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再发一些植物方面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

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始红,亭旁种桔树。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松风亭前有松。柳阴路曲廊前植柳。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大树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由于某些园林历史悠久,往往遗留若干百年至数百年的古树,后人重建新园,并不因其妨碍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却视为珍品,充分利用这些古树,与山,池、房屋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与罗汉松,拙政园中部的几株大枫杨,留园中部的银杏与朴树,狮子林问梅阁前的银杏,都是利用古树的较好例子。

(一) 种类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当地大型园林的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园林亦有二,三十种至六、七十种左右。-

花木选用方面,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故园林中的树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过去苏州古典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艺

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于花木讲究近玩细赏,因而比较重视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对树木的选择常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封建迷信思想,在花木种类选择上也有许多反映,例如认为栽植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忧等,因此就使花木选用受到了局限。解放以后,在园林的修整过程中,批判了这些观点,花木的配植主要根据园景需要,同时注意结合生产,纠正和改变了过去那些局限,大大丰富了树种,美化了园景,有些花木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苏州园林常用的花木种类,按观赏植物学分,大致如下:

1.观花类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常绿的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月季、杜鹃、夹竹桃、栀子花、金丝桃、六月雪、瓶兰、探春、黄素馨、含笑等;落叶的有牡丹、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辛夷、蜡梅,紫荆、绣球、锦带花,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郁李、榆叶梅等。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是园中花台上的主要花种。海棠,紫薇因兼有姿态花色之美,山上、水滨、庭院等处无不相宜。海棠又有西府,垂丝、贴梗、木瓜之分,虽树形各异,都具有相当观赏价值,垂丝海棠花枝婆娑,园中栽植尤多。山茶与桂花既为常绿,又可耐阴,而且茶花色艳,桂花芬芳,故亦较多采用。蜡梅花香色美,是冬季的重要观赏对象,常作为院落种植的树种。

2.观果类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常绿的有枇杷、桔、香椽,南天竹、枸骨、珊瑚树等;落叶的有石榴、花红、柿、无花果、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果实金黄,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

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3.观叶类是园中不可缺少的树木。常绿的有瓜子黄杨、石榴,桃叶珊瑚、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落叶的有槭,枫香、乌桕、垂柳,山麻杆、柽柳、红叶李等。其中槭树种类很多,叶色姿态均有不同,是单株观赏或群植的较好题材。

4.林木、荫木类这类树木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因素,也是园林植物配置的基础;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榉,朴、糙叶树、槐、枫杨、臭椿,楝、合欢、梓、黄连木、皂荚等。其中枫杨生长较速,枝干盘曲,树冠有浓荫,容易形成葱茏的佳境,园中应用颇多。

5.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故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常绿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匍地柏等;落叶的有紫藤、凌霄、爬墙虎,葡萄等。其中紫藤除攀缘外,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木香花千枝万条,香馥清远,园中颇喜采用。

6.竹类性喜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姿态挺秀,经冬不凋,与松柏并重。由于生长快,不择阴阳,墙根池畔,皆可种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箬竹、石竹,观音竹、寿星竹、斑竹、紫竹、方竹、金镶碧玉竹等。其中象竹竿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绿意盎然。箬竹叶阔,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阴屋隅,或用以填补空白,遮挡视线。

7.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草本植物常见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蝴蝶花)、紫萼、玉簪、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虎耳草等。其中芭蕉多植于庭院,窗前或墙隅,姿态扶疏,绿荫如盖。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二) 配植形式

苏州古典园林根据花木的种类、姿态,色香等不同的特点,在配植方面有不同的形式。孤植是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单株孤植尤其适合于小空间近距离观赏的要求,因此常作为庭院景物的主题。例如拙政园玉兰堂前的玉兰与桂花,网师园射鸭廊前的红叶李,小山丛桂轩侧的蓑衣槭等。有时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或植于池畔,以增加水面生动的倒影,例如环秀山庄假山上斜出绝壁外的紫薇,网师园竹外一枝轩前的黑松即是较好例子。以姿态优美的花木孤植于建筑物附近或桥头、路口、水池转弯处,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它能起配景或对景作用,可丰富园景的构图。如拙政园梧竹幽居亭前的枫杨,网师园桥头的白皮松等。孤植作为树群旁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的单调,丰富观赏内容,例如留园东北部象竹林前的广玉兰、西部枫林中的银杏等。

同一树种的群植和丛植,容易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同时使园景产生变化。如拙政园的枇杷园遍植的枇杷林,留园中部闻木樨香轩周围的桂花林,留园、沧浪亭与狮子林的竹丛,拙政园远香堂前的广玉兰,怡园的梅林等,或以观赏取胜,或以芳香见长,或因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园中弓1人入胜的景色。多种花木的群植和丛植,犹如作画构图,,错落

有致,同时又不妨碍每一树木本身特性的发挥。群植要处理好常绿树与落叶树的配合,常绿的松柏比较严肃,落叶树较为活泼,但入秋后有萧条之感,故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处多采用混合的树群布置。在布置时,一般都是大乔木与小乔木互相搭配,下面间植灌木或竹丛,以达到轮廓起伏,层次变换的效果。

不论同种花木或多种花木的群植,都要力避整齐划一,形体重复,务使大小、前后、左右配植适当,互相呼应。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很多,因此植物配植的形式也因地制宜,随之而异。

小空间内的植物配植以近距离观赏为主,常用于房屋的前庭、后院以及由廊子和界墙所构成的小院内。这种小院,视距短,景物少,要求配植形态好,色香俱佳的花木,有时还配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以白墙为背景,形成各种画面,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墙上映出深浅不同的阴影,构成各种生动图案。其常用花木有竹、天竹,蜡梅、山茶、海棠、芭蕉等,稍大的庭院,多用玉兰、桂花、紫薇、梧桐、白皮松、罗汉松、黄杨、鸡爪槭等。为控制树形不使枝叶过分繁密,宜常加修剪。此外还常以藤萝类植物攀缘于白墙面,以破其单调,使有限空间绿意浓郁,并增加层次变化。如留园的“华步小筑”小院内的爬墙虎,网师园撷秀楼后院的凌霄,王洗马巷七号某宅书房一侧墙面攀盖的木香,庙堂巷壶园墙上的爬墙虎和络石等都是较好例子。至于白墙前植月季、蔷薇,开花季节更为绮丽夺目,在各园中也颇常见。。

大空间内的植物配植,多采用树形高大的乔木,使之在构成园林轮廓线,加强建筑物之间的构图联系,划分园内空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拙政园中部池南起伏错落的轮廓线,主要靠树木与厅堂,曲廊、亭榭构成。留园中部靠池南的一株青枫,将低矮的绿荫轩与高大的明瑟楼联为一体。庙堂巷畅园由于园的空间较狭长,在池侧和池南以高低不同的树木分层配植,使园内空间层层深入,避免了一览无余之弊。其次是以一种树木作为主题间植其他树种,如狮子林山上的白皮松,留园中部山上的银杏及西部山上的枫林都能起主题作用。此外,用多种树木交错配植,疏密相间,也能增加景深层次,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 花木与房屋、山、池

1.房屋附近的花木处理

房屋附近的花木,除遮荫、闻香与观赏外,还能配合建筑丰富景面构图。如留园曲溪楼前的枫杨,拙政园远香堂前的广玉兰,怡园藕香榭一侧的白皮松等,无不对园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厅堂前后布置花木,宜选色、香、姿兼备者,为了不影响建筑的外观和采光,不宜多植,且大树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临水的房屋,为了欣赏池中景物,临池一面多不植小树丛。建筑前植少数花木,以不遮挡视线为佳,或在廊后植高大树木作衬托之用。园中亭子,无论位于山上或水涯,必翼以树木,不使孤立。配植方法大体有二种:一种是将亭子建于大片树丛中,如留园西部的舒啸亭,沧浪亭的山亭等;另一种是在亭旁植少数大乔木作陪衬,再配以低矮的花木,如拙政园的绣绮亭、狮子林的扇面亭等。

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在采光用的后窗外,为了遮蔽围墙,每植竹丛或其他花木,绿意满窗,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走廊,过厅和

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便于欣赏景物,所以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半掩窗扉,若隐若现,富于画意。

2.山上花木的配植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其花木的选择与配植多能与山的大小、形状相称。对于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较高大的落叶树和较矮的常绿树错综配植,构成山林的主体,其下配以较低矮的灌木丛,再下植箬竹或草花之类,以适当掩盖山下叠石与池岸。自远处眺望,整个山林,莽莽苍苍,青翠欲滴,山林内则枝叶相接,浓荫蔽日,宛然如置身于真山中,拙政园中部二岛和沧浪亭土山即有此意。所谓上中下三层树木,不是全山一律如此,有时将灌木略去,或将箬竹略去,使二层与三层间互相交错,成为有变化的构图。使用此种方式的山林,树木的种类自然较多。其中落叶树的数量,往往超过常绿树,为了发挥山林的自然风趣,树木亦任其自由发展,使之负势竞茂,互相轩邈。对于石多土少的假山,为了显示山石峭拔,不但树下较少配植灌木与竹丛、花草,树木的数量也较少,栽植亦较稀疏,如狮子林、怡园、留园及环秀山庄等都是如此。至于常绿树与落叶树的配合,往往随意处理,不拘一式。如怡园与狮子林皆于山的主要一面植常绿树,其后部用落叶树衬托;反之,留园中部的假山,植落叶树于主要一面,而常绿树隐于西侧。石壁上的树,无论其下有无池水,每选择姿态虬曲的松、朴或紫薇等。因这些树木为了接受阳光,枝条向外发展,再加适当修剪,自然斜出壁外,形成优美的形态。怡园池北的白皮松、留园中部的朴树和拙政园远香堂前黄石假山上的糙叶树等都是如此。3.水池旁的花木配植

水池旁的花木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临池房屋左右前后栽植少量形体较大和姿态富于变化的落叶树与常绿树,一方面作房屋的陪衬,同时可将不同体形的房屋联成为一气。例如网师园池周的树木数量很少,但却起了陪衬园景的良好作用。

池的两岸所植花木,其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拙政园小飞虹北侧的花木配植即是一例。

池岸的花木,每以较大的落叶树为骨干,配以各种较低的花木与少数常绿树,由于树冠自然外斜,往往构成婀娜多姿的优美形态。若池岸较高,则植下垂的迎春,探春,或以薜荔、络石衍蔓石面,再上植萱草、玉簪花、蝴蝶花、凤仙花、六月雪、秋海棠等,使与后面较高的花木产生层次对比。至于池岸路边的花木配植,则以稀疏为宜,常间植几株乔木或布置少许灌木,既可丰富池岸景面,又不遮挡观赏视线,如拙政园中部二岛间的通路与网狮园沿池的路边花木配植就是采用这种手法。

池中倒影,无论盛夏隆冬,雾晨月夜,或平澈如镜,或微风吹拂,都可构成美丽的画面,所以山下、桥下与临水亭榭附近,一般不栽植荷花,即欲栽植,也要控制其生长。否则池水清澈明净的特点,被破坏无余。睡莲的花叶较小,且超出水面不高,最适用于小池。此外,拙政园水湾一角配植的芦苇,亦能增加自然风趣(6—96)。各种水藻较少使用,仅配合鱼类偶而点缀少许。

(四) 花台、盆景

1.花台

花台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运用甚广,常见于厅前屋后,轩旁廊侧,山脚池

畔。不论用湖石或黄石叠成,形式都很自然,仅少数用砖石砌成规整形体。前者平面和立面都采用不规则的构图,其上配植花草树木,辅以石峰,石笋等成为一幅自然图景,怡园锄月轩(藕香榭)南的湖石花台是较好的例子。

花台上常用的草花有芍药、芭蕉、萱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菊花、鸢尾(蝴蝶花),紫萼,玉簪,书带草,虎耳草等。木本花木有牡丹、杜鹃、石榴,丁香,梅、海棠、山茶,天竹,蜡梅、绣球、紫薇、迎春、木香等。这些花木通常根据花期搭配,构成春夏秋冬四时景色。

2.盆景和盆栽

盆景和盆栽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常见的观赏内容,它们的灵活性较大,不仅可供室内陈设,还可作室外花木填空补缺之用。

盆景的特点是能把自然界的真山真水或老树的苍劲姿态缩仿在小小的花盆里,形成一幅幅有生命的立体风景画。从形式上可分为旱盆、水盆、水旱盆三种。盆景在我国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应用甚广。厅前开阔的平台,往往不建花台,而置大小盆景,以供观赏。网师园琴室前的庭院所置大盆景是花台的缩影,与周围环境的配合甚为得宜。

盆栽在广义上属于盆景一类,它是在盆或缸内栽植经过艺术处理的花木。盆栽中以树桩最多,又称之为盆桩,经过多年修剪攀扎等艺术加工,使其成为老树的形象。这种盆栽植物一般树干矮小苍老,枝条虬曲,或于盆内点缀一二石块、石笋作为陪衬。盆栽现在也通常列入盆景之内。

此外,盆花与其他盆栽的观果、观叶类植物的使用也很普遍。

苏州古典园林之理水

苏州古典园林之理水 作者:发表时间:2007-01-02 10:03:56 来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的来源。古代匠师长期写仿自然,叠山理水,创造出自然式的风景园,并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和再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州位于江南平原地区,河港纵横,地下水位较高,便于开池引水,因而多数园林以曲折自然的水池为中心,形成园中的主要景区。同时,在雨量较多的苏州一带,掘地开池还有利于园内排蓄雨水,并产生一定的调节气温、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又为园中浇灌花木和防火提供了水源,因此,水池成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所常具的内容。 在组织园景方面,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这是由于明净的水面形成园中广阔的空间, 能够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再与幽曲的庭院和小景区形成疏与密,开朗和封闭的对比,为山林房屋展开了分外优美的景面,而池周山石、亭榭、桥梁、花木的倒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都能为园景增添生气。因此环绕水池布置景物和观赏点,久已成为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较大的园林,水池还往往支流纡回盘曲,形成许多小区景。有些园林更有溪涧、水谷和瀑布等。 (一) 池面处理 园中池面宜于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有水乡淋漫之感,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如网师园的水池,池面集中,池岸廊榭都比较低矮,所以给人以开阔明朗的印象。分则潆回环抱,似断似续,和崖壑花木屋宇互相掩映,构成幽曲的景色,如拙政园的水面被池中二山及房屋,曲桥、竹丛、树木等划分为几部分,而以远香堂北面池水为中心,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重重,景物深远不尽,自梧竹幽居西望,或自小沧浪北望,或自荷风四面亭看香洲和倚玉轩,都有这种效果。不过聚分之间,须依园之大小斟酌处理,大抵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多分,仍宜留出较大的水面使之主次分明。 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要因地形,池面大小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地处理。大致是庭院和小园林多作简单形状的水池,周围点缀若干湖石,花木和藤萝,再在池中养鱼,植睡莲等,如畅园,壶园。中型园林一般采取山池、花木和房屋综合处理的方式,但因面积不大,池面处理仍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水池一角用桥梁、水口等划出一、二小面积的水湾,或叠石成水涧,造成水源深远的感觉,网师园即是这类例子。狭长的水池也是中、小园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各园布置方式不同,壶园、畅园、鹤园及半园都在水池一端架桥,将水面分为主次两部分,以增加层次和变化。怡园则以曲桥和水门将水池分为三部分,形状狭长曲折,不但主次分明,而且能配合水面的大小,将山石花木与厅堂、旱船等组织成不同的风景。在以假山为主题的园林中,往往用狭长如带的水池环绕于山下或伸入山谷,以衬托山势的峥嵘和深邃,使山水相得益彰,环秀山庄就是这种例子。 面积较大的园林如拙政园和狮子林,由于园内分为若干不同的景区,故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其中拙政园在主池以外,或以支流潆回于亭馆山林之间,或导为水院,更觉变化较多。该园中部的水面仅占园内面积的五分之二,可是由于布置得当,却富有江南水乡气氛。 此外,还有个别园林将水池置于山洞中,如洽隐园的小林屋洞,洞中积水为池,有曲桥导入洞内,较为别致,再如小灵岩山馆,于池北建大小二水洞相连,也是少见的做法。 总之,苏州诸园水池形式各异,而以狭长形占多数,因为这种形状的水池从纵长方向来看,不但风景有层次,而且在池水交汇的水口和转折之处,以桥梁作为近景或中景,可使园景更为深邃。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划分水面的方法常因池面大小而不同。水面宽广,可用岛屿来划分,如拙政园中部和留园中部池中小岛。其中拙政园二岛之间仅隔一水峡,既分而又有联系,互相掩映而有层次。由于私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苏州古典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始红,亭旁种桔树。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松风亭前有松。柳阴路曲廊前植柳。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大树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由于某些园林历史悠久,往往遗留若干百年至数百年的古树,后人重建新园,并不因其妨碍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却视为珍品,充分利用这些古树,与山,池、房屋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与罗汉松,拙政园中部的几株大枫杨,留园中部的银杏与朴树,狮子林问梅阁前的银杏,都是利用古树的较好例子。 (一) 种类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当地大型园林的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园林亦有二,三十种至六、七十种左右。- 花木选用方面,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故园林中的树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过去苏州古典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于花木讲究近玩细赏,因而比较重视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对树木的选择常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封建迷信思想,在花木种类选择上也有许多反映,例如认为栽植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谐音玉堂富贵,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忧等,因此就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时间流程中的季相美: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 而一年四季除了显示气候冷热变化外, 更鲜明地显示了山水花木的具体形象变化, 都可以称为季相美。植物景观的空间审美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 无论是从其层次、意境等许多方面看, 均有突出特点。 运用植物同其它造园要素创造出一个“入狭而得景广”的壶中天地, 才能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材料, 使产生不同的冠形、色彩、叶形、高低等变化。引起观赏者视觉变化, 从而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 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在一条稍有弯曲的园路旁, 分段配置不同的花木; 也可结合山石、池水、房屋、亭廊等, 用花木或衬托、或掩映; 或是芳香袭人的兰桂, 或用晶莹碧透的蕉叶等随势配置。观者稍一变换位置, 便能看到不同的植物景观和植物与相应的山池建筑组合的景观,这便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它的形成,就是依赖植物的烘托和掩映。于是, 空间感觉由此而得到扩大。景虽小而天地自宽, 使园林有限空间范围, 引伸到宽广的多维空间中。正因园林植物景观具备了这种空间艺术效果, 从而引发出欣赏者的无限空间意趣和联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 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瑰丽的想象、思想的情趣, 抒发出激情和友情的理念, 不但含意深邃, 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林, 适宜的植物配置, 涉及到文化和技术两方面内容。如两者结合, 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文化内容若是植物景观配置的“意”,那么技术内容便是“匠”。植物景观配置的“意”和“匠”概述植物景观配置的“意”是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造园主的审美观、宇宙观、人格观的互相融合, 并使之反映到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观。城市土地面积有限, 难以广拓园地, 只能在造园技巧上作艺术的安排,力求做到“壶中天地”景象。这是受景观的支配, 也是园林艺术上的需要, 兼顾这两方面的统一, 就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植物配置, 使城市山林既能寄寓心志, 又能使生活环境形成安乐、舒适的理想天地。而植物景观配置的“匠”是“意”的贯彻和保证,“匠”是把配置的意图落实到园 林, 即把植物材料按配置意图种植在园中适宜地点, 经养护使之成活、成景的措施。所以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 中国园林中的花草树木, 贵精不在多。音乐重旋律, 书画重笔意, 花木重姿态重视花木的姿态, 是中华民族在花木审美上的一大特色。线条的艺术是中华民族诸艺术之源: 树木本身就是自然的线条, 或柔和或幼拙, 从动的线条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文绘画的含蓄之美。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轩 名, 实是对园景的写实。轩南远山近水, 轩亭、曲桥, 树坛中园柏、罗汉松姿如画, 自成天趣, 不愧是一幅天然图画, 今树龄都已十分古老, 自然更富气势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树、古树, 以其高大的躯干遮掩了天空的一角, 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 小空间使乎也是无止境似的, 狮子林的古银杏、留园中银杏、樟等大树, 都起着丰富园中山林空间功能, 加强了立体效果, 这可以说是树姿的景观功能。

苏州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1

苏州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 【摘要】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颇享盛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学价值;艺术;文化;自然 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古典园林式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艺术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旅游者。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将人们对自然、人文等感官印象所提炼的美学特征赋予到园林中去,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可谓是穷尽心力,动用一切可能的造园要素来迎合表达的需要,创造出闻名遐迩而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私家园林。 一、苏州园林概述 苏州是江南园林群芳荟萃之名城,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增补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 (一)贴近自然,融入自然 强调自然风貌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的痕迹,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师法自然”。中国古人认为自然山水是美得典型,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极力达到凭山临水,山因水活,水得山势的效果,力求以山青绿水构成园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修订版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州园林植物概述 廖星 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 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 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

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 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 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 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 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比较于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苏州园林更注重文化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在悠远意境的创造上更胜一筹。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美学概念。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案例,从虚实结合、含蓄与朦胧两个角度阐述其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借景含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在造园实践和建筑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有着独特的体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之美,而就是在于艺术意境之美。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一座单独的建筑、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样的意境能够给予观者更为丰富的美的感受。 一虚实结合 一处园林的大小、规模是有限的,怎样将大自然的万水千山缩略于园中,得其神髓与意境,怎样小中见大,在有限中见出无限,是造园家为园林布景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苏州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常常采用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感。 沈复《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时,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①可见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分景和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间感,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

苏州园林之植物

年03月15日 15:25 阅读(0) 评论(0) 分类:收藏soso权限: 公开?字体:中▼ o小 o中 o大 ?更多▼ o设置置顶 o权限设置 o推荐日志 o转为私密日志?删除 ?编辑 苏州园林之植物 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 苏州园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花木本身的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阴屋隅;松、柏、榆,枣、丝兰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花木的姿态、线条、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植。 “远香”原由荷花引伸而来(见宋周敦颐《爱莲说》),远香堂面临荷池,故名。“倚玉”,据明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轩前原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张冲 (琴岛学院,建筑学,学号:20080602066) 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 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 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湘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 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风景园林。湖多在天然水体的基础上略加人工开挖而成,周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 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型在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把握。 (三)造河 河流是长而流动的水体。园林中的河流借助自然水系,一般都富余,而且具有天然旖旎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摘要:不论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1]。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丛植 1.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2]。 2.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

苏州古典园林32714

苏州古典园林之留园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它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其中,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 这里,我想主要介绍吴中第一名圆——留园。 留园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 拙政园齐名。坐落在 苏州市阊门外,始建 于明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整体介绍: 留园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 有 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 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 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 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 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Les jardins classiques de Jiangsu -Le jardin classiaue de Jiangsu est célèbre par son paysage pitoresque et sa riche patrimoine culturelle ; ce jardin s’appelle aussi Yijiangnan ;?a vaut dire Mémoriser Jiangan(le sud de la rivière jaune) . -La famille riche traditionnelle se déplace avec la chaise à porteurs ,ce cour est le parking de la chaise à porteur . -Devant la porte d’entrée ;nous voyons une décoration sur le sol , elle présente 5 chauve-souris volent autour un signe .car l’habita nt médirional croit que 5 chauvre-souris portent 5 vertues :bénédiction ,pouvoir ,longue vie ,chance , richesse ,et les décorent la maison peut porter la bonheur . -Le plan du jardin de Jiangsu :le jardin de Jiangsu compose 2 parties , elles sont construts par deux municipalités de Nanjing et de Suzhou, maintenant nous sommes dans la parties du jardin de Suzhou . -Pièrre de Taihu : ici on voit des pièrres se dressent à un montagne artificiel; la pièrre Taihu est très connue dans la domaine jardinière , est un élément indispensable dans la construction traditionnalle chinoise et le Fengshui. 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La répartition des batiments représente l’ingéniosité et la sagesse des constructeurs dans l’ancien temps.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le Jardin Zhuozheng (Jardin de l'Humble Administrateur) est le plus grand et le plus représentatif des jardins de la ville. Il date de l’ère Zhengde des Ming (de 1506 à 1521). Son actuelle physionomie date de la fin des Qing (au début du 20ème siècle) et il occupe une superficie de 62 mu. Tout le jardin est caractérisé par des paysages au bord de l’eau et la superficie des étangs représente un cinquième du total. Tous les batiments sont au bord de l’eau ; il y a la salle Yuanxiang, le pavillon Xuexiangyunwei, le pavillon Daishuang, le pavillon Liuting, la salle du datura stramoine et la salle des 36 canards mandarins. La répartition architecturale dans ce jardin est habile et harmonieuse ; le style est naturel.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姓名:王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指导教师:陈薇20070607 摘要摘要。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相比“叠山”而言,“理水”更依赖于自然条件。正所谓“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园林“理水”往往须设法引河JII、湖泊、涌泉为水源.再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整理,不似建筑、假山等可以人力为之。因而,在造园之初,就常以水源丰沛与否作为。相地”准则之一,而造园之时,“理水”手法也最无定式可循,亦最见造园者之高下。“水”也是系及城市盛衰的命脉.中国古代建城立都,往往力求近水并通过营建水网解决城市的军事防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防洪防火和林园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苏州位于太湖东北,有江南水乡泽国的地理优势,唐宋以来,就以其日趋完善的城市水网体系与日渐繁盛的私家园林著称。论文选取由宋代至清代的苏州古城这样一个典型的时空背景,以古典园林与城市水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通过整理分析与推理研究.初步总结出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研究大致分两条线:一方面通过对历代所记载的苏州城内园林进行普查与整理并进一步对其分布以及相应时期的古城水系进行复原性研究,以此分析两宋以来苏州古城的发展变迁对造园活动的选址与分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在前一过程中对苏州园林普查及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选出各类优秀的园林理水案例以及引用城市水系造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历史考证与实地调研,层层分析总结出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理水手法与体系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全文字数:90700余字图片:78余幅表格:5幅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理水,城市水系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研究生签名:j母L导师签名:率日期:‖‖·尹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缘起“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因素。正如明代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所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1,“水法”和“山法”在中国古代造园家眼中,即是造园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尤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多以水组景,增添景物的柔美和妩媚,“水”也就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然而相对于研究成果丰富的“叠山”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很少。即便是在中国古代的造园巨著《园冶》一书中,也没有专列关于理水的篇章,其相关内容只穿插于“相地”、“掇山。等章节中。至于对中国各地古典园林理水风格与手法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研究与总结的论著就更为少见了,所以说,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仍是急待整理的遗产。“理水”理论研究之少,正缘于“理水”研究之难。明末诗人王永积就曾说:。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2.在无水地区,。理水”就无从

(完整版)苏州园林调查报告

目录 一、卷首语 二、团队合照 三、团队介绍 四、苏州园林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总结报告 五、苏州园林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个人报告 苏州园林风貌及造园艺术…………………作者:袁雯菁苏州园林的现状……………………………作者:吴乃蕴苏州园林的破坏与保护……………………作者:柳叶苏州园林的开发与利用……………………作者:韩悦崎苏州园林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杜晓芬苏州园林问卷调查总结及心得……………作者:徐雅婷六、苏州园林的美丽风貌(彩页) 拙政园…………………………………………彩页1~3 狮子林…………………………………………彩页4~6 留园……………………………………………彩页7~8 网师园…………………………………………彩页9~10 沧浪亭…………………………………………彩页11~12 (封面——烟雨江南;封底——沧浪美景)

团队介绍 团队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苏州园林调查小分队指导老师:吕艳(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班主任)小组成员: 组长:袁雯菁(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组员:吴乃蕴(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柳叶(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韩悦崎(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杜晓芬(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徐雅婷(历史文化与旅游系0801班) 团队实践目的: 苏州市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乡,气质婉约是它的特色,正因为苏州是这样的历史名城,才孕育了具有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 本次活动以记录苏州园林风貌为主要目的,弘扬苏州园林文化,展示苏州的绝美风光,突显其旅游价值,同时记录苏州园林的破坏情况,针对此类情况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调查苏州园林的开发度,针对苏州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提出苏州园林更好的利用方案,在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弘扬园林文化,使苏州更好地走向世界。

苏州园林植物配置概述

苏州园林植物概述 廖星 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臵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 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 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 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

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 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 1.3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 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 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 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 从树木的花、果、叶等形态来看;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春天盛开,气息豪放。梅花随小,“一树独先天下春”。玉兰树之花,亭亭玉立。合欢的头状花序呈伞房状排列,花丝粉红,细长

苏州园林的植物美

苏州园林的植物文化 一、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作用 “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花木的神奇作用,人们总会有意无意中身受神领。 走进苏州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充满生机的繁花芳草、嘉木修竹,顿感精神爽朗。与游园有异趣同感的还有观看古画时的心曲变化,欣赏古代山水画的人,都会被画面上或青翠、或葱茏、或婀娜飘逸、或亭亭玉立的各种花木景观所吸引,沁人心肺,神向往之。这就是花木的神奇作用。正如宋代大画家郭熙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因此,园林有了植物,才会有生机,才会呈现出华滋之美。 一、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作用 植物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凡是园林都离不开植物。 只要对“园林”一词稍作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文化含义。著名园林学家童寯曾有精辟解释:古字“園”,是一个非常象形的文字,直接告诉人们园的主要内容:“□”是围墙,“土”者形似屋宇平面,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字似石似树,植物的造景作用已经在这个古字中表现出来。“林”字更说明花木是园林构成的重要因素。 苏州园林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多方面的。作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花木配植上或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上得到启发,甚至直接运用绘画手法,花木造景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显著特点是“处处如画”,成为人们欣赏、休息和起居生活的理想环境。

古代造园家巧妙利用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使园林景观用材不多,而顿生意气,古松而显苍劲,柳枝而露柔和,柏与花交植而呈刚柔相济。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的桧柏苍然耸立,白皮松满枝苍翠,古意盎然;拙政园中部池畔多植柳树,轻丝拂面,楼台掩映,柔情醉人;留园的古木交柯,为古柏与山茶交柯连理之景,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画面,耐人寻味。 古代造园家还巧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妙利用树形的大小、枝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造成自然山林的效果。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植适当的常绿树,与山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结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颇有天然野趣;沧浪亭大假山上亦是落叶树与常绿树混植,箬竹披坡,花木点缀,横生崇阜山林之气。 古代造园家还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花木的季相可以增添园林中许多绚丽的色彩和美丽的形姿,使观赏性大大增强,是造景的常用手法。如国色天香的牡丹,含羞欲语的月季,临风婀娜法人丁香,灿若云霞的杜鹃,垂丝如金钟悬吊的海棠,贴梗夸夸如艳株的紫荆,等等,使园林四时景色不同,怡情悦目,百游不厌。如各园林中的玉兰和牡丹,侧重表现春景;紫薇、荷花,主要供夏天观赏;枫林、桂花、菊花,构成秋景;山茶、天竺、腊梅,则为冬景。 因此,花木既是园林中的造景素材,也常常是观赏的主题。苏州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花木命名,以表达景物的特点和寓意。如拙政园有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荫路曲等,留园有绿荫轩、闻木樨香轩;网师园有小山丛桂轩、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沧浪亭有闻妙香室、翠玲珑、藕花小榭;狮子林有暗香疏影楼、问梅阁、双香仙馆、修竹阁;艺圃有爱莲窝、渡香桥、香草居、耦园有藤花舫、储香馆;退思园有水香榭、菰雨生凉轩、桂花厅;怡园有锁绿轩、金粟(桂花别名)亭、藕香榭、碧梧栖凤,等等。这些以花木命名而别具匠心的景物,无不体现出园林主人高雅情趣,又都有极佳的观赏效果,因此成为人们游园时必到的景点。 二、园林中的古树名木 由于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有大量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萝,可供四季观赏。一般较大的园林有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