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刘曦新弄的)

6下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刘曦新弄的)
6下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刘曦新弄的)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参与这次技能大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一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活动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意图:在引入过程中,我引导每个学生去思考出一组相关联的量,能用语言叙述,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联的量。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我采用这样的情景联想,引发兴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将知识联系到生活,使他们乐于学习。】

活动二:探索新知:

复习:己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己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效率?己知圆柱的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

复习后,探究新知:首先我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见课本第39页的图和图表(图表略)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

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让学生试着组内讨论、总结。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归纳: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

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像这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5)深入理解: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第三、两种量的比值(商)一定。

(6)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式:正比例的关系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三:及时巩固练习:

(1)思考(一)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 (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2)思考(二)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1、2、3、4、5…面积1、4、9、16、25…比值1、2、3、4、5…因为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不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3)做一做: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包书中册数相同,包数和总册数。

2.全班的学生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3.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4.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活动四、学习正比例的图像:

见课本第40页的例题2(图略)

出示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说明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图像来表示。然后介绍坐标系横轴和竖轴上的数据表示的含义,并结合例1数据表中的一对数据。看图回答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cm的水有多高?(7、175)照此方法师生共同描出其余的点,并把描好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直线,告诉学生这就是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活动五、课堂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现象?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体积:高=底面积(一定)

y : x = k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8页~19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

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反比例》说课稿

《反比例》说课稿 李家湾小学 李瑞芬

《反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教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四步: a)通过“分果汁”和“游长城”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 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 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 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b)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表格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得出反比 例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反比例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中 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c)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24页 的两个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学 以致用。 练习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作业是“练一练”第2题 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理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和展示台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以及教法的实施,教具的应用均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 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学情

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2)学生试列:= k(一定)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反比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反比例》说课稿 南康市第五小学刘本香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 2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能够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个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充足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即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仅仅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协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个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仅仅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设计理念: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个句能够看出,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理应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升课堂效率。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水平,组织水平,归纳水平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有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教学过程: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表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对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表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协助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表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

数学教案成正比例的量

数学教案-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二、新授教学(一)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时)……路程(千米)……3.思考:在填表过程当中,你发现了什么?(1)表中有时

间和路程两种量.(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教师板书:(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教师板书:(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千米)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1.观察上表(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 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大米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基本练习,发散练习、拓展练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1、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教会让学生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大量的练习上,要通过举一反三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5及试一试,练习八1—3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八4—10

五E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正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对其分析,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打好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学习基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感受函数的思想,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等知识,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正比例意义的知识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五、说教法 教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知识特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冀教版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教学例2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③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最新《反比例》说课稿

《反比例》说课稿 反比例是在学习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学习过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并不太困难,但是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学习难点,因为学生经常会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说教材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帮助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探究,又能与他人合作地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采用以下基本的学习方法: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2014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 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 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2019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语文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

小学六年级数学《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精 选3篇) 《成反比例的量》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0.01×50=720÷800=816-315=0.42÷6= 50×0.03=30×0.05=11+0.05=0.3×1.1= 8.9-1.2=8.2-0.7=460×10=322-85= 130×50=0×0.01=7.2-3.5=0.2×60=

288÷12=147÷30=790+104=0.12×5= 150-7.4=720÷300=1.4×0.6= 二、情境引入: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谁能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举例描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师:我们已经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情境图: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 师:猜一猜水面的高度会不会相同? 生:不相同。 师:高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高度的大小与量杯的底面积有关,底面积大水面就低,底面积小水面就高。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三、建构模型: 1、教学例3: 师:出示量杯的底面积和高的数据。 高度(cm)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师:你能求出水的体积吗? 生:用底面积乘高。都等于300立方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教学过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对“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那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发现规律,初步认识正比例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谈话: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依次出示问题,思考后指名回答. ①找一找: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想一想:相关联的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思考后,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③验证发现:指名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币,并求出比值。(板书在边上) =80 =80 =80 提问: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师:这个比值也就是速度变吗?我们在它边上标明:一定,也就是不变的意思。 谈话: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课本62页的一段文字,划出重点的句子。

读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齐读。 2、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意义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试着完成下面一题。出示“试一试”表格。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2)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 ①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 ②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③这个比值表示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④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3、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意义 (1)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同桌交流 谈话: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和y分别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k(一定)(2)做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1、做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3、做练习十三第3题。 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先在小组里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再在班内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