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菌2

合集下载

5.4.2细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4.2细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A.荚膜 B.鞭毛 C.细胞膜 D.芽孢
巩固练习
C 6.如图所示,关于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细菌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
B.把肉汤煮沸是为了灭菌
C.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D.细菌广泛存在于空气中
c 7.细菌是以什么形式来对付不良环境?( )
A.变大
B.遇到不良环境死亡
C.形成芽孢
细菌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 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颗小 米粒那么大。
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二 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形态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二 细菌的形态
2.细菌的形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
肺炎链球菌
乳酸杆菌
幽门螺旋菌
3.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为什么?
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其中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具有细胞壁、细胞 膜、细胞质等结构。
结构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发现 细菌
大小
分裂生殖
生殖
形态
十分微小— 高倍显微镜 或电镜观察
杆状 球状 螺旋状
实践性作业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豆子,玻璃珠等各种材料),做一个细菌模型
课本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细菌与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菌没有细胞壁,有荚膜。( X )
繁殖方式:分裂生殖
四 细菌的生殖
计算:假设今天早晨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 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中午放学的时候,你 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对你有什么启示?
每30分钟繁殖一代,4小时繁殖8代

细菌2

细菌2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鞭毛:某些细菌表面长出的一种呈波状弯曲的纤细丝状物。
鞭毛具有运动功能,通过鞭毛丝的旋转而动,它们是细菌的“运 动器官”,多在螺旋菌和杆菌中存在,球菌中只有芽孢八叠球菌 属长鞭毛,它着生在细胞膜的基粒上,穿过细胞壁伸向胞外。
鞭毛的长度:
一般为15—20 µ m,最长可达70 µ 。 m
培养方法:穿刺法,观察菌种的呼吸类型、运动状况、 酶学特性等。
3.液体培养基
观察菌膜、沉淀、色素、产气情况等。
五、细菌的染色
染色目的:增加与背景的反差。 染色原理:细菌等电点为PH2-5,一般情况下带负电荷,易与带 正电荷的碱性染液结合。 染色方法: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液,主要用于形态观察。 复合染色:用两种以上染液,主要用于菌种鉴别。
粘膜肺炎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
肺炎克雷伯氏菌在DHL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光滑型菌落
枯草芽孢杆菌菌落形态-粗糙型菌落
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其菌落特征不同。同一种菌 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也不尽相同。 菌落的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质地、 透明度、光泽、厚度、湿润度等。
不同种的细菌菌落特征
2.半固体培养
A 近中央
B 末端
C 中央
细菌芽孢的各种类型
芽孢的组成和结构
芽孢有多层结构,主要包括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
芽孢的结构
芽孢的形成与芽孢的萌发过程
芽孢的形成:
芽孢的萌发:
芽孢萌发的必要条件:水、营养物、温度 和 O2,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芽孢在几分钟 内便可萌发,芽孢吸收了水和营养物,体积膨 大,皮层破裂,长出芽管,发育成新的营养细 胞,与此同时芽孢的特征消失。
根据荚膜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 将荚膜分为四类:

细菌二分裂过程

细菌二分裂过程

细菌二分裂过程
细菌的二分裂是指一种无性繁殖方式,通过细菌细胞的分裂来产生两个相同的细菌体。

二分裂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增殖期(生长期):细菌进入增殖期后,开始合成DNA、
蛋白质和其他细胞器官。

细菌会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增长体积。

2. 复制DNA:在增殖期的早期,细菌会在细胞内的某个特定
区域开始复制其DNA。

细菌的DNA位于一个称为核区的区域。

3. 扩大细胞:细菌的DNA复制完成后,细菌会继续增长其体积,并形成分裂时所需的两个细胞。

4. 纺锤体形成:当细菌体积逐渐增大时,纺锤体会形成。

纺锤体是一种细胞器,它可以帮助在细胞分裂时将DNA分离到两
个新生细胞中。

5. 分裂:当细菌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并且纺锤体形成完毕后,细菌会进行分裂。

细菌的细胞壁会在细胞中间逐渐形成一个分隔,将细菌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6. 分离:分裂完成后,两个新生细胞会逐渐分离,并形成独立的细菌体。

整个二分裂过程通常只需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不等,这使得细菌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繁殖和增加其数量。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的生理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细菌的生理
①能引起机体的发热; 热原质
②细胞壁的脂多糖为其组分
③耐高温,高压蒸气 121℃20分钟不被灭活;
体温上升
清除热原质方法 1.吸附剂和石棉滤板可除去大部分热原质,蒸馏法 更好;玻璃器皿需250℃高温干烤; 2.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2)毒素和侵袭性酶 (1)外毒素:为蛋白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出,多为G+菌; (2)内毒素:为脂多糖; G-菌细胞壁中,菌体死亡崩解后
(2)难着色,其大小、形态及在菌体中的位置可籍细 菌鉴别;
(3)可发芽形成新的菌体,但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 式。
破 伤 风 梭 菌 的 芽 孢
梭状芽孢菌 炭疽芽孢杆菌
3、功能 function: 增强细菌对热力、干燥、辐射、化
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一、显微镜放大法 二、染色法
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称菌毛,必需电 子显微镜观察。
普通菌毛 ordinary pilus
种类
性菌毛 sex pilus
1、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 ** 是细菌的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 合, 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所以与菌毛结合的特异性决 定了宿主感染的易感部位。 ** 由质粒或染色体编码。
中 介 体
功能: 1、与细菌分裂有关,类似纺锤丝作用; 2、扩大细胞膜面积,相应增加了酶的含量和
能量的产生,模拟线粒体作用。
三)细胞质(cytoplasm) 即细菌细胞的原生质(protoplasm) :细菌细胞膜 内容物,内含多种重要结构:
核蛋白体: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plasmid: 1、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2、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3、能独立复制并传代; 4、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 5、传递遗传性状。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及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二、基本原理1.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 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

2.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三、器材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2~20h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1. 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2. 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 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

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 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5.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6.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试验二细菌的染色和细菌细胞构造的观察-海南大学

试验二细菌的染色和细菌细胞构造的观察-海南大学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 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 进一步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 观察和识别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
二、实验的基本原理
•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细菌对革兰氏染色 有不同的反应(阳性和阴性): •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脂类,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 低,当以95%酒精脱色时,脂类被溶解除去,使得细胞壁空隙变 大,肽聚糖因95%酒精处理,其孔径会缩小,但由于肽聚糖含量 较少,细胞壁孔径缩小有限,使得结晶紫与碘形成的紫色染料复 合物被95%酒精洗脱出细胞壁之外,并被随后的红色复染剂染成 红色;
四、实验步骤
• 油镜的使用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粗调、细调 4.依次再进行中倍、高倍观察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提升聚光镜, 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 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换片:另换新片,必须从第三条开始操作。 7.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 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 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1棉塞制作方法
2-2移液管灭菌前 的包装
二、培养基的配制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一)培养基配方: 牛肉膏 2.5g 蛋白胨 5.0g 、 NaCl2.5g、琼脂10.0g、自来水500mL、pH7.2~7.4 。 (二)操作步骤: 1. 取一个1000mL烧杯,装500mL蒸馏水。 2. 按配方逐一正确称取各种成分,依次加入水中溶 解。 注意:a. 前一种成分溶解之后,才能加入下一种成 分 b. 蛋白胨、肉膏可加热促进溶解 c. 加热过程应不断搅拌,以免糊底烧焦,并 适当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

微生物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图文_图文

微生物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图文_图文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染色结果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样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四、实验结果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绘图记录观察结果
思考题
1、在制作涂片中,为什么要进行固定这 一步?
2、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关键,为什么?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 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 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 结晶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 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 )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 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 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 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
2、干燥:将涂片置火焰高处微热烘干或自然干燥。 3、固定:涂面朝上,通过微火2-3次。 4、染色:待玻片泠却后加结晶紫1-2滴于涂片上,覆盖涂
面染色1-2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自玻片一端轻轻冲洗至流下的
水变无色为止(注:勿冲去菌体)。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油镜观察并绘图。
二、实验原理---简单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 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 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 有的形。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Gram氏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 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革兰氏染 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固定→干燥→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