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类方鉴别

苓桂剂类方鉴别
苓桂剂类方鉴别

《伤寒论》苓桂剂类方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棗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苓桂剂的适应范围,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

关于水液代谢:

《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

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气)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

(一)类方:

一、苓桂术甘汤(苓桂剂的代表方):

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條)

伤寒误治,(正治---汗法)。误吐---伤胃、或者误下---伤脾。心脾阳气损伤,土不制水,下焦水邪因此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

脉沉紧---病不属表寒,而是里有水饮。故脉不浮紧。

发汗(犯虚虚之戒)-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

“身为振振摇者”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病机同82条),同属阳虚水停,可用真武汤治疗。

《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

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

痰饮重者,病之重心在肾,用真武汤温化。

水寒射肺---外寒内饮(咳喘,吐大量泡沫清稀痰)。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肺)饮。小青龙汤-辛温燥烈药过多,不可久用。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

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

临床用苓桂术甘汤:

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

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

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

二、苓桂枣甘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條)

成因:发汗后,心阳被伤。

病机:汗为心之液。发汗后,心阳被伤,不能下温脾肾,其人脐下悸,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

发汗后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弱者先伤之:

平素心阳不足,先伤心;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

奔豚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脐下悸”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性增高,可能由于组织间隙水液增多所致。多种表现不尽相同。“脐下悸”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

苓桂枣甘汤培土,泄水,安肾。心阳得复,肾水得平,脐下悸自止,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

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

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

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

三、苓桂姜甘汤(即《伤寒论》之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中焦蓄水症-----和五苓散证的下焦蓄水证有本质的区别。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通過上面的條文分析,茯苓甘草汤之主症有:

1。胃脘胀满,心下悸动---胃阳和水邪相博。

2。厥:水邪阻滞中阳,中阳不达四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鉴别:

1、口渴----水蓄下焦,津不上承----(膀胱主司全身气化机能)故口渴----五苓散。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口不渴---茯苓甘草汤。

2、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不利---五苓散;

水停中焦胃脘,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故小便利----茯苓甘草汤。

治疗:

温化水饮相同,但:

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

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

苓姜术甘汤(肾着汤)

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12克,干姜12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组成,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温阳利水经典方剂,此脾肾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所致肌肉四肢沉重不堪,腹部下垂甚则蓄水,小便频繁,大便溏稀等症,此脉沉紧。

1.肾著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原文仅一条,主证:口不渴,腰中寒,小便自利,四肢逆冷,此四症状同时出现,若脉沉紧用之安可。与苓桂术甘汤相比,在于桂枝和干姜,从药性相比干姜比桂枝热,干姜温中下焦,桂枝温中上焦,若上有水饮则用桂枝,若下有水聚则用干姜。

五、五苓散:

组成:白术9g,泽泻15g,猪苓9g,茯苓9g,桂枝6g。(本方注意药量----泽泻用量最多,桂枝最少)。

原因:

1、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

2、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饮水过多,水停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见:

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渴),渴欲饮水。

2、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

3、少腹苦里急。

4、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兼证)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

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桂枝,味辛,温,可温筋通脉,平冲降逆。二者配伍,相辅相成,能通心阳,补脾阳,化气行水而降冲逆,实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主药。

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它的适应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于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为温阳化气利水之专方。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运用茯苓利水消阴、补脾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心阳而化水饮;茯苓、白术则健脾布津,主治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

苓桂枣甘汤苓桂枣甘汤,它所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弱会镇摄无权,于是肾水上泛,阴来搏阳,此方为欲发而未作之时的奔豚证而设。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上泛,治当温阳利水平冲。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重用大枣健脾以防止水饮上冲,配伍茯苓,既能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又能平冲降逆,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

苓桂姜甘汤苓桂姜甘汤治疗的是胃虚而水停中焦,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多为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或伴有水吐,口不渴,四肢厥冷。其病机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疗当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组方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

五苓散五苓散中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原为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膀胱蓄水证。其病理关键在于邪与水结,停蓄膀胱,选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治疗作用。“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术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心阳虚,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首先,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上焦悸;中焦悸多为水饮停聚于胃,

治疗当通阳利水,健胃散饮,方选苓桂姜甘汤;下焦悸多为肾水上泛,当选苓桂枣甘汤以利水降冲。其次,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治疗水蓄下焦欲发奔豚病,配大枣重在预防利水伤津之弊;苓桂术甘汤剂量居中,治疗水蓄中上焦,上逆冲胸引起的头眩病,配白术重在预防汗出“动经”之弊;苓桂姜甘汤剂量最小,治疗水蓄中焦引起的厥病和心下悸病,配生姜重在通阳利水以治厥病。因而,三方的剂量也是治病之关键,正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此合理化裁亦是治疗不同疾病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22

中醫十大類方(黃煌) 22 五、黃耆類方 □黃耆證1. 自汗,盜汗,惡風,身體重,肢體麻木不仁。 2. 浮腫,小便不利。 3. 潰瘍久不收斂,膿水清稀。 1. 自汗、盜汗而浮腫是黃耆證的特徵。 2. 大部分患者伴見四肢發冷、畏風、易感冒、下肢浮腫、小便少,自覺身體沈重,動作不靈活。 3. 有時並不表現為明顯的自汗,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較多,稍加勞動,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盜汗史。 4. 比較:桂枝證自汗的同時,常伴有發熱或身熱感、失眠、頭痛、動悸等。桂枝體質多體瘦而肌肉堅緊,而黃耆體質多肌肉鬆軟而浮腫。 □黃耆體質外觀特徵: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缺乏光澤。肌肉鬆軟,浮腫貌,目少精彩,面色無華。腹壁軟弱無力。舌質淡胖,苔潤。 好發症狀:平素易出汗,畏風,遇風冷易過敏,或咳嗽氣喘,或鼻塞,易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乾後溏。食慾不振,易腹脹滿。易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

體質傾向:多風,多濕。 □玉屏風散1. 易於感冒,畏風,自汗,打噴嚏,身痛或頭痛。 2. 浮腫或易於浮腫,小便少,大便溏薄。 1. 本方是治黃耆體質的多汗、易感冒方劑。 2. 黃耆主浮腫而自汗,白朮主浮腫而小便不利,防風主畏風而身痛、頭痛等。 3. 比較: 玉屏風散 桂枝湯 相同 自汗,惡風 相異 1. 黃耆體質

2. 有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氣內蘊證。 1. 桂枝體質 2. 以腹痛、關節痛為特徵。 □防己黃耆湯1. 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 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比較: 防己黃耆湯 越婢加朮湯 相同 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 相異 1. 黃耆體質的體力比較低下

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

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桂枝类方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蜄掄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铴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有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铴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铴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铴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铴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有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铴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铴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有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铴方证:三五不调脉有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铴方证:朽?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兼?,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铴方证:胸背闷痛朽?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勺药知母铴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1

外科方剂51方歌诀

外科方剂40方歌诀 1. 五神汤《外科真诠》五神汤治疖疮疔,车前牛膝云茯苓;银花地丁相为配,红肿疼痛湿热病。 2.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3. 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竹叶石膏汤四物,熟地易生去粳米,黄芩生姜灯心草,滋阴生津清热高。 4. 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连翘随;防风牛子天花粉,生地甘草功独魁。 5. 化斑解毒汤《温病条辨》牛蒡黄连翘升膏,知母玄竹人中黄,内发丹毒火热盛,化斑解毒功效好。 6. 开郁散《外科秘录》开郁散中郁金开,乳癖乳痨并乳癌,白芥天葵全蝎待,香附逍遥薄荷裁。 7. 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八珍姜枣气血补,陈皮桔梗贝香附,瘰疬乳岩与石疽,养营化痰病自除。 8.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消毒补血气,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9. 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当归生地赤芍川,荆防柴胡白鲜蝉,薄荷独活加红枣,养血祛风疹自安。 10. 消风导赤汤(验方)牛蒡银花薄白鲜,生地赤芍木通连,甘草和中调诸药,清热利湿祛风解。 11. 麻黄桂枝各半汤(验方)麻桂芍药杏仁草。 12. 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枇杷清肺枇杷柏,黄连桑皮参草裁,枇杷清肺金鉴出,清宣肺热粉刺摘。 13. 五虎汤《霉疮秘录》斑蝥蜈蚣蚕全虫,大黄山甲有奇功,杨梅毒疮结筋骨,活血解毒通止痛。 14. 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夏苓陈草黄连僵,薄荷煎汤泛为丸,体表各部痰核结,清热化痰散结消。 15. 散肿溃坚汤《薛氏医案》升麻柴胡龙胆知,葛根花翘芩连柏,香棱归芍布甘桔,肾岩瘰疬散溃败。 16. 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和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7. 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当归独活川芎翘,化痰散结瘿瘤除。 18.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乳痈初起需金银,连翘花草山栀芩,青陈柴胡皂角刺,瓜蒌牛蒡汤最神。 19. 透脓散《外科正宗》川芎山甲皂角刺,黄芪当归气血补,内脓已成不易溃,可去黄芪免助火。 20. 逍遥蒌贝散(验方)术苓芍归蒌贝母,牡蛎星夏山慈姑,瘰疬乳癖乳癌初,疏肝化痰水煎服。 21. 神效瓜蒌散《外科大成》神效瓜蒌散当归,乳香没药甘草加,黄酒2碗煎温服,和营化痰散结消。 2 肛肠疾病方剂 22. 脏连丸《证治准绳》黄连半斤肠尺二,蒸干黄酒2斤半,捣烂晒干制成丸,便血坠痛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方剂歌诀

方剂歌诀: 学习《方剂学》,药物组成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内容。在对方剂记忆过程中,笔者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也有捷径和诀窍可寻。今列六种记忆法,以期在方剂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一、歌诀记忆法这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剂学习方法,就是根据现成的方歌进行背诵。例如背诵《方剂学》教材或《汤头歌诀》中的方歌。这些歌诀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且记忆全面,背会后既能掌握方药组成,又能掌握该方的功效主治等,对学好方剂很有裨益。其缺点是文字较多,背诵费时,有时易忘句或错句等。 二、趣味记忆法即把一首方剂的药物组成编为一句有趣的话语,以从趣味性中记住该方。可自编自记,也可采用现成的趣味方歌,例如记忆三仁汤,就可编为“三人(仁)爬竹竿,扑(朴)通滑下(夏)来”。这样很容易就该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这八味药物记住。但采用此法必须对该方中的药物熟悉,否同则易造成张冠李戴。 三、指代记忆法就是对一首方剂中的药物,分别找出能代表各药的每一个字组成一句话,然后进行记忆,例如记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记住“陈柴枳草芍芎香”这句话即可。其缺点同趣味记忆法。 四、延伸记忆法就是在掌握了一个基本方剂后对其演绎出的其他变方依次进行记忆。例如二陈汤(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若加白术、天麻,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若加当归、熟地,即为金水六君煎;若加枳实、竹茹即为温胆汤;再加人参、胆星、菖蒲,即为涤痰汤。二陈汤加枳实、南星即为导痰汤;若再加香附、木香,即为顺气导痰汤。这样一下能记住一组相关联的方剂。 五、比较记忆法就是对相关的一类方剂,通过比较而达到熟记的目的。例如,对承气汤类和逐瘀汤类方的记忆,就可采用此法。如三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后入,并加枳朴以行气,攻下之力峻烈,主治痞、满、燥、实;小承气汤去芒硝,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同煎,攻下力较轻,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症;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泻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这样,三承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均一目了然。 六、强化记忆法就是死记硬背那些药味少,一般三味药以内的方剂。如左金丸、清金散、茵陈蒿汤等。因为这样的方剂药味少,效力专,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记熟记牢。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扶正解表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苓桂剂类方

苓桂剂类方 主要包括三个方证: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枝枣甘汤。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包括五苓散以及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苓桂剂,其核心药物是桂枝和茯苓,苓桂剂方证主要针对的是水饮(气)上逆诸证,属于五证中的饮证。饮属于阴邪,本于寒,六纲多属于太阴。五证之饮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其具体的临床表现也很多。苓桂剂类方证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胃脘部或者胸腹的胀满疼痛,以及水饮上逆所导致的各种悸动以及咳喘,呕恶等。 另外还有一些饮证共同的特征性表现: ①水饮为为有形之阴邪,容易阻碍气血营卫的生成和布散,面部失养,所以面部视诊则可能主要表现为面带虚浮无华,其色黧黑,或出现面部色斑沉着。 ②舌诊:舌质一般因为病性的虚寒而表现为淡嫩,苔则表现为水饮津液不化的水滑苔; 脉诊:单弦为饮,双弦为寒,水寒之邪为病,故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沉。 但是,临床上,饮证往往容易夹杂阳明热,或者容易与瘀血互见,所以,其舌脉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夹杂之象,应该注意利用舌脉进行详细的辨析。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具体的条文方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这个方证的基本病机为:表证误治致中焦胃气虚弱,下焦水气上冲。水气上冲可表现为:心下逆满,短气,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短短二十几个字,但是在临床中涵盖和诸多常见症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水气上冲做一个比较细致的剖析。由于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进一步上冲于胸,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又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由此可见,仅仅这一个水气上冲,可以表现为多种症状,临床中五官科疾病,心肺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都应根据舌脉和症状群,联系病机进行全面思考。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小方子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也是经方的魅力所在。 苓桂术甘汤的症候群除了表现为水气上冲外,还可以表现为阴邪的停滞。饮邪停于心下可以表现为心下即胃脘部位的胀满疼痛,浊阴弥漫于胸胁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所以,根据病机和具体表现,其治法主要为:温阳化饮降逆。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苓桂术甘汤组方治疗八十岁老人脑瘤实例(祈福元元天下无瘤)

苓桂术甘汤组方治疗八十岁老人脑瘤实例(祈福元元天下无瘤) 襄阳弱爸爸 2016.9.17 一、2O15年8月27日 初诊:陈氏,男,79岁,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头部占位性病变,转移瘤可能性大,位于左小脑部位,约鸡蛋大(报告单被医院存档,医生与家属这样说的),医院建议头部穿刺做病理切片检查,以确诊肿瘤性质,家属考虑年事以高,穿刺会造成病人痛苦,所以拒绝,在省附属医院住院五天加重转到省肿瘤医院不接受。家属要求输液治疗,经本人解释后同意中药治疗,不予输液。 主诉:头晕,乏力,进食就呕,呃逆,咳嗽气喘。 既往病史:经常头晕,慢性支气管炎。 刻诊:慢性病容,精神疲倦,表情痛苦,语音低微,有气无力,喉间有哮鸣音,讲一句就咳喘吐痰。不畏寒,不发热,汗不多,头晕眼花,不痛。痰色白偏黄,质稀量多(一天约5OOmL以上),肺部可闻及少量干湿罗音。纳差,几天来几乎没吃进去东西,大便4天未解,平时大便硬,小便可,腹不胀,压之不紧张,舌色淡,苔微黄腻,无齿痕,脉弦滑。 六纲: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太阴为主) 五证:饮,烦证 处方:小前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橘皮枳实生姜汤。一两1O克。2剂。 前胡80g,旱半夏80g,黄芩30g,党参30g,厚朴30g,茯苓40g,苏梗20g,陈皮160g,枳壳30g,生姜80g,炙甘草30g,大枣12枚。2剂水煎60分钟,分三次服,并嘱以米粥少许喂之。 二、2015年8月30日,病人服完2剂药,吐痰量稍减,呕吐减轻,还不能进食,大便未解,舌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小前胡汤加陈皮半斤杏仁二两大黄4两。 前胡80,旱半夏40,党参30,黄芩30,陈皮80,杏仁20,生姜30,大枣12,炙甘草30,大黄40。2剂煎服法同前。 三、2015年9月3日,病人有便意,上了两次厕所,拉了少量大便,质稀,恶臭,前天晚上自已下床时摔了一跤,右侧肋弓碰在椅子上,诉痛厉害,头晕减轻,痰量减少,痰白色偏多,有时微黄,质比原来浓,呕吐缓解,还有呃逆感,能进食米粥(用生姜和大米煮的),舌苔还是黄腻,脉弦滑,比早几天缓和。 处方:小前胡汤合苇茎汤加桔梗。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 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 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 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 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 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 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 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 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 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 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 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 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白)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栀)加味逍遥散 丹枝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丹栀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牡丹皮,山栀(炒) 白术(炒),茯苓, 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 芍药 【功用】养血和营,清肝健脾。 【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1) 发表者:赵东奇65723人已访问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 方歌一 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方歌二 参苏饮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方歌一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方歌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方歌一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方歌二 止嗽散用荆桔前,紫菀百部陈草研, 每服三钱姜汤调,止咳化痰解表兼。 方歌三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芷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温燥) 方歌一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方歌二桑杏杀身,智斗贝利 (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杏苏散(凉燥) 方歌一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歌二杏苏二陈三,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梗、枳实、前胡)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 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 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二母:知母+贝母)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趣味方剂歌诀完整版

趣味方剂歌诀完整版 更新时间:2017-5-01 大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趣记: 马黄找江石。 对照:“麻黄”枣姜石。 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香苏散内草陈皮, 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 解表又能疏气机。趣记: 国老吃陈皮香酥。 对照:“甘草”—陈皮香苏。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物香薷豆朴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趣记: 香薷逗厚朴得了阴暑证。 对照: 香薷豆厚朴———阴暑证。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歌诀: 加味香苏陈草风, 荆艽姜蔓与川芎; 发汗解表兼理气, 寒热头痛胸闷松。 趣记: 陈兄生娇子, 老象慢惊风。 对照: 陈芎生艽紫, 老香蔓荆风。 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歌诀: 正柴胡饮平散方, 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 表寒轻证服之康。

趣记: 陈锋要生干柴。 对照: 陈风药生甘柴。 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歌诀: 陶氏柴葛解肌汤, 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 石膏大枣与生姜。趣记: 姜大哥拾柴草, 秦姐抢白芍。 对照: 姜大葛石柴草, 芩桔羌白芍。 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歌诀: 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 解肌透疹此为良。 趣记: 申麻哥炒芍药。 对照: 升麻葛草芍药。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竹叶柳蒡葛参知, 蝉甘荆薄麦粳石; 透疹解毒清肺胃, 疹毒内陷莫迟疑。 趣记: 牛扭蝉旋猪喝草, 借米卖母割石膏。对照: 牛柳蝉玄竹荷草, 芥米麦母葛石膏。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 气虚外感最相宜。

水气病和治疗水气病的两组方剂

水气病和治疗水气病的两组方剂 在生理情况下,下焦是一个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要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下焦的水液就能够正常的气化,正常的参与水液代谢,它就不至于产生水邪,所以,水液的代谢需要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还需要有脾阳的运化功能正常,脾主运化。所以古人把脾比作拦河的大坝,只要脾阳不虚,下焦就不会有水邪,即使有水邪,脾阳这个拦河的大坝的阻拦也不会导致水邪的上冲。 在《伤寒论》中,关于水液代谢失调的,还涉及到心,强调心阳的镇摄功能。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水液要参与正常的代谢,需要心阳心火在上焦的镇摄,这是在《中医基础》里没有提到的,也就是说心阳不虚,对水液代谢起到一种镇摄的作用,下焦的水邪就不能够上冲。一旦心阳虚,镇摄不力,下焦就会有水邪上冲;一旦脾阳虚,运化无力,下焦的水邪也会上逆;一旦肾阳虚,温煦功能失调,下焦也会产生水邪,然后水邪就会泛滥。所以我们以下要讲的水气病,涉及到了,从正气的角度,涉及到了心阳虚的,脾阳虚的和肾阳虚的。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造成的水气病,我们在临床治疗上,用方是不一样的。 凡是人体阳气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水气病或者水邪内生,当肾阳虚,温煦失司的时候,就会产生水邪;脾阳对水液有运化作用,所以当脾阳虚,运化失司的时候,下焦的水邪就容易乘虚上冲;心阳对水液有镇摄作用,所以当心阳虚,镇摄无力的时候,下焦的水气,下焦的水邪也会乘虚上冲。心阳虚,或者是心脾阳虚,或者是脾阳虚,或者是肾阳虚而导致的水邪内生,水邪上泛的一组证候,我们统称为水气病。 我们治疗水气病的方剂,有苓桂剂一组方子,有苓芍剂一组方子。应当说苓芍剂这个名字,在《伤寒论》里没有,后世医家也没有说到过,苓桂剂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疗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枣甘汤,把白术换成大枣,它的适应证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见到脐下悸。因为脐下悸也罢、脐上悸也罢,仲景回避用白术,所以他把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换成了大枣,用大枣来扶脾,巩固中焦的堤坝,脾不是属土吗?土就象河堤、堤坝一样,巩固中焦的堤坝,防止水邪由下焦上逆,由下焦上冲,这是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 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是苓桂姜甘汤,在《伤寒论》中不把它叫苓桂姜甘汤,而把它叫茯苓甘草汤,它是治疗胃虚,水停胃中,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悸,手足厥冷。水停中焦,在《伤寒论》中,特别强调要和太阳蓄水证相鉴别,对中焦停水证来说,具备有口不渴,小便正常,也就是小便利这样的特征,这是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苓桂姜甘汤。它的特点是重用生姜温胃化饮消水。 五苓散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它有什么作用,它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作用,它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苓桂剂的主要是这四个方证,尽管它们的主要药物茯苓、桂枝,都是一样的,但是其它药物不同,它们所治疗的也都是水邪为患,水气为病,但是它们的病变的部位涉及到的脏器都不一样,我们在临床上应当能够区别。 桂枝和芍药是相对的一组药,桂枝是辛温发散的,芍药是酸敛阴柔的,有苓桂术甘就应当有苓芍术甘,当然《伤寒论》并没有苓芍术甘汤这张方子,但是从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苓、芍,就是茯苓和芍药相配这样的一个影子,茯苓、芍药、白术、甘草,再加姜、枣,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可以看成是苓芍术甘加姜、枣,它的适应证是脾虚水停,然后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使太阳经气不利就出现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使太阳腑气不利,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当然水邪内停中焦,出现了"心下满微痛",这样中焦气机壅滞的证候,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正是健脾利水来解太阳经腑之危的。

中医十大方剂

1.六味地黄丸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 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 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 柴胡,甘草,芍药(白)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纲要版 桂枝:气上冲而脉浮缓虚。 芍药: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甘草:1.单味主治咽痛2.复方主治气液不足诸证3.杂病的躁, 急,痛,逆等4. 配伍麻黄.石膏,龙骨有增强药效作用?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配半夏治呕吐,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要冷痛,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黄芪:汗出而肿者白术: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伏苓: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小便不利。 泽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滑石: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下肢浮肿。 葛根:项背强痛而下利瓜蒌根:渴而不呕黄连: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黄苓:烦热而出血者,兼治心下痞、下利、干呕、胸胁苦满。 黄柏: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梔子:烦热而胸中至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 便短赤。 大黄: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 芒硝: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栝楼实: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薙白: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运用笔记 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的方剂。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 水气的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既有水饮,又有寒气。 水气上冲的证机: 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袭有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的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的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导致水气上冲。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的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由心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的,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至于对此证的辨认,典型的则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动的感觉,不典型的,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 心下的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胃中胀满,若上冲于胸—白觉憋闷;水寒之气犯胸,若肺气受阻—咳嗽、短气;若心阳被凌—则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水气再往上冲,冒蔽清阳之气—头目眩晕,动则为甚。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藉赖清阳之气的温养,则耳聪目明,鼻闻香臭,口知滋味。今浊阴之气冒蔽清阳,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证。因此,水气上冲每有眼、耳、鼻、喉等证出现,务须注意。 胃胀、胸憋闷、咳嗽短气、梅核气感、头目眩晕、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症。 脐下的水气上冲证:由子心肾阳虚,以致水寒之气得逞,遂发为水气上冲之证。此证因水与气搏,其先驱症状必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如不及时治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突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气”。犹以冲至咽喉,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临死亡的一种恐怖感出现,然少项则气衰下行,其证也随之面减。 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气从肚脐下上冲咽喉,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每每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濒死感,移时气下行而缓解。 除上述水气上冲症状外,色脉也是诊断水气病的主要证据。 色诊: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舌质淡嫩,苔则水滑。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今阴邪搏阳,营卫凝涩,心血不荣,故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昔陈修园在保定望丁攀龙“面上皮里黧黑,环口更甚,卧蚕微肿,鼻上带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肆行无忌”。质之于丁,其证情果如陈氏所言。此证又因心阳先虚,舌质必见淡嫩,水从下而上,苔则水滑而主津液不化。 脉诊:或沉或弦或沉弦而紧。 以上所述水气上冲之证,如见一证两证,而色脉相应时,便可辨为水气上冲,大可不必诸证悉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