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风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国文化PPT模板

叁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 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 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 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叁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 “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 “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 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 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 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也不
。知
贰 -儒家思想
信
为人果言
次哉。必
!
矣 。
抑 亦 可 以
硁 硁
然 小
信 , 行 必
贰 -国学宗旨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 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 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 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 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 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 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 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而何
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诗经·郑风·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学进课堂活动的全国调查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礼崩乐坏道德缺失教育困局调查
•
名家谈经典教育
• ■任继愈(国学大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 • (经典教育)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
中小学就可以做。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 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 • ■汤一介(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 文化。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 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礼崩乐坏道德缺失教育困局调查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 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 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道德价 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 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 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 业知识——就会很象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却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 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 们的动机、幻想和疾苦。”
必读国学经典
• 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 • 五经之首的《周易》 • 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 • 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
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国学进课堂活动具体实施的几点思考
目前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 一是师资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 • 二是在国家正式教学体制里,国
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的一级学科或 者学科门类。 • 三是在中西学术交流过程中缺乏 坚实的平台。
国学经典(PPT42页)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 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技巧与方法
朗读
通过朗读,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背诵
通过背诵,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积累文化底蕴和语言素材。
朗读与背诵
将所学的国学经典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文素质。
将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故事、名言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言行举止。
实践
应用
实践与应用
04
国学经典诵读的感悟与分享
现代
02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
总结词
中国儿童启蒙经典
详细描述
三字一句,句短而易读,语言凝练,蕴含丰富,韵律优育经典
详细描述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导儿童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内容贴近生活,文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
《千字文》
古代识字课本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
国学经典诵读简介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国学经典诵读方法技巧国学经典诵读的感悟与分享国学经典诵读的拓展与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案例分析
contents
目录
01
国学经典诵读简介
国学经典的定义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的典籍。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拓展阅读范围
通过精读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泛读大量的国学经典,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经典著作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道德规范,教育方法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许多道德规范和教育方法,强调了人的学习和成长。
国学经典PPT课件

到容周,发。入内而化国 了体密是展国到容周,发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标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和特文中
题
到容周,发。入内而化国 了体密是展国到容周,发
文
字
了体密是展国 国系的有了学
髓的密化代人体而的为
之,的,中神系周文古
中已发是国髓的密化代
。经展有发之,的,中
深逻其展中已发是国
入辑自了。经展有发
到 了
和 内
身 独
几 千
国 学
深 入
逻 辑
其 自
展 了
贰
魏晋玄学
了体密是展国 国系的有了学 人的发其几作 神,展自千为 髓已逻身年古 之经辑独的代 中深和特文中 。入内而化国
到容周,发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标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 了体密是展国到容周,发
文
字
国学作为古代中国发展了几 千年的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而 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的,已经深入 到了国人神髓之中。
国人神髓之中。
国学作为古代中国发展了几 千年的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而 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的,已经深入 到了国人神髓之中。
肆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 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和特文中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标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和特文中
题
到容周,发。入内而化国 了体密是展国到容周,发
文
字
了体密是展国 国系的有了学
髓的密化代人体而的为
之,的,中神系周文古
中已发是国髓的密化代
。经展有发之,的,中
深逻其展中已发是国
入辑自了。经展有发
到 了
和 内
身 独
几 千
国 学
深 入
逻 辑
其 自
展 了
贰
魏晋玄学
了体密是展国 国系的有了学 人的发其几作 神,展自千为 髓已逻身年古 之经辑独的代 中深和特文中 。入内而化国
到容周,发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标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 了体密是展国到容周,发
文
字
国学作为古代中国发展了几 千年的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而 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的,已经深入 到了国人神髓之中。
国人神髓之中。
国学作为古代中国发展了几 千年的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而 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的,已经深入 到了国人神髓之中。
肆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 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国系的有了学了体密是展国 人的发其几作国系的有了学 神,展自千为人的发其几作 髓已逻身年古神,展自千为 之经辑独的代髓已逻身年古 中深和特文中之经辑独的代 。入内而化国中深和特文中
国学经典大学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注释 (1)诚其意:使心意真诚。 (2)毋:不要。 (3)恶恶臭(wu4 e4 xiu4):厌恶不好闻的气味。 (4)好好(hao4 hao3)色:喜欢美丽的色彩。 (5)自谦(qie4):自我快乐与满足。谦,通“慊(qie4)”。 (6)必:一定。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守住本心本性。 (7)小人:此指道德修养不够的人。闲居:平时无事的时候。为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汤之《盘铭》曰(1):“苟日新(2),日日新,又日 新。”《康诰》曰(3):“作新民(4)。”《诗》曰 (5):“周虽旧邦(6),其命惟新(7)。”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8)。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3、三礼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 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
著汇编。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久的邦国。 (7)其命惟新:周朝建立之后,顺天之命而道德昌盛。 (8)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事情都尽到最大努力。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国学经典ppt课件

03
国学思想与精神
儒家思想
总结词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详细描述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倡导仁爱、正义、礼制、智慧和诚信等价值 观念。
道家思想
总结词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无为 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回归自然。
03
形成期
国学经典主要形成于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 立说,奠定了后世传统文 化的基础。
发展期
汉唐时期,儒释道三家融 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 国传统文化。
成熟期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儒 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同时 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取得 了新的成就。
02
国学经典著作
《论语》
总结词
儒家经典,涵盖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思想。
弘扬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有助于维 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 发展需求,推动国学经典文化的
创新与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学习国ຫໍສະໝຸດ 经典,提升国民素 质和文化修养水平。
05
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
重视国学经典的阅读与理解
建立阅读计划
培养道德意识
国学经典强调道德意识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 领悟这些内容,能够帮助个人增强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约 束能力。
引导行为规范
国学经典中包含着许多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如《论语》 中的“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内容,能 够帮助个人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国学经典对个人思维方式的提升作用
培养审美情趣
2024版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课堂PPT课件

名家书法作品欣赏与评析
古代名家作品
介绍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古代书法大家的代表作品,分析
其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
当代名家作品
展示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等当 代书法家的优秀作品,探讨其创新 精神和时代特色。
作品评析方法
讲解如何欣赏和评析书法作品,包 括笔墨运用、结构布局、气韵生动 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解读
孔子说:“学习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 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 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与朋友交流,并保持宽容的心态。
《孟子》节选及解读
节选原文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
解读
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 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 他。”这句话强调了互相尊重、互相 关爱的重要性,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 则。
天文历法
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和历法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如商代甲骨文中的日食、月食记录,战国时 期的《甘石星经》,以及后来逐渐完善的农历等,这些都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 作用。
医学成就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问世,为中 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统美德。
诗词欣赏
欣赏了多首古诗词,如 《春晓》、《静夜思》 等,感受了诗词的韵律
美。
礼仪规范
学习了传统礼仪规范, 如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等,提升了个人修养。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01
02
03
04
学习态度
自觉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习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如诵读、 抄写、讲解等,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
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
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
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
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
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
16
分析
(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 (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 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 心致志。 •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17
启示
•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 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 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 功倍。
国学经典
1
《中庸》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谁尚
无定论,相传是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朱熹 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 这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 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 则。
2
3
《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6
启示
• 古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 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准备。做到这一 点,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7
《礼记·中庸》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 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 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
可以刚强起来。
10
11
韩诗外传
•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 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 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 外传》卷九)
12
14
注释
• 1、少时:小时候。 • 2、诵:大声地背诵。 • 3、方:正在。 • 4、织:织布。 • 5、辍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 6、乃复进:然后再大声地背诵下去。 • 7、喧:通“谖”,忘记。 •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 10、引:拿来,拿起。
8
注释
• 1、审问:审慎地探问。 • 2、明辨:明晰地分辨。 • 3、笃行:笃实地履行。 • 4、弗:不。 • 5、弗措:不罢休,不停止。
9
翻译
•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
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
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
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 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 前定则不穷。
4
注释
• 1、豫:预,事先有准备。 • 2、跲:绊倒,这里是理屈词穷的意思。 • 3、疚:忧苦,内心痛苦。 • 4、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5
翻译
•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 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 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 会窘迫;行动前先做好计划,就不会因发 生错误而后悔;去目的地之前就把路线确 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韩婴,本文选自《韩 诗外传》。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 也称“孟母戒子”。
13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 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 母三迁” 。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 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 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 的智慧。 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 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15Βιβλιοθήκη 翻译•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 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 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 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 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了?”孟子回答 说:“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 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以 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 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