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风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风证的经验良方

风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风证的,它的用药、组方配伍有何规律?本文主要讨论风证的常用证候及其处方用药规律。

一、概述

1.风证的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

风证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言之,有外风与内风两类。外风是由六淫之首的风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由于风邪有在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之异,以及兼挟病邪之不同,所以有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多种外风病证。内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外感温热病热极动风,杂病阴虚阳亢、肝阳化风,温病后期阴血虚亏、虚风内动等,均是常见的内风病证。当然,外风与内风有时又相互诱发或兼挟为病,如外风引动内风,内风新感外风等错综复杂的病证即是。

2.风证的常用治法

风证的治疗方法是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治疗风证的方剂称为治风剂,是用祛风药或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与平熄内风两类。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㖞斜、猝然倒仆而半身不遂等症。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为主组成方剂。配伍用药有如下几种方法:①配清热药,如黄芩、生地黄、石膏、知母等;②配祛风痰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等;③配活血药,如地龙、乳香、没药等;④配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胡麻仁等。

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内风的临床表现,常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内风有虚实之分,治法与处方配伍用药自亦有异。热极动风和肝阳化风,属于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熄风,常用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方,配伍方法有如下几方面:①配清热药,如栀子、黄芩、石膏、寒水石、滑石等;②配滋阴养血药,如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等;③配安神药,如茯神、夜交藤等;温病后期,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属于内风之虚证,治宜滋养熄风,常用阿胶、鸡子黄、白芍、生地黄、麦冬等滋补阴血药为主组方。常配伍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钩藤、牡蛎等。

3.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运用治风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辨别风证的属内、属外。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属于内风,则宜平熄,而忌用辛散。其次,应分别风证与其他病邪的兼挟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如风证兼寒、兼湿、兼热,或挟痰、挟瘀者,则应配伍祛寒、祛湿、清热、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才能切合具体病情。再次,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亦可兼挟外风,这种复杂的证候,立法用药,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此外,治风剂中的疏散外风剂,每多辛温燥烈之品,易伤阴津而助阳热,故对阴津不足或阴虚阳亢者,应慎用。

二、常用处方

1.小续命汤(《小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黄芩、肉桂、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15g,附子65g,防风45g,生姜30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风散寒,益气温阳。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亦治风湿痹痛。

【方析】人到中年,气血逐渐虚亏,遂致风邪入中,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邪入中脏腑,心神受其蒙蔽,故不省人事;舌为心之苗窍,心神受蒙,则舌窍失灵,故语言謇涩;风邪入中,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去荣养,故

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本方所治中风,虽属外风实证,但与人体正气素虚有关,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宜辛温发散以祛风与益气温阳以扶正兼顾。方中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辛温宣散,祛除外风;人参、附子、肉桂、甘草益气助阳,芍药、川芎养血调血,使正气复则邪气自去;风邪入中脏腑和经络,易郁而生热,故又配黄芩以清热。诸药合用,共奏辛温祛风,益气扶正之功。

【辨证】本方是治疗正气内虚,外风入侵之中风的代表方。凡中风昏迷,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或伴恶寒发热者,可以选用本方。

【应用】本方现代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面神经麻痹、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等辨证属于外风引起者。

【加减】恍惚加茯神、远志者;骨节烦痛而热去附子、倍芍药。

【宜忌】凡中风由内风引起者,不宜运用本方。

2.三生饮(《易简方》)

【组成】南星15g,川乌6g,生附子6g,木香5g(加生姜数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风化痰,散寒助阳。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四肢厥冷,或口眼㖞斜,或半身不遂,舌白,脉象沉伏。

【方析】本方主治的患者,大多素体阳虚,又因平素嗜

食甘肥,形体肥胖,致使阳气益伤,腠理疏松而痰湿内盛,易为贼风入中。风之既中,与痰相合,风痰壅盛,闭阻心窍,故卒倒而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舌窍为痰涎壅塞,运转失灵,故语言謇涩;阴寒内盛,风痰闭阻,阳气不能透达,则四肢厥冷;风痰壅阻经络,气血不能司荣养之职,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针对风痰闭阻,阴寒内盛之证,治当祛风化痰,散寒助阳。方中以南星、川乌、附子为主,以祛风痰、逐阴寒、通经络而回元阳,且三药皆生用,足以祛逐风痰而破除阴寒,其中生南星乃祛风痰之专药。川乌有祛寒湿、散风邪之功;附子尤长于散寒回阳。再辅以少量之木香和生姜,其中木香辛香而善理气,气行则闭阻可通而痰浊易消;生姜既可监制南星、乌头和附子之毒,以减少其毒性反应,又能散寒邪、祛浊阴。诸药配伍成方,共奏助阳散寒,祛风化痰之功。

【辨证】本方为治素体阳虚痰盛,卒中外风的代表方,应用时以形体肥胖,卒中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四肢厥冷,舌白,脉沉伏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现代可用于脑卒中、面神经麻痹、癫痫等辨证属于素体痰盛,卒中风邪者。

【加减】若脉沉伏而弱,阳气有暴脱之象时,加人参以补气固本。

【宜忌】本方不宜多用、久用。又因方中南星、乌头和

附子均系生用,毒性甚大,必须与生姜一起久煎以减低毒性。

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各30g,白芷、羌活、甘草各20g,香附子30g,防风15g,薄荷叶10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析】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病因虽多,但不外乎外感与内伤。本方所治头痛系外感风邪引起,常因人体汗出而腠理开张之际(如沐浴、酒后等),卒受风寒,风邪遂乘虚而入。又因头乃诸阳之会,清空之府,故风邪外袭,先犯头部,使头部经脉经气不利,发为头痛。故本方治宜疏风散邪,以止头痛。方中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止痛,共为君药。其中川芎长于祛风活血止头痛;白芷祛风止痛;羌活祛风止痛。川芎、白芷、羌活合用则祛风止痛之功更佳。细辛、薄荷、荆芥、防风俱为臣药,以加强君药疏风止痛之效。细辛祛风散痛,并能宣通鼻窍;薄荷重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又兼佐药;荆芥、防风解表止痛。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起疏风止痛之效。

【辨证】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以头痛,

恶风寒(头部吹风则痛甚或头痛发作),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慢性鼻炎、鼻窦炎、感冒、脑外伤后遗症等引起的头痛,辨证属于外感风邪者。

【加减】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紫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宜忌】凡因气血亏虚,清空失养;肝肾阴虚,肝阳上扰;痰湿阻滞,清阳受困等引起的头痛,本方不宜使用。

4.苍耳子散(《济生方》)

【组成】辛夷9g,苍耳子20g,白芷9g,薄荷l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风通窍。

【主治】鼻渊。鼻塞不闻香臭,流浊涕不止,前额头痛,舌苔薄白或白腻。

【方析】鼻渊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常由感冒所引发。因外感风邪,肺卫首当其冲,而鼻为肺窍,肺气不宣则鼻塞流涕。肺气日久不得宣通,则成鼻渊。鼻窍不通,则鼻塞不闻香臭;邪在鼻窍,日久不愈化热,则为流浊涕;风邪犯阳明经脉,则为前额头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说明虽有

浊涕,但热象尚不明显。故治宜祛风通窍。方中苍耳子祛风除湿,通窍止痛。白芷祛风通窍;辛夷疏散风邪,宣通鼻窍。二者合用在方中进一步加强苍耳子的作用。薄荷辛凉,既可助以上三药祛风通窍,又能制其辛燥化热之弊,还可宣散壅遏之热邪,一药三用。诸药合用,共成祛风散邪,宣通鼻窍之功。

【辨证】本方是治疗鼻渊偏于风寒者之效方。以鼻塞,流浊涕,前额头痛,舌苔薄白或白腻为辨证要点。

【应用】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各种鼻炎、鼻窦炎属于风寒鼻渊者。

【加减】鼻塞重者,加细辛,以辛散宣通;发热者,加黄芩、鱼腥草等,以清内热;衄血或血涕者,加茜草、生地黄等,以凉血止血;眩晕者,加菊花、白蒺藜等,以清热熄风。

【宜忌】鼻渊因于风热蕴结引起或患者素体气阴不足者,不宜使用。

5.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90g,甘草60g,川芎60g,当归60g,白芍60g,细辛15g,川羌活、防风、黄芩各30g,石膏60g,吴白芷30g,白术30g,生地黄30g,熟地黄30g,茯苓30g,川独活60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方析】本方适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证。风邪中人,因气血虚亏,而邪气得以乘虚而入。风邪入侵面部经络,则经络气血为之痹阻,筋肉失养,故口眼㖞斜。风邪人中舌和四肢之经络,气血通行受阻,妨碍人体正常之功能,故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针对气血虚亏,风中经络,气血痹阻之证,治宜祛风通络为主,配伍益气、养血、活血之品,以调其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筋脉得养,则诸症自愈。方中以秦艽祛风除邪,通经活络为君。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诸辛温之药为臣,能疏散宣通,进一步加强秦艽祛风通络之功;防风祛风散邪,独活祛风止痛;细辛长于祛风散寒。配伍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合用可补血活血,作为佐药。配伍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为佐药。配伍黄芩、石膏、生地黄清热,其中黄芩、石膏清气分之热,生地黄则凉血和营清血分之热均作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配伍成方,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辨证】本方所治中风,乃外风人中经络之证。以口眼㖞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神志清醒,病程较短,并兼有外风证者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现代可用于颜面神经麻痹、缺血性脑卒中等属于风邪入中经络者。

【加减】如遇天阴,加生姜;心下痞,加枳实;此外,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黄;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宜忌】凡中风属于内风引起者,不宜使用本方。

6.小活络丹(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制天南星各180g,乳香、没药各60g(蜜丸,每次服用3g,每日2次)。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方析】本方所治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为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为之痹塞,不通则痛所致,所以发为肢体筋脉挛痛;其疼痛游走不定;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其濡养,故见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是因疼痛而致患者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故应以祛风散寒,除湿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制川乌、制草乌为君,两药均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痹之功,而尤擅止痛。草乌药性之峻更胜川乌,配伍可祛风除痰,散寒燥湿的制南星为臣,以驱散经络中的风痰湿浊。配伍乳香、没药作为佐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以使气血通畅,则风寒湿痰瘀不复留滞,且两药又有止痛之功,能增强川乌、草乌的止痛作用。地龙为使药,活血通络,宣导诸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成祛风散寒,除湿化痰,活

血止痛之功。

【辨证】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患侧手足沉重,见上述舌脉者亦可使用。

【应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和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阻滞经络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

【宜忌】素体阴虚有热者、久病肝肾不足者和孕妇,均应慎用。

7.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份并生用(为细末,每次服用3g;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㖞斜。

【方析】本方所治之中风证,为外风与痰浊相合,阻于经络,以致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发为口眼㖞斜。针对风痰阻络,经隧不利之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并擅长治头面之风,用作君药。全蝎、僵蚕均属虫类药,有祛风搜风、通络止痉之功,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优于化痰,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风除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辨证】本方适用于风痰阻络而有寒象者,以猝然口眼㖞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加减】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宜忌】本方偏于温燥,故对于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或气虚血瘀引起的口眼㖞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使用。另外,方中自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故使用时药量不宜过大。

8.玉真散(《外科正宗》)

【组成】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份(为细末,每次服用3g,用热酒调服;亦可外用适量敷患处)。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方析】破伤风是由外风引起。因为外伤造成皮肉破损,机体失其屏障,风邪得以通过创口,入侵经脉;风邪入侵,经脉拘急,发为牙关紧急,口撮唇紧,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本方是针对以上病机特点故以祛风止痉为主。方中白附子能祛风,兼可燥湿化痰;天南星有祛风定痉之功,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白附子配天南星,祛风止痉,兼以祛痰,共为

君药。羌活、白芷、防风辛散疏风,协助君药以祛散经络中的风邪,逐邪外出,共为臣药。天麻熄风定痉为佐药,方中用之,既能加强白附子与天南星的止痉作用,又能兼顾到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诸药合用,有祛风定痉之功,兼可燥湿化痰。

【辨证】本方为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临床上,凡有创伤病史,出现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即可诊为破伤风而用本方。

【应用】本方除治疗破伤风外,尚能治疗疯犬咬伤。疯犬咬伤须预防狂犬病,应及时清创并注射抗毒血清。若暂无条件作上述处理时,可先用本方防治。

【加减】本方祛风除痰之功较强,而止痉之力稍逊,使用时可酌加全蝎、蜈蚣、僵蚕之类以加强解痉作用。

【宜忌】本方药物温燥,易于耗气伤津,对于破伤风后期气津两伤者,不宜使用。白附子和天南星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孕妇忌用。

9.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苦参、苍术、石膏、知母、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各6~9g,甘草、木通各3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宜空腹服)。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

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析】所谓疮疥、瘾疹,均是瘙痒性皮肤病的泛称,具体的皮损情况十分复杂。现代通称为风疹、湿疹。其病因、病机是风邪与湿邪、热邪三气,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发为皮疹。其瘙痒难忍与皮疹似空中之云时隐时现,为风邪之征,所谓痒自风来,风性善行而数变就是指的这个;皮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则是湿邪之征;至于皮肤疹出色红,正是热邪之象;风邪偏盛则苔白,热邪偏盛则苔黄,脉来浮数主风主热。故治宜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为法。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与蝉蜕四药并用,祛风止痒共为君药。苦参清热燥湿,苍术祛风燥湿,木通利小便而清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共为臣药。当归、生地黄和胡麻仁滋阴润燥,养血活血为佐药,方中当归兼可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

【辨证】本方是临床治疗急性皮肤病的常用方,应用时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抓破后渗出津水等为辨证要点。

【应用】荨麻疹、湿疹、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和急性肾炎属于风湿热毒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若风热偏盛,而见口渴,烦躁,大便于结者,酌加金银花、连翘、大黄等以疏风清热,解毒通腑;若湿热偏盛,表现为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酌加

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若血分热甚,症见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酌加赤芍、牡丹皮、紫草等以清热凉血;若瘙痒尤甚,病情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者,酌加乌梢蛇、全蝎、僵蚕等以搜风止痒。

【宜忌】服用本方期间,不宜食用海鲜鱼腥、鸡鹅辛辣诸动风发物;并同时结合用本方煎液温洗患处或其他药物外用,则取效更速,但切忌用热水烫洗患处。

10.风引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12g,桂枝9g,甘草、牡蛎各3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18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重镇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证属热盛动风者。突然仆卧倒地,四肢抽搐或偏瘫偏枯,两目上视或口眼㖞斜,喉中痰鸣,神志烦躁或不清,舌质红,脉弦有力或兼数者。

【方析】癫痫、中风、小儿惊风三种疾病,皆属肝经蕴热,热盛动风所引起。肝主筋,肝热风动,则筋脉紧急或弛缓,发为仆卧倒地,四肢抽搐或偏瘫偏枯,两目上视或口眼㖞斜;痰因风生,蒙阻清窍,则喉中痰鸣,神志不清;热扰心神,则神志烦躁。故治当重镇熄风,养血活血为主。方中重用石膏、寒水石与滑石以清热泻火,大黄苦寒下泻,泻火通便。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与紫石英与三石合用,

共成重镇熄风之功;其中龙骨、牡蛎和紫石英兼能镇心安神;赤、白石脂兼可固涩,以防石药重镇和大黄走泻过甚之弊。桂枝祛风解肌,平冲降逆;且与干姜配伍,可防三石、大黄等药寒凝碍胃。甘草和胃气而调诸药。合而成方,共奏重镇熄风,清热安神之效。

【辨证】本方是治疗癫痫、中风和小儿惊风属于热盛动风之剂,以突然仆倒,四肢抽搐或偏瘫,目睛上视或口眼㖞斜,舌红,脉弦有力或兼数为辨证要点。

【应用】癫痫、脑卒中、小儿高热惊厥、精神分裂症、癔症以及强迫症等精神神经疾病属于热盛动风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加减】癫痫酌加竹沥、胆南星、石菖蒲以豁痰开窍;中风酌加磁石、代赭石、怀牛膝以镇潜降逆;小儿惊风酌加羚羊角、钩藤、全蝎以凉肝止痉;热甚则酌减干姜、桂枝、紫石英及赤石脂等药。

1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4.5g(先煎),桑叶6g,川贝母12g,鲜生地黄15g,钩藤9g(后下),菊花9g,茯神木9g,生白芍9g,生甘草2.4g,淡竹茹15g(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析】动风为筋脉之病变,筋束骨,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具刚劲柔韧相兼之性,而筋又为肝所主,并赖肝血濡养。如温邪入侵,肝脏自病,或他脏病变累及于肝,致阳盛而热,津亏而燥,筋脉失润则内风由起。邪热蒸腾,故高热不退;热灼心营,神明被扰,轻则烦闷躁扰,重则神志昏迷;邪热燔灼,津伤失濡,筋急而挛,故手足抽搐,发为痉。故本方立法以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为主,兼以滋阴增液。方中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镇惊。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两药相合,则凉肝熄风之力更强,共为君药。桑叶清热。菊花善解肝经之热。桑、菊同用,共助君药清热熄风,皆为臣药。热易耗阴劫液,故以鲜生地黄、生白芍、生甘草滋阴养液,柔肝舒筋。地黄取鲜品,芍、草俱生用,则寒凉之性较胜,切合热甚津伤之机。热灼津,易于成痰,痰浊既成,又会助热生风,加重病情,故配竹茹、贝母清热化痰。茯神木功专平肝宁心也。以上六味同为佐药。

【辨证】本方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临床以高热、抽搐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妊娠子痫等属肝热生风或肝阳化风者;对风湿性脑膜脑炎、急性菌痢合并脑病、重症肺炎伴中毒性脑病、面肌痉挛、癔症等引起的抽搐或痉厥辨证为热盛或阳亢风动者也可用。

【加减】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者,加水牛角、牡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官牛黄丸以凉开止痉;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喉间痰壅者,加鲜竹沥、生姜汁、天竺黄等以清热涤痰;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宜忌】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者,不宜使用本方。

1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生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㖞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弦长有力者。

【方析】类中风之病位,主要在肝。其病为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肝为风木之脏。中年以后,精气日亏,或后天失慎,病后体虚,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若加烦劳恼怒,酒食不节,起居失调等因素,以致阳亢化风,血

随气逆,上冲于脑,即可发为类中风。由于下虚上盛,风阳上扰,故时常头目眩晕,脑中作痛发热,目胀耳鸣,面色如醉;阴虚阳亢,心肝火炽,心神不安,故心中烦热;肝主疏泄,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肝病易犯胃乘脾,风阳上旋,气机升降失序,则胃气亦随之上逆,故常噫气。阳亢太过,气血逆乱,举发卒中,轻则经络受阻,肢体不利,口眼㖞斜;重则清窍被蒙,眩晕颠仆,昏不知人。脉弦长有力,乃肝阳亢盛之象。本方故治宜镇肝熄风为主,辅以滋养肝肾。方中怀牛膝性善下行,同时兼奏补益肝肾之效,故重用为君。代赭石平肝镇逆,降胃平冲。龙骨、牡蛎皆为介类,均善平肝潜阳。为臣药。白芍、龟板、玄参、麦冬滋阴柔肝,潜阳清热,以制亢阳,使阴复阳潜,肝风自熄。玄参、麦冬滋阴清热以清肺气,皆为佐药。茵陈泻肝热;生麦芽清泻肝热,疏肝理气;川楝子疏肝泻热,三味合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合生麦芽和胃调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质重碍胃,用为使药。诸药配伍,引血下行,镇逆潜阳,滋阴疏肝。

【辨证】本方为中风的常用方。无论中风前、中风时或中风后,只要辨证属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均可使用。临床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血管性头痛、癫痫;并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帕金森病、三叉神经

痛、顽固性呃逆、冠心病心绞痛、脑震荡综合征、癔症性晕厥、神经官能症、倒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肾病、急性肾炎以及皮肤病等辨证属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石膏;痰多者,加胆南星;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净山茱萸;大便不实者,去龟板、代赭石,加赤石脂。此外,风阳亢盛者,可加钩藤、天麻、羚羊角;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

13.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g,钩藤12g(后下),生决明18g(先煎),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方析】本方所治之证,是由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引起。肝属木,外应风气,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如郁怒忧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肝阳独亢,或久病体虚,摄生不当,肝肾亏损,阴不制阳,肝阳化风,循经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肝藏魂,心藏神,肝阳肝火内

老中医谢海洲医疗经验

博学精思善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张纲黄菊青整理 编者按:谢海洲老先生家学渊源、博学精思,既长于临床,又精研方药,学富五车,善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临床疗效卓著,立论有理有据,思维缜密。谢氏著述甚丰,个人主要著作有《医学丛谈》等5部,与他人合著者更达15部之多,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创制多种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品种,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医名远播海内外,若非精力充沛且勤奋好学,博学精思而虚怀若谷之人,焉能有此成就?谢氏现虽已年逾古稀,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面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一面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堪称后学师表。他曾将个人数十年学习的心得体会用三句古诗词佳句来概括,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玩味。这就是他的“学习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 谢海洲,男,1921年生,河北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 1958~197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任中药方剂教研室副主任,1976年至今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及其内科学会、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副主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顾问,北京中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光明中药函大顾问等职。于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谢氏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24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谢氏家学渊源,并通过自己的艰苦自学取得优异的成绩,于1947年参加山东河北考铨处考试获中医师资格,曾临床开业行医并授徒。 谢氏长期在中医临床工作第一线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勤于思考,对多种内科杂病疗效卓著,特别擅长于对痹证、痿证、神志病、癫痫、颅脑损伤后遗症、第二卷277一氧化碳中毒、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杂症的治疗。近年来他又致力于红斑狼疮、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研究,颇有成效。谢氏通晓中医的理法方药等理论,又汲取了近年中西医结合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对若干疾病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专病专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酒方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常用哪些药酒? (1)三蛇酒药物组成: 乌梢蛇1500g,大白花蛇200g,蝮蛇100g,生地500g,冰糖5000g,白酒100kg。 将三种蛇剁去头,用酒洗润切成短节干燥,冰糖加热熔化待用。将白酒装入酒坛。 三蛇、生地直接倒入酒中,加盖密闭,每天搅拌1次,10~15天开坛过滤,加入冰糖即可。功效: 除风祛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 风寒湿痹。用法: 每次5ml,每日3次。 (2)xx药酒药物组成: 羌活、威灵仙、五加皮、丁公藤、桂枝、独活、青蒿子、麻黄、白芷、小茴香、当归、川芎、栀子、防己、白酒。 功效: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主治: 适用于痹病风湿痹阻证。用法: 每次10ml,每日1次。 (3)除湿酒药物组成: 虎骨(豹骨代)、防己、云苓、杜仲、松节、秦艽、狗脊、茄根各12g,续断、伸筋草各9g,独活、蚕矢各6g,木瓜、枸杞、苍耳子、莶草各12g,桑枝15g,牛膝12g。将上药浸于粮酒2500g中,过5日即成。功效: 除风散寒,祛湿通络。主治:

风寒湿痹证。用法: 口服,每次10ml,每日1次。 (4)虎骨木瓜酒药物组成: 制虎骨(豹骨代)、当归、川芎、续断、五加皮、川牛膝、天麻、红花、白茄根各50g,桑枝200g,秦艽、防风各25g,木瓜150g。上药共研粗末,以绢盛,浸入好高粱酒10kg中,浸至7日,滤去渣,澄清后加冰糖1kg。 功效: 散寒除风,祛湿通络,活瘀止痛。主治: 风寒湿痹证。用法: 随量饮用。 (5)木瓜xx酒药物组成: 木瓜120g,牛膝60g,桑寄生60g。将上药浸入大曲酒500ml中7天。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属瘀血痹阻者。 用法: 每服10ml,每日2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食疗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用药的同时,配合饮食疗法,有相得益彰之功。现将几种食疗方介绍如下: (1)生姜鸡: 用刚刚开叫的公鸡1只,生姜100~250g,切成小块,在锅中爆炒焖熟,不放油盐。会饮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内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于关节冷痛,喜暖怕寒者。

中医治疗风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风证的经验良方 风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风证的,它的用药、组方配伍有何规律?本文主要讨论风证的常用证候及其处方用药规律。 一、概述 1.风证的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 风证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言之,有外风与内风两类。外风是由六淫之首的风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由于风邪有在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之异,以及兼挟病邪之不同,所以有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多种外风病证。内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外感温热病热极动风,杂病阴虚阳亢、肝阳化风,温病后期阴血虚亏、虚风内动等,均是常见的内风病证。当然,外风与内风有时又相互诱发或兼挟为病,如外风引动内风,内风新感外风等错综复杂的病证即是。 2.风证的常用治法 风证的治疗方法是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治疗风证的方剂称为治风剂,是用祛风药或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与平熄内风两类。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㖞斜、猝然倒仆而半身不遂等症。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为主组成方剂。配伍用药有如下几种方法:①配清热药,如黄芩、生地黄、石膏、知母等;②配祛风痰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等;③配活血药,如地龙、乳香、没药等;④配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胡麻仁等。 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内风的临床表现,常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内风有虚实之分,治法与处方配伍用药自亦有异。热极动风和肝阳化风,属于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熄风,常用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方,配伍方法有如下几方面:①配清热药,如栀子、黄芩、石膏、寒水石、滑石等;②配滋阴养血药,如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等;③配安神药,如茯神、夜交藤等;温病后期,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属于内风之虚证,治宜滋养熄风,常用阿胶、鸡子黄、白芍、生地黄、麦冬等滋补阴血药为主组方。常配伍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钩藤、牡蛎等。 3.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风湿性关节炎关(痹症)的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关(痹症)的治疗 处方(一) 1、物组成:五步蛇20(单位以克计,下同),川,草乌各10,青风藤,络石藤,当归,牛膝,千年健各18,羌活,独活各16,青木香,地风皮,甘草,干姜各12。 药物加减:肩周炎加丹参30,麻黄10,陈皮10; 劲椎增生加:根30~40 ; 腰椎椎加:香咐子,杜仲,元胡,川断各10; 坐骨神经痛加:威灵仙,鸡血各20,海风藤15,红花10,牛膝,独活加至25。 症见麻木不仁者加:木瓜15,苡仁10;湿重于风者加苍术,木通,路路通各15; 风重于湿者加:防风,白芷各15,秦艽10; 寒冷痛甚者加:咐子,细辛,桂枝,海风藤各10; 红肿发热者加:丹皮,丹参,秦艽,银柴胡各15,去五步蛇,川,草乌; 关节畸形者加:僵蚕15,蜈蚣15条; 类风湿加:乌梢蛇,全蝎,蜈蚣,赤芍,丹参各10。 制用方法:取高粱酒2500ml,侵泡以上药物24小时以上,置陶罐中,以文火煎至药液1000ml 时取出药液,药渣再煎,共煎3次,将3次药液(药渣弃取不要)合并再煎至药液约剩2000ml 时,密封保存。每日服3次,每次50~75ml,轻者2周,重者1月痊愈。 临床适宜治疗:风湿,类风湿,劲肩腰腿痛等一切由风寒湿诸邪引发的各种痹症。 2.2 迁延不愈,多为正虚 RA迁延不愈,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由于正虚邪去复感者亦不少见。故此阶段需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驱邪。扶正是为调理阴阳,使气血流通,增强抗病能力。方药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2.3 知常达变,用药切记灵通对于辨证治疗,也应辨证地予以灵通之法,临床上除对证用药外,可针对性地配以某些专用药物。(1)功效:①鹿角胶、龟版胶属骨胶类药物,为有情之品,功能温强任督,壮骨充髓,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有骨节肿大,骨质疏松,软骨缺损,运用龟鹿二胶起重要作用。②水蛭属有情之品,祛邪不伤正,多用于寒热交错,虚实相兼之血瘀所致的关节肿痛诸症。③双花、连翘两者既能清气分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对类风湿关节炎,热胜型之顽固疾患,大量服用甚为有益。④白芥子性味辛温,散寒化湿,通经达络,消肿止痛,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痛的消肿必用之要药。⑤全蝎、蜈蚣、山甲、地龙、守宫有消肿止痛,引药达病所,能软化骨节之僵直,故久瘀肿痛,关节僵直,骨节畸形可选用。(2)部位据《路志正医林集腋》载,同一痹病,所患部位不一,用药应选善走经络者。如:①手臂疼痛者加姜黄、桑枝、秦艽、山甲、桂枝;②下肢疼痛者加松节、木瓜、牛膝,湿重加防己、木通、黄柏、晚蚕沙;③颈部背部疼痛加羌活、独活、葛根、蔓荆子、防风;④小关节疼痛加丝瓜络、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⑤有痰阻者加白芥子、僵蚕、胆南星;⑥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姜黄、赤芍、泽兰;⑦腰部疼痛加羌活、麻黄、狗脊、杜仲、桑寄生;⑧关节变形者加骨碎补、自然铜、生牡蛎、补骨脂。 2.4 病久不愈,必有痰瘀《医门法律·中风门》有“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故治痹方中,多兼用治痰之药。”各种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日久必入络,络者主血,血伤则燥则瘀,津困为痰为饮;在病理上必形成痰瘀相结,阻塞经络,筋骨失荣,神机不展而生疼痛不已则成痼疾。症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用桃红饮加甲珠、地龙、土虫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加白芥子、胆南星祛痰散结,加全虫、乌蛇等搜风通络。 2.5 处方用药应注意配伍[6]处方用药应首先考虑药物之间的协调和拮抗作用,控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 肝位于右,其用在左。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五脏之病,

王幸福经验——类风湿百治效方

王幸福经验——类风湿百治效方 主方 黄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红花15g,桃仁15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地龙15g,桂枝15g,牛膝15g,白芷15g,白鲜皮15g,甘草15g。 此方可随症加减,以改动方中药物用量为主,或将药物稍事变更。热盛为主,可加漏芦30g,漏芦清热而不伤阴;以寒为主者,可加制附子10g,增强散寒止痛之力;顽痹正虚、关节变形者,可加当归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加强温补穿透之力。 主治 类风湿关节炎。 验案 吴姓,男,34岁,1955年6月5日就诊。患感冒月余,现主症两足关节红、肿、热、痛,甚则难忍,不敢着地。当地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查舌红,苔黄,脉濡数。证属湿热痹阻经络,治以清热祛湿,活血开痹法。处方:黄芪200g,秦艽20g,防已15g,红花15g,桃仁15g,青风藤20 ,海风藤20g,地龙15g,桂枝15g,牛膝15g,穿山甲(代)15g,白芷15g,白鲜皮15g,甘草15g,漏芦30g。连服8剂,为期15天,告愈。(《史鸿涛医案》) 验案2 李某,女,24岁,1978年8月4日就诊。当地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已4月余。现两手关节肿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浑身酸重,四肢发凉。面色青暗,舌质淡,中有白苔。证属风寒湿邪侵入肌肉,痹阻经络,治用祛风散寒除湿、温经活血止痛之法。黄芪200g,秦艽20g,防已15g,红花20g,桃仁20g,地龙15g,桂枝20g,牛膝15g,穿山甲(代)15g,甘草15g,制附子10g。连服12剂,其间稍事加减,为期1个月,痊愈。(《史鸿涛医案》) 验案3 阎姓,男,56岁,工人,1983年4月3日就诊。患类

著名中医大家50年以上的治疗风湿(痹症)经验及方剂

著名中医大家50年以上的治疗风湿(痹症)经验及方剂 以下方剂是集中著名中医大家50年以上的治疗风湿(痹症)经验,分型,辨证,得出的10剂方剂,采用云贵高原野生无污染中药材,乃目前中医治疗风湿最有效的方剂,请患者朋友珍惜! [注:痹(bi ) :中医古称谓即现代称谓的风湿] 1.痹一方-----寒湿症风湿的治疗: 症状:腰和膝盖遇到冷则痛,肢体关节伸展不利落,畏惧寒冷,喜欢温暖,或者肢体关节酸麻涨痛,四肢沉着,舌苔淡薄,脉搏沉弱,或者脉搏沉弱细小。 辨证: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依赖气血的濡养,气血不足则筋骨失养,外部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侵袭身体而患病,治疗应当以补肝养肾益气血为主要手段。 治疗产后肢体关节酸痛,麻木,无力,通常也是以此为主呀治疗手段。因为产后气血不足,百脉空虚,外部风寒湿邪乘虚入侵体内,常见患者衣着厚重而畏惧寒冷,脸色苍白,声音无力。 治疗:对以上患者,必须考虑患者机体情况,摆正内外,正邪之间的互相关系。以扶正为主,祛邪(风寒湿)为辅,用药后全身力增,肢体关节酸痛随之缓解,继续用药自能痊愈。 药方:独,秦,防,川,当,熟,白,桂,等11味野生中药材。 治疗效果:3-5副见效,8-15副痊愈(个体差异用药量不同) 2.痹二方------风寒湿夹有里热之风湿证 症状:此证不同于热痹,不可不慎,局部并不红肿,外观与风寒湿痹无异,但见舌红苔白干,小便黄,大便干,脉象滑或数等,则为内热,因外风内热,风热相搏,故肢节疼痛甚剧。 辨证:此证不同于热痹,不可不慎,局部并不红肿,外观与风寒湿痹无异,但见舌红苔白干,小便黄,大便干,脉象滑或数等,则为内热,因外风内热,风热相搏,故肢节疼痛甚剧,由于外观无热象,容易误作风寒湿治疗而用祛风寒湿之剂,以热助热,不仅不能取效,反而使疼痛加剧,如此误治者屡见不鲜。

中医关于眼中风的记载

中医关于眼中风的记载 眼中风,中医学上称为“风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急性眼部剧烈疼痛、眼球红肿、视力下降等症状。中医 学将眼中风归类为“风证”,并且与中风(脑卒中)有一定的关联。 以下是中医关于眼中风的记载。 《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础典籍,对于眼疾的治疗也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关于眼中风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化 精于外,津液不能生,筋骨痁槁,寒气内逆,阳气伤于内,……筋脉 拘挛,风湿内逆,下注肌肉,肌肉相攻,筋为之拘挛,……此为阳明 之病也。”其中,阳明指的是人体的眼睛。这段话表明了眼中风是由 于阳气受损、寒气内逆、筋脉拘挛所引起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进一步阐述了眼中风的病因与治疗:“诸所痤肿,非痹者,无阳也;无阳者,脉搏痿错,坐起行卧,苛负 腰支眩。”这段话指出,眼中风的病因是阳气不足,导致脉搏无力,

肌肉疲软,眼球活动困难,腰部无力,甚至出现眩晕的症状。据此, 中医治疗眼中风主要以补益阳气为主要方法。 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眼中风的方药有:四妙丸、白芨地黄丸、 桃仁承气汤等。四妙丸是主要成药方剂,由蜀椒、芍药、甘草、川芎 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祛风解表、活血化淤的作用,适用于眼中风的早 期和急性期。白芨地黄丸是另一种常用的方药,由白芨、山药、鹿角胶、龟甲、麦冬、生地等药物组成,具有滋阴补肾、调和阴阳的作用,适用于眼中风的慢性期和阳虚型的患者。桃仁承气汤则是由桃仁、厚朴、大黄、芍药、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便通络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物阻、肠胃积热型的眼中风。 另外,中医学认为,科学的饮食也对眼中风的治疗起到重要的辅 助作用。一般来说,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食物,多食用 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益于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此外,中医治疗眼中风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如风池、攒竹等穴 位的针刺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舒缓眼部肌肉,缓解眼中风引起的症状。

老中医治疗风湿关节炎经验方

老中医治疗风湿关节炎经验方 防风薏苡仁汤 组成:防风10克,薏苡仁15-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细辛3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疗程。功效:驱风散寒,化湿通络,兼健脾益气养血。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痛剧,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涩。初期兼恶寒或恶风,发热,咽痛等表症。 按语:本方以肢体关节痛剧,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质淡,苔白为用方要点。若风寒较盛者,以防风易防已,加细辛6克,桂枝9克;风盛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者,加威灵仙10克;寒盛肢节痛剧,痛有定处者,加熟附子10克,川草乌9克;湿盛重者,肌肤麻仁者,重用薏苡仁30克,加秦艽10克,木瓜10克。 疗效:本方治疗40例患者。时间最长20年,最短3个月,治疗结果,痊愈5例占12.5%,有效35例,占87.5%。(《广西中医药》) 八味柔肝散 组成:白芍3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5克,制首乌15克,当归15克,木瓜15克,川芎10克,怀牛膝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柔肝,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筋脉挛急疼痛,下肢麻木,屈伸不利,苔薄白,脉沉。 按语:本方以下肢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疼痛拘急为用方要点。若风盛者,加防风10克,秦艽12克;寒盛者,加制川乌9克,制草乌9克;湿盛者,加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偏热者,加忍冬藤30克,络石藤12克;兼气虚者,加黄芪30克;疼痛日久不愈者,加蜈蚣3条,蕲蛇15克。 疗效:本方治疗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治疗结果,痊愈20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工作),占44.4%;显效1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部分体征消失,基本能坚持工作),占26.6%;好转10例(疼痛及体征部分消失,能行走),占22.2%;无效3例(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占6.7%。总有效率为93.2%。(《浙江中医杂志》) 豕希莶四物汤 组成:豕希莶草30克,当归身10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生地黄15克,秦艽9克,防已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寒湿痹症,亦可用米酒1000毫升,用上药1剂,浸泡半个月,每服10~26毫升,饭后服,每日2次。 功效:补血活血,祛风湿,镇痹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肩周炎。 按语:若风盛者,加防风9克,姜活9克,独活9克,湿盛者,去生地,加薏米3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热盛者,去归身、川

荨麻疹起风团,消风止痒,经典中药方、中成药及治疗经验介绍

荨麻疹起风团,消风止痒,经典中药方、中成药及治疗经验介 绍 荨麻疹就是老百姓所讲的起风团,跟体液免疫等因素有关系,病因不明,发病过程跟过敏有点类似。 有些人急性发作的,一两天就能好,症状消退了都没多大关系; 但是有些人反反复复发作,有些人长达几周、几年时间,称为慢性荨麻疹,治疗起来比较棘手。 发作的时候,如果去看皮肤科,一般会给用抗组胺类药,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扑尔敏等等; 症状特别厉害的,可能会加上一些糖皮质激素,辅助用一些维生素c、钙剂等等。 总体上来讲,用以上药物,控制发作没有问题,但是慢性荨麻疹要除根着比较困难。 中医治疗这方面,最经典的配方是消风散。 消风散解析: 消风散主要以荆芥、防风为主要药物,起祛风止痒的功效; 配合苦参、苍术清热燥湿、止痒;还有牛蒡子、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佐以石膏、知母、胡麻仁、生地、当归清热凉血、滋阴润燥; 以上经典配方,能对荨麻疹起到消除或者改善的作用。 中成药还有消风止痒颗粒、乌蛇止痒丸等,功效类似;消风止痒颗粒配方几乎与消风散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选用。 急慢性荨麻疹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常见,我治疗过很多,有很多患者用西药反复发作,用中药有些效果还不错。 我常用的配方,也是从消风散加减变化而来,我常用的配方用药,比如荆芥、防风、生地、赤芍、丹皮、白藓皮、地肤子、麻黄、蝉蜕、乌蛇、徐长卿、甘草等,以上配方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用药和用量。 我的经验: 1、生地药量要大,普遍用到30克以上;

2、体质偏凉性的,去掉丹皮、赤芍; 3、蝉蜕、乌蛇不可缺少,否则效果不佳,或者再加上白僵蚕、蛇蜕等,加强搜剔祛风的作用。 寻找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很难,如果患者发现对某样食品或物品,接触之后加重症状的,一定要注意避免接触; 一般来讲,忌辛辣、海鲜、刺激饮食; 以上经典的中药配方消风散和中成药选择,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方可供参考。 关注我,有疑问可以给我发私信;也可以留下评论,我会定期回复。

镇肝熄风汤方释,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镇肝熄风汤方释,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6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板(捣碎)五钱(15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各6g)甘草一钱半(4.5g) 水煎服(现代用法:煎汤温服)。 【原方证治】 本方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证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制方背景】 1.常独辟蹊径,不因循常法 正如前所言,张锡纯为人勇于在继承中创新,反对人云亦云,临证制方总于常法中精思慧识,发挥独到见解,以提高疗效。制镇肝熄风汤也不例外。该方所治之证,肝阳呈上亢之象,肝气呈扬逆之征,肝风现内动之兆,皆当以平逆肝阳,导气下行,宁息肝风为常法。然张锡纯深谙气机升降之要理,认为气之升降,互为其枢,无升则无以降,无降则无以升,即所谓升降相因。故治疗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肝风内动等冲逆证候,不主张单纯投平肝降逆之品,而以调理气机升降入手,佐以升发肝气,疏散郁结的药物,升降药物相伍,降中有升,升降相宜,形成独特的用药风格。 2.遵五行生克,依制胜组方 镇肝熄风汤针对肝阳上亢这一病机,体现了直镇肝阳,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多种治法,看似复杂无端,实则巧妙运用了五行生克制胜的原理,有效地保证了方剂疗效,充分体现了与张锡纯临床注重实效的

中医人必学:肝风内动!(懂的人不多)

中医人必学:肝风内动!(懂的人不多) 肝风内动一般指以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主要病机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然而综观临床诊疗及前人论述,可发现肝风内动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并不局限于此。为全面、深入认识肝风内动证,兹探讨、论述于下。 1肝木失和而致动风 动风为筋脉的病变。肝主筋,体阴用阳,合刚柔之德。筋之性与肝类似,刚劲与柔韧相兼。《杂病源流犀烛》言:“惟其德属木,故其体本柔而刚”。《内经》称肝为将军之官,言其禀性刚暴强急。费伯雄说:“五脏唯肝为最刚”(《医方论》)。生理情况下肝柔和条达而不刚暴太过,全赖肝藏阴血柔之、润之,使其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任应秋有肝为柔脏之说,认为“柔”是肝的本质和生理状态。柔为肝之生理状态,故肝非和不柔。筋为肝所主,肝柔则筋柔。若肝木不和,筋则不柔,筋不柔则为风。《柳选四家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云:“肝不柔而风动”。临床上除阴血亏虚、肝阳亢逆、邪热炽盛外,其他各种病理变化,凡导致肝木失和、刚柔失济,均可使筋脉失其柔和之性而形成风证,归纳有以下方面。 ①肝气不疏,郁勃化风 肝主疏泄,功善宣散郁滞,疏调气机,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疏泄有令,气机宣畅,气血调和,肝能遂其伸展舒畅之性,则筋脉柔和。王琦认为肝的疏泄作用之一是柔和活利筋脉 。《杂病源流犀烛》言:“肝”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读医随笔》曰:“肝气愈郁愈逆,疏泄之性横逆于中,其实者薄而上冲,其虚者折而下陷,皆有横悍逼迫之势而不可御也”。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逆不畅,乱动妄行,可使筋脉失和而生风。《医旨绪余》言:“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则郁。

民间秘方用马钱子治中风有神效

【民间秘方】用马钱子治中风有神效五年前岳父患中风病,在沙头角医院住院二十天,用去治疗费近三万,出院不到十天病又复发,后去深圳市红十字医院照磁共振,结论是桥脑部位血管80%已堵, 大小便失禁,失去知觉。医院教授说:“此病不用治了,最大能活七天,回去准备后事吧!”回家后我岳母再请社会医生医治了十五天,无效。又花去治疗费 3000元。后我征得其家人的同意,给我岳父服马钱子,从克服起,服药三天后,苏醒过来,见到家人和朋友会哭会流泪。会自己从床上爬起来扶墙走路, 生活半自理。一年后复发再服此药无效而逝。去年有一天晚上九点,我与一朋友座谈时,他儿子来电说外婆 (75岁),从床上掉到地上,嘴歪口角流延,不会说 话。我断定是中风,叫他回去要马钱子粉用开水冲服,至半夜有呻吟声,早晨起来会吃稀饭,连服药一星期(早晚饭后各服一次)七天后能帮做家务,至今以一年多 未发。最新【健康长】精彩推荐如下: [精]【民间偏方】根治眼袋良方,三天后有奇效 [精]【名医指导】白醋让你年轻20岁[精]【武术秘方】有了创伤特效方,不怕跌打与损伤[精]【民间秘方】《冰糖蒸大蒜》治疗久咳不止秘方 [精]【名医忠告】网络偏方、秘方、验方需慎用[精]【民间秘方】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秘方[精]【民间偏方】人人可做的延时药百试不爽壮阳术 [精]【蒙古秘方】治疗前列腺增大《豆姜盐荜汤》验方[精]【老中医家传】生男秘方大公开(绝世珍藏)[精]【钓鱼秘方】中药钓饵配方&新奇《泡沫钓鱼》方法 [精]【名医教你】按摩常用手法直观的动画视频演示:治疗颈椎病按摩手法[精]【民间偏方】一个丰胸的好方法,我亲自喝过,胸真的变大了呢~[精]【祖传秘方】用一次生男孩,再用必为双胞胎[精]【古代秘方】中医揭秘流传至今古代美人美容秘方[精]【清朝秘方】接骨绝方:主治一切骨折,7付药即愈[精]【民间偏方】惊呆:真正不用药的超神奇治疗方法 [精]【民间秘方】老中医奉献家传秘方:治风湿性关节炎[精]【民间偏方】能增强男女性欲的民间偏方[精]【民间偏方】炒蚕蛹治糖尿病,疗效神奇! [精]【古代秘方】古秘法通治肾炎、水肿、尿毒症[精]【民间秘方】九旬老翁张久双献的《治耳鸣方》[精]【民间秘方】九旬老翁张久双献的《美容小偏方》 [精]【中医妙方】帮你去除难看的疤痕[精]【名医秘方】《乌发养颜茶》:头发奇迹变黑的秘方[精]【民间偏方】治疗耳鸣的9个特效方! [精]【民间秘方】阴囊湿疹“绣球风”当日愈神奇验方[精]【名医秘方】小药《生发丸》解决脱发大烦恼![精]【名医秘方】肩周炎特效药酒方,每用必验效果真好

赞!他无私公布脑中风、高血压等独家秘方和调治经验!100位民医无偿献方(8)湖南娄底万青云

赞!他无私公布脑中风、高血压等独家秘方和调治经验!100位民医无偿献方(8)湖南娄底万青云 编者按:大公鸡自《踏访100位民间中医》两年多来,考虑到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特开设《100位民医无偿献方》栏目,不定期的进行发布。 希望民间中医们都来献计献策,为民众苍生的健康福祉,展现我们民间中医的伟大力量和无私大爱。 今天发布的,是湖南娄底万青云老师发来的中风、高血压独家调理经验和上次采访时万老师无偿公布的独家秘方、心得,以答谢大公鸡报晓读者。 —— 尊敬的楊老师早上好!时间一晃就是一年了,你去年的9月2号将文稿发表至今日整整一年,特向你作一简单汇报: 一是患者遍布全国各省市包括美国华人香港地区患者求医,主要是中风、高血压、糖尿病、面瘫占主要比例,我整理了几个严重的患者发给你分享! 案例1:风湿引发中风 患者:#军,男,31岁,湖南岳阳人。 就诊时间:2021年10月 主诉:突发重症肌无力,在长沙某大医院治疗半个月,越治越瘫,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诊断:症系湿热下注,引发中风,下肢不能行走。 调理时间:一个月后恢复上班。 现状:行走如常。 案例2:脑梗中风,糖尿病铜中毒 患者:王#松,男,四川省南充市##镇人。

就诊时间:2022年6月 主诉:脑梗中风2次,卧床不起,糖尿病每日打胰岛素34个单位,铜中毒3次,每天服用各种西药。家人已准备办理后事。 调理时间:调理20天后扶着开步走路。 现状:血压,心率正常,血糖逐渐下降,有望今后能生活自理。 案例3:类风湿 患者:肖#成,女,56岁,娄底人。 就诊时间:2018年 主诉:患严重类风湿,先后去长沙等大、小医院治疗半年无果。经人介绍来我处治疗时已走路相当困难,蹲不下腰,脚手僵硬。 调理时间:服药3个月,走路如常。 现状:5年来未复发 案例4:脑梗中风 患者:类风湿患者肖#成母亲,颜#香,81岁。 就诊时间:2018年12月 主诉:突发高血压脑中风,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诊断:症系脑梗中风 调理时间:几天中药调理后,口眼歪斜等症状逐渐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调理,行走如常。今86岁,能跳舞,能挑谷子。 结语: 中风病分为两种—— 一种属于中经络,还能说话,吃饭,此种情况若在我处越早治疗,可以基本不留后遗症; 二是中脏腑,应及时到大医院开颅手术,清醒后马上服中药,也能出现奇迹! 案例5:糖尿病(兄妹俩人) 患者:刘#强,男,在深圳工作。 就诊时间:2021年10月 主诉:糖尿病多年,空腹血糖19.5。 调理时间:服药2个月左右

不传之秘:广东汕头名医李开山的中医六世实用秘方

不传之秘:广东汕头名医李开山的中医六世实用秘方 本文是李氏六代人在广东及南洋等热带雨林地方用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药方多以南方人体质为基础,多寒热并用。可供在岭南及东盟国家等热带雨林地方使用中医药时参考。 一、咳嗽 1.治气管炎咳嗽秘方, 百部草15克蜜麻黄l0克川贝母10克炙甘草10克广桔红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2剂立愈。 2。治外感咳嗽秘方 羚羊丝2克北沙参12克麦门冬12克广陈皮10克浙贝母8克北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粉甘草10克麻黄5克知母10克制南星8克甜桔梗8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剂立愈。 3.治痰湿犯肺咳嗽秘方 高丽参5克西洋参3克白茯苓10克制南星5克天门冬10克姜半夏8克甜桔梗8克炙麻黄6克童阿胶10克广陈皮8克煅龙骨12克炙甘草10克海浮石12克百部草12克蛤蚧5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可愈。 4.治风热咳嗽秘方 白人参5克广陈皮5克蜜麻黄5克川茯苓10克北杏仁8克炙甘草10克甜桔梗8克童阿胶10克蜜紫菀10克麦门冬10克胡桃仁8克川贝母6克百部草10克煅龙骨12克淮山药12克蛤蚧10克5.治燥热咳嗽秘方 白人参10克麦门冬10克天门冬10克甜桔梗10克北沙参10克白茅根15克杭菊花10克北杏仁10克黑栀子8克广陈皮8克粉甘草10克大生地10克苏百合10克蜜麻黄5克童阿胶8克白茯苓10克生桑叶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可愈。 6。治痰咳秘方 咳嗽痰盛,咳声重浊,痰出则嗽止,胸闷,食欲不佳,苔白腻,脉浮滑。

潞党参10克川茯苓10克炒白术6克炙甘草10克广陈皮10克姜半夏6克甜桔梗6克天南星10克板蓝根6克川贝母6克苏百合10克麦门冬10克北杏仁6克瓜蒌皮6克粉甘草6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至愈。 7。治燥痰秘方 .痰难咳出,口干鼻燥,痰质稠粘,且带血丝,咽痛,脉细数。大玄参10克川茯苓10克甜桔梗6克麦门冬10克枇杷叶10克生石膏15克广桔红10克广陈皮6克北杏仁6克粉甘草6克白芨片10克生栀子6克白茅根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可愈。 8。治顽痰秘方 咳嗽反复发作,顽痰留于胸膈,青灰黄色,迁延难愈。北沙参10克北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甜桔梗10克广陈皮6克粉甘草6克薄荷叶3克冬桑叶6克杭菊花10克条黄芩6克麦门冬10克天花粉10克牛蒡子6克赤连翘6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至愈 二、喘症 1。治风寒喘症秘方. 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内则壅塞肺气,郁遏肌表,肺卫为邪所伤,表气失于疏泄,以致肺气壅实,不得宣降,因而成喘。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咯痰色白。高丽参6克西洋参6克白茯苓15克甜桔梗10克广陈皮10克姜半夏5克北杏仁10克蛤壳15克苏百合10克杭菊花10克麦门冬15克炙甘草10克蜜麻黄5克川贝母5克童阿胶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可愈。 .2.治肺虚气喘秘方 喘促短气,语言乏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咽喉不利,IEI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沉微,往往经久不愈。 白人参3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13粒柏子仁6克灯芯草5克远志通10克粉甘草6克琥珀2克珍珠粉1.5克(冲)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可愈。 3.治肺闭喘咳秘方 外邪壅阻于肺,肺气郁闭不宣,发热,气急,喘咳,胁痛,类于

全国名医经验方

颈椎骨质增生方 粉葛15 银花藤15 鸡血藤15 黄芪15 熟地15 鹿含草10 大云10 脆朴15秦艽10 淫羊藿10 莱菔子10 白术10 防风10随症加减; 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毫升 顽固性头痛秘方:通络头风汤 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现忍痛奉献给广大同仁,强烈要求加分 川穹28g 当归18g 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 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 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 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 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 后头痛加羌活20g 前头痛加白芷18g 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 头顶痛加藁本18g 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 师传心授“红云风” □王毓昌 银翘二紫荆防萍,赤丹蝉藓地肤藤; 先师授我灵丹药,芳名唤作红云风; 己巳年初秋,妻子陡患风团瘙痒,类似荨麻疹;奇痒难忍,烦躁不安;目肿如线,唇肿如努;诣之先师张子衡先生,先生笑曰:“此证乃红云风是也,易治耳;”遂疏方:双花15g,连翘12g,紫草15g,紫花地丁15g,荆芥6g,防风6g, 浮萍9g,赤芍

10g,丹皮10g,蝉蜕6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忍冬藤12g;3剂,水煎服;上药煎成,当晚服下,瘙痒顿减;一觉醒来颜面唇肿全消,心烦亦安,继服一剂全愈;真可谓“一剂止,二剂已”者也;数日后长女亦患红云风证,其病突然, 红成片瘙痒难忍;遂将所剩一剂急煎服,竟一剂霍然; 余审其方,告知先生,先生遂将红云风一方传授于我,并授以加减之法:舌红者加生地,苔厚腻加藿朴,苔黄腻加川连,血瘀者加桃红,便秘者加生大黄,随其所偏而调之;先生曰:“红云风一方乃当年广饶邵绳武先生所传,迄今已四十年矣,凡辨证确凿,投之无不应手;”后每遇是证,投之果然; 红云风一证多由禀赋不足,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分所致,使其脉络瘀阻,气血失和而病作;方中赤芍、丹皮、紫草、忍冬藤凉血通络;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蝉蜕、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白藓皮散风祛邪,利湿止痒;诸药相辅为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则营卫和,气血平,邪无所居而病愈; 马钱乌头汤治疗颈椎病 治疗方法 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涤痰,通络止痛,补肝肾,调气血;马钱乌头汤药用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每次1份兑药汁服,1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寒甚痛者加制草乌、附片;风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瘀血重者加土鳖虫、水蛭、虻虫;痰重者加胆南星、天麻;气血虚者加人参、炙黄芪、制首乌、炙甘草;肝肾虚者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桑寄生;2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服3次;忌食生冷,停服其他药物; 典型病例 卢某,女,38岁,于2004年1月13日诊;颈、肩、背痛,双手麻木酸胀8个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药药名不详无效;近1个月疼痛加剧,入夜更甚,坐卧不安,颈部活动受限;查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明显,扪及索条状硬结,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缓涩;X光摄片示2~4颈椎骨质增生;辨为风寒湿邪入侵,脉络瘀阻;投马钱乌头汤;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水蛭、虻虫、全蝎各10g,蜈蚣3条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2日1剂,水煎,每日服3次;服药2剂后疼痛症状减轻,后随症加减连服20剂症状消失,2005年6月4日随访无复发; 体会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根底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病症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病症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那么病情危重,假设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

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到达病症的顶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病症的病史。少局部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开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病症。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屡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病症、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止痒的十种方法(含代表方)

止痒的十种方法(含代表方) 止痒的十种方法(含代表方) 止痒十法 一、表散风寒止痒法: 肺气不足,风寒客于肌肤,卫阳被遏,与营热相搏,不得外泄,邪中于经,身痒而发风团疹。《证治准绳》曰:“汗出当风”。风结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疹。寒主收引,皮毛致密,邪气外达,身痒搔之随起风团疹块,并有恶寒,无汗,发热,舌苔白,脉浮紧,而形成荨麻疹,每遇冷风而加重。 治以发散风寒,解表透疹。 方用麻黄汤加减。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开腠、发汗散寒。加荆芥、防风驱风外出,浮萍草、白藓皮、地肤子、蝉蜕散风透疹止痒,使邪随汗解。 二、疏散风热止痒法: 卫外不固,风邪侵袭,客于皮毛腠理之间,郁久化热,风热相搏,身热发痒,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多发在四肢外侧背部,春夏为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瘾疹”。每晚瘙痒不休,影响睡眠,搔破血迹结痂,落痂复起,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透疹止痒。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荆芥、薄荷发汗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栀子、黄芩清三焦肺胃之火;蝉蜕、地肤子、牛蒡子疏风解肌透表疹;连翘、当归、赤芍利血活血,解血中毒;大黄、芒硝通里泄热,使风热毒邪表里分消而解。 三、搜风化湿止痒法: 风、湿、热合邪,湿热郁蒸,旁走四肢,手足关节胀痒,起红硬块疹,搔破流血水,结痂破裂,渗出液汁,浸淫成片,蔓延全身多处而成湿疹,舌红苔腻微黄,脉数。《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极,热结成赤疹也”。

治以清热祛风化湿。 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防风、荆芥、羌活宣透关节之风湿;升麻、葛根升清气上行,散肌肉风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黄芩、黄柏燥湿清热;猪苓、泽泻、白藓皮、茵陈利小便而渗湿;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甘草补养正气,使侵淫湿疹之邪,上下分清。 四、升清降浊止痒法: 清升浊降,乃是生理常态。因体表阳盛,蒸腾汗出,复感风邪,阻遏气机,清浊失调,表里阻塞,络脉阻滞,外邪不透,清阳不升,而发瘾疹。《伤寒序例》曰:“风气相搏、必发瘾疹。”风邪内不得泄,结于肠胃,阴浊不降,大便干燥,胸中烦热,身热瘙痒,搔之起红色风团疹块,垒成条,热起冷伏,舌红苔燥,脉数。 治以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气;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加荆芥、防风、地肤子宣散疏风透疹。 内外通和,杂气风毒得泄,湿疹自消。 五、益气活血止痒法: 因脾虚肝郁,肺气不足,常自汗出,风邪乘虚结于皮毛腠理之间,外不宣透,内不得泄,身痒搔而起风块疹。多发于胸背,上午为重,舌淡苔薄白,脉虚。《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 治用益气固卫。 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益气固卫;防风、荆芥、白藓皮、地肤子散风透疹止痒。 六、滋阴润燥止痒法: 阴虚风燥,营血不足,外感风邪,或热燥化风,风热相搏,结于肌肤,午后发热,肢节烦痛,口燥咽干,渴不欲饮,身痒或呈现?蕾风,或无疹身痒,入暮为甚。舌红少苔,脉细数。巢元方说:“夫人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