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新闻作品赏析教学内容
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经典新闻作品分析消息分析的角度1、真实性分析2、新闻价值分析政治意义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是否新鲜是否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重要性大小3、主题分析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4、报道角度如何评析: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是否适合受众心理5、表达方法分析(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
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
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
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
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
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
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新闻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准确贴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生动形象:7、结构分析(1)内部结构(内容与主题的谋篇布局)金字塔式:先主后次编年体式:完整地将新闻事实以故事性的方式表达出来。
适用于报道复杂、线索单一的事件散文式:写法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文采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是否简要清晰,易于受众理解:灵活多样能够,富有创新性。
(2)外部结构分析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深度报道分析2、特点:(1)题材的重要性。
(2)背景的广阔性。
(3)材料的详尽性。
(4)内涵的深刻性。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没有效果等于没有导向。
所谓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 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等的变化。可见,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 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 反馈源,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离 开了受众,传播就如同无源求水、无本求 木。没有效果的传播,无异于没有导向。
宣传与新闻虽然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但两 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区别。如:宣传重口号,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 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 新闻讲平衡等等。
2.认识上存在着有偏差。
有些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就 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叙说,这是一个 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必然使得本地新闻 流于表象化,民生新闻趋向狭隘化,新闻 报道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定时间段内人 们普遍较为关注的活动、存在的问题。与 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包括社会政治、经济 方面、自然及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动态。
3.重大的正面典型人物。
4.文化感情结。
爱国、爱家乡,希望了解文化、历史,人 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等“七情六欲”。
(二)现场感
1.记者是受众的眼睛、耳朵。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电视新闻记者树立“我在场”的意识,主动地与 新闻事件的人物对话,以一个正在发生的新闻事 件的目击者和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处于事件当中, 对信息做出最快、最准确地取舍,从而使新闻事 件同步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但也需注意,要多 选择几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不要因为只把目 光盯住被摄体,而忽略周围的客观存在,没有多 角度的观察,就很难对事物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表现面狭窄,公式化、概念化便难以避免。
2.参评节目必须为播出的节目。
初评中要把视听率和听、观众满意度作为 重要的依据。并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听、观 众代表参加初评。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第一篇: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消息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新闻作品评析范文新闻作品评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作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作品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以一篇新闻作品为例,进行评析和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是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闻作品。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农村教育在这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
首先,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战略方针,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对于整个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选择这一主题进行报道,对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这篇新闻作品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文章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如师资短缺、教学条件落后等,使读者对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文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等,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然而,这篇新闻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报道的过程中,文章对于一些数据和事实的来源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这就使得读者对于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其次,文章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没有对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充分的分析,这就使得读者对于这些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产生了一定的疑虑。
综上所述,这篇新闻作品在选题和分析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报道的客观性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希望新闻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能够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对于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新闻优秀作品赏析课件

二、讲故事者(记者)的角色
1、要避免成为:
律师 学者 实际主义者
2、要竭力成为:
1)概括者/总结者 2)裁判 3)观察者
1)概括者/总结者
结论要建立在证据之上,不能夸大其词
“迪斯尼的机器将毁灭童年时代最有价值的两 件事情——童年的秘密和童年的安静——它让所 有人都做一样的梦。它让美国所有的孩子头上都 戴上了米老鼠的帽子。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讲, 它是天才的产物;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几乎 就是一出惨剧。”
“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
”
——李希光
“中国人是吃故事的。 ”
——郭沫若
2、新闻故事化的发展
西方:“信息模式”
、“故事模式” 美国CBS的《60分钟》
中国: 宣传---新闻 新闻娱乐化---新闻故事化 例子:
新闻专题:《生活空间》、《新闻故事》、《百
姓故事》、《社会记录》、《讲述》等 新闻消息:《新闻联播》中一些典型的先进人物
B. 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
行客观的叙述,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 的一系列丰富经验的组合,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 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 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砂石地上的怪现象》
[1990年美联社消息]
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
实践中,很受读者欢迎
注意:
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
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 不要在故事中出现太多
记者可采用的手段
对话法→准确性 细节法→生动性 镜头法→鲜明性
一、新闻的故事化 1、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解
“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 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 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 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富兰克林 (美国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新闻作品赏析3

拥挤的车辆“窒息了”市中心 拥挤的车辆“塞满了”市中心 龙卷风“蹂躏了”庄稼 龙卷风“破坏了”庄稼 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罢工的工人“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优秀导语案例分析: 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 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美国威廉梅茨说 “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让我们从“导语”开始,用美的眼睛和心 灵开启中外优秀新闻作品的鉴赏之路„„
作品赏析一:
新闻导语
教学重点:新闻导语的分类及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导语鉴赏与修改
一、 新闻导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一般情况下,指新闻的开头部分,是新 闻中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 的核心。
如为恐怖袭击 乘客或家属最低可获赔120万 起诉可选三地 美国获赔最多 马航客机失联涉法索赔六问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已经失去联系3天,机 上239条生命仍然牵动着人们的心。中国、马来西亚、越 南三国全面搜救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 目前,首批失联飞机家属抵达吉隆坡。记者今天上午 也获悉,已有多名律师准备紧急组成律师团队,为失联飞 机乘客及其家属提供法律帮助,而大家最关心的是索赔问 题
三
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写作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引述的情况 中,提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尾贯通的 “表述’,最恰当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含义。 第二步:用一种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将它形 成文字
第一步:要彰显新闻价值
“5W+1H”是设计导语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 件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 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反复比较、鉴别, 经过一番审慎的衡量后才确定把其中的一二个要 素作为先导要素。
《新闻两则》教案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在脚下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歌谣,它伴随我们走过每一个风风雨雨。
“妈妈”这个词,本身就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
2009年底,“暴走妈妈割肝救子”,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对我们心灵的震撼。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她不是为了漂亮而减肥,也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她是为了减肥减去脂肪肝来割肝救子,她,就是一位普通的母亲,陈玉蓉。
在七个月的时间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宽松了,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再去医院检查的时候,脂肪肝居然全没了。
2009年底,“暴走妈妈”作为长江网首发的报道关键词和网络新闻专题,迅速引爆全国关注,陈玉蓉也最终获得“200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陈玉蓉的家庭也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母子二人的手术也顺利进行。
“暴走妈妈”报道工作的成功,弘扬了大爱无疆的时代精神开拓了新时代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思路。
“暴走妈妈”新闻专题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近年难得一见的网络新闻佳作。
一、新闻传播效果突出
1、长江网首创“暴走妈妈”关键词,并被百度百科收录为词条。
以敏锐的眼光紧紧抓住“为割肝救子,母亲暴走211天减掉重度脂肪肝”这一新闻线索,对“暴走妈妈”这一新闻进行了全程报道。
2、对“暴走妈妈”进行深度、及时的报道。
记者第一时间到医院,采访陈玉蓉母子和主治医生。
抢在陈玉蓉住院前赶到她家,采访了她以及家人和邻居,拍摄了走破的鞋子,找到了很多有意义的老照片。
取得了大量素材后,又第一时间编辑制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使专题报道的内容及时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采访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并没有中途断开,第一时间发布图片、稿件,让广大受众能够时刻关注到事件的进程,感受母爱和人间真情,更能促进社会各界对“暴走妈妈”家庭的实际帮助。
3、独家、原创新闻多,彰显新媒体实力。
记者们坚守岗位,第一时间报道手术全过程,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
并且制作网络访谈节目,使得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各家媒体纷纷从长江网转载几时、丰富、有特色的本专题报道和照片,截至2009年12月18日,该专题发布稿件217条,其中长江网独家报道141条——独家视频14条、独家新闻53条、独家照片74幅。
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效果,关注此新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二、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专题一经推出,就在广大网友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暴走妈妈”陈玉蓉
感人事迹与坚强毅力感动了很多人。
1、社会捐款不断涌入,解决“暴走妈妈”家庭的实际困难。
“暴走妈妈”陈玉蓉的事迹被报道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企业,有学生,有普通的家庭,他们通过捐款或探望的方式,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陈玉蓉母子所在的医院也将手术费用全部免除,手术最后取得了成功。
2、“暴走妈妈”的感人事迹并没有在手术成功后结束,而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对年轻网民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亲情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母爱伟大!!我爱我的妈妈”,这些被我们放在心里的话,开始被大声的说出口,天下母亲都是我们最无私的守护者。
有位网友还留言一手七律:“割肝救子”有感“惜闻孟母有三迁,从善择邻重礼贤。
今叹陈妈急救子,孤身暴走为割肝。
人间至上惟真爱,心海无边可撼天。
但愿儿孙常尽孝,免得事后永熬煎。
”“暴走妈妈”的事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我们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感谢以及对母爱的珍惜与回报。
3、记者的专业刻苦精神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记者每天辛勤敬业的工作,及时采访,“暴走妈妈”的感人事迹才能被人们广泛知道,并及时对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正是因为这些记者们,又让大家又一次感受并去感受珍惜身边的亲情。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篇网络新闻报道。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广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色彩,不少不良信息和负面新闻在网络里传播。
而“暴走妈妈”所体现出来的坚忍品质和惊人的毅力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用她的母爱唤起人们对爱的渴望,让爱在社会上传递。
网络媒体本身又具有及时、海量信息的优势,并且传播人群广泛,抓住“暴走”这个吸引受众眼球的网络流行词汇,最先提出用“暴走妈妈”作为报道的关键词。
“暴走妈妈”的事迹是一篇在网络上弘扬主旋律的报道,可以带给人们很多积极影响。
许多网友点击专题,为“暴走妈妈”献上爱的鲜花,留下感动、鼓励和祝福的话语。
这种温情互动,反映了“暴走妈妈”感人事迹对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亲情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这篇深度报道还积极配用各种图片,比如陈玉蓉妈妈暴走前后对比照、陈玉蓉母子在ICU并排躺着的照片等等,也带给人们更多的真实感和感动,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感受人间真情,让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社会传递、延续。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不仅仅提升了长江网的知名度,还弘扬了真善美,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
媒体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知名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报道事实,弘扬主旋律,为人民服务。
媒体应注重挖掘人世间的真善美,带给人们更多积极方面的影响。
回到“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这篇报道上,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篇新闻报道,更是我们人性的体现。
坚持七个月,就为那一天。
七个月,两千多公里,“每天只吃一点稀饭,有时肚子饿了也就忍着,或者只喝一点开水。
”“想吃点肉,用筷子夹起肉,想起儿子就又放下去。
”一个平凡的母亲,却诠释了“母爱”和“伟大”的真正涵义。
“暴走妈妈”的背影,写下了忍耐与坚持,爱,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舍得,同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忍耐与坚持。
爱,在“舍”的过程中,显示了无私与伟大;在“得”的过程中,实现了生存、成长、延续与茁壮。
“暴走妈妈”,是天下父母的符号,“割肝救子”的故事,触动着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呼唤着感恩。
爱与被爱的互动,才构成了生动而完整的人性之爱的文化。
有爱,就有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拥有充满爱的未来。
母爱的无私伟大,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可曾真心去体会过?在这个社会,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妈妈不理解我”、“我很孤独”,我们从不去回头看看母亲的背影,母亲的白头发。
陈玉蓉妈妈的伟大事迹,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于是去仔细体会才发现,其实,我们并不缺少爱,并不缺少理解,只是
爱来得太顺其自然,让我们成了被宠坏的孩子,只会接收爱,而忘记了怎么去付出。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在计算你还能与妈妈见几次面,我不忍心把那些数字说出来,对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说,你还能保证一年回家一次见上妈妈一个月吗?小时候,天天在父母身边,我们渴望长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一心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在刚挣脱的那一霎那,你感受到的或许是自由,时间长了,需要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大事小情时,身边还会有谁听你哭诉、为你承担?我只知道,长大离开父母后,我再也不能闲坐着等吃饭,吃完饭嘴巴一抹就去看电视了。
要过年了,回家过年吧,或许你不会说动人的话,或许你也没钱买很多营养品,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多帮父母干点活,父母说话仔细听着,不要跟父母拌嘴,仔细的、认真地看看父母的脸,数数他们的皱纹又为你增加了几道。
08新闻
宋雪梅
200821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