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论文

植物生理学论文

浅议逆境下植物叶性状的变化摘要:在逆境下,植物的叶片形态、解剖构造和内含物质等方面产生变化,以保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剖构造与树木的抗旱性关系密切,渗透调节是一个重要的抗旱性和抗盐性机制。

植物在阴蔽的环境中,通过大的叶面积等方式保证在弱光条件下充分利用光能。

在干旱和盐胁迫下,叶片变小或消失,叶片表皮角质化,在叶片或细胞外形成一些机械组织,叶肉质化,白天叶片气孔关闭等方式增加耐盐性。

多年生落叶树木和不落叶的植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抗寒力.叶性状的差异可能是对不同环境的反映,或者是它们的年龄和基因引起的。

最后,对叶性状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关键词:叶性状、抗逆性、展望植物对环境变迁和不良环境有足够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这种抗逆性既受其系统发育的遗传基因所控制,又受其个体发育中的生理生态状态制约。

叶片是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陆地植物生态系统功能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状特征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基本行为和功能。

叶性状包括叶的形态、面积、构造、养分和渗透调节物质等。

早期的叶性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研究,如:叶片的光合、呼吸和叶中物质含量。

随着与叶性状相关的特性和应用研究的加深,叶性状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来生理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内容包括叶的基本性状和它们大范围的格局关系,文章就逆境条件下植物叶性状的生理生态变化和抗逆性的关系进行介绍,这对了解植物在逆境中的生存机制,寻找林木抗逆的适宜调控措。

1 、抗旱条件下的叶性状抗旱一般表现为避免脱水和忍受脱水。

植物通过各种方法减少干旱时水分的散失。

植物一般采用较高的叶组织密度,较大的叶厚度和很小的叶面积来适应干旱.干旱的时候,植物减小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内的叶生物量,减少新叶的产生,增加老叶的脱落和减少叶的大小。

常绿植物采用皮质硬叶来面对干旱,这是保护功能的一种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叶的寿命很长,不大量消耗叶中的氮,同化作用率比较低,能常年地固碳。

虽然植物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可通过脱叶或产生细小叶子来减少植株表面水分的蒸腾,但一些缓解干旱的途径也可发生在叶结构的变化上,例如植物产生较粗的叶脉、较小的表皮细胞、较多的叶毛以及较厚的角质层等。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的学科,涉及植物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个方面。

毕业论文是植物生理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展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以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论文为题,探讨相关主题,并分为导论、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导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开篇,其目的是介绍研究背景、问题陈述和研究目标。

在植物生理学领域,可以选择多个研究方向,如植物逆境生理、植物激素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等。

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在导论部分需要明确选择的研究方向,并回顾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突出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目的。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以明确研究的科学意义和贡献。

方法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

在植物生理学专业的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手段包括野外调查、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

在该部分,需要说明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组的设置、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明确研究的变量、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结果部分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用于呈现研究所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

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细胞、分子和生化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手段来获取数据,如光合速率、酶活性、基因表达等。

在结果部分,需要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和说明。

同时,还应对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强调新颖性和重要性,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讨论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总结和展望,用于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在讨论部分,可以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阐述,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结果与已有理论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提出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和修正,表达对未来研究的期望和展望。

最后,还可以总结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学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领域。

在医学教育中,生理学教学是一门关键的基础课程,它为医学生提供了了解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基础。

本文讨论了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病例教学法的优缺点。

研究结果表明,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病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言生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机能、结构和生成的基础课程。

在医学教育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它为医学生提供了了解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生理学知识,加强学生对生理学知识和应用的理解,成为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挑战。

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理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例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病例中。

通过病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病例教学法有着以下优点:•病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病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际的病例,从而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病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病例教学法,学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病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参与度。

病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如果教育者要提高生理学教学的效果,那么病例教学法应该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生理学教学中,病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应用优点: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病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心理生理学论文:释梦

心理生理学论文:释梦

释梦摘要:梦的心理学解释,梦的组成,产生梦的原因,梦的作用关键词:梦,意识,心理学,成功参考文献:米格内•冈萨雷斯-威普乐《梦的意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陈锡林《关于梦的解释》正文:令人困惑的梦是意识中最不为人重视的部分。

很少有人认真地对待它或者完整地记录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梦似乎就是我们头脑中一些没有特别目的或光怪陆离或令人不安的意向,很多时候,梦的内容在醒来后就变得模糊,人们不会去仔细思考梦的含义。

事实上,梦有它自己的语言,它的语言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我们意识的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它、分析它,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有益的改善。

梦的心理学解释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象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通常是非自愿的。

心理生理学家认为,梦,是人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大脑在睡眠时的一种活动形式。

梦是愿望的满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核心是他的“梦是愿望的实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时被压抑的愿望到意识是表面的结果,一些不能被接纳的愿望在梦中被满足实现,但是它们只以象征性的形式出现,因为在人们清醒时无法被认同的、被压抑的欲望是隐蔽的和经过了很好的伪装的。

梦是自然的真理在梦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荣格释梦数以万计,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

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

”梦是象征性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梦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

他说:“所有的神话和所有的梦境都有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象征的语言‘写成的'”弗洛姆把象征分为三类:惯例的象征、偶然的象征和普遍的象征。

梦是自我催眠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后来自立门户,创造了自己的心理学体系。

他认为梦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催眠。

运用《内经》阴阳学说阐述睡眠产生的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运用《内经》阴阳学说阐述睡眠产生的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运用《内经》阴阳学说阐述睡眠产生的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先贤虽然从哲学高度论述了睡眠的本质特征,但是未能具体阐述睡眠产生的机制,《内经》则运用阴阳学说弥补了这一不足。

以《内经》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将睡眠-觉醒这一生命现象称为寤寐,认为这是一种生命活动的阴阳变化过程。

其中睡眠属阴,谓之寐;觉醒属阳,谓之寤。

寤寐是人身之神处于阴阳动静的两种不同状态。

1 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人类的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出现的,一般都是夜间睡眠而白昼觉醒,形成一个周期性的昼夜节律。

睡眠-觉醒节律是人类生命活动诸多节律中最普遍、最明显、最典型的生命节律。

这一节律的形成,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界天地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

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其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影响,睡眠-觉醒这一活动也不例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人类顺应天之阴阳消长变化的基本活动规律。

日出为昼,阳气主之,作是觉醒状态下的活动;日入为夜,阴气主之,睡眠是息的最佳方式。

《内经》对这一规律形成的机制解释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

表明随自然界阴阳变化,人体机能则有晨起始旺、中午最盛、午后转弱、半夜最衰的变化规律,这是按阴阳性质用四分法来阐述机体活动昼夜变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昼夜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规律如此,人与天地相应,故人体的阴阳之气随之也形成了消长盛衰的日节律运动。

平旦时人体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生发而由里出外,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黄昏时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休息。

阳主动,阴主静,阳入内阴气盛则寐,阳出阴盛于外则寤,由此便形成了睡眠-觉醒的昼夜阴阳日节律。

正如《灵枢口问》所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二氧化碳的固定

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氧化碳的固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化石燃料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随着引发的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及酶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温室效应;微生物固定;酶固定;综合利用前言C02在大气和水中广泛存在,其含碳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三大能源含碳量的10倍。

而且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地球大气中c02的浓度一直在以每年1.5 ppmv的速度不断地攀升。

C0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及气候异常。

因此CO2作为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应当作为温室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CO2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气候变化国际控制委员会( IPCC) 的估计,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干旱蔓延、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行为发生变异等自然灾害,热带雨林原田化、牧场化等。

一方面,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废为宝,实现其分离回收与综合利用是摆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碳资源,可转化为巨大的可再生资源。

现阶段,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且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一.温室效应的产生以及危害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gases),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CO2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主要带来了以下几种严重恶果: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美国科学家曾经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融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中专卫校生理学教学方法论文

中专卫校生理学教学方法论文

关于中专卫校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摘要】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需要学生各系统生理功能复杂,名称繁多。

实验课需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多,学生在学习、记忆时感到比较困难,难以记忆。

本文通过阐述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内容中独辟蹊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教学方法进入卫校的第二学期,学生们就接触到了较难理解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生理学。

其特点是内容复杂,较难理解。

对于现在这些中专学生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成为生理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要循规蹈矩,而要说一些学生可以听懂的,通俗的一些语言,像和他们聊天一样,使他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学到一些知识。

本人把一些课堂教学经常应用的一些方法阐述如下,供教师们探讨。

1 化繁为简法在生理学中,有些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听懂。

如讲到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异化扩散两种转运形式时,第一种是以通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这个通道就可以说成是像一条隧道似的,可以让物质通过;第二种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这个载体就是一个运输车辆,可以装运货物,使物质通过。

又如讲授两种生物电的产生机制时,书上的内容都是关于一些带电荷离子的细胞内外转运的现象,由于离子的种类很多,转运过程也相当复杂,如果让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整个产生机制就不需要学生去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去必须弄懂它,只要学生掌握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时钾离子流到细胞外面产生的,而动作电位的上升的产生机制是钠离子内流产生的,下降是钾离子继续外流产生的,只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达到目的了,而你非要把产生机制讲解得透彻,让他们都得理解,都得弄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有些较难的内容让他们记住结果,记住一些问题的结论,而对于中间一些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简单讲解,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大量时间,让他们去记住一些可能对于以后临床工作用到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动物生理学课程论文

动物生理学课程论文

神经肽Y(NPY)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属胰多肽家族,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是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肽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NPY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本文就NPY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神经肽Y、NPY、研究进展正文: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激素。

在中枢,NPY有抗焦虑抗癫痫功能,并且具有抑制生殖、抑制肌肉兴奋、抑制交感兴奋的作用,导致人体的血压、心率、代谢下降,它还能够促进食欲,并因此成为节食药物的靶点。

但是,外周的NPY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它和糖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共同增强应激反应。

NPY在外周能诱导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增殖,导致血脂升高、糖耐受,释放脂肪细胞因子。

1.就功能方面对于神经肽Y做进一步的介绍:1.1NPY、应激与血管收缩尽管NPY和NE通常同时释放并且互相协作共同在交感神经接头处起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释放比例以及对于血管功能的调节是不同的。

肌肉交感神经处的兴奋和急性应激通常释放NE,肾上腺激素的调节作用主要是维持动脉血压以及短时间内收缩血管和心脏。

当然还包括β-肾上腺素的脂溶解作用,这被认为是应激导致人体体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NPY是在长期应激或极度剧烈刺激下释放的,如耗竭性的运动并伴有缺氧、新生儿分娩、强烈的恐慌后、暴露在酷寒之下。

它导致了长期的血管收缩,并且通过平滑肌的增殖而重构血管。

NPY还能刺激单核细胞迁移和激活,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增强产生双峰效应,激活血小板,导致粥样硬化。

这些效应表明NPY是一种具有长期、慢性调节功能的物质。

1.2NPY与粥样斑块的形成NPY除了能增强血管收缩,还能导致血管再狭窄。

NPY对体外培养的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作用,Y1和Y5受体拮抗剂则能阻断这一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电位
谢薇 201403010358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
摘要: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 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补充: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

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关键词:动作电位阈电位钠通道钠钾泵浓度梯度峰电位
动作电位概念及特性
1.动作电位概念: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

2.动作电位的特性:①“全或无”: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

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②不能叠加: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③不衰减性传导: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

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

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

当膜内侧的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钠离子的进一步内流时,也就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时,钠离子停止内流,并且钠通道失活关闭。

在钠离子内流过程中,钾通道被激活而开放,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当钠离子内流速度和钾离子外流速度平衡时,产生峰值电位。

随后,钾离子外流速度大于钠离
子内流速度,大量的阳离子外流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下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

此时细胞膜电位虽然基本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水平,但是由去极化流入的钠离子和复极化流出钾离子并未各自复位,此时,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将流入的钠离子泵出并将流出的钾离子泵入,恢复动作电位之前细胞膜两侧这两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总之,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于大量的钠通道开放引起的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致;复极化则是由大量钾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钠离子通道(河豚毒素)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1.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

即:Na+:K+ =3:2)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形成过程:①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下降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传导原理
在细胞膜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会不衰减地传播到整个细胞膜上,这称之为动作电位的传导。

如果是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

以神经元为例,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

给轴突的某一位点以足够强的刺激,可使其产生动作电位。

此时该段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暂时的翻转,即由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转化为兴奋时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称其为兴奋膜。

兴奋膜与周围的静息膜(未兴奋的膜)无论在膜内还是膜外均存在有电位差,同时细胞膜的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所以兴奋膜与静息膜之间可发生电荷移动,这种电荷移动就是局部电流。

在膜外侧,电流从静息膜流向兴奋膜;在膜内侧,电流由兴奋膜流向静息膜。

结果使静息膜膜内侧电位升高而膜外侧降低,即发生了去极化。

当去极化使静息膜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大量钠通道被激活,引起动作电位。

此时,原来的静息膜转变为兴奋膜,继续向周围的静息膜传导。

因此,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就是兴奋膜向前移动的过程。

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轴突与周围静息膜之间都可以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被称之为动作电位的双向传导。

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是不衰减的,其原因在于动作电位在传导时,实际上是去极化区域的移动和动作电位的逐次产生,每次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都接近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可见其传导距离与幅度是不相关的,因此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极快,但不同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化很大。

例如,人体的一些较粗的骨髓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00m/s,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低于1m/s。

动作电位与兴奋性的内在联系
在峰电位期间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此时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产生。

这因为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期,所有的钠通道均已打开。

复极化早期,即下降支的大部分时间内,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此时钠通道不可能再次被激活。

动作电位复极化后期和超极化期内,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内,此时阈上刺激有可能引发动作电位。

这是由于此时钠通道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可以接受刺激再次开放。

但因钾通道仍处在开放状态,钾外流可对抗钠内流引起的去极化,所以要求刺激强度必须比阈刺激更强才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诱发动作电位。

此时膜的兴奋性较正常时低。

结语
对动作电位的研究,现在的成果还是很有限的,研究课题中仍旧存在许多不为人所知的角落。

不断扫除研究的死角,是当代从事此类研究的毕生目标,更是后代孜孜不倦的求索方向。

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文科生,但是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关注人类的发展进程,并为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门课只是老师对我们的入门引导,我们应以老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为基石,去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学以致用。

致谢
衷心感谢老师在我的生理学的学习中,为我注入了自然科学的新鲜力量。

让我得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世界;让我得以不断完善我们知识体系;让我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理性化;最重要的是,让我得以领略了生命的神秘性。

虽然,对于动作电位,我只能理解我以上写的知识,但我相信,当有一天他人跟我提起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时,我一定不会一脸茫然,一无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