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一.西医---症状鉴别:1).发生的急缓:急起伴发热者疑为感染。
青壮年骤然发作,不发热,伴呕吐,意识障碍,疑为颅内动脉破裂或者脑血管畸形导致出血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缓慢进行性加重且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肌收缩性头痛,或者是眼耳鼻齿等疾患所致;慢性发作性可考虑为偏头痛。
2).头痛的部位:一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颅神经疼痛;眼球周围或眼眶上部头痛多见于青光眼;弥漫性全头痛多见于颅内或者颅外急性感染;颞部头痛伴有搏动可考虑颞动脉炎;枕部持续性、浅表性疼痛疑为枕大动脉炎;项部剧烈疼痛伴项强者考虑直性颈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
3).头痛发作的时间:规律性晨间痛见于鼻窦炎;晨间加剧的慢性、进行性头痛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在夜间发作,伴同侧眼及面部发红,发热,流泪,流涕,鼻塞,颈静脉充盈等,多见于组织胺性头痛(也叫丛集性头痛);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况且多在中午发作,持续数小时到2---3天,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的头痛为短暂的发作性疼痛;颅脑外伤性头痛有明确的外伤史。
4).头痛的程度:剧痛见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脑肿瘤的疼痛中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可能较轻或者疼痛中等;眼耳鼻齿源性头痛一般为中等。
5).头痛的性质: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暂的剧痛,沿三叉神经分布放射,为三叉神经疼;有吞咽动作诱发头痛的或者使头痛加剧的,见于舌咽神经痛;搏动性或者跳动性头痛,见于高血压或者血管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脑肿瘤等。
6).头痛伴随的症状:伴剧烈呕吐者见于颅内压增高,如脑炎,脑膜炎等;头痛开始发作时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症状,高峰时呕吐,呕吐后头痛减轻,此为偏头痛;头痛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神情呆滞,表情淡漠或者欣快感者,应该注意额叶肿瘤;慢性,头痛剧烈,神情逐渐不清,应该注意脑疝的发生;头痛伴复视,呕吐,发热的青壮年,应该注意是否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慢性头痛,伴视神经乳头水肿者,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二.中医的辩证与施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有是髓海之所在。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的中医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头痛的中西医治疗

头痛的症状鉴别
加重、减轻、诱发原因: 颅内高压性头痛—俯身低头加重 颈部急性炎症头痛—因颈部运动加剧
/
症 瘤 伴 伴 全 伴 失 伴 伴 伴 呕 伴 状 癫 视 身 颈 语 头 发 眩 吐 剧 鉴 痫 力 痛 部 : 晕 热 晕 后 烈
: 障 :僵 脑、 : : 减 呕
别 脑 碍 脑 硬 出 呕 急 脑 轻 吐
头痛的症状鉴 别
发病情况:
急性起病,伴发热---感 染性疾病
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 无发热—颅内血管性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进行性头痛,伴呕吐 等—颅内占位性病变
头痛的症状鉴别
部位 : 额 顶 颞 枕 单侧 双侧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额部或者整个头部 颅内感染性头痛----全头部 眼原性头痛—浅在,局限在眼眶,前额,颞部
丸、川芎茶调散
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肩背,恶风畏寒,遇 风尤甚,口不渴,苔薄白
治法:疏散风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或吴茱萸汤加减。 川芎茶调散: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吴茱萸汤: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风热头痛
一.症状:头痛而胀,甚者头痛欲裂,发热或恶凤,面红目赤,口渴欲 冷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
、人 心际 情关 压系 抑紧 、张 愿、
、因 妄: 想精 )神 。因
素 ( 焦 虑 、 抑
张 性 头 痛
三叉神经痛
原因:原发性多见于中年及以上。 继发性有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 膜炎、多发性硬化。
部位:颞侧三叉神经分布区
特征:短暂发作性剧痛,刀割样、 触电样、撕裂样、烧灼样、针刺样
诱因:进食、讲话、洗脸、刷牙、 吞咽、寒热刺激等
内 : 膜、 血吐 性 供 : :
中医内科学“头痛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考点

中医内科学“头痛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
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考点关于“中医内科学“头痛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考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头痛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2)辨头痛的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痛和低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劳累、压力等。
中医认为,头痛低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头痛低烧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头痛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风寒: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2. 外感风热:因感受风热之邪,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3. 湿热内蕴:因体内湿热内蕴,湿邪上蒸,热邪侵袭,导致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4. 血瘀: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外感风寒(1)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3)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2. 外感风热(1)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连翘、黄芩、栀子等。
(3)代表方剂:银翘散。
3. 湿热内蕴(1)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风解表。
(2)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泽泻、猪苓、白术等。
(3)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4. 血瘀(1)治疗方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常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五灵脂等。
(3)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2. 拔罐疗法(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将罐吸附于穴位,留罐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 推拿按摩(1)手法:按揉、拿捏、点按等。
(2)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等。
4. 中药泡脚(1)药材: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3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跌仆损伤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 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 .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 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真头痛等相鉴别。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病,爆炸样,持续不止,伴颈 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喷射状呕吐。 见于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即轻重(久暂)
内伤头痛:病势轻(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 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
外感头痛:病势剧,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 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
【概说】
• 头痛是常见的疾病,也是许多疾病普遍存在的一 种症状。 • 我国有近90%的男性和95%的女性一生中有过头 痛的体验。 • 头痛不仅发生于成人,亦见于小儿。
【概说】
流行病学资料: 1 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 发病率达到5% 2 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 3 男女比例:1:4
【概说】
(3)《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痛
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 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 萸。” (4)《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
西医疾病范围
•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 中。 • 我们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 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 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
【概说】
(2)《伤寒论》
遵《内经》六经头痛之名,但提及的只有太阳病, 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头痛。
(3)《东垣十书》明确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
(4)《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属于“痰”与“火”, (5)《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 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 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 复发也…”
有
结合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引起 继发性的疾病 有
有 无 明确继发性头痛类型
?
明确原发性头痛类型
【概说】
(一)中医的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 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 一种病证。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自觉头部疼痛为共同特征 2、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3、疼痛性质 ( 1 )外感头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其痛以 刺痛、灼痛、跳痛、胀痛为主。 ( 2 )内伤头痛:缓慢起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久而不 愈,其痛以空痛、隐痛、昏痛为主。
【概说】
3、治疗
(1)《伤寒论》:“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
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用吴茱萸汤”
【概说】
( 2 )李杲分经用药治疗:“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 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 来寒,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脉浮缓长实者, 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 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或 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审证求因,审证论治
外感头痛:祛风散邪(活络)
内伤头痛:滋阴养血补虚 虚实夹杂(肝阳、痰浊、瘀血)、虚实兼顾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三)分证论治--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 ②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病因病机】
1、外感头痛——风、寒、湿、热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寒
寒凝血脉
风热
风湿
上炎清窍
蒙蔽清窍
脉络拘急、失荣
外感头痛
【病因病机】
2、内伤头痛——肝、脾、肾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上扰清窍 肝肾阴亏 痰浊内生 脾失健运 蒙蔽清阳
气血亏虚
禀赋不足 肾精亏损
脑海失养
内伤头痛 髓海失养
劳欲无度
久病入络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概说】 (三)源流
1、命名: (1)《内经》称“头风”,“脑风” (2)《难经》提出“厥头痛”(气逆于上,痰逆于 上)、“真头痛”
【概说】
2、病因病机:
(1)《内经》责之于外邪(风邪)、寒邪及内伤。 《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藏生成篇》“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辨证论治】
3、辨性质: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④脉象:脉浮紧。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2)治法:疏风散寒。 (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辛温气香,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血中 之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 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 表; 甘草:和中缓急。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 ☆ ☆
☆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大脑功能障碍;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1. 原发性头痛 疼痛类型 ; Headache
多为功能障碍而无结构损害,是最常见的
2. 继发性头痛 局部器质性损害或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症状, 包括感染、肿瘤、创伤、脑血管病等; 3. 脑神经痛、原发性顔面痛和其他头痛。 每类头痛又可分为若干亚型,每一亚型仍可继续细分,最多 可达四级。
三、头痛的诊断程序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
有无值得警惕的发现 无 考虑原发性头痛、推敲 有无不典型之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