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细胞微粒体及线粒体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合集下载

油脂氧化与蓄积的危害

油脂氧化与蓄积的危害

120 I FOOD INDUSTRY I油脂氧化与蓄积的危害后,被结合到乳糜微粒中,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转移至肝脏,部分氧化产物在肝脏中积累;另一部分被包装为脂蛋白,这些脂蛋白将携带的氧化产物运到血浆、脂肪组织等其他组织,通过各种转运蛋白摄入胞内并进行代谢。

氧化油脂的吸收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第一,不同油脂氧化产物的吸收量存在差异。

亚油酸氢过氧化物吸收率显著高于亚油酸次级氧化产物,氢过氧化物被人体代谢的比例约为70%,而次级氧化产物约为48%,两种类型氧化产物约有25%经代谢后以CO 2形式被排出。

运往大鼠肝脏的次级氧化产物可能先在线粒体中被代谢,然后转移到微粒体磷脂上进行代谢。

第二,受小肠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饲喂大鼠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所导致的谷胱甘肽减少,增加了小肠对氧化脂肪的吸收。

第三,脂肪酸的水解速率是影响吸收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脂肪的水解速率越快,生物利用度和吸收效率越高。

第四,生物利用度取决于脂质形式,磷脂(PL )形式>甘油三酯(TAG )形式>游离脂肪酸(FFA )。

其中PL 和TAG 形式的食物基质和结构(如SN-1,SN-2,SN-3位置)也会影响生物利用度及其在体内的分布,SN-2位置的脂肪酸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第五,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剂量和浓度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限制其相关健康价值的发挥。

胃的促氧化可能会促进多不饱和脂肪酸降解,降低小肠细胞的同化效率。

D H A 作为ω-3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 )的热门产品,有多种不膳食是除遗传外影响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人们应对饮食习惯予以充分重视。

食用油是人们在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为人体提供能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供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作用,然而氧化后的油脂却对人体有诸多危害。

本文从油脂氧化与吸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油脂氧化产物在体内蓄积的危害。

痰湿咳嗽

痰湿咳嗽

痰湿咳嗽证候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辨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湿渍肺,肺失宣肃,则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湿浊困脾,故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本证以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舌淡苔白腻为特征。

痰湿咳嗽中医学对于咳嗽有很准确的命名:“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临床大多是有声还有痰,或因为有痰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很难截然分开是咳还是嗽,于是就并称为“咳嗽”。

正如《活法机要》所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黄帝内经》对于咳嗽论述很详细,还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历代对咳嗽分类、命名多又杂,到明代张景岳提出分为“外感、内伤”二类,简明扼要,又实用。

对于外感咳嗽,他提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以胜认为,咳嗽虽然起因是“外感、内伤”,但是直接引起咳嗽的还是“痰湿”为多,所以就特别提出“痰湿咳嗽”,加以讨论。

对于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知道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等。

如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嗽声重、急剧、或咽痒则咳嗽,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如果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病程长,为阴虚或气虚。

咳嗽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嗽减轻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为肺燥阴虚。

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日久咳嗽导致气喘的虚寒证。

咳嗽而声低气怯者属虚,咳嗽声音洪亮有力者属实。

饮食肥甘、生冷而加重者多为痰湿。

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情志郁怒而咳嗽而加重者多因于气火。

既然讨论“痰湿咳嗽”,就必须注意痰的色、味、量、质。

咳嗽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大多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喀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都有,为痰热淤结成痈;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的属痰湿,味咸的属肾虚。

内质网的结构域功能

内质网的结构域功能

第三节ER的化学组成
1.与氧化反应电子传递相关的酶系 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tyb5、细胞色素P-450 2.与脂类物质代谢功能反应相关的酶类 脂肪酸CoA连接酶 3.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反应相关的酶类 葡萄糖-6-磷酸酶 4.参与蛋白质加工转运的多种酶类
核糖体结合糖蛋白(ribophorin)只分布在RER,P450酶系只分布在SER。
4、环孔板(annulate lamellae)
一、AL 的形态结构及分布特征

AL 在形态上与内质网十分相似,其 基本结构单位类似内质网的潴泡,是 由双层膜围成的扁平囊状结构。 • 但 AL 与内质网也存在明显区别,即 双层膜上具有规律性分布的、与核孔 十分相似的膜孔结构。膜孔上常有弥 散的非膜性无定形物质分布。 •因此在形态结构上 AL 兼有内质网和 核膜的特征。
微粒体仍具 有内质网的 基本特征; 粗面微粒体 仍保留RER 所具备的功 能
常用大鼠肝细胞 ER 的微粒体 来分析其化学组成。
φ100nm
第二节内质网的种类与结构特点
3、微粒体
A B
A: 粗面微粒体(来自RER)
B: 滑面微粒体(多来自SER,部分来 自细胞膜和高尔基体或其他膜性碎片
第二节内质网的种类与结构特点
酶蛋白含量多是内质网膜区别于高尔基体膜囊和 质膜的主要标志
第四节ER的功能
一、RER的功能
1.进行蛋白质合成
2.合成蛋白的修饰与加工
3.膜的生成
4.物质运输
第四节ER的功能
一、RER的功能
(一)进行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合成两个特定区域
1、游离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
2、RER表面的核糖体(非膜蛋白、镶嵌蛋白)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β-氧化的实验证据:
1904年,的标记实验:
实验前提:已知动物体内不能降解苯环 实验方案:用苯基标记的饱和脂肪酸饲喂动物
马尿酸
苯乙尿酸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2. 脂肪酸的β-氧化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首先在线粒体外或细胞质中被活化,形成脂酰 CoA,然后进入线粒体或在其它细胞器中进行氧化。
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β-氧化作用 ❖α-氧化作用 ❖ω-氧化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 奇数C原子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㈠ 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概念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能量计算 乙醛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乙酰COA的可能去路
脂肪酸的活化
COA-SH+ATP AMP+PPi
Pi
RCH2CH2CH2COOH
脂酰COA合酶 (硫激酶)
RCH2CH2CH2CO~SCOA
(脂酰COA)
氧化脱H 水合 氧化脱H
FAD
FADH2
-
脂酰COA脱H酶 (3种)
RCH2C=CCO~SCOA
(△2反式烯脂酰COA)
烯脂酰COA水合酶
-
OH
HMGCOA 裂解酶
乙酰-COA
自动
丙酮
D - -羟丁酸脱氢酶
乙酰乙酸
NADH+H+ NAD+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D - -羟丁酸
一般情况:乙酰乙酸在肌肉线粒体中的分解
+
-酮酯酰COA转移酶
TCA

动物肝脏中DNA的提取及检测实验报告

动物肝脏中DNA的提取及检测实验报告

动物肝脏中DNA勺提取及检测一、前言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为英文Deoxyribo 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有时也被称为“遗传微粒”,原因是在繁殖过程中,父代会把它们自己DNA勺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

DNA是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DNA寸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

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一也称为DNA 的解螺旋。

在细胞内,DNA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整组染色体则统称为染色体组。

对于人类而言,正常的体细中含有46条染色体。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前会先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细胞分裂间期又可划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

对于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而对于原核生物,如细菌而言,则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拟核内。

染色体上的染色质蛋白,如组织蛋白,能够将DNA进行组织并压缩,以帮助DNA与其他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转录。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DNA勺结构:DNA的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四个水平。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AMP脱氧腺苷)、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脱氧胸苷)、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MP脱氧胞苷)、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MP 脱氧鸟苷)。

而脱氧核糖(五碳糖)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排列在外侧,四种碱基排列在内侧。

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连,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人教版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训练05 细胞器及生物膜系统》

人教版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分层训练05 细胞器及生物膜系统》

05 细胞器及生物膜系统1.(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酵母菌API蛋白是一种进入液泡后才能成熟的蛋白质,其进入液泡有两种途径。

途径甲是在饥饿条件下,形成较大的双层膜包被的自噬小泡,自噬小泡携带着API蛋白及部分其他物质与液泡膜融合,以单层膜泡进入液泡;途径乙是在营养充足条件下,形成体积较小的Cvt小泡,该小泡仅特异性地携带API与液泡膜融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自噬小泡的内膜与液泡膜融合后,API进入液泡B.衰老的线粒体可通过类似途径甲的过程进入液泡C.自噬小泡和Cvt小泡的移动过程与细胞骨架有关D.酵母菌的液泡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结构和功能相似2.(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高尔基体对损伤的神经细胞膜有修补作用,Src蛋白分布于高尔基体等处,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

氧化应激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产生的继发性损伤之一,科研人员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神经元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B.高尔基体可能通过形成囊泡来修补损伤神经元的细胞膜C.H2O2处理能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使高尔基体平均长度增加D.注射SA激活神经元中的Src蛋白可加大氧化应激引起的继发性损伤3.(2023·全国·统考一模)信号肽假说认为,翻译时,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首先合成信号肽,信号肽与信号识别颗粒(SRP)结合,SRP再通过与内质网上的SRP受体结合,将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肽链在内质网腔中继续合成并被初步加工,同时核糖体发生解聚,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在内质网中的初步加工只有ATP供能B.过程③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肽链的信号肽被切除后即为成熟的分泌蛋白C.若基因中编码信号肽的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内质网无法对多肽进行加工D.信号肽借助信号识别颗粒将信息传至内质网膜上,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4.(2023·河南·二模)细胞器间各司其职,协同细胞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脂肪肝的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
酒精性脂肪肝(AFL)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纤维化 酒精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单纯性脂肪肝(NAF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脂肪性肝炎(NASH)
disease,NAFLD)
关系最密切的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发病率为 60~80%,常伴有肥胖和糖尿病
3、皮质醇增多症、妊娠等亦可导致脂肪肝
31 31
第三十一页,共94页
四、生物性致病因素
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可引起脂肪肝
特别是HCV感染患者中80%伴脂肪肝
五、遗传因素
先天性代谢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
肝糖原贮积病等
46
46
第四十六页,共94页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长期大量摄入酒精是导致ALD的主要原因
酒精对肝脏直接毒性作用 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次打击 第二次打击
47
47
第四十七页,共94页
酒精对肝脏直接毒性作用 AFLD发病机制
NAD+
NADH
乙醇
乙醇脱氢酶ADH
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
细胞因子表达增强tnfil8等脂质过氧化反应生物膜结构功能破坏抑制膜蛋白功能线粒体损伤不饱和脂肪酸logo45nafld的发病机制肝组织脂肪酸ros增多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tnftgf1pdgf等肝细胞炎症坏死肝纤维化logo46nafld的发病机制转化生长因子tgf1肝纤维化主要始动因子之一tgf1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纤维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目前已知的hsc最强的丝裂原能刺激hsc活化增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logo47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次打击第二次打击logo48afld发病机制乙醇乙醛乙酸乙醇脱氢酶adh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meosnadnadh乙醛脱氢酶nadnadh促进自由基产生促进膜的脂质过氧化与丙二醛mda等形成加合物损伤肝脏抑制vldl合成肝内tg转运障碍肝tg堆积乙醛nadhnad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氧化肝内tg堆积logo49afld发病机制酒精含量高时其代谢主要由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meos起作用meos主要成分为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在酒精诱导下活化产生大量ros引发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造成肝组织炎症细胞损伤logo50afld发病机制ros等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tgf1pdgf等促进肝纤维化tnf在ald中占重要地位长期大量饮酒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粘膜屏障通透性肠细菌移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激活kupffer细胞释放大量tnf组织炎症反应肝细胞凋亡坏死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加ros的生成logo51logo52理想的实验模型造模停止后组织学病变逆转缓慢便于药物干预研究logo53afld特殊品系脂肪肝动物模型营养失调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毒物或药物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体外诱导模型复合模型急性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慢性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体外诱导模型logo54nafld模基因突变或基因敲除1obob小鼠dbdb小鼠或fafa大鼠obob小鼠ob基因自发突变dbdb小鼠db基因自发突变fafa大鼠fa基因自发突变瘦素受体缺乏瘦素抵抗瘦素抵抗瘦素缺乏瘦素缺乏可出现与人类nafld相似的特征

复方参草颗粒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拮抗作用

复方参草颗粒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拮抗作用

复方参草颗粒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拮抗作用李艳杰;刘智;于艳华;韩杨;许大艳【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参草颗粒(CSCG)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脂可清胶囊组及CSCG高、中、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喂食380 mL·L-1酒精及高脂饲料,连续15 d,制备高脂模型.第16天起,灌胃给予各实验组大鼠相应药物,连续40 d.末次给药12 h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计算TC/HDL-C,LDL-C/HDL-C比值及动脉硬化指数(AI);断头处死大鼠,剖取肝脏,行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SCG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C、TC/HDL-C、LDL-C/HDL-C及A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血清HDL-C含量升高(P<0.01),AI下调(P<0.01);光学显微镜下CSCG高、中剂量组大鼠肝组织内脂滴成分明显减少,肝细胞结构及排列明显改善.结论:CSCG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6)004【总页数】5页(P717-720,后插2)【关键词】复方参草颗粒;脂肪肝,酒精性;胆固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丙氨酸转氨酶;大鼠,Wistar【作者】李艳杰;刘智;于艳华;韩杨;许大艳【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药理学教研室,吉林,白城,137000;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好高脂饮食及嗜酒的人群亦逐渐增多,致使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e l rt n tr ma czb te xu e h c i ai fco o ab o a f n oe i h mitr i n s c s t 1 0 T e en l n ad r-uao )s l e 0 . h itr a sa dr ( t tn l i o o n t t b e
为丰富。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 是细胞有氧
呼吸 的基 地和供 能的场 所 , 细胞 生命活 动 中需 要的 能量 , 约有 9%由线 粒体 供应 。 5 微粒 体 ( c sm ) mioo e r
主要是细胞质内一些微细的内质网多能性结构, 它
与肝脏 的解毒 功能有关 。 脂肪 酸是 微粒体及线粒 体中重要 的化学组成之 一, 对维持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有 着重要 的意 义〔。 1有 〕 关肝 细 胞微粒体及 线粒 体的脂 肪酸组 成分 析, 目前
酸 含量的 1%。 细胞微 粒体 中脂肪酸 含量若 以碳 0 肝
物的新鲜肝组织混合制成匀浆后进行测定的。 从测
定结 果看 , 肝细 胞微粒体 和线 粒体 中多不饱和 脂肪
酸含量较多, 分别占全部脂肪酸含量的4.6 97%和
链的长度来分配, 则其浓度分别为1C(16 、 6 2.%) 1C 4.%)2C(61 和2C 64 。 8 (59 0 2.%) 2 (.%)据文献 [] 1报道, 大鼠肝细胞微粒体脂肪酸组成为1C 6
[] 1 王
A w, ipe acrt ad si m t d n e s l, c a n sniv eh m u e e t e o f te em ntn poehl l N -0 o h dt i i o hsty A ad 91 r e r a o f - n D b hasae o aor h hs n vl e . y dpc crm tga y be d e pd e h p a e e o
顶空气谱 法的定量基础要求标样和试 样混合液
[] 4 化工部 化工 产品标准审 查委员会编 ,农药标准汇编 《 (90 ), 19年 罚中国标准 出版社 , 京,.7 ,91 北 P 4319. ( 收稿 日期 :92 月1 日, 19年4 7 修回 日 :月1 日) 期 8 8
中的溶质、 介质必须一致(, 3 因此, ) 为分析三乙膦酸
间( 单位 : i) m n分别 为 : . 2 ( 0 : 4 1 C 6)C 639 )C6 5 1 (.2 1: 0 (.4 、 10 62 ) C8 (.9 、 12 81 ) 44 ) C8 ( .4 、 1 68 ) C8 (.8 、 : : 1 :
C 8 n (. 8 24- 1 . 2 26- 1. 6 。 136 93 )C 0 n (4 2 )C2 n (8 9 ) : :6 :3
色谱 柱 。 肝细胞 微粒体 及线粒 体 内的 脂肪酸经 定性
A 压 k , 温 8 4n 8 2 i 力0 a 1 m ) /i 2 r P 柱 0( i 0
(mn , 测 器及 汽 化室 温度 20 , 8 i)检 4 纸速 25 m/ .m
m 。
分析, 有九种主要脂肪酸得到了确认, 它们的保留时
国内尚未见报道。 我们应用O -7填充柱对大鼠肝 V 25
细胞微粒体及线粒体 中的脂肪酸 组成进行 了气相 色 谱分 析 , 2mi 内各主要 脂 肪酸均 得 到 比较 满 在 0 n之 意的分离 。
(H74中制成16 p .) :匀浆, 然后采用差速离心法以 60 离心5 n去除结缔组织、 0 mi, 完整细胞和胞核,
硫酸钠脱水 。 不澄 清 , 入1 滴 无水乙醇( 如 可加 -2 5 )
用面积归一化法直接计算各组分在脂肪酸总量中所
占的重量百分 比(。 )
( 仪器和实验条件 五)
1G -A . C 7 G气相色 谱仪 (h az 产 品)检 测 S i du m , 器 FD, - 2 X数 据处 理机 ,.m 32 m 玻璃 I CR A 21 .m 柱, 固定液 为 1 O -7 ( 兰 C rm ak产品 ) 0 V 2 5荷 ho pc , 担 体 为 C rm ob A i Wahd– . . 口分 ho sr W c d se C N 进 装 )载气 ( , 高纯 N ) 前压 力8k aH 压力 6k a 2柱 5P , 2 5P ,
酸(1 n) C8 -购自Fua 33 l 公司, k 所有标准品均为甲酯,
纯度 为9- 9 %。 0 9 ( 线粒 体及 微粒体 的制备 二) 将 Wia 大 鼠断头处死 , 新鲜肝组 织加入 冰 sr t 取 冷 的 01m l K l .2 o L i H l 冲液 .5 o/ C- 0m l T s C 缓 L 0 / r-
1, 0 离心1 i, 20 g 0 0 n将线粒体分离出来备用。 m 再将
上清液采用钙沉淀法[,50g 离心1mn制成 2 2.0 ] 5 i, 微粒体备用。 以上操作均在0 4 下 进行。 o r 以Lw y
氏法 〔测定线粒及微粒体的蛋 白含量 。 3 〕 ( 脂质 的 三) 提取 取 含 有4 g 白的线 粒 体或 微粒 体 , m 氯 m 蛋 用3 l
铝 及其混剂做 了各种 测定和 校正 。 分析 误 差主要来 源 于采样 , 要 防止液化 又要 保持 反应瓶 内压 力的 既 恒 定。 同一温度 下 , 压力 降低 , 乙醇和 叔丁醇 的汽 化
Q a tai A a s o P oe y A ad - uni te l i f st l 1 N t v n y s h h - n D 91( hs h l l Maczb b a edpc 0 P oe y A + t - noe ) y H asae C rm t rpy n ii ,Sn S ua ,Ma ho ao ah F Z xa g a h n og y o h F nu d n Zq n ,Jl A r ut a U i a r a L g i g in i l rl - n o ia i gc u n
成熟红细胞外 , 遍存在于各种细 胞中 , 细胞 内尤 普 肝
脂酸(1 )花生酸(2 ) C8 、 : 0 C0 购自上海试剂一厂, : 0 软脂 油酸 ( 6 、- 麻酸 ( 13 ) 花生 四烯 酸 C1) 亚 : C8n 、 :6
(2 4)二十碳五烯酸 (253、 C0 - 、 : 烯 酸 ( 263 购 自 SG C2n) :- I MA 公 司 , 酸 油 ( 11、 C8)亚油酸 (12购 自 E Mec 公 司, : C8) : . rk 次亚麻油
v ri C a g h n 1 01 esy, h n cu , 3 1 8 t
率提高, 峰高明显增加, 从而影响定量的准确性。
( 小结 六) 本 法简便 、 、 快速 经济可靠 、 灵敏度 高、 线性 范围
宽, 除用于原药、 制剂分析外, 还可用于三乙膦酸铝
的残留分析和作用机制 、 导代谢等研 究工作。 输 致谢 本文 由刘伊玲教授 审阅 , 深表谢意 。 在此 参
实验部分
( 脂肪 酸标 准 品 一) 月桂酸 ( 1 )豆蔻酸( 10、 C2 、 : 0 C4)软脂酸 ( 10、 : C6)硬 :
仿 甲醇- C ( : :.2V V) 合 液 , 烈 振 摇 H l2 1 00 , / 混 猛
标准 品制备成 定性溶 液 , 分别与 样品 中各组分 的保 留时 间进 行比较 。) 2加标准物 , 其相应的峰增 高且峰 宽保持不变 。) 3用不同的柱温相结 合( 恒温和 程序升 温) 进行 定性 。 定量分 析 在 C R A 数据处 理机上进 行 , - 2X 采
(68 、1C ( 86 , 0 ( 36 1. %) 8 4. %) 2C 2. %)和 2C 2
6 4 18 ) 4 (9 4 .
(.%)我们的结果与其基本一致。 80 。 从我们测定的 结果( ) 表1可见, 肝细胞微粒体及线粒体的脂肪酸组
成及含量 比较相近 。
表 1 脂 肪 酸 的 组 成 及 百分 含量 ( 甲 酯 总 量 以 10 0计 )
[] 2 肖功华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7(91. 52318) [] 3 L wy a , . i.C e , 9 ,6 .H.o r e l JBo hm 1325 t . l
(9 ) 1 51 .
[ ] .. a d n a. ic e 4 F JL n o e l,Boh m.P amao. 33 5 t h r cl,3 , 5 3 (9 4 . 18)
2L-超速离心 机(E K N产 品) .7 5 5 B C MA 。
( 定性和定量 六)
定性分析 1比较 保留时间 ()将脂 肪酸 甲酯 ) t: r
表1 显示出正常大鼠肝细胞微粒体及线粒体脂
肪酸 的组成 及含量 。 中所列 数据是将 九 只实验动 表
5.0 ; 37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 约占全部脂肪
结果与讨论 用上述方法测定了正常大鼠肝细胞微粒体及线
粒体的脂肪酸组成 , 见图23图1 。 为十三种脂肪酸 的 标准 色谱 图 。 由图12 3 见 , O -7填 充 柱在 可 用 V 25 2m n内即 可将 C2 C2 之 间各主要脂 肪酸进行 0i 10 2 : :
满意地分离,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脂肪酸分离填充
dfe e t o eh n l s l efcs Th rc v r ifr n f m t a o i at e t. r n f e o e- e



仪等, 农药 ,06 ,219) 3 ()2(91.
[ ] . . lnw r e a ,J F o Si,4 ,9 2 T A Hoig ot t l h l . o d . 8 20 . c
tc o d i a d ir s me f v r el Ras o h n ra n M c o o o Lie C l i n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