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机制

合集下载

医疗技术操作题

医疗技术操作题

胸膜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常因为:( E )A。

肋骨骨折B。

张力性气胸C.心脏损伤D.开放性气胸E。

血胸高钾血症的心电图特点是:( A )A。

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B。

T波低平,Q-T间期缩短C。

T 波低平,Q—T间期延长D.T波正常,Q-T间期延长E.T波低平,出现U波判断胸外心脏按压是否有效最简便可靠的方法是:( A )A.触及颈动脉B.触及桡动脉C。

观察尿量变化D.观察瞳孔 E.观察神志电复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除外:( E )A.皮肤灼伤B.心律失常C。

心肌损伤D。

动脉栓塞E。

心室壁穿孔人工呼吸的要求下列哪项错误:( D )A.人工呼吸时患者胸廓扩张B。

人工呼吸时可闻及肺泡呼吸音C.吹气时间占呼吸周期的1/3D.吹气频率快于心脏按压频率E.吹气时在患者上腹适当加压,防止过多气体吹入胃中开放性气胸的现场急救为:( D ) A.立即给氧、输液B。

胸膜腔穿刺抽气C。

清创术D。

立即用清洁物品填塞伤口E。

镇静,注射止痛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因反常呼吸导致呼吸困难时,主要措施是:(E)A。

肋间神经阻滞B.骨折处局部封闭C.胸膜腔闭式引流D。

使用呼吸兴奋剂 E.固定胸壁心搏骤停时最迅速有效的处理是:( E )A。

口对口人工呼吸B.纯氧人工呼吸C。

胸外心脏按压D。

胸内心脏按压E.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是:( E )A。

胸骨上1/3 B。

胸骨下1/3 C。

胸骨下2/3 D.胸骨上2/3E。

胸骨上2/3与下1/3的交界处现场心肺复苏时简单有效的人工呼吸法是:( E )A。

仰式人工呼吸法 B.伏式法 C.举腰压背法 D.轩轾板法E。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时,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例宜为:( E )A.5:1B.5:2C.10:1 D。

15:1 E.30:2院前急救中,早期电除颤要求在下列哪项时限内完成:( E )A.患者发病5分钟内B.目击者发现患者5分钟内C.急救医师到达现场5分钟内D.接到求救后5分钟内E。

临床技能学题库——四大穿刺之腹穿

临床技能学题库——四大穿刺之腹穿

一、填空题:1、腹腔穿刺术的器械准备有、、、等。

2、腹穿左下腹穿刺点为。

3、大量腹水时最好选择进针。

二、判断题:1. 肝硬化患者可以大量抽腹水。

〔〕2. 腹腔穿刺前告之患者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

〔〕3. 大量放腹水一般不会有并发症发生。

〔〕4. 腹腔广发粘连、卵巢巨大囊肿者不宜行腹腔穿刺术。

〔〕三、名词解释:1.腹腔穿刺术的适应症四、选择题A型题1. 腹穿下腹部的穿刺点为:〔〕A.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交点B.右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交点C.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2/3交点D.右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2/3交点E.左下腹脐与腹直肌外缘中、外 1/3交点2. 左下腹穿刺点不易损伤:〔〕A. 腹壁静脉B. 腹壁动脉C.髂内动脉D.髂内静脉E. 下腔静脉3. 腹腔穿刺术的消毒范围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为:〔〕A.10cm B. 12cm C. 14cm D. 15cm E. 17cm 4.初次放腹水的量为:〔〕C型题问题5-6A. 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交点B. 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5.最常用的腹腔穿刺点:〔〕6.诊断性腹穿常用的穿刺点:〔〕X型题7.腹穿的禁忌症为:〔〕A.严重腹内胀气,肠梗阻肠管扩张显著者;B. 大月份妊娠者;C. 卵巢巨大囊肿者;D. 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引起腹腔内广泛粘连者;E. 躁动而不能合作者;8.腹腔穿刺术可以采取的体位是:〔〕A.俯卧位;B.坐位;C.半坐位;D.平卧位;E.侧卧位;9.大量腹水防止腹水沿穿刺针路外渗有哪些方法?A.垂直进针; B.迷路穿刺; C. 蝶形胶布固定弥合针路;D. 术后按摩局部1~2分钟;E. 涂火棉胶封闭;五.问答题:1.经左下腹部穿刺点行腹腔穿刺经过那些腹壁构造?2.诊断性穿刺抽出的腹水,应进一步作哪些方面的检查?3.诊断性腹腔穿刺时,穿得全血样液体,如何区分是腹腔内出血液或穿刺本身所造成的出血?【参考答案与题解】一. 填空题:1. 腹腔穿刺包,手套,治疗盘、腹带2. 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交点3. 迷路二.判断题1.× 2.√ 3. × 4. √三.名词解释:1.腹腔穿刺术的适应症包括:1〕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

妇科手术后出血及手术并发症

妇科手术后出血及手术并发症

整理课件
35
现代研究认为
• 以静脉内皮损伤为最重要的作用 • 机械性损伤,长期缺氧,免疫复合物沉
积,引起静脉内膜下方胶原组织暴露, 促使血小板附着和聚集,激活血凝反应, 静脉血栓形成。
整理课件
36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是术后常见并发症,西方国家报道其发 生率为30~50%,我国为2~6%,在我国妇 产科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治疗后禁性生活2月,禁盆浴及游泳。 (3)宫颈创面痂皮脱落,底部毛细血管破
裂渗血,出现血性分泌物,不需特殊处 理。
整理课件
22
(4)深层痂皮剥离遇到动脉或静脉丛,或 者患者血凝机制发生障碍可引起大出血, 宫颈创面消毒后敷以消毒止血粉,纱条 填塞压迫止血,24小时后取出,如仍有 出血可用明胶海棉或碘仿纱条填塞,同 时全身予以抗炎止血治疗。
全血。 3.抗感染.抗菌素,甲硝唑等。
麻痹性肠梗阻可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未缓解者则手术 治疗。
整理课件
30
• 手术治疗: 1.去除肠梗阻病因。 2.肠切除吻合术。 3.短路手术,梗阻近端与远端肠管行端侧
吻合。
4.肠造瘘术。
整理课件
31
预防
1.手术操作细致,用湿棉垫包裹肠管。 2.术中避免不必要的钳夹,不用干纱布,
整理课件
3
1.术后腹腔内出血:局部血管缝
扎不牢固,或止血不彻底
出血可来自骨盆漏斗韧带断端,子宫动脉 结扎端,主韧带断端,阴道断端缝合处, 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
整理课件
4
(1)血管退缩:断端过短或过宽,缝扎不 紧,缝线滑脱,组织充血水肿,被结扎 线勒断,于术后发生出血。
(2)血管遗漏:缝扎断端时,遗漏边缘血 管。

临床医学技能期末整理

临床医学技能期末整理

适应症:①诊断性穿刺:以确定积液的性质。

②抽液或抽气,以减轻对肺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

③胸腔内注射药物或人工气胸治疗。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慎用。

原则上无绝对禁忌症。

体位:①坐位,面向椅背双手前臂平放于椅背上,前额伏与前臂上。

②半卧位,患者前臂置于枕部。

穿刺点:①坐位②半卧位③诊断性、抽液、给药:经过叩诊选择实音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

④包裹性胸腔积液:结合X线及超声定位进行穿刺。

⑤抽气与上一肋间的下缘进行穿刺,边进针边回抽回抽发现鲜红色血液并且很快凝固说明穿刺到大血管,立即终止穿刺。

诊断性抽液: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一般为,抽液量大时可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抽气超过交通性气胸,应做闭式引流。

发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晕厥等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抽液。

胸腔穿刺量过多、过快会使胸腔内压突然下降,肺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增多,造成急性肺水肿。

并发症:血胸、气胸、穿刺口出血、胸壁窝峰组织炎、脓胸、空气栓塞、膈肌损伤。

※腹腔穿刺术适应症:①抽液判断其性质,协助诊断。

②抽液减压,缓解大量腹腔积液引起胸闷、气促者的症状。

③因诊断或治疗目的行腹腔内注射药物或腹膜透析。

④因各种诊断或治疗性腹腔置管。

禁忌症:①躁动、不能合作或肝性脑病先兆者;②粘连型腹膜炎、肝棘球蚴病、卵巢囊肿;③腹腔内巨大肿瘤或妊娠中后期;④腹腔内病灶被内脏粘连包裹;⑤严重胃肠胀气;⑥腹壁手术瘢痕区或明显肠袢区;体位:平卧、半卧或稍左侧卧位。

穿刺点:①左下腹脐与左髂前上棘1/3交点处;②脐与耻骨联合③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用于诊断性穿刺);④特殊情况用B超定位穿刺(少量腹水时,向拟穿刺侧侧卧5分钟后定位穿刺);⑤诊断性穿刺亦可选择麦克伯尼点或反麦克伯尼点。

迷路进针(大量腹水时):先垂直后倾斜再垂直刺入腹膜层。

发现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搏快、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操作,监测生命体征。

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的危险性

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的危险性

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的危险性外伤性腹腔内出血死亡率较高,患者具体出血量、出血速度均与此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由于该病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因此基本伴有内实质脏器组织破裂的情况,会因为失血诱发血循环量不足问题,以致于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表现。

此病急需进行手术急诊止血,并予以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来加快循环血量的恢复,以此挽救患者生命。

接下来,本文对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危险性、诊断及急救护理要点等进行了详细化介绍,旨在帮助更多人的科学认识此病。

1.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危险性有哪些?外伤性腹腔内出血是指患者受外力因素(如外力挤压或外力撞击等)影响,而导致腹腔内脏器官组织等发生破裂而形成的腹腔出血现象。

发生该病症后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呕吐等不良症状表现,且会伴随有肌紧张、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征等不良表现,同时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失血性现象,如心率加快以及血压降低等。

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病情变化速加快,病情凶险,若大量失血将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以致于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需立即为患者进行有效止血,并同时对出血情况等详细进行查明,有提高抢救成功率。

基于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病症的凶险性,及时进行有效抢救治疗后患者仍伴随有一定的不良风险,如会因为止血不完善而再次出现腹腔出血;容易因为腹腔内消化液等对缝扎线造成腐蚀,以致于产生胰漏及胃肠道漏等问题;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状态过程中会因为血管受不住突增压力,而造成出血;一些患者受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应用肝素及采取血容量补充治疗后,也有潜在的再次出血风险。

1.外伤性腹腔内出血诊断要点有哪些?临床中会借助于患者体征、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诊断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疾病,但是需引起注意的是,面对已经发生失血性休克或出血量较大患者而言,需首先进行手术抢救治疗,遵循边治疗、边诊断原则,防范耽误患者最佳抢救时机,影响生命安全。

有效诊断为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结合外伤性腹腔内出血病症临床诊断经验体会,现作出以下介绍:需对患者腹部遭受外伤的的经过进行详细询问,了解遭受了何种外力损伤、外伤主要作用部位、外伤大小、遭受外伤后症状表现及演变情况等。

为什么腹膜下出血不凝血

为什么腹膜下出血不凝血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xx整理人:spiderman_13各种腹部创伤引起的腹腔出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凝固,其机制被认为是由于腹膜的脱纤维作用所致。

但是,许多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病人术前行腹腔穿刺也可抽出不凝固血液。

这一现象显然不能单纯用腹膜的脱纤维作用解释。

因此,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血液不凝固的机制是复杂的、多因素的结果,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继发纤溶)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学说一:腹腔内脏出血后,积血受肠蠕动的冲击使纤维蛋白析出,再与腹膜受刺激后渗出性浆液混合,故积血不易凝固。

然而,腹部创伤后,病人的肠蠕动往往不是亢进,而是减弱,有时甚至出现肠蠕动消失。

因此,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机制,除了肠蠕动使纤维蛋白析出的作用外,可能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的作用。

学说二:腹腔血中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外周静脉血,而GMP-140(血小板颗粒蛋白-140)和D-二聚体含量却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

①GMP-140是一种完整的膜糖蛋白,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α颗粒以及内皮细胞的Weibel - Palada小体。

血浆GMP-140增多可特异的和敏感的反应血小板激活和破坏的程度。

②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腹腔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GMP-140升高,提示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腹腔血中血小板被激活,参与了损伤脏器局部的止血过程而被大量消耗和破坏。

腹腔血中纤维蛋白原减少,D-二聚体升高,表明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时纤维蛋白也参与了损伤脏器的局部凝血过程,受损伤得浆膜细胞能释放大量的凝血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微纤维蛋白。

但由于腹腔脏器和腹膜损伤后能释放出大量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导致腹腔内出血病人继发性纤溶亢进,使交联纤维蛋白被大量降解,因而腹腔血中D-二聚体明显增多。

这种创伤后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能是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腹腔血中蛋白C(PC)和纤维蛋白原(Fg)明显减少,GMP-140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提示腹腔血中血小板被激活和破坏增多,而且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纤维蛋白被降解消耗,这可能是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首要原因。

腹部出血:腹腔积血的CT表现

腹部出血:腹腔积血的CT表现

腹部出血:腹腔积血的CT表现腹腔出血可发生于各种紧急情况下。

外伤时,CT可以显示腹腔内出血,引导放射科医生仔细寻找受伤的脏器(肝或脾)。

例如哨兵血块征或血管内对比剂的外渗等特殊CT征象,可判断出血的原因和直接处理方法。

另外,出血聚集的形态可帮助鉴别脏器损伤,例如肠系膜聚集的三角形液体常出现于肠管或肠系膜损伤情况下。

没有损伤原因时则很少出现腹腔积血。

医源性腹腔积血可作为手术并发症出现,或其他腹腔介入操作、抗凝治疗引起。

腹腔积血也可见于血液恶液质患者,如血友病和红细胞增多症。

肿瘤合并出血常见于肝细胞癌、肝腺瘤或血运性转移病变等。

其他潜在的非创伤性腹腔积血的妇科情况,如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异位妊娠孕囊破裂和HELLP综合征时溶血时造成的肝出血。

Ehlers-Danlos综合征全身脉管病变时出现的脉管损伤(内脏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或另一种少见的腹腔积血来源:胰腺炎。

概述虽然超声可用于评价创伤病人的腹腔积血,但CT成像速度快且更接近创伤入口,所以CT应用于此类评价日益增加。

CT对很小的腹膜腔血性渗出具有高敏感性(1)。

很多腹腔积血的CT征象和表现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找到出血的原因和直接处理方法,包括哨兵血块征、活动性动脉血外渗和肠系膜积液。

单个实性脏器外伤后所致损伤,特别是肝脾的损伤,是最常见的腹腔积血原因。

然而,放射科医生必须熟悉其他繁多的与外伤无关的腹腔积血原因,特别是肿瘤出血、附件囊肿破裂或异位妊娠,和手术或其他治疗引起的医源性损伤。

本文章概述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引起的腹腔积血患者的CT表现的关键(见表)。

腹腔积血的CT征象腹膜腔腹膜腔包含有肝、脾、肠管、胃和肠系膜。

仰卧位,腹部主要以肝肾隐凹(莫里森袋)分区,盆腔主要以盆腔隐凹(道格拉斯隐凹)分区。

腹腔积血从损伤部位周围开始沿着解剖路径流动。

典型的肝脏出血从肝周间隙和肝肾隐窝朝尾部方向,沿着结肠旁沟流入盆腔隐窝,女性流入直肠子宫间隙,男性流入直肠膀胱间隙(图1:肝挫裂伤出血典型流出模式。

凝血机制的三条途径

凝血机制的三条途径

凝血机制的三条途径
凝血机制有三条途径,分别是内源途径、外源途径和共同途径。

1. 内源途径:也称为接触激活途径,它是在血液与受损血管内皮接触时激活的。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黏附在受损部位,并释放出凝血因子XII,激活凝血因子XI。

凝血因子XI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IX,最终形成凝血酶,促进血液凝固。

2. 外源途径:也称为组织因子途径,它是在组织因子(组织因子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外的物质)的作用下激活的。

当组织受损时,组织因子会释放到血液中,与凝血因子VII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因子X。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II(凝血酶)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凝血反应。

3. 共同途径:在内外源途径激活的基础上,凝血酶通过作用于凝血因子VIII和凝血因子V,使其活化。

凝血因子VIIIa和凝血因子IXa 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

凝血因子X 与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II(凝血酶)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从而引发凝血反应。

这三条途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液凝固,维持机体内血管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机制
摘要:腹部创伤引起的腹腔内出血特点不凝固。

认为是由于腹膜的脱纤维作用所致。

创伤
性腹膜后血肿术前行腹腔穿刺也可抽出不凝固血液。

这一现象显然不能单纯用腹膜的脱纤维作用解释。

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继发性纤溶) 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机制和学说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是腹部外科的常见急症,临床医师常把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作为诊断腹腔内出血的可靠依据。

但是,对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机制尚缺乏进一步研究。

检测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的外周静脉血和腹腔血的血小板计数(PC) 、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 (GMP - 140) 、纤维蛋白原(Fg) 和D - 二聚体(D - D) 含量,以观察腹腔血上述指标的变化,探讨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机制。

临床病例:脾破裂、肝破裂、胰腺挫裂伤、肠系膜血管破裂。

小肠破裂和结肠破裂。

闭合性损伤、为开放性损伤。

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8 天(延迟性脾破裂) 。

腹腔内出血量为800~3000ml 。

检查方法:
1、血小板计数(PC) :剖腹探查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腹腔血各5 ml ,检测血小板计数;
2、纤维蛋白原(Fg):用凝血酶原法检测纤维蛋白原;
3、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 (GMP - 140)、D - 二聚体(D -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检测血浆GMP - 140 和D - D 。

各种腹部创伤引起的腹腔内出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凝固,其机制通常被认为是由于腹膜的脱纤维作用所致。

但是,许多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病人术前行腹腔穿刺也可抽出不凝固血液。

这一现象显然不能单纯用腹膜的脱纤维作用解释。

因此,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血液不凝固的机制,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继发性纤溶) 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学说一:腹腔内脏出血后,积血受肠蠕动的冲击使纤维蛋白析出,再与腹膜受刺激后渗出
性浆液混合,故积血不易凝固。

然而,腹部创伤后,病人的肠蠕动往往不是亢进,而是减弱,有时甚至出现肠蠕动消失。

因此,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机制,除了肠蠕动使纤维蛋白析出的作用外,可能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的作用。

学说二:腹腔血中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外周静脉血,而GMP - 140 和
D- 二聚体含量却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

①GMP - 140是一种完整的膜糖蛋白,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α颗粒以及内皮细胞的Weibel - Palada 小体。

血浆GMP - 140 增多可特异地和敏感地反映血小板激活或破坏的程度。

②D - 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
物,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腹腔血中血小板计数减少、GMP - 140 升高,提示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腹腔血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参与了损伤脏器局部的止凝血过程而被大量消耗和破坏。

腹腔血中纤维蛋白原减少,D - 二聚体升高,表明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时纤维蛋白原也参与了损伤脏器的局部凝血过程,受损伤的浆膜细胞能释放大量的凝血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但由于腹腔脏器和腹膜损伤后能释放出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导致腹腔内出血病人继发性纤溶亢进,使交联纤维蛋白被大量降解,因而腹腔血中D - 二聚体明显增多。

这种创伤后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能是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腹腔血中PC 和Fg 明显减少,GMP - 140 和D - D 明显升高,提示腹腔血中血小板被激活和破坏增多,而且存在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纤维蛋白被降解消耗,这可能是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重要原因。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的机制,除了肠蠕动使纤维蛋白析出外,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在受损伤脏器的局部止凝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2) 腹腔内出血病人血小板被激活和破坏增多;
(3) 腹部创伤后腹膜及腹内脏器分泌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使腹腔血中纤维蛋白被降解耗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