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启动

合集下载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外界环境刺激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启动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本文就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与焦虑的影响进行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一个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与各种心理变量有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健康、性格特质、情感表达方式等。

1.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情绪启动效应有一定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的任务中,往往出现了更为显著的情绪反应。

相关脑机制研究表明,这种明显的情绪反应可能与负性心理状态下个体大脑对负性情绪信号的更高敏感性有关。

2.个体性格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会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

多项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中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内向性格的个体在这种任务中表现相对较弱的情绪反应。

内向性格的个体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来感受和表达情感,而外向性格的个体则更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3.个体情感表达方式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产生了显著影响。

1.焦虑与情绪反应2.焦虑对情绪启动反应的时间限制与普通个体相比,焦虑病人在情绪启动效应任务中表现出了更短时间的情绪反应。

这种短暂的情绪反应可能与焦虑病人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威胁性刺激物上,而忽略了其他的相关信息有关。

3.焦虑对情绪记忆的影响总体而言,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一项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焦虑是影响情绪反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其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和记忆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网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积极面对自己的焦虑,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认知冲突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综述

认知冲突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综述

2018年4月中一、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控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反应冲突范式,例如Stroop 范式,Flanker 范式等制造认知冲突,以探究认知控制是如何分配资源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水平变化。

在Flanker 任务(Eriksen &Eriksen ,1974)中,中心目标呈现一致与中心目标呈现不一致的试次相比,参与者对一致试次反应更快。

重要的是,参与者会根据这些不一致的试次调整他们的行为。

二、正文1、理论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认知控制的研究不再是“冷”理论,而是近一步的认知情绪整合模型。

近年来,认知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是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和情绪加工中起着核心作用。

关于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冲突监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ACC 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和调整了认知控制水平,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认知系统提高了对当前任务中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任务相关信息加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无关信息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在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着广泛的经验证据表明,前扣带皮层(ACC )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理论是结果评价说,该理论认为ACC 主要功能是检测、登记和评估行为表现,尤其是消极的行为,如果评估后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会被视为接下来选择行为动作的回避信号。

根据该理论,Botvinick (2007)提出了功能整合理论,他认为ACC 的功能实际上是监控和检测正在进行加工的处理流中的任何消极信号。

而ACC 对消极信号的监测的功能,往往对后续的选择来说是一种消极信号,因此认知冲突也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对后续加工产生消极影响。

2、实证研究为了探究认知冲突到底是消极信号还是积极信号,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情绪启动范式(Dreisbach&Fischer,2012;Dreisbach&Fischer,2015;Fritz &Dreisbach,2015)。

情绪启动的方法

情绪启动的方法

情绪启动的方法介绍情绪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学会启动和调节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情绪启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调整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理解情绪在探讨情绪启动方法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通常伴随着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我们的情绪可以受到外界事件、个人经历、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情绪启动方法1. 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启动方法。

通过深呼吸,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呼吸模式,减轻身体紧张感,并帮助恢复冷静和放松的状态。

2. 引导自己思考积极的事物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中时,可以尝试引导自己思考积极的事物。

例如,回想一些令自己开心的经历,或者寻找一些积极的方面,来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3. 进行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可以释放自身的紧张情绪。

例如,散步、跑步、做瑜伽等运动可以帮助释放身体内的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4. 与他人交流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

和亲友、同事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交谈,分享自己的情绪和烦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5. 音乐疗法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启动和调节工具。

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专注于某种舒缓的音乐类型,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6. 注意力集中练习通过集中注意力来引导情绪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可以开始练习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例如冥想、阅读、画画等,从而帮助我们恢复冷静、放松的状态。

如何选择合适的情绪启动方法每个人的情绪启动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监测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和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启动方法。

2.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某种方法不起作用,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情绪启动方式。

3.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己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应用心理学C hi n e se Joumal of 2012年第18卷第3期,213—223Ap曲ed Psy ch o lo gy2012.V01.18.No.3.213—223错误归因范式中情绪启动特点研究。

冯霞1 冯成志1,r (1.苏州大学心理系,苏州215123;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006)摘要归因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现象,本研究基于AMP范式,利用情绪启动刺激,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阈上和阈下情绪启动特点。

实验结果显示:(1)AMP范式下,存在阈上、阈下情绪启动效应;(2)AMP阈上启动时,汉语词、普通图片、面孔图片均有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即启动物的情绪色彩对中性目标物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被试有将中性模糊刺激赋予和启动物相同的情绪效价色彩的倾向;(3)阈上lOOms、1500ms、5000ms三种 SOA水平上,启动物效价作用均显著,说明AMP范式下,启动物效价作用能持续至少5s;(4)AMP阈下启动时,效价的简单效应仅在SOA为60ms时显著,即说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在较短的SOA内易出现,随着SOA的延长情绪启动效应衰退。

关键词情绪启动错误归因效价SOA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12)一03—0213—11变式,也可看做是与IAT等并列的内隐态1引言度测量工具。

所谓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将一个来源的效果错认为是另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研究始于八一个来源(Payne,Cheng,Govorun,&Stewart,十年代初期,一直是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关2005)。

通俗地讲,就是将事情的原因找错注的主题,各种情绪启动的新范式不断涌了。

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现。

Payne等(2005)修改了Murphy和Zajonc象,比如人们把因为晴朗天气而产生的愉(1993)研究中的实验程序,正式提出情绪错悦情绪归因为正在享受的美好生活;目击误归因(affect misatt rib uti on procedure,AMP)者错把别人事后的引导信息认为是自己过范式。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 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人们在观看情绪导向的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与信息相符合的情绪体验,这种效应会激发个体的情感反应、记忆、判断和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探讨了个体差异和焦虑的影响。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在遇到情感信息时所产生的反应不同。

人们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基本差别,经常显示出不同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情绪启动效应研究中,有一些个体差异影响了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并且与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差异相关。

一方面,年龄是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在处理情绪信息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情绪启动效应可能更小。

相反,成年人对情感信息的反应更加明显,并且在长期的情感信息暴露和累积之后,情绪启动效应的效应可能会减弱。

另一方面,性别也是一个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情感信息的启动,因为女性更加重视情感体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收情感信息。

因此,女性的情绪启动效应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长,而男性则相对较弱。

进一步分析个体差异,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它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首先,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对负面情感信号的反应要比非焦虑人群更强烈。

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正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启动效应相对较低,这表明焦虑人群具有明显的负面偏向。

最后,焦虑还会对个体的情感调节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负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意味着焦虑人群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综上所述,个体差异和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理解情绪启动效应时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识别焦虑人群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以降低焦虑对个体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5参考文献
[1]廖声立,陶德清.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 2004, 27(3): 701-704
[2]方平,陈满琪,姜媛.情绪启动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 2006, 29(6): 1396-1399
[3]蚁金瑶,钟明天.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5), 3: 304-306
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补充说明你认为自做实验的时候当出现情绪启动图片和目标词情绪效价不一致的吋候你是否会受到前面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从而对于词语的属性作岀较慢的冹断有时会受到前面的影响手会习惯的选择过后才发现选择出错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会注意一下然后再做出冹断故做出冹断的时间会变长
闽南师范大学
心理验报告
2、合理发泄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倾诉、哭泣、书写、运动找模拟物品出气等多种形式发泄心中的压抑。而我自己一般会选择运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语言暗示法:也是自己常用的一种方法。当遇到愤怒刺激时心理默念“息怒,息怒!”,当不自信时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好,我有信心”此法能消除焦虑、怯懦、和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恢复应有的快乐自信。
1.2情绪冲突的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情绪冲突可能是由生理、心理、行为、愿望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在情绪产生链中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发生。情绪链的主要成分是外部环境刺激、机体感觉、认知系统、躯体行为。在这些成分的关系间都有可能发生情绪冲突,甚至这些成分自身所包含的各元素之间也有可能产生情绪冲突。因此可以这样说,情绪冲突无处不在且随时可能产生。对于情绪冲突,不同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存在着争论。
2.3.2实验材料
2.3.2.1情绪启动面孔图片
情绪启动面孔图片选自中国人情绪面孔图片系统,以认同度由高往低选择28张正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28张负性面孔(14名男性、14名女性)。每张图片为260×300像素(宽×高)。

情绪启动对人的记忆影响

情绪启动对人的记忆影响

作者: 张霎芳;薛明伦;张锋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中州大学学报
页码: 84-8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认知活动;情绪启动效应;记忆
摘要:心理学家们对情绪启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记忆作为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情绪的关系也受到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视。

文章阐述了情绪启动的含义、不同类型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情绪面孔唤醒度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

情绪面孔唤醒度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
In th is stu dy, th e dim ension of valence w as controlled and tw o group s of high arou sal and low arou sal faces w ere selected as prim ing stim ulis. T h e stu dy n ot on ly exp lored th e tim e cou rse o f th e sub lim in al affective prim in g effect b y faces w ith different arou sal, b u t also in v estig ated th e n eu ral m ech an ism s o f th e su b lim in al affectiv e prim ing effect w ith differen t arou sal b y recordin gs of ev ent-related potential (E R P ).
实验 一 在 200m s、300m s、500m s. 700m s 四种 IS I 条 件 下 , 以高 、 中 、低 唤 醒 度 的情 绪 面 孔 作 为 阈下 启 动 刺 激 ,以马 赛 克 处 理 过 的 中唤 醒 度 的情 绪 面 孔 作 为 靶 刺 激 ,通 过 让 被 试 判 断 靶 刺 激 的 唤 醒度 来 考 察 情 绪 面 孔 唤 醒 度 的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应 。结 果 发 现 ,IS I 为 2 00m s、3 00m s. 500m s 时 ,出现 了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 应 , 700m s 条 件 下 ,启 动 效 应 消 失 。表 明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 应 可 在 唤 醒 度 维 度 上 实 现 ; 此 效 应 只 能 持 续 较 短 时 间 , 当 启 动 刺 激 与 靶 刺 激 间 隔 (IS I) 500m s 或 更 长 时 间 时 ,启动作用趋 于减 弱或 消 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

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Paon(1992)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对被试本人的社会行为影响。

研究中呈现给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大学女生三条阈下信息(以4毫秒的速度呈现),呈现信息是:“妈妈正离开我”、“妈妈渴望它”、“梦娜渴望它”,呈现后看吃饼干数量的多少。

数据表明,潜意识唤起饮食混乱被试的焦虑(妈妈要离开我,4毫秒)可导致吃的行为的增加,对无饮食混乱组无此影响。

Krosnick(1992)将被试分为两组,向一组被试阈下呈现带有积极情绪的图片,向另一组被试呈现带有消极情绪的图片,要求被试对同一个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积极图片呈现组对目标人物给予了更积极的评价,而消极图片呈现组则对目标人物的评价更为消极。

阈下情绪启动的典型实验之一是1993年Murphy和Zajonc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的判断偏好实验。

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不好”的概念。

在汉字出现之前,以4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

结果表明,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好”的概念,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不好”的概念。

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如果将文字前面的表情照片呈现时间改为1000毫秒,使被试能有意识地清晰地知觉人脸时,他们的文字的判断很少受人的面部表情的影响,即启动效应消失。

蒋重清,杨丽珠等人在对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中以43名正常成人为被试,在哭/笑/中性表情面孔刺激阈下启动下,根据人物后脑勺图片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哭情绪刺激启动使被试对靶刺激的判断发生显著的情绪一致性偏向,而笑表情面孔没有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

说明被试具有区分阈下刺激情绪效价的能力,无意识下的情绪影响具有弥漫性。

2009年Timothy D. Sweeny,Marcia Grabowecky等对面部表情的阈下情绪启动的长时效应的研究中,给被试呈现30ms的恐惧,高兴,中性面孔后,调查了对陌生面孔24小时后的记忆发现:与被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启动相比,被高兴面孔作为阈下启动的陌生面孔将被评定为是更加积极的,随后也会记得更好一些。

而且被掩蔽的情绪表达所引发的行为偏好并不是短暂的,至少能持续24小时。

为稳定地观察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现象,研究者在呈现启动刺激时引入三明治掩蔽方法,即在启动刺激前后呈现同一掩蔽刺激,以减少记忆痕迹,阻断被试对刺激的有意识评价,获得较纯粹的无意识成分。

同时,在反应期间采用反应窗技术(response window procedure)。

为避免启动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扩散,研究者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呈现后,迫使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称为“反应窗”),并以正确反应百分比作为因变量,从而获得相对精确的启动效应。

这样不仅平衡了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使启动刺激的影响更容易渗入。

后向情绪启动范式(backward afective priming)。

现实生活中情绪刺激的出现是连续不断地,靶刺激呈现后仍会出现情绪刺激,这些刺激可能对靶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形成后向情绪启动(backward affective priming)。

为使情绪启动研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研究者改变了以往的向前情绪启动范式(forwardaffective priming),通过先呈现靶刺激,后呈现启动刺激的方式来考察情绪启动效应。

在Fockenberg等的研究中,靶刺激呈现l00ms后,采用-l00ms、-250ms和-400ms三种SOA,之后呈现启动刺激l00ms,形成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加工过程的完全交迭,被试执行评价分类任务。

研究表明,在靶刺激后呈现一致的启动刺激比不一致相比,前者反应时更短、准确率更高。

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与向前情绪启动效应相比,后向情绪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间更短,仅在SOA—l00ms 时存在,可见后向情绪启动的加工过程也非常短暂。

与其他范式的结合与Simon范式的结合——情绪西蒙范式(affective simon paradigm)1998年,De Houwer等使用Simon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iend)和真诚的(honest);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和通常的(nor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正性”,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负性”;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

与Stroop范式的结合——情绪Stroop范式(affective stroop paradigm)情绪Stroop范式是最初的stroop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在孤独症、社交恐惧症等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失调患者都有特殊类型的情绪障碍,与前面假设一致,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Stenberg使用Stroop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词的加工潜伏期延长。

Jack van Honk等(2001)采用情绪Stroop任务范式对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被启动了愤怒情绪的被试对愤怒面孔表现出了注意偏向。

而焦虑情绪下的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这种注意偏向。

这说明,并不是所有负性情绪下的个体都会对负性情绪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

Jor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抑郁症候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在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没表现出负启动效应,说明抑郁症者缺乏对负性信息的抑制能力。

在情绪Stroop实验中,Williams和Mathews 发现,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对威胁词命名的延迟,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

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同一批正常成人被试,在相同的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和对模糊刺激表情判断,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对认知效率和认知偏向的影响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被试没有表现出情绪Stroop效应,而在负性情绪启动后出现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启动的心理机制情绪启动即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情绪启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联结强度机制1986年,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了情绪启动效应,并从态度的易接近假说出发,认为对态度自动激活的程度的可能性似乎与态度目标和评价的联系的强度有关,而不论这种强度是可测量的,或是实验性可操纵的。

当这种强度很高时,对态度自动激活的程度是很强的。

例如,记忆中刺激(如吸烟)与评价(如有害)的联结强度比刺激(如阳光)与评价(如有害)的联结强度程度高,则前者的评价(情绪)被自动激活的可能性比后者会更高,且只有当这种联结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产生情绪启动现象。

激活扩散机制Bower提出了第一个情绪记忆模型,类似于Conlins等的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因此叫情绪记忆的连结语义网络模型(Bower’s associative semantic network model)。

Bower的情绪记忆的连结语义网络模型认为每一个独立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或者恐惧在记忆中都是以节点或者单元的形式表征的,它假设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激活了语义网络中相应的结点,然后,这种激活会扩散到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目标刺激的结点上,从而促进了对效价一致的目标刺激的加工。

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许多结点同时激活构成。

每一个基本情绪的结点都与其他许多结点相联系,这种联系或连结有些是先天的,有些则是后天学习或者通过同化的过程组织加工的。

如悲伤这种表情他的许多连结点如就包括表达行为、自主反应模式、评价唤醒、语言标签等,根据激活扩散原理,一个情绪结点被激活,相联系的结点也被同时激活,这样当悲伤的结点被激活,相应的自主反应与表情行为也被激活。

情感启动效应即心境一致性在以下情境下会发生。

人们以好心境学习并且记忆正性情绪材料时会比以坏心境学习相同的材料效果好;而当学习的材料是负性情绪材料时,那么学习时的坏心境状态会比好心境状态更能促进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