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轨迹与轨迹方程

轨迹与轨迹方程

课程目标

知识提要

轨迹与轨迹方程

求轨迹方程常用的方法

(1)定义法(又称待定系数法):适用于根据题目条件,可以直接判断轨迹是何种曲线,并且可知其方程的形式.

(2)直接法(又称直译法):利用解析几何基本公式直接将题目给出的几何条件“翻译”为方程式.这种方法适用于给出的条件可以直译成代数方程的形式.

(3)相关点法(又称代入法):如果轨迹点依赖于另一点,而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以先列出关于,,,的方程组,利用,表示出,

再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如果轨迹动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找到,也没有相互可用时,可先考虑将,用一个或几个参数来表示,再消去参数得轨迹方程.

精选例题

轨迹与轨迹方程

1. 平面内动点到点的距离和到直线的距离相等,则动点的轨迹方程

为是.

【答案】

2. 已知点,,的面积为,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3. 打开“几何画板”进行如下操作:①用画图工具在工作区画一个圆(圆为圆心);②用取点工具分别在圆上和圆外各取一点,;③用构造菜单下对应命令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④做直线;设直线与相交于点,当在圆上运动时,点的轨迹是.

【答案】双曲线

【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如图,

因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

所以.

所以定值.

所以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4. 已知点到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的距离之比为,则点的轨迹方程

为.

【答案】

【分析】设点的坐标为,由题意得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则,即,化简得

所以点的轨迹方程为.

5. 已知的两个顶点为,,第三个顶点在直线上,则重心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分析】设,的中点恰好为,由,得,代入

,得.

6. 点到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大,则的轨迹方程为.【答案】

【分析】时,,

时,.

7. 如图,在边长为的正方形中,为正方形边上的动点,现将所在平面沿

折起,使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直线上,当从点运动到,再从运动到,则点所形成轨迹的长度为.

【答案】

8. 已知过定点的动圆与直线相切,则此动圆圆心轨迹方程是.

【答案】

【分析】设动圆圆心为,则有,化简整理后得.

9. 曲线是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和等于的点的轨迹,给出下

列三个结论:

①曲线关于轴对称;

②若点在曲线上,则;

③若点在曲线上,则.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答案】①②③

【分析】设曲线上的动点为,则,整理得

对于①:显然也满足曲线方程,所以曲线关于轴对称;

对于②:当时,,所以,当时,,所以,故;

对于③:因为,且,所以,故.

综上,①②③均正确.

10. 直线与、轴交点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答案】

【分析】直线与、轴的交点为.

设的中点为,则消去,得.

因为,所以.

11. 设圆,则圆的圆心轨迹方程是,若直线

截圆所得的弦长与无关,则.

【答案】;.

12. 到直线和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

【答案】与

【分析】设为任意一点,根据题意,得,

即,两边平方后化简,得,

故所求的轨迹方程是与.

13. 若的斜边的两端点,的坐标分别为和,则直角顶点的轨迹

方程为.

【答案】

【分析】线段的中点为,因为为直角三角形,为直角顶点,所以到

点的距离为,所以点满足,即

14. 已知两点,,点为坐标平面内的动点,满足,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15. 与圆和圆都外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

为.

【答案】()

【分析】设圆的半径为,由圆的几何性质,得

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因此,点的轨迹方程为

16. 已知动圆过点,且与圆:外切,则动圆的圆心

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分析】因为动圆过点,

所以是该圆的半径,

又因为动圆与圆外切,

所以.

故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实半轴长为的双曲线的左支.

因为实半轴长,半焦距.

所以虚半轴长.

从而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17. 一动点在圆上移动时,它与定点连线的中点轨迹方程是.

【答案】

18. 已知圆方程为,圆的方程为,动圆与外切且与内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答案】

【分析】设动圆的圆心为,则有,得

,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以长为长轴的椭圆,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19. 平面上有三个点、、,若,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20. 已知椭圆上一动点,与圆上一动点,及圆

上一动点,则的最大值为.

【答案】

21. 已知点,都在抛物线上(,不同于原点),,

为垂足.

(1)求的轨迹的方程;

【解】设,,

因为,

所以,故.

又因为,

所以,

因此.

从而的方程为

的方程为

得.

由代入上式可知

即轨迹的方程为.

(2)求证:曲线与抛物线没有公共点.

【解】因为的圆心为,抛物线上点满足,

所以,

当且仅当时,

最小

由(1)圆不过点且半径为,

故曲线与抛物线没有公共点.

22. 已知点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的圆上运动,求点的轨迹方程.【解】设,则解得

由在圆上,得点的轨迹方程为.

23. 点,,满足,求点的坐标满足的二元方程.

【解】因为,,,

由,得,

即,

化简,得.

24. 中,,,在上,,是垂心,

,求的轨迹方程.

【解】设垂心坐标为,且,,

则,.

因为为垂心,

所以,即.

又,

因此,即,

从而有.

25. 一个动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它到点的距离的倍,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点,则依题意得,

两边平方得.

这就是动点的轨迹方程.

26. 求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根据题意可得,化简整理得.27. 已知,,求以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顶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坐标为,由已知得点,即,

,整理得

检验:,,三点要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点不能与,重合,即.

综上:点的轨迹方程为.

28. 已知直线,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作轴、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求把有向线段分成的比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则,且.

因为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所以得

代入得.

即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29. 如图所示,圆与圆的半径都是,,过动点分别作圆、圆的切线,(,分别为切点),使得.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解】如图所示,以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则两圆心分别为,.

设,则,同理.因为,

所以,

即,即.

这就是动点的轨迹方程.

30. 已知曲线与直线交于两点和,且

.记曲线在点和点之间那一段与线段所围成的平面区域(含边界)为.设点是上的任一点,且点与点和点均不重合.

(1)若点是线段的中点,试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如图所示,

由题意可得出,,,.

联立与得

设线段的中点坐标为,则

又点在曲线上,所以

化简可得

又点是上的任一点,且不与点和点重合,则

所以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2)若曲线与有公共点,试求的最小值.【解】曲线

即圆

其圆心坐标为,半径.

由图可知,

当时,曲线与点有公共点;

当时,要使曲线与点有公共点,

只需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则的最小值为.

31. 已知线段的端点的坐标是,端点在圆上运动,求线段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的坐标是,点的坐标是.

因为点的坐标是,且是线段的中点,

所以,,

解得,.

因为点在圆上运动,

所以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即.

把①代入②,得,

整理,得.

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32. 已知直线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且与轴、轴分别交于、,求以线段为对角线的矩形的一个顶点的轨迹方程.

【解】由题意,得直线不过椭圆的四个顶点,则可设直线的方程为

由得

由直线与椭圆相切,得,即.

在中,分别令,,可得,.

令顶点的坐标为,则

解得代入并整理,得.

因此,顶点的轨迹方程是.

33. 已知以原点为中心的椭圆的一条准线方程为,离心率,是椭圆上的动点.

(1)若,的坐标分别是,,求的最大值;

【解】由题设条件知焦点在轴上,故可设椭圆方程为

设,由准线方程得

由得

解得

从而

椭圆的方程为

又易知,两点是椭圆的焦点,所以

从而

当且仅当,即点的坐标为时上式取等号,的最大值为. (2)如图,点的坐标为,是圆上的点,是点在轴上的射影,

点满足条件:,.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因为,

故,,

因为,

所以

记点的坐标为,因为是的中点,所以

又因为,结合①,②得

故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34. 设()为定点,,,为动点,且,分别在轴和轴上,若

,,求点的轨迹的方程.

【解】设,,,又(),

则,,

又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是的中点,

所以,

则代入①可得点的轨迹的方程为.

35. 已知,,动圆与内切,同时

与外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解】由已知可得圆与圆的圆心坐标与半径分别为,;,.

设动圆的圆心为,其坐标为,动圆的半径为.

由于圆与圆相内切,依据两圆内切的充要条件可得

由于圆与圆相外切,依据两圆外切的充要条件可得

如图所示,由可得.

即点到两定点与的距离之和为,且,可知动点的轨迹为椭圆,

且以与为焦点.

由题意,,,

椭圆的方程为.

动圆圆心的轨迹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其方程为.

36. 长为的线段在抛物线上滑动,求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为抛物线上两点,那么:

设中点为,那么:有:

已知.所求点的轨迹方程为.

37. 过定点任作互相垂直的两直线与,且与轴交于点,与轴交

于点,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则

因为,所以,化简得

代入,得.

即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38. 已知:,是轴上的动点,,分别切于,两点, (1)如果,求直线的方程;

【解】

设和相交于点,又由题意可知.

由可得

由射影定理知,求得,在中,

故或.

所以直线方程是或.

(2)求动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设,,

由点在一直线上,得

由射影定理得,即

由和消去,并注意到,可得

39. 已知点,点是直线上的动点,过作直线,,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与交于点.

(1)求点的轨迹的方程;

【解】依题意,点到点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的距离,

所以点的轨迹是以点为焦点,直线为准线的抛物线.

所以曲线的方程为.

(2)若点,是直线上两个不同的点,且的内切圆方程为,直线

的斜率为,求的取值范围.

【解】解法1:设点,点,点,

直线方程为:,

化简得,.

因为的内切圆方程为,

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即.

故.易知,上式化简得,.

同理,有.

所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根.

所以,.

所以.

因为,,

所以.

直线的斜率,则.

所以.

因为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2:设点,点,点,

直线的方程为,即,

因为直线与圆相切,

所以.

所以.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因为点在直线上,

所以.

易知,上式化简得,.

同理,有.

所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根.

所以,.

所以.

因为,,

所以.

直线的斜率,则.

因为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3:设点,直线的方程为,

即,

令,得,

所以.

因为直线与圆相切,

所以.

化简得,.

同理,设直线的方程为,

则点,且.所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根.所以,.

依题意,,,

所以

直线的斜率,则.

所以.

因为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4:设点,如图,设直线,与圆相切的切点分别为,,

依据平面几何性质,得,

由,

得,

得.

得.

故.

依题意,,.

所以.

直线的斜率,则.

所以.

因为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40. 已知向量,,经过原点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

以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其中,求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则在上,且,

又因为为上一点,

所以由,得.

又,且为上一点,,

所以由,得.

由消,得,

因此的轨迹方程为.

课后练习

1. 已知圆,点,是圆上的任意一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半径相交于点,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2. 与圆外切,且与轴相切的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3. 设为圆上一动点,为圆的切线,且,则点的轨迹方程为.

4. 如图,直角坐标系所在的平面为,直角坐标系(其中轴与轴重合)所在的平面为,.

(1)已知平面内有一点,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坐标为.(2)已知平面内的曲线的方程是,则曲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的方程是.

5. 如图,在四棱锥中,为正三角形,底面为正方形,且边长均为,

平面平面,为底面内一动点,当时,点在底面内的轨迹长度为.

高中数学 轨迹方程教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轨迹方程的求法(高二数学)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轨迹方程的求法包括: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相关点法)、参数法 2、掌握求轨迹方程的步骤 3、注意求轨迹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题型一 直接法 【例1】已知圆22 :1C x y +=和点(2,0)Q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 的比等于常数(0)λλ>,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练习 :已知一曲线是与两个定点O(0,0)、A(3,0)距离的比为1/2的轨迹方程 。 题型二 代入法(相关点法) 【例2】已知点P 是圆x2+y2=16上的一个动点,点A 是x 轴上的定点,坐标为(12,0).当点P 在圆上运动时,求线段PA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练习:三角形ABC 的两个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A (0,0),B (6,0)顶点C 在曲线y=x2+3上运动,求三角形ABC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题型三 定义法 【例3】一条曲线在x 轴上方,它上面的每一个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

这条曲线的方程。 练习: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F 2,P 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F 1P 到Q ,使得|PQ |=|PF 2|,那么动点 Q 的轨迹是(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的一支 D.抛物线 题型四 参数法 【例4】求经过抛物线y 2=4x 的焦点的弦中点轨迹方程 练习: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 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点B ,求线段AB 的中 点M 的轨迹方程。 三、巩固与检测: 1、与两点)0,3(),0,3( 距离的平方和等于38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 )

高二数学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教案

高二数学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刘明华 一. 教学内容: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二. 学习目标 求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解答题取材的源泉。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很重要。 三. 考点分析 1、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交轨法。 (1)直接法: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即直接通过建立x、y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此法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2)定义法:运用解析几何中一些常用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从曲线定义出发直接写出轨迹方程,或从曲线定义出发建立关系,从而求出轨迹方程。 注:①用定义法求曲线方程,灵活运用题设重要条件,确定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结合圆锥曲线定义确定方程的类型。 ②步骤:列出等量关系式; 由等式的几何意义,结合圆锥曲线的定义确定轨迹的形状; 写出方程。 ③利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找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 (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的轨迹的动点P(x,y)却随着另一动点Q(x1,y1)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1,y1表示为x、y的式子,再代入Q的轨迹方程,然后整理得P的轨迹方程。 (4)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 (5)参数法: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6)交轨法: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时,可由方程直接消去参数,例如求两动直线的交点时常用此法,也可以引入参数来建立这些曲线的联系,然后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 要注意区别“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若是求轨迹则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还需说明和讨论所求轨迹是什么样的图形,在何处,即图形的形状,位置,大小都需说明,讨论清楚。 【典型例题】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方法最全总结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求轨迹方程方法最全总结 一、直接法 若动点运动的条件是一些较为明确的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而这些条件易于表达成关于x,y的等量关系式,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轨迹方程(即遵循求轨迹方程的一般程序),这种方法我们一般称之为直接法.用直接发求轨迹方程一般都要经过建系、设点、列式、化简、验证这五个环节. 二、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而常见轨迹的定义(如圆、椭圆、

双曲线、抛物线等)已从定义来确定表示其几何特征的基本量而直接写出其轨迹方程,或从曲线定义来建立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出轨迹方程. 三、代入法 若动点运动情况较为复杂,不易直接表述或求出,但是能够发现形成轨迹的动点P(x,y)随着另一动点Q (X,Y)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而且动点Q的运动轨迹方程已经给定或极为容易求出,故只要找出两动点P,Q之间的等量关系式,用x,y表示X,Y再代入Q的轨迹方程整理即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称之为代入法,也叫相关点法.

四、参数法 若动点运动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动点的纵坐标之间的等量关系式难以极快找到,可以适当引入参数,通过所设参数沟通动点横坐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轨迹的参数方程进而再消去所设参数得出轨迹的(普通)方程,称之为参数法.

点悟:注意落实好图形特征信息提供的解题方向,前提是自信,实力是运算过关.本题还可有一些较为简捷的解法,不妨试试五、交轨法 若所求轨迹可以看成是某两条曲线(包括直线)的交点轨迹时,可由方程直接消去参数,也可引入参数来建这两条动曲线之间的联系,再消参而得到轨迹方程,称之为交轨法.可以认为交轨法是参数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高中数学—18—轨迹方程

1.已知AB 是圆252 2 =+y x 的动弦,若6=AB ,则线段AB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 2.已知5=PQ ,P 到平面内一直线l 的距离为2且Q 到直线l 的距离为4,则满足条件的直线l 有 条. 3.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BC a BA c A C b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 (1,0),(1,0)A C -,则顶点B 的轨迹方程为 . 4.已知圆O 的方程是022 2 =-+y x ,圆O '的方程是01082 2 =+-+x y x ,由动点P 向圆O 和圆O '所引的切线长相等,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5.()24, P 是圆C :03628242 2 =---+y x y x 内的一个定点,圆上的动点A 、B 满足ο90=∠APB ,则弦AB 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为 . 轨迹方程 热身练习

知识梳理 求轨迹是解析几何一个很重要的题型,方法较多,难度较大。在此两讲中,我们将学习最为常见的几种求轨迹的方法(直接法、转移代入法、几何定义法、综合法、点差法、消参法、交轨法等). 1、直接法 直接法,又称“直译法”,是求轨迹最基本的方法,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都是通过直接法得到的. 解题步骤就是“建设现代化镇” (1)建系,目前大部分题目都已经建好坐标系了,一般可以省略; x y; (2)设点,直接设动点坐标为(,) (3)写式,运用一定平面几何知识,写出题目中动点满足的几何关系式; (4)代入,将动点坐标、已知数据全部代入关系式; (5)化简,化简式子,注意等价性; (6)证明,证明轨迹的完备性和纯粹性,由于前几步的等价性,所以现已省略此步. 2、转移代入法 转移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当动点是随着相关的点有规律的运动而运动时,可用此法. 解题步骤: 第一,需找到动点和相关点之间的坐标关系,进行表示和反表示,就是坐标转移; 第二,需找到相关点在运动时满足的那个关键式,代入关键式; 第三,化简即可,注意范围。 目前一般常见的题型有两种:一静一动类,双动类. 3、几何定义法 几何定义法,根据动点满足的几何关系式,发现动点正好满足某个我们已经学过的曲线的定义,那么就可以直接用结论,节省了时间,是对曲线的定义,特别是圆锥曲线的定义的重要考查形式. 我们来复习一下几个常见定义: (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圆; (2)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两条平行线; (3)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该和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椭圆; (4)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该和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线段; (5)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的点的轨迹(差的绝对值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双曲线;

高中数学教案-轨迹与轨迹方程

轨迹与轨迹方程 课程目标 知识提要 轨迹与轨迹方程 求轨迹方程常用的方法 (1)定义法(又称待定系数法):适用于根据题目条件,可以直接判断轨迹是何种曲线,并且可知其方程的形式. (2)直接法(又称直译法):利用解析几何基本公式直接将题目给出的几何条件“翻译”为方程式.这种方法适用于给出的条件可以直译成代数方程的形式. (3)相关点法(又称代入法):如果轨迹点依赖于另一点,而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以先列出关于,,,的方程组,利用,表示出, 再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如果轨迹动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找到,也没有相互可用时,可先考虑将,用一个或几个参数来表示,再消去参数得轨迹方程. 精选例题 轨迹与轨迹方程 1. 平面内动点到点的距离和到直线的距离相等,则动点的轨迹方程 为是. 【答案】

2. 已知点,,的面积为,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3. 打开“几何画板”进行如下操作:①用画图工具在工作区画一个圆(圆为圆心);②用取点工具分别在圆上和圆外各取一点,;③用构造菜单下对应命令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④做直线;设直线与相交于点,当在圆上运动时,点的轨迹是. 【答案】双曲线 【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如图, 因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 所以. 所以定值. 所以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4. 已知点到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的距离之比为,则点的轨迹方程 为. 【答案】 【分析】设点的坐标为,由题意得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则,即,化简得 . 所以点的轨迹方程为. 5. 已知的两个顶点为,,第三个顶点在直线上,则重心的轨迹方程为. 【答案】

高中数学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教学案例及反思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描述 1 引子 这是本人高三第二轮的一节复习课,课题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二》.在第一节课中已经复习了“已知圆锥曲线类型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去求”;同时高三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直接法、参数法、相关点法、交轨法等求曲线方程的相关方法. 2 案例情景描述 师:求曲线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昨天我们已经复习了已知圆锥曲线类型的方程的求法,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解决.如果曲线类型未知,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从一简单的问题出发. 师:题目中点P 形成的曲线类型未知,但是 能否通过定义直接判断出曲线的类型呢? 生1:能!2,=⊥OC PC OP 为直径的圆上在以OC P ∴ 1)1-(22=+∴y x P 的轨迹方程为 师:这就是…… 生(齐):定义法! 师:对!假如我们第一直觉没有通过定义判断出曲线的类型,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直接法也可以处理! 师:直接法是怎么操作的呢?能先说一下它的主要步骤吗? 生2:建设现代化! 师:这是帮助我们记忆的小秘诀,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2: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找到动点满足的限制条件,直接代入坐思考:(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答,体会每种方法的特点) 过原点O 作射线交圆04:22=-+x y x C 于另一点N ,线段ON 的中点为P ,当ON 绕着O 点转动时,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标,再化简. 是轨迹上任意一点设),(y x P ,0=? 0),2(),(=--?∴y x y x 0222=+-∴y x x P 的轨迹方程为 师:很好!也就是如果我们能直接找到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就可以用直接法求出曲线方程!但如果题目中你也不能直接找到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一阵沉默,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 生3:P 点运动的原因是由于直线ON 在动, 当ON 斜率存在时,设ON :kx y = 与04:22=-+x y x C 联立得:)1(04)1(2=-+x x k )的两根是方程(1,0N O x x = 设),(y x P ,则?????=+=+=+=)2()1(12)1(2422 20 kx y k k x x x N k x y k 消去参数代入得:由)1()2(=, 022 2=+-∴y x x 得 当ON 斜率不存在时,)0,0(P 也符合上式 0222=+-∴y x x P 的轨迹方程为 这时马上又有学生举手. 生4:P 点与N 点有关系,N 点的轨迹又是知道的,所以我可以: 设),(N N y x N ,相应的点为),(y x P ?? ???+=+=∴)2(20)1(20N N y y x x ???==∴y y x x N N 22 0422=-+N N N x y x C N 上,即在圆 08)2()2(22=-+∴x y x 0222=+-∴y x x P 的轨迹方程为 师:那这两位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4:相关点法. 生3迟疑了一会:通法吧!在很多问题中都是这样处理的!特别是处理直线与椭圆问题的时候! 师:其实这两位同学的做法,我们可以给同一个名称,就叫做参数法!凡是借助一个中间变量来找动点),(y x 的坐标y x ,关系的方法,都是参数法(如:相关点

高中数学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教案新选修1-1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14年高中数学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 的轨迹方程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高中数学轨迹方程求法——相关点法教案设计

轨迹方程求法——相关点法 教学目标:1、学会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2、体会在何种情况可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教学重点: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书写步骤 教学难点:何种情况可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求平面上的动点的轨迹方程不仅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动点运动规律千差万别,因此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上节课已介绍了常用的方法——定义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二、相关点法的概念 Q 随着P 的运动而运动,则称P 、Q 为相关点,其中P 叫主动点,Q 叫从动点。 用动点Q 的坐标(x ,y )表示相关点P 的坐标(x 0、y 0),然后代入点P 的坐标(x 0,y 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 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三、例题分析 例1、 已知点A (3,0)为圆922=+y x 外的一点,P 为922=+y x 上的一个动点,M 为线段PA 的中点,求M 的轨迹方程。 分析:在题目中有2个动点P 、M ,其中M 随着P 的运动而运动 ,并且P 在已知圆上的运动,因此可以用相关点法求M 的轨迹方程 解:设P ),(00y x ,M ),(y x ∵M 为AP 的中点,所以230+=x x , 2 00+=y y ∴320-=x x , y y 20= 又∵P ),(00y x 为圆92 2=+y x 上一点 ∴22009x y += ∴9)2()32(2 2=+-y x

∴4 9)23 (22=+-y x ∴M 点轨迹方程为4 9)23 (22= +-y x 小结:相关点法的判断和步骤 判断 看题目中是否具有下列条件 (1)有主动点和从动点 (2)主动点在已知曲线上运动 步骤 (1)设坐标 (2)找关系 (3)代方程 . 例2、已知△ABC 的顶点(30)(10)B C -,,,,顶点A 在抛物线2y x =上运动,求ABC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解:设()G x y ,,00()A x y ,,由重心公式,得003133x x y y -++⎧=⎪⎪⎨⎪=⎪⎩ ,, 00 323x x y y =+⎧⎨=⎩, ①∴. ② 又00()A x y ,∵在抛物线2y x =上, 200y x =∴. ③ 将①,②代入③,得23(32)(0)y x y =+≠, 即所求曲线方程是2434(0)3 y x x y =++≠. 四、课堂练习: 1. P 是椭圆15 92 2=+y x 上的动点,过P 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 ,求PM 的中点轨迹方程 2. 已知A (2,0),B )2,1(-,点C 在直线032=-+y x 上移动,求∆ABC 重心G 的轨迹方程。 3. 过点(,0)A a 引圆222 x y a +=的弦交圆于P 点,求弦AP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五、课堂小结 相关点法的判断和步骤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法及例题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法及例题高中数学求轨迹方法及例题 轨迹是指一个点在动态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规律,它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高中数学中,求解轨迹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介绍高中数学求轨迹的方法和一些例题。 一、轨迹概述 轨迹是一个点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图形规律。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个点P(x, y)在满足某些条件下运动,那么在运动过程中,点P所形成的曲线称为这个点的轨迹。在三维空间中,轨迹是由一个点在空间中移动所形成的图形。轨迹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在物理、经济、生物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是理解很多自然现象和运动规律的基础。 二、轨迹的求解方法 1. 点的轨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的坐标(x, y)满足某一条件,则点P就沿着这个条件所规定的曲线运动,形成的曲线就是点P的轨迹。 例如,点P(x, y)到两个定点A(a, 0)和B(-a, 0)的距离相等。这时,点P到A,B的距离应该满足: PA²=PB²

(x-a)²+y²=(x+a)²+y² x²-2ax+a²+y²=x²+2ax+a²+y² 4ax=0 所以此时,x=0,y为任意实数。因此,点P的轨迹是y 轴。 2. 直线的轨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直线的一般式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则点(x, y)沿着这条直线运动所形成的轨迹就是Ax+By+C=0这条直线。 例如,直线x-y+1=0的轨迹,可以通过两点法或垂线法来求解。两点法即找出直线上的两个点,然后这两个点的连线就是直线的轨迹。垂线法则是以一点为中心,在垂线方向上取两个点,作出垂线,这条垂线所形成的轨迹就是所求的直线的轨迹。 三、轨迹实例 1. 两点之间线段的中点轨迹 经常出现在高中数学中的问题中,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中点的性质,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直线和圆的关系。假设已知两点A和B,它们之间的线段A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为(x₁, y₁)和(x₂, y₂),那么点(x, y) 作为线段AB的中点,必须满足下列公式: x=(x₁+x₂)/2, y=(y₁+y₂)/2

高一数学复习考点知识讲解课件14---轨迹问题

高一数学复习考点知识讲解课件 第3课时轨迹问题 考点知识 1.掌握定义法求圆的方程. 2.掌握直接法求圆的方程. 3理解相关的方法(代入法)求轨迹方程. 一、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1已知圆x 2+y 2=1,点A (1,0),△ABC 内接于圆,且∠BAC =60°,当B ,C 在圆上运动时,BC 中点D 的轨迹方程是() A .x 2+y 2=12 B .x 2+y 2=1 4 C .x 2+y 2=12⎝ ⎛⎭⎪⎫ x <12 D .x 2 +y 2 =14⎝ ⎛⎭ ⎪⎫ x <14 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因为∠BAC =60°, 又因为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所以∠BOC=120°,又D为BC的中点,OB=OC,所以∠BOD=60°,在Rt△BOD中, 有OD=1 2OB=1 2, 故中点D的轨迹方程是x2+y2=1 4 , 如图,由∠BAC的极限位置可得,x<1 4. 反思感悟(1)当动点满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时,直接求圆心、半径得圆的方程.(2)注意轨迹与轨迹方程不同. 跟踪训练1长度为6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则线段AB 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 答案x2+y2=9 解析设M(x,y),因为△AOB是直角三角形,所以OM=1 2AB=3为定值,故M的轨迹 为以O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故x2+y2=9即为所求. 二、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例2点A(2,0)是圆x2+y2=4上的定点,点B(1,1)是圆内一点,P,Q为圆上的动点.若

∠PBQ=90°,求线段PQ的中点N的轨迹方程. 解设线段PQ的中点为N(x,y), 在Rt△PBQ中,PN=BN. 设O为坐标原点,连接ON(图略),则ON⊥PQ, ∴OP2=ON2+PN2=ON2+BN2, ∴x2+y2+(x-1)2+(y-1)2=4, 故线段PQ的中点N的轨迹方程为x2+y2-x-y-1=0. 反思感悟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两种常见类型及解题策略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就是设出动点的坐标(x,y),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x,y 之间的关系并化简.主要有以下两类常见题型. (1)题目给出等量关系,求轨迹方程.可直接代入即可得出方程. (2)题中未明确给出等量关系,求轨迹方程.可利用已知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得出方程.提醒:求出曲线的方程后要注意验证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跟踪训练2点A(2,0)是圆x2+y2=4上的定点,点B(1,1)是圆内一点.求过点B的弦的中点T的轨迹方程. 解设T(x,y). 因为点T是弦的中点,所以OT⊥BT. 当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有k OT·k BT=-1.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轨迹方程的探求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学生解这类问题时,不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动辄就是罗列一大堆的坐标关系,进行无目的大运动量运算,致使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本文通过典型例子阐述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例1.已知线段6=AB ,直线BM AM ,相交于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4 9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以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3,0),(3,0)A B -, 设点M 的坐标为(,)x y ,则直线AM 的斜率(3)3 AM y k x x = ≠-+,直线BM 的斜率(3)3AM y k x x = ≠- 由已知有4 (3)339 y y x x x ∙=≠±+- 化简,整理得点M 的轨迹方程为22 1(3)94 x y x -=≠± 练习: 1.平面内动点P 到点(10,0)F 的距离与到直线4x =的距离之比为2,则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2.设动直线l 垂直于x 轴,且与椭圆2 2 24x y +=交于A 、B 两点,P 是l 上满足 1PA PB ⋅=的点,求点P 的轨迹方程。 3. 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线的 平面内的轨迹是 ( ) A .直线 B .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2.定义法 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判断动点的轨迹是何种图形,再求其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运用定义法,求其轨迹,一要熟练掌握常用轨迹的定义,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二是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例2.若(8,0),(8,0)B C -为ABC ∆的两顶点,AC 和AB 两边上的中线长之和是30,

高二数学选修21212轨迹方程教学案

2.1.2 轨迹方程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了解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3.会求简单曲线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难点:结合多种知识点及等量关系,会求简单曲线的方程. 【学情分析】 大家对解析几何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所以感觉这一部分内容很难,其实只要找准等量关系这种本质,轨迹方程一类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导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 1.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 2.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基础知识感知 1.总结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三.探究问题 探究一: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例1】在△ABC中,B(-1,0),C(1,0),若BC边上的高为2,求垂心H的轨迹方程. 四.基础知识拓展与迁移 已知圆C:(x-1)2+y2=1,过原点O作圆的任意弦,求所作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过定点A(a,b)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线l1与l2,且l1与x轴交于M点,l2与y轴交于N点,求线段MN中点P的轨迹方程.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已知定长为6的线段,其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移动,线段AB的中点为M,求M点的轨迹方程. 课堂训练问题预设: 1.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A(4,2),底边一个顶点是B(3,5),求另一个顶点C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的轨迹是什么? 2.动点M在曲线x2+y2=1上移动,M和定点B(3,0)连线的中点为P,求P点的轨迹. 整理内化 1.课堂小结 2.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难

2.1.2 轨迹方程 第Ⅰ部分 本节知识总结 第Ⅱ部分 基础知识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与点A (-1, 0)和点B (1,0)连线的斜率之和为-1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3 B .x 2+2xy =1(x ≠±1) C . y =1-x 2 D .x 2+y 2=9(x ≠0) 2.已知两定点A (-2,0),B (1,0),如果动点P 满足|P A |=2|PB |,则点P 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 A .π B .4π C .8π D .9π 3.已知A (-1,0),B (1,0),且MA →·M B → =0,则动点M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1 B .x 2+y 2=2 C .x 2+y 2=1(x ≠±1) D .x 2+y 2=2(x ≠±2) 二、填空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已知点A (0,-1),当点B 在曲线y =2x 2+1上运动时,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5.已知动圆P 与定圆C :(x +2)2+y 2=1相外切,又与定直线l :x =1相切,那么动圆的圆心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三、解答题(共30分) 6.设过点P (x ,y )的直线分别与x 轴的正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点,点Q 与点P

高中数学轨迹问题说课稿

高中数学轨迹问题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热点问题是轨迹问题。一、轨迹问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轨迹问题的高考命题走向三、轨迹问题的大纲要求及应试策略四、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有:直接法、相关点法、定义法、参数法、交轨法、向量法等。(一)、直接法:直接法也叫直译法,即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解析几何有关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这种求轨迹方程的过程不需要特殊的技巧。例1 :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 Q(2,0)和圆C:x2+y2=1,动点M到圆C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 ( >0),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说课:这个例题用直接法解,寻找动点所满足的条件:|MN|= |MQ|,然后再利用有关公式将条件用坐标表示出来,进而求出轨迹方程。例1在书本上的原型是(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100例4,P112例3):点M(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x=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a>c>0)(或c>a >0),求点M的轨迹。这是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经变化,即化为例1。而例1 再经变化又可得:课本原题2(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85小结与复习例2):求证到圆心距离为a(a>0)的两个相离定圆的切线长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直线。(图1)将这个课本例题进一步扩展,就得到:2005年高考·江苏卷19题变式:(2005年高考·江苏卷)如图2,圆O1与圆O2的半径都是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与圆O2的切线PM、PN (M、N分别为切点),使得PM= PN,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 程。从这些变式我们可看到;数学教材始终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源头活水,高考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教材,即从课本的例题、习题出发,采取科学的组合、加工、扩展或赋予新的背景等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用好教材是复习的关键,复习时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在每一堂复习课中,尽量引入一些课本典型例题、习题,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等方面作一些探索,并做一些变式研究,使之与高考试题接近。(二)、相关点法(代入法)说课:相关点法也称“代入法”,如果轨迹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a,b),而Q又按某个规律运动,则可先用x,y表示a,b,再把a,b代入它满足的条件便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例2:M是抛物线y2=x上一动点,O为原点,以OM为一边作正方形MNPO,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动点P的位置,依赖于抛物线上的点M,故可考虑用相关点法求P的轨迹方程。相关点法在课本的习题中有较多的体现,如:1、(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95例3):2、(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96,习题8.1 T6):3、(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119习题8.5 T6):4、(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上)P133、复习参考八 T15):等,高考题中,如变式:(2002上海高考试题)一般地:定比分点问题,对称问题或能转化为这两类的轨迹问题,都可用相关点法。(三)、定义法:说课:定义法: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用定义直接探求.如例题3中,点P的轨迹符合椭圆的定义,用椭圆定义直接探求又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22题动圆圆心的轨迹符合抛物线的定义,用抛物线定义直接探求定义法的关键是条件的转化——转化成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条件。(四)、参数法:说课:如果动点P(x,y)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不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教案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教案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教案 符合确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确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假如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查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轨迹方程的求解教案】

高三数学必修二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高三数学必修二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 痕迹。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决,你无悔的付出终会 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作者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数学必修二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助你成功!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 的全部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洁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 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 (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写。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情势;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干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 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肯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 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干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干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 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干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常常先 寻觅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样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 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人教版高一数学下册《轨迹方程》知识点讲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下册《轨迹方程》知识点 讲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下册《轨迹方程》知识点讲解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 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 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 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 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 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 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

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 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 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 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练习题: 1.若点P到直线x=-1的距离比它到点(2,0)的距离小1,则点P的轨迹为(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2.一条线段AB的长为2,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 y轴上滑动,则线段AB的中点的轨迹是( )

高中数学 轨迹方程的探求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1 学案

课题:轨迹方程的探求 学习目标: 1、熟悉求轨迹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直接法、定义法; 2、掌握求轨迹的基本步骤; 3、培养学生推理化简应用定义的能力。 学习重点: 两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一、 预学检测: 1、 动点的轨迹方程即为动点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例如:动点P(x,y)在运动过程中满足横纵坐标互为倒数,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2、 几种圆锥曲线的定义: 椭圆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曲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抛物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5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新知探究: 1、 自主探究 例1、如图,已知ABC ∆的两个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6,0),(6,0),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9 4-,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y 解题小结: 讨论:如果把题中4 9 -改成m (0m ≠),其轨迹方程如何?安表示什么曲线? 2、 小组合作探究 例2、圆1F 的半径为a 2,2F 是异于圆心且不在圆上的定点,c F F 221=,A 是圆1F 上的任意一点,线段2AF 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1AF 相交于P,A 在圆上运动时,讨论点P 的轨迹方程。 探究1、动点P的轨迹是否与点2F 的位置有关?若有,点2F 是圆内还是外? 探究2、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何性质? 探究3、动点P(x,y)满足什么关系?讨论轨迹。 探究4、如何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求P 的轨迹方程。 解题小结: 练习: 1、已知ABC ∆的周长为16,BC =6,则支点A 的轨迹为:( ) A .圆(除去两点) B .椭圆(除去两点) C.双曲线 D.抛物线 2、已知定圆1F :1)5(2 2 =+-y x ;49)5(:2 2 2=++y x F ,动圆P 与两定圆都外切,则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高考一本通解析几何第一轮复习第十一课时 轨迹问题教案人教版

第十一课时轨迹问题 【考点诠释】: 能够依据条件,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如:直接法、定义法、几何法、转代法、参数法、交轨法等;能够根据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基本性质并解决相关问题. 求动点的轨迹问题,历来是高考的重点、热点,试题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的方程的思想,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即根据题目条件,直译为关于动点的几何关系,再利用 解析几何有关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夹角公式等)进行整理、化简. 2.定义法: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可先设定方程,再确 定其中的基本量. 3.转代法(也叫相关点法代入法):其特点是,动点M(x,y)的坐标取 决于已知曲线C的方程,即得点M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选取适当的参数,分别用参数表示动点坐标x、y,得出轨 迹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即得其普通方程.选参数时必须考虑到制约动点的各种因素,然后再选取适合的参数,因为参数不同,会导致运算量的不同,常见的参数有角度、直线的斜率、点的纵

横坐标、线段长度等. 【基础再现】: 1. 一动圆与圆x 2+y 2=1外切,而与圆x 2+y 2 -6x+8=0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是( ) A.双曲线的一支 B.椭圆 C.抛物线 D.圆 2. △ABC 的顶点为A(-5,0),B(5,0), △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3上,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 A.11692 2=-y x B.19162 2=-y x C.11692 2=-y x (x>3) D.19 1622=-y x (x>4) 3. 设A 1A 2是椭圆14922=+y x 的长轴两个端点,P 1P 2是垂直于A 1A 2的弦的端点,则直线A 1P 1与A 2P 2交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14922=+y x B. 19422=+y x C.14922=-y x D.14 92 2=-x y 4. 过椭圆122 22=+b y a x 上任一点M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N,则线段MN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 【例题精析】: 例 1.如图,已知线段AB =4,动圆O ’与线段AB 切于点C ,且AC-BC=22,过点A 、B 分别作圆O ’的切线,两切线相交于P ,且P 、O ’均在圆O ’的同侧,建立适当坐标系,当O ’位置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