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 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2.2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按2005年12月10日中华医

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意见,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保护率可达91.2%,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属被动抗体。其中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效果显著,并广泛使用。但即使采取这些阻断措施,仍有部分母婴传播阻断失败,即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指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或联合应用HBIG后,婴儿的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抗-HBs<10IU/L)或同时出现HBsAg、抗-HBs阳性或血清HBV-DNA阳性者。

2.3免疫失败原因

2.3.1免疫低无应答医学界普遍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现象是由一些后天因素造成,如接种疫苗的剂量、接种位置及途径、性别、年龄、体重、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剂所选用的免疫方案活乙肝病毒极微量的潜伏感染等因素相关,所以在针对免疫无应答对象所采取的措施有增加乙肝疫苗免疫剂量与次数;变更接种途径,改用皮内注射;更换疫苗,与低剂量白细胞介素联合注射等。

2.3.2免疫逃逸由于预防接种形成的免疫压力,会使HBV原毒株发生变异,产生免疫逃逸现象。多数学者认为HBIg介导的免疫压力有助于产生HBV原毒株的变异,同时认为S基因突变与HBV的免疫逃避、持续感染、越过免疫屏障垂直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或越过免疫屏障感染移植后的肝脏以及抗HBe 阳性的长期病毒携带状态有关。另一方面,HBIg所介导的免疫压力对免疫逃避株有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就是中和了野生型毒株,使少量的变异株成为优势株得到稳定存在。一旦失去这种压力。野生型毒株又会变成优势株。人们主要是在通过接种HBV疫苗或,和注射HBIg的婴儿体内发现了跨越免疫屏障的免疫逃避株的。目前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促使HBV发生变异的免疫压力增大,变异发生的机会增加,但是对变异株只能检出一部分,还有部分HBsAg(-)HBV感染者不能被发现,这将给乙肝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3近年来研究动向

90年代中后期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研究倾向于宫内感染及孕期阻断

措施上,在HBIG的使用上也无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使用HBIG的时间、频次、剂量都各不相同,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关注乙肝病毒的S基因,认为S基因病亦是导致HBV基因序列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它与乙肝的各种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3.1 HBIG的应用研究1977年首次用于治疗HBsAg阳性患者后,HBIG 作为被动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急性暴露、易受感染者、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行肝移植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或作为联合被动、主动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目前临床上应用的HBIG是血源性的多克隆抗体,但来源有限。HBIG在母婴阻断方面的应用国家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以往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宫内感染引起,这部分学者主张在孕晚期使用HBIG阻断;另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产时和产后引起:主张在儿童出生后及时采取使用大剂量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的阻断措施。

庄辉提出在我国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效果只是“理论推断”,并无临床试验,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无益。

3.2 S基因的研究近几年,由于研究技术领域的不断前进,国内外对乙肝病毒的S基因研究较多,大多研究结果认为大剂量使用HBIG有可能导致免疫逃逸现象的产生,HBV突变株抗原变异而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时,成为抗-HBs出现后HBV持续存在的常见原因。

刘崇柏,苏崇鳌提出中国非常规使用HBIG有可能催生大量HB&Ag变异株,对中国现行疫苗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使用HBIG的孕妇和其子女“a”表位决定簇的变异和对HBIG使用的规范化进行研究,以纠正当前的混乱局面。国外许多研究证实了HBsAg变异株的存在。Ludek等认为,由于被动免疫所用的HBIg 一般不是来源于自然感染的供者,而是来源于HBsAg疫苗人工免疫的供者。所以该HBIg不含针对变异性表位的中和抗体,不足以阻止变异性毒株从母亲向婴儿传播。要阻断变异株的传播,则需要在HBIg中添加针对变异株的抗体成分。

3.3乙肝疫苗使用剂量现我国进行预防接种用的乙肝疫苗普遍是5μg/支,部分地区对母婴阻断采取10μg/支或更大剂量的乙肝疫苗。周玉霞等对300例不同年龄易感者使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后认为免疫效果与剂量的大小无关,而与年龄等因素相关。李志群等对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5μg、10μg、20μg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存在明显区别,结果显示免疫效果与疫苗剂量间呈正相关,提示增加剂量或加强免疫可提高阳转率。

目前对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且增大疫苗或HBIG剂量及频次对HBV变异的影响尚不明了。为此有必要在乙肝母婴阻断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4小结

我国是HBV的高流行区,每年有20万以上的婴儿被携带HBV的母亲感染,其中女性又成为新的传染源,感染下一代,所以,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全人群的乙肝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各种阻断措施的研究方法、结果各异,部分研究领域上存在分歧,国家无统一的阻断技术规范,同时,在母乳喂养、分娩方式、医院级别与内感染控制、检测方法、检测试剂等多方面因素与乙肝母婴阻断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此,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技术规范,我们还需对其传播机制及阻断措施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我国乙肝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其中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在孕期未注射hbig 75例为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观察组hbsag(+)孕妇在孕28周开始注射hbig,100 iu/次,每隔4周注射1次,共3次,hbeag(+)每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孕妇在孕期不注射hbig。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中hbsag(+)孕妇分别于孕28、32和36周时注射hbig 100 iu,hbeag(+)孕妇每次注射200 iu;对照组孕妇孕期不注射hbig。a组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a组新生儿中hbsag(+)孕妇所生者在6 h内、1月时注射100 iu hbig,hbeag(+)所生者在6月时再次注射hbig 100 iu;b组新生儿不注射hbig,只在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hbeag(+)孕妇所生新生儿禁止进行母乳喂养[4]。 1.3 检测方法所有孕妇均于孕28周前及分娩前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新生儿在出生时取脐血进行乙肝血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 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对HBV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将648例HBV携带者孕妇随机分2组,研究组332例,对照组316例,研究于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200 u共5次,对照组不同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HBIG100 u,出生后第15天再次注射HBIG100 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30 μg、20 μg、10 μg。出生后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研究组小儿至10个月时HBV 感染率为(9.0%),对照组感染率为8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母婴传播;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的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胎儿宫内感染HBV,不仅易形成以后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1]。我院自2002~2010年5月,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实施孕期干预及新生儿联合免疫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治疗技术水平,造福人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自2002~2010年5月,在我院检查与分娩的孕妇648例,年龄23~36岁,20周前初检HBSAg(+)、HBeAg(+)、HBCAb(+)大三阳,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脏器损害。孕期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随机分2组。648例孕妇(HRV携带)共分娩出新生儿648例,均成长至满10个月,并能跟踪随访。 1.2 方法 1.2.1 分组采用了随机分组法:研究组,共3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S)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接受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对照组共316例,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EAg)阳性,乙肝C抗原(HBeAg)阳性大三阳,不接受阻断治疗。 1.2.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方法研究组:孕妇接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孕妇于怀孕20、24、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用以阻断乙肝经胎盘传播导致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6 h内肌注HBIG100u进行被动免疫,之后于15日后复注HBIG100u,用于阻断哺乳及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母婴传播。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 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2.2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按2005年12月10日中华医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 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联合主动免疫;乙肝母婴阻断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们自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孕妇孕前均无肝功能异常史;孕期未使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分娩后,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两组母亲肝功能状态、新生儿体重、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注:HBsAg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ALT为丙氨酸转氨酶;ULN为正常值上限;HBV为乙型肝炎病毒;TDF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抗-HBs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图1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流程图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至2030年,要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死率减少65%)。其中,消除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对公共卫生的威胁需要将5岁儿童的HBV感染率降至0.1%。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实施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策略为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该管理流程已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广泛采纳,对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现参照近期国内外发表的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指南或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第1版《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进行更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新观念,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规范的临床管理流程。 一、感染HBV孕妇的筛查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5例婴儿出生后12 h内接种10 ?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100 IU免疫球蛋白,分析阻断 效果。结果255例婴幼儿中,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阻断失败率为2.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阻断失败率为6.7%,阴性的阻断失败率为0.6%;喂养方式与分娩方式等与阻断效果无相关性;且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不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中采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对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产生阻断作用,且不受喂养方式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阻断 我国乙肝发生率较高,而乙型肝炎病毒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为30%~40%[1]。在新生儿出生24 h内,对其实施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达到良好的预防乙肝病毒传播效果,保护率高达85%~100%[2]。为深入探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对255例孕产妇所产婴儿资料进行了分析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255例孕产妇所产婴儿,其监护人均知情同意。男138例,女117例;年龄8~35个月,平均年龄(16.8±7.0)个月;所有婴幼儿均实施母婴阻断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即在出生后12 h内接种10 ?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100 IU免疫球蛋白。 1. 2 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本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母亲人口学信息;查阅分娩医学记录收集母亲分娩前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分娩方式等信息;查阅分娩医学记录和免疫接种相关记录收集婴幼儿的出生体重、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接种史、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信息;调查喂养方式。 1. 2. 2 检测方法使用雅培公司ARCHITECT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器及试剂。采集研究对象3 ml静脉血,血清分离后进行免疫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实施定性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8个月龄后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乙肝的母婴阻断之路

乙肝的母婴阻断之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针对乙肝孕妈妈关注的问题,进行如下一一解答。 一、怀孕期间乙肝会不会传染或遗传给胎儿呢? 乙肝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所以不会遗传给胎儿。但孕妇有乙肝,且乙肝病毒定量非常高,则胎儿有宫内感染乙肝的可能。 二、怀孕期间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否可以避免胎儿感染乙肝呢? 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使病毒失去活性。但是乙肝孕妇,即使是乙肝小三阳,体内存也在大量乙肝病毒,注射一两针免疫球蛋白,其剂量远远不够消灭大部分病毒,而且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在妈妈体内很快耗尽,不能进入胎儿体内。因此,怀孕期间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减少母婴传播。所以不推荐乙肝孕妇怀孕期间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三、那怀孕期间孕妇该怎么做才能降低胎儿感染乙肝? 乙肝病毒通常不能通过胎盘传播,怀孕期间胎儿在宫内感染乙肝非常罕见,但也不是说万无一失哦,孕期需动态监测肝功及乙肝病毒定量,如果乙肝病毒定量>2.0×105IU/ml或HBeAg阳性(俗称“乙肝大三阳”),则需在孕28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首选替诺福韦酯),这样可以降低胎儿宫内感染乙肝风险。 四、孕妇如果吃了抗病毒药,会不会引起胎儿畸形或其他影响? 抗病毒药常用药包括替诺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它们都属于B类药物(孕妇可服用级别),均可通过胎盘,首选不易耐药的替诺福韦酯,目前医学研究证明该药不会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因此,如果孕妇有应用抗病毒药的指征,则一定要遵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目的对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妊娠晚期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127例。对这些孕妇进行分组,将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为实验组,将未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设为对照组。化验患者血液,根据其血液中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将孕妇可能把病毒传染到胎儿的概率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三个等级,这些孕妇分娩后要第一时间对新生儿做脐带血检验,判断新生儿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观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风险评测中高风险组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其新生儿病毒感染率降低,其差异性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组和极低风险组则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妊娠后期对高风险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经母婴途径传播。 标签: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较广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我国虽然现阶段人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我国的乙肝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病大国,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也非常庞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但母婴传播途径带来的伤害最大,若在妊娠期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新生儿很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新生儿,现阶段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通过有关报道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十分有效。我院现就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时说明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 (2021年)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 (2021年)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临床管理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到2030年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 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死亡率减少65%)[1]。其中,消除乙型肝炎(乙肝)对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将5岁儿童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率降至0.1%。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实施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策略,为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2-3](以下简称“流程”)。该流程已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预防HBV母婴传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参照近期国内外发表的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指南或共识[4-8]和最新研究成果[9-15]对第一版《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进行更新,以期为临床医生更新观念,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规范的临床管理。 1 感染HBV孕妇的筛查

我国是乙肝的中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为6.1%[16],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约为6.3%[17]。在孕妇中普遍筛查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是实施HBV 母婴阻断的第一个环节。我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要求所有孕早期孕妇,均应筛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18]。筛查HBV血清标志物应包括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若HBsAg阴性,通常表明无HBV感染,给予提供常规孕期保健服务,并了解其丈夫有无HBV感染;若孕妇HBsAg阳性,表明存在HBV感染,需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按管理流程评估乙肝感染相关情况。由于乙肝存在家庭聚集性,建议其家庭成员筛查乙肝。 2 HBV感染的病情评估及治疗 HBsAg阳性的孕妇需检测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HBV DNA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和上腹部超声,以判断其是否出现肝炎活动及纤维化分期,需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肝硬化。 (1)若HBV DNA阳性,出现丙氨酸转移酶(ALT)显著异常,≥5×正常值上限(ULN),排除导致ALT升高的其他相关因素(如药物和脂肪肝等),或诊断为肝硬化者,经感染病或肝病专科医生评估及患者知情同意后,建议给予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 (2)若HBV DNA阳性,1×ULN≤ALT<5×ULN,且总胆红素(TBil)<2×ULN时可继续观察,如果观察期间ALT≥5×ULN,或TBil≥2×ULN,则按2(1)处理;如果ALT<1×ULN,则按2(3)处理;如果随访至妊娠24周ALT仍为1×ULN≤ALT<5×ULN,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给予TDF 进行抗病毒治疗。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 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 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 的总体阳性率为5%~6%。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即联合免疫预防接种。而HBsAg 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 1.诊断标准 孕妇HBsAg阳性,诊断为HBV感染。 2. 相关名词含义 (1)慢性HBV感染,即HBsAg阳性持续>6个月,肝功能正常,既往称慢性HBV携带。 (2)慢性乙肝,即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慢性HBV 感染与慢性乙肝为动态性疾病,慢性HBV感染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即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 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疾病。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胎盘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而母婴传播是其主要的感染途径之一。为了防止母婴传播的发生,目前推荐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的联合接种来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属于黄色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纳米级别的病毒颗粒。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400万人因乙肝病毒感染而死亡。 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液传播:感染者的血液与健康人的血液直接接触,如注射器共用、 手术操作等。 2.性接触:患者通过性接触方式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3.母婴传播:感染的孕妇会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经过分娩时 的血液接触而传播给新生儿。 4.口腔传播:一些习惯性咬指甲或嘴唇的人,接触到周围受到污染的物 品(如口香糖、餐具等)或人体分泌物(如唾液等)可能被病毒感染。 乙肝的症状 乙肝病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感染后2-6个月才会出现症状。乙肝的早期症状包括:疲劳、肝区不适、食欲缺乏、轻度发热、黄疸等。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乙肝病毒的后期症状主要包括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肝癌等。 防止母婴传播的方法 为了防止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需要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针对乙肝病毒的疫苗可以刺激人体生成防御乙肝病毒 的抗体,接种后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感染。乙肝疫苗一般包括初免和加强免疫两种,婴幼儿的初免时间一般为出生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加强免疫时间为出生后6-12个月。 2.乙肝病毒筛查:孕妇在怀孕前、妊娠期和分娩前都应该进行乙肝病毒 筛查,有感染的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传染给新生儿。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新生儿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对新生儿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研究进展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为乙型肝炎,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发的一种疾病。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均出现传播,其病死率较高,因此,对乙型肝炎进行有效的预防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有关临床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已经普及。但关于接种的剂量,在不同 国家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新生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安全性;免疫原性;血清抗体 【 abstract 】:the hepatitis b virus,also known as hepatitis b,a disease tha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 are spread worldwide,the case fatality rate is higher,therefore,effective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Relevant clinical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s by far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hepatitis b.At present,around the world,has spread of neonatal hepatitis b vaccine immunization.But about vaccination dose,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still controversial.This paper will on neonatal immunization doses of hepatitis b vaccine immunization safety and immune effect were summarized. 【 key words 】:the hepatitis b vaccine;Security;Immunogenicity;Serum antibody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肝脏发生 的炎性病变为主,同时合并多器官损伤[1-4]。临床实践证明,乙肝疫苗的接种是目前控制乙 肝病毒感染的最佳措施[5-8]。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积极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于1992年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纳入卫生部的计划之中,同时在2002年实行新生儿乙肝 疫苗免费接种政策[9]。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儿童乙肝病毒携带者比例出 现逐年下降[10],这说明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预防儿童的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较好效果。目前,乙肝疫苗的接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普及,但有关接种的乙肝疫苗剂量并不统一。欧美国家的 接种剂量为一疗程3针每针20μg,国内学者认为接种一疗程3针每针5μg即可[11]。另有临 床研究表明,接种每针次10μg的乙肝病毒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每针次5μg剂量组[12]。然而, 以上研究的对象多为成年人,国内外关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剂量的研究报道尚很少见。本 文将对新生儿接种剂量各为每针5μg、10μg以及20μg的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 综述,为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剂量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乙肝疫苗接种概况 乙肝疫苗接种是新生儿免疫计划内的重要环节,针对的是出生后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程 序的新生儿。目前,国内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采用0,1,6方案即:新生儿出生 后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满月注射第二针,第六个月注射第三针。剂量有每针5μg和每针 10μg两种。国外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剂量为一疗程3针每针20μg。通过肌肉注射3针乙肝 疫苗后,以求达到抗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的7天内,对接种疫苗的新生 儿的局部以及全身的情况进行观察,若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报告当地的疾控中心,由疾控 中心的负责人员进行上门核实和调查,并按照不良反应的规范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如:统一 收集接种疫苗的新生儿的血液标本,进行人基因组DNA的提取,在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后完 成数据的录入,并记录在新生儿免疫档案中。 二、免疫安全性 新生儿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极少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性不良反应;,出 现的不良反应多为局部轻微反应,如疫苗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等,但这种不良反应通常 会在2~3天内就得到痊愈。既往研究表明,无论是血源性的乙肝疫苗还是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极低;但针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而言其可能会累及全身的各 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变态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从某妇 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以及其分娩 的婴儿中,抽取104对,随机将其分为联合免疫组和参照组,均52对。联合免 疫组采用联合免疫法对孕妇、新生儿均实施免疫阻断预防,参照组仅对新生儿出 生进行免疫预防,观察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免疫阻断情况。结果:联合免 疫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免疫阻断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结论:在孕期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联合新生乙肝免疫球 蛋白、乙肝疫苗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过 体液、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由于产妇在围生期 内将病毒通过传播给婴儿所致,给新生儿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为了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本研究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预防母婴传播 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以及其分娩的婴儿中,抽取104对,随机将其分为联合免疫组和参照组,均52对。联合免 疫组中,男婴31名,女婴21名,月龄8.2~11.8个月,平均月龄(10.0±1.8)个月。婴儿免疫组中男婴32名,女婴20名,月龄8.5~11.7个月,平均月龄 (10.1±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对比。 1.2方法 联合免疫组孕妇均在妊娠28周、32周以及36周肌注HBIG 200IU进行免疫阻断。在出生24h时对婴儿进行免疫阻断预防,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200IU HBIG 和5μg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在注射1个月对其追加注射同等剂量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第2针)、6个月注射同等剂量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第3针)。参照组婴 儿分别在出生24h时、1个月和6个月进行HBIG注射(200IU/次)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5μg/次)。 1.3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价 两组均随访至3岁,采用ELISA定性检测试剂对两组婴儿血清标本进行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新生儿出生时外周 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HBsAg/HBeAg呈阳性,且持续至1月龄者)和免疫阻断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与分析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免疫阻断情况,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免疫阻断情况对比 经过不同方案免疫预防后,联合免疫组和参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阳性发生率 分别为:5.77%(3/52例)、21.15%(11/52例),x2=10.153,P=0.001;两组新 生儿1年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感染免疫阻断率分别为:98.08%(51/52例)、80.77%

乙肝孕妇该不该注射免疫球蛋白——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

乙肝孕妇该不该注射免疫球蛋白——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 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 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一直以来被作为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举措之一。它的施行已有10多年历史,并在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应用。2005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在乙肝免疫预防高峰论坛上呼吁:有关部门应对“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做法予以干预。 “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咨询,到底该不该用给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办法来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庄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专家,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理事、国际疫苗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国家药典委员会、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及《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十余种期刊的名誉总编、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等。 “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采访一开始,庄辉教授就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温文而肯定的语气,让人肃然起敬。 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从怀孕第7个月(即第28周)起,给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每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连续注射3针,直至婴儿出生,企图通过这种方法降低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水平,以达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目的。对此,庄教授的评价是:这只是部分医生的主观臆测,并无事实依据。 为了证明上述举措的不当,庄辉教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此法不能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水平 庄辉教授曾与秦皇岛市第三医院肝病研究中心协作,比较10名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23名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于注射3针乙肝免

课题研究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

教育理论论文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怀孕后20-28周的乙肝孕妇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从20xx年1月到20xx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11例乙肝孕妇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的105例孕妇在怀孕后20周,24周,28周时分别到我产科母婴传播阻断室由专职的产科医生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ug 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同时由专职护士将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B组的106例孕妇在怀孕后28周,32周,36周到普通妇产科门诊由医生分别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注射,然后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交待。结果:与B组相比较,A组的新生儿出生时脐带静脉血检查结果显示HBsAg 阳性率、HBSAB阳性率与HBV-DNA指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 < 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孕20-28周乙肝孕妇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阻断效果较好,临床上值得在怀孕中期进行推广。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我国每年约有30%-50%的慢性乙肝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我国婴幼儿乙肝流行的关键手段[1-2]。为了让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以一个健康,愉快的心理来安全地度过怀孕期,降低一个病毒携带孕妇急性发作的机会,进而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我院设立了母婴传播阻断室,凡是12周前到我院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及HBV--DNA 确诊为乙肝的孕妇均须接受健康教育干预,让其理解并接受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xx年1月到20xx年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与分娩的211例孕妇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的105例孕妇在怀孕后20周,24周,28周时分别到我产科母婴传播阻断室由专职的产科医生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ug 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同时由专职护士将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B组的106例孕妇在怀孕后28周,32周,36周到普通妇产科门诊由医生分别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注射,然后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交待。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阻断乙肝母 婴传播的研究 【关键词】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乙肝母婴传播 我国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高发区,人群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4 %以上,乙肝携带者达1.2亿余人,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宫内传染、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是母婴传播的3种途径,是新生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于2004年3月起采用产前孕妇被动免疫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产后婴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乙肝传播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们自2004年3月开始对产前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及妇保检查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或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孕妇50例,同时进行HBV-DNA的检测,随机分为两组,阻断组30例(其中大三阳7例),对照组20例(其中大三阳5例);两组产妇平均年龄、分娩方式、免疫学指标、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接种方式阻断组孕妇分别于孕28周、32周、36周、40周臀大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即上生甘迪)200 IU/mL,孕期共注射4次,对照组孕妇孕期定期作产前检查,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的婴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肌注HBIG 100 IU/mL(生产厂家同上)1次,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疫苗)5 μg,半个月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然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肌注乙肝疫苗5 μg。 1.3 随访和血清学检测孕妇在孕28周前孕期检查发现HBsAg阳性者,进一步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M)和HBV-DNA的检测,HBV-DNA≤4 000 copies/mL 为正常范围;两组婴儿出生时断脐时采脐静脉血,7个月及12个月采股或颈静脉血,血样均送本院化验室检测,婴儿血清HBsAg阳性判为宫内感染。 1.4 检测方法 HBV-DNA检测采用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乙型肝炎病毒M采用联合免疫吸附(ELISA)实验法,ELISA诊断盒由北京华大生产。 2 结果 阻断组与对照组婴儿HBsAg、抗-HBS阳性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阻断组婴儿血清HBsAg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断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行乘列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为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者约1.2亿人,大部分人群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发展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成为新的传染源。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流行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预防新生儿HBV感染明显减少严重肝病的发生率,从而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几十年来,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报道甚多,相关学者观点不尽相同。笔者查阅诸多文献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如乙肝疫苗阻断;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抗病毒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阻断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010-03 Research progress on block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Ma Lina Baoding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high epidemic area of Hepatitis B, about 120 million people are infec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most people are infected through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it has developed into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ew sources of infection.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pidemic of Hepatitis B. Preventing neonatal HBV infec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liver disease, thus greatly reducing the burden on society and families. For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n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and mos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e author consulted many literatures to block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such as Hepatitis B vaccine alone,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was blocked alone, The combined u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was blocked, The progress of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is reviewed. 【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 vaccine;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Block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婴幼儿时期感染及其它肝病史等均是引起乙肝发生的主要原因[1,2]。其中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且大部分发展成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严重者甚至出现肝癌[3]。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措施,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是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按照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意见,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12h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细胞(CHO)],可显著提高最低母婴传播的效果,保护率可达95%以上,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