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重症肝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重症肝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04T13:52:1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作者:王桂芬

[导读] 中医疗法中,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以清热利湿、通腑解毒、凉血活血之法施治。本文采用中西结合疗法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6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 (34/36),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9% (23/3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TB、ALT 均有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A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症肝炎临床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46-02重症肝炎是肝脏大块组织坏死,半伴有全身各重要器官和组织的严重损伤,从而导致全身功能明显紊乱,该病发病急骤,病情隐恶,死亡率高达70-90%,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疾病。因此,对于患者病情的掌握和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1],可以有效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对68 例重症肝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选择我院自2010 年6 月-2011 年6 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68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 年第10 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胆红素每天上升≥ 17.1umo l / L 或大于正常值10 倍,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40%,大多患者有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尿黄等症状。其中男42 例,女26 例,年龄23-65 岁;随机将68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 例,男22 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1±7.3) 岁;对照组32 例,男20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43.6±6.9) 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低蛋白饮食,补充人血白蛋白及鲜血浆,密切观察生命体变化( 如血压、体温、心率、黄疸、腹水及尿量),同时给予护肝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 次,1 次/d,治疗1 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虎杖15g,露蜂房15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土茯苓15 g,仙鹤草15 g,仙灵脾15 g,柴胡12 g,鹿衔草15 g,郁金12 g,当归12 g,桂枝9 g,生鸡内金12 g,甘草3 g,用水煎服1 次/d,6d 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TB、ALT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评判,显效即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即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肝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 以上;无效即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加重。将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从表1-2 中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TB、ALT 均有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 B、A L T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注:* 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 05;#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在我国慢性重症肝炎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肝病毒是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并发症多,故在抢救过程中,除了早期诊断、及时救治外,还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及体征变化,采取综合治疗措施[2],如对症治疗、支持疗法、输入血液、西医治疗,同时还应配合中医治疗。中医疗法中,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以清热利湿、通腑解毒、凉血活血之法施治。本文采用中西结合疗法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费德红,颜永乾. 重症肝炎患者血清4 项生化指标下降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 6(1):32-33.[2] 黄文奋. 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J ] . 当代护士,2010,6(15):101-102.

病毒性肝炎护理及教育答案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氨中毒的防治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饮食 B、乳果糖通便 C、口服氟哌酸 D、静滴乙酰谷酰胺 2、HBsAg携带率不属于高度流行区的是() A、非洲 B、北美 C、东南亚 D、中国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大约会()发展成慢性肝病 A、1/2 B、1/3 C、1/4

D、1/5 4、门冬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5、Ⅳ度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是() A、嗜睡 B、扑翼震颤 C、浅昏迷 D、深昏迷 6、()肝炎经消化道传播 A、乙型、丙型 B、丁型 C、甲型和戊型

D、甲型和乙型 7、重症肝炎四大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肝性脑病 B、下消化道出血 C、肝肾综合征 D、感染 8、下列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9、丙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10、在急性肝炎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求患者() A、抗病毒治疗 B、口服氟哌酸 C、补充凝血成分 D、卧床休息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戊肝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高 B、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轻 C、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 D、HEV发病多为家庭集聚现象 2、甲肝可以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主要是() A、水产品类 B、禽类

C、蛋类 D、蔬菜 3、患者在发病前潜伏期末和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周传染性消失 A、1 B、2 C、3 D、4 4、戊肝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克 A、150~200 B、500~800 C、750~1000 D、250~400 5、孕妇容易患急性戊型肝炎,死亡原因主要是() A、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B、肝肾综合征

急性重症戊型肝炎合并乙肝案例分析

急性重症戊型肝炎合并乙肝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20T15:22:43.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吕宜民 [导读] 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应当以大量保肝西药静脉滴注,在病情控制后可以适时地改为以中药水煎服治疗为主。 吕宜民(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肝病科山东乳山 264500)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21-01 急性重症肝炎是指患者2周内肝细胞发生大块变性坏死,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体内代谢产物累积,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临床上病情危重,如未积极治疗,少部分患者可进展为重型肝炎。现以戊肝合并乙肝急性重症肝炎案例报告如下。 病案:刘永刚,男,52岁。2周前乏力、食少、恶心、右胁部不适,伴有发热,用感冒药治疗后发热好转,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黄。于2013年02月25日来我院诊治。查体:神志清,无肝掌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鼻腔齿龈无血迹,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腹柔软,肝区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无浮肿。检测肾功能大致正常,血糖5.6 mmol/L。乙肝小三阳,戊肝抗体:弱阳性,其余甲肝、丙肝、丁肝抗体均阴性。凝血功能示: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46.80 S,凝血酶时间 23.80 S,纤维蛋白原时间19.10 S,纤维蛋白原1.703 g/L。肝胆胰脾B超示:无肝内外胆管扩张,脾脏厚约4.1cm。舌苔微黄,脉弦。初步诊断:中医诊断:黄疸病(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急性重症戊型肝炎、慢性HBsAg携带者[1]。入院医嘱:肝炎灵注射液肌肉注射;以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谷胱甘肽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2次。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葡醛酸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次。嘱患者绝对卧床,清淡饮食。 2月27日复查肝功能:ALT:1444IU/L,AST:1389IU/L,ALP221IU/L,GGT121IU/L,ALB36.8g/L, TBIL343.4umol/L,DBIL174.9umol/L。医嘱:维生素K1注射液2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3月1日因夜眠差、淤胆,嘱:苯巴比妥60mg口服,每日3次;患者近2日未大便,乳果糖口服液10ml,必要时每日2次。 3月5日医嘱: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肌肉注射,连用2日。 3月6日患者复查肝功能。复查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 17.20 S,活动度 48.60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47,国际标准化比值(PT) 1.48。3月7日医嘱: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谷胱甘肽注射液改为每日1次静脉点滴。停维生素K1肌肉注射;熊去氧胆酸片0.1g口服,每日3次;地塞米松片1.5mg口服,每日2次。 3月8日患者自觉较前明显好转,根据患者要求停用静脉滴注治疗。停肝炎灵肌肉注射,改为谷胱甘肽1.2g肌肉注射,每日1次;继续口服地塞米松、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片。配合疏肝清湿热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服。 3月12日患者近日来饮食及睡眠可,食后腹胀不适较前明显减轻,巩膜发黄、周身瘙痒减轻。复查肝功能:ALT:106IU/L,AST:77IU/L,ALP198IU/L,GGT78IU/L,ALB35.2g/L,TBIL294.9umol/L,DBIL160.6umol/L;医嘱:地塞米松片减为每日1次口服。其他继续同前巩固治疗。3月16日加用复方益肝灵胶囊2粒口服,每日3次。 3月18日患者较前明显好转,患者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虚,辨证属于阴黄[2]。嘱:地塞米松片改为0.75mg口服,每日1次。继续以谷胱甘肽肌肉注射,配合疏肝温脾胃、化瘀利胆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1日复查,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医嘱:注意休息,中药10剂减去熊胆粉,水煎服;3天后地塞米松片改为隔日1次口服,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片、复方益肝灵胶囊同前口服。 3月30日复查,医嘱:复方益肝灵胶囊、五灵丸、熊去氧胆酸片口服,停用其他药物。 讨论: 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应当以大量保肝西药静脉滴注,在病情控制后可以适时地改为以中药水煎服治疗为主。此类患者一定要由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医师确定是否停用静脉滴注,临床应当注意以下5项:(1)急性重症肝炎要与急性重型肝炎相鉴别。(2)重型肝炎往往需要输注新鲜血浆及白蛋白。如果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未控制,且出现肝性脑病、腹水形成等,应考虑按重型肝炎处理。(3)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一般不需要输注新鲜血浆及白蛋白,临床常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威佳)、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静脉滴注。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早期治疗不用损肝药物,一般不用抗生素,不用抗病毒药物。(4)治疗酶胆分离,常用熊去氧胆酸、苯巴比妥、地塞米松片口服。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应当预防肝性脑病,防治电解质紊乱,控制继发感染。(5)在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时,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给予因人而异的心理健康指导,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 14(2):81-89. [2]陈源,尤海玲,卢利员.中医扶阳思路在32例重症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8):1574-1576.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 林红鞠桂萍姚菊敏丛云凤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0年4月 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2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处理、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及饮食管理是保证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0.047 Nursing of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in tred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patients. LIN Hong,JU Gui-ping,YAO Ju-min,et al(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re measures of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Methods:From April2010to May2011,28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did plasma exchange addition to routine medication.Results:After this treatment,the patients'clinical symptom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have improved to varying degrees.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before the operation,intra-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the puncture site care and dietary management are to ensure that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treatment of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uccess. Key words Artificial liver;Plasmapheresis;Severe hepatitis;Nursing 人工肝血浆置换(PE)是目前临床人工肝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肝细胞再生功能强大的特性,通过血浆置换的方法清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有害物质,同时又补充血浆蛋白和各种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可以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010年4月 2011年5月,我科对28例重型肝炎患者行PE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5 70岁,平均40.03岁。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24例,均采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28例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84例次。每例1 7次。每次置换血浆量3000ml左右。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如自觉症状好转,乏力、腹胀减轻,血清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降低,胆碱脂酶、PTA提高,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人工肝血浆置换需要多次治疗,加之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较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担心治疗效果作者单位: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林红:女,本科,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丛云凤等心理[2]。因此,在治疗前须主动根据患者特点,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给患者讲解血浆置换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治疗效果,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介绍成功病例,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取得更好的配合。 2.1.2患者准备详细询问过敏史,做好常规检查。指导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并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建立好静脉通路。术前嘱患者尽量进食清淡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少饮水,避免空腹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而出现低血糖反应,干扰对病情变化的判断[3]。术前30min排空大小便,昏迷患者可行留置导尿管。 2.1.3仪器准备检查设备功能状态,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做好治疗室及仪器的消毒工作,室温夏季控制在22 24?,冬季24 26?,以利于患者适应较长时间的治疗。治疗室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不少于60min,备好抢救药品、同型血浆,做好查对工作。在体外循环建立前,认真检查各管路连接情况,管夹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观察气泡是否除净,各治疗参数设置情况;在机器使用前先试用1次,以确保上机后正常运转[4]。 2.2术中护理 2.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白细胞和白 [3]陈慧君,朱齐兵,辛学俊.低钾血症病人静脉补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海峡医药,2006,18(4):160-161. [4]赵艳红,张海亚.低钾血症患者高浓度补钾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133-134. [5]郑春华.静脉输液补钾致痛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 (12):4900-4901. [6]石永玲,成少娟.低钾血症42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1-202. (收稿日期:2012-05-09) (本文编辑王亚芹) · 48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0期(下半月版)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受体结合后,首先激发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引起c AMP 浓度的升高,后者激活PK A,导致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磷酸化和/或去磷酸化,促进变异型蛋 白的表达[7] 。本文发现,有效率的分布与血清甲胎 蛋白测定值呈正比例关系。AFP >200 μg/L 组,有效率达95%,无病死者,明显优于100 μg ~200μg/L 及<100 μg/L 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检测值越高,对药物反应性好,细胞再生越强,预后越好;AFP 值越低,对药物反应性小,细胞再生越差,预后不良,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324-329. [2]彭吉,李福山,王丽.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 [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2)∶12.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375. [4]Mur phy RC,Schneider E,Kinnally K W.Overexp ressi on of Bcl -2 supp resses the calcium activati on of a m it ochondrial megachannel [J ].FEBS lett,2001,497∶73-76. [5]Anesin C,Ferrar o G,Lopez P,et al .D ierffent intracellular signals couped t o the anti p r oliferative acti on of aqueous crude exeract fr om Larrea divaivicata Cav .and nordihydr oguaiaretic acid on a ly mphoma cell line[J ].Phyt omedicine,2001,8∶1-7. [6]Kline R,J iang J,Xu X,et al .Abnomal calcium and pyoteinKinase C -ep sil on signaling in hypeytyophied atrial tumor myocytes (AF -1cells )[J ].Am J Physi ol Heart Circ -Physi ol,2001,280∶2761-2769. [7]李孟森,李平风,李刚,等.甲胎蛋白对Hela 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6)∶773-774.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刘 华 (襄樊市中心医院,湖北襄樊441021) 收稿日期:2006-09-19 修订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刘华(1971—),女,主治医师,硕士。 【摘要】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 )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 A >30%和 30例PT A <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变化。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 均显著下降,PT A <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 显著下降,而 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 A <30%组患者,PT A 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凝血酶原活动度;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R57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07)02-0132-0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大片坏死,肝功能衰竭,常伴有高血氨、高胆红素血症等大量代谢产物蓄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重型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血浆置换是将患者含有毒素或致病物质的血浆分离出来并弃去,再用替代液与血细胞及其他成分混合后回输体内的方法,但其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尚缺少研究。本文拟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1 研究方法111 患者 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5年 12月住院重肝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 年龄18~56(平均42)岁。30例PT A >30%,30例PT A <30%。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以上 病例均实施了PE 治疗。PE 治疗的适应症为:早、中期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肝,凝血酶原活动度> 20%,血小板>5×109 /L 。112 PE 治疗 常规穿刺周围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应用日本松和韶华公司Plasaut o I Q 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一次性耗材进行治疗。置换液全部采用新鲜冷冻血浆,每次置换量(2500~3500)m l,补入速度30m l/m in 左右。113 检测方法和随访情况 入选患者均行PE 治疗,共三次,每周一次。治疗前空腹采血,治疗后立即采血送检,常规检测总胆红素和ALT 。总胆红素: 231Chin J Clini Hepat ol,Ap ril 2007,Vol 123,No 12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正确及良好的护理干预 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改善病情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近3年来我护理 的5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人,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29~62岁,平均52.6岁。均为慢性重型肝炎(乙型)。诊断符合2005年全国病毒性肝 炎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1]。 2.护理措施 2.1 加强健康教育,搞好护患关系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交流,增强其治疗信心,向患者 传授疾病的信息,尤其强调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因休息是肝病治疗的主要 措施,减少活动,以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肝脏修复。 2.2 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早日康复重型肝炎患者常常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水等症状,而且因疾病的传染性需要隔离,造成患者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讲解病情及消毒隔离方法,加强家庭干预,协调好家庭关系,使家属接纳患者,改变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多给患者积极的信息。有些因 恐惧绝望可使重型肝炎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我们要对其多给予鼓励、同情,循 循善诱的指出不良心理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劝慰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疾病康复。 2.3 合理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肝脏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质的代谢枢纽。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必然影响三大物质的代谢。需根据具体情况与患者家属一起制订食谱, 做到个性化、具体化。在患者消化道症状重、食欲差时,饮食宜清淡、低脂、低蛋白,少食 多餐。有水肿、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肝功损害严重或有肝性脑病者,要严格限制蛋白 的摄入,以减少氨和毒素的产生。进食量少者,应通知医生,及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嘱患 者增加糖分的摄入。保持每天大便1~2次,以缩短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及时排出体内代 谢产物,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及黄疸的消退。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灌肠, 使肠道内保持酸性环境,忌用肥皂水灌肠,加重病情恶化。 2.4 严密监护病情,以防治并发症重型肝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肝脏受损严重,代谢异常等,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各种感染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 要原因。因此,要做好预防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患者要隔离,病 房要严格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每日用2%过氧乙酸、紫外线、含氯消毒液消毒空气、桌椅、地面、门把手、痰盂、便盆等,减少医源性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中枢神经 系统综合症,以计算力和定向力下降、意识障碍以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使用降氨药物时,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2]。消化道出血也是重型 肝炎的常见并发症,护理重点是及时发现出血先兆,要以高度责任心,注意观察有无牙龈、 皮肤出血等现象,因肝脏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告知患者不要用牙签剔牙,不要用硬牙 刷刷牙,口腔及鼻腔黏膜有出血者可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准确测量血压脉搏,严 密观察出血倾向,正确估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仔细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量、性状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取标本送检。患者如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肠鸣音亢进、腹胀加重、心慌、头昏、气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均应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肝 肾综合症预后极差,故应强调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去除诱因。尤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利尿效果,随时做好各种护理记录,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争取最佳有效的抢救。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5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感染后早期产生IgM 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30分钟,100℃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在-70~-2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在37℃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20℃可保存15年。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血清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5分钟可使其灭活。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RNA病毒。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 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并在部分组织细胞内复制。但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并非HBV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丙型病毒肝炎的发生机制和HBV相似。 【流行过程】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病人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染源除急慢性病人外,还有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病毒都以粪-□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如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等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母婴传播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重型肝炎的定义及临床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 AHF 者称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 AHF 者称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可根据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通常以肝性脑病为标志)缓急程度再分为暴发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前者指于发病的 10 天内发生急性肝衰竭,而后者指于发病后10 天至 2 个月(8 周) 内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二、重型肝炎的病原学 1,甲肝病毒(HAV) 单纯 HAV 引起重型肝炎较少见,约占 10%,而多见于在原有 HBV,HC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2,乙肝病毒(HBV) HBV 是引起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3,丙肝病毒(HCV)能否引起急性重型肝炎尚有争论。 4,戊肝病毒(HEV) HEV 感染引起重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孕妇患者。 5,庚肝病毒(HGV)和 TTV HGV 和 TTV 的致病性目前尚难定论,多数学者认为,HGV 和 TTV是其它病毒性肝炎病程中一种伴随感染或是一个旁观者。 6,其他病毒感染其他能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腺病毒(adenovirus)、人类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 HPV)、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1 / 23

重症肝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重症肝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肝炎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在本组60例患者中肝性脑病13例,占21.67%;并发消化道出血11例,占18.33%,并发电解质紊乱35例,占58.33%。结论:对于重症肝炎患者,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先兆症状,及时治疗,加强基础护理、隔离措施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并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症肝炎;并发症;预防;护理 重症肝炎是在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并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综合症,该病的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症肝炎患者易并发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肝肾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为了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认真做好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肝炎治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重症肝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3~68岁之间,平均43.3±4.4岁,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7例,慢性重型肝炎50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2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经验。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组60例患者中肝性脑病13例,占21.67%;并发消化道出血11例,占18.33%,并发电解质紊乱35例,占58.33%。 3讨论 3.1早期观察要点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记忆力有无减退、健忘、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震颤,这些表现是肝性脑病的先兆症状,还应该注意患者回答问题是否切题,对地点、人物、时间等是否能正确辨认,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进行治疗。每天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的气味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 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 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 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 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

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 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 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健康教育 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应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使病情稳定,延缓发展。应教给家属如何识别病情变化,特别是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异常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治疗。

对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对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对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了解慢性肝炎转为重症肝炎的症状和特征,以便较早的控制慢性肝炎恶化。方法3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重症肝炎组)和30例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携带者组)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体态特征均严格记录并加以分析,并检测两组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和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含量。结果所有病例都在严密监护下监测出了体态特征,基本能够断定慢性肝炎向重症转化的界定,重症肝炎组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含量高于携带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断定慢性肝炎向重症肝炎转化的界定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血清内基本元素含量多少与是否患有重症肝炎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乙型重症肝炎;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hepatitis turned from chronic hepatitis,by clinical analysis 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and to taken early control of chronic hepatitis deterioration. Methods There were 3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severe group)and 30 asymptomatic hepatitis B carrier (carrier group)as observing subjects. They all received detailed aspectual character record and analysis,along with serum soluble 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sFas)and soluble 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ligand (sFasL)detection. Results Aspectual characters of all cases were taken for basic definition between severe hepatitis and chronic hepatitis. The severe group had higher serum sFas and sFasL contents than the carrier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Conclusion Definition between severe hepatitis and chronic hepatiti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and serum content of basic element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severe hepatitis. 【Key words】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Serum;Soluble 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Soluble 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ligand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肝功能的好坏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3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和30例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分析对象,从对比中了解慢性肝炎转为重症肝炎的过程和临床症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30例为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重症肝炎组),30例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携带者组)。重症肝炎组中男18例,年龄45~60岁,女12例,年龄49~70岁。携带者组中男17例,年龄18~65岁,女13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