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0803-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0803-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本节介绍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使用表的来源,其中均匀性度量──偏差将起关键作用,我们将介绍偏差的定义,并给出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各自偏差的比较,从中可以了解为什么均匀设计可以比正交设计节省试验次数,本节还介绍拟水平在均匀设计中的使用和有关表的构造,熟悉本节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均匀设计有很大帮助。

3.1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

定义1 每一个均匀设计表是一个方阵,设方阵有n 行m 列,每一行是{1,2,...,n}的一个置换(即1,2,…,n 的重新排列),表的第一行是{1,2,…,n}的一个子集,但不一定是真子集。

显然,第一章表4-6列举的U 6*(64),U 7(74)和U 7*(74

)都符合上述定义。

符合定义1的均匀设计表数量太多,本节仅介绍用好格子点法(good lattice point)构造的均匀设计表,其方法如下:

1) 给定试验数n ,寻找比n 小的整数h ,且使n 和h 的最大公约数为1。符合这些条件的正整数组成一个向量h =(h 1,…,h m )。 2) 均匀设计表的第j 列下法生成

i ij ih u =[mod n] (3.1)

这里[mod n] 表示同余运算,若jh i 超过n ,则用它减去n 的一个适当倍数,使差落在[1,n] 之中。U i j 可以递推来生成

u h j j 1= ????

?-++=+n h u h u u j ij j

ij j i ,1n

h u n h u j ij j ij >+≤+若若1,,1-=n i (3.2)

例如,当n =9 时,符合条件1)的h 有1,2,4,5,7,8;而

h=3 或h=6 时不符合条件1),因为最大公约数(3,9)=3 ,(6,9)=3,均大于1.所以9U 最多只可能有6列,又如当h 34=时,用公式 (3.2) 来生成该列时其结果依次如下:

u u u u u u u u u 1323334353637383

93444884123934774112924664101914559

==+==+===+==+===+==+===+==+,,(mod ),(mod )

,(mod ),

其结果列于表16的第三列。

表16 U 6

用上述步骤生成的均匀设计表记作U n n m () ,向量h 称为该表的生成向量,有时为了强调h 的作用,可将U n n m () 记成U h n (). 给定n ,相应的h 可以象上例那样方便地求得,从而m 也就确定.所以m 是n 的一个函数,这个函数曾由大数学家欧拉研究过,称为欧拉函数,记为E(n) .这个函数告诉我们均匀设计表最多可能有多少列.下面的结果来自数论:

i)当n 为素数时 ,E(n-1)=n-1所谓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它与其所有比它小的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均为1.如2,3,4,5,11,13,…均为素数。

ii)当n 为素数幂时,即n 可表成n=p l ,这里p 为素数l ,l 为正整数,这时

E n n p

()()=-11 (3.3)

例如n=9 可表为n =32 ,于是

E ()()99113

6=-=

即U 9至多可以有6列。

iii)若n 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形,这时n 一定可以表为不同素数的方幂积,即

n p p p l l

s l s

=121

2

(3.4)

这里 p p s 1,, 为不同的素数,l l s 1,, 为正整数,这时

E n n p ()()=-

11…()11-p s

(3.5)

例如n=12 可表为n=232? ,于是

E ()()()121211211

3

4=--=

即U 12 最多只可能有4列。

上述三种情形中,以素数情形为最好,我们最多可以获得n-1列,而非素数情形,在上述表的结构中永远不可能有n-1 列,例如n=6=2311? ,此时E ()()()66112

113

2=--=,这说明,当n=6 时,用

上述办法生成的均匀设计表只有2列,即最多只能安排两个因素,这是太少了,为此,王元,方开泰(1981)建议,可将 U 767() 表的最后一行去掉来构造U 6 ,为了区别于由(3.2) 生成的均匀设计表,我

们记它为 U 666*() ,在U 的右上角加一个“*”号,表U 6

66*()列于表17,对照表16我们看到U 表和U *表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特点: i)所有的U n *表是由U n +1 表中划去最后一行而获得;

ii)U n 表的最后一行全部由水平n 组成,U n *表的最后一行则不然。若每个因素的水平都是由低到高排列,U n 表中最后一号

表17 )6(6*U

验中,所有最高水平组合在一起可能使反应过分剧烈,甚至爆炸。反之,若每个因素的水平都是由高到低排列,则U n 表中最后一号试验将是所有低水平的组合,有时也会出现反常现象,甚至化学反应不能进行。U n *表则没有类似现象,比较容易安排试验。

iii)若n 为偶数,U n

*

表比U n 表有更多的列。如上面讨论过的U 6表只有2列,而U n *表可以有6列。

iv)若n 为奇数,则U n *表列数通常少于U n 表。

v)U n *表比U n 表有更好的均匀性,应优先采用 U n *表,其细节将在下节讨论。

vi)若将U n 或U n *的元素组成一个矩阵的秩最多分别为E n ()+12

E n ()++11

2

。 3.2 均匀性准则和使用表的产生

在1.6 节曾指出均匀设计在使用时由于选择的列不同,试验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于是建议读者按使用表的推荐去选列,那么使用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设我们要从均匀设计表U n n m ()中选出s 列,则可能的选择有()s m 种可能,我们要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这里必须对“好”和“坏”有明确的含义,表U n n m ()是由它的生成向量h h h m =(,,)1 所唯一确定的,选择s 列,本质上就是从h 中选择s 个h h m 1,, ,由这s 个数生成的均匀设计表为U h h n i i (,,) ,这是一个n ×s 矩阵。它的每一行是s 维空间R s 中的一个点,故n 行对应R s 中的n 个点,若这n 个点在试验范围内均匀,则试验效果好,否则试验效果不好。因此,比较两个均匀设计表U h h n i is (,,)1 和U h h n j js (,,)1 的好坏等价于比较由它们所对应的两组点集的均匀性。于是我们必须给出均匀性度量。

度量均匀性准则很多,其中偏差(discrepancy) 是使用历史最久,为公众所广泛接受的准则,我们先给出它的定义。 设U n n m () 是一个均匀设计表,若把它的每一行看成m 维空间的一个点,则U n n m () 给出了n 个试验点,这些点的坐标由{1,2,…,n} 组成,用线性变换将{1, …,n} 均匀地变到(0,1)之间如下: i i n

i n →-=21212,,,,

若用qki 表示U n n m ()中的元素,则上面的变换等价于令

n ,,1k ),x ,,x (x n

,1k ,m ,,1i ,n

21

qki 2x km 1k k ki ====-=

(3.6)

于是n 个试验点变换成[,]01m m C = 中的n 个点:x x n 1,, .考虑原n 个试验点的均匀性,等价于考核x x n 1,, 在C m 的均匀性。

定义 2 设x x n 1,, 为C m 中的n 个点,任一向量x x x C m m =∈(,,)1 ,记v x x x m ()=1 为矩形[0,x]的体积,n x 为x x n 1 中落入[0,x]的点数,则

()x v n

n

s u p )x ,,x (D x C x n 1m -=∈

(3.7)

称为点集{,,}x x n 1 在C m 中的偏差(discrepancy)。

为什么偏差可以用于度量点集散布的均匀性呢?若n 个点

x x n 1,, 在C m 中散布均匀,则n n x /

表示有多少比例的点落在矩形[0,

x]中,它应当和该矩形的体积v(x)相差不会太远。 如果用统计学的语言来解释偏差,令

∑=≤=n

1

k k n }x x {I n 1)x (F

(3.8)

表示的{,,}x x n 1 经验分布函数,式中I{.}为示性函数,令F(x)为 C m 上均匀分布的分布函数,于是(3.7) 定义的偏差可表为

()()x F x F sup )x ,,x (D n R x n 1m

-=∈ (3.9)

偏差实际上就是在分布拟合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 统计量,它给出了经验和理论分布之间的偏差。

在C m 中任给n 个点x x n 1,, ,如何计算它们的偏差对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编出一个实用的算法。当方开泰在1978年提出均匀设计时,只好把偏差展开成级数,取其首项,给出近似偏差的准则。此方法方便计算,但有时有大的偏差,而且只适用于格子点法构造的均匀设计,不能计算正交设计等其它方法所产生试验点的偏差,最近Bundschuh 和Zhu(朱尧辰)[17] 给出了计算偏差的算法,当因素数不太多时,他们的算法可以精确地求出任何点集的偏差,他们已用MATLAB 编出有关的程序,本讲议中的计算,都是用该程序获得的。

设我们要从均匀设计表U n n m ()中选出s 列,使其相应的均匀设计有最小的偏差.当m 和s 较大时,由m 列中取出s 列的数目有()s m 之多,要比较这么多组点集的均匀性工作量很大.于是需要有简化计算和近似求解的方法.详细讨论可参看方开泰[2],方开泰、郑胡灵[12]等.这里仅仅介绍利用整数的同余幂来产生h h i i s

1

,, 的办法。

令a 为小于n 的整数,且a ,a 2(mod n),…,a t (mod n)互不相同,a t+1=1(mod n),则称a 对n 的次数为t ,例如 222423211234====,,, (mod 5) 则2对5的次数为3.又如

333935343112345=====,,,, (mod 9)

表示3对9的次数为4.一般若a 对n 的次数大于或等于s-1,且(a ,n)=1,则可用

(,,,)a a a s 01 - (mod n) (3.10) 作为生成向量,故a 称为均匀设计的生成元.然后在一切可能的a(最多n-1个)中去比较相应试验点的均匀性,工作量则大大减少.理论和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获得的均匀设计使用表仍能保证设计的均匀性.于是,给定n 和s ,只要求得最优的a,便可获得生成向量,从而获得相应的均匀设计表。

表18对奇数n(5≤n≤31,n=37)给出了U

n

表的生成元及其相应均匀设计的偏差.同时对偶数n(6≤n≤30)给出了U

n

*表的生成元和相应的偏差.类似地,对奇数n,我们也获得U

n

*表的生成向量和相应均匀设计表的偏差(表19).表18和19的结果取自Fang and Li[14].综合两个表的结果,我们有如下的说明。

i)对奇数n,U

n

*表比U n表有更好的均匀性,例如n=15,s=4

时,U15(154)的偏差为D=0.2772,而U

15

4 15

*()的偏差为D=0.1511,后者比前者相对降低了

027*******

027724549%

..

..

-

=

表19中p%一列给出了所有情形偏差降低的百分比.为了直观起见,我们将表18和表19的偏差点成图11.我们按s=2,3,4,5分成四个图.图中“+”表示奇数n的U

n

表的偏差,“*”表示偶数

表18 U和U*的生成元和相应设计的偏差

U

n

*

n s 生成向量 D p%

7 2

3 (1,5)

(3,5,7)

0.1582

0.2132

34.03

42.70

9 2

3 (1,3)

(3,7,9)

0.1574

0.1980

19.03

36.17

11 2

3 (1,5)

(5,7,11)

0.1136

0.2307

30.39

12.91

13 2

3

4 (1,9)

(1,9,11)

(1,5,9,11)

0.0962

0.1442

0.2076

31.53

37.52

33.18

15 2

3

4

5 (1,7)

(1,5,13)

(1,5,9,13)

(5,7,9,11,15)

0.0833

0.1361

0.1511

0.2090

32.44

33.38

45.49

24.60

17 2

3

4 (1,7)

(1,7,13)

(7,11,13,17)

0.0856

0.1331

0.1785

22.11

27.35

28.63

19 2

3

4

5 (1,9)

(1,3,11)

(1,3,7,11)

(7,9,11,13,19)

0.0755

0.1372

0.1807

0.1897

23.74

17.35

20.64

33.32

21 2

3

4

5 (1,13)

(1,7,9)

(1,5,7,13)

(1,9,13,17,19)

0.0679

0.1121

0.1381

0.1759

28.30

29.10

33.89

32.86

23 2

3 4 5 (1,17)

(11,17,19) (1,7,13,19)

(11,13,17,19,23) 0.0638 0.1029 0.1310 0.1691 29.62 26.34 32.12 30.35 25 2

3 4 5 (1,11) (3,5,25) (5,7,9,25)

(11,15,17,19,21) 0.0588 0.0975 0.1210 0.1532 23.04 24.65 32.52 32.24 27 2

3 4 5 (1,11) (1,9,15)

(1,11,15,25)

(5,13,17,19,27) 0.0600 0.1009 0.1189 0.1378 15.49 16.27 28.93 34.85 29 2

3 4 5 (1,19)

(1,17,19)

(1,17,19,23)

(13,17,19,23,2) 0.0520 0.0914 0.1050 0.1730 16.27 18.97 34.21 12.93 31 2

3 4 5

(1,9)

(1,9,19)

(3,13,21,27) (5,9,11,17,19)

0.0554 0.0908 0.1100 0.1431

10.93 14.34 25.52 23.64

U n *

表的偏差,“0”为奇数n 的U n *表的偏差。由四个图中也明显看

到U n *表有更好的均匀性。

ii) 若n 固定,当s 增大时,U n 表(或U n *表)的偏差也随之增大。若s 固定,U n 表的偏差随n 的增大而减小。而U n *表的偏差一般也随n 的增大而减少,但有少数例外,其原因是它们的U n +1表的可能列数E(n+1)不太多,由其中选择s 的可能组合也不多,从而最小偏差相对偏大。

iii)表18列举的U n * 和U n 是由生成元方法生成的,其生成向量具有(3.10)的结构,而表19的U n *是考虑从U n +1表中选出s 列的一切可能的组合,所以生成向量中不一定包含1,当然也不具有(3.10)的结构。

为了使用者的方便,已将表18和表19的结果用U n (或U n *)表及其使用表形式列于本书附录I 。所以,读者可以对照附录I 的诸表和

表18,19来加强对均匀设计表构造的理解。由于在大部分情形下,

因素数≤7,故附录公仅给出s≤7的使用表,并且删去U

n (或U

n

*)表

中没有用到的列。

值得指出的是,均匀性度量的方法很多,最初王元,方开泰[3]提出了近似偏差(discrepancy)的均匀性准则,利用这个准则,他们给出了n≤31的使用表。丁元[5]利用最优试验设计理论中的A-最优和D-最优准则,给出了相应的使用表,类似于丁元的思想,张学中[23]用设计

矩阵的条

件数作为

均匀性指

标,并且

对n≤31

及n=53

用多种准

则给出了

使用表,

蒋声和陈

瑞琛[6,7]

从几何的

观点提出

了体积距离的度量。方开泰和郑胡灵[12]也是从几何的角度建议用最大对称差的条件来度量均匀性,并提出均匀性度量必须要满足的条件,方开泰和张金廷[11]总结是纳了各种均匀性准则,系统地讨论了它们的关系和比较它们的优劣,最终推荐了由设计矩阵所诱导矩阵的特征的方差作为均匀性标准,并且也给出了n≤31的使用表。

3.3 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在应用均匀设计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需要灵活加以应用。本文所列举的文献中,不少作者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和建议,很值得参考。如王鹏等[21]在文中建议:a)均匀设计与调优方法共用;b)分组试验;c)拟水平法。本节仅介绍拟水平法在均匀设计法中的应用。若在一个试验中,有二个因素A和B为三水平,一个因素C为二水平。分别记它们的水平为

21321321C ,C B ,B ,B ,A ,A ,A 和。

这个试验可以用正交表L 18723()?来安排,这等价于全面试验,并且不可能找到比L 18更小的正交表来安排这个试

验。是否可以用均匀设计来安排这个试验呢?直接运用是有困难的,这就要运用拟水平的技术。若我们选用均匀设计表U 666*(),按使用表的推荐用1,2,3前3列。若将A 和B 放在前两列,C 放在第3列,并将前两列的水平合并:{1,2}?1,{3,4}?2,{5,6}?3。同时将第3列水平合并为二水平:{1,2,3}?1,{4,5,6}?2,于是得设计表(表20)。这是一个混合水平的设计表U 62132()?。这个表有很好的均衡性,例如,A 列和C 列,B 列和C 列的

表20 拟水平设计U 2132()?

二因素设计正好组成它们的全面试验方案,A 列和B 列的二因素设计中没有重复试验。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次作拟水平设计都能这么好。例如我们要安排一个二因素(A ,B)五水平和一因素(C)二水平的试验。这项试验若用正交设计,可用L 50表,但试验次数太多。若用

均匀设计来安排,可用U 101010*

()。由使用表指示选用1,5,7三列。对1,5列采用水平合并{1,2}?1,…,{9,10}?5;对7列采用水平合并{1,2,3,4,5}?1,{6,7,8,9,10}?2,于是得表21的方案。这个方案中A 和C 的两列,有二个(2,2),但没有(2,1),有二个(4,1),但没有(4,2),因此均衡性不好。

表21拟水平设计U 21

表22 拟水平设计U252

()

?

若选用U

10

10 10

*()

获得表22列举的U

10

2

52

()

?表,它有较好的均衡性。由于U1010

10

*()表有

10列,我们希望从中选择三列,由该三列生成的混和水平表U

10

2

52 ()

?

既有好的均衡性,又使偏差尽可能地小,经过计算发现,表22给出的表具有偏差D=0.3925,达到了最小。

附录II给出了一批用拟水平技术而生成的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3.4 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的比较

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是目前最流行的两种试验设计的方法,它们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节将讨论两种试验设计的特点。

首先正交设计具有正交性,如果试验按它设计,可以估计出因素的主效应,有时也能估出它们的交互效应。均匀设计是非正交设计,它不可能估计出方差分析模型中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但是它可以估出回归模型中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参见1.3节)。

正交设计用于水平数不高的试验,因为它的试验数至少为水平数的平方。如果一项试验,有五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1水平,其全部组合有3128625151

5=个,若用正交设计,至少需要做961312

=次试验,

而用均匀设计只需31次,所以均匀设计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

均匀设计提供的均匀设计表在选用时有较多的灵活性。例如,

一项试验若每个因素取4个水平,用L

16

5

4()来安排,只需作16次试

验,若改为5水平,则需用L

25

6

5()表,作25次试验。从16次到25

次对工业试验来讲工作量有显著地不同。又如在一项试验中,原计

划用均匀设计U

13

5 13

*()来安排五个因素,每个有13个水平。后来由于

某种需要,每个因素改为14个水平,这时可用U

14

5 14

*()来安排,试验次数只需增加一次。均匀设计的这个性质,有人称为“试验次数随水平增加有“连续性”,并称正交设计“有跳跃性”。

正交设计的数据分析程式简单,有一个计算器就可以了,且“直观分析”可以给出试验指标Y随每个因素的水平变化的规律。均匀设计的数据要用回归分析来处理,有时需用逐步回归等筛选变量的技巧,非使用电脑不可。

下面我们对两种设计的均匀性作一比较。在3.2节我们曾通过

线性变换将一个均匀设计表U n

n m

()的元素变到(0,1)中,它的n行对

应于C m中的n点。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将L S

n m

()表变换为C m中的n 点。这两个点集的偏差可以衡量它们的均匀性,或代表性。要合理地比较两种设计的均匀性并不容易,因为很难找到二个设计有相同的试验数和相同的水平数,一个来自正交设计,另一个来自均匀设计。由于这种困难,我们从如下三个角度来比较:

i)试验数相同时的偏差的比较

表23给出当因素数s=2,3,4 时两种试验的偏差比较,其中表23 实验数相同时两种设计的偏差

“UD ”为均匀设计,“OD ”为正交设计。例如,当s=2时,若用L 872()来安排试验,其偏差为0.4375;若用U 888*()表,则偏差最好时要达0.1445。显然后者比前者均匀性要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较中我们没有全部用U *表,如果全部用U *表,其均匀设计的偏差会进一步减小。这种比较方法对正交设计是不公平的,因为当试验数给定时,水平数减少,则偏差会增大。所以这种比较方法正交设计明显地吃亏。在过去许多正交设计的书籍中,强烈地推荐用二水平的正交表,从偏差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ii)水平数相同时偏差的比较

表24的前两列给出了两种设计水平数相同,但试验数不同的比较,其中当均匀设计的试验数为n 时,相应正交设计的试验数为n 2,例如U 626*()的偏差0.1875,而L 3626()的偏差为0.1597,两者差别并不

很大。所以用)6(U 2

*6安排的试验其效果虽然比不上)6(L 236,但其效果并不太差,而试验次数却少了6倍。

表24 水平数相同时两种设计的偏差

刚才我们讲到U

6

2 6

*()比不上L3626(),如果让试验次数适当增加,

使相应的偏差与L

36

2

6()的偏差相接近,例如U828*()的偏差为0.1445,比

L 36

2

6()的偏差略好,但试验次数可省36/8=4.5倍,表25的最后一列

给出了多种情形的比较及其可节省的试验倍数。

综合上述三种角度的比较,如果用偏差作为均匀性的度量,均匀设计明显地优于正交设计,并可节省四至十几倍的试验。

表25 水平数相近时两种设计的比较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3 1 2 3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2 3 4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3 4 4 1 2 3 5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可查询均匀设计表

可查询均匀设计表、均匀设计表概况表、各因素水平排列表(或配方均匀设计的配方表)、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检验临界值表、检验临界值表(变量引入/剔除临界值参考用表)及检验临界值表。 一、均匀设计表 1、均等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所有因素的水平数都是相等的, 均等于运行次数的均匀设计表。可供查询的表共有41个, 每个均匀设计表都有与之配套的使用表, 用这些表可以进行2~7个因素、每个因素为5~31、37个水平的试验设计。图1是均等水平均匀设计表的一个例子。 图1均等水平的均匀设计表及其使用表 2、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将部分因素的临近水平进行水平合并处理后得到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没有与之配套的使用表)。可供查询的表共有243个, 用这些表可进行2因素6~30混合水平、3因素6~30混合水平及4因素6~12混合水平的试验设计(运行次数均为双数)。图2是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的一个例子。

图2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二、均匀设计表概况表 反映41个均等水平均匀设计表的运行次数、水平数、列数、类型(*类型还是非*类型)以及它们可安排试验因素数的总体情况的一个表, 见图3。 图3均匀设计表概况表 三、各因素水平排列表 反映各因素水平数值代号排列方式的表。图4是各因素水平排列表的一个例子。 图4各因素水平排列表 四、配方均匀设计的配方表 反映各原料组成百分比数值排列方式的表。图5是配方表的一个例子。

图5有约束配方均匀设计的原始配方表 五、相关系数临界值表 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0、0.15、0.20和0.25六个水平值的相关系数临界值的表(自由度1~100)。 图6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显著性水平α=0.01) 六、检验临界值表 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0、0.15、0.20和0.25六个水平值的检验临界值的表(第一、第二自由度范围均为1~100)。

均匀设计方法简介

均匀设计方法简介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须做试验,以获得予期目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收率或质量,合成出某化合物等等。怎样做试验,是大有学问的。本世纪30年代,费歇(R.A.Fisher)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使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今天,试验设计理论更完善,试验设计应用更广泛。本节着重介绍均匀设计方法。 一、试验设计 对于一项试验,例如用微波加热法通过离子交换制备Cu13X分子筛。我们可以13X分子筛、CuCl2为原料来制备,为寻找最佳条件,应如何设计这个试验呢?若我们已确定了微波加热功率(A)、交换时间(B)、交换液摩尔浓度(C)为三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五个不同值(即水平:A1,…,A5,B1,…,B5,C1,…,C5)。有两种方法最易想到: 1.全面试验:将每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做同样数目的试验。对上述示例,不计重复试验,共需做5×5×5=125次试验。 2.多次单因素试验:依次考查各因素(考查某因素时,其它因素固定)取最佳值。容易知道,对上示例(不计重复试验)共需做3×5=15次试验。该法在工程和科学试验中常被人们采用,可当考查的因素间有交互作用时,该法所得结论一般不真。 3.正交设计法: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 本世纪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使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统计学家深入工厂、科研单位,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广泛开展正交设计的研究、应用,取得了大批成果。该法是目前最流行,效果相当好的方法。 正交表记为:L n(q m),这里“L”表示正交表,“n”表总共要做的试验次数,“q” 表每个因素都有q个水平,“m”表该表有4列,最多可安排m个因素。常用的二水平正交表为L4(23),L8(27),L16(215),L32(231);三水平正交表有L9(34),L27(313);四水平正交表L16(45)及五水平正交表L25(56)等。采用拟水平法,人们还得到一系列在实际中很有用的混合水平正交表,例如:L8(4×24),L12(23×31),L16(44×23)等,此处 L16(44×23)表示要做16次试验,允许最多安排四个“4”水平因素,三个“2”水平因素。在我们的示例中,可取L25(56)。该正交表如下: 6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

第一章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 1.1试验设计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做试验,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工农业生产中希望通过试验达到高质、优产、低消耗,特别是新产品试验,未知的东西很多,要通过试验来摸索工艺条件或配方。如何做试验,其中大有学问。试验设计得好,会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本世纪30年代,由于农业试验的需要,费歇尔(R.A.Fisher)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从此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随后,F.Yates,R.C. Bose,O.Kempthome,W.G.Cochran,D.R.Cox和G.E.P.Box对试验设计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该分支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在应用上日趋广泛。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在方法解说方面深入浅出为试验设计的更广泛使用作出了众所周知的贡献。田口玄一的方法对我国试验设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巨大的影响,70年代我国许多统计学家深入工厂、科研单位,用通俗的方法介绍正交试验设计,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的安排和数据分析,获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出版了许多成果汇编,举办了不少成果展览会。 在广泛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洪流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总是用原有的各种试验设计方法不能圆满地解决,特别是当试验的范围较大,试验因素需要考察较多等级(在试验设计中这些等级称之为水平)时,用正交试验及其它流行的试验方法要求做较多的试验,常使得试验者望而生畏。许多实际问题要求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它能有效地处理多水平的试验,于是王元和

方开泰于1978年提出了均匀设计(见文献「1-3」),该设计考虑如何将设计点均匀地散布在试验范围内,使得能用较少的试验点获得最多的信息。10多年来,均匀设计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不少好的成果。 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程设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1)提高产量; 2)减少质量的波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准; 3)大大缩短新产品试验周期; 4)降低成本; 5)延长产品寿命。 在自然科学中,有些规律开始尚未由人们所认识,通过试验设计可以获得其统计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猜想,这些猜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例如遗传学的许多发现都藉助于上述过程。 材料工业是工业中的栋梁,汽车拖拉机的制造离不开各种合金钢,钛合金的发明和发现使飞机制造工业产生飞跃。超导的研究和超导材料的配方息息相关。配方试验又称混料试验(Experiments with Mixtures),不仅出现于材料工业,而且在人们生活和其它工业中处处可见,例如在中药、饮料、混凝土的配方中。由于在配方中各种材料的总和必须为100%,其试验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个约束条件,由于这个原因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不能直接用于配方设计。针对配方设计的要求,Scheffé于1958年提出了单纯形格子点设计,随后于1963年他又提出了单纯形重心设计。Cornell[27]对配方试验设计的各种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讨论。显然,均匀设计的思想也能用于配方试验,王元和方开泰[9]给出了配方均匀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有关的讨论。本书第五章将系统介绍配方试验设计和配方均匀设计。 不论是均匀设计或配方均匀设计,其数据分析都要藉助于回归分析,要用到线性回归模型、二次回归模型、非线性模型,,以及各种选择回归变量的方法(如前进法、后退法、逐步回归、最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5(3 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5(3 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0.3100 3 1 2 3 0.4570 表3 )6(4*6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6(4*6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2398 3 1 2 3 0.3721 4 1 2 3 4 0.4760 表7 )7(4* 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582 3 2 3 4 0.2132 表9 )8(5* 8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445 3 1 3 4 0.2000 4 1 2 3 5 0.2709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均匀设计

?均匀设计方法 ?一、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设计是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 ?均匀设计特别适合需要考察因素因素变化范围较大,且每个因素有较多水平的试验设计问题。 ?二、均匀设计及均匀表的使用 ?均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让试验点在所考察的试验范围内尽量均匀地分布,为了达到均匀布点目的,与正交设计类似,可以使用均匀设计表(简称均匀表)安排试验,均匀表的表头形式是: ? ? ? ?均匀表U4 ? ?正交表U6 ? ?正交表U6

? ? ?三、均匀表的特点 ? 1.任何一列,各水平仅出现一次; ? 2.任何两列同行数码构成的有序数对仅出现一次; ? 3.均匀表中任两列组成的试验方案不等价; 因此,每个均匀表都附加了使用表,告诉我们如何挑选相应的列按排试验。 ? 4.当因素的水平数增加时,试验次数按水平数增加; ? 5.使用表最多可安排的因素数都比均匀表列数少。只能安排(s/2+1)个因素 ?四、用均匀表安排试验的步骤 ? 1.根据试验的目的,确定考察的指标; ? 2.选择合适的因素和因素的考察范围; ? 3.选择合适该项试验的均匀表,然后根据该表的使用表从中选出列号,将因素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列号上; ? 4.确定各因素的水平,并将这些因素的水平按所在列的指示分别对号号入座。最后进行试验。 ? 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试验方案。 ?例1.在阿魏酸的合成工艺考察中,选取原料配比,吡啶量,反应时间三个因素进行考察,试验的考察指标是阿魏酸的收率。因素的变化范围如下: ?原料配比A:1.0~3.4 ?吡啶量B:10~28(ml) ?反应时间C:0.5~3.5(hr) ?试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 ?解:对于三个因素,s/2+1=3,求出s=4或5,考虑试验的承受程度,选用U7(76)均匀表安排试验,根据各因素的变化范围,划分因素水平表如下: ?由U7(76)均匀表的配套使用表可知,应选1,2,3列,因而得下面的试验设计表:

均匀设计方法

均匀设计方法 1均匀设计的特点 化学化工实验多为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对此,以往的设计方法通常有全面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 全面实验法是让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都有配合的机会,并且配合的次数一样多。一般地全面实验的次数至少是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该法的优点是可以分析出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结论较精确,但由于试验次数较多,在多因素多水平的情况下常常是不可想象的。如5因素4水平的试验次数为45=1024次,而6因素5水平的试验次数为56=15625次,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 正交实验法是在试验中使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排出最有代表性的试验,比较合理地节省试验次数,并能从仅做的少数试验中充分得到所需信息。该法的优点是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分析都完全表格化,试验具有均匀分散、整齐可比性,是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有效方法,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有些试验,由于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因素变化范围大,水平也多,即使采用正交设计法,试验次数仍嫌太多。对于要求时间紧和昂贵的科学试验,亦不允许安排太多的试验。 对于这种情况,继60年代华罗庚教授倡导、普及的优选法和我国数理统计学者在国内普及推广的正交法之后,于70年代末应航天部第三研究院飞航导弹火控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研究其诸多影响因素的需要,由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方开泰教授和王元教授提出了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均匀设计。均匀设计是统计试验设计的方法之一,它与其它的许多试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最优设计、旋转设计、稳健设计等相辅相成。 均匀设计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表来进行试验设计的,对于每一个均匀设计表都有一个使用表,可指导如何从均匀设计表中选用适当的列来安排试验。每个表有一个代号U n(q s)或U*n(q s),其中U代表均匀设计;n表示试验次数;q表示水平数;s表示该表最多可安排的因素数。U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匀设计表。

常用均匀设计表

1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 5(3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 5(3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3 1 2 3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 6(4* 6U 的使用表 因素列 号 D

个数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2 3 4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开泰.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林维萱. 试验设计方法.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 3、栾军. 现在试验设计优化方法.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茆诗松等. 回归分析及其试验设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一、均匀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均匀设计是由我国数学家方开泰教授和王元教授于1978年提出的。1978年,七机部由于导弹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个五因素的试验,希望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要多于10,而试验总数又不超过50。显然,正交试验设计不能用。 对于一个水平数为m的正交试验,至少要做m2次试验,如m=10时,m2=100,即至少要做100次试验,这在实际中是难于实施的。因此,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只适用于因素水平数不太多的多因素试验。 正交表的特点是使试验点“均匀分散、整齐可比”。“均匀分散”即均匀性,使试验点均匀分布在试验范围内,让每个试验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部分试验反映全面试验的情况,大大减少试验次数。“整齐可比”就是综合可比性,使试验结果的分析十分方便,易于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大小及规律性。但是,为了保证整齐可比性(即“均衡搭配”),对任意两个因素而言,必须是全面试验,每个因素的水平必须有重复。这样,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就不能充分均匀分散,试验点就不能太少。

综上所述,正交试验为了保证“整齐可比”,使均匀性受到了一定限制,使试验点的代表性还不够强,试验次数不能充分地少,如果不考虑整齐可比(即综合可比)性,而完全保证均匀性,让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不仅可大大减少试验点,而且仍能得到反映试验体系主要特征的试验结果。这种从均匀性出发的试验设计,称为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大量的试验工作量,尤其在试验因素水平较多的情况下,其优势更为明显。例如,一个四因素七水平试验,进行一轮全面试验要做74=2401次,用正交试验也至少要做72 = 49次,而用均匀试验则仅需7次。因此,对于水平数很多的多因素试验,对于试验费用昂贵或实际情况要求尽量少做试验的场合,对于筛选因素或收缩试验范围进行逐步寻优的场合,均匀设计都是十分有效的试验设计方法。 由于均匀设计没有整齐可比性,所以试验结果的处理不能采用方差分析法,而必须用回归分析。因此,试验数据处理较为复杂,这是均匀设计的一个缺点。对于发明均匀设计法的那个年代(1978年),计算机应用尚未普及,这确实是一个大难题,但对于计算机十分普及的今天,则已不是一个难题。再说,多分析数据比多做试验,一般来讲要更为经济。 二、均匀设计表及其使用表 与正交试验设计相似,均匀设计也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表格来安排试验的,这种表称为均匀设计表。 均匀设计表是根据数论方法在多重数值积分中的应用原理构造的,它分为等水平和混合水平两种。 1、等水平均匀设计表

均匀设计试验

均匀设计试验 一、简介 均匀设计是基于试验点在整个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的,从均匀性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它是数论方法中的“伪蒙特卡罗方法”的一个应用。 所有的试验设计方法本质上都是在试验的范围内给出挑选代表性点的方法,均匀设计也是如此。它能从全面试验点中挑选出部分代表性的试验点,这些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衡分散,但仍能反映体系的主要特征。例如,正交设计是根据正交性来挑选代表点,它在挑选代表点时有两个特点:均匀分散、整齐可比。“均匀分散”使试验点均衡地布在试验范围内,让每个试验点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即使在正交表中各列都排满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整齐可比”性使试验结果的分析十分方便,易于估计各因素的主效应和部分交互效应,从而可分析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的大小及指标的变化规律。但是,为了照顾“整齐可比”,正交设计的试验点并没有能做到充分“均匀分散”,而为了达到“整齐可比”,也使得其试验布点的数目比较多。它必须至少要做次试验(为因素的水平数)。而对于均匀设计,尤其在条件范围变化大而需要进行多水平试验的情况下,均匀设计可极大地降低试验的次数,它只需要与因素水平数相等次数的次试验即可达到正交设计的至少做次试验所能达到的试验效果。 均匀设计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匀散布”而不考虑“整齐可比”,因此试验的结果没有正交试验结果的整齐可比性,其试验结果的处理多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二、原理 均匀设计的数学原理是数论中的一致分布理论,此方法借鉴了“近似分析中的数论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是属于伪蒙特卡罗方法的范畴。均匀设计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挑选试验代表点的出发点是“均匀分散”,而不考虑“整齐可比”,它可保证试验点具有均匀分布的统计特性,可使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做一次且仅做一次试验,任两个因素的试验点点在平面的格子点上,每行每列有且仅有一个试验点。它着重在试验范围内考虑试验点均匀散布以求通过最少的试验来获得最多的信息,因而其试验次数比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 5(3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 5(3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0、3100 3 1 2 3 0、4570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 6(4* 6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2398 3 1 2 3 0、3721 4 1 2 3 4 0、4760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582 3 2 3 4 0、2132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445 3 1 3 4 0、2000 4 1 2 3 5 0、2709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9 9 9 9 9 9 表12 )9(59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944 3 1 3 4 0、3102 4 1 2 3 5 0、4066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

第一章试验设计与均匀设计 1、1试验设计 在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做试验,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工农业生产中希望通过试验达到高质、优产、低消耗,特别就是新产品试验,未知的东西很多,要通过试验来摸索 工艺条件或配方。如何做试验,其中大有学问。试验设计得好,会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本世纪30年代,由于农业试验的需要,费歇尔(R、A、Fisher)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从此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随后,F、Yates,R、C、 Bose,O、Kempthome,W、G、Cochran,D、R、Cox与G、E、P、Box对试验设计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该分支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在应用上日趋广泛。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在方法解说方面深入浅出为试验设计的更广泛使用作出了众所周知的贡献。田口玄一的方法对我国试验设计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有巨大的影响,70年代我国许多统计学家深入工厂、科研单位,用通俗的方法介绍正交试验设计,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的安排与数据分析,获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出版了许多成果汇编,举办了不少成果展览会。 在广泛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洪流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总就是用原有的各种试验设计方法不能圆满地解决,特别就是当试验的范围较大,试验因素需要考察较多等级(在试验设计中这些等级称之为水平)时,用正交试验及其它流行的试验方法要求做较多的试验,常使得试验者望而生畏。许多实际问题要求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它能有效地处理多水平的试验,于就是王元与方开泰于1978年提出了均匀设计(见文献「1-3」),该设计考虑如何将设计点均匀地散布在试验范围内,使得能用较少的试验点获得最多的信息。10多年来,均匀设计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章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 欧阳家百(2021.03.07) 1.1试验设计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做试验,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工农业生产中希望通过试验达到高质、优 产、低消耗,特别是新产品试验,未知的东西很多,要通过试验来摸索工艺条件或配方。如何做试验,其中大有学问。试验设计得好,会事半功倍,反之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本世纪30年代,由于农业试验的需要,费歇尔(R.A.Fisher)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从此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随后,F.Yates,R.C. Bose,O.Kempthome,W.G.Cochran,D.R.Cox和G.E.P.Box对试验设计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该分支在理论上日趋完善,在应用上日趋广泛。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在方法解说方面深入浅出为试验设计的更广泛使用作出了众所周知的贡献。田口玄一的方法对

我国试验设计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巨大的影响,70年代我国许多统计学家深入工厂、科研单位,用通俗的方法介绍正交试验设计,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的安排和数据分析,获得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出版了许多成果汇编,举办了不少成果展览会。 在广泛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洪流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总是用原有的各种试验设计方法不能圆满地解决,特别是当试验的范围较大,试验因素需要考察较多等级(在试验设计中这些等级称之为水平)时,用正交试验及其它流行的试验方法要求做较多的试验,常使得试验者望而生畏。许多实际问题要求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它能有效地处理多水平的试验,于是王元和方开泰于1978年提出了均匀设计(见文献「1-3」),该设计考虑如何将设计点均匀地散布在试验范围内,使得能用较少的试验点获得最多的信息。10多年来,均匀设计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不少好的成果。 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程设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 1)提高产量; 2)减少质量的波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准; 3)大大缩短新产品试验周期; 4)降低成本; 5)延长产品寿命。

常用均匀设计表

精品资料 表 2 U 5 (5 ) 3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0.3100 3 1 2 3 0.4570 表 3 U 6 (6 ) * 4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试验号 3 表 1 U 5 (5 )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2 6 6 5 4 1 表 4 U * (6 4 ) 6 的使用表 表 6 U 7 (7 ) 的使用表 4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表 5 4 U 7 (7 )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2398 3 1 2 3 0.3721

精品资料 7 7 8 4 1 2 3 4 0.4760 表 7 U * (7 4 )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因素个数 表 8 U * (7 4 ) 的使用表 列号 D 2 1 3 0.1582 3 2 3 4 0.2132 表 9 U * ( 85 )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方开泰

目录 序言 (2) 前言 (4) 第一章试验设计和均匀设计 (5) 1.1试验设计 (5) 1.2试验的因素和水平 (7) 1.3因素的主效应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 (9) 1.4全面试验和多次单因素试验 (13) 1.5正交试验法(正交设计) (16) 1.6均匀设计 (18) 1.7均匀设计表的使用 (21) 第二章回归分析简介及其在均匀设计中的应用 (24) 2.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4) 2.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9) 2.3二次型回归模型与变量筛选 (31) 2.4应用实例 (32) 2.5寻求最优工艺条件 (35) 第三章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36) 3.1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 (36) 3.2 均匀性准则和使用表的产生 (39) 3.4 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的比较 (46) 第四章配方均匀设计 (49) 4.1 配方试验设计 (49) 4.2 配方均匀设计 (51) 4.3 有约束的配方均匀设计 (53) 4.4 均匀设计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56)

序言 在科学实验与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做实验。如何安排实验,使实验次数尽量少,而又能达到好的试验效果呢?这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做“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得好,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了。60年代,华罗庚教授在我国倡导与普及的“优选法”,即国外的斐波那契方法,与我国的数理统计学者在工业部门中普及的“正交设计”法都是试验设计方法。这些方法经普及后,已为广大技术人员与科学工作者掌握,取得一系列成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工作的深入发展,上述两种方法就显得不够了。“优选法”是单变量的最优调试法,即假定我们处理的实际问题中只有一个因素起作用,这种情况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在使用时,只能抓“主要矛盾”,即突出一个因素,而将其他因素固定,这样来安排实验。因此“优选法”还不是一个很精确的近似方法。“正交设计”的基础是拉丁方理论与群论,可以用来安排多因素的试验,而且试验次数对各因素的各水平的所有组合数来说是大大地减少了,但对于某些工业试验与昂贵的科学实验来说,试验仍嫌太多,而无法安排。 1978年,七机部由于导弹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个五因素的试验,希望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要多于10,而试验总数又不超过50,显然优选法和正交设计都不能用,方开泰教授在几年前,曾为近似计算一个多重积分问题找过我,我向他介绍了多重数值积分的方法并取得了好结果,这就使他想到是否可能用数论方法于试验设计的问题,于是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共同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试验设计,即所谓“均匀设计”,将这一方法用于导弹设计,取得了成效,我们的文章在80年代初发表后,15年来,均匀设计已在我国有较广泛的普及与使用,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均匀设计属于近30年发展起来的“伪蒙特卡罗方法”的范筹。将经典的确定的单变量问题的计算方法推广后用于多变量问题的计算时,计算量往往跟变量个数有关,即使电脑再进步很多,这种方法仍无法实际应用,乌拉母(S.Ulam)与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在40年代提出蒙特卡罗方法,即统计模拟方法,这个方法的大意是将一个分析问题化为一个有同样解答的概率问题,然后用统计模拟的方法来处理后面这个问题,这样使一些困难的分析问题反而得到了解决,例如多重定积分的近似计算。蒙特卡罗方法的关键是找一组随机数作为统计模拟之用,所以这一方法的精度在于随机数的均匀性与独立性。 50年代末,有些数学家试图用确定性方法寻找空间中均匀散布的点集来代替蒙特卡罗方法中的随机数,已经找到的点集都是用数论方法找到的。按照外尔(H. Weyl)定义的测度来度量,它们的均匀性很好,但独立性差些,用这些点集来代替蒙特卡罗方法中的随机数,

0803-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第三节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运用 本节介绍均匀设计表的构造和使用表的来源,其中均匀性度量──偏差将起关键作用,我们将介绍偏差的定义,并给出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各自偏差的比较,从中可以了解为什么均匀设计可以比正交设计节省试验次数,本节还介绍拟水平在均匀设计中的使用和有关表的构造,熟悉本节内容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均匀设计有很大帮助。 3.1 均匀设计表的构造 定义1 每一个均匀设计表是一个方阵,设方阵有n 行m 列,每一行是{1,2,...,n}的一个置换(即1,2,…,n 的重新排列),表的第一行是{1,2,…,n}的一个子集,但不一定是真子集。 显然,第一章表4-6列举的U 6*(64),U 7(74)和U 7*(74 )都符合上述定义。 符合定义1的均匀设计表数量太多,本节仅介绍用好格子点法(good lattice point)构造的均匀设计表,其方法如下: 1) 给定试验数n ,寻找比n 小的整数h ,且使n 和h 的最大公约数为1。符合这些条件的正整数组成一个向量h =(h 1,…,h m )。 2) 均匀设计表的第j 列下法生成 i ij ih u =[mod n] (3.1) 这里[mod n] 表示同余运算,若jh i 超过n ,则用它减去n 的一个适当倍数,使差落在[1,n] 之中。U i j 可以递推来生成 u h j j 1= ???? ?-++=+n h u h u u j ij j ij j i ,1n h u n h u j ij j ij >+≤+若若1,,1-=n i (3.2) 例如,当n =9 时,符合条件1)的h 有1,2,4,5,7,8;而 h=3 或h=6 时不符合条件1),因为最大公约数(3,9)=3 ,(6,9)=3,均大于1.所以9U 最多只可能有6列,又如当h 34=时,用公式 (3.2) 来生成该列时其结果依次如下: u u u u u u u u u 1323334353637383 93444884123934774112924664101914559 ==+==+===+==+===+==+===+==+,,(mod ),(mod ) ,(mod ), 其结果列于表16的第三列。

均匀设计试验案例

均匀设计 某冶炼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鉮、铅等有害元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考察的试验因素为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铁之比(z3)以及硫酸亚铁用量(z4),每个因素取9个水平。根据使用表可知,我们选取的均匀设计表为U9(95) 表1因素水平表 水平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 铁之比(z3)硫酸亚铁用量(z4) 1 1 2 0. 3 48 0.2 2 14 0.4 53.5 0.35 3 17 0.5 59 0.5 4 19. 5 0. 6 64.5 0.65 5 22 0.7 70 0.8 6 24.5 0.8 75.5 0.95 7 27 0.9 81 1.1 8 29.5 1.0 86.5 1.25 9 32 1.1 92 1.4 表2 U9(95)的使用表 因素数列号D 2130.1944 31340.3102

412350.4066 根据因素和水平,可以选择均匀设计表U9(95)。根据U9(95)的使用表,将z1,z2,z3和z4分别安排在U9(95)表的1、2、3、5列(D =0.4066),其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如下表。 表3 均匀设计表U9(95) 试验号 列号 12345 112478 224857 336336 448715 551284 663663 775142 887521 999999 表4 均匀设计结果 序号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 铁之比(z3)硫酸亚铁 用量(z4) 除镉效率 y 1 1 2 4 8 34 2 2 4 8 7 42 3 3 6 3 6 40

4 4 8 7 5 45 5 5 1 2 4 55 6 6 3 6 3 59 7 7 5 1 2 60 8 8 7 5 1 61 9 9 9 9 9 63 D = 0.4066 (1)直观分析法: 由表可以看出9号试验所得产品的吸盐水能力最强,可以将9号试验对应的条件作为较优的工艺条件。 (2)回归分析 将实验结果表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输入/移去的变量b 模型输入的变 量 移去的变 量方法 1 z4, z2, z3, z1 . 输入 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b. 因变量: y Anova b 模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 1 回归916.234 4 229.059 58.115 0.001a 残差15.766 4 3.941 模型汇总 模型R R 方调整R方 标准估计的 误差 1 0.992a0.983 0.966 1.98531 a. 预测变量: (常量), z4, z2, z3, z1。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均匀设计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 5(3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 5(3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3 1 2 3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 6(4* 6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2 3 4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3 4 4 1 2 3 5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常用均匀设计表

.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 5(3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 5(3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0.3100 3 1 2 3 0.4570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 6(4* 6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2398 3 1 2 3 0.3721 4 1 2 3 4 0.4760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582 3 2 3 4 0.2132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445 3 1 3 4 0.2000 4 1 2 3 5 0.2709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