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pptx

合集下载

(2024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

(2024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

2024/3/26
行政复议的范围
行政复议的范围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 等具体行政行为。
16
行政诉讼概述
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 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 决的活动。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 务以及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6
2024/3/26
02
CATALOGUE
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
7
行政主体概述
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代表国家独立进行行政管理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 的组织。其特征包括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能独立承担 因实施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等。
20
行政补偿概述
行政补偿的概念
行政补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 合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 组织合法权益的损失,依法给予 补偿的制度。
行政补偿的构成要

包括合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 关系和法律规定四个要件。
行政补偿的范围
包括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移民 安置、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涉 及财产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等 多种权益。
行政主体的类型
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受委托的组织等。
2024/3/26
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主体的职权是指其依法享有的行政权力,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 、行政处罚权等。其职责则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等。

第二章 行政主体

第二章  行政主体

三、公安机关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警察的任用
1.人民警察的任用条件。 1.人民警察的任用条件。 2.人民警察的任用原则。 2.人民警察的任用原则。 3.任用途径。 3.任用途径。 4.任用程序。 4.任用程序
(二)人民警察的义务和纪律
1.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 1.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2.人民警察的救助义务、帮助义务和公益义务。
2.是确定行使行政职权行为的法律效力的需要。
3.是确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诉讼被告、行 政赔偿义务机关的需要。
4.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一)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二)中央行政主体和地方行政主体
(三)外部行政主体和内部行政主体
(四)地域性行政主体和公务性行政主体
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一)行政机关委托组织的含义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因为接受享有某方面 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一定行政管 理职权的组织。
(二)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1.受委托组织的条件。
2.受委托组织的范围。 (1)行政机关。 (2)行政机构。 (3)除行政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
本章思考题
1.试述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 1.试述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我国的行政机关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3.我国的行政机关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4.试述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4.试述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5.国家公职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5.国家公职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二)地方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和性质。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地位和性质。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职权。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行政法概述与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概述与行政法律关系

地方性法规
自治法规
省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市法规(设区的市人大 立 法法72条)
部门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
自治区人大 自治州、自治县
国务院部委 直属机构
省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市规章(设区的市政府 立法法82条)
人大立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 政府立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除此以外:其他规范性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节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立法法》:宪法、法律、法规×3、规章×2
宪法
行政法规
国务院
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北大博士于艳茹诉北京大学撤销博士学位决定案 法院判决北大败诉的理由是什么?
合法性原则具体要求
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体都不得自己设 立行政权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行事。
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不仅要 遵守实体法规范,而且要遵守程序:三权分工、互相监督
二、行政法含义特征
(一)含义
二、行政法
所谓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监督过程中与行政 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 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监督关系
行政救济关系
内部行政关系
部门进行检验。这一行为被某工商所查获。根据《个体饮食业监督管理 办法(试行)》的规定,对此类违法行为,应予以警告、没收违禁区食 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 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营业 执照。在工商所查获前李某出售蛋糕共获利590元。根据上述有关规定, 工商所没收了李某尚未出售的蛋糕,没收其违法所得590元,并且工商所 认为李某曾因伤害罪而被判刑3年,一年前刚出狱,因此要重罚,又处以 李某1500元的罚款。

《行政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PPT培训教案课件

《行政法律实务与案例分析》PPT培训教案课件

申请材料
包括申请书、身份证明、相关证据材料等。
03
申请流程
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赔偿的
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实务操作指南:如何申请国家赔偿
了解申请条件和流程
在申请前应当充分了解国家赔偿的申请 条件和流程,确保自己符合申请资格并
04
行政复议与诉讼程序解读
行政复议范围、条件和程序规定
行政复议范围
包括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审查,以及 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附带性审查。
行政复议条件
申请人需具备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和理由,并 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行政复议程序
包括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等五个阶段 ,其中审理方式分为书面审理和听证审理两种。
证据规则在复议和诉讼中应用
证据种类
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 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
述、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等。
举证责任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告对被 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行政行为 违法的证据。
证据审查与认定
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应当对证据的 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 ,并遵循一定的证据认定规则。
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应依法送达并执行。
典型案例分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案例一
张某因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并动手打架,造成邻居轻微伤。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 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案例二
李某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占用城市道路摆摊设点,影响交通秩序。城市管 理部门依法对李某处以罚款并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01
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行政法学 第二章 行政主体

行政法学 第二章 行政主体

Hale Waihona Puke (二)行政主体的特征1.行政主体必须是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 动的组织。 2.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 动的组织。 3.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承担行政活动的法律效 果(主要是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的组织。 4.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 组织。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二)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行政主体必须是组织并且是以自己 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公务员只 能是自然人,并且必须以行政主体的名 义才能对外行使行政权。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一、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
(一)行政授权 (二)行政委托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 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 或个人来行使的法律行为。 (三)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
(一)行政授权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规章直接 规定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 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 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 方式,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 一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 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 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国家 机关。 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国家行政机关 (一)中央行政机关 (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一)中央行政机关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委 3.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4.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 5.国务院的办公和办事机构
第二章 行政主体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节 被授权的组织和受委托的组织 第四节 公务员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三、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四、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

行政法行政主体

行政法行政主体
行政委托的程序条件:一般而言,行政委托应当签定委
托合同。委托的行政机关应当将委托行使的职权、受委托方 基本情况、委托行使权力的期限等向社会公开
2、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1)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是指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享有行 政职权,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 特征: 1.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是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 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职权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明 确授权。 3.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一般讨论 被授权组织作为机关的另一种形式: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 CSRC)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被授权组织作为公共管理职能机构:村委会 被授权组织作为企业事业单位:高等学校 行业自治组织:法律授权还是契约性权利?
案例讨论
1 假定:《体育法》规定,体育运动成立各行业 协会,进行行业自我管理。中国足球协会章程 规定:足协对违反体育活动纪律和行业章程的 俱乐部和球员可以实施相应的处罚。设:足协 对某个俱乐部依照章程进行了处罚,该俱乐部 不服,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Issues: 足协处罚权的来源?性质?私法上权利还 是公法上权力?
3、 自治规范授权组织
(1)自治规范授权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自治规范授权组织是指依据自治规范的授权享有社 会公共权力,对组织内部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的社会公共组 织。 特征: 1.自治规范授权组织是社会公共组织 2.自治规范授权组织的行政职权源于自治规范 3.自治规范授权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具有公权力关系 4.自治规范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地位

《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 第八条 工商所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区、县工商局的具 体行政行为,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工商所可以以自

行政法律关系_主体客体(2篇)

行政法律关系_主体客体(2篇)

第1篇一、引言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在调整行政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

本文将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根据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可以分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2. 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力,承担行政职责,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行为,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和个人。

行政主体包括以下几种:(1)国家行政机关:如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地)级人民政府、县(市)级人民政府等。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

(3)委托的组织:如行政机关委托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4)个人:如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行政相对人等。

3. 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其权利义务通常来源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行政相对人包括以下几种:(1)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

(2)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

(3)其他组织: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三、行政法律关系客体1. 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可以是物、行为、智力成果等。

2. 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

有形物如土地、房屋、交通工具等;无形物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2)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采取的具体行为;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3)智力成果:包括科学技术成果、文学艺术作品等。

(4)精神利益:如荣誉、尊严、自由等。

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行政主体

第二讲行政主体
第二讲行政主体
(1)计划单列市的人民政府。1980年代以 来,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决定将沈阳、大连、 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 武汉、广州、深圳、西安、成都、重庆 (现为直辖市)14个市作为计划单列市, 即将这些城市的国民经济计划从省的计划 中单列出来。
第二讲行政主体
(2)能制定行政规章的城市人民政府,即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省会城市) 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计 划单列市均有制定行政规章的职权。
第二讲行政主体
四、中央行政机关
1、国务院 2、部、委、行、署 部、委、行、署是国务院的职能机构。在国务院
统一领导下,负责领导和管理政府某一方面的行 政事务,并相对独立地行使这一方面的国家行政 权力。 按照其担负的职能和管理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宏 观调控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社会保障和资 源管理部门、国家政务部门、教科文卫管理部门
第二讲行政主体
※二、行政机关设置的体制 1、层级制 指行政机关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的
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级负 责,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 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分为国务院、省(自治 区、直辖市) 、市(州) 、县、乡(镇)若干行 政层次.
第二讲行政主体
2、职能制 指行政机关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
4、乡镇人民政府没有职能部门,只有行政机构 乡级人民政府在原有助理员的基础上,设立分管某
方面工作的行政机构。 主要分为三类: (1)直属办公室机构,包括乡(镇)政府办公室、
农村办公室等; (2)企事业机构,“七站”,如农技站、兽医站、
农机站等; (3)派出机构,“八所”,包括现人民政府职能部
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 财政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主体的判断必须综合考虑各项标准,只有 那些享有行政权,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 权,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才是行政主体。
(三)相关概念解析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行 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职责的内容:A.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 限规定;B.符合法定目的;C.遵循法定程序。
行政职责与行政职权的关系:行政职责随行政 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变化,二者是辨证统一 、密不可分的。
4.行政权限
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 范围或界限。
行政权限
纵向行政权限: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
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而行政 法律关系主体中又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 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特殊的一方主体。
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能否成为行政主体,要看其是否享有 行政权,是否运用行政权从事某种活动。
行政机关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也可以成为民事 法律关系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职权的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决策权、 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执行权、行政制裁 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委托权、监督权和行政 司法权、行政组织法上的其他行政职权。
2.行政优益权
行政职权具有优益性的特点,即行政主体在行 使行政职权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优先权和行政 受益权。
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的行使 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 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 职务上或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
第二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节 被授权组织与受委托组织和个人 第四节 公务员 第五节 行政相对人
如果公民对公共事务变得漫不经心,那么 国会、和州议会以及法官和州长都将变成 狼。
——杰斐逊《联邦党人文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
课前思考题
3.学生甲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读书,因为英语没有达到学校 的要求,最后学校没有给予其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4.乙在某公司上班,他的月收入7000元,每个月由单位扣去 个人所得税款200元,如果乙对这个扣款行为不满,你们认 为他应该找谁?谁对这样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为行政法律关 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 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 人。
之间权力行使范围的划分;
横向行政权限: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权
力行使范围的划分。
二、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方 )
(一)概念
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 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 另一方当事人。
(二)范围
1、公民
指有本国国籍,并依本国法律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我国,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特指具有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行政主体除了国家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接受 授权的组织。
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 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3.行政主体与公务员
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但行政活动是由公务 员代表行政主体具体实施的。
(四)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 中,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 担一定的义务。行政主体的法 律地位,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 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 义务的综合体现。
一、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 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 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 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
(二)行政主体的判断标准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的组织;
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4.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特殊主 体。
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于行政优先权,物质上的 优益条件属于行政受益权。
(1)行政优先权
行政优先权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的行使 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 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 领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 实现的效力。
行政优先权的内容:A.行政先行处置权;B. 获得社会协助权;C.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
思考下列各题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要素: 1.甲为了赚大钱,假冒他人商标,被某县工商局查获,对其
作出行政处罚,没收非法所得150万,甲不服,向某市工商 局提起复议,某市工商局作出维持原处罚,甲不服,向当地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某县税务局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准备修建办公大楼,向当 地城建部门提出申请,城建部门的主管此事的工作人员认为 他们的办公条件很好,所以没有予以批准,某县税务局对其 不服,引起诉讼。
2、法人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 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 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 人格化。
(二)范围
3、其组织
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 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 格的组织。
4、外国人
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5、外国组织
国组织包括外国政治组织、 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
行政优先权成立的条件:A.主体必须是行政 主体;B.行政主体必须在行使职权、从事公务时 ;C.必须是为实现行政目的所必须;D.必须有 法律依据。
(2)行政受益权
行政受益权,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 种物质优益条件。
3.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 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 的法定义务。
一般可以从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行政优 益权和行政职责三方面来理解行政主体的 法律地位。
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的具 体表现;行政优益权是行政主体有效行使 行政权的条件保障;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 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表现。
1.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 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