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经元的变性与再生

合集下载

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


6化学性突触
光镜下,多数突触的形态是轴突终未呈球状或环状膨大,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 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corpuscle)或突触结(synaptic bouton)。
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所形成的突触部位,则有不同的类型,最多的为轴-体突触(axosomatic synapse)和轴-树突触(axo-axonal synapse)此外还有轴-棘突触(axo-spinous), 轴-轴突触(axo-axonal synapse)和树-树突触(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 个神经元有许多突触,可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2000个以 上的突触。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约有30000个突触。小脑浦肯野细胞可多达200 000个突触, 突触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基部分布最密,树突尖部和轴突起始段最少。 电镜下,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 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 触间隙。
神经元胞体或近胞体处严重损伤时,可导致神经细胞解
体死亡,一般难以修复再生。在损伤部位周围,可见到神 经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说明神经细胞损伤后,在一定条件 下仍有一定分裂能力,但再生的条件和功能的恢复仍然 受诸多因素影响,研究证明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c factors)是能支持神经元生存和促神 经突起生长的可溶性化学物质,该类物质对神经系统的 发育和神经再生起重要作用。如神经生长因子 NGF (nerve growth facto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等。关于神经再生仍是当 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EMG(kf)--肌电图学

EMG(kf)--肌电图学

四、神经元变性与再生
“变性”,也可称“溃变”,均源于英文 degeneration,用于神经元时是同义词。神经 元变性,主要是指神经纤维损伤或与胞体断离 后,神经纤维的退化性变化和胞体发生的变化。 神经元再生,是指神经纤维损伤或断离后的修 复,以及神经元死亡后,能否产生新细胞替补。
神经元胞体是整个细胞的营养中心,神经纤维的生存和再生都需依 赖胞体。临床上,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患,多涉及到神经纤维和神经细 胞能否再生。神经元的溃变,因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位置而异,但 都包括受损的神经纤维远侧段、近侧段以及胞体三部分的变化。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神经和肌肉在解剖结构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细 胞膜的生理学基础基本相同。在静息期,钾离子可 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钠离子则不能。当细胞膜受 到电或其他刺激时,就进行一次去极化,此时,钠 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透性明显提高,钠离子的 进入使细胞去极化(depolarization),这种去极化 又反过来促进钠离子流人;此时,不论刺激的性质 是什么,只要钠离子去极化达到临界水平即阈值时, 就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ac放松时,针电极所记录到的电位叫
自发电位(spontaneous activity)。插入或移动针电极 时所记录到的电位叫插入电位(insertional activity)。 当肌肉作收缩时所记录到的电位叫运动单位电 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s,MUAPs)。运动单位电位 是肌肉随意收缩时的最小功能单位,当神经失 去对肌肉的支配或肌肉本身发生病变而影响其 结构和功能时,都将会反映在运动单位电位的 变化上。
动作电位形成机理
刺激 →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 Na+带正电荷 速速内流 → 电位差逐渐减小直至0 → 去极 化 → Na+带正电荷继续内流 → 去极化进一 步发展 → 膜外变负、膜内变正 → 反极化 → 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膜 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 K+带正电荷外流 → 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复静息电位 水平。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器、压力感受器等。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 的性质,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
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及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 令传导至效应器,包括运 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髓鞘 。
效应器
接受传出神经纤维传来的 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等生理效应的 结构,如肌肉、腺体等。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具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 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
是神息 的能力。
等,后者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02 03
神经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神经轴突开始再生。再生 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克服多种抑制因素,如瘢痕组织、神经生长抑制 因子等。
神经修复策略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使用干细胞或 神经细胞移植来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外 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则负责在感觉和 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⒈按存在部位区分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第6章-神经系统

第6章-神经系统

2、聚合
聚 合 ( convergence ) : 多个神经元的轴突 末梢共同与同一个 神经元建立突触联 系,这种方式叫做 聚合。 聚合联系是信 息在同一神经元上 发生空间总和的结 构基础。 运动 传出神 经 元 上聚合联系比较普 遍。一个脊髓前角 的运动神经元上就 聚 合 有 2000 多 个 突 触!
丘脑的联络核包括 丘脑前核:接受乳头体纤维,然后发出纤维投射 到大脑皮层的扣带回。 丘脑外侧腹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纹状体 - 苍白 球系统的纤维,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调节躯体运动。 丘脑枕:接受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的纤维, 再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顶叶、和枕叶, 所以是各种感觉的联络中枢。
根据解剖学神经纤维直径分类
粗纤维:阈值低、传导速度快、动作电位的幅值大, 易被压迫和缺氧所阻断 。 细纤维:阈值高、传导速度慢、动作电位的幅值小, 易被麻醉药所阻断。
二、神经胶质细胞
看书自学,参见教材P88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环路
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神经元的数目多达 数百个亿。其中传出神经元的数目约为数 十万个;传入神经元的数目要多于传出神 经元1-3倍;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为庞大, 仅大脑皮层上就多达140亿之多!中枢神 经元的不同联系方式,决定了它们将产生 不同的生理作用。
第六章
神经系统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和难点章节, 用时较多,内容复杂,学习难度比较大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控制 自主(内脏)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的意义
一方面,它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管理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 另一方面,它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使之适应内、外界环境 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原理和过程

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原理和过程

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原理和过程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它具有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形成和分化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以及许多复杂的分子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原理和过程。

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原理神经元的分裂和分化是指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干细胞通过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分化成成熟的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是未成熟的神经元前体细胞,它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变异是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前提,而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成果则包括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细胞。

神经元分化的大多数过程可能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过程: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包括细胞分裂和母细胞的复制,通常在神经系统早期发生。

细胞迁移涉及神经元前体细胞沿着神经轴迁移到它们将要分化的区域。

最后,细胞分化是指细胞成为其特定形式和功能的过程。

这些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外基质、细胞胚胎发育阶段、神经活动水平和神经递质的水平。

神经元分裂和分化的过程神经元分裂和分化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早期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细胞生长,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神经元分化和成熟。

1. 早期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细胞生长在神经系统形成初期,神经上皮的生长和增殖导致了神经原基的形成。

神经原基是最早的神经系统结构,在神经原基中产生了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这些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起初由一组神经干细胞产生,这些干细胞能够通过自我更新和不同化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和增殖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调节,包括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调节和细胞表面分子的可能。

此外,多巴胺、脑垂体前叶蛋白、皮质激素等因素也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2. 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神经元前体细胞在神经原基中发育成熟后,可能要迁移到其最终的分化时期。

在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期间,大约90%的细胞会先通过径向移位到达它们将要分化的位置,然后再通过一系列形态和细胞表面分子变化而展开。

神经系统变性病.ppt

神经系统变性病.ppt

鉴别诊断
①脊髓性颈椎病:有感觉障碍,无脑干受累。EMG多无神 经源性改变,特别是舌肌和胸锁乳突肌。CT、MRI可发现颈 椎管狭窄,脊髓受压。ALS的MRI晚期为脊髓萎缩。
②延髓和脊髓空洞:进展更缓慢,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 障碍,MRI可显示空洞存在。
③MMN:中青年发病,缓慢进展,不对称性肌无力及肌萎 缩。EMG为周围神经节段性、多灶性传导阻滞。GM1抗体滴度 高,免疫治疗有效。
• 反射异常 • 痴呆 • 感觉异常: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变性病的实验室检查
• MRI、CT:结构性改变。 • fMRI、MRS、 PET:功能性改变。 • 神经电生理:EEG 、EP、EMG。 • 生化、内分泌、免疫、代谢筛查等 • 分子生物学检查 • 病理检查
主要类型及特征
分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进行性肌萎缩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
*进行性延髓麻痹 (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 *原发性侧索硬化 (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
1 最常见,40岁以后多,男多于女,3~5%有家族史,慢 性起病、缓慢进行性过程,平均病程3~5年。
2 多单侧起病,远端→近端,上、下运动神经均受累。 3 运动障碍:远端小肌肉→近端→肢带→躯干→球部及
呼吸肌。活动不灵、无力、僵硬、运动不协调等。 4 肌肉萎缩:多自手肌萎缩开始,呈爪形手,肌张力低。
• 氧化应激:中脑自由基清除系统异常
• 线粒体损害、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 超载、免疫异常。
病理

病理知识点分章总结最全

病理知识点分章总结最全

病理知识点分章总结最全第一章:细胞学基础知识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2.细胞的生长和增殖3.细胞的代谢和能量4.细胞的运动和形态5.细胞的损伤和修复第二章:组织学基础知识1.上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3.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4.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5.血管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免疫学基础知识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免疫系统的认识和记忆3.免疫系统的炎症和免疫反应4.免疫系统的异常和免疫疾病5.免疫系统的治疗和预防第四章:病理生物学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2.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4.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防控5.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第五章:炎症与修复1.急性炎症的病理过程2.慢性炎症的病理过程3.炎症的细胞和介质4.炎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5.组织修复与瘢痕形成第六章:肿瘤学基础知识1.肿瘤的分类和命名2.肿瘤的生长和扩散3.肿瘤的遗传和基因变异4.肿瘤的诊断和分期5.肿瘤的治疗和预后第七章:器官病理学1.心脏病理学2.肝脏病理学3.肺部病理学4.肾脏病理学5.消化道病理学6.内分泌系统病理学7.神经系统病理学8.骨骼肌肉病理学第八章:血液病理学1.贫血病理学2.白血病病理学3.淋巴瘤病理学4.出血性疾病的病理5.骨髓病理学第九章:神经病理学1.神经元的损伤和变性2.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3.神经疾病的分类和病理4.神经退行性疾病5.神经感染和炎症第十章:妇科病理学1.子宫和卵巢的病理2.乳腺的病理3.宫颈和阴道的病理4.妇科肿瘤的病理5.妇科炎症和感染第十一章:儿科病理学1.新生儿常见疾病2.儿童感染和免疫3.儿童遗传疾病4.儿童肿瘤和血液病5.儿童器官病变第十二章:老年病理学1.老年疾病的特点和病理2.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3.老年代谢性疾病4.老年心血管疾病5.老年肿瘤和衰老病变第十三章:实验病理学1.动物实验的病理学意义2.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3.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病理4.药物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5.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第十四章:环境病理学1.食物和水源污染的病理效应2.空气和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3.职业毒物和有害因素4.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毒性5.环境病理学的防治和预防措施总结:病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涉及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一节 神经元的变性
Degeneration of neuron
1850年,Waller发现神经元的变性和再 生现象。 可再生:周围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 不可再生:周围神经组织的神经元 中枢神经内的神经元胞体 和纤维
3
一、变性(degeneration) 的概念:
变性是神经元的死亡性变化。这是一 种退行性改变。 变性的形式: 凋亡(apoptosis):生理性死亡 坏死 (necrosis):病理性死亡
38
神经元对轴突再生的调节: 轴突损伤 ↓ 神经元即早基因表达↑→ 靶基因转录↑ ↓ 轴突再生必须的结构和功能蛋白合成↑ 轴浆转运速度↑ ↓ 促进轴突再生
39
四、胶质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 双相效应
(一) 小胶质细胞的防御和毒性效应 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的数小时内, 小胶质细胞首先被活化,成为早期防御 反应的关键性保护因素。
7
二、损伤的分类
(一)神经元的损伤
神经元的胞体受到严重伤害时,会迅速 导致整个神经元死亡。
8
(二)轴突的损伤:
导致神经元胞体发生退化和变性 ↑(损伤部位) 轴突的损伤→轴突中断 ↓ 导致神经元的靶组织去神经支配
9
神经元胞体对损伤的反应:
(1) 胞体的形态学变化:尼氏体溶解或消失, 胞体肿胀,胞核移位到细胞的边缘。线 粒体肿胀,高尔基体崩解分散,大量游 离核糖体散在分布在胞体周边。 (2) 胞体的生物化学改变:RNA、蛋白质和 酶的含量增加。
35
即早反应基因c-fos、c-jun
36
(二) 再生过程中的轴浆转运
轴突受损: 损伤近心端:髓鞘回缩,轴浆中转运的细 胞器积累 远端:Waller变性,轴突终末溃变 中断的轴浆转运会随轴突再生而很快重 现,说明再生的轴突已具有轴浆转运的功能 。 损伤后胞体增加了轴突再生必需的结构和功 能蛋白的合成,并加速其轴浆转运。
48
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
1.诱导细胞运动,调控神经系统发育期的 细胞迁移、聚集、轴突髓鞘化和靶细胞 识别,突触形成。 2.成年期细胞构筑和形态的维持。 3.参与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
49
二、细胞外基质与基膜
细胞外基质(ECM)泛指细胞分泌的以基 膜或不定形式存在于细胞外空间的分子。 细胞外基质的种类: □胶原蛋白(collagens) □糖蛋白(glycoproteins):
16
髓鞘的损伤:
郎飞结两端的髓鞘发生收缩,郎飞结间 隙增宽; 髓鞘不规则梭形肿胀,在缩窄处断裂, 解体为卵圆形或球形的颗粒; 髓磷脂被分解为脂滴,被吞噬细胞清除。
17
18
Myelin ovoids
Macrophage contains myelin debris, adjacent to normal axons with thick & thin myelin 19
5
基因组DNA 蛋白质合成 调节过程 炎症反应
有控降解,电泳图谱呈梯状 有 受基因调控 无,不释放细胞内容物
An overview of neuronal degeneration
6
Images of cortical neurons.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top), normal neurons (bottom)
10
Axon (Nissl) Reaction - chromatolysis
中央Nissl小体溶解,神经细胞肿胀,胞核偏位, 12 大量游离核糖体 Nhomakorabea于细胞周边部
⑴ Waller变性(antegrade Degeneration) 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损伤后, 由损伤部位向终末方向进行的顺行 性变性叫Waller变性。
在幼年动物发育早期,去神经支配往往导致 神经元的死亡。
27
2. 逆向跨神经元萎缩 (Retrograde transneuronal atrophy)
神经元由于丧失了它的靶组织而 出现的萎缩现象。 染色质溶解(chromatolysis)或逆向细胞 反应(retrograde cell response): 在损伤的早期,神经元表现为尼 氏体分散,细胞核呈离心圆状,神经元 胞体增大。
变性。
24
2. 逆向跨神经元变性 (Retrograde transneuronal degeneration) 由于丧失神经元支配的靶组 织而使该神经元发生逆向变性或 死亡。
25
26
(二)跨神经元萎缩 (Transneuronal atrophy )
1. 正向跨神经元萎缩 (Orthograde transneuronal atrophy) 由于丧失了传入神经纤维而使神经元发 生萎缩。
13
Waller变性模式图 (采自Escourolle)14
损伤轴突的形态学变化:
线粒体在轴突断端和郎飞结处堆积; 轴突肿胀,线粒体、神经丝和微管等细 胞器均发生分解; 轴突外形呈串珠状改变; 轴突断裂成碎片,被吞噬清除。
15
Ovoid formation in Wallerian Deneration
新芽生长,直至与原靶组织恢复突触性联系
32
神经纤维再生模示图
33
切断的神经纤维能 产生数十条新芽, 这些新芽进入不同 的远侧端神经内。
34
三、再生物质的胞体合成与轴浆转运
(一)即早反应基因与胞体蛋白质合成 即早反应基因(IEGs, immediate earlygenes) ,又叫第三信使,存在于神经元胞 核内的c-fos、c-jun等,它们可在受到各种 刺激和损伤后30-60min内被激活;它们所 表达的Fos 和Jun能结合靶蛋白基因中启动 子的相应位点,触发靶蛋白的基因表达, 导致新的蛋白质合成和结构功能的长时程 变化。
29
30
第二节 神经元的再生
Regeneration of neurons
一、再生(regeneration)的概念 主要是指神经突起,特别是轴 突的再生。包括受损伤的神经元轴 突生长,并与变性前的靶组织重新 建立连接形成突触结构,恢复生理 功能。
31
二、再生的过程
损伤(不严重未导致胞体完全变性) 10h 再生性变化(近侧端形成生长锥) 24h 多条新芽沿着残留的神经管膜生长 Schwann细胞在管内增殖,形成Bü ngner带
42
(二) 轴突髓鞘化与胶质瘢痕形成
神经膜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轴突髓鞘化 形成新生郎飞节 Schwann cell :多个细胞依次包绕一根轴突 少突胶质细胞:一个细胞包绕多根轴突 再生过程中增殖的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串联成Bü ngner带,使外周再生轴突的生 长有路可循。
43
21
22
三、神经元变性引起其它神经元 (靶组织)的变化 (一) 跨神经元变性 (Transneuronal degeneration)
跨突触效应(trans-synaptic effect) 失去正常传入神经(input) 或靶组织 (target)的神经元发生萎缩或死亡的现象。
23
1. 正向跨神经元变性 (Orthograde transneuronal degeneration) 失去传入神经支配而引起神经 细胞死亡的现象称为正向跨神经元
45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再生的因素
周围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纤维 髓鞘 Schwann氏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多包一 一包多 形成Bü ngner带 不形成Bü ngner带 分泌促进性NF: 分泌抑制性NF: NGF, BDNF, GDNF GIF NI-35,250 基膜 有 无 胶质瘢痕 无 有
层粘蛋白(laminin, LN) 纤粘蛋白(fibronectin, FN)
□氨基多糖(glycosaminoglycans)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
50
基膜分为电子密集的基板层和透明层, 它由多种蛋白聚合而成,不易被吸收。 外周神经受损时基膜的作用: 为再生的轴突和神经膜细胞提供一个 脚手架,使轴突的生长锥能找到最适的基 质黏附信号而定向延伸。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基膜分布: 室管膜、脑膜、视网膜内界膜和血管外周
胶质瘢痕形成:
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最易反应性 增生,形成胶质瘢痕,使已迷路的中 枢再生轴突难以顺利延伸。
44
(三) 分泌促进和抑制性神经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膜细胞能表达 有助于神经再生的促进性神经因子: NGF、BDNF和GDNF等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泌 抑制神经生长的抑制性神经因子: GIF、NI-35和NI-250
⑵逆向变性(Retrograde Degeneration) 外周神经纤维的轴突损伤可导致 与之连接的神经元胞体萎缩,损伤 严重将导致神经元的死亡。该现象 叫逆向变性。 对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取决于轴 突损伤的位置、损伤的性质等。
20
支持侧支(Sustaining Collateral)
如果神经元除被切除的轴突外,尚有 完好的未受损伤的轴突侧支投射(collateral projection),即使当受损轴突的细胞质大部 分都丧失了,神经元也并不出现严重的逆 行性变性。 这种由于存在侧支投射,在轴突损伤 后使神经元存活的现象叫做支持侧支。
第六章 神经元的变性 与再生
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Neurons
1
掌握要点:
1.概念:Waller变性、逆向变性、 支 持侧支、跨突触效应、正向跨神经 元变性 、逆向跨神经元变性 、正向 跨神经元萎缩 、逆向跨神经元萎缩 2.神经元对轴突再生的调节 3.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再生的因素
40
小胶质细胞的防御效应: 1.含有细胞毒性酶→消灭微生物、吞噬 崩解细胞的残屑 2.分泌细胞因子→恢复内环境稳态、促进 神经再生 3.形成免疫静息性的巨噬细胞网络→监视 和调节免疫功能、连接脑-血脑屏障-免 疫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