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生产方式

福特生产方式

福特生产方式,又称流水线生产方式或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方法,由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期开发。该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在流水线上组装零件和构件,使每个工人只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以提高效率和生产率。福特生产方式的优点包括高产量、低成本、高质量和标准化,但其缺点包括效率比较低、工人普遍贫困和对产品创新的限制性。福特生产方式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技术和社会变化的进步,现代工业已经逐渐从福特生产方式转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 很多时候,很多人将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进行对比,寻找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本人以多年优秀日资公司的精益生产经验,以及实施六西格玛黑带的实践,再次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比较 1、精益生产历史 20世纪初,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来,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一直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这种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产生,一举把汽车从少数富翁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美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迅速成长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和促进了包括钢铁、玻璃、橡胶、机电以至交通服务业等在内的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益生产,作为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进行生产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了。 1950年,日本的丰田英二考察了美国底特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是世界上最大而且效率最高的制造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丰田英二对这个庞大企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了审慎的考察。他在写给丰田总部的报告中说:“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些改进的可能”。 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怎样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照搬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丰田选择了后者。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是大不相同的,日本的家族观念、服从纪律和团队精神是美国人所没有的,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外籍工人,也没有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个人主义的泛滥。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也与美国相距甚远。日本当时没有可能全面引进美国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而且日本当时所期望的生产量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规模经济”法则在这里面临着考验。 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产量达到了130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制造、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等工业中。丰田生产方式是日本工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日本在重复性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思想。丰田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界的浓厚兴趣,西方企业家认为,日本在生产中所采用的方式是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基础。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很重视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管理。首先推广应用的是美国的通用汽车,接着其他的汽车公司和其他产业的公司也开始实施精益生产。 随着各国对精益生产的理解和应用,加之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迫使企业生产需要做出快速响应,这样,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敏捷制造(AM)思想,敏捷制造系统是以精益生产的设备,全面生产维护(TPM)以及设备各组合部之模块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柔性生产系统。敏捷制造能对顾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以满足顾客需求。目前,国际上一些专家把敏捷制造的优势大致归纳如下: ①由于快捷生产系统各组合部分都尽量模块与标准化,因而可以易于安装和重组,以减少设备的制造时间,同时也缩短了设备交货期; ②降低了与所加工产品的关联程度(可周期性设计); ③提高了生产单元的标准化程度; ④简化工具、夹具的支撑点;

精益生产与持续改善

精益生产与持续改善 课程背景: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所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ATA PRODUCTION SYSTEM)是继泰勒生产方式(科学管理法)和福特生产方式(大量装配线方式)之后诞生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寻找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达到彻底降低成本的目的。 它提出的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和自动化(Jidoka)改变了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的飞速发展,并已成为一部国际通用的企业教科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今天精益生产又进一步升华为精益思想、精益理念。全球各行业运用精益思想的实践正在进行,如汽车业、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食品、邮政服务等,不一而足。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追求以消灭浪费,提高效率的低成本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精益制造者,而不再坐等昂贵的资本投入来扩大规模。精益是可以使您的业务得到大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式。 培训目标: ●了解精益生产的发展过程及技术体系; ●理解精益生产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掌握精益生产的一系列方法、工具; ●为精益生产在企业的具体实施打下基础; ●改变固有意识,持续改善,追求完美。 ● 课程对象: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经理,生产工程师,现场管理人员等。 培训方式: ?启发式讲授 ?互动式教学 ?小组游戏 ?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精益生产的理念及技术体系 ●精益生产的理念思想 ●精益生产的发展过程及追求目标 ●精益生产的技术体系 ●认识及消除浪费 特色:通过精益生产漫画、分组讨论,使学员领会精益生产的精髓 第二部分:认识与消除浪费 ●认识浪费 ●浪费的种类

第二节 典型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节典型生产组织形式 一、流水生产线 (一)流水生产线的概念及其特征 现代流水生产起源于1914年—1920年的福特制。20世纪初,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采用了流水线生产方法,在他的工厂内,专业化分工非常细,仅一个生产单元的工序竟然多达7882种,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工效率,福特反复试验,确定了一条装配线上所需要的工人,以及每道工序之间的距离.这样里来,每个汽车底盘的装配时间从12小时28分缩短到1小时33分。 总结福特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在科学组织生产的前提下谋求高效率和低成本。因而实施产品、零件的标准化、设备和工具的专用化以及工作场所的专业化。唯一最佳的“单一产品原则” 2 .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法,建立了传送带式的流水生产线。 大量生产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为流水生产,其基础是由设备、工作地和传送装置构成的设施系统,即流水生产线。最典型的流水生产线是汽车转配生产线。流水生产线是为特定的产品和预定的生产大纲所设计的;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决策问题在流水生产线的设计阶段中就已经做出规定。 流水生产是指生产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地生产速度完成工业作业地生产过程。 流水线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工作站专业化程度高。 每一条流水线只固定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或零部件,各个工作站只需完成一种或几种作业。 (2)工艺过程是封闭的。 某一工艺阶段全部或大部分工序都是劳动对象在流水线上完成。 (3) 比例性 流水线上各道工序的生产能力是平衡的、成比例的,即各道工序的工作站(设备)数同各道工序单件制品的加工时间大致相等。 (4) 节奏性 节奏性强,加工对象在各道工序之间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投入或产出,两批相

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

生产组织方式的演变 人类对生产的组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近代,产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管理理念的发展为生产系统组织形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了大量流水生产方式,使得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量流水线的专业化生产系统和成批生产系统以及单件小批生产系统,是人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顾客对于产品要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和集成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产生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柔性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同时,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和丰田英二在研究了以往汽车制造的经验和日本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创立了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实施成为现实,而后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使其发展为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进入80年代,生产领域的效益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追求系统的综合管理效益并配有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IMS正是应科技与生产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下面对上述生产方式作一一介绍。 1.福特的大量流水生产方式 在福特公司创立大量流水生产方式之前,汽车行业的生产都是以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进行的。单件小批量生产对工人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供应商提供的零件不规范不统一,这样使得每一辆车都不能做到标准化和统一化,并且高成本使得当时的汽车成为贵族显示尊贵的工具,而不能为普通百姓带来便利。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他认为影响汽车业生产效率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产品结构的复杂性、零件之间的通用性和工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性。并由此提出了汽车制造行业的所谓“3S”,即标准化、简单化、专门化。在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为零部件的标准化。同时引入传送带式流水生产线,使得工人的作业得到细分,降低了对于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使其工作也得到标准化。到1920年,T型福特车的成本降到了1908年刚开始生产时的三分之一,使得福特公司成为当时汽车领域的主宰。事务总是有其两面性,大量流水生产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它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品种过于单一,员工的技术含量要求过低且重复性过高,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在1921年创造了年产210万辆的辉煌后,福特汽车公司逐渐在与通用汽车等其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到1930年甚至跌倒了破产的边缘。 2.丰田生产方式 战后的日本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充分考虑到当时国内国外的情况,与美国相比,日本没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且当时的日本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大规模的厂房设备建设和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这就使丰田的领导者下决心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自己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和丰田英二在研究了美国大规模生产之后,发明出了一种与福特的大规模生产大相径庭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小批量的灵活性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彻底地杜绝一切浪费,丰田生产方式由此产生。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到来,日本的汽车以其对市场的灵活应变生产出了成本低、质量高、耗油少的经济型汽车,一举打进了美国市场,从此丰田生产方式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丰田人在不断地摸索和探求中,发明了一系列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如JIT、看板管理、生产的标准化、均衡化、快速换模、全面生产维护、标准作业等,极大地丰富了生产管理的内容。 3.MRP和ERP

福特公司供应链模式

福特公司供应链模式 福特公司供应链模式文档 1.概述 福特公司供应链模式是指福特公司在生产和分销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策略和框架。它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旨在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和优化。 2.采购流程 2.1 供应商选择:福特公司会进行供应商的筛选和审核,以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2.2 合同签订: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包括价格、交货日期、品质标准等。 2.3 订单管理:福特公司通过订单管理系统进行订单的监控和跟踪,确保供应商按时交货。 3.生产制造流程 3.1 生产计划:福特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预测制定生产计划,确定所需的车辆和零部件数量。 3.2 生产车间:福特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按照生产计划进行车辆组装和零部件制造。

3.3 质量控制:福特公司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通过各 种检验和测试手段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4.物流配送流程 4.1 仓储管理:福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仓库,进行零部件 和成品的仓储管理,确保物料的供应和车辆的配送。 4.2 运输管理:福特公司与物流公司合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 式和路线,以快速和安全地将产品输送到客户手中。 4.3 物流信息管理:福特公司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数据进 行收集和分析,以优化物流过程和提高物流效率。 5.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列表。 6.法律名词及注释 6.1 合同:指双方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通过一致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具有相互约束力的协议。 6.2 品质标准:指针对特定产品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用 于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预期标准。 6.3 仓储管理:指对仓库和仓库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货物 的入库、存储、出库等过程。

泰罗制、福特制与后福特制

泰罗制: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2、制定工作定额。3、选择最好的工人。4、实施标准化管理。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6、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 泰罗制、福特制等等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最终却是把人变为机器。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重复化 (一)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

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余下全文>> 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福特汽车流水线

【管理故事 1】亨利·福特和他的汽车流水线亨利·福特 是美国密歇根州一户农场主的儿子。父亲比尔福特是个爱尔兰移民,初到 美国时除了随身所带的几件手工工具,身上一文不名。母亲在亨利很小的时候 因犯难产逝世,留给亨利一个苦涩的童年。亨利福特一世都朝思暮想农场生活 的朴实和简短,即便在成为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豪以后还是这样。他常说,除 了用来付帐以外,他实在不知道钱有什么用途。农场生活的那种与天奋斗与地 奋斗的固然原始却充满了力量的粗野的自然美也在亨利福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 印迹。或许是因为这类穷人背景,这类农民本性,亨利福特在制造汽车时铁了 心要制造大众汽车。他所设计的 T型车特别简单,特别朴实,没有任何一件从 机械性能上说不用要的零件,没有任何一点为舒坦而设计的附带装置,但却非 常结实,特别简单维修,一般一般人都能够自己着手维修,有记者议论说,福 特的 T型车是彻头彻底的农民车,全身象农民相同,只有骨头和肌肉,没有一 点脂肪赘肉。福特自己认为,开豪华车是一种腐败,是敬畏上帝的和善人们所 不该追求的一种豪侈。他自认是农民之子,对上流社会有一种近乎天生的厌 恶,他曾说,只需拥有一辆福特车,世上就没有一个你去不了的地方,只有上 流社会除外。 亨利福特从小就对机械和制造表现出了浓重的兴趣和气奇心。他对机械和 工拥有一种天生的喜好,什么机械都要打开来摆弄,成年后有人问他,童年时 最喜爱什么玩具,他回答说,我的玩具所有是工具,到现在这样。作为诞辰礼品,他在 13 岁时获取了一只腕表,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完整打开,而后再自行所有从头安装;今后他就迷上了钟表,谁的表坏了他都愿意修,成为一个很 优秀的钟表维修工。父亲比尔曾劝告他以此为业,亨利却拒绝为此收费,因为 这是他最痴心的喜好,收费将是一种轻渎。他十几岁时曾给他父亲设计过一种 简单的开门装置,使他父亲不用跳下马车就能够翻开农场的大门,也是在 13 岁那年,他第一次看见了一台蒸气机引擎,他急不行待地跳下他的马车去与操作 引擎的工程师交谈。工程师所介绍的全部是这样地令亨利神往,以致二十年之后,他还可以一字不差地复述那位工程师告诉他的每个细节,包含那台蒸汽机每分钟 200 转的技术参数。

福特与T型车的成与败

福特与T型车 一、成功 20世纪初,汽车是由技术工人用手工制造而成的,因此,成本高,产量低,售价昂贵。当时,拥有汽车是少数人的特权,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年轻的福特意识到这是个商业机会。福特认为,高价位妨碍了汽车市场的开拓,于是决定设法把汽车变成大众购买的普通商品。福特用大规模生产实现了这一点,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输送带系统的使用大大节省了工人时间,降低了成本与价格。 为了满足市场对汽车的大量需求,福特采用了当时颇具创新性的做法:只生产一种车型,即T型车;只有一种颜色,即黑色。于是,黑色的T型车几乎成了汽车的代名词。这样做的好处是福特能以最低成本生产,用最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汽车。 T型车几乎改变了日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使美国变成了汽车王国。1908年冬天,T型车出厂后,美国人能以825美元的价格买到一部轻巧、有力、两级变速、容易驾驶的T 型车。这种简单、坚固、实用的小汽车推出后,它的创造者福特欣喜若狂。中产阶级的扩大增加了对汽车的需求,而福特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到1914年的时候,福特汽车占有了美国一半的市场份额。

二、失败 T型车的成功使福特欣喜若狂,但是好景不久,市场便悄悄地开始酝酿变革,消费者的偏好逐渐发生变化:消费者不再喜欢千篇一律的T型车。但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福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及时随消费者消费口味的变化而采取对策。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福特在独霸廉价小汽车市场多年后,败给了通用汽车。通用汽车生产低价位的雪佛莱与福特竞争,除了具备福特所没有的舒适感外,雪佛莱产品质量更好,更加迎合消费者追求时髦和口味的多样化的需求。但福特太爱他的T型车了,他泥古不化,还是不改变车型,后来售价下降到仅190美元。到1926年,T型车销售量大幅下降,福特不得不承认T型车时代的结束,于1927年正式关闭了T型车生产线。

本福特定律的应用案例

本福特定律的应用案例 本福特定律的应用案例 1. 引言 本福特定律源自于美国制造业巨头亨利·福特的观察和实践,它是关于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的经验法则。福特定律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通过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流程,才能实现最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本福特定律的应用案例可以在各个行业中找到,旨在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2. 应用案例一: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是福特定律的经典应用领域之一。福特公司在20世纪初就开始采用装配线生产方式,通过将汽车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的步骤,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福特公司通过将汽车组装过程分为多个工位,每个工位专门负责一个环节,工人只需专注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流水线生产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加速了汽车的生产速度,使得福特汽车在20世纪初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汽车品牌之一。 3. 应用案例二:电子产品制造业 电子产品制造业也是福特定律的典型应用领域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

日益普及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了电子企业 的关键挑战。借鉴福特定律的理念,电子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将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多个标准化的工序,通过自动化设备来 完成生产任务,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人力 成本。 4. 应用案例三:餐饮行业 福特定律的应用不仅限于制造业,餐饮行业也可以从中受益。餐饮企 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菜品制作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提高餐厅的营运效 率和服务质量。将菜品的制作过程细化为多个标准化的步骤,根据每 个步骤的要求安排专业化的工作人员,确保每道菜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减少菜品原材料和食材的浪费,提 高资源利用率,对餐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应用案例四:物流行业 物流行业也是福特定律的受益者之一。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的运 输方式和仓储管理来提高运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物流企业可以建立 起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流程控制,提高货物的储存、分拣和装载效率。采用标准化的运输方式和路线规划,可以使运 输过程更加高效,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输时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总结

亨利福特是谁

亨利福特是谁 亨利·福特作为福特汽车的第一任掌门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亨利·福特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书中唯一上榜的企业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亨利福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亨利福特的简介 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7日),美国汽车大王,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将装配线概念实际应用而获得巨大成功者,并且以这种方式让汽车在美国真正普及化。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亨利·福特出生於美国密西根州迪尔伯恩的格林菲尔镇(Greenfield Township, Dearborn, MI.),该镇是今日迪尔伯恩市(Dearborn, MI.)的一部分,他在1947年时逝世于故乡德宝的住宅中,享寿83岁。 1999年,《财富》杂志将他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工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亨利福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亨利·福特年纪轻轻便创建了公司,更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毫无疑问的是,亨利·福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发明家,有着超强的动手能力。他从小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的他曾在上学的时候和一个小朋友一起将一块手表给大卸八块了,因而使得老师大尉愤怒,要他们修好才能放学回家。但是亨利·福特仅仅用了十分钟的时间便已经将这块手表还原如初,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C之后,赛车、T型车相继被他制造出来。同时,亨利·福特是一位古怪而吝啬的商人。福特汽车公司中的工人,曾经每一天的收入只有2.5美元,在1914年以后,亨利·福特依然规定公司中的每位工人的每日工资不得多于5美元。而他本人也非常地节俭。 亨利·福特也是一位保守的人。在他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的时候,

《福特公司企业管理及经营策略分析(3000字)》

1 福特公司企业管理及经营策略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福特公司简介 (1) 二、福特公司商业模式 (2) (一)经营逻辑 (2) (二)竞争战略 (3) 1.1 国际战略 (3) 1.2 多国战略 (3) 1.3 全球战略 (4) 三、企业管理 (4) (一)人才管理 (4) 1.1 以人为本,以人为重 (4) 1.2 认真倾听职工意见 (5) 1.3充分信任职工 (5) (二)资源管理 (6) 1.1 福特公司的知识系统 (6) 1.2 转变成为知识型企业 (6) 三、发展经营战略 (7) (一)发展环境 (7) (二)发展战略 (7) 1.1 创新推行电子商务之路 (8) 1.2 利用互联网推动发展 (8) 结论 (8)

引言 福特汽车公司自1903年创立并开始生产汽车,一向以优越工程技术、汽车设计及产品质素傲视同济。该公司一向信守以客为尊的营运原则,正因为这样,2000年,福特汽车在世界各地的35万名员工、在30多个国家的福特汽车制造装配企业中,共同创造了1,700亿美元的营业总收入,向6大洲、200多个国家共梢售各种轿车、卡车和商用车740万辆。2008年经济危机暴发,许多汽车企业都受到波及,福特公司是唯一没有经政府资助就走出了困境的企业。 一、福特公司简介 福特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1903年创办于美国底特律市。提起福特汽车公司,人们自然就想起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以及T型车。1908年,亨利·福特率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并由此引发了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开创了美国汽车文明时代,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生活。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拥有福特(Ford)和林肯(Lincoln)汽车品牌,总部位于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除了制造汽车,公司还设有金融服务部门即福特信贷,主要经营购车金融、车辆租赁和汽车保险方面的业务。 二、福特公司商业模式 (一)经营逻辑 从福特公司经营战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福特公司是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了不同的战略,而这些经营战略只是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一般形式,因

福特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的比较分析

福特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谢迪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0期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则是福特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及发展。本文试从两种生产方式的产生背景环境,特征,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区别,从而在深刻理解两种生产方式的同时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级的手工生产开始,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价值链的重构,生产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也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次第出现了福特制丰田制、丰田制等生产方式,对产业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 一、福特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背景分析 从两种生产方式的产生背景来看,福特生产方式的产生早于丰田生产方式,各自的产生都对应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福特制的大批量少品种生产取决于美国本身的广阔地理位置,丰富资源优势以及大需求趋势,丰田制的小批量多品种则应对于日本土地相对匮乏,石油危机爆发以及经济增长速递变慢等一系列变化的而产生的生产方式。从背景分析,两种生产方式并无优劣之分,但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是对新经济形式变化的应对,所以影响较为深远。 二、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试着从流水线作业方向,生产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及产品定价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几个重要区别点进行详细分析。(如表一)

表一两种生产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来看,丰田生产方式同福特生产方式一样,基本形式是流水线。福特生产方式是正向流水作业,每一步骤的生产安装数量和型号依赖于前一步骤的生产安装数量和型号,技术上实施机械化、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在技术水平和组织方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丰田生产方式则是在建立总装配线的基础上,运用看板的方式进行逆向流水作业生产。 第二,从生产模式对比。福特制以供给为主,需求为辅。购买力旺盛与需求单一的市场带来了产品单一、大批量的生产模式。长期大量地生产相同型号的产品,从而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福特公司长达十多年生产同一式样同一颜色的T型车。丰田生产方式则以需求为王,恐怖的低速增长和石油危机是的消费者购买力减弱,并且需求趋于多样化。对消费需求变化加快且趋于多样化的形势,有效地组织多品种、中小批量和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生产的产品丰富多样,更新周期短,积极迎合差异性需求,对客户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使两者的生产模式产生差异。 第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福特生产方式通过不断的分工与再分工,将生产任务分割为最小单元,由通过简单训练很快即可胜任的低技能工人完成。员工之间分工细致明确,强调员工的个体性,强调培养专业化员工。丰田生产方式则认为团队作业高于一切,营造员工之间相互协作的环境,并培养拥有多技能能够自我管理的员工,给予员工充分授权,才能实现“少人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的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两者生产方式存在差异。 第四,从两者的产品价格分析发现,福特汽车的产品定价公式为: 价格=成本+利润,即采用成本加成法,随着原材料的上涨,工资奖金的提高,成本升高,为了获得必要的利润,只有提高售价。而丰田汽车的定价公式为: 利润=价格-成本,说明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由市场形成,要想获得较多利润,只有不断降低成本。在经济不景气时,成本高的企业得不到利润,甚至亏损,被淘汰;成本低的企业还可以得到少量的利润,维持生存和发展。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彻底杜绝一切浪费。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围绕着生产方式一词的确切含义,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曾长期展开论战。按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哈维的看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1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随之改变。本文将在对马克思及其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过程的具体特征,阐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的动因,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最新进展。一、从马克思到布雷弗曼后的劳动过程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对在资本控制下进行的劳动过程的分析。劳动过程的一般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任何劳动过程里、在所有时间中、在一切情况下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一切以占有直接生产者剩余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这种要素的社会结合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强制是以比较有利于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商品的低廉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必须发展支配与从属的经济关系,因为劳动能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进行的,从而是被资本家监视与管理的;(2)必须发展巨大的劳动连续性与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条件使用上的更大的节约,因为一切努力

都是为了使产品只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生产如何在适当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动力——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劳动过程如何在资本的控制下,从手工工场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转变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厂内部的机器劳动分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方式,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产生,而劳动过程的发展又是如何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展开的。 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出版了《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殊组织形式。他指出,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以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是如何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这种转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是很不确定的。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对资本家来说,将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工人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在越来越少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必须改进生产方法和提高机器的效率,这是通过泰勒制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通过资本家对熟练工人的管理达到对劳动概念的占有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引起了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工人的劳动被分解为一般的、不断重复的各种标准化动作。流水线生产的出现使手脑的分离、概念和执行的分离达到了极为严格的程度,管理部门取得了对装配速度的绝对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劳动“成为管理部门所指挥的生产过程的一种客观要素。《劳动与垄断资本》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①

福特汽车发展史

福特汽车发展史 提起福特汽车的创立,就不能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 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福特与11位其他投资者和2。8万美元的资金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新设计的车只用39。4秒就开过了一英里,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赛车运动员将这辆车命名为福特999型,并带着它周游美国。这样一来福特在美国就出名了。

福特1903年生产的A型车 福特汽车成立后仅几个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户售出了一部A型汽车。

福特T型车 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非常注意他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他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一种风险管理,即面对生产中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设备与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适当的库存是用以缓冲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矛盾、避免风险和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与优化是基于外界风险而固有的(从统计资料获得).它追求物流子系统的最优化。 精益生产方式则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出发点是整个生产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看作外界的必然条件,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 3)业务控制观的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的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通常,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基础上,通过对检验成本与质量次品所造成的浪费之间的权衡,来优化质量检测控制点。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异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