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审美思想的出现

美学艺术学门类艺术学

美学,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 凌继尧 摘要: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它与美学、以及门类艺术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只有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把艺术学同美学和门类艺术学区分开来,艺术学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美学;艺术学;门类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包括8个二级学科:艺术学(与一级学科同名),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文标题中的“艺术学”指二级学科艺术学,“门类艺术学”指与艺术学并列的其他7种二级学科,即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除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外,研究艺术的主要学科还有美学。这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把艺术学同美学和门类艺术学区分开来,艺术学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目录中增列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后,艺术学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院校获得了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上百所院校获得了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也有了国家重点学科。然而,在艺术学学科建设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深刻的隐忧:对艺术学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模糊认识,严重地制约了艺术学的发展。? 一级学科艺术学和二级学科艺术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科,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艺术研究都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但不一定就是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然而,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科的重名使人容易产生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对象的模糊认识,把艺术研究等同于艺术学研究,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定位缺乏一种自觉的意识。主要表现为:其一,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虽然有艺术研究成果,却缺乏、甚至完全没有本学科、即二级学科艺术学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没有写过一篇美术论文的学者是不大可能申请担任美术学研究生导师的,然而没有写过一篇艺术学论文、而仅写过其他艺术方面的论文的学者,甚至连其他艺术方面的论文也是凤毛麟角、只是所研究领域与艺术稍有沾边的学者申请担任艺术学研究生导师却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二,艺术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大部分不是艺术学的。这种情况在门类艺术学中很少见到。美术学研究生不可能做音乐学的论文;设计艺术学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第九讲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 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 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0708180114 姜宇峰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

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

《成电讲坛——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听后感 XXX 28063040XX 5月6日,很荣幸的去听了曾繁仁教授所开讲的成电讲坛,临听后感觉颇为受益。 曾繁仁教授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山东大学校长,现为山东海天软件工程专修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教授近年来一直潜心于美学教学和研究,尤其在西方美学史和当代美育理论领域用力甚深,学识深湛,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 今天曾教授做客电子科大,就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质和如何欣赏艺术的无比魅力,与艺术作为人生的伴侣这两点展开了对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演讲。在听曾教授讲座之前,我对于美学的认识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以为美学就是那些艺术家们所研究的东西,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以及认为作为一名工科类的学生,这些美学以及与艺术有关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殊不知,其实美学就在身边。 首先,曾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美学的概念。简单概括为人类的审美,以及人类对现实和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然后曾教授就中西美学的不同作了深层次比较。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希腊的“求知”哲学的对比,《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所谓的“中和位育”之道了,它从从人心与宇宙的同一性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本身的澄明与博大,勉励每一位社会中的个体,从中正平和的人道入手,至诚无止,自强不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并立,而共博厚共高明共悠久的至高境界,"中和"是灵魂,它统摄"中和位育"精神的上上下下,而"位育"则是"中和位育"精神的终极目标。而西方的崇尚的“黄金分割”哲学,却是揭示的和谐之道,道法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和“中和之道”。“中和”本来是先秦思想的重要概念,它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实是春秋时期的“乐”论。我们从《礼记·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保合太和”之自然生态只美,《易经》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故有“农为本,商为末”的说法,因而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太平只天下大宏愿,老百姓个个平安无事,就是天下太平。 “元亨利贞”四德之吉祥安康之美,《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释随卦卦辞,读“元、亨、利、贞”,以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正,称为“四德”,赋予道德规范的涵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认为乾卦“四德”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物生而通顺,能使万物和谐,并且坚固而得其终,宋程颐在所著《易传》中,依据孔说,将此四字解释为“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以元亨利贞为天道生长万物的四种德行。

艺术美学复习资料

理解“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及在艺术上的表现。 这句话出自孔子《易传·系辞》。形而上和形而下之争,道与器之争贯穿了整个文化史、艺术史。所谓形而上是就事物的精神因素而言的,相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说,形而上的品质往往指向永恒性、透明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形而下是就事物的物质因素而言的,相对事物的精神因素来说,形而下的物质品质往往指向有限性、遮蔽性和确定性。重道就是注重事物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功能;重器就是只注重事物的物质内涵和物质功能。在艺术上表现为:“重道”即注重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重器”即注重创作的技巧与材料。用形而上学来说明艺术的本质最能体现出其带有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理解毕加索: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 1毕加索说艺术是指向“真”的谎言,这个真的谎言就是指艺术的审美价值。 2 艺术价值的谎言性是与生俱来的。如,人类童年涂鸦与原始洞穴壁画。 3艺术总在不停地复归,每一次复归的结果都是艺术谎言性的剧增,也更具有艺术的精神价值性。 4谎言性所带来的价值震撼与价值体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人类的自我肯定值,人的自我确证。具体来说,价值就是指一定事物和人或者人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价值就是事物和人所构成的需要关系,或者说就是人存在的意义。 元价值的特点: 1 元价值词作为纯粹的语言成分具有极大的构词能力,构生的词语一般都具有价值含义。 2 元价值具有透明性,即不可定义或无须定义。 3元价值有其构成性,每个词都必然形成以它为圆心的价值系统。 真价值: 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其前提是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围绕着积极的肯定性来予以 提升,其使用是服务于精神的,所有的一切都还原于人的精神需要,根源于内心的需要,呈现为某种崭新意义的显现过程。不管它是通过哪种价值形式,都会给那种形式增添一些新的东西。 艺术应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全部: 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从物质到精神的、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对现实生活进行全部理解和深入体验,同时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时必须符合艺术精神和整体要求。 3、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必须将表现对象放在对抗性的、矛盾冲突的情境中才能既全面又符合审美价值。 4、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应是提升性的、典型性的、概括性的,而非复制性、直线性、单线条的。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A、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价值创造和表达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的创造和审美价值的欣赏都涉及感性,同时又涉及理性。所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 B、艺术形象是可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感性因素或感性形式,其次,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和价值,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沉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以达到审美价值本质上的感官快适和理性满足的统一。 C、理性因素,感性因素在艺术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否定任何一方面都会使艺术的审美特性得到伤害,唯有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化解彼此的冲突和分裂。 D、艺术作品不仅应有一种灵感想象和韵律节奏的完美结合,而且也应在作品中浸透一种力图诗意地接近本体的精神血液。 如何认识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和精神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主客观的统一,主体才能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赢得自身的生成前提,以充分的能动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成现状,寻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建立起人类的价值范畴。 3、在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中,作为主体的生命就是生活,生活即生命,其中心关联是体验。作为生命存在方式的艺术就应通过介入生活、社会、自然、历史去实现主客体合一的意义与价值。 审美中的个体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属性。个体价值的产生则是从思想的角度,心灵的角度出发,直指人的内心,其关键是自我实现的问题。其内容包括:自我实现需求、情感舒泄需求的满足、精神自由的获得。 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艺术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由于个人精神上的需求。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价值总是先于社会价值。 2、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因渗透使个体价值更丰富更深刻。 3、艺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上。艺术的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 一般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区别: 艺术符号是从一般符号发展而来的。艺术符号与一般符号存在着“能指”与“所指”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从张法《美学导论》第2版第四章谈起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内容导读:美学研究从哪里开始?毫无疑问,应该从美感经验开始。所以,如何描述美感经验,就成了美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正是术语的不统一,导致美学家没有共同语言,使美学处于常识和玄学两个对立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来重读张法先生的《美学导论》第2版,认为张法的分类是当前美学界比较成熟的,可以作为美学的专业词汇来推广使用。 一、什么是“美的审美类型”? 在张法以前,这个主题是美的范畴问题,是哲学思辨的范围。在《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成了审美现象学的范畴------美感如何分类?,从这里出发,我们终于可以为美感经验进行分类了。 首先,我们把我们感性的面对的事件统一称为“美的对象”。 其次,根据主体与“美的对象”的关系,可以把“美的对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体与对象同构。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美”,这是大多数没有学过美学的人靠先天的经验体验到的美。受对象的影响,这种美感又可以在分为三类:优美;壮美;典雅。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美是相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是这种状况。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以经常感到乏味,就是被功利所压抑,审美现象很难发生。所以,“审美疲劳”一词是最不懂美学的人说出来的。 那么,真正的审美从哪里开始呢?也就是说,按生活的常识,这些对象都不是“美”的,它是人的因为人的心灵把它作为美来审视,于是,它成为审美对象。 第二类,主体小于对象。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悲”。每个人都有对悲的心理体验,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习惯把它视为“美感经验”。在艺术领域,悲剧成为人们热衷的艺术形式,其美感经验得到体验。对悲的体验是无法逃避的,那么,让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悲,可以分为四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从人生来说,能自觉体验生活中的悲,并能走出“悲”,是美丽人生的重要结构。就拿“荒诞”来说,它是不悲的悲,当人体验到事件的荒诞时,他(她)可以包容一切,-----对悲的体验也是人的心智健全的需要。 第三类,主体大于对象。这时美感经验表现为“笑”。主体感觉对象“不完善”、“乖讹”,于是笑了。这类美感经验统称为“喜”,又可以把喜分为:怪;丑;滑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自然表现出来的“喜”,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是,马戏团、相声、电视小品等形式出现了。 那么,总结起来,美感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美;悲;喜。然后,又可以分为十个小类:优美;壮美;典雅;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怪;丑;滑稽。用这十个范畴,概括

2017文艺美学王岳川期末考试全满分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60,共 60.0 分)
1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是()的作品。(1.0 分)
1.0 分
? A、
朱光潜
? B、
宗白华
? C、
李泽厚
? D、
刘小枫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
文艺美学是由文本分析、文学史论价值、文学批评见解和()组构而成。(1.0 分)

1.0 分
? A、
审美主体
? B、
审美客体
? C、
审美经验
? D、
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3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 大地”语出()。(1.0 分)
1.0 分
? A、

卡夫卡
? B、
马尔克斯
? C、
昆德拉
? D、
村上春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传统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不包括()。(1.0 分)
1.0 分
? A、
美的本质
? B、
审美心理

? C、
审美生理
? D、
艺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
艺术是对绝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最早是()提出的。(1.0 分)
1.0 分
? A、
苏格拉底
? B、
亚里士多德
? C、
柏拉图
? D、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2016年尔雅《艺术美学》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美的本质的三个倾向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从精神世界出发 B、从物质世界出发 C、从客观世界出发 D、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下面关于米开朗基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皇查理五世曾为他弯腰捡笔 B、意大利画家 C、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 D、被尊为超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艺术的分类:() A、学前艺术 B、表演艺术 C、造型艺术 D、语言艺术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下面哪一位的著作《新科学》被称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之作:() A、康德 B、维科 C、卡尔波普 D、赫尔岑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下面哪两个地方是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的中心:() A、葡萄牙和荷兰 B、葡萄牙和芬兰 C、西班牙和芬兰 D、西班牙和荷兰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下面哪一项不是波普艺术的特征:() A、普及的 B、短暂的 C、可大量生产的 D、持续的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下面关于波普艺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意大利 B、20世纪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C、波普是Popular的缩写 意思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苏格拉底为柏拉图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美学奠定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下面哪一项:() A、姿势学原则;规范学原则 B、伦理学原则;人文学原则 C、伦理学原则;道德学原则 D、姿势学原则;道德学原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下面哪一个不是古罗马纪念性的建筑:() A、凯旋门 B、人民英雄纪念碑 C、纪念柱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下九流”的范畴:() A、师爷 B、媒婆 C、盗 D、举子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恩格斯说的“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有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 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 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 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 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 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 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 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 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 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 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 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 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 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 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 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 基者。 柏拉图在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 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现实事物 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 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 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 献。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比 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 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 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诗往往 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

美学艺术学门类艺术学

美学艺术学门类艺术学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美学,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 凌继尧 摘要: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美学中独立出来的,它与美学、以及门类艺术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只有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把艺术学同美学和门类艺术学区分开来,艺术学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美学;艺术学;门类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包括8个二级学科:艺术学(与一级学科同名),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本文标题中的“艺术学”指二级学科艺术学,“门类艺术学”指与艺术学并列的其他7种二级学科,即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等。除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外,研究艺术的主要学科还有美学。这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把艺术学同美学和门类艺术学区分开来,艺术学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目录中增列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后,艺术学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院校获得了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上百所院校获得了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也有了国家重点学科。然而,在艺术学学科建设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深刻的隐忧:对艺术学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模糊认识,严重地制约了艺术学的发展。? 一级学科艺术学和二级学科艺术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科,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艺术研究都属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但不一定就是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然而,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科的重名使人容易产生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对象的模糊认识,把艺术研究等同于艺术学研究,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定位缺乏一种自觉的意识。主要表现为:其一,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虽然有艺术研究成果,却缺乏、甚至完全没有本学科、即二级学科艺术学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没有写过一篇美术论文的学者是不大可能申请担任美术学研究生导师的,然而没有写过一篇艺术学论文、而仅写过其他艺术方面的论文的学者,甚至连其他艺术方面的论文也是凤毛麟角、只是所研究领域与艺术稍有沾边的学者申请担任艺术学研究生导师却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技术开发与应用?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 程小蓉1 程 平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610021); (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绘画专业研究生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美学思想在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上的表现,论述了传统民间建 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关系、人文关系及演变趋势。从墙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界面与围合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建筑理念,倡导建筑创作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弘扬中国建筑美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优秀文化,丰富建筑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墙 空间 哲理关系 美学关系 人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 -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06)01-41-04 收稿日期:2005-07-05 作者简介:程小蓉(1957-),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程平(1981-),男,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从事美术学与油画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不在其华丽气派,高大雄浑,而 在于它亲切的建筑形象、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宜人的建筑尺度、富有寓意而细致入微的民间建筑装饰、民间传统工艺的巧构与奇筑。墙与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墙与空间的关系凝聚着民族传统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记载了社会演变的历程。 1、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 墙体是构成建筑维护结构的重要界面,在没有墙体存在的情况下,建筑空间几乎无从谈起。但有时去掉或挖空了墙体,空间却得以延伸、扩展,这种墙于空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所铸成的哲学观念决定的。老子的“有无”之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哲理上阐明了墙与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本质特征。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 图1 成都—院落空间 建筑原本是一个遮风雨、避虫兽的场所,由界面 围合而成。墙体便是围合空间的实体,然而,对于实体界面的消除,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存在的另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墙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中国建筑对墙与空间虚实相生的经营,是追求天人和一的东方审美观在建筑中的映射,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使非建筑的室外空间 ? 1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3月第1期(总第66期)Vol.22No.1(Serial No.66)2006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这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才实现的。 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它进一步从思想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神权。 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伏尔泰、D.狄德罗和.卢梭。 伏尔泰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但又持相当保守的传统态度,他想把新的启蒙思想的内容装进旧的古典形式里面去。理性主义仍然是他的艺术准则。在他的文艺创作中一方面对封建黑暗进行了勇猛的揭露,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思想的妥协性。他总是用古典形式来写史诗和悲剧,蔑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型喜剧。他没有能摆脱旧的审美标准。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提出“美是关系”的论点,认为只有“关系”的性质才能使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前者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美,后者是关系到审美者个人的美。在审美标准上他提出了真、善、美的统一论,而他所谓的真、善的具体内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主张艺术模仿自然。他还提出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 狄德罗在文艺领域进行了反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斗争,特别在戏剧方面,他力图打破古典主义的教条,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严肃喜剧或市民剧。 卢梭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厌恶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幻想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艺术应当描写公民的英雄行为和道德范例,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美和美德问题是卢梭全部著作关注的中心。卢梭认为对奴役的仇恨和为自由而献身才是真正美德的内容。美和美德是分不开的。艺术的美必须反映美德的内容。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 哈奇森在《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美分成绝对美和相对美两种。他还认为不能把美感和利害感混淆起来,否则就会破坏美感和道德的一致性,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和效用观念无关。 休谟认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主体的心中,美和价值只具有相对性,它们包含在愉快的情感之中。但他又认为,事物确有某种属性,是由于自然安排得恰当而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休谟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他又把快感与美感等同起来,把快感与不快感看作是美丑的本质。休谟认为美大部分起源于效用观念。休谟怀疑审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同一事物所引起的各种感受都是正确的,因为感受并不体现事物的内在性质,它只标志物与心之间的契合状态。但另一方面,休谟又主张,尽管审美趣味变幻莫测,终究还有某些普遍的褒贬原则可资遵循。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判断,一般总可在鉴赏力的缺陷中找到根源。 博克认为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在于人的生理结构,其中感觉是最重要的因素。博克对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崇高与美的界线所作的划分。 德国理性主义美学18世纪在德国以.莱布尼茨、C.沃尔夫和.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 莱布尼茨则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人的认识,就是要使本来就有的“天赋观念”,经过感觉经验的“机缘”,加以触发,从朦胧的认识到清晰的认识。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它能引起人们的快感。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文艺美学完整版

一、选择 1、文艺美学这个学科的名称首先由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提出。 2、《声无哀乐论》作者是嵇康 3、盛行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开始流行,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及其规律重新重视。 4、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5、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 6、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鲍姆嘉通有关美学是"感性学"的一种恢复。 7、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8、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胡塞尔。 9、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 10、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呈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 11、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主客体" 相遇"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12、中国古代美学始终以文艺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1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很明显,这里说的"境界"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提升。 14、古希腊时期所说的"艺术"包括了一切 "技艺性" 的活动。 15、1746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 16、欣赏与创作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 1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刘勰所说。 18、欣赏和创作这两种审美经验由于心理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诸多差别。 19、创作的审美经验是欣赏审美经验的前提,欣赏审美经验又是创作审美经验的延伸。 20、心理经验主义一派包括:格式塔、原型、移情、内模仿。 2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 22、人的心理功能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意志。 23心理愉悦是指人的想象力受到鼓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