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萜的种类

教学安排:Q

>Q5;20min

4—

一、开链萜类

柠檬醛是开链萜类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天然的柠檬醛有顺反异构体(E-Z异构体)

(拢牛儿

(橙花醛)

醛)

柠檬酸在碱的作用下与丙酮缩合,生成假紫罗酮;后者在酸催化下环化,则生成α-和β-紫罗酮的混合物:

COOH为催化剂,α,β-紫罗酮的味道很象紫罗兰,可以做为香料。环化一步采用BF

3/CH3

选择地得到β-紫罗酮,后者是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

二、单环单萜

大多数单环单萜是环烷烃"苧烷"的衍生物。苧烷(C

)简称萜,不存在于自然,只是把

10H20

它看成各种单环萜的母体

苧烯存在于柠檬油、桔子油和其它许多香精油中,苧烯分子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l-苧烯存在于松针中,d-苧烯则存在于柠檬油、橙皮油、茴香油及橡树油中。松节油中存在d,l-苧烯。d,l-苧烯可由异戊二烯合成:

单环萜类另一个重要化合物是薄荷醇,它有3个手性碳原子,可以有8个旋光异构体。天然的薄荷醇为左旋体,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其构造式和构象式如下:

三个取代基都在e键上。它有强烈的薄荷气味,可做香料,也是医药上的防腐剂及麻醉剂。

薄荷醇氧化得薄荷酮,后者也在薄荷油中:

三、双环单萜

1.双环单萜有四大类、蒈、蒎、莰:

蒈蒎莰其中重要的是α-及β-蒎烯,主要存在于黄柏萝树皮、叶和果实中,蒎烯也是松油的主要成份(80-90%),α-蒎烯含量占松节油的60%。

在工业上蒎烯可聚合成树脂状高分子物,有很多用处。蒎烯是合成樟脑的原料,也是药物合成的原料。

α-蒎烯,沸点155.5°C β-蒎烯,沸点163.5°C 2.樟脑

樟脑是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属莰类化合物。存在于樟脑树中,天然樟脑是无色闪光晶体、易升华,是医药工业的原料。

樟脑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含有一对对映体,这是因为碳桥桥链很短,三条桥链只能在环的一边。从樟脑树中得到樟脑是右旋体:

樟脑电解还原的主要产物是冰片,冰片是一种医药原料,大量存在于樟脑树中。冰片的结构如下:

冰片(内型)熔点208-212°C 异冰片(外型)熔点212°C

内型是指取代基伸向长桥链环一边;外型指取代基伸向短桥链环一边。显然内型比较稳定。

四、维生素A及胡萝卜色素

1.维生素A

OH)是一种单环双萜类物质,存在于牛乳、蛋黄及鱼肝油中。维生素A 维生素A(C

20H29

是晶体,熔点64℃,结构如下: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缺乏维生素A会妨碍人的生长,会引起眼球干燥和夜盲症等疾病。视网膜中有一种圆柱细胞,其中含视紫质,后者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结合而成,维生素A 在酶的作用下能变成视黄醛,是视黄醛的来源。视黄醛也是单环双萜类化合物:

2.胡萝卜色素

)是天然存在的四萜类化合物之一,碳架由8个异戊二烯结构单元。胡胡萝卜色素(C

40H50

萝卜色素是存在于胡萝卜中的橙黄色素,常与叶绿素共同存在于绿色植物中。蛋黄和奶油中也有胡萝卜色素。螺旋藻中含β-胡萝卜色素,其含量是胡萝卜含量的10倍。天然胡萝卜色素是α、β、γ-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β-异构体为主,熔点184℃:

胡萝卜色素中含长共轭链,颜色就是由共轭双键引起的。在动物肝脏中,在酶的作用下β-胡萝卜色素能转变成两分子维生素A。

β-胡萝卜色素合成视紫质的过程如下:

β-胡萝卜色素还有防治心脏病和防癌、抗癌的疗效,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胡萝卜中的胡萝卜色素只有溶解于油脂中,食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胡萝卜色素是确定食物中维生素A食量的标准物质,一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相当于

0.6μg β-胡萝卜色素所有的恬性。

五、关键词

开链萜类,柠檬醛,紫罗酮,单环单萜,苧烷,苧烯,薄荷醇,薄荷酮,,蒈,蒎,莰,蒎烯,樟脑,维生素A,胡萝卜色素

六、练习题

1)有哪些重要的萜类?(每种各举一例)

萜类有开链萜,如柠檬醛,环状萜类,如单环的薄荷醇,双环的蒎烯,樟脑等,也有像胡萝卜素这样环链结合的结构。

2) 指出双环化合物结构中的内型、外型含义。

主要指某些双环化合物的构型,取代基伸向长桥链一边的为内型,取代基伸向短桥链一边的称为外型,如冰片

重要的萜类化合物

上一页下一页

重要的萜类化合物

上一页下一页重要的萜类化合物

上一页下一页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学系

天然产物波谱解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天然产物波谱解析 开课单位: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 学分:2 学时:36 考核方式:笔试 教学方式:主要以结构较复杂的新合物的图谱为例介绍其波谱特征及分析方法,讲课占总学时的1/2,自学讨论占1/2。 主要负责老师:赵玉英教授 授课对象:生药学从事天然产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开课目的:在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的基础上,了解核磁共振及质谱等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的应用,使 学生对重要天然产物的波谱特征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天然产物 的核磁共振,质谱等主要波谱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完成论文及今后 工作期间具有用波谱方法确定天然产物结构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较强 的能力。 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对天然产物波谱解析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预修知识要求:预修课程:天然药物化学、高等天然药物化学及高等波谱解析 主要内容 第一章常用的1D和2D核磁共振技术 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1D和2D NMR实验技术的特征和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范围及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一、通过键连接 (一)同核 1H-1H COSY,DQF-COSY,TOCSY,1D-TOCSY等,用于自旋系统的归属。(二)异核 13C-1H COSY,HSQC-TOSY,HMQC,HMBC等,用于异核归属及自旋系统间的连接。 二、通过空间连接 NOESY等

第二章质谱及其在天然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简述质谱特点,提供的信息,分类、基本原理及新进展,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一、电子轰击电离(E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化合物,有标准谱库。 二、化学电离(CI):用于挥发性、热稳定、EI不易得到分子离子的化合物。 三、场致电离(FDI):用于难电离、无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 四、快电子轰击电离(FAB):用于小分子,极性-中极性化合物。 五、大气压电离(API): 电喷雾(ESI)适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及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如苷)。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弱极性-中小极性小分子化合物。 六、基质辅助激光电离(MALDI):用于极性-中极性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寡肽苷酸,糖肽等 七、飞行时间质谱(TOFMS) 第三章芳香性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 本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重点,同时也介绍香豆素、蒽醌、苯丙素和苯乙醇苷等天然产物的结构解析方法。 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 一、双黄酮 二、查耳酮 三、糖上联有苯丙酰基的二氢黄酮 四、三糖黄酮苷 五、碳苷 六、阻转异构体黄酮 七、紫檀素类 八、具特殊功能基(具异戊烯基、单萜取代基、呋喃环、吡喃环等)异黄酮等 第二节其他芳香类天然产物 一、有特殊功能基的香豆素异构体 二、蒽醌类化合物 三、木脂素 四、苯乙醇苷 思考题: 1.分析化合物OM-1和VCD的全部图谱,确定其结构。 2.指出区别各类黄酮,香豆素、蒽酮,木脂素及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NMR 谱特征吸收峰。

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 多数三萜类(triterpenes)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也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 三萜皂苷的苷元又称皂苷元(sapogenins),常见的皂苷元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组成三萜皂苷的糖常见的有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阿拉伯糖、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和D-半乳糖醛酸,这些糖多以低聚糖的形式与苷元成苷,且多数为吡喃型糖苷,但也有呋喃型糖苷。 三萜皂苷多为醇苷,但也有酯苷,后者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有的皂苷分子中既有醇苷键,又有酯苷键。另外根据皂苷分子中糖链的多少,可分为单糖链皂苷(monodesmosidic saponins)、双糖链皂苷(bisdesmosidic saponins)、叁糖链皂苷(tridesmosidic saponins),有的糖链甚至以环状结构存在。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生理活性: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通过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抗生育等活性。如乌苏酸为夏枯草等植物的抗癌活性成分,雪胆甲素是山苦瓜的抗癌活性成分。 据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结构和性质,可分为三萜皂苷及其苷元和其他三萜类(包括树脂、苦味素、三萜生物碱及三萜醇等)两大类。但一般则根据三萜类化合物碳环的有无和多少进行分类。目前已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多数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少数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三萜。近几十年来还发现了许多由于氧化、环裂解、甲基转位、重排及降解等而产生的结构复杂的高度氧化的新骨架类型的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本文对其近十几年来的药理研究做了简单的综述。就溶血、抗癌、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做了综述。 【关键词】三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多以游离状态或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于中草药中,几乎都不溶或难溶于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三帖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备受人们的重视,成为中药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多年来,关于三帖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对该类化合物自1994年以来的活性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该类化合物做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通过对三帖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等活性。 1溶血作用 研究证明,甘草中的三萜可使输血用的血制品中的病毒失活,甘草次酸可100%地抑制疱疹性口腔炎病毒。傅乃武等人对甘草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其对抗H2O2的溶血作用明显,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HPD光溶血无明显对抗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Toth等从赤芝菌丝体中提取了6个具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明显抑制小鼠肝肉瘤(HTC)细胞的增殖(Toth et al.,1983)。李薇[2]研究表明0.80 g/kg 和1.20 g/kg的白桦三萜类物质(TBP)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肉瘤S180、Lewis 肺癌和艾氏腹水癌等瘤株的抑瘤率均达30%以上。有研究[2]表明三萜类物质体内抗肿瘤机制之一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Rajic A[3]等从菊花中分离得到27种具有抗炎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体外实验表明对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均具有潜在抑制作用,作者认为三萜类化合物C-3羟基脂肪酸化是抑制蛋白酶的必需基团。实验及临床提示雷公藤三帖化合物对免疫效应期有直接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渗出、抑制或对抗各类炎症介质以及有抗凝抗血栓等减少组织损伤作用。五色梅根三萜类物质对醋酸致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二甲苯所致炎性水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从化学结构来看,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单元,C5,为基本结构单元。 从生源来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是甲戊二羟酸。 定义,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通式(CH)的化合物及5xn 衍生物。 异戊二烯, 甲戊二羟酸, CHOH-CH-COH(CH)-CH-COOH 2232 2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划分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leading to traffic levels have a greater imbalance. Yibin city, based on the 2008 ~2013 year of external transport of passenger and cargo traffic volume statistics.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able 3.1-1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passenger traffic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share (%) Passenger traffic (million) in 2008 ~2013 year, Yibin city, external transport railways roads water transport traffic statistics 3.1-2 time of air cargo

萜类化合物课件

一、萜类化合物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4]。萜类化合物中的烃类常单独称为萜烯。萜类化合物除以萜烯的形式存在外,还以各种含氧衍生物的形式存在,包括醇、醛、羧酸、酮、酯类以及甙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估计有1万种以上,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的,因此其分类依据主要是以异戊二烯单位数目的不同为标准来进行。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n≥2),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的则称为二萜(图1),以此类推[4]。倍半萜约有7 000多种,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大的一类[5]。二萜类以上的也称“高萜类化合物”,一般不具挥发性[6]。此外,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不同的碳环数,因此又进一步区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其中,单萜和倍半萜及其简单含氧衍生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而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成分,三萜则以皂甙的形式广泛存在。 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4]。常见含萜类化合物的植物类群有:蔷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萝科(Asclepi-a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柏科(Cu-pressaceae)、杜鹃科(Ericaceae)、木犀科(Ol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胡椒科(Piper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芸香科(Ru-taceae)、唇形科(Labiatae)、菊科(Compositae)、松科(Pi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桃金娘科(Myrtaceae)等[7]。 1陈晓亚,叶和春.植物次生代谢及其调控.见:李承森主编.植物学进展(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3~304 2杜近义,胡国赋,秦际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意义.生学杂志,1999,16(5):9~10 3陈晓亚,刘培.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生命学,1996,8(2): 8~9 4肖崇厚主编.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3~37 5Bohlmann J, Gilbert MG, Rodney C. Plant terpenoid synthas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Proc Nati Acad Sci,1998,95(8):4126~4133 6Langenheim J H. Plant resins. Am Sci,1990(78):16~24 7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植物的化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9(4):108~110 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不同品种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比较研究_邢增涛

不同品种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比较研究 邢增涛1 郁琼花2 张劲松1 潘迎捷1 (1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 2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200233) 摘要 本研究利用HPLC对同一灵芝菌种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品种灵芝子实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和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液体发酵7天左右的灵芝菌丝体中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极低,而不同生长阶段的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的变化较小,孢子粉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子实体中低。不同品种的灵芝子实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黑芝中几乎不含三萜类化合物。 关键词 灵芝 HP LC 三萜类化合物 菌丝体 子实体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也是现代灵芝化学和灵芝药理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已经从灵芝中分离纯化出100多个三萜类化合物。另外,在真菌和高等植物的许多次生代谢产物中,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及多酚类化合物等均被用作形态上比较接近的真菌或高等植物鉴别和分类的特征性化合物。国外学者对灵芝做过类似的研究。本文利用HPLC对同一菌种发酵菌丝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灵芝子实体、孢子粉,以及在我国商业化栽培的几种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为更合理地开发利用灵芝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以及分类和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灵芝发酵菌丝体、芝蕾期子实体、成熟期子实体、老化期子实体、孢子粉,菌种均为Ganoder ma lucidum0819,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药用真菌研究室选育。不同品种的灵芝子实体由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育种室王南博士提供。 HPLC:Waters2690;检测器,Waters2487;色谱柱,Nova-Pak-C18,3 9mm 150mm(Waters)。 95%乙醇(分析纯),甲醇(光谱纯),冰醋酸(分析纯),乙腈(光谱纯),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 2 方法 2 1 供试样品的处理 分别准确称取经粉碎的灵芝样品各1克,加入适量95%的乙醇,超声提取1h,过滤,收集滤液。重复提取3次。合并滤液,于40 左右,减压除去乙醇。用适量甲醇将样品溶出,定容至25ml,供测定。 2 2 HPLC分析条件 流动相:乙腈-2%乙酸(1 4)为A液;乙腈-2%乙酸(1 2)为B液。色谱柱的处理:预先用100%的A洗脱液冲洗色谱柱,设定检测温度为37 ,流速为0 5ml/min。梯度洗脱程序:0 5min,100%A;5 10m in,80%A;10 20min,70%A;20 30min,5%A;30 40min,40%A; 40 50min,20%A;50 100min100%B 1 。进样量为20 l。 3 结果 结果见图1,其中1为液体发酵7天的灵芝菌丝体,2为芝蕾期子实体、3为成熟期子实体、4为老化期子实体、5为孢子粉。图2为不同品种灵芝在同一培养基进行培养,并同一时期采收的老化期子实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H PLC图谱,其中A为松杉灵芝、B为紫芝、C为灵芝0770、D为南韩灵芝、E为日本灵芝、F为灵芝0819、G为黑芝、H为江西黑芝。 4 讨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液体发酵7天左右的灵芝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几乎无法辨认。据Sheau-Farn Yeh 2 、Rongsuey Chyr 3 等人的研究报道, 液体发酵灵芝时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至 图1 不同生长阶段灵芝产品中三萜 类化合物的HP LC图谱 575 中药材第27卷第8期2004年8月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1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1 传统的三萜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一般根据其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如:将药材用乙醇浸提3次,提取液浓缩得到的浸膏溶于适量水中,然后用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减压浓缩到原体积的1/3,用饱和NaHCO3溶液碱化,取氯仿层部分浓缩,得到棕色浸膏将所得浸膏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等。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易造成医药污染,且提取的选择不高,使制得药物剂型单一,多为汤剂或者丸、散等剂型,服用量大且携带不便,不利于中药的现代化。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由于SFE在萃取过程中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环境无污染,且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等特点,在中药化学成分的萃取分离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崔星明等[3]采用SFE得到的芦笋提取物,用甲醇溶解,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得到了56个组分。发现有保留时间和熊果酸基本一致的峰,其质谱分子离子峰和特征碎片峰都与熊果酸的一致。雒廷亮等[4]采用SFE对山茱萸中熊果酸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熊果酸提取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SFE不仅可以实现清洁生产,而且易于实现工业化。 1.3 半仿生提取 该法模拟口服给药,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了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即将药材先用一定pH值的酸水提取,继以一定pH 值的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据报道此种方法经济实用,可保证疗效[5]。龚慕辛等[6]通过比较水、不同浓度的乙醇、半仿生法及碱水提取对齐墩果酸提出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半仿生提取齐墩果酸,提出量远高于一般水提。以pH=12的碱液提取女贞子可以使齐墩果酸提出量大于75%乙醇的提出量,并且齐墩果酸不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吸收利用率将提高,提取成本也大大降低。 1.4 超声循环技术 黄书铭等[7]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时,在常规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增加超声循环的处理步骤,通过实验对比,超声循环提取所需各种溶剂用量减少,提取时间缩短,目的产物提取率提高了40%。 1.5 化学衍生法 化学衍生法chemical derivatizationmethod是色谱分析中用未处理样品的一种方法。衍生化的目的是使那些本不能直接进样分析的物质经过衍生化反应后转变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色谱分析的物质。仲兆金等[8]用重氮烷和卤代烃的化学衍生法使结构相近、难以分离的三萜酸酯化,不改变三萜骨架结构,利用其酯化物容易分离的特点,分离后再部分水解,分得茯苓三萜,确定其结构。 2 中药三萜类化合物的测定 中药总三萜类成分的的测定一般采用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作为中药质量评估的一种检测手段。如茯苓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9],灵芝样品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10],马桑叶中总三萜酸的含量测定[11]等。 3 中药三萜类单体成分的分析测定 目前用于中药三萜类单体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有光谱学、生物学及色谱学方法等,尤以色谱法应用最广泛。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法,以及它们与质谱联用技术等。其中薄层色谱法经济、简单、分离能力强,相当一部分三萜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定量,但其重现性、选择性较差,直到高效薄层色谱法的出现才得以改善[12]。气相色谱法在三萜类化合物的分析中占有一定比例[13 14]。由于该方法要求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许多挥发性较弱的三萜类化合物需要进行衍生化处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应用。目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三萜类化合物分析的最常见方法。另外,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皂苷。 不符合齐墩果烷结构特点的是 A. 属于三萜 B. C23、C24连接在C4位上 C. C29、C30连接在C20上 D. A、B、C、D、E环都是六元环 E. C29、C30分别连接在C19、C20上 E 皂苷多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吸湿性 B. 发泡性 C. 无明显熔点 D. 溶血性 E. 味苦而辛辣及刺激性 ABCDE 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A. 大多为白色结晶 B. 味苦而辛辣 C. 对粘膜有刺激性 D. 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 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A 下列成分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的是 A. 蛋白质 B. 黄酮苷 C. 蒽醌苷 D. 皂苷 E. 生物碱 D 某中药水提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则该提取液中可能含有:A.皂苷 B.蛋白质 C.单宁 D.多糖 A 皂苷在哪些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A. 热水 B. 含水稀醇 C. 热乙醇 D. 乙醚 E. 苯 ABC 可以用于皂苷元显色反应的试剂是 A. 醋酐-浓硫酸 B. 冰醋酸-乙酰氯 C. 苦味酸钠 D. 三氯醋酸 E. 五氯化锑 ABDE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A. 氯仿-浓硫酸 B. 冰醋酸-乙酰氯 C. 五氯化锑 D. 三氯醋酸 E. 醋酐-浓硫酸 E 有关皂苷的氯仿-浓硫酸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应加热至80℃,数分钟后出现正确现象 B. 氯仿层呈红色或篮色,硫酸层呈绿色荧光 C. 振摇后,界面出现紫色环 D. 氯仿层呈绿色荧光,硫酸层呈红色或篮色 E. 此反应可用于纸色谱显色 D 某天然化合药物的乙醇提取物以水溶解后,用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液经处理得一固体成分,该成分能产生泡沫反应,并有溶血作用,此成分对呈阴性反应。 A Liebermann反应 B Salkowiski反应 C Baljet反应 D Molish反应 C 鉴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方法有 A. 三氯醋酸反应 B. SbCl5反应 C. 发泡试验 D. 与胆甾醇反应 E.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ACE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灵芝(Ganoderma)为层菌纲目灵芝菌科,灵芝属真菌的总称。习惯所称灵芝是灵芝属中赤芝[ Ganoderma lucidum (Lwyss.ex Fr) Karst ]的子实体部分,其主要成分之一是三萜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脂溶性,分子量一般为400-600,化学结构复杂由于化学结构的多样性,使三萜类化合物有较广泛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三萜类;素芝;药理作用 对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灵芝有效成分的寻找和进一步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现对近年有关灵芝三萜类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综述如下:(一)灵芝属三萜类新化合物 对灵芝脂溶性成分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1982年Kubota等首次分离到灵芝酸A和灵芝酸B。1988年从灵芝属中先后又分离到19个三萜类新化合物,用波谱技术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 (二)药理作用 1 保肝作用 王明宇等从赤芝子实体中得到粗组分GT,进一步经硅胶柱色谱得5个组分(GT-GT),JI 经HPLC检测证实该GT和GT2主要含灵芝酸A和赤芝酸A,实验表明GT和GT2对四氯化碳,氨基半乳糖苷和卡介苗,脂多糖所致的3种肝损伤模型小鼠有较好的保肝作用,可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的血清ALT和肝脏TG含量,并不同程度减轻动物肝损伤。 2 抗肿瘤作用 作者从赤芝菌丝体中提取得到6个有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U V W X Y 和Z。体外实验能明显抑制小鼠肝肉瘤细胞的增殖。Lin等从赤芝子实体中分离到2个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A和双氢灵芝醛A,体外实验表明两者有较强的抑瘤活性,对人肝肉瘤细胞和KB细胞ED50 值均在1-11μg/ml。以灵芝醛A作用最强。 3 抗HIV-1`及HIV-1蛋白酶活性 Min等从赤芝孢子粉中分离得到灵芝酸β,灵芝酸B,多糖,和灵芝酸A.体外试验表明对HIV-1蛋白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是20.50.90.70和70μmol.L-1,此外灵芝酸A,灵芝酸B,灵芝酸C1亦有中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140-430μmol/L-1 。作者认为羊毛甾烷型母核C-23或C-24或C-25位上的羟基是其抗HIV-1蛋白酶活性的必需基团。Sahar 等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赤芝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3种化合物。在抗HIV-1活性的初筛实验中,化合物灵芝粉F和灵芝多糖可抑制由HIV-1诱导的MI-4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两者IC50均为7.8μg/ml。而且次浓度仅为其细胞毒浓度的50%。抗HIV-1蛋白酶实验采用受试物与重组HIV-1-PR及其合成底物。根据峰面积计算值,结果发现灵芝酸B和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对HIV-1的实验中,13个化合物在浓度低于0.25mol/L-1时,均无抑制活性。尽管实验对所试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未能得到明确的结论,但作者认为有双键架构的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与抗HIV-1活性密切相关,而甾醇类化合物(compound 10-12)则无此活性。 4 抑制组胺释放 Kohda等报道灵芝酸C和灵芝酸D在体外对Con A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案有抑制作用,药物浓度在0.4μg/ml时抑制率分别是30%和15%。 5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Morigiwa报道用Friedlang和Silvertein方法测定10个灵芝三萜类化合物在体外对ACE 酶的作用,发现灵芝酸F对ACE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4.7*10-6mol.L-1,其他9个化合物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概述 一、萜类的含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又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从化学结构来看,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少数也有例外。但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和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前体物,而不是异戊二烯。因此,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常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0-1)。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萜类多数是含氧衍生物,所以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表10-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碳原子数通式(C5H8)n 存在 半萜 单萜 倍半萜二萜 二倍半萜三萜 四萜 多聚萜5 10 15 20 25 30 40 〉40 n=1 n=2 n=3 n=4 n=5 n=6 n=8 n〉8 挥发油 挥发油 挥发油、苦味素、树脂 树脂、苦味素、叶绿素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胶等 植物胡萝卜素类 橡胶、巴拉达树脂、古塔胶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除主要分布于植物外,近来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萜类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萜类化合物超过了22000种 [1-3]。其结构复杂、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雷公藤甲素、紫杉醇等具有抗癌生物活性;青蒿素、鹰爪甲素具有抗疟活性;芫花酯甲具有抗生育活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新苷具有抗菌痢和抗钩端螺旋体活性;芍药苷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兔疫功能;葫芦素可预防肝硬化;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银杏内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等。总之,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萜类成分的研究一直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亦是寻找和发现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 一、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一)性状 1.形态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低熔点的固体。单萜的沸点比倍半萜低,并且单萜和倍半萜随分子量和双键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的挥发性降低,熔点和沸点相应增高。可利用该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味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

萜类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萜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从化学结构来看: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单元(C5)为基本结构单元。 从生源来看: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是甲戊二羟酸。 定义: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符合通式(C5H x)n 的化合物及衍生物。 异戊二烯: 甲戊二羟酸: CH2OH-CH2-COH(CH3)-CH2-COOH 2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划分

名称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数目 半萜 1 单萜 2 倍半萜 3 二萜 4 二倍半萜 5 三萜 6 三倍半萜7 四萜8 多聚萜N>8 3.萜的生源学说:“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的依据 A.大多数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而成。 B.橡胶的焦化或松节油的蒸气经氮气稀释后,在低压下通过红热的铂丝,都会得到产率很高的异戊二烯。 C.将异戊二烯加热到280度,两分子的异戊二烯聚合而成二戊烯,为典型的萜类化合物。

两分子的异戊二烯发生Deils-Alder聚合反应 得出:自然界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生来的,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但是r-崖柏素等不符合“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确是萜类化合物。说明“经验异戊二烯法则”的不合理。 r-崖柏素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Ipp 和DMAPP 均能转化为半萜,也能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单萜。 GPP 为焦磷酸香叶酯--单萜类化合物。

得出: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为甲戊二羟酸。;IPP 及DMAPP 是生物体内的活性异戊二烯。起延长碳链的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研究 辛 国,王恩鹏,张 辉3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目的:研究总结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测定方法。方法:三萜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一般根据其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结果: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易造成医药污染,且提取的选择不高,使制得药物剂型单一,多为汤剂或者丸、散等剂型,服用量大且携带不便,不利于中药的现代化。结论:由于色谱等分离技术、波谱测定技术等分析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813(2008)04-0378-02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课题号:06ZY 01)  作者简介:辛 国(197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应用开发研究。3通讯作者:张 辉,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 2mail :zhrxr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1193436.html, T el :(0431)86172080 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 ,ds )是由30个碳原子构成的萜类化合物,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连接而成,是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重要产物之一[122]。近年来,由于色谱等分离技术、波谱测定技术等分析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测定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1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11 传统的三萜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一般根据其 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如:将药材用乙醇浸提3次,提取液浓缩得到的浸膏溶于适量 水中,然后用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层,减压浓缩到原体积的1/3,用饱和NaHC O 3溶液碱化,取氯仿层部分浓缩,得到棕色浸膏将所得浸膏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等。该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易造成医药污 技术等。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丰富中药的剂型。如将中药制成毫微囊,或制成纳米粉针剂,或将水溶性小及难溶的药物加工成纳米颗粒,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剂、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和微乳剂、脂质体等多种剂型[10]。丰富的剂型选择,可大大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3 结语 纳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在中药现代化中引入纳米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纳米中药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制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取得成功,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也会逐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纳米技术将中药研究提升到探讨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三者之间关系的高度,为中药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带来全新的中药加工方法和工艺,从而加速传统中药向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1]白吉庆,王昌利.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 ]. 现代中医药,2005,25(6):48250. [2]刘金洪,张冰冰,郝永龙.纳米技术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前 景展望[J ].四川中医,2004,22(4):24225. [3]徐辉碧,谢长生.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 药科大学学报,2001,32(8):1612165. [4]方 琴.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 ].贵州医学,2002,26(11):1040. [5]张文萍,张志耘.我国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现状[J ].天津药学,2002,14(5):17. [6]阮 鸣.纳米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 ].内蒙古中 医药,2004,(4):27229. [7]韩 静,巴德纯,唐 星.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与 意义[J ].中医药学刊,2004,22(3):5752576. [8]王 勇,胡 坪,刘清飞,等.纳米技术在载药系统及中药 研究中的应用[J ].中成药,2007,29(1):1122117. [9]周长江,崔黎丽.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及其在药物纳米控释 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2(2):1122115. [10]王 静,卢卫红,张庆华.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 与应用[J ].中医药信息,2006,23(3):325. (收稿日期:2008-04-16) — 873—

天然药物化学三萜类化合物有哪些结构类型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天然药物化学》 主讲教师:郭远强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五题,写成期末试卷答案,每题20分。 1. 简述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2. 聚酰胺分离化合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述其基本用途。 3. 确定化合物分子量的方法有哪些? 4. 简述测定化合物结构的四大波谱及其各自原理。 5. 化合物的纯度检测有哪些方法? 6. 简述八区律及其应用。 7. 苷键裂解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规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点。 8. 写出 D-葡萄糖、L-鼠李糖的结构式(三种表示方法)。 9. 糖的甲基化有哪几种方法、优缺点。 10. 从结构特点看,木脂素可分为哪些类型? 11. 结合香豆素的结构特点,设计从中草药中提取、纯化香豆素化合物的方案(画 流程图并给出简单的解释)。 12. 对于蒽醌类化合物,用pH 梯度萃取法设计分离方案。 13. 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 14. 青蒿素是哪类化合物?设计从植物中提取分离青蒿素的方案。 15.变形的单萜、倍半萜有哪些类型?结构上有何特征? 16. 酯苷、酚苷的苷化位移有何规律? 17. 三萜类化合物有哪些结构类型? 18. 强心苷、甾体皂苷的结构类型。 19. 生物碱显碱性的原因以及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20. 从某一中药中分离得一白色结晶,质谱测得分子式为C10H8O3,该化合物的核 磁共振氢谱数据如下:1H NMR (400 MHz, CDCl3) δ ppm:7.58(1H, d. J = 9.5 Hz), 6.17(1H, d. J = 9.5 Hz), 6.78(1H, dd. J = 2.5, 8 Hz), 6.72(1H, d. J = 2.5 Hz), 7.32(1H, d. J = 8 Hz), 3.82(3H, s)。在NOE 谱中照射3.82ppm 共振峰, 6.78 和6.72ppm 共振峰有增益。请根据以上波谱数据推断化合物结构。画出该化 合物的结构式,并归属各质子信号。 二、期末试卷答案要求 学员所选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内的题目,论述要层次清晰、准确; 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题目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写作格式要求: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目标:了解各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萜的种类 教学安排:Q >Q5;20min 4— 一、开链萜类 柠檬醛是开链萜类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天然的柠檬醛有顺反异构体(E-Z异构体) (拢牛儿 (橙花醛) 醛) 柠檬酸在碱的作用下与丙酮缩合,生成假紫罗酮;后者在酸催化下环化,则生成α-和β-紫罗酮的混合物: COOH为催化剂,α,β-紫罗酮的味道很象紫罗兰,可以做为香料。环化一步采用BF 3/CH3 选择地得到β-紫罗酮,后者是合成维生素A 的原料。 二、单环单萜 大多数单环单萜是环烷烃"苧烷"的衍生物。苧烷(C )简称萜,不存在于自然,只是把 10H20 它看成各种单环萜的母体

苧烯存在于柠檬油、桔子油和其它许多香精油中,苧烯分子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l-苧烯存在于松针中,d-苧烯则存在于柠檬油、橙皮油、茴香油及橡树油中。松节油中存在d,l-苧烯。d,l-苧烯可由异戊二烯合成: 单环萜类另一个重要化合物是薄荷醇,它有3个手性碳原子,可以有8个旋光异构体。天然的薄荷醇为左旋体,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其构造式和构象式如下: 三个取代基都在e键上。它有强烈的薄荷气味,可做香料,也是医药上的防腐剂及麻醉剂。 薄荷醇氧化得薄荷酮,后者也在薄荷油中: 三、双环单萜 1.双环单萜有四大类、蒈、蒎、莰:

蒈蒎莰其中重要的是α-及β-蒎烯,主要存在于黄柏萝树皮、叶和果实中,蒎烯也是松油的主要成份(80-90%),α-蒎烯含量占松节油的60%。 在工业上蒎烯可聚合成树脂状高分子物,有很多用处。蒎烯是合成樟脑的原料,也是药物合成的原料。 α-蒎烯,沸点155.5°C β-蒎烯,沸点163.5°C 2.樟脑 樟脑是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属莰类化合物。存在于樟脑树中,天然樟脑是无色闪光晶体、易升华,是医药工业的原料。 樟脑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实际上含有一对对映体,这是因为碳桥桥链很短,三条桥链只能在环的一边。从樟脑树中得到樟脑是右旋体: 樟脑电解还原的主要产物是冰片,冰片是一种医药原料,大量存在于樟脑树中。冰片的结构如下: 冰片(内型)熔点208-212°C 异冰片(外型)熔点21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