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引导语: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区别,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

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

为基础。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

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三大瑰宝,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文化 背景,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区别与特点。 一、唐诗的特点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凝练的语言:唐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为主,注重用意象鲜明、形象生 动的词句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这两句简短的诗句,却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悟。 2. 崇尚自然和豪放的情感:唐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 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唐诗还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追求豪放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些诗句既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 美之情。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有 描写社会风俗的诗歌。同时,唐诗的形式也多样,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 二、宋词的特点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细腻、婉约含蓄:宋词注重描写细节,表达内心情感。宋词常常通过描 写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等细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宋词也注重含蓄和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例如,苏轼的《水调歌

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词句简短,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 2. 音乐性强: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表现,追求词句的韵律和节奏感。宋词常常配 以曲调演唱,使词与曲相得益彰,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爱情题材广泛:宋词以爱情题材为主,描写了丰富多样的爱情经历和情感体验。宋词中的爱情描写既有宫廷爱情,也有田园爱情,既有纯洁的爱情,也有悲欢离合的爱情。 三、元曲的特点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元曲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因此注重舞台效果和 表演形式。元曲中常常包含歌舞、杂技等元素,以增加戏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2. 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元曲中常常描写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的 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元曲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3.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元曲的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神话传 说题材,还有爱情、家庭、友情等题材。同时,元曲的表现手法也多样,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和元曲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唐诗以简 洁凝练的语言、崇尚自然和豪放的情感为特点;宋词以情感细腻、音乐性强和爱情题材广泛为特点;元曲以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为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使得唐诗、宋词和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各具特色,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文坛的瑰宝,那么大家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1】 首先,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 其次,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元曲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再次,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诗与词的区别【2】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引导语: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区别,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

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唐诗和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没有人不相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与相比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一、唐诗的内容和形式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1、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2、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②盛唐诗歌。 ③中唐诗歌。 ④晚唐诗歌。 唐代诗歌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词的内容和形式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1、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 2、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1、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在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简单概括出了两 者的特点: 2、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 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3、对盛唐诗的认识 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王维孟浩然)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 特点:1).自信自立神采飞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李白《别童子入京》)2).爱国爱民无畏无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纵情山水气势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张扬个性傲岸舒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题材广泛,众体皆备 4、柳永对词的改革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璀璨的时代,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在创作手法、主题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特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唐诗的特点 1.形式规整:唐诗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字数严格控制,形式规整美观。这种形式的限制对于诗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创作的动力。 2.节奏流畅:唐诗在押韵上追求平仄的谐音和呼应,使得诗歌在读起来流畅自然。同时,唐诗的句子长度相对较短,语言简练,使得节奏更加鲜明。 3.意境深远:唐诗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意象的凝练和细腻。通过少言直指,或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描绘,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滋味。 4.借古讽今:唐诗时常借古为喻,通过描绘历史典故,投射现实世界的景象,既能使诗意更加深刻,又能寓意于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宋词的特点

1.语言通俗:相较于唐诗的高度凝练,宋词注重表达的贴近生活。 宋词的语言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质朴自然,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透露情感:宋词注重表达情感,以描绘人间的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词人通过对细腻的情感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情感的共鸣,使得词作 更具感染力。 3.意境细腻:宋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偏向柔美、含蓄,通过极富艺术 感的描写手法,刻画出含蓄、委婉的意境。这种细腻的意境给人以舒 适和愉悦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4.音乐性强:宋词多用于曲调,注重词曲的搭配和配合。宋词的词 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婉转,通过音乐与词的结合,使得宋词的 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 1.情感表达:唐诗和宋词都注重情感的表达,但唐诗侧重于哲理和 抒发,而宋词更加强调情感的直抒胸臆。 2.艺术表现:唐诗追求意象的细腻和意境的深远,更加鲜明而雄浑。宋词则更注重贴近生活,注重音乐性和细腻的意境的刻画。 3.主题内容:唐诗常常探讨人生、自然、历史等更宏观抽象的主题,而宋词则更多关注于人情世故、爱情和生活等更具体的主题。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词在形式、节奏、意境以及主题内容上都有各 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唐诗和宋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 1. 唐诗的艺术风格 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 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 1. 描写手法 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 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 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 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 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 1. 唐诗的意境营造 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 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 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 1. 唐诗的艺术价值 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 篇一: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

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近体诗又分 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外部形式:①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②从句法上看,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 二、从声韵上来看。 格律诗的要求:①八句——40、56字;②平仄相间,粘对合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④一韵到底的平声韵(二四六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比较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情感表达比较古代诗词中,唐诗和宋词被誉为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各自展现了 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唐诗以其豪放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而著称,而 宋词则以其细腻、柔情而闻名。本文将比较唐诗和宋词在情感表达方 面的差异。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之作,其情感表达多样且真挚。唐 诗的情感倾向更加直接,形象生动。在唐诗中,诗人们常常表达友谊、爱情、离别等情感。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唐诗表达了 对离别的深深思念之情,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景物来扩大化情感的表达。 而宋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刻画。宋词追求声情并茂,紧扣日常生 活的细微之处,以表达感情。宋词表达情感的手法往往更加隐晦,间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 词语虽然简短,却展现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状态。 唐诗和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 差异。唐代是繁荣昌盛的盛世,社会大背景下,诗人们更多地表达了 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观察。他们情感的张扬,与盛 世时的开放和自由相吻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社会 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情感表达更为谨慎。宋代以礼教为主导,重 视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因此,宋词多以家国情怀、爱情至为流行。

另外,唐诗和宋词在表达情感方式上,也受到不同的文学意识影响。唐诗强调豪放自由的情怀,注重意境与气势的营造。诗人们常常通过 描写壮丽的景物来烘托情感的高亢,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而宋词 则更加注重细腻和准确地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宋词可以用一句简 短的词语表达出复杂的情感,以其情感的内敛和细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综上所述,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重要流派,在情感表 达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唐诗偏重于直接、豪放的情感表达,而宋词 则更注重于细腻、柔情的情感刻画。无论是通过唐诗的豪放自由,还 是通过宋词的静谧细腻,这些古代诗词都能够有效地传递出诗人们内 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韵律特点比较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韵律特点比较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韵律特点上有 一些显著差异。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韵律特点进行比较,以展示其 独特之处。 一、唐诗的韵律特点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精巧的韵律而闻名。唐诗的韵 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句韵律稳定:唐诗的首句通常是五言或七言的韵文,这使得整 体韵律稳定。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唐诗的代表形式,它们的首句往 往采用平仄相间的形式,让诗句旋律动听。 2. 句式变化丰富:唐诗中的每一句都追求平仄和韵律的和谐,句式 变化非常丰富。除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外,还有律诗、乐府诗等各 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独特的韵律要求。 3. 韵脚丰富多样:唐诗的韵脚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诗句的韵律美。在五言绝句中,常见的韵脚有平声韵、仄声韵、全韵和双韵等,不同 韵脚的运用使得唐诗的韵律更加多样化。 二、宋词的韵律特点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与唐诗相比,在韵律特 点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1. 短小精悍:宋词的篇幅相较于唐诗较短,表达更为精确、简洁。宋词以一段文字抒发情感,常以琉璃、琴瑟、婉娩等词脚来增添韵律美,给人以留白之感。 2. 音律轻盈:宋词的韵律轻盈婉转,以调字为主要表现形式。调字即为平仄相间的韵律结构,使得宋词在读起来时更具有音乐感。 3. 押韵精致:宋词在押韵上非常讲究,常采用押头韵、押句韵的方式,让整篇词韵流转,富有层次感。 三、唐诗与宋词的韵律比较 唐诗和宋词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在追求韵律的美感。可以说,唐诗注重整体的韵律稳定和句式丰富变化,而宋词则更注重音律和韵脚的把握。两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唐诗和宋词在韵律特点上有所不同。唐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追求韵脚的多样化和句式的变化;而宋词更为短小精悍,以调字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音律和押韵。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成就。

论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论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唐诗和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没有人不相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 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与相比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 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一、唐诗的内容和形式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1、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2、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②盛唐诗歌。 ③中唐诗歌。 ④晚唐诗歌。

3、唐代诗歌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4、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词的内容和形式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1、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2、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3、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 4、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1、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 2、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开始衰落。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解放个性,坦荡豪迈。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唐诗宋词的文学风格及其时代特点

唐诗宋词的文学风格及其时代特点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唐朝 文学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形式上追求规范、规矩、典雅,而宋词则更为亲民、自由、随意。两个时代的文学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文学风格、艺术表现和时代背景三个方面阐述唐诗宋词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 唐诗的文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先秦诗歌传统的影响,而宋词则保留并发 展了唐诗的传统,注重个性化、自由化,以及表现生活的真实性。因此,唐诗通常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情感、哲理和艺术的表现力见长;而宋词则更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奉行“文如其人”的创作理念。宋词以写实为主,笔法细腻而不夸张,意境清丽而不深沉,表现出更为婉转柔美的语言风格。 二、艺术表现 唐诗宋词在艺术表现上也各具特色。唐诗通常被誉为“诗中之诗”,具有高度的 均衡、完美与精致。唐诗注重通过意象、形象和声律等手法的表现力,才情横溢,用文字将情感和意境呈现地淋漓尽致。而宋词则更多地强调人物情感的表现与阐述,以婉转细腻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宋词尤其擅长描绘人物与生活,以及对情感的感悟和表现。宋词的语言简单明了,表达直接,更为自然贴近生活,民间性强。 三、时代背景 唐诗及宋词的不同也跟当时的历史、政治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辉煌的时期,盛极一时的皇朝在文化艺术上也达到了巅峰,唐诗的文学成就是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而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晚期,社会经济文化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宋词的作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表现了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社会存在的强烈愿望,对未来社会发展愿景的美好期望。所以,宋词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当时文学作品文化性和思想性的集中反映。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2)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2)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 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