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传承为什么能传承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传承为什么能传承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具有着与其他地区文学风格不同的独立特色,兼顾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雅与丰富,以及具有历史感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种文艺形式能够一直传承到今天,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传承方式。
首先,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非常独特。
明清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精彩。
它们以生动的细节和情节,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故事,其中既有明朝的历史典故,也有清朝的宫廷纷争,还有民间的传说和故事。
这些作品展示了作者深入的洞察与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和阅读体验。
其次,明清小说的传承方式是独特的。
相比于其他文学传统,明清小说具有更多的口口相传和民间流传的特点。
它们多少源于民间传统,往往是家长或长辈通过口述或讲故事的方式向下一代传承的,而其作者也不一定是高贵或有官职的人,有许多文盲或小知识分子的书写。
这种民间传承方式也为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提供了土壤,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其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学之一也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明清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其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其他文学传统不同,明清小说更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和风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很多小说都是历史小说或官场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等,其中可见当时社会的规则与制度,也能从中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它们既包含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精华,也承载了当时人民的智慧与见识,因此备受认可,也惊艳了整个文学荒原。
最后,明清小说的传承值得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和学习。
近年来,有学者们针对明清小说的传承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学传统提供了新的来源。
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明清小说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读者喜欢追捧的文学形式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成果,挖掘和发掘明清小说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它。
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宝库。
这些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化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首先,明清小说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不同于传统文言文的束缚,明清小说采用了白话的形式,使故事更加生动自然。
这种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门槛,使小说得以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其次,明清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的塑造,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的刻画,都成为了经典的文学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再次,明清小说在表达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明清小说正是折射这些变革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例如《水浒传》中对农民起义和社会底层的描写,以及《金瓶梅》对那个时代的深入解剖,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动荡与矛盾。
此外,明清小说的历史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还体现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上。
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结构、严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剖析,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总的来说,明清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深刻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社会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些小说作品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窗口。
限2170字,本文字数符合要求。
明清小说的风格与特点

明清小说的风格与特点明清小说,包括明代与清代的小说创作,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清小说风格独特,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文笔雄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明清小说的风格、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明清小说的风格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极为生动,充满着戏剧性和热烈的情感,经常采用阴差阳错的情节设计,吸引了无数读者。
此外,明清小说的语言流畅、简洁,用词丰富,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韵律感,让人读起来趣味盎然。
此外,明清小说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也为其风格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明朝晚期和清初,社会上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汇,使得文学创作场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文人墨客们纷纷将小说创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业余爱好,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满足和才华施展的舞台。
(描写工农百姓生活小说《儒林外史》)二、明清小说的特点明清小说有着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它们一方面与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作家创作的情感、文学追求等方面。
下面是明清小说的几个主要特点:1、聚焦现实生活。
明清小说常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和转化,成为了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
例如,官场潜规则、士人风流、商人、工匠、女子的命运等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都在明清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官场风云小说《红楼梦》)2、反映社会风气。
明清小说时代,社会风气飘忽不定,在这种大环境下,小说作为一种文艺表达方式,更多地成为了社会风气的反映和诠释。
比如,《红楼梦》中反映贵族生活的诸多片段,充满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生动地再现了清王朝贵族生活的种种美丽和丑陋。
3、突出情感描写。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感,作家通常通过对于情感的深入描写,让人更好地认识到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例如,《红楼梦》中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戏剧,通过描写二人内心的痛苦、纠结、无奈,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爱情难题。
明清小说评介

明清小说评介小说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吸引着读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进行评介。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发展迎来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小说在描写人物性格、生动的场景描写、紧凑的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头,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其中“宝玉、黛玉、薛宝钗”等人物更是深入人心。
小说通过对四大家族的生活、人情、社会关系等进行深刻的揭示,反映了明清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典小说,讲述了宋江等“108将”的起义故事。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别具匠心,其中的宋江、李逵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处理机巧,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四、《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徒弟师徒四人闯荡西天取经的故事。
故事情节延续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佛教故事的元素,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非常具有中国魅力,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描写平民群众生活的方面也是追求极致的。
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政变、战争、英雄与士人群像为背景,呈现了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其中著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经久不衰,被后人铭记。
小说中的情节迅猛而跌宕,有着浓郁的武侠气息,激起人们强烈的战斗意志。
六、《金瓶梅》《金瓶梅》是一部以黄丽华为中心、描写南京市井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奇葩。
全书描写了金蓮、潘金莲等人论财色、欺凌弱者的场景,极富淫秽色彩。
虽然它在文学价值上存在争议,但作为明清小说的一次高峰,小说在揭示明清社会的罪恶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第一篇:明清小说发展概括明清小说发展概括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
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明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社会意义

明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社会意义明清小说是指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兴起并流传下来的小说,这些小说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历史、传奇、爱情、武侠等多种题材,风格各异,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文学风格和社会意义。
一、文学风格1.艺术手法多样化明清小说在艺术手法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们不仅运用了真人真事的素材,也运用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加入了奇幻的元素,使得其色彩丰富而生动。
另外,明清小说还运用了蒙太奇手法,构造了复杂的情节结构,引人入胜。
2.细节描写精细入微明清小说在描写方面也非常细腻,通过对人物、环境、事件的细节描写,使得读者可以逼真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景,例如《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和唐僧一行人的描写,以及《红楼梦》中对贾府生活的细致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幽默生动明清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幽默生动,它们常常使用俚语和方言,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例如《水浒传》中大梁说话的俚语、《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顽皮话,都非常有趣。
二、社会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明清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它们描绘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和阶层矛盾,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道德等诸多问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弘扬人文精神明清小说弘扬了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孝道、纯真爱情、正义意识、忠诚精神、真善美等等。
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人性描写是非常深刻的,体现了人文情感的高度。
3.传承文化遗产明清小说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且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并加以吸收融合。
在中国文化遗产中,明清小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明清小说以其多样化的文学风格和独具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其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持久。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演变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演变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之作。
这些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至今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篇幅较长、情节复杂明清小说相较于古代小说,篇幅大大增加,情节也变得更加复杂。
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
这部小说共有一百二十回,涉及到众多家族、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庞大的人物群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二、注重真实性与描写细致明清小说力图表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
例如《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每个人物都具备独特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详细的描写展现出来。
同时,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也非常细致入微,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三、多样的文体与题材明清时期的小说文体和题材也非常多样化。
除了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记等古典题材外,还包括了社会时事、风俗习惯等。
《西游记》以神话传说为基础,融入了许多神奇的元素,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四、注重批判社会现象明清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小说家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评。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批判,她的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痛苦和抑制。
五、虚实结合、风格多样明清小说不仅仅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元素。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梦境的描写,以及《西游记》中的各种神话传说,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明清小说中的虚实结合、多样的风格,使作品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总结起来,明清小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真实性与描写细致、多样的文体与题材、批判社会现象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使得明清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启示和价值。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
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而且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派生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文人、士兵等,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化中,逐渐崛起和发展。
这些人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和文化特色,为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明清时期也是印刷术的兴起时期,印刷术的广泛传播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许多小说家利用印刷技术,将自己的作品印刷成册,通过市场的销售来获取经济利益,这也促进了小说的发展。
二、明清小说的主题与叙事方式明清小说的主题广泛而丰富,既有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小说,如《聊斋志异》、《金瓶梅》等,也有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小说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方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伦理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明清小说的叙事方式通常采用的是情节丰富、环环相扣的叙事手法。
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紧凑、描写的细腻等手段,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人性。
三、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明清小说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小说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红楼梦》中,岫烟借宋徽宗的《念奴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另外,在明清小说中,由于文人的参与和掌控,小说中的文字、形式、结构和文化内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聊斋志异》中大量运用了道家和佛家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这一点从书名就能够看出来。
以上就是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简要介绍。
可以说,明清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性情感,对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聊斋志异》与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中的尸变现象
其实一直觉得《盗墓笔记》好像不那么能登大雅之堂,因为网络
小说毕竟还不是主流,但是作为一名小说爱好者,我觉得不管什么小
说,存在即是合理,南派三叔的红,是跟千千万万小说迷分不开的,
所以在此郑重写下这个题目。
小学的时候就看过《聊斋志异》,但真正让我惊心动魄的,是拍
成电影后的作品,在炎热的下午独自感受背脊发凉,这种印象至今历
历在目。所以细想一下,他们也是可以联系上的,虽然前者一直是以
志怪小说亮相文坛,但我宁愿认为它是中国恐怖小说的鼻祖,而盗墓
笔记,则是非常成熟的带有强烈中国风的恐怖小说了。
先来看看《聊斋志异》里面的尸变,短短120多字,现在读来,
仍然会觉得恐怖,这可能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阳信某翁者,邑之蔡店人。村去城五六里,父子设临路店宿行
商。有车夫数人,往来负贩,辄寓其家。 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
门投止,则翁家客宿邸满。四人计无复之,坚请容纳。翁沉吟,思得
一所,似恐不当客意。客言:“但求一席厦宇,更不敢有所择。”时翁
有子妇新死,停尸室中,子出购材木未归。翁以灵所室寂,遂穿衢导
客往。入其庐,灯昏案上。案后有搭帐,衣纸衾覆逝者。又观寝所,
则复室中有连榻。四客奔波颇困,甫就枕,鼻息渐粗。惟一客尚朦胧,
忽闻床上察察有声,急开目,则灵前灯火照视甚了。女尸已揭衾起。
俄而下,渐入卧室。面淡金色,生绢抹额。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
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未几女果来,吹
之如诸客。觉出房去,即闻纸衾声。出首微窥,见僵卧犹初矣。客惧
甚,不敢作声,阴以足踏诸客。而诸客绝无少动。顾念无计,不如着
衣以窜。才起振衣,而察察之声又作。客惧复伏,缩首衾中。觉女复
来,连续吹数数始去。少间闻灵床作响,知其复卧。乃从被底渐渐出
手得裤,遽就着之,白足奔出。尸亦起,似将逐客。比其离帏,而客
已拔关出矣。尸驰从之。客且奔且号,村中人无有警者。欲叩主人之
门,又恐迟为所及,遂望邑城路极力窜去。至东郊,瞥见兰若,闻木
鱼声,乃急挝山门。道人讶其非常,又不即纳。旋踵尸已至,去身盈
尺,客窘益甚。门外有白杨,围四五尺许,因以树自障。彼右则左之,
彼左则右之。尸益怒。然各?倦矣。尸顿立,客汗促气逆,庇树间。
尸暴起,伸两臂隔树探扑之。客惊仆。尸捉之不得,抱树而僵。道人
窃听良久,无声,始渐出,见客卧地上。烛之死,然心下丝丝有动气。
负入,终夜始苏。饮以汤水而问之,客具以状对。时晨钟已尽,晓色
迷蒙,道人觇树上,果见僵女,大骇。报邑宰,宰亲诣质验,使人拔
女手,牢不可开。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卷如钩,入木没甲。又数人
力拔乃得下。视指穴,如凿孔然。遣役探翁家,则以尸亡客毙,纷纷
正哗。役告之故,翁乃从往,舁尸归。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
一人归,此情何以信乡里?”宰与之牒,赍送以归。
这是我看过小说中最早的尸变,也是活死人的前身了。而在《盗
墓笔记》第四十三章 蛇沼鬼城中,同样的,女主角阿宁也是出现了
尸变现象,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阿宁的脸上还凝固着死亡那一刹
那的表情,现在看来有点骇人。尸体给雨水打湿了,潘子蹲下去,把
她脸上的头发理得整齐了一些,我们就看到阿宁被咬的地方的伤口,
已经发黑发紫,开始腐烂了,身上的皮肤也出现了斑驳的暗紫色,这
里的高温已经开始腐蚀这具尸体了。”
其实要说起来,尸变就是指死尸受了某些外间因素而突然复
活,但这复活的死尸已失了人性,只是一具没意识的行尸而已。
而尸变通常发生在雷电交加的时候,这可能因雷电刺激起死尸体
内,还未完全散去的静电所致,于是那死尸便像通了电一样,在毫
无意识下活动起来。还有一种原因是猫或狗从尸体旁经过,也会导
致尸变的发生.猫狗身上的静电刺激了尸体的阴极。之所以每次尸
变的形象都是选择女性,我认为原因如下: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尸变
容易,上面已经提到,尸变是极阴之物遇到静电原因造成的,女性代
表的就是阴性,反之与男性的阳刚,所以固然有男尸发生尸变,但是
毕竟是少数。其二,女性一般心灵柔弱,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难免
死后会产生怨气(当时人的看法),所以不仅是在尸变中运用女性,
在其他的鬼怪故事中也多用女性形象。
同时尸变形象的物象处理也是一个很值得商讨的话题。一般来
说,尸变的角色都是物象与人像的结合体,它既有动物的性质,比如
盗墓笔记里面阿宁的尸体后来像蛇一样的变化,并且能像水蛇一样在
水中自如的活动,这些都是尸变的物象,甚至有人说道后面阿宁压根
还会像蛇一样蜕皮复活。而在聊斋的尸变这个故事中,虽然我们没有
看到明显的物化现象,但是最后女子的手深陷入树中,这种情境在现
代影视中出现过太多次了,不就是猫的附体么?还有吹气,我们是不
是很熟悉?在大话西游中也出现过,当时也是一个妖怪的幻化体。同
时,他身上也有很多人的本质,比如身体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活死人。
另外,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于尸变形象人性的深度挖掘也
是十分到位的。《聊斋志异》中女子从一开始的诈尸,向劳累的旅者
吹气,再到她追赶旅人,最后抱树而终,我都理解为她对人世间的留
恋,对于一个才离开人世不久的女子,她需要现世的关怀,她不愿意
离开,这是她尸变的根本寓意,也许她本无意索命,只是刚好巧合碰
上这几位旅人。再来说《盗墓笔记》中阿宁的这个形象,书中虽然说
她像水蛇一样闪进沼泽的确,尸变后的她被物化了,但是作者不忘在
最后的话语中加入她人的一面:“她从水中钻起,向陆上的人们露出
一个古怪的微笑”。虽然微笑很古怪,但毕竟蛇是不会像人一样有笑
容的,这是只属于人的微笑。
归根结底,这些尸变形象都是幻想出来的,是不存在的,但是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他们无一不是来自于普通的自然界或者是我们真
实的社会,他们的产生,给了我们很多填充我们想象力的空间,让我
们在惯常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新鲜感,甚至是来自未知世界的挑战。
后续:我也不知道写的到底是什么形式,其实感觉也没写出太
多东西,但是这毕竟是我自己对于小说的一点看法。中文系,特别是
当代的中文系,没有小说,将会失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