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函数的导数(一) 教案示例

复合函数的导数(一) 教案示例
复合函数的导数(一) 教案示例

复合函数的导数(一)·教案示例

目的要求

1.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

2.会将一个函数的复合过程进行分解或将几个函数进行复合.

3.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并会简单的运用.

内容分析

1.本节讲述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然后通过几道例题说明法则的简单应用.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学中的重点内容,它也是微积分学中的难点内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函数都是由基本初等函数经四则运算或经复合而成的初等函数,以后常用这一求导法则.另外,它与重要的积分方法——换元积分法相呼应,有互逆运算的关系.只有学好了复合函数的求导,才能学好换元积分.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一要梳理清楚一个函数的复合过程,二要对复合过程中每一个中间变量的函数或自变量的函数正确地求导,三要将中间变量回代为原自变量的函数.这里如没学好,将影响后面的凑微分运算和换元积分的学习.

2.突破这一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二,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为此,应对一个函数的复合关系的分解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用换元的思想来理解复合关系,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讲了复合函数的概念,立即增加两道例题,其用意正是为使学生会分解、能复合.

3.在进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教学时,首先通过教科书的实例,让学生对求导法则有一个直观了解,目的是使学生相信y ′x =y ′u ·

u ′x 的正确性.

4.在对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进行证明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的尺度.比如,为使学生理解“当Δx →0时,Δu →0”,可向学生指出其根据是“可导函数的连续性”.为此,可先复习这一旧知识.又如,推导

lim

lim ()Δ→Δ→ΔΔ=ΔΔ·ΔΔx x y x y u u x 00 时,要求Δu ≠0.在课本注释中,指出Δu =0时,公式也成立,这里不必深究.

此外,对于

lim lim lim lim Δ→Δ→Δ→Δ→ΔΔ·ΔΔ=ΔΔ·ΔΔx x u x y u u x y u u x

0000 也不必作深入解释.因此,这一证明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为宜.

5.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这一课时作初步的简单应用,下一课时加强多方面应用的训练.应用中应注意:

(1)适当选定中间变量,正确分解复合关系;

(2)要弄清楚每一步求导是哪个变量对哪个变量按什么公式求导,不要混淆;

(3)对初学者应强调,别忘了将中间变量代回到原自变量(一般是x)的函数.

初步应用时,应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规范化、程序化,一步一步写清楚.首先,选定中间变量,分解复合关系,详细地说,应说明函数关

系=,=,若遇多重复合,就应相应地多用中间变量,如,y f(u)u (x)u ?

v ,w ,…;其次,将已知函数对中间变量求导(y ′u ),中间变量对自变量求导(u ′x );最后将中间变量代回为自变量的函数,简记为:分解——求导——回代.要依此步骤认真解答例1,给学生清清楚楚地示范.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

(1)初等函数在定义域内每一点都是连续的.

(2)如果函数y =f(x)在点x 0处可导,那么函数y =f(x)在点x 0处连续.

(3)y f(x)x x f(x)f 0如果函数=在点=处及其附近有定义,而且=lim x x →0

(x 0),就说函数f(x)在点x 0处连续.

令=+Δ,则→Δ→,又-=+Δ-x x x x x x 0f(x)f(x )f(x x)0000?

f(x 0)=Δy ,上述连续性理解为Δx →0时,Δy →0.

(4)若y =u 2,u =3x -2,则y ′u =________,u ′x =________.

2.学习新知识

(1)介绍复合函数的概念

(1)由y =u 2与u =3x -2复合得y =(3x -2)2.

像y =(3x -2)2这样由几个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就是复合函数.

一般地,由=与=得复合函数=.y f(u)u (x)y f[(x)]??

(2)增例1 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关系:

Ⅰ.=-Ⅱ.=Ⅲ.=Ⅳ.=-y (2x )y sinx y cos(x) y lnsin(3x 1)23

2π4-

解:Ⅰ.y =(2-x 2)3由y =u 3,u =2-x 2复合而成.

Ⅱ.y =sinx 2由y =sinu ,u =x 2复合而成.

Ⅲ.=由=,=复合而成.y cos y cosu u x ()ππ44

--x Ⅳ.y =lnsin(3x -1)由y =lnu ,u =sinv ,v =3x -1复合而成.

(3)增例2 写出由下列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

Ⅰ.y =cosu ,u =1+x 2

Ⅱ.y =lnu ,u =lnx

解:Ⅰ.y =cos(1+x 2) Ⅱ.y =ln(lnx).

(2)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通过对y =(3x -2)2展开求导及按复合关系求导,直观地得到y ′x =y ′u ·u ′x . 给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并指导学生阅读法则的证明.

注意,不深究此证明的严谨性.

(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的应用

讲解教科书例1,要求步骤规范,首先设中间变量,再对几个简单函数分别求导,最后应强调把中间变量换成自变量的函数.

(4)归纳小结

请一个学生归纳这节课所学知识,必要时教师适当指导.

(1)y f[(x)]形如=的函数称为复合函数.?

(2)复合函数求导步骤:分解——求导——回代.

3.反馈练习

教科书练习.

教科书习题3.4第1题(第(3)、(4)题给提示).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3.4第2(1)、(2)题.

补充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 (sinx cosx)(2)y (1)3(sinx cosx)(cosx sinx)(2)

32=-;=.

答案:-+;.11222+-+cos sin cos x x x x

九年级物理全册 20.5 磁生电教案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磁生电》 设计理念 磁生电一节教学的设计,应体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课程的价值。包括: 一、目标设计 应围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个总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取: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握教材因素,结合地方、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拓展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为目的。 四、教学手段、器材:结合教学实际,力图直观、清晰、高效。器材可行、大方。 五、教学评价:注重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评价。以鼓励性、导向性评价为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评价具有促进性、发展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磁生电过程中能够转化。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初步了解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我国使用的交流电主要参数。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磁生电现象,感知逆向思维。 2.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电磁感应转化成发电机这一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认识在创新中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 小电动机、耳机、电流表、导线、线圈框、U型磁体、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电动机的使用。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请列举电动机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实例,并简要说明使用电动机的意义。 生:议论、发现。 师:电动机及其他用电器运作时,消耗大量的电能从何得来? 生:积极思考:可能 (导入:注重提出问题、引发探索、激发兴趣。) 二、提出问题 师:电能从何而来的,同学们做出了多样的猜测。这些猜想,人们大都变成了现实。现在我们一起重点探索一下: 机械能→电能 首先,我们再观察一下电动机的转动。 要求:①同桌的二位同学合作进行;②画出电路图。 生:连接电路,电动机运转。 师:很好!我们观察到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反过来,想想让电动机转动(如用手转动它的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猜想、创新。 师:与周围的同学说说你这样猜想的原因吧?(科学猜想) 生:议论。 师:对学生的猜想肯定、赞许。引导学生:转动电动机的轴,可能产生电流。是因为电动机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输入机械能可能产生电能。 (尝试逆向思维) 对我们上述的猜想,准备通过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请用文字表达一下。

简单复合函数求导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常用的求导公式 11.(),'()0;2.(),'();3.()sin ,'()cos ;4.()cos ,'()sin ;5.(),'()ln (0);6.(),'();1 7.()log ,'()(0,1); ln 8.n n x x x x a f x c f x f x x f x nx f x x f x x f x x f x x f x a f x a a a f x e f x e f x x f x a a x a -========-==>====>≠公式若则公式若则公式若则公式若则公式若则公式若则公式若则且公式若1()ln ,'();f x x f x x == 则 (二)复合函数的求导数公式 若u=u(x),v=v(x)在x 处可导,则 2 )()()()(v v u v u v u u c cu v u v u v u v u v u '-'='' =''+'='?'±'='± (三)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1、二重复合:若)(u f y =, )(x u φ= 且)(x u φ=在点x 处可导。 则)()('?'='x u f y φ 2、多次复合函数求导法则类推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3 (23)y x =- 2)、ln(51)y x =+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2 (23)y x =+ 2)、3 (13)y x =- 例2、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1 31 y x = - 2)、cos(12)y x =- 练习:求导数; 1)、1ln y x = 2)、2x y e = 3)、求曲线sin 2y x =在点P (,0π)处的切线方程。 例题3 已知(5)5,'(5)3,(5)4,'(5)1f f g g ==== ,根据下列条件 求(5)h 及'(5)h 1)、()3()2()h x f x g x =+ 2)、 ()()()1h x f x g x =+ 3)、()2 ()() f x h x g x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磁生电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5节磁生电 新课引入 国外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能量采集船”,如图所示,在船的两侧附着可触及水面的旋转“工作臂”,每只“工作臂”的底端装有一只手掌状的、紧贴水面的浮标.当波浪引起浮标上下浮动时,工作臂就前后移动,获得电能储存起来.你知道这种“能量采集船”的工作原理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活动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交流、发言。 总结:按照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活动2:学生根据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步骤: (1)闭合开关,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2)闭合开关,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3)闭合开关,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4)开关断开,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活动3:展示自己组的实验探究现象:

归纳总结: (1)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导体中就会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是闭合的;②磁场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活动4:那么要想改变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如何操作?自己进行实验验证。 活动5:展示自己的探究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只要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改变,就会使原来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变化。 活动6:根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试着分析一下此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总结: (1)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应用:发电机、变压器、动圈式话筒 探究点二发电机 活动1:老师出示发电机模型。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结:灯泡会发光,换为电流表时,会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活动2:学生根据桌面上的发电机,试着分析出发电机的构造。它是由磁体、线圈、滑环、电刷组成。与电动机相似,但没有电动机的换向器。 活动3:结合手中的发电机,让其工作,试着分析活动1中电流表指针来回偏转的原因。总结:当线圈在外力的带动下在磁场中转动时,线圈的两个边分别切割磁感线,且切割的方向不同,所以它们主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也不同,这正好使线圈沿着某一个方向向外流出电流。 当线圈转过图中的这个位置时,两边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变成了倾斜的方向,使得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减少,故产生的感应电流也减小,所以出现一大一小的指针摆动现象。当线圈转过了180度以后,线圈的每条边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故它们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也会相反,所以还会出现电流表指针方向一会儿向左偏一会儿向右偏的现象。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1. 函数f(x)=cos(?2x)的导函数是( ) A.2cos2x B.?2cos2x C.2sin2x D.?2sin2x 2. 已知函数f(x)=e2x+1?3x,则f′(0)=( ) A.0 B.?2 C.2e?3 D.e?3 3. 设函数f(x)=?cos x?x4的导函数为g(x),则|g(x)|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4. 设f(x)=sin x cos x,则f(x)在点(π 6,f(π 6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 A.1 2B.√3 2 C.?1 2 D.?√3 2 5. 函数f(x)=ln x x ,则f′(e)值为( ) A.0 B.1 C.1 e D.1 e2 6. 若函数f(x)=(2x?x2)e x的导数为f′(x),则f′(x)=() A.2(x+1)e x B.(2?x2)e x C.(2+x?x2)e x D.2(x?1)e x 7. 已知函数f(x)=x3?2x2+x?3,则f′(2)=( ) A.?1 B.5 C.4 D.3 8. 已知函数,则的导函数() A. B. C. D. 9. 函数y=x2sin x的导函数为________. 10. 函数f(x)的导数为f′(x),且f(x)=x2+2f′(0)x+tan x,则f′(0)+f(0)=________. 11. 设函数f(x)=x2+1 e x . (1)求f(x)的导数f′(x);

(2)求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 12.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f(x)=x3+6x?2 ; x (2)f(x)=cos x ; e x x. (3)f(x)=(x?1)2log 2 13. 已知函数f(x)=(2x?1)2+5x. (1)求f′(x); (2)求曲线y=f(x)在点(2,19)处的切线方程.14. 分别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e x ; x (2)y=(2x2?1)(2x+1)+2sin x?cos x.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导案)

当堂检测 1.根据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4 x x y = ; (2)1ln 1ln x y x -=+. (3)2(251)x y x x e =-+?; (4)sin cos cos sin x x x y x x x -=+ 解: (1)''''224(4)144ln 41ln 4()4(4)(4)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 '1ln 44x x y -=。 (2)''''221 1ln 212()(1)2()21ln 1ln 1ln (1ln )(1ln ) x x y x x x x x x -==-+==?=+++++ '2 2(1ln )y x x =+ (3)'2'2'(251)(251)()x x y x x e x x e =-+?+-+? 22(45)(251)(24)x x x x e x x e x x e =-?+-+?=--?, '2(24)x y x x e =--?。 (4)''sin cos ()cos sin x x x y x x x -=+ '' 2(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2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s )(cos si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co x x x x -+?+--?-++= + 2 sin (cos sin )(sin cos )s (cos sin )x x x x x x x x xco x x x x ?+--?=+ 2 2 (cos sin )x x x x =+。 2 ' 2(cos sin )x y x x x =+

数学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章 5.2.3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5.2.3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运用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求函数的导数.2.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知识点复合函数的导数 1.复合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两个函数y=f(u)和u=g(x),如果通过中间变量u,y可以表示成x的函数,那么称这个函数为函数y=f(u)和u=g(x)的复合函数,记作y=f(g(x)). 思考函数y=log2(x+1)是由哪些函数复合而成的? 答案函数y=log2(x+1)是由y=log2u及u=x+1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 2.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一般地,对于由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的函数y=f(g(x)),它的导数与函数y=f(u),u=g(x)的导数间的关系为y′x=y′u·u′x,即y对x的导数等于y对u的导数与u对x的导数的乘积. 1.y=cos 3x由函数y=cos u,u=3x复合而成.(√) 2.函数f(x)=sin(2x)的导数为f′(x)=cos 2x.(×) 3.函数f(x)=e2x-1的导数为f′(x)=2e2x-1.(√) 一、求复合函数的导数 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1 (1-3x)4 ; (2)y=cos(x2); (3)y=log2(2x+1); (4)y=e3x+2. 解(1)令u=1-3x,则y=1 u4=u -4, 所以y′u=-4u-5,u′x=-3. 所以y′x=y′u·u′x=12u-5= 12 (1-3x)5 .

(2)令u =x 2,则y =cos u , 所以y ′x =y ′u ·u ′x =-sin u ·2x =-2x sin(x 2). (3)设y =log 2u ,u =2x +1, 则y x ′=y u ′u x ′=2u ln 2=2 (2x +1)ln 2. (4)设y =e u ,u =3x +2, 则y x ′=(e u )′·(3x +2)′ =3e u =3e 3x + 2. 反思感悟 (1)求复合函数的导数的步骤 (2)求复合函数的导数的注意点:①分解的函数通常为基本初等函数;②求导时分清是对哪个变量求导;③计算结果尽量简洁. 跟踪训练1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 = 1 1-2x ; (2)y =5log 2(1-x ); (3)y =sin ????2x +π3. 解 (1)() 12 =12,y x -- 设y =12 u -,u =1-2x , 则y ′x =()1212u 'x '?? - ???- ()32212u -?? -? ??? =- ()32 =12x .- - (2)函数y =5log 2(1-x )可看作函数y =5log 2u 和u =1-x 的复合函数, 所以y ′x =y ′u ·u ′x =5(log 2u )′·(1-x )′ = -5u ln 2=5 (x -1)ln 2 .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磁生电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二十章 第五节磁生电 宝丰县三中李艳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学习法拉第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 教学难点: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教学准备:检流计、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手摇发电机 教学方法:发现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我们国家哪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屠呦呦),她和她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我们今天认识一位科学家,晚一百年,能当之无愧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请听他的颁奖词:是谁让漆黑的夜晚五彩缤纷?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什么让我们的出行如此快捷?是什么让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一

切都源于他的伟大发现,他就是----法拉第。今天,让我们沿着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足迹,来探寻先哲的智慧之旅吧!、 板书课题:磁生电 二、新课学习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了电能生磁,许多科学家都尝试磁能否生电,从安培到科拉顿,最终法拉第发现了磁是可以生电的,磁生电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一:如何才能磁生电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选出方形线圈,蹄形磁铁和检流计。 请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试验时,电路是断开还是闭合? 2,如何知道电路中是否有电流? 3,如何判断电流的方向是否相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后回答。 把蹄形磁铁上下放置,学生画出磁感线方向。 按照表格设计分别进行探究实验: 磁感线方向导体在磁场中的运 动情况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导体静止不动 导体上下运动 换用更强的磁场,导体上下运动 导体水平左右运动

磁生电教学设计教案完整版

磁生电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七节磁生电教学设计(1课时) 天荣中学黎燕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的能量转化。 ·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我国供生产和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点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发现磁生电的条件。2.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掌握电能生磁的理论并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所以在教授时采用逆向思维,思考磁生电的现象并了解发电机的原理。另外,由于知识有限,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考虑缺乏全面思考,通过法拉第和科拉顿两位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对比,让学生亲自完善实际方案,培养学生周全思考的能力。 四、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踢形磁铁,导体,开关,电流表 演示实验: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

一、电磁感应 1.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2.概念: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 3.产生条件: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二、发电机 1.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2.构造:定子和转子 3.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三、电流 1.交流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周期性变化 2.直流电:电流的方向不变 七、附图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高考要求】: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B). 【学习目标】:1.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2.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图像或曲线的特征. 3.会用复合函数的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什么? 2.(1)若,则 ________.(2)若,则 _____.(3)若,则 ___________.(4)若,则 ___________. 3.函数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 在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4.函数的单调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函数的极大值是___________. 6.函数的值,最小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1.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 ;(2) . 2.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相同,求的值. 【矫正反馈】 1.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垂直的一条直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极大值点是_______,极小值点是__________.

(不好解)3.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斜率为 ,若 ,则函数的周期是 ____________. 4.已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 为原点,且 ,则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5.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 【迁移应用】 1.设 , , 若存有 ,使得 ,求的取值范围. 2.已知 , ,若对任意都有 ,试求的取值范围.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5节磁生电教案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1章第五节磁生电编写者日期课题第五节磁生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 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 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 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 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 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 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 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 难点分析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电磁感应,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 方法与准备小组探究。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 课时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一、引入: 先回顾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说明电能生磁。 设问:既然用电流能获得磁场,那么能否用磁场获得电流呢?许多科学 家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研究,在1831年 发现了磁产生电的条件和规律,实现了他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法拉第 的这个重要发现,导致了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二、新课教学: (一)、磁生电--电磁感应 【实验】将一根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和电流表串联成一个闭合回路。然后 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①回顾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需要电源,二是电路要闭合。怎样知 道电路中有电流呢?--显然需要一个电流表。因为获得的感应电流较小, 所以采用测量微小电流的灵敏电流计较好。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2.3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习题 苏教版选修2-2

1.2.3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明目标、知重点 1.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能够利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并结合已经学过的公式、法则进行一些复合函数的求导(仅限于形如f(ax+b)的导数). 1.复合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两个函数y=f(u)和u=g(x),如果通过变量u,y可以表示成x的函数,那么称这个函数为y=f(u)和u=g(x)的复合函数,记作y=f(g(x)). 2.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y=f(g(x))的导数和函数y=f(u),u=g(x)的导数之间的关系为y x′=y u′·u x′.即y对x的导数是y对u的导数与u对x的导数的乘积. 探究点一复合函数的定义 思考1 观察函数y=2x cos x及y=ln(x+2)的结构特点,说明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基本函数组成的? 答y=2x cos x是由u=2x及v=cos x相乘得到的;而y=ln(x+2)是由u=x+2与y=ln u(x>-2)经过“复合”得到的,即y可以通过中间变量u表示为自变量x的函数,所以y=ln(x+2)称为复合函数. 思考2 对一个复合函数,怎样判断函数的复合关系? 答复合函数是因变量通过中间变量表示为自变量的函数的过程.在分析时可以从外向里出发,先根据最外层的主体函数结构找出y=f(u);再根据内层的主体函数结构找出函数u=g(x),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函数y=f(g(x)). 思考3 在复合函数中,内层函数的值域A与外层函数的定义域B有何关系? 答A?B. 小结要特别注意两个函数的积与复合函数的区别,对于复合函数,要掌握引入中间变量,将其分拆成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方法. 例1 指出下列函数是怎样复合而成的: (1)y=(3+5x)2;(2)y=log3(x2-2x+5); (3)y=cos 3x. 解(1)y=(3+5x)2是由函数y=u2,u=3+5x复合而成的; (2)y=log3(x2-2x+5)是由函数y=log3u,u=x2-2x+5复合而成的;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2

人教版《12.6二力平衡》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 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 45厘米X 60厘米, 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 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 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 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 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 始向右运动. (2) 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 1个钩码.放手 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 1、4上,另一端 各穿过羊眼圈 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甜湮米—— H

物理:9.7《磁生电》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五、磁生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 ●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 ●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 重、难点: 1、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 2、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丹麦物理学家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电流的磁场方向与有关。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电动机的实质是能转化为能。 3、直流电动机是由、、、组成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 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66页图8。5——1示 1、电磁感应:(法拉第实验)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 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总结) 条件:

(1)、电路闭合 (2)、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 2、发电机: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结构:转子、定子 (2)、原理:电磁感应 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交流电(AC):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分析清楚) (4)、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Hz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50Hz 3、达标练习: 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利用磁场产生的条 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2、于导体在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一种。产生的电流叫做。 3、电路中产生,叫交变电流。 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 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转化过程,是把转化成。 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6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后记: 1、电磁感应的实验分析是重点。 2、分析清楚交流的的来源。

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 包科领导: 年级组长: 使用时间: §5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学习目标】 1、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会用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求一些复合函数的导数。 【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难点:复合函数的导数。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1、用红笔勾画出疑难点,提交小组讨论; 【自主探究】 1.复合函数 对两个函数)(x f y =和)(x g y =,如果通过变量u ,y 表示成______的函数,我们称这个函数为函数)(x f y =和)(x g y =的复合函数,记作,_________其中为________变量. 2.复合函数的导数 如果函数)(x f 、)(x u 有导数,那么_____='x y 【合作探究】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82)21(x y += (2)33x x y += (3))(cos 2b ax y += (4) )12ln(+-=x y 1、 )ln 1(2x xe y x += (6)x x y -+=11ln 2、曲线x e y x 3cos 2=在)1,0(处的切线与直线l 的距离为5,求直线l 的方程。 3、已知函数2()(2)2x f x ln x a =--,a 为常数。(1)求(3)f '的值;(2)当3x =时,曲线() y f x =在点0(3)y ,处的切线经过点(11)--,,求a 的值。 【巩固提高】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 = 2)13(1-x (2)y =21sin2x +sin x (3)y =sin 3(3x +4π) (4)22cos 53sin x x y += 2、已知,)1()(102x x x f ++=求)0()0(f f ' 3、已知曲线23-+=x x y 在点0P 处的切线1l 平行直线014=--y x ,且点0P 在第三象限 (1)求点0P 的坐标 (2)若直线1l l ⊥,且l 也过切点0P ,求直线l 的方程。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