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斑点试验

合集下载

T细胞斑点试验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

T细胞斑点试验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

T细胞斑点试验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种临床上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容易混淆诊断。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肠壁干酪样坏死和溃疡。

克罗恩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肠道黏膜上皮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及肠道黏膜下的肉芽组织形成。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均以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为主要症状,因此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可以检测体内特定单克隆T细胞对抗感染病菌的免疫反应。

T-SPOT试验可以检测静脉全血或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可用于诊断结核、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等疾病。

二、研究意义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若误诊会导致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T-SPOT试验可以检测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病菌的T细胞反应,可能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计划招募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肠结核患者,50例为克罗恩病患者,同时还招募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采集每名患者的静脉全血或外周血单核细胞,运用T-SPOT试验检测特定单克隆T细胞反应。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等指标,比较肠结核与克罗恩病患者在T-SPOT试验结果上的差异,探讨T-SPOT试验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四、研究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可初步探讨T-SPOT试验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并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骨科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SPOT)课件

骨科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SPOT)课件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骨科结核感染可 分为脊柱结核、关节结核和骨结 核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 可能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 状。
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诊断,其中T细胞斑点检测( SPOT)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骨科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
采用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05 SPOT检测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情况
一位中年男性,因髋关节疼痛就诊,疑似髋 关节结核感染。
诊断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SPOT检测结果,最终 诊断为髋关节结核感染。
SPOT检测
对患者进行T细胞斑点试验(SPOT),检测 结果显示阳性,提示存在结核感染。
治疗方案
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并进行髋关节手 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案例二
患者情况
一位青年女性,已确诊为脊柱结核感 染。

02
SPOT检测
对患者进行T细胞斑点试验(SPOT),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提示结核感染活 动期。
01
治疗方案
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复 查。
05
03
病情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再次进行SPOT检 测。
04
检测结果
结合其他技术
扩大应用范围
探索将SPOT检测与其他诊断技术相结合, 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研究SPOT检测在骨科其他疾病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拓展其应用领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监测疗效
治疗后,SPOT检测可以监测治疗效 果,评估病情恢复情况。
预测复发
通过长期监测SPOT检测结果,可以 预测结核感染的复发风险。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抗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如何早期诊断结核病是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国结核感染率和卡介苗接种率均高,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低,同时不能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近年来,有一种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新方法,即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诊断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结核病。

本研究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两种检测方法在疑似肺结核病人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者在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胸片或者胸部CT疑似肺结核的患者53例,其中男45例,女8例,年龄19-86〔平均(46.94±18.77)〕岁,在其他详细检查基础上,同时作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痰找抗酸杆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以及抗结核试验治疗追踪随访。

最后确诊14例,排除肺结核4例,临床诊断35例。

临床诊断+确诊肺结核患者共49例,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龄19-86〔平均(46.53±18.46)〕岁。

1.2方法: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检测方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抽取所有患者外周静脉血液5ml,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在已包被抗IFN-γ抗体微量板的4个孔中,分别加入不同的阳性对照物:植物血凝素,阴性对照细胞营养液,A 抗原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SAT-6)以及B抗原滤液培养蛋白10(CRP-10).然后依次向每孔加入2ⅹ105浓度PBMC,放置在37.0℃条件下CO2培养箱内孵育处理20小时。

PBS溶液洗脱处理后再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γ干扰素抗体,在室温条件下孵育处理2小时,PBS 溶液洗脱处理后显色,采用PBS溶液终止反应。

最后仔细计数斑点数。

结果判断: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0-5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判断为阳性;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6-10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2ⅹ(空白对照孔斑点数),判断为阳性;上述标准不符合且阳性质控对照孔正常时检测结果为“无反应性”。

T细胞斑点法解读

T细胞斑点法解读

T细胞斑点法解读T细胞斑点法(T-cell spot assay)是一种用于解读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体外对特定抗原的反应的方法。

它是一种功能性的免疫学分析技术,可以检测和定量评估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能力。

通过T细胞斑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揭示疾病发展机制、疫苗效果评估以及个体免疫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1. T细胞斑点法的基本原理T细胞斑点法主要基于T细胞对抗原刺激后的分泌物产生斑点的过程。

待测细胞被与抗原刺激,并产生与刺激抗原相关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

在一个特定的液体或固体基质上,这些产生的细胞因子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并形成可见的斑点。

通过计数斑点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待测T细胞的免疫反应强度。

2. T细胞斑点法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T细胞斑点法在疾病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中,T细胞斑点法可以用来评估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水平,从而判断感染的程度、疫苗的有效性以及治疗的效果。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T细胞斑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自身免疫反应障碍的机制,为新药物和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依据。

T细胞斑点法还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可用于评估肿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3. T细胞斑点法的优势与不足T细胞斑点法相比于其他免疫学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该方法可以直接评估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T细胞斑点法相对简单、快速,适用于大样本量的实验设计。

T 细胞斑点法还可以分析多个抗原的免疫反应,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T 细胞的功能状态。

然而,T细胞斑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技术上的要求较高、结果的解读存在主观性等。

在使用T细胞斑点法时,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技术和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4. 我的观点和理解T细胞斑点法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对于深入理解T细胞免疫反应在疾病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评估T细胞的功能状态,并揭示疾病的免疫机制。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第9页
谢谢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第10页
▪ 萨斯分枝杆菌( My cobacter ium kans asii ) 、海
分枝杆菌(My cobacter ium mar inum ) 、斯氏分枝
杆菌( My cobacter ium sz ul gai ) 等少数分枝杆
菌中也存在完整RD1区,编码ESAT 6 和CFP 10,
可造成检测结果成假阳性。
白。在卡介苗菌株和大部分环境中分枝杆菌基因中则缺
乏次序列。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第4页
T-SPOT-TB—示意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A试验组
B试验组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第5页
T-SPOT-TB—解释
▪ 非黄金标准
▪ 定性检测而不是定量检测
▪ 敏感性95.3%-98.8%
▪ 特异性94.1%-100%
T-SPOT-TB—几个概念
▪ ELISPOT(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是一个新
型免疫酶技术,它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
分泌细胞因子细胞。(简单说:能够数出分泌特异因子
细胞个数)
▪ ESAT-6和CFP-10蛋白: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少数致病非
结核分枝杆菌中名为“RD1”基因序列,编码产生两种蛋
2.效应T细胞随结核杆菌去除而消失,其阴性及阳性
结果可作为评定治疗效果伎俩之一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第8页
T-SPOT-TB—应用
▪ 在潜伏性结核杆菌感染者筛选中
1.敏感性优于结核菌素试验,且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
2.较少受到其它分支杆菌感染影响。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临床研究进展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临床研究进展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临床研究进展2.保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保山 678000摘要: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作为临床上日益普遍的肺结核诊断方法,具有检测结果不受患者临床症状干扰,能排除接种卡介苗引发的假阳性结果,检测标本易于获得,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临床价值得到肯定;但是作为单纯的检测方法还存在不能确定结核发病阶段、发病部位及假阳性等问题,需要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合应用才能提高检测效果;进一步运用该检测方法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非典型肺结核等结核相关疾病,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肺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临床研究肺结核是一种肺部常见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结核分枝杆菌,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结核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近年来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19年新发结核病例83.3万人,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

带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大多数肺结核患者病程呈慢性过程,主要表现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1.T-SPOT.TB的概念在疾病早期尽早尽快确诊对疾病治疗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针对早期快速诊断,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又叫作结核感染干扰素释放试验,该检查方法的机理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入侵人体后,T淋巴细胞会相应地留下印记,然后分离出T淋巴细胞,再进行培养增殖,同时通过特异抗原对其进行作用,使其分泌γ干扰素,再经过免疫染色后,进行斑点计数,计算干扰素的量,推算抗原特异性细胞的频率,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

该检测方法的标本需要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因此摆脱了传统痰涂片、痰培养法受痰标本质量影响的弊端,并且不受机体免疫力及卡介苗接种的影响。

此法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同,可以辅助早期诊断。

2.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目前肺结核主要通过症状体征,借助辅助检查,综合考虑为诊断提供依据。

Tspot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临床应用

Tspot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临床应用
反应性”时,该实验结果被认为是“并不确定”,应当复查。
“有反应性”结果表明样本中存在针对结核杆菌特异的效应T细胞 “无反应性”结果表明样本中可能不存在针对结核杆菌特异的效应
T细胞
二、结果的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既往结核病史或影像学提示陈旧性肺结核、有结核 密切接触史或高潜伏性结核感染率可使其诊断活动 性结核病的特异性降低。
一、T-SPOT.TB的原理
外周血T-SPOT即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LISPOT)通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 原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来 检测抗原特异性 T淋巴细胞的应答反应,从而 判断结核感染状态。
每一个斑点代表一个分泌细胞因子的T细胞, 记数斑点数量可以获得外周血中结核致敏的T 细胞数量。
二、结果的判断
试验分四组:空白对照组、抗原组(ESAT-6和CFP-10)、阳性 对照组(植物血凝素PHA)。
通常正常结果,空白对照孔没有或有很少的斑点而PHA对照 孔斑点数超过20个。
空白对照孔斑点数超过10个时结果被认为是“不确定”。
当PHA对照孔斑点数少于20个时,检测结果被认为是“不确 定”。
二、结果的判断
如果抗原A和/或抗原B有应答,检测结果为“有反应性”,参照 以下标准:
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0-5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空白对照孔斑点数)≥6;
空白对照孔斑点数为6-10个时且(抗原A或抗原B孔的斑点数) ≥2×(空白对照孔斑点数);
检测结果为“无反应性”:不符合上述标准且PHA对照孔正常。 当PHA对照孔结果为“不确定”且抗原A和抗原B孔结果都为“无
有学者指出:
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SPOT.TB斑点形成 细胞中位数为442SFCs/10^6 PBMC 。

QB—SPOT结核实验

QB—SPOT结核实验

QB—SPOT结核实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是一种运用IGRA技术,检测被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 10)分别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效应T淋巴细胞,以辅助诊断结核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TBspot试验通常指T-SPOT试验,即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又称为结核菌感染干扰素释放试验,是利用结核特异性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受试者体内是否存在结核效应的T淋巴细胞,从而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该检查的原理是结核杆菌感染之后,T淋巴细胞会形成免疫记忆。

通常在体外分离到T淋巴细胞之后,培养增殖T细胞的同时,用相应的特异性抗原,进行刺激,激活T细胞记忆,有记忆的细胞则会分泌大量的干扰素。

结核T-SPOT检查即为结核菌T细胞斑点检测,是临床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新型检查方法。

通过检测干扰素的量,判断该细胞是否存在结核感染形成的记忆,进而通过进一步的反应判断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

但它的结果不能作为单独或决定性诊断活动性结核的证据,阳性结果仅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结核杆菌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

但是否为活动性结核,则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现在已经有多项研究的结果显示,T-SPOT试验只能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但无法鉴别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性结核,因此对于活动性结核的诊断价值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测 结核感染的原理
❖ 空白对照孔内斑点数小于10且阳性对照孔内斑 点数大于20时视为试验有效
❖ T-SPOT.TB试验结果用每106 PBMCs中斑点形 成细胞(SFCs)的数目来描述,即SFCs/106 PBMCs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 测结核感染的原理

整理ppt
T-SPOT.TB
杨 中 平
整理ppt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
❖ 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又叫作结核感染干扰 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s
整理ppt
结核的现状
结核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 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有约 200万人死于结核。
筛查 ❖ 4:儿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整理ppt
T-SPOT注意事项
❖ 1:肝素抗凝全血,常温保存,不得冷冻或冷藏。 ❖ 2:采血量:三岁以下2ML,3-9岁4ML,9岁以
上6ML,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低下采6ML (本公司一律两管) ❖ 3:样本必须4小时内送达。 ❖ 4:输血受试者或PET-CT受试者,两周后检 测。 ❖ 5:受试者需阅读知情同意书并填写申请单。
病理学检查:阳性率低,对取材标本有较高要求,有创
伤,对肉芽肿性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测 结核感染的原理
❖ 结核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结 核感染后体内长期存在抗原特异性的记忆性T 细胞
❖ 当再次遇到抗原刺激时,能迅速活化增殖,释 放r干扰素
❖ r干扰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中 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整理ppt整理ຫໍສະໝຸດ pt基于T淋巴细胞检 测结核感染的原理
整理ppt
T-SPOT.TB的临床意义
❖ T-SPOT.TB高灵敏度
整理ppt
提问
❖ 出报告时间:一、三、五检测三个工作日出。 ❖ 标本类型:肝素抗凝全血两管 ❖ 需注意:4小时内送检,8小时内完成检测 ❖ 价格:660元 ❖ 方法学:酶联免疫斑点法 ❖ 英文:T-SPOT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 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其他传染性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 倍以上。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测 结核感染的原理
❖ T-SPOT.TB在诊断结核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在现有结核诊断方法存在缺陷 的今天, T-SPOT.TB 可以给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测 结核感染的原理
整理ppt
结核的传统诊断手段
结核菌素皮试:
低敏感性: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其敏感性大大降低。 低特异性:与卡介苗接种和其他环境分枝杆菌有交叉,易 造成“假阳性”结果。
细菌学检查:常规培养:2月;快速培养:1周;
阳性率取决于采集标本中细菌数量,不利于早期诊断。
❖ 基于结核抗原特异性T细胞向病变部位集中的 特点, T-SPOT.TB的检测物已不局限于静脉血,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液、胸腹水、脑脊液等 也可用于对肺内及肺外结核的诊断。
整理ppt
T-SPOT的意义
❖ 1:菌阴,结核病患者的辅助诊断 ❖ 2:肺外结合的鉴别诊断 ❖ 3:免疫力低下/受抑制患者的结核诊断/感染
整理ppt
基于T淋巴细胞检 测结核感染的原理
T-SPOT.TB技术: ❖ 利用结核杆菌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存
在结核特异性T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在受到结核特异 抗原刺激后分泌r干扰素而设计的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 ❖ 检测外周血中受结核特异抗原刺激释放r干扰素的T淋 巴细胞,经酶联免疫显色后,通过ELISPOT分析系统 对斑点进行计数,1个斑点代表一个细胞,计算出抗原 特异性细胞的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