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和谐发展,才是正道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遍观历史,掩卷沉思,不难发现,政治和文学似乎处在一个紧张对立的局面,在政治的强力面前文学总是偏于一隅,阻碍了文学对于美的最高追求。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文学艺术的发展。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总是怒目圆睁,盯着文学者的一举一动,稍有异动,就坚决镇压。文学家相应采取了敌对的态度,在他们的言语中,政权就是黑暗,政治家是恶棍,不这样看的文学家似乎就是文学家中的败类,就是墙头草,就是见风使舵,就是明哲保身。

我的观点是,文学和政治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文学和政治的最大价值,才能互利共赢。上帝把文学和政治作为社会前进的手段交给人们决不是让人们利用它们来互相诋毁和杀戮的,而是让它们像鸟的双翼一样合作来支撑人类的飞翔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政治。

越是专制的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对立就越激烈,就越是水火不容。文学的繁荣似乎总是在国家动荡的时代,在国家致太平的时期,文学繁荣的机会反倒很渺茫,即使有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总是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却出现了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统一天下后,文学就在“焚书坑儒”的烈火中灰飞烟灭;秦汉间的动荡时间较短,两汉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很发达,但是文学上只说“汉赋”,“汉赋”是什么东西呢?“汉赋”其实只是“拍马屁的文字”只是歌功颂德,吹嘘繁盛的文学,一味追求辞藻华美。三国魏晋时期动荡黑暗,文学上却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元、明、清的政府对文学都是严格控制,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文字狱”,文学萎靡不振,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虽然出现了四大小说,但是这些小说无一不是在民间悄悄流传,而且作者大多隐姓埋名,都不敢轻易抛头露面,敢写不敢说,敢怒不敢言。

近代百年动乱,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甚至在后期还出现了鲁迅这样的大家,还催生了一大批像老舍、巴金、曹禺、张爱玲等有重量的作家。令人大为不解的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很快成为过眼烟云。甚至原来的大作家也不会写了,大家都缄口不言;许多文艺学家受到严重的身心迫害,境况十分悲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场浩劫。政治是上层建筑,它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一直有两派,毛爷爷就教导我们说:文学为政治服务。我更赞成周作人等提倡为文学而文学的观点。

动荡的时代,专制的政治人物要么是无力顾及文学,要么就是为笼络人心而有限度地利用文学。而动乱一旦结束,无所顾忌的政治家也就举起刀枪杀向了文学,把文学变为统治的工具。但是,就中国历史而言,也有例外,那就是唐宋时代,后代的文人在说到唐、宋时会觉出一种温暖和向往。这种温暖和向往就来源于政治和文学的共存共荣,同步发展。走向同步的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出现了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所体现的是政治向文学的让步、文学对政治的依存。在这里,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论起了一个关键作用。因为文学的生命力其实

来源于民众的认同,文学必然要以表达民众的心声为目标,对民众的宽容必然产生对文学的宽容。李世民的聪明地方是在对文学宽容的同时,加强了对文学的诱导和利用。科举制度就是实现这种诱导和利用的手段。这一手段直接导致了唐诗的发展,因为很显然,没有科举考试就没有唐诗。于是,在唐代,文学和政治就在共存中共荣,政治给了文学少有的宽容,而文学则还给政治以更罕见的昌盛。在唐代,国家的昌盛,文学的发达,人性的张扬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曲绝唱。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决定与政治,而不是文学。在政治开明时,文学和政治就能够共同促进社会昌盛。当政治因要为少数人服务而倾向于专制时,政治就会残害文学,然后自己也走向灭亡。

现在有很多人并没有看到政治和文学的这种和谐,却还在以老眼光来看待政治和文学的关系,拼命在历史的老伤疤上抓挠,以政治的绝对高压,管制文化的发展,他们不知道,他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是文学的罪人,更是政治的罪人。文学艺术促进政治进步,政治为文学艺术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发现政治的得失,激浊扬清;政治要为文学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由此,促进文学和政治和谐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谁都不能阻挡这股潮流。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想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要处理好坚持基本原理与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Karl Marx 1818——1883 Karl Marx 1818

2.2.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 一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实践的结合点; 二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在借鉴外来文学思想的同时,充分创化、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资源。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在新的基点上进行综合,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3.3.当代性当代性当代性 当代性就是要体现文学理论的时代精神和满足当代文学实践的需要。 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特别是要面对文学的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实际上,只要我们面对当代文学实践,就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分析和解释,需要理论的提升和指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理论本身。特别是信息化和所谓“读图”时代,文学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文学面对的“世界”、文学创作过程、文学载体、接受方式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文学理论怎样与新的文学实践结合,发挥理论的特殊作用,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文学理论只有在解决当代文学问题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充实,才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简析魏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王凤霞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魏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时乱时治,分分合合,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和碰撞,造成了魏晋“文的自觉”。因而探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典型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文学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中国文学与政治始终处于既相生相悖又彼此相互交融的关系之中,某一时期的文学必定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命题,中国古代形成了三种基本关系:以“言志”说为代表的诗化关系,以“美刺”说为代表的批评关系和以“文道”论为代表的超越关系。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元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深于热情的时代。”鲁迅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成教化,明人伦”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与“文”的自觉相对应的是“人”的自觉。虽然魏晋时期儒学仍为官方统治性学说,但其影响力已明显削弱。与儒家思想的式微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的升温和玄学的盛行,各种思想的汇聚与流行打破了汉朝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大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促进了魏晋时期个人的觉醒,这一切都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同时这一时期政治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黄巾起义前后起,短短不足二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包括汉末大乱、天下三分、正始党争、晋承魏祚、三国归晋、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晋室偏安、经略中原、南北分治、晋末大乱等等重大历史事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疾病霍乱,导致死亡枕籍,民不聊生。政治的黑暗可见一斑。因而研究魏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典型意义。 一 汉末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社会动乱,战争惨烈,民生凋敝,官场倾轧,政治非

政治化文学思潮

(三)政治化文学思潮——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文艺界的整风反右运动 二、胡风的文艺思想 1、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以市民为盟主的中国人民大众底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正是市民社会突起以后的、累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艺传统底一个新拓支流”。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态度一直在坚持着五四的文学传统。 2、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认为:民间文艺不可能有民主主义的观点;应该“从社会基础相类似的民族移入形式。” 3、现实主义观点——与周扬、林默涵、何其芳分歧的中心 (1)现实主义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文艺上的体现,是艺术方法上的特殊形式。→此观点一方面体现了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世界观指导一切。[而林默涵的观点则是主张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合一的。胡风把一个作家分成感受世界和观念世界,前者是对世界的忠实,后者是世界观。 (2)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一个作家主体的敏锐的感受力,燃烧的激情、深邃的思想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最早胡风指的是作家主体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胡风认为,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作为作家的主体与客观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的自我扩张、不断的自我斗争的过程。胡风长期对于文学理论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坚持,最终导致了一幕令人震惊的、剥夺人身自由的悲剧。这里面固然有文学界内部的宗派主义在作怪,但根本原因还是将文学创作变为政治工具的“敌我政治”思维的结果。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1)“样板戏”的基本结构要素: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历史故事;二是经过改造的古老戏曲形式(京剧)、西方古典艺术(交响乐和芭蕾舞);三是精细的艺术形式。 2)“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特征:1、为对中心政治任务的宣传服务;2、两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 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

“三个崛起”: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作品阅读: 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80年代散文 (一)创作概况 (二)徐迟报告文学的特征 1.题材的科技化。 2.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采用特写式手法。 3.力求意境与构思的新颖,善用象征手法。 4.语言上千锤百炼,刻意求工,富有诗的激情、色彩与节奏。 (三)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写于1977年9月,发表于1978年1月(《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 1、抓住陈景润“怪”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的 全部历史中去,探索这种性格形成的奥秘,揭示出他性格的本质:把全部心智和理想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2、写作手法上,选取了生动、典型的细节,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诗情与哲理相结合; 排比、对比、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诗意。 《百合花》: 《百合花》(1958)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作者用抒情的笔法,抒发了同志间的真挚友谊和异性间朦胧的爱恋,给残酷的战争和艰难的岁月留下了一缕美丽的温馨。作品写了一个乡间战地救护所发生的女文工团团员和新媳妇怀念通讯员小战士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取得了审美心理的奇妙感应。作品创造了一种中性和软性的艺术色调,通过讨论被理论界和群众所接受,从而使五六十年代之交一种被称为“阴柔美”的艺术风格得以合法存在。 《百合花》中“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充满感情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而至于亲热、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这篇小说由于较早受到茅盾的“清新、俊逸”肯定”,才没得到更多的责难。 《红豆》: 宗璞的《红豆》(对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 宗璞的《红豆》中的江攻和齐虹是四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因对音乐和文学的共同爱好而相知相爱,他们都是清高的,但两人也有不同之处,江玫善良而齐虹则自私。他们俩深深相爱,齐虹的爱狂热、缠绵而又专断,这让江玫心动不已。江玫在肖素的影响下渐渐地倾向了革命,但齐虹却始终对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形势漠不关心。解放前夕,齐虹恳求江玫和他一起去美国,江玫咬牙拒绝了他。 小说并没有简单化地将江玫和齐虹的矛盾简约为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的矛盾,而是在对两人性格的刻划中写出了两人爱情破裂的原因。其实这对恋人最终分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江攻不愿丢失内心深处的“自我”,可齐虹过于强烈的占有欲妨碍了江玫保持其独立的人格。 文本中的故事虽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展开但突破了政治身份决定爱情走向的框套,而就爱情本身作了形而上的思考。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我要声明,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就更是如此.好了,现在开始进行我们的话题。 综观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时间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度里,当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代被炮火所轰碎,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文学作为始终不屈不挠地反映社会的变化的特殊意识形态,在新社会里却被一条无形枷锁所桎梏,这就是政治。 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建国之后著名作家创作普遍大面积滑坡,为什么作品中缺少了鲜活的艺术性,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像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难道反映不出文学对政治的干预吗? 这些年每当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揭晓,总会在中国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躁动。有种声音颇具代表性,即国内的政治环境迟滞了一个文学盛世的诞生。是不是这样呢?曾为中国作家现为法籍公民的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有如下的感慨,似乎可以窥见谜底:“出手的文学,要三思而后行,别随便投稿,你还不懂得文学的风险”“这是一个没有战场却处处是敌人,处处设法却没法防卫的时代”。这反映出中国政治对文学的伤害在作家心中的深深的烙印。 那么,中国文学能否摆脱政治的束缚呢?可以说,直到今天,中

国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仍然没有停止;《蓝宇》、《天浴》等电影的被禁播,中国足球队世界杯铩羽归来却禁止媒体讨论,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所以我赞同“淡泊文学”的观点,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主势力的敌人。所谓“淡泊文学”是指恢复了本性的文学,区别与那种文以载道、抨击时政、干预社会的文学。“淡泊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被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自救的文学,是一种非功利的文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文学的本性

文艺与正政治的关系

(普遍)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覆盖面最大、最重要、最普通而恒久的现象,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命运、行为、心理构成、生存环境,都与政治直接或间接关联,都有政治的因素渗透其中。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人类生活世界有强烈关怀的作家,就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他的创作也不可能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并对特定政治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其次,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都是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倾向、政治效果的,政治不仅没有使其贬值,反而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的重要保证。又其次,就新时期的文学来说,一方面,理论界政治论诗学正受到质疑并被贬黜,而另一方面创作界从问题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小说的登场,都恰恰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政治家的赞许和读者的好评,而且作家们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评论界对这些文学现象的政治意义和效应的阐释与肯定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的默契配合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即使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先锋派小说,尽管那些作家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评论家眼里,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认为经历了"语言之自觉"、走向"纯文学"的先锋派小说家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一方面在理论上激烈批判和否定政治论诗学,另一方面在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又有意无意地采用政治视角,这种矛盾是意味深长的。它至少说明要真正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那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我国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许多名诗,关汉卿的《窦娥冤》,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外国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河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列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范例。即使象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还不是很自觉地将自己的作品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即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恰恰正在于现实主义艺术与反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这正如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不管他愿意与否,也不管他同意与否,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在他不知不觉之中,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阵营 文学与政治同为公共性的社会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语言加以表达与传递,文学家与政治家拥有同样的激情来从事各种活动,这种种相似使得文学与政治并不能完全剥离开来。在谈及“政治家的文学”时,王蒙先生列举了曹操、毛泽东、秋瑾、丘吉尔、季米特洛夫等政治家、革命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并指出,宽广高远的政治抱负有助于开阔文学家的创作境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可以充实文学家的创作内容,使之得以摆脱纸上谈兵、无病呻吟的困境。在谈及“文学家的政治”时,王蒙先生列举了李商隐、韩愈、王安石、苏东坡、拿顶。戈迪默、海因里希。伯尔、略萨、加西亚。马尔科斯等人的政治活动。他认为,文学家具有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批判现实的姿态成为他们参与现实政治的强大推动力,但恰恰是道德理想主义使文学家与现实政治存在相对的隔膜。王蒙先生强调,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既可以相生相长、相得益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

李先明文学与政治发表会精选版

李先明文学与政治发表 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文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经验与理论”国际学术 研讨会综述 李先国 ? 开幕式 2011年10月15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 苏州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 学经验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来自日本、美国,以及 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 参与了会议。苏州大学刘锋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王建力 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绍兴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代的绍兴是中国快速发展 的一个缩影。因此,今天的绍兴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宽度与深度并重的城 市,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发展前景良好的充满活力的地方高 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学科,举办文艺理论会议可以 促使该学科加快发展。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在 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学对 政治具有强烈的反作用。77岁的我国着名文艺理论家、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首 先指出“文艺与政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随后又强调文艺不应该为政治服 务、成为政治的附庸,文艺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的自由”,推动社会的发 展。王元骧教授精辟的见解为整个会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在随后的大会 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中,专家们围绕“文学与政治的基本理论关系”、“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基本经验”、“中国学界对西方文论的政治化观照”、 “从政治角度重释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文学的政治性

论文学的政治性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刘婷婷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的指导方针。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从而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学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具有政治性的原因及文学政治性的利弊,从而得出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政治性辩证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了文艺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后来将讲话整理成文,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解决了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等。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毛泽东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以文学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观念。使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讲话》提出的文学要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学就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和政治密不可分。先秦时期的文学有很浓的巫术色彩,是用来维护周的统治。《诗经》中的作品,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实行教化的工具。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成熟的《左传》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褒贬。《左传》维护周礼,维护周的统治。孔子也提出要“学以致用”,即学到的东西应该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两汉时期的大赋,大篇幅的文章来展示汉朝的地大物博,赞美汉朝的统治者。 中国的文学之所以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中国的上乘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是士大夫阶层的官僚知识分子,有些甚至就是皇帝,最高统治阶级。从夏商开始,中国文学的创作的担当者就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巫师,《礼记·表记》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两汉时期,政府录用人才主要通过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有文采的文人得到重用,而所谓的文采就是看的谁的文章对统治者有用。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以后的科举,都给中国的士大夫们提供了很多出仕的机会,这就使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绝对不能从属于政治,沦为政治的工具,而必须独立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朱晓进把二十世纪称为非文学的世纪。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对这一点有着异常警醒的认识,但我们也同样该承认,文学无法回避政治,就像乔治.奥威尔在《作家与利维坦》中提出的,政治侵入文学领域,是总归要发生的事。这是因为,当我们面对世界上大量的不公和苦难而产生一种内疚感和负罪感时,我们不再可能对生活持有纯审美的态度。即使有人说文学与政治无关,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因此,我觉得只有承认了以上两点,才具有阐释这个问题的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认可乔治.奥威尔以及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观点。“使政治性写作成为一门艺术”,这是奥尔尔文学观的核心观念,也是他在创作中实际追求的目标。他在《文学与政治》这本书中提出所谓的文学独立于政治,并不意味着文学与政治无涉,而是在表达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摆脱各种外来的与内在的控制与压迫,进行文学写作上的自我选择。同时他强调,“你越是不加回避地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立场,你就越能一方面积极地参加政治斗争,一方面保持自己的审美和思想方面的独立性不受损害。”此外,虽然奥威尔一直在强调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文学对社会与时代的积极介入,但他认为“信奉任何政治教条,都跟诚实的文学不相容”,明确反对作家对于政治政党不加分辨地简单依附,强调作家的自主定位、自我选择和自由诚实的写作。 帕慕克继承了奥威尔对于这一问题上的大部分观念,而他对奥威尔的超越之处在于对“文学政治性”的理解上。奥威尔认为“文学的政治性”仅限于“作家的政治动机、政治意识”层面,而帕慕克则认为:文学中的政治性,只有作家对异己之人的书写中才能表现出来,最具政治性的小说是没有明显处理地处理任何政治主题、事件、行为的小说。就像他在“诺顿讲座中所说:“小说艺术不是在作者表达政治观点的时候才具有政治性,而是我们在努力理解某个与我们在文化、阶级和性别上不同的人之时才具有政治性。” 最后我想说,纵然文学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不和调和的矛盾,但我们在现实中还是要不断突出它们之间的对立,因为如果我们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文学就容易沦为政治的工具,就容易被意识形态所利用。巴尔加斯.略萨在《谎言中的真实》说:“虚构小说是对任何政权的永久腐蚀剂,文学永远是一场阴谋活动。”对于这个纯文学生存环境艰难的时代,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对立比强调它的反面更显得迫切。卡夫卡不是曾说:“诗人总想给人安上另外的眼睛,以便改变现实。因此,他们是国家的危险分子。他们想改革,而国家和所有忠于国家的臣仆只想维持现状。”

革命文学运动中政治与文学的关系1

浅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革命文学运动”为例 中文师范102 李艳艳 1001012056 内容摘要: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使文学背负上了沉重的政治理念,革命作家对时代潮流的密切关注及其敏感的社会政治危机意识,使文学的功利性要求得到充分强调,文学一度被视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与武器,革命文学运动中文学与政治的这种特殊关系,对以后的中国文学运动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富强民主的新社会制度过程中,文学政治具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革命文学运动文学与政治关系 正文: 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某种角度看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更是如此。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在百年来明昧交织的社会文化景观中从未间断过。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汉韵赋,唐律诗,宋词,元散曲,明清的小说。既往的论述, 由于纠缠在复杂的人事关系、历史恩怨中, 往往多了情绪的表达, 少了深入的阐释。如何客观对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直存在且不断变化着的问题。 2011年10月15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文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讨论指出文学自经历了是否工具的论争、文学主体性的论争、文学向内转的论争与文学语言批评与文体研究的提出及实践四个阶段的发展后,1980年代的文论界形成了以审美、形式、语言、向内转、纯文学、非功利、文学自身等构成的主导话语体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再受到追捧与热议,文学去政治化成为主导话语。从1980年代末起到今天,随着外在文化语境的转变,文学去政治化的主导话语逐渐被文学再政治化的主导话语所取代。南通大学杨菊博士以192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革命文学家与鲁迅、茅盾等论争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政治化的形成及其策略。 如同一对冤家恋人,文学与政治的结缘,使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闹剧,他们相克相生,暧昧矛盾的关系更如鬼魅般纠缠不清,此中的复杂难辨与勾连排拒不禁令人嗟叹,这实在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姻缘。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把革命与文学结婚”①。但这是一段很不平等的姻缘,潜隐在革命背后根基庞大的政治理论,时时伺机剥蚀文学的多姿形态,使其负载上沉重的政治理念,文学的独立特质逐渐耗失最终屈从于革命政治的强大话语霸权之下。 一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现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认为:政治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政治。两者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 十七年文学中,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在题材上的政治化特征,在题旨上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文学的生产流通也时时隐含着一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机制。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非常崇拜的,国人整体意识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例如作品《红岩》就时时刻刻地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以及其它的一些红色经典,如《红日》《创业史》等,都能体现出政治对文学艺术的领导与影响。 电影《武训传》本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电影”,武训也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但仅因为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就掀起了全国对电影《武训传》的极力反对与批判。可见政治对艺术发展的限制与约束。而历史剧《海瑞罢官》由起初毛泽东的大力赞扬到最后江青等人联手策划的批判,这种“由好到坏”的巨变,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政治对艺术控制的主动地位的绝对性。 然而反过来看这些十七年文学现象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同样是艺术对政治的一种反映。如上文提到的那些红色经典,其实都反映了全民相信共产党的那样一种政治气候;而无论是对电影《武训传》或者《海瑞罢官》的批判或者赞扬,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领导人物的某种政治主张。包括十七年间中国戏剧对外推广之深远,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之广泛,也都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所以说艺术同样也是反映政治的。 由此看来,艺术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它们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政治对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对政治有着绝对的体现。

当代文学题库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赵满囤是()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锻炼锻炼”》中两个落后的劳动妇女的名字分别是()和()。 3、()在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4、《》是赵树理响应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而创作的短篇小说。 5、1962年,西戎的短篇小说《》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6、马多寿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7、小飞蛾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8、老秦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9、马烽、西戎解放前曾合写过长篇章回体小说《》。 10、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的作者是()。 11、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12、孙犁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13、蒋俗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4、孙犁的《风云初记》中女性知识分子革命者是()。 15、《芸斋小说》的作者是()。 16、孙犁在建国后最早结集的小说散文集是《》。 17、妞儿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 18、小满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9、茹志鹃的小说成名作是《》。 20、()称誉茹志鹃的小说风格是“清新俊逸”。 21、()在五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作家。 22、茹志鹃的小说《》在新时期曾开反思文学风气之先。 23、“双百”方针是由()在()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24、中宣部部长()1956年向文化界和科学界作了题为《》的报告,阐述了“双百”方针的政策。 25、1956年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申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6、()在“百花”时期率先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表著名论文《》。 27、王蒙的小说成名作是《》。 28、陆文夫的小说成名作是《》。 29、宗璞的小说成名作是《》。 30、邓友梅的小说成名作是《》。 31、前苏联“特写”作家()的创作对我国的“百花文学”具有重大影响。 32、“百花文学”在新时期曾结集为《》公开出版。 33、柳青在解放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34、徐改霞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35、柳青建国后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36、《创业史》发表后,率先对梁生宝形象表示质疑的文学评论家是()。 37、周立波写“土改”的长篇小说是《》,写“合作化”的长篇小说是《》。 38、浩然在“文革”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文学与政治的互相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互相影响 文学与政治这两个看似互不干扰的领域,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互相影响着,而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呢,看到各个研究文学的研究者分为几派,也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那以下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文学是作者对外物或事件的反映,是作者自己人生的经历的凝结情感的迸发,是作者自己曾经看到想到升华而来,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文学不能够脱离现实而存在。如今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哪一个又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呢?而现实又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文学既无法脱离现实,自然也就摆脱不了对政治的影响。古之经典大多是因不平而鸣之作,他们不平的原因很多,而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君王忠奸不分常使得他们仕途受挫,《离骚》、《史记》、《归去来兮辞》……这些都是动荡年代的经典之作,然而,上下求索者最终选择了跳江,忍受屈辱者最终留名,归去者选择了采菊东篱……他们不是为了政治而留下千古文学齐篇,却对政治产生了影响。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文字狱就时有出现。统治者们用他们的政治权威压制文学,他们用统一的规范限定人的思维,让文人写符合他们意志的文章。在那种条件下,文学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曾有文艺理论家用“纯文学”、“非功利”、“为文学而文学”等抨击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现象,使文学成了政治的工具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如沈从文,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文学又怎能只顾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必须承担起唤醒民众的责任,必须让自己的文学著作

为那个时代的发展服务。然而文学纯粹成为了政治的工具,让文学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把“文艺就是为政治服务,尤其是为工农兵服务”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造成了文学艺术的模型化公式化,使得文学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成为了政治的附庸。这一时期,政治对文化的专断与独裁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了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这给中国文化带的灾难是无法计算的。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专制的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对立就越强,文学和政治就越不相容。在中国尤其明显,以至于政治和文学走向了反发展的程度:几乎文学的繁荣总是在国家动荡的时代,而且必然是百年以上的大动荡才能出现超重量级的文学家。在国家治平的时期,文学繁荣的机会倒非常少,即使有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总是生活在迫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动荡也是动荡时间最长的时代,却出现了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统一天下后,文学就在“焚书坑儒”的烈火中灰飞烟灭; 但是,文学要更好地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真正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一个文学与政治和谐发展的氛围,它不应该是消遣的东西,也不应该成为商品经济人们追逐利益的牺牲品,它应该发挥其审美价值,起到相应的社会效应,从而树立起人们精神的支柱,成为民族精神的向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