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42例

合集下载

调节跷脉经气治疗不寐症的疗效观察

调节跷脉经气治疗不寐症的疗效观察

调节跷脉经气治疗不寐症的疗效观察不寐,又称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久病年老等原因,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如阴,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宁,经常不能获得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临床常兼见头晕、心悸、健忘,以及心神不宁等症。

笔者自2009年2月~2011年1月,采用针刺调节跷脉经气治疗不寐症50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来自针灸科和内科门诊,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病程2个月~10年。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不寐部分拟定,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五型。

1.3纳入标准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症候分型,排除精神病,脑出血、肿瘤及外伤的患者为治疗对象。

1.4方法1.4.1取穴主穴:申脉、照海。

心脾两虚加阴陵泉、足三里、天泉;阴虚火旺加三阴交、气穴、支沟;心虚胆怯加天泉、阳陵泉、胆俞;肝郁化火加阳陵泉、三阴交、肝俞;痰热内扰加丰隆、足三里、合谷,以上均双侧取穴。

1.4.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0mm×40mm毫针,申脉直刺0.2~0.3寸,采用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5~0.8寸,采用捻转补法,其余穴位根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每日下午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2个疗程。

2 治疗效果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治愈:睡眠正常,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症状消失,有效:睡眠时间延长,但增加不足3h,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2治疗效果治疗50例,其中治愈25例,占50%,有效20例,占40%,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90%。

3 讨论“不寐”,古代文献中亦有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灵枢·大惑论》认为:阳不入阴是”目不瞑”的病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五神针针刺联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观察

五神针针刺联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观察

五神针针刺联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五神针针刺结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4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五神针针刺和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效果,观察42例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结果。

结果 4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95.2%),PSQI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

结论五神针针刺联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加快症状缓解,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字】五神针;代温灸膏;心脾两虚型失眠失眠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诱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1]。

西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但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及多种不良反应。

针刺穴位治疗失眠效果优良,无不良反应,但是起效较慢,联合能起温灸作用的代温灸膏一同使用,有助于提高疗效[2]。

代温灸膏通过辛香温热的药物敷贴穴位,产生温热刺激,温通经脉,热力直达机体深处,温补脏腑,完全发挥温灸功效和药疗效果[3]。

本文探讨五神针针刺结合代温灸膏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4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8~15分;②西医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③ 每周失眠3次以上且病程大于1个月。

排除标准:①躯体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②同时接受其他治疗;③皮肤疾病及对代温灸膏过敏者。

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5~71岁,平均(43.8±7.9)岁;病程1个月至3年,平均(1.4±0.5)年。

1.2 治疗方法暂停观察对象西药治疗。

针刺取穴:五神针(百会、四神聪)。

针刺推拿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针刺推拿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23 统计方法 .
采用 S S 1. P S3 0软件进行 统计分析 。在睡
眠质量方面 , P S 中的 7 因子和总分进行治疗前后 比 对 QI 个
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干 扰引起 失眠者 ;2 合并有 心脑血 管 ()
病、 肝肾、 造血系统等严重原 发性疾病者 、 神病 患者 ;3 精 () 凡未按 规 定 治 疗 , 法 判 断 疗 效 或 资 料不 全 等影 响 疗 无
摘要 : 目的 : 究针 刺 推 拿 阴 阳跷 脉 对 失 眠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 方 法 : 6 研 将 o例 失 眠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治
疗组采 用针刺推拿阴阳跷脉 法与 常规 药物治疗相 结合 , 对照组给 予常规 药物处理。用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评 定患者
第3 2卷

第 2期
贵 阳 中 医学 院 学报
J GCTCM
No 2 V 13 . o. 2
Ma c 2 0 rh 01
7 ・ 4
21 0 0年 3月
针刺 推拿 阴 阳跷脉 治疗 失眠 的临床 观 察
g 岑 熊芳 丽 “ , , 杨 禹 , 晓 雷 张
( .贵阳中医学院 20 1 07级研 究生, 贵州贵 阳 5 00 ;.贵 阳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州贵 阳 50 0 ) 50 22 贵 50 1
治 疗前 后 的 睡 眠 状 况 。 结果 : 刺推 拿 阴 阳跷 脉 治 疗 组 治 疗后 的各 项 评 分 均 明 显优 于对 照组 ( 0 0 ) 特 另是 催 眠 药物 针 P< .5 , l 】
这一项改善更明显( 0 0 ) P< . 1 。结论 : 针刺推拿 阴阳跷脉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 量 , 明显 减少 了药物 的使 用, 是一种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DlMS) ,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临床上可见难以入睡、睡中易醒、眠短早醒等3种情形。

祖国医学称其为“ 不寐”、“ 不得眠”、“ 不得卧”、“ 目不瞑”[1]。

1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睡眠本身与体内阴阳消长有关。

正如《灵枢? 寒热病》所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以“瞋目”、“瞑目”两种现象代表人的睡眠和清醒状态。

并且提出阳气盛则瞋目(不睡),阴气盛则合目而睡。

人体内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的时候才能“昼精夜瞑”[2]。

《黄帝内经》是目前公认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但在《黄帝内经》中尚无“失眠”、“不寐”之说,却记载有“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夜不寐”等病症或病名的描述,且形成了关于睡眠的生理、病理、治法的—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后世对失眠证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不得眠”始见于《内经》中,《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不得眠,眠而有见。

”指出了治疗错误而引起的失眠。

在其后至今的二千多年问,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病症不乏论述,如《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卧者,何也?”。

东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百合、虚劳等病中睡眠的异常,并立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剂;《伤寒论》303条的“心中烦,不得卧”。

《圣惠方》强调了心在不眠中地位;《千金方》提出胆寒不寐;陈士铎提出心肾不交之理论;又如张介宾从虚,戴元礼从痰,刘河问从火,王清任从瘀论治,都是对失眠证治理论的讨论。

然而,若从阴阳气血层面责其生理病理之实质,则历代论述均未出《内经》之窠臼。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阴阳胜负运动的结果。

人体处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息息相关,其体内的阴阳变化也应遵循自然之“道”。

平调阴阳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

平调阴阳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观察
与本 组 治疗 4周 后 比较 , P <0 0 , }P <0O ; 药 物 对 照组 . 5 .l 与 比较 , P <0 0 , △ . 5 △△ P <0 O ; 针 刺 2组 比较 , . l与 ▲P <0 0 。下 同 .5
2 结 果
1 为甚 ( <0 0 ) 组 P .5 。
参 考 文 献
i Th x e tt ffe a d f d p r ls i o x i [ ] F n a s n B, Re d F. e e p c ai n o r e n i e a tce n 5 i ly o
u i r s n i a e J . n et rl 1 7 , 5 6 :4 r a t eds s 【 】 Iv s U o , 9 8 1 ( ) 4 2—4 8 ny o e 4. [ 】 d ri 6 e B u nWC, o v R, a u R e a. t l yo a im o - j B ee E v i R n P , t 1E i o f l u x l og cc
1 、 组 针刺 2组及药物对照组 ; 比较各组病例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及匹兹保睡眠质量指数评价。结果 针刺 1 组在治疗第 1 2 3 4周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减少值 及匹兹保睡眠质量指数减少值 均优于针刺 2 、 、、 组及药物
组 。 结论 平 调 阴 阳针 刺 法 对 对顽 固性 失 眠 治疗 效 果 显 著 。
【 】 Ro e sn WG R s atr i ac m s n i a e o te u ia 1 b  ̄ o . i fc s n c l u t e ds s f h r r k o i o e ny t c[ 1 Bi JU o, 9 8 5 ( ) 4 9~ 5 . r tJ . r rl 1 7 , 0 3 : 4 4 6 a t [ 1 We snJ Jh sn R , zai e a. s o o t sacic l n 2 so A,o n o J Mazl M, t 1 O t p ni i r ia i— e n t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
征、上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 口角外侧, 上直
瞳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 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
点处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 舒筋活络。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
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 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 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 上臂内收
时, 当肩贞直上, 肩胛冈下缘取
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
阳跷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 足太阳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 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 当踝后绕跟, 以仆参为本, 上外踝
上三寸, 以跗阳为郄, 直上循股外廉, 循胁后髀, 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 上行肩外廉, 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 少阳于肩髃, 上人迎, 挟口吻, 会于手足阳

针灸治疗失眠50例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失眠50例疗效观察

失眠时一种持续相 当长时 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 不满意
的状况 , 常表现为 难 以入 睡 , 不能入 睡 , 维 持睡 眠困难 。过早
或间歇性醒来而导致 睡眠不足。中医学又称 之为“ 不寐” , “ 不 得眠” , “ 无眠” 等, 是一种常见病 、 多发病 。笔者近年来 应用针 灸治疗该病 5 O例 , 取 得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 。
例, 女4 5例 , 年龄最小 2 O岁 , 最大 6 7岁 , 平均 4 9 岁, 病程最短
1 个月 , 最长 6 a 。
1 . 2 诊 断标 准 1 . 2 . 1 西医诊断 标准 参照 1 9 9 3年《 西 医神经 衰弱 的诊 断 标准要求 》 ① 以睡眠障碍为准一 的症 状 , 其他症 状均继发 于失
5 8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1 1 期
针灸治疗失眠 5 0 例 疗 效 观 察
李如祥 ,王艳 红。 ( 1 .云 南省禄 丰 县 中 医院 ,云 南 禄 丰 6 5 1 2 0 0 ;2 .云 南省禄 丰县人 民医院 ,云 南 禄 丰 6 5 1 2 0 0 )
1 . 2 . 2 中医诊断标准 参 照《 中医病证 诊断 疗效标 准 》 [ 1 ] 中
不寐 诊断标准拟定 , 以失眠 为主诉并 有下例 8项 中 5项 : ①头
晕② 头痛 ③多梦④倦怠⑤健忘⑥心悸⑦纳差⑧烦躁易怒 2 治疗 方法
2 . 1 取穴
主穴 : 安眠穴 、 百会 、 四神聪、 神 门、 照海 、 申脉 ; 辨
1 临床资料 1 . 1 一 般资料 2 0 1 1年 1 2月一2 O 1 2年 1 2月 , 对楚雄 州禄 丰县人 民医院 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 5 O例失眠患者 。其 中男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有效率比较 , 治疗组 高于对照组( 0 O ) P< . 1 。结论 : 以针刺照海 、 申脉 为主调节 阴阳跷脉治疗失眠效果 良好。
关键词 : 失眠 ; 阳跷 脉 ; 海 ; 阴 照 申脉
中 图 分 类号 : 2 6 2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6— 7 X(0 0 0 0 3 0 R 5 .3 D 10 9 8 2 1 ) 6— 0 8— 2 失 眠是 指 不 能 获 得 正 常 的 睡 眠 。 其 特 征 是 入 睡 困难 , 睡 时 时 醒 , 则 多 梦 , 且 易 醒 , 后 不 能 再 睡 或 整 夜 不 能 入 寐 。研 睡 梦 醒 究表明 , 睡眠问题( 主要 指失 眠症 ) 的发 生与生 活、 作压力 的 T _ 大 小 以 及是 否 对 应 激 做 出 适 当 反应 有直 接 的关 系 J 。失 眠 的 治 疗 中 , 眠 药 的 应 用 极 为 广 泛 , 服 用 安 眠 药 进 入 的 睡 眠 与 安 但 正常的睡眠不完全相 同 , 者往往 有噩 梦、 时早 醒和 白天 嗜 患 定 睡 等现 象 , 体力 和精 力 的恢 复 均 不 利 。因 此 为 了 防 止 对 药 对
( 0 0 )具 有 可 比性 。 P> .5 ,
主 穴 : 海 、 脉 。 配 穴 : 据 辨 证 分 型 , 郁 化 火 型 取 内 照 申 根 肝 关 、 间 、 俞 ; 热 内扰 型 取 神 门 、 关 、 孙 、 隆 ; 虚 火 旺 行 肝 痰 内 公 丰 阴 型取太溪 、 俞、 心 肾俞 ; 心脾两 虚型 取心俞 、 脾俞 、 三里 、 阴 足 三 交; 心胆气虚型取大陵 、 胆俞 、 肝俞 、 阴郄 。操作 方法 : 患者取俯 卧位 , 双侧取穴 , 选用 0 3 m× 0m .0m 4 m毫针 , 穴位常规消毒 , 均
物产生依赖性 , 除不 良副 作用 , 免 简便 廉效 的针灸 疗法 成为治 疗 失 眠 的首 选 。 笔者 近年 来 采 用 针 刺 补 照 海 、 申脉 为 主 治 疗 泻
失 眠症 4 2例 , 得 满 意 疗 效 , 取 现报 道 如下 。
2 治疗 方法
2 1 治 疗 组 .
1 临床 资料

3 8・
J un lo tra h rp fT M e 0 0.0( o ra f en l ea yo C D c2 1 2 6 Ex T
调 节 阴阳跷 脉 治疗 失 眠 4 2例
韦 云 泽 庞健 丽 ,
( , 西壮 族 自治 区柳 州市 妇 幼 保健 院 , 1广 广西 柳 州 35 0 ;, 西 中 医学 院 附属 瑞 康 医 院 , 西 南 宁 4 0 12 广般 资 料 .
全部为 门诊病例 , 8 共 4例 , 将患 者随机分 为针刺调 阴 阳跷 脉 组 ( 疗 组 )2例 和 口服 安 定 组 ( 照 组 ) 2例 。 治 疗 组 4 治 4 对 4 2 例 中无脱落患者 , 中男 2 其 0例 , 2 女 2例 ; 龄最小 1 , 年 7岁 最大 7 0岁 , 均 (4 2±1 .4 岁 ; 程 最 短 4周 , 长 2 , 均 平 4. 73 ) 病 最 0a 平 ( .0 5 6 3 ; 中肝郁化火型 1 5 89± .5 )a其 O例 , 痰热 内扰型 2例 , 阴 虚火旺型 l , 脾两虚型 l 5例 心 2例 , 胆气 虚 型 3例 。对 照组 4 心 2 例 中脱落患者 3例 , 中男 1 , 2 其 8例 女 4例 ; 龄最小 1 , 年 6岁 最 大6 9岁 , 均 (4 8 平 4 .5±1. 9 岁 ; 程 最 短 4周 , 长 1 , 57 ) 病 最 6a 平 均 ( .9 ± .2 )a 其 中肝郁化 火型 9例 , 83 1 5 64 ; 痰热 内扰 型 3例 , 阴虚火旺型 1 , 7例 心脾两虚型 1 , 1例 心胆气虚型 2例。两组 患 者间 性 别 、 龄 、 程 及 证 型 比 较 差 异 均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年 病
采用呼吸补 泻 法 , 海用 补 法 进 针 1 照 3mm, 申脉 用 泻 法进 针 1 3mm, 配穴进针 1 3 mm~ 5m 2 m。肝郁化火型 : 内关 、 行间、 肝俞 用泻法 ; 痰热 内扰型 : 门用 补法 , 神 丰隆 、 内关 、 公孙用平 补平泻 法 ; 虚 火 旺 型 : 溪 、 俞 用 补 法 , 俞 用 乎 补 平 泻 法 ; 脾 两 阴 太 肾 心 心
摘 要 目的 : 察 针 刺 照 海 、 观 申脉 为 主 调 节 阴 阳跷 脉 治 疗 失 眠 的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8 将 4例 失 眠 患 者 随机 分 为 两 组 , 治 疗组 4 2例 , 以针 刺 照 海 、 申脉 为 主调 节 阴 阳跷 脉 ; 照组 3 对 9例 , 口服 氯硝 西 泮 片 。结 果 : 疗组 中, 治 痊愈 1 O例 , 效 1 显 5例 , 有 效 l , 效 3例 , 有 效 率 9 .6% ; 照 组 中, 4例 无 总 28 对 痊愈 4例 , 效 8例 , 效 l 显 有 5例 , 效 l 无 2例 , 总有 效 率 6 .3% 。 两组 92
或保健饮 品) 。③没有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4 排 除标 准 .
参照 19 9 3年 国家 卫生 部颁发 的《中药新药 临床 研究 指导 原则》 中失 眠 的排 除标准 评 定。① 全 身性 疾病 , 如疼 痛、 发 热、 咳嗽、 手术等 , 以及外界 环境干扰 因素引起 者。② 妊娠 或哺 乳期妇女 。③合并有心血管 、 、 、 肺 肝 肾和造血系 统严 重原发 性 疾病者 。④精神病患者。⑤ 凡不符 合纳 入标准 , 未按规定用药 ,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 效和安全判断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