下面哪一个不是古罗马纪念性的建筑:() A、凯旋门 B、人民英雄纪念碑 C、纪念柱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下九流”的范畴:() A、师爷 B、媒婆 C、盗 D、举子

自考设计美学

1.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人的形式感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节奏、韵律、均衡等感受。 2.节奏: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 的秩序感。 3.人对节奏的认识,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的劳动过程中 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5.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6.审美形式: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一 级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7.形式美具有哪些形式法则?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8.韵律一词最初出现于哪个领域:诗歌 9.解释比例与尺度的基本概念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 10.形式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1.分析理解对比与对称的概念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的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 12.生态美: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3.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 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参与者。 14.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在高科技时代,对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②对技术美得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③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的特征;④美哉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⑤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15.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他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 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舞台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16.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7.谈谈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是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的审美价值。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的性质是不同的,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人在自然美的形成中只是旁观者;而生态美则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其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 18.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生态美只有内在于生态系统中才能感受到,也只有人通过生态过程本身才能感受到。生态审美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19.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等的设计。 20.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艺术设计与美学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2 年 5 月

浅谈建筑之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建筑美学评价因素审美准则 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1 建筑美学的内涵 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国语 《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2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人类建筑及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六个阶段:(1)实用阶段。自原始人类的建筑产生以来,最初主要是把建筑当作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的生存手段。把这种观念理论化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他所著的《建筑十书》首次提出了“坚固、使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以安全使用为出发点,并且有了美观的要求。该书为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有些经验和技术原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艺术阶段。这是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和“凝固的音乐”的阶段。以14世纪~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和人文主义现实思潮,大大推动了建筑观念的发

苏轼的诗词和思想

黄超 苏轼开词坛豪放一派,其诗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东坡自身生平便颇具传奇味,其一生坎坷波折与其复杂思想碰撞出\\\"诗余\\\"的火花,便是苏词。《毛诗序》云:\\\"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盖词亦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中叶,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造就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秉性,其家庭出身让他早受文学熏陶。其父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轼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后人合称苏洵、苏轼及弟苏辙\\\"三苏\\\"。宋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皆从苏轼学,俱有盛名,史称\\\"苏门四学士\\\"。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入仕,对政治期于变革,但不敢触之过深,趋于保守,他的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三十岁以后。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病逝。 宋神宗年间,自仁宗\\\"庆历新政\\\"始的党派之争更趋激化。\\\"新党\\\"王安石为相,实施新法,打击旧党。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上书反对新法,即遭贬黜,熙宁六年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转知密州,元丰元年知徐州,后知湖州。知密州时,亦作诸多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知密州。(按:英宗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妻王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古典文学出版社《东坡乐府》卷下) 此为东坡悼亡之作。轼妻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逝世至熙宁八年正好十年,苏轼仕途失意,知密州,心情凄苦,此时忆亡妻,以梦境相会,自己已\\\"尘满面,鬓如霜\\\",见亡妻犹在,千般话语,化作泪千行!梦醒过后,伊人已逝,肠断短松岗。以梦境相见写伊人永逝,喜景写悲,悲何如哉! 神宗熙宁八年冬,苏轼值知密州。时北宋积弱不振,北方辽国入侵,西北西夏扰境,西有吐蕃,东北有高丽人入境。而北宋王朝无力抵抗强悍的少数民族的铁蹄,年年纳贡。苏轼向来主张加强国防,而就在此前数月,辽国迫北宋割让土地。适苏轼祭常山回,与同官出猎。乃作一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是苏轼最早所作豪放词,气势豪壮,波澜壮阔。作者虽云\\\"老夫\\\",但左牵黄,右擎苍,人虽老矣,雄心仍在,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得朝廷信任。希冀冯唐到来,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巩固国防,射天狼(喻指辽与西夏。按:辽人尚武,性残暴,以草原之狼自喻,其主称\\\"狼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仍知密州,此时他政途失意,且与其弟苏辙(字子由)七年不见。 适值中秋,苏轼与同官大庆佳节。良辰美景,感叹良多,乃作《水调歌头》(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必裁其歌头,另倚新声也。《词谱》云),自解题云:丙辰中秋,欢饮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