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338-高校创业教育校友案例资源开发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338-高校创业教育校友案例资源开发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4338-高校创业教育校友案例资源开发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校友案例资源开发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主题和对高校教育的全新要求。校友典型案例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帮扶意义,地方高校如何响应时代号召,利用人才化学反应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在校生、校友、母校的三方共赢,从而有效优化校友资源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集多方资源、多元角色的综合项目,而校友因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社会资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既是投资者,也是前辈和导师,为校内创新创业和社会创业建立了一条很好的纽带。当前,中国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在对校友资源应用时却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没有实战经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实践资源较少等原因,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失败率较高。

针对这种状况,本课题拟从创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入手,强化在创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以成功和失败两种校友典型案例为对象,丰富创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校友案例作为一种独具学校魅力的教学资源,对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散见于一些零碎的文章、论文之中,很少有专门从本校校友的典型案例角度出发研究创业课程教学资源的专门论著。因而,目前只能将所能搜集到的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概述。

国外不论对课程资源还是校友资源的研究都比较早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首先,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国外的学者对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课程本身的研究。施瓦布(Schwab,J)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先驱者,认为:“课程是由四个因素组成的,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它们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论代表人物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发表25年后,提出要“改善整个教育系统”就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其次,从课程资源来源的角度来看。在欧美许多国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程来选择教材,可以根据自身意愿把一些社会资源、校内资源、隐性资源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他们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些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课程资源并带入校内,成为校内的课程资源。他们认为,这种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能够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行为。

再次,从校友资源的角度来说。校友资源作为隐性资源中最具代表的资源,对其开发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国外学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注重通过引入校友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美国,无论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拥有健全的校友会组织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相当高。就我国对国外校友资源的相关文献研究就有态佳的《美国大学校友管理研究》、光晓燕的《美国大学校友捐赠的文化动因研究》等。可见,国外学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引入校友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在国内,教学资源一直在创业课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对其专门的著作研究还较少,关于把校友典型案例作为创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的专著和相关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把校友典型案例作为创业课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开发与应用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即使就创业课校友案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行之有效的应用程度还不够。

从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20世纪80年代“课程资源”被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如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一书,用两部分内容较详尽地介绍了课程资源的要素系统和课程资源的层面系统。

从校友资源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对校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校友资源上,贺美英等学者认为:对高校而言,校友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樑也认为,校友资源由于具有育人功能。

从创业课教学资源和校友典型案例资源开发与应用角度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肖亚涛《案例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运用探讨》、李芬的《基于校友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郭长伟《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欧阳秀敏《成长共同体:优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友资源的利用》、崔永晶《就业创业教育视角下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戴仁卿《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等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资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尤其对于创业课实践环节程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的途径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比较宏观的建议和指导。这些研究对于指导创业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文章涉及的课程资源的理论建设和开发方法比较多,少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校友案例的政治课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时间较短,但其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尽管对校友的重要性理解不足,但是随着高校对校友的重视加强,中学也开始注重对校友的关注。这些都是在多元的背景下和强化创业教育的条件下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提出的新的要求。可见,在学校已有的校友案例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发应用教学资源来实现中学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课题的开展具有以下意义:

1、本课题是主要对创业课程中的校友案例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及对策建议开展分析,这对引起对校友的重视和不断深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课题将创业课课堂教学理论同正反两方面的校友典型案例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合理的开发和应用创业课程教学资源,能够使整个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性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逐步改善创业教育的实际应用性。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广泛搜集、整理以校友创业的实践案例,包含成功与失败创业实践、在校生、应届毕业生与毕业后创业实践等典型案例,分析其创业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互动,编辑《校友创业典型案例集》,丰富创业课程教学资源。

2、在案例搜集整理过程中,借助于访谈这一搜集过程,密切联系校友,运用新媒体交流平台,创建“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利用实践教学,实现与成功创业校友的互惠互利,引导校友与学校共同开办迎合市场需要的创业模拟活动或共同成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宽渠道,优化对校友资源的利用,搭建在校生、校友、母校彼此合作、共同学习、互动成长的平台。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学生展开随机访谈,深入了解当前创业课程的基本状况,尤其是在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案例教学对于创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2、通过对成功创业实践、失败创业实践、在校生创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创业实践与毕业后创业实践等典型案例的搜集整理,客观的反映不同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将案例进行归类,立体化的呈现校友创业实践。通过甄别,将这些案例依照创业课程教学需求汇编成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集。

3、创建“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媒体交流平台,在征得成功创业者同意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与其直接交流,打造“一对一”

形式的创业导师培育模式,形成“创业理论课 + 创业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校友结合自身创业实践和经历,承担创业理论课程的讲授的课程体系模式。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1、将失败的校友创业典型案例纳入了案例教学的视野,对其进行过程化的分析,以期吸取其经验教训,弥补在校生创业之不足,为其客观地展示创业中的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现实可能行,并为其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做好应对困难心理准备和预案。

2、本课题并非单纯的进行校友典型案例应用于的创业教学的研究,而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与互动性,努力搭建在校生、校友、母校彼此合作、共同学习、互动成长的平台。此平台在密切校友与学校联系的同时,还可以动态的对案例进行更新,更多的将校友创业的经历、经验和反馈纳入案例之中,扩大案例的容纳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本课题遵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的思路进行,即首先对于学校中的创业课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观察与评估;然后,通过访谈的方法搜集、整理校友典型案例,形成创业课程教学可用的案例;而后,将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校友典型案例的实用性,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使其成为实用的创业课程教学资源。

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证研究法。由于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因此,通过亲自收集关于校友的资料,并获取来自学生、学校教职工人员的建议,再将这些经验归纳为理论,试图为本文的写作提出理论研究。2、课堂观察法。此研究方法的目的是探索创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校友案例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把这些作为论文的资料依据。3、案例分析法。通过校友资料搜集,对校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目前创业课教学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4、访谈法。通过有效的访谈,获取访谈者的主观想法,可以获得较为深入的资料信息。本次访谈对象是创业课教师、在校学生和资料管理者,以增强课题分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课题首先依据创业课程的要求,探讨教学资源和校友典型案例教学资源的内涵、地位与作用。其次是搜集资料和组织访谈。对湖北师范大学进行校友案例资源的搜集,对教师、在校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中学校友案例教学资源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其影响因素。再次,为使校友典型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试图结合访谈建议提出其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最后,把校友典型案例与创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用具体的校友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探讨教学内容。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指.doc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课题指南(草案)1.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2.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3.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4.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的研究5.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和用人单位需求关系的研究6.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7.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的调查、分析与研究8.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9.高职大学生对专业学习与就业的认识的调查、分析与研究10.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研究11.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的关系研究12.高职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研究13.高职大学生假期打工(工作)与就业创业的关系研究14.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对接的研究15.高职教育和我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远程动态吻合的研究 16.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研究17.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就业的关系研究18.高职大学生维权教育与就业关系的

研究19.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的关系研究20.高职院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性研究21.金融危机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22.高职学生社团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研究23.中外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比较研究24.金融危机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25.高职女毕业生的就业研究26.《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高职学生就业的研究27.高职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28.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和就业创业关系的研究 29.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30.家庭状况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研究31.高职学生到农村就业的调查及展望性研究32.高职学生创业方向、方式选择的调查与研究33.高职学生创业风险的调查与研究 34.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的调查与研究35.高职学生独自创业与团队创业的比较、分析与研究36.国家优惠政策对高职学生创业影响的调查与研究37.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业就业相结合的研究38.高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的研究39.高职学生创业困难与对策研究40.高职学生“全程就业创业指导与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9311046575.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现状、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现状、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的对比分析 摘要:为了探明中外创业教育研究的不同特点,有效推进我国创业教育进程,研究以“创业教育”和“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为主题词,借助Citespace对667篇CSSCI论文及685篇SSCI论文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主要以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为研究基础,探索创业行为产生的具体路径;相比之下,国内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将重心放在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上,研究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改革方式对人才培养、高校就业率的影响,较国外微观化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宏观概念的探索。据此提出我国未来创业教育的研究方向,应从宏观概念研究向实质研究过渡,要基于理论内涵,探索创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具体作用路径等。 关键词:创业教育;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一、引言 以创新、创业为代表的“双创”政策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创业活动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创造以及就业结构改善

具有重要作用。[1]据《2016-2017年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创新型经济发展及创新效率驱动过程中处于活跃状态。然而,部分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700万的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人员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该群体的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2]因此,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我国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以中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的创业教育为对象展开研究,且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创业教育的现状[3]、理论比较[4]及生态体系构建[5]等方面,尚未归纳梳理国内外创业教育领域的具体研究差异。同时,多数研究将重心放在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方面[6],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创业教育的起源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比较而言,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作为知识要素和组织关系的描述工具,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知识要素的流动过程,梳理知识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源,运用Citespace V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中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挖掘和定性分析。通过对比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创业教育的演进趋势及研究方向,推进我国创业教育紧跟国际前沿,为我国创业教育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借鉴参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与启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与启示 发表时间:2008-11-14T09:42:20.593Z 来源:《新学术论坛》供稿作者:李霞 [导读]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创业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新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创业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新趋势。美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有着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其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发展的分析,对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得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创业教育美国中国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必须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逐步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起人,创业教育有着较成熟的体系和研究成果,其丰富的创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也可称为“创业精神教育”或“企业家精神教育”,最早始于美国。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我创业的能力,使更多的谋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重在对创业性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社会、谋求职业、自主创业的基础。[1]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扩展高等教育功能和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长远大计。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美国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的倡导,是美国经济的秘密武器。 (一)美国高教创业教育的发展 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在美国高校为MBA学生开设了《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2],这被后来众多的创业学研究者们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尔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新兴的中小型企业为美国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很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如微软的比尔·盖茨,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Dell 的戴尔等,他们都是创业的先锋和典范,这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2005年初的二十多年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由起初的127所发展到1600多所。[3]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创业学术期刊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先后开始设置创业学专业并授予学位。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己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稳定,可以说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 1.社会和学校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过去20多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美国政府专门设立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美国大学内部也基本上都设创业中心,把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或者直接创办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学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也非常重视,在创业教育部门任要职的大多都是该领域资深人士。UCLA的副校长Elw in V Svenson 博士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任斯里理工大学更是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现任校长Shirley Ann Jackson 在其提出的《任斯里规划》中同样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仁斯里Lally商学院院长亲自担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 2. 已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创业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和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其中包括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智囊团、创业研究会、家庭企业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另外,有一支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准备创业和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设在大学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随时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为创业提供服务。退休主管服务队(SCORE)是一个由具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咨询团,他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4] 3. 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稳定性高。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各院校都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如百森商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20门课程。哈佛商学院有5个专职教师,开设8门课程,另有32个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到创业教育。美国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鼓励和选派教师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很多大学商学院的教师都曾有过创业经历,或在教学的同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对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和创业的实践都有良好的洞察力,这样可以把教学和实际紧密结合,大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另外,美国高校还十分善于利用有效社会资源补充教学,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从事兼职教学,短期讲学,开设讲座,参与案例讨论,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评估。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资料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比“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了22万。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大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可能遭受毕业便失业的重挫。大学生就业变成了时下民生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其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

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 (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设了

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 表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部分课程1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国际化 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想方设法将海外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从全球范围内高薪聘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等优秀师资。以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为例,80%教师为外聘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来自企业或者在企业中担任外部董事,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掌握了较多科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2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1黄兆信、刘丝雨、张中秋.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60-164. 2张昊民、郭敏.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87-91.

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课题指南

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课题指南 《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 开发工程》课题指南 21世纪是国际公认的“创业时代”,以资本、劳动力、资源为支撑的传统进展模式正在向以知识、人才、信息为依靠的创新进展模式转变。“创新”、“创业”与“就业”差不多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中国也开始经历一场联动理念、知识、技能、资源的创业革命,并以产业为基点引发出实业界、学界和政界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和改进尝试。 为加快培养适应经济进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着力构建以观念创新、技能创新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承担《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项目编号:2001002002)的课题研究任务。按照课题研究的总体精神和差不多程序,我们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以便各专题或子课题负责人及全体参与研究人员明晰各自职责、确保执行成效,进而提交出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分工立体化进程明显加速,全球化深度关联的战略性竞争日益聚焦于“创新”、“创业”与“制造”。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差不多成为经济进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量。 新世纪的中国改革与进展正面临着生产力浓缩与转移、产业创新与技术支撑、人口素养提升与人力资本培养的三大难题,并集中表达于就业市场这一要紧载体。面对日益严肃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重点将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新型生力军。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进展理念,着力实施扩大就业的进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_以美国_德国为例_夏小华

作者简介:夏小华,硕士,教授,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校内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编号:2012jyxm331)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招标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创建及推广研究” (编号:SK2013B358)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4)06-0004-3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以美国、德国为例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 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行动、角色和目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借鉴 学习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美国;德国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看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之一。各高校也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逐步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观念、行动、角色还是目标等方面都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 一步发展,难以为国家培养出“引领性”人才。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观念:创业与创新有无联系。当前,我国高校对开展创业工作意义的认识大多基于 就业方面的考量,因而提出“以创业促就业” “先就业再创业”等诸多口号。大家普遍认识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必要鼓励毕业生通过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并通过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改善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因而创业与就业联系密切,谈到创业自然会联想起就业。正因为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引导部分高校着眼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发挥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建设“应用型高校” 。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 符合创业内涵本身之要义,因为创业蕴含着“创造职业”之意蕴,况且在一定程度上,创业确实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困局,因而高校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本无可厚非,但如把这一观点当做创业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不够全面,甚至顾此失彼。 美国和德国也非常重视高校创业教育,他们起步比我 们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创业虽然与就业相 关,但重要的是创业与创新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如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创业一旦与创新相联系,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一点从两国对大学类型的划分就可看出。他们将大学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个类别,并且创业型大学一定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国外学者又将创 业型大学称为“创业型研究型大学” 。反观我国的应用型高校一般是新建的或者是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这就注定了国外的创业型大学会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 育,培养“引领性”人才;而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则必然会注 重社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正是因为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美国的大学已然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德国是第一次学院革命的发源地,秉承洪堡理念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成为19世纪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但是后来,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发起了二次学院革命,并得以迅猛发展,大有超越这些研究型大学的趋势,迫使这些研究型大学走上“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当创新创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并实践时,德国的高校同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诞生了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一大批“创业型”大学,引领和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2.行动:内涵与外延孰重孰轻。 国外对高校创业教育行动的研究比较深刻,主要有 “行· 4·第14卷第6期2014年6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4No.6Jun.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