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总结

古汉语通论总结
古汉语通论总结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连词,介词

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的定义: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语。“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对谓语起修饰补充作用。

3.介词的特征(1)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

(2)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

(3)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

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

分。举例:A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B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战国策·秦策二》)

C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D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E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

(2)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

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

古之人与民偕乐

→民与古之人偕乐(X)

(3)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古之人||[与民][偕]乐

5.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而—连词:“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

A.表并列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并且”、“而且”、“又”

例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韩愈《送孟东野序》)

B.表顺接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或在事理上前后相因,两个部分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就”、“来”、“便”、“那么”、“于是”

例子: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表逆接(反接)

所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所转折。“但是”、“却”。

例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臣以

D.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例子: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修饰名词)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修饰动词)

启呱呱而泣(修饰形容词)

E.表假设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以”—连词:本义是“用”,本来是一个动词。

A表并列,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顺接,相当于“则”。例如:余折以御。(《左传·成公二年》)

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

C表转折,相当于“却”。例如: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D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由其中以望。(柳宗元《钴鉧潭

西小丘记》)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附注:“以”作连词,不同于“而”作连词的用法。

A“以”字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表示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为了”、“因此”。

B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由于”

(3)与—连词:“与”的繁体字是“與”,其实《说文》并收“与”、“與”二字。“与,赐予也。”“與,党與也。”

A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和”,例如: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例如: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4)以—介词

A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用”、“拿”等。例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表原因,“因为”、“由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

C“以”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即表时间,可译为“在”。“以”表时间的用法现在已不存

在。例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5)与—介词

A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和”、“跟”、“同”等。例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

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B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为”、“替”、“给”等。

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C引进比较对象,“同……(相比)”、“跟……(相比)”。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

附注:“与”和“以”的练习

1.唉!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

——与:介词,表施事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

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两个“与”: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与人佣耕,即

替人当雇工耕地。

4.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一》)

——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5.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与义帝发丧,即给义帝发丧。《史记·高祖本纪》作“遂为义帝发丧”。

6.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与: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

7.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语上》)

——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8.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与: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9.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与:连词,表示选择性的并列,可译为“或者”

“以”

寿毕,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楚人伐宋以救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连词,表目的。

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可译为“凭着、依靠”。

4.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连词,表目的

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标准、依据,可译为“按照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或情况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连词,表原因。

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以:连词,表修饰。

9.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10.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以:连词,表修饰。

11.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介词,引进施事的身份,可译为“用……身份

12. 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国语·晋语四》)

——三个“以”:连词,表并列。翻译:狐偃是他的舅父,仁惠而有计谋。赵衰是为公子死去的父亲驾驶兵车的赵夙的弟弟,有文彩,为人忠正。贾佗是国君的族人,多有见识,恭敬有礼。

第十四节词头词尾

词头

1.“有”

第一,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第二,“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例如: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

第三,“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2.“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例如: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词尾

1.“然”

“然”字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成了词尾的性质。词尾“然”是由指示代词“然”演变而来的。“……的样子”或“……地”。例如:夫子抚然、填然鼓之

“然”字加在形容词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非形容词也变为形容词

例如:文王闻之,喟然而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第十五节《诗经》的用韵

《诗经》用韵分析:

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从一章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交韵不属于换韵)

清代古音研究: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

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这是一种应该批判的注音方法,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第十六节双声叠韵

字母:古代的字母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的代表字称作字母

宋人36字母

第十七节古书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汉代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毛亨:西汉人,注释了《诗经》,称作《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寜《春秋穀梁传集解》

郭璞《尔雅注》郭象《庄子注》。

裴松之注《三国志》

唐宋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疏”:“疏”就是疏通的意思。“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因为汉魏时代的旧注,到唐代时一般人已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为疏通旧注而作的注解。它的说解比起汉注来要浅显详明些。

正义: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作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是正前人疏义的意思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

贾公彦《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一书。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李善《文选注》

宋: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孙奭(shì)《孟子正义》

洪兴祖《楚辞补注》

朱熹《周易本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元明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阮元《十三经校勘记》,陈奂《诗毛氏传疏》,

孙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

古注的类别

传注类:传、注、笺、诂、训

章句类: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集解类:把同一部书的各家注释都收集汇合,再加上自己的见解

义疏类: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音义类: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

补注类: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它与义疏相同,都是既释经文,又释注文

校勘术语:

“衍文:也叫“衍字”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误增的文字

脱文:称“脱”也叫“脱字”。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而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讹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

倒文:亦称倒字,指古文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错简: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

有意篡改:因为避讳伪造等原因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错误。

古注的常用术语

曰、为、谓之:“叫做”。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谓: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解释笼统、抽象的概念“是指”、“是说”被解释的词在术语之前貌,之貌:“貌”字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意为“……的样子

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相当于“如同、等于说”。之言、之为言: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

读若,读如: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如字:明词语读音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叫破读或读破

辞、词:注释在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的术语,也叫做“语助”

浑言(统言),析言:同义词的辨析。“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当为、当作:错字而须改正。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

A读如B如字C读曰D之为言

2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用来指出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是()

A脱B衍C当作D当为

3 .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

A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

B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

C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

D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4 《毛诗笺》的作者是()。

A毛亨B许慎C郑玄D孔颖达

5 .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

A指明同义词B说明文字的通假

C指明言外之意D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6 .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B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C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D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多项选择题

1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

A读若B之言C读如D之为言E当作

2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

A读为B读若C如字D读曰E读如

3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误字的是()

A如字B衍C当为

D读为E当作

4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或是仅仅用于注音的术语是()

A如字B读为C读若

D读如E读曰

5 .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

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E宋朱熹《诗集传

四、简答题

1 .写出十三经的书名及注疏者。

2 .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犹言。

第十八节古书的句读

句读: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又需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dòu)”。二者合称“句读”。基本上只起断句的作用。只有断句无误,才表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

标点古书的基本方法:

泛读全文,把握大意。

划分结构,点断古文。

.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古文今译的标准: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

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骈体文(或四六文):文体名,就是骈体文,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全篇多为四字六字的句子,且通篇句式都两两相对。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发展过程:

唐代多称它为时文,用来与“古文”相对。晚唐以后称为“四六文”,这是因为骈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到清代才叫“骈体文”。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优选稿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 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古汉语通论十一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一、定義:某個詞臨時用作其他詞類。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存在,如這個人真夠阿Q的。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相對少見的多。 二、常見的活用類型:名詞用作動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動詞的為動用法;動詞的對動用法; 三、活用情況分析 (一)名詞的活用 1活用作一般動詞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2名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情況相對較少,如: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史記·淮陰侯列傳)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詩經·小雅·斯干) 3名詞的意動用法: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附: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 (1)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戰國策·趙策)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2)名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作動詞 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3)名詞出現在助詞“所”後面,活用作動詞。 寡君未知所過也。(韓非子·難四) 乃丹書帛,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4)名詞出現在助動詞能可敢欲等後面,活用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名詞出現在副詞後面,活用作動詞。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秦人聞之,悉甲而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意: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此句為判斷句,故“兄弟”並未活用。 (6)名詞後帶有一個介賓結構,構成一個組合,活用作動詞。 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7)名詞出現在“而”前或後,活用作動詞 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公下)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4普通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一般充當主、賓、定語,用作狀語是一種臨時性的用法,從其表達意義來分有以下幾種: (1)表比喻:即用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為特徵來描繪動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其後秦稍蠶食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宜·過秦論)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 一、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 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比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韩非子·难二)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 “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 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蜩(蝉也)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如: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史记·范雎列传) “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胜世家)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 总结“与”字的词性和用法: 可作动词,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如“昔者仲尼与于腊

古汉语通论(四)

古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注: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如"试"字。详见古汉语通论(五)163页。),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於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於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试看段玉裁对"理"字的解释(注: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部。):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玄)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慎)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这样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本书在讲常用词的时候,近的引申义不另立一义,较远的引申义则另立一义,以便学习。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於了解词的本义。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试就上文所举的"向、道、理、长"四个字加以讨论。《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注:楷书"向"字的宀变为了。)。诗曰:'塞向瑾户。'"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向"字在甲骨文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释之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策)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赋的构成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试举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 (měng)渐离,鰅(rǒng)鰫 (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欢声,万物众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 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 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有时也是行政区。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於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注:冀州共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这些说法根据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注:此外还有少数特为军事而设的路,不领民事。)。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注:广东路又称广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古汉语通论十四一班没给这个重点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字。 (1)夫 “夫”(fu)字用於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今夫”的“今”已经虚化,不代表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略有“现在说到”的意思。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有的例子里确实还比较难以分别。我们主要还是从句子是否有明显的议论色彩和是否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来判断。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语气副词,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3)惟(唯、维) 惟——思考 唯——应答 维——绳索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