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01-第01章-第01节——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第02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01-第01章-第01节——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第02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01-第01章-第01节——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第02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1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________或__________关系,用符号______或______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个数划分,集合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真子集及其性质

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B(或B?A).

若A?B,且在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x∈B,但x?A,则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A;A______A;A?B,B?C?A______C.

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______个,A的非空子集有________个,A的非空真子集有________个.

(2)集合相等

若A?B且B?A,则A=B.

3.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1)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并集:A∪B={x|x∈A,或x∈B};

交集:A∩B=______________;

补集:?U A=______________.

U为全集,?U A表示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

(2)集合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性质:

A ∪?=A ;A ∪A =A ;A ∪

B =B ∪A ;A ∪B =A ?B ?A . 交集的性质:

A ∩?=?;A ∩A =A ;A ∩

B =B ∩A ;A ∩B =A ?A ?B . 补集的性质:

A ∪(?U A )=U ;A ∩(?U A )=?;?U (?U A )=A .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正确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尤其是“确定性和互异性”在解题中要注意运用.在解决含参数问题时,要注意检验,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结论错误. 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和A ≠?两种可能的情况.

3.正确区分?,{0},{?}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即空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它不是空集,因为它有一个元素,这个元素是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0}∩{?}=?.

1.已知全集U ={1,2,3,4,5,6,7},A ={2,4,5},B ={1,3,5,7},则A ∩(?U B )=________. 2.若全集U =R ,集合A ={x |x ≥1}∪{x |x ≤0},则?U A =________.

3.已知集合A ={x |a -1≤x ≤1+a },B ={x |x 2-5x +4≥0},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已知集合A ={-1,2},B ={x |mx +1=0},若A ∪B =A ,则m 的可能取值组成_ 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R 是实数集,M ={x |2x <1},N ={y |y =x -1},则N ∩(?R M )等于 ( )

A.(1,2)

B.[0,2]

C.?

D.[1,2]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已知A ={a +2,(a +1)2,a 2+3a +3},且1∈A ,求实数2 013a 的值; (2)x ,x 2-x ,x 3-3x 能表示一个有三个元素的集合吗?如果能表示一个集合,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表示,则需要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它表示一个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探究提高 (1)加强对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的理解,互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求解问题时要特别注意.

(2)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常用于解决集合问题.

若集合A ={x |ax 2-3x +2=0}的子集只有两个,则实数a =________.

题型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2 已知集合A ={x |0

???

??

x |-12

(1)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3)A 、B 能否相等?若能,求出a 的值;若不能,试说明理由.

探究提高 在解决两个数集关系问题时,避免出错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合理运用数轴帮助分析与求解,另外,在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或方程)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分类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分类原则,然后对每一类情况都要给出问题的解答. 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①确定标准;②恰当分类;③逐类讨论;④归纳结论.

已知集合A ={x |log 2x ≤2},B =(-∞,a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是(c ,+∞),其中c =________. 题型三 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3 设U =R ,集合A ={x |x 2+3x +2=0},B ={x |x 2+(m +1)x +m =0}.若(?U A )∩B =?,则m 的值是________.

探究提高 本题的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集合A ,B 之间关系的确定;二是对集合B 中方程的分类求解.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和集合的包含关系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Venn 图进行直观的分析不难找出来,如A ∪B =A ?B ?A ,(?U A )∩B =??B ?A 等,在解题中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善于转化,这是破解这类难点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设全集是实数集R ,A ={x |2x 2-7x +3≤0},B ={x |x 2+a <0}.

(1)当a =-4时,求A ∩B 和A ∪B ; (2)若(?R A )∩B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题型四 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

例4 在集合{a ,b ,c ,d }上定义两种运算⊕和如下:

那么⊕×(a

c )等于 ( )

A.a

B.b

C.c

D.d

探究提高 本题新定义了两种运算,看似复杂,但事实上运算结果可以通过题目中的表格得出.借助于集合定义新运算是高考中命制创新试题的一个良好素材.

已知集合S ={0,1,2,3,4,5},A 是S 的一个子集,当x ∈A 时,若有x -1?

A ,且x +1?A ,则称x 为A 的一个“孤立元素”,那么S 中无“孤立元素”的4个元素的子集共有________个,其中的一个是____________.

1.忽略空集致误

试题:(1)(5分)若集合P ={x |x 2+x -6=0},S ={x |ax +1=0},且S ?P ,则由a 的可取值组成的集合为__________.

(2)(5分)若集合A ={x |-2≤x ≤5},B ={x |m +1≤x ≤2m -1},且B ?A ,则由m 的可取值组成的集合为____________. 学生答案展示

审题视角 (1)从集合的关系看,S ?P ,则S =?或S ≠?.(2)从集合元素看,第(1)小题S ≠?时,S 中元素为-1a =-3或-1a =2,即a =13或a =-1

2.第(2)小题B ≠?,必有

????

?

m +1≤2m -1

m +1≥-22m -1≤5

.

正确答案 (1)?

??

?

??0,13,-12 (2){m |m ≤3}

解析 (1)P ={-3,2}.当a =0时,S =?,满足S ?P ;

当a ≠0时,方程ax +1=0的解集为x =-1

a ,

为满足S ?P 可使-1a =-3或-1

a =2,

即a =13或a =-1

2.

故所求集合为?

??

?

??0,13,-12.

(2)当m +1>2m -1,即m <2时,B =?,满足B ?A ;

若B ≠?,且满足B ?A ,如图所示,

则????

?

m +1≤2m -1,m +1≥-2,2m -1≤5,

即????

?

m ≥2,

m ≥-3,m ≤3,

∴2≤m ≤3.

故m <2或2≤m ≤3,即所求集合为{m |m ≤3}.

批阅笔记 (1)根据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是抓住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的特征.(2)在解答本题时,存在两个典型错误.一 是忽略对空集的讨论,如S =?时,a =0;B =?时,m <2.二是易忽略对字母的讨论.如

-1

a

可以为-3或-2.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避免漏解

.

方法与技巧

1.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征,特别是无序性和互异性在解题时经常用到.解题后要进行检验,要重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2.对连续数集间的运算,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合理转化;对已知连续数集间的关系,求其中参数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单独考察等号.

3.对离散的数集间的运算,或抽象集合间的运算,可借助Venn 图.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又一体现. 失误与防范

1.空集在解题时有特殊地位,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时刻关

注对空集的讨论,防止漏解.

2.解题时注意区分两大关系:一是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二是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3.解答集合题目,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和化简集合是正确求解的两个先决条件.

4.Venn图示法和数轴图示法是进行集合交、并、补运算的常用方法,其中运用数轴图示法要特别注意端点是实心还是空心.

5.要注意A?B、A∩B=A、A∪B=B、?U A??U B、A∩(?U B)=?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1.1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

(时间:60分钟)

A组专项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已知集合A={(x,y)|x,y为实数,且x2+y2=1},B={(x,y)|x,y为实数,且y=x},则A∩B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2 D.3

2.已知集合M={x|x

x-1

≥0,x∈R},N={y|y=3x2+1,x∈R},则M∩N等于() A.?

B.{x|x≥1}

C.{x|x>1}

D.{x|x≥1或x<0}

3.如果全集U=R,A={x|2

B.(2,4)

C.(2,3)∪(3,4]

D.(2,4]

二、填空题

4.已知集合A={1,3,a},B={1,a2-a+1},且B?A,则a=__________.

5.已知集合A={(0,1),(1,1),(-1,2)},B={(x,y)|x+y-1=0,x,y∈Z},则A∩B =__________.

6.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y),x∈A,y∈B},设集合A={0,1},B={2,3},

则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7.已知集合A ={x |x 2-2x -3≤0},B ={x |x 2-2mx +m 2-4≤0,x ∈R ,m ∈R }. (1)若A ∩B =[0,3],求实数m 的值; (2)若A ??R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8.对任意两个集合M 、N ,定义:M -N ={x |x ∈M 且x ?N },M *N =(M -N )∪(N -M ),设M ={y |y =x 2,x ∈R },N ={y |y =3sin x ,x ∈R },求M *N .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设集合A ={1,2,3,5,7},B ={x ∈Z |1

D .{1}

2.(2011·安徽)设集合A ={1,2,3,4,5,6},B ={4,5,6,7,8},则满足S ?A 且S ∩B ≠?的集合S 的个数是

( )

A .57

B .56

C .49

D .8

3.(2011·湖北)已知U ={y |y =log 2x ,x >1},P ={y |y =1x ,x >2},则?U P 等于 ( )

A.????12,+∞

B.????0,12 C .(0,+∞)

D .(-∞,0]∪???

?1

2,+∞ 4.已知集合A ={x |log 2x +1>0},B ={y |y =3-2x -x 2},则(?R A )∩B 等于 ( ) A.????0,12 B.????0,1

2 C .(-3,2] D.????-3,1

2 二、填空题

5.已知集合A =(-∞,0],B ={1,3,a },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2010·重庆)设U ={0,1,2,3},A ={x ∈U |x 2+mx =0},若?U A ={1,2},则实数m =________.

7.设A ={x ||x |≤3},B ={y |y =-x 2+t },若A ∩B =?,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

8.已知集合A ={x |x -5

x +1≤0},B ={x |x 2-2x -m <0},

(1)当m =3时,求A ∩(?R B );

(2)若A ∩B ={x |-1

答案

要点梳理

1.(1)确定性 互异性 无序性 (2)属于 不属于 ∈ ? (3)列举法 描述法 图示法 区间法 (5)有限集 无限集 空集

2.(1)A B B A ? ? ? 2n 2n -1 2n -2

3.(1){x |x ∈A ,且x ∈B } {x |x ∈U ,且x ?A } 基础自测

1.{2,4}

2.{x |0

3.(2,3)

4.?

??

?

??0,1,-12 5.B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例1 解 (1)当a +2=1,即a =-1时, (a +1)2=0,a 2+3a +3=1与a +2相同, ∴不符合题意.

当(a +1)2=1,即a =0或a =-2时, ①a =0符合要求.

②a =-2时,a 2+3a +3=1与(a +1)2相同,不符合题意. 当a 2+3a +3=1,即a =-2或a =-1.

①当a =-2时,a 2+3a +3=(a +1)2=1,不符合题意. ②当a =-1时,a 2+3a +3=a +2=1,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 =0. ∴2 013a =1.

(2)因为当x =0时,x =x 2-x =x 3-3x =0. 所以它不一定能表示一个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要使它表示一个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则应有????

?

x ≠x 2-x ,

x 2

-x ≠x 3-3x ,

x ≠x 3

-3x .

∴x ≠0且x ≠2且x ≠-1且x ≠-2时,{x ,x 2-x ,x 3-3x }能表示一个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变式训练1 0或9

8

例2 解 A 中不等式的解集应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若a =0,则A =R ;

②若a <0,则A =?

???

??x |4

a ≤x <-1a ;

③若a >0,则A =?

??

?

??x |-1a

(1)当a =0时,若A ?B ,此种情况不存在. 当a <0时,若A ?B ,如图,

则???

4a >-12

-1

a ≤2

,∴?????

a >0或a <-8

a >0或a ≤-12

又a <0,∴a <-8.

当a >0时,若A ?B ,如图,

则???

-1a ≥-12

4a ≤2

,∴?????

a ≥2或a <0

a ≥2或a <0

.

又∵a >0,∴a ≥2.

综上知,当A ?B 时,a <-8或a ≥2. (2)当a =0时,显然B ?A ; 当a <0时,若B ?A ,如图,

则???

4a ≤-12

-1

a >2

,∴?????

-8≤a <0

-12

.

又∵a <0,∴-1

2

当a >0时,若B ?A ,如图,

则???

-1a ≤-12

4a ≥2

,∴?

???

?

0

又∵a >0,∴0

综上知,当B ?A 时,-1

2

(3)当且仅当A 、B 两个集合互相包含时, A =B .

由(1)、(2)知,a =2. 变式训练2 4 例3 1或2

变式训练3 解 (1)∵A ={x |1

2≤x ≤3},

当a =-4时,B ={x |-2

2≤x <2},

A ∪

B ={x |-2

2或x >3},

当(?R A )∩B =B 时,B ??R A , 即A ∩B =?.

①当B =?,即a ≥0时,满足B ??R A ; ②当B ≠?,即a <0时,

B ={x |--a

解得-1

4

≤a <0.

综上可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1

4.

例4 A

变式训练4 6 {0,1,2,3} 课时规范训练 A 组

1.C

2.C

3.A

4.-1或2

5.{(0,1),(-1,2)}

6.18

7.解 由已知得A ={x |-1≤x ≤3}, B ={x |m -2≤x ≤m +2}.

(1)∵A ∩B =[0,3],∴?????

m -2=0,

m +2≥3.

∴m =2.

(2)?R B ={x |x m +2}, ∵A ??R B ,∴m -2>3或m +2<-1, 即m >5或m <-3.

8.解 ∵M ={y |y =x 2,x ∈R }={y |y ≥0}, N ={y |y =3sin x ,x ∈R }={y |-3≤y ≤3}, ∴M -N ={y |y >3}, N -M ={y |-3≤y <0}, ∴M *N =(M -N )∪(N -M ) ={y |y >3}∪{y |-3≤y <0} ={y |y >3或-3≤y <0}. B 组

1.C

2.B

3.A

4.A

5.a ≤0

6.-3

7.(-∞,-3)

8.解 由x -5

x +1

≤0,

所以-1

所以有42-2×4-m =0,解得m =8. 此时B ={x |-2

§1.2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

条件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____________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真命题,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假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

(2)

(3)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________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______________关系.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如果p?q,则p是q的____________,q是p的____________;

(2)如果p?q,q?p,则p是q的____________.

[难点正本疑点清源]

1.用集合的观点,看充要条件

设集合A={x|x满足条件p},B={x|x满足条件q},则有:

(1)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4)若A B ,且B A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从逆否命题,谈等价转换

由于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假性,因而,当判断原命题的真假比较困难时,可转化为判断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这就是常说的“正难则反”.

1.给出命题:“若x 2+y 2=0,则x =y =0”,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

2.下列命题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①“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 ②“|a |>|b |”是“a 2>b 2”的必要条件; ③“a >b ”是“a +c >b +c ”的充要条件.

3. “x >2”是“1x <1

2

”的________条件.

4.设集合A ={x ∈R |x -2>0},B ={x ∈R |x <0},C ={x ∈R |x (x -2)>0},则“x ∈A ∪B ”是“x ∈C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已知α,β的终边在第一象限,则“α>β”是“sin α>sin β”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型一 四种命题的关系及真假判断

例1 以下关于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①“若log 2a >0,则函数f (x )=log a x (a >0,a ≠1)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是真命题; ②命题“若a =0,则ab =0”的否命题是“若a ≠0,则ab ≠0”; ③命题“若x ,y 都是偶数,则x +y 也是偶数”的逆命题为真命题; ④命题“若a ∈M ,则b ?M ”与命题“若b ∈M ,则a ?M ”等价.

探究提高(1)熟悉四种命题的概念是正确书写或判断四种命题真假的关键;(2)根据“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这一性质,当一个命题直接判断不易进行时,可转化为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3)认真仔细读题,必要时举特例.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x+y=0,则x,y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

②“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否命题;

③“若q≤1,则x2+2x+q=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

④“不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的逆命题.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题型二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概念与判断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作答).

(1)在△ABC中,p:∠A=∠B,q:sin A=sin B;

(2)对于实数x、y,p:x+y≠8,q:x≠2或y≠6;

(3)非空集合A、B中,p:x∈A∪B,q:x∈B;

(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

探究提高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需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由条件p能否推得条件q;二是由条件q能否推得条件p.对于带有否定性的命题或比较难判断的命题,除借助集合思想把抽象、复杂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外,还可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的等价性,转化为判断它的等价命题.

给出下列命题:

①“数列{a n}为等比数列”是“数列{a n a n+1}为等比数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a=2”是“函数f(x)=|x-a|在区间[2,+∞)上为增函数”的充要条件;

③“m=3”是“直线(m+3)x+my-2=0与直线mx-6y+5=0互相垂直”的充要条

件;

④设a,b,c分别是△ABC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若a=1,b=3,则A=30°

是B=6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题型三充要条件的证明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a≤1.

探究提高(1)条件已知证明结论成立是充分性,结论已知推出条件成立是必要性.(2)证明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证明时,不要认为它是推理过程的

“双向书写”,而应该进行由条件到结论,由结论到条件的两次证明.

(3)证明时易出现必要性与充分性混淆的情形,这就要分清哪是条件,哪是结论.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p n +q (p ≠0,且p ≠1),求证:数列{a n }为等

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为q =-1.

1.等价转化思想在充要条件

关系中的应用

试题:(12分)已知p :?

???

1-x -13≤2,q :x 2-2x +1-m 2≤0 (m >0),且綈p 是綈q 的必

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审题视角 (1)先求出两命题的解集,即将命题化为最简.

(2)再利用命题间的关系列出关于m 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出结论. 规范解答

解 方法一 由q :x 2-2x +1-m 2≤0, 得1-m ≤x ≤1+m ,

[2分]

∴綈q :A ={x |x >1+m 或x <1-m ,m >0}, [3分]

由?

?????

1-x -13≤2,解得-2≤x ≤10, [5分]

∴綈p :B ={x |x >10或x <-2}. [6分] ∵綈p 是綈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A

B ,∴????

?

m >0,1-m <-2,

1+m ≥10,

或????

?

m >0,

1-m ≤-2,1+m >10,

即m ≥9或m >9.∴m ≥9.[12分]

方法二 ∵綈p 是綈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分] 由q :x 2-2x +1-m 2≤0,得1-m ≤x ≤1+m ,

∴q :Q ={x |1-m ≤x ≤1+m }, [4分]

由?

?????1-x -13≤2,解得-2≤x ≤10,

∴p :P ={x |-2≤x ≤10}. [6分] ∵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P

Q ,∴????

?

m >0,

1-m <-2,

1+m ≥10,

或????

?

m >0,

1-m ≤-2,1+m >10,

即m ≥9或m >9.∴m ≥9. [12分] 批阅笔记 本例涉及参数问题,直接解决较为困难,先用等价转化思想,将复杂、生疏 的问题化归为简单、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一般地,在涉及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充 要关系问题中,常常要利用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来考虑,这是破解此类问题的关

.

方法与技巧

1.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而要写出其它三种命题时,必须保留大前提,也就是大前提不动;对于由多个并列条件组成的命题,在写其它三种命题时,应把其中一个(或n 个)作为大前提.

2.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都是命题,但命题与定理是有区别的;命题有真假之分,而定理都是真的. 3.命题的充要关系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 则q 、若q 则p 的真假.

(2)等价法:利用A ?B 与綈B ?綈A ,B ?A 与綈A ?綈B ,A ?B 与綈B ?綈A 的等 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A ?B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 =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失误与防范

1.否命题是既否定命题的条件,又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定是只否定命题的结论.要注意区别.

2.判断p与q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p与q之间关系的方向性,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方向正好相反,不要混淆.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时间:60分钟) A 组 专项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1·陕西)设a ,b 是向量,命题“若a =-b ,则|a |=|b |”的逆命题是 ( )

A.若a ≠-b ,则|a |≠|b |

B.若a =-b ,则|a |≠|b |

C.若|a |≠|b |,则a ≠-b

D.若|a |=|b |,则a =-b

2.已知集合M ={x |0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 ) A.命题“若x >y ,则x >|y |”的逆命题 B.命题“x >1,则x 2>1”的否命题

C.命题“若x =1,则x 2+x -2=0”的否命题

D.命题“若x 2>0,则x >1”的逆否命题 二、填空题

4. “m <1

4”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m =0有实数解”的____________条件.

5.下列命题:

①若ac 2>bc 2,则a >b ; ②若sin α=sin β,则α=β;

③“实数a =0”是“直线x -2ay =1和直线2x -2ay =1平行”的充要条件; ④若f (x )=log 2x ,则f (|x |)是偶函数.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6.已知p (x ):x 2+2x -m >0,如果p (1)是假命题,p (2)是真命题,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 三、解答题

7.已知p :|x -3|≤2,q :(x -m +1)(x -m -1)≤0,若綈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数学广角导学案

《烙饼问题》导学案 五一小学徐倩 学习目标: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体会优化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 学习过程: 1.导入: 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学生发言,探讨所用最短时间. 2.小结:刚才的方法告诉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3.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 师:妈妈准备做自己最拿手的烙饼(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后师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并逐一显示表格内容。) 4.自主设计方案 (1)如果爸爸、妈妈和我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3张) (2)请你们帮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生①: 生②: 还有比他们用的时间还短的方法吗?这几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吃上饼?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为什么选这种方法? (5)教师利用圆片板演展示,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最短时间。 咱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老师这有3个圆,分别代表三张饼,边画边讲解。 使用这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 (6)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如果要烙5张饼呢?如果要烙6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2张2张烙或3张3张烙)这两种方法哪种用的时间最短?请你算一下。这里让同学独立思考,后 如果烙7张呢?8张呢?9张呢?10张呢?分别最快需要几分钟?先讨论一下,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5、课堂检测:三人每人要玩两次,一次10分钟,最少要多少分钟? 6、我的收获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连减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运算

=200-66 =134(页) 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6.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算法。如把式子改为“379-66-34”该怎么算? 7.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7.观察算式,试用字母 表示。 a-b-c=a-(b+c) a-b-c=a-c-b =625-(38+62) =625-100 =525() 答案:× 改正:498-265-35 =498-(265+35) =498-300 =198 ×改正:625-38+62 =57+62 =649 三、巩固 练习,应用提高。(13分钟)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 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六 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 订正。 2.学生独立计算。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 板书 六、教学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实际问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导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运算的综合应用 【知识链接】 班主任为了了解班级中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把班级中在中考中取得数学与英语单科成绩均在全校前200名的同学集合起来开座谈会。如果把班级中在中考中取得数学或英语单科成绩在全校前200名的同学集合起来开座谈会。若数学单科成绩列全校前200名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A ,英语单科成绩列全校前200名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B ,那么前面提到的两个座谈会的召集分别相当于集合间的什么运算? 【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第8页到第9页的并集部分的内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点一 并集 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并集定义中的“或”这个词的? 问题2、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问题3、根据Venn 图(又称韦恩图),回答A B 与B A 有什么关系? 问题4、例4中集合A 与集合B 都含有元素5、8,答案能否写成}{4,5,6,8,3,5,7,8A B =? 问题5、根据韦恩图1.1-2,填空: (1)若A B ?,则A B =________; (2)A _____A B ; (3)B_____A B ; (4)?_____A B . 问题6、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A A A = (2)A A ?= 问题7、集合A={06|2=--x x x },B={03|2=-x x x },试求A B .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9 数学广角——集合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集合(1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集合

2.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 78+77-48=107(人) 3.三年级有2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答案: 15+11-20=6(人)

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三 巩固练习。(5分 钟)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第1题。 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填一填。尝试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 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 2.布置作业。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既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又体现了以学生认知基础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表述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加深学生对集合图的认识。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集合图的实际意义。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导学案教学导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教学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六)【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 2、认真地审题,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导学流程 温故知新知识导图:(用字母表示出来) 1、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2、乘法的运算定律 3乘法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除法的运算性质: 导学导练简算 (1)628+182+472+18 (2)624-85-15 (3)45×11×2 (4)96×101-96 (5)3400÷25 ÷4 (6) 723-(123+159) 课堂检测一、填空我最棒 1、26+285+ 315=26+(285+ 315),此题运用了()律。 2、7×4×6×25=7×6×(4×25),此题运用了()律,也运用了()律。 4、1200÷(12×25)=1200÷12÷25,这样计算是根据()。简算 1、 444-56-44 2、 101×147-147 3、25×16 4、88×125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导学流程 温故知新1、复习数位顺序表: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即10个0.1是(),()个0.01是0.1,()个0.001是0.1. 2、复习小数的性质:()这叫做小数的性质。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从高级单位名数到低级单位名数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 5、复习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①近似数末尾的零能不能去掉?() ②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 ③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④精确到百分位表示保留()位小数。 导学导练㈠填空 ①由6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8个千分之一组成成的数是()读作() ②0.26里面有()个0.01,0.45是由()0.1和()个0.01组成 ③6.53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㈡判断。 ①大于3小于4的小数有9个.()②三位小数大于两位小数。() ③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都比1小. ()④整数都比小数大。() (三)单位换算。 94507=()万6804300000=()亿437=()万0.45平方米=()5元7角2分=( )元30厘米=()米5吨50千克=() 课堂检测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米30米=()千米 10元3角4分=()元 9 吨 90千克=()吨 8.04吨=( )吨( )千克()克 = 345千克 27公顷=()平方千米1.25公顷=()平方米 0.58平方米=()平方分米 8米6厘米=()米 解决问题。 1、10千克鲜鱼可以晒3.6千克鱼干,1吨鲜鱼可以晒多少千克鱼干? 2、一块菜地有3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以收白菜24千克。一共可以收白菜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10-03-16 14:09:35| 分类:四年级数学|举报|字号订阅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一:游戏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 生:好。 师:我说一个数,你对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和能凑成整百。 师:78 生:22

师:凑成多少? 生:100 师:还可以怎样对?(还有哪些是整百数?) 生:122 师:凑成多少? 生:200 师:谁愿意来说数? 生1:236 生2:64 师:换游戏规则,你们对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师:126 生1:26 生2:278 生3:78 师: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得整百?

生:个位相加得10,十位相加得9的两个数相加得整百。 师:怎样的两个数相减得整百? 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整百。 师: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可以用凑整的方法来使计算更简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在连减中怎样使计算更简便。(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明白以后,就请你们用一个算式表达出来吧。(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师板书:234-66-34 234-(66+34)234-34-66 4.这3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5.指名汇报: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请在黑板算式下写出。 生:板书出计算过程 师:你没有按算式的计算顺序,而是将它进行了简便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呢?生:我觉得按从左往右顺序计算不好减,容易错。

《数学广角》导学案

《重叠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三:我认为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的有﹙﹚人。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四:

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数学课外小组,所以右侧中有他们的姓名,在左侧中也有他们的姓名,应该如何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呢?我们能够将这两个空白集合圈合并。你知道这个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吗?小组内讨论一下,把参加活动小组的学生姓名填入相对应的位置。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请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左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五:我还能列算式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六: 完成书上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学习活动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三课时,课本第21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能根据数据的特征合理选择算法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和运用的过程,培养简便计算意识,发展观察、概括能力和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会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学习难点: 理解减法的性质,能根据数据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世界读书日”图片。 2.引入例3。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3。 1.获取信息。 问: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解决问题。

问:你能帮小明快速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吗?(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交流算法。 呈现三种算法:①234-66-34;②234-(66+34);③234-66-34 思考: 这三种算法都是怎样计算的? 汇报: 方法一,234-66-34,用“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方法二,234-(66+34),根据“总页数-(昨天看的页数+今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方法三,234-66-34,用“总页数-今天看的页数-昨天看的页数=剩余页数”。 4.观察概括。观察算式①和算式②,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 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c=a-(b+c)。观察算式①和算式③,你又有什么发现? 结论2: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b-c=a-c-b。5.比较算法。 问:在计算234-66-34时,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好呢?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如果减去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就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那么就把两个减数交换位置,用被减数先减去这个减数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21页“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特征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1)》导学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1)》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组别: 组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运算的综合应用 【知识链接】 班主任为了了解班级中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把班级中在中考中取得数学与英语单科成绩均在全校前200名的同学集合起来开座谈会。如果把班级中在中考中取得数学或英语单科成绩在全校前200名的同学集合起来开座谈会。若数学单科成绩列全校前200名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A ,英语单科成绩列全校前200名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B ,那么前面提到的两个座谈会的召集分别相当于集合间的什么运算? 【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第8页到第9页的并集部分的内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点一 并集 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并集定义中的“或”这个词的? 问题2、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问题3、根据Venn 图(又称韦恩图),回答A B 与B A 有什么关系? 问题4、例4中集合A 与集合B 都含有元素5、8,答案能否写成}{4,5,6,8,3,5,7,8A B =? 问题5、根据韦恩图1.1-2,填空: (1)若A B ?,则A B =________; (2)A _____A B ; (3)B_____A B ; (4)?_____A B . 问题6、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A A A = (2)A A ?= 问题7、典例解析

例1、集合A={06|2=--x x x },B={03|2=-x x x },试求A B . 阅读课本第9页到10页交集部分的内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点二 交集 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交集定义中的“且”和“所有”这两个词的? 问题2、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问题3、当集合A 与集合B 没有公共元素时,A B =________. 问题4、根据韦恩图1.1-4,回答A B 与B A 有什么关系? 问题5、根据韦恩图1.1-4,填空: (1)若A B ?,则A B =________; (2)A B _____A (3)A B _____ B (4)?_____A B 问题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内的点构成的集合为 (){},x y 问题7、下列关系式成立吗? (1)A A A = (2)A ?=? 问题8、典例解析 例2、已知集合A={-4,2a-1,2a },B={a-5,1-a,9},分别试求适合下列条件的a 的值. (1)9B A ∈; (2){9}=B A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导学案

总复习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本册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等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复习。共分为四部分: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复习时,即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更牢固的掌握。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三角形,能根据内角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深入理解图形运动的两种形式:平移和轴对称。 5.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学习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 课时分配 (1)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1课时)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1课时)

(3)图形与几何(1课时) (4)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回顾的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复习的能力。 第1课时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

连减简便计算(教案)

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第39–40页的例题1例题2,及P41、42页的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运算性质,掌握简便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做什么呢?对!多读书对我们有好处。(出示卡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叔叔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这次李叔叔为骑自行车旅行可做了准备,他到书店买了一本《自助旅行》的书。 (二)探究交流 李叔叔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能帮帮他吗? 1.学习例1。(出示主题图) (1)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我昨天看到66页”这里的66页表示什么?(昨天一共看了66页) 你还想知道什么?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剩多少页没看?) 问:你们想怎样计算呢? 请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交流,计算后汇报。 (让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说出每种解法的理由)生汇报,师板书:第一种:234-66-34 第二种:234-(66+34)第三种:234-34-66 =168- 34 =234 -100 =200- 66 =134(页)=134(页)=134(页) (4)解释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列出了三个算式。 谁看懂列的式子,解释一下。(教师板书)

第一种:234-66-34 用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得66页,再减去今天看得34页,就是剩下的书的页数。(思路非常清) 第二种:234-(66+3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我们先用66+34算出昨天和今天看书的页数和,然后再用总页数减去66+34的和,就是剩下书的页数。 第三种:234-34-66 从这本书中先去掉今天看的页数,再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5)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你喜欢那一种方法?自己再说说计算的过(6)比较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 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种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先与同桌交流交流。 引导得出结论: ①、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计算方法,可以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 ②、选择算法的依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合适的算法,以连减的简便计算为原则。 计算时,如果减去的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选择第二种算法,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如果减去的一个数后,能得到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运用第三种算法,交换位置。 ③举例:238-46-54 186-27-73 哪种方法简便? (7)总结归纳: 从上面可以看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这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8)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谁能把我们的发现像加法、乘法运算定律那样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一下? 学生尝试,归纳板书:a-b-c=a-(b+c) = a -c-b (9)练习:教材第39页的“做一做” 2.学习例2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学案(1)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学案(1) 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和补集的含义; 2.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 3.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交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 补集 一.交集 1.情境与问题: 学校高一年级准备成立一个科学兴趣小组,招募成员时要求:(1)中考的物理成绩不低于80分;(2)中考的数学成绩不低于70分。如果满足条件(1)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P,满足条件(2)的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M,而能成为科学兴趣小组成员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s,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交集的定义: 记作:读作: 图形语言: 想一想:如果集合A,B没有公共元素,那么它们的交集是

练一练: 1.{1,2,3,4,5}{3,4,5,6,8}= 2.{(,)|0}{(,)|0}x y y x y x == = 3.(5,2),(3,4]A B A B =-=-=,则 3. 交集运算的性质: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 (2)A A A = (3)A A φφφ== (4) 如果A B ?, 则A B A =,反之成立. 4.例1.下列每对集合的交集: (1){1,3},B {1,3};A =-=-- (2){1,3,5,7},D {2,4,6,8};C == (3)(1,3],[2,2).E F ==- 归纳方法: 1. 2. 例2.已知{x |x }B={x |x }A =是菱形,是矩形, 求.A B 解: 二、并集 1.情境与问题:某班班主任准备召开一个意见征求会,要求所有上一次考试中语文成绩低于70分或英语低 于70分的同学参加。如果记语文成绩低于70分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M,英语成绩低于70分的所有同学组成 的集合为N ,需要去参加意见征求会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P,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并集定义: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图形语言: 练一练: 解:

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便运算讲课教案

四年级下册连减的简 便运算

一、教学内容: 第39–40页的例题1例题2,及P41、42页的练习七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的减法运算性质,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计算方法。 2.通过简便算法的教学,会熟练运用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三、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简便算法的教学,初步培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挂图、卡片 学具准备: 练习纸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周末你最想做什么呢?对!多读书对我们有好处。(出示卡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叔叔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这次李叔叔为骑自行车旅行可做了准备,他到书店买了一本《自助旅行》的书。 二)探究交流 李叔叔买完书后就迫不急待地看。瞧,他在看自助旅行的书呢,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能帮帮他吗? 1.学习例1。(出示主题图) (1)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我昨天看到66页”这里的66页表示什么?(昨天一共看了66页) 你还想知道什么?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剩多少页没看?) 问:你们想怎样计算呢? 请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交流,计算后汇报。 (让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说出每种解法的理由) 生汇报,师板书: 第一种:234-66-34 第二种:234-(66+34)第三种:234-34-66 =168- 34 =234 -100 =200- 66 =134(页)=134(页)=134(页) (4)解释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列出了三个算式。 谁看懂列的式子,解释一下。(教师板书) 第一种:234-66-34 用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得66页,再减去今天看得34页,就是剩下的书的页数。(思路非常清) 第二种:234-(66+3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我们先用66+34算出昨天和今天看书的页数和,然后再用总页数减去66+34的和,就是剩下书的页数。 第三种:234-34-66 从这本书中先去掉今天看的页数,再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 (5)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你喜欢那一种方法?自己再说说计算的过(6)比较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 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种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先与同桌交流交流。 引导得出结论: ①、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计算方法,可以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 ②、选择算法的依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合适的算法,以连减的简便计算为原则。 计算时,如果减去的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选择第二种算法,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如果减去的一个数后,能得到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运用第三种算法,交换位置。 ③举例:238-46-54 186-27-73 哪种方法简便? (7)总结归纳: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导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导学案新人教A 版必 修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表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知识回顾(你已经做好知识准备了吗?你一定还记得以下知识吧!) 1.两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有几种?各是如何定义的? 2.关于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你知道哪些重要结论? 3.你对空集是怎么理解的?通过上一节的学习,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中,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空集? 4.(1)若集合A { }3,2,1?,且A 中至少含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A 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6个 (2)已知集合M={}b a ,,2,集合B={}b a 2,2,2,且M=N ,求a,b 的值. 三、预习自学(阅读教材8——10页思考栏目,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点) 1.考察下列各个集合,试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 {}{}{}6,5,4,3,2,1,6,4,3,2,5,3,1===C B A {}{}{}是实数,是无理数,是有理数 x x C x x B x x A |||=== {}{}{}3,2,8,6,4,3,2,7,5,3,2,1===C B A 2.下列关系成立吗? φφφ=== A A A A A A )3(;(2);(1) 四、探究合作(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分组展开,点拨提升!) 1.并集 (1)定义: (2)符号表示:{}__________ |x B A = (3)用Venn 图表示: (4)你如何理解定义中的“或”字? 2.交集 (1)定义: (2)符号表示:{}__________ |x B A = (3)用Venn 图表示: (4)你如何理解定义中的“且”字? 3有关结论:(在画线处用?,或?,填空) B B A ____)1( (2)B A A ____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40页的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基于标准】 1、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连减简便算法。本节课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减数,再减去前一个减数。【基于学情】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应有所意识,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会简便计算。 2、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根据数字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案】 通过“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4题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周末你最想做什么呢?(骑自行车、打羽毛球、读书)。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2)》导学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2)》导学案 姓名: 班级: 组别: 组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定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2、熟练掌握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及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利用补集定义求解补集,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 ▲难点: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及应用. 【知识链接】 1、集合与子集 2、集合的交、并运算 【学习过程】 阅读课本第10页到第11页补集部分的内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知识点一 补集 问题1、结合全集的定义,你认为全集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依据具体问题来加以选择的?试举例说明. 问题2、全集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全集U 中子集A 的补集怎么表示? 问题3、结合补集的定义填空 (1) U C U =__________; (2)U C ?=__________; (3)A (A C U )=__________; (4)A (A C U )=__________; (5))(A C C U U = __________. 问题4、例8中我们是用_______法来表示集合}{9U x x =是小于的正整数的,用_______法来表示集合}{1,2,3,4,5,6,7,8,9U =的. 问题5、例9中集合} {U x x =是三角形的元素是什么?三角形可分为哪几类?

问题6、你能理解集合U C ()A B 吗?我们是如何来求U C ()A B 的,分几个步骤? 知识点二 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及应用 例1已知集合S={x |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集合(1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集合

2.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 78+77-48=107(人) 3.三年级有2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答案: 15+11-20=6(人)

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三 巩固练习。(5分 钟)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第1题。 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填一填。尝试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 问: 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 收获? 2.布置作业。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 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 教学板书 六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既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又体现了以学生认知基础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表述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加深学生对集合图的认识。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集合图的实际意义。 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连减的简易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一班于晓丽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1及4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一个数持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易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敏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减法运算中简易计算的实际运用。 2.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敏、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骑自行车旅行的李叔叔吗?这次李叔叔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到百味书店买了一本《自助旅行》的书。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买完书后就迫不急待地看。瞧,他在看自助旅行的书呢,现在他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他解决,能帮帮他吗? 1、学习例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的回答可能有:我了解到李叔叔正在阅读《自助旅行》这本书。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你们能把你们的想法列成算式吗?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完成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大家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小组交流) 随学生汇报,板书: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134(页) 师:同学们真聪惠,一下子就列出了三个算式。师:那么这三个算式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观察:三个例外的算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你选择的是哪一个进行计算的?生:我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有目的地去选择学生回答)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呢?请你来说说吧。 (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易,66+34凑巧得100) 师:谁还有例外的选择? (选第三种方法,是因为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凑巧得200)(选第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明确:方法二和方法三比方法一更加简单易算。 师:为什么会简易一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