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元素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元素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元素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元素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重、难点: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教学设计:利用图片、资料、教师讲解与引导使学生理解元素概念。

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链接动画:元素与原子的关系。]目的:由事例总结出原子与元素的关系。

创设情景: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二氧化碳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请说出你知道的化学元素名称。

学生回答:略。

新课启导:板书:(一)认识元素的存在

创设情景展示“加碘食盐”的口袋,富硒康的标签、钙尔奇、等包装,请说出分别补充什么元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化学元素还存在于各种物质中,如农业上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分别含有什么元素?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小结:通过以上事例可知,人体健康需多种元素,化学元素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元素存在于各种物质中。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请同学们查阅课本P7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

学生阅读1:图4-4。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链接图片:地壳中各种元素含量(质量分数)。]目的:直观地了解地壳中各种元素

的质量分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这是指质量分

数还是体积分数?(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一只羊,两只龟,三头驴,放在铁锅中加钙煮。)教师提问:知道了地壳中各元素的分布,我们再来探究一下生物体内各元素含量的分布。能否猜想一下,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什么?从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上来考虑。

学生回答: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是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能是这两种元素中的一种。

教师鼓励。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想一想,怎么记住前三位。

学生阅读2:资料,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并交流记法:(氧探亲)氧元素最多,碳元素其次,氢元素第三。

学生活动:取出原先准备的各种商品的标签,查阅各商品中各元素的含量。(培养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元素呢?

复习并填表:

学生总结: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质子数为1的3种氢原子都是氢元素,同理氧元素的质子数都是8,表中有两种氧原子,碳原子有3种,共同点是质子数都是6,即核电荷数是6。

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呢?

[链接动画:元素。]目的:帮助学生归纳得出元素的定义。

[板书]:(二).元素

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忆原子量的比较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是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

(2)“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教师活动]:展示写有常见27种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应的小黑板。

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及用法。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解,阅读教材第75页小注,分别读出元素名称,注意元素符号的写法,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

[链接动画:元素的分类。]目的:了解元素分类的依据。

[讲解]: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经超过两千多万种,然而到目前我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两千多万

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的。[讲解]:元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就象英语中字母和单词的关系,又象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又好比砖头黄沙等建筑材料与各种高楼大厦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中都含有氧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是什么类别?

学生回答:氧气是单质,二氧化碳是化合物。

[讲解]:因此,任何元素都有两种存在形态,即单质和化合物形态。

[板书]:2元素的存在形态:单质和化合物形态

3.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1)表示氢元素。

(2)表示一个氢原子。

如2H则表示两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

[讲解]: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科有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同学们记忆、理解情况,完成下列习题。[练习]:1.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说明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2)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2.下列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改正过来。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了解从文字的偏旁知道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三)总结、扩展

1.元素是具有系统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几种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主要是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四)元素周期表简介[链接动画:认识元素周期表。][链接扩展资料: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目的:初步了解周期表及其发现史,初步体会科学研究中分类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我们要到超市里去买饼干、毛巾,分别要到什么部门去找?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元素也跟超市里成千上万种元素一样,也是有规律的有序排放的。

活动与探究1:查看后面《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说出从表中得到的信息。

板书小结:1.7个周期,16个族(18个纵行)

2.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对于原子来说)活动与探究2:P76-77

小结:每一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作业:P77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一)认识元素的存在

(二)元素

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存在形态:单质和化合物形态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

(三)总结、扩展(四)元素周期表简介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实行简单的计算,并做到格式规范。 学习导航: 一、课前自主学习、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计算:18克水通电分解,能够得到氧气和氢气各多少? 二、导入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能够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有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能够增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实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 三、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升 学点一:利用化学方程式实行相关的计算 例1:加热6克KMnO4,可得氧气几克? 1、设未知量; 2、准确写出方程式并配平; 3、找出相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写出答案。 练一练:工业上用煅烧石灰(CaCO3)可制生石灰(CaO)和CO2,如要制取10吨氧化钙,需要CaCO3多少吨? [练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三、课堂小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四、反馈练习: 1、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和生成物质量比是____________ 2、3克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等质量的物体使之完全反应,得到O2最多的是( ) A、KClO3 B、KClO3和MnO2混合物 C、HgO D、KClO3和KMnO4混合物 4、现有H2和O2共10克,点燃使之充分反应,生成7.2克水,则反应前O2质量可能是( ) A、0.8g B、3.6 g C、6.4 g D、9.2 g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O2 (1)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制8克O2,最少需要KMnO4质量为________g。 (3)该反应完全后,剩余混合物中,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6、原煤中含FeS2,与O2高温下生成SO2和氧化铁,SO2污染空气。 (1)FeS2和O2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燃烧含FeS2 5.7%的原煤1000Kg,能产生SO2_________Kg。 7、(课后思考) 有一种含CaCO3和CaO的混合物,其中Ca%=50%,取此样品16克,高温煅烧后,剩余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Ca(OH)2,则Ca(OH)2质量为 A、3.7g B、7.4g C、14.8g D、22.2g 5.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6. 12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课堂小结: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分析

九年级化学全册734几种重要的盐学案(无答案)沪教版

第7章第三节几种重要的盐(第4课时) 【学习目标】1. 知道一些常用的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2.铵态氮肥的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 【学习重点】铵态氮肥的性质和使用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回顾与交流 【旧知回顾】: 1、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如能发生 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不能反应,说明理由。 (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3)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4)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2、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下列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两两之间是否能发生反 应,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 【新知导学】: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氢铵;硝酸铵;硝酸钾; 碳酸钾;尿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2.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等营养元素。 3.依据化学肥料中含有的植物营养元素,可以把化肥分为、、、等。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自主学习教材P57—59,完成下面内容 1.几种主要的化肥

(1)氮肥:能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叶色。 ①铵态氮肥:、、、。 ②硝态氮肥:等。 ③有机氮肥:等。 你知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吸收、利用氮气吗? 你知道“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吗? (2)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主要化肥:磷矿粉(主要成分),钙镁磷肥(主要成分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3)钾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 主要化肥:、等 (4)复合肥料:含有营养元素的化肥。 主要化肥: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和等。 (5)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锰肥、铜肥、锌肥、钼肥等。 2.农家肥与化学肥料的比较 农家肥料:含营养元素,但营养元素含量。 肥料 化学肥料:营养含量,见效快,但营养元素, 容易使土壤遭破坏,湖泊容易受污染 3、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肥料的重要性讨论 活动二、铵盐与铵根离子 (1)铵根离子的检验 方法一:将固体与消石灰混合,研磨,如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含有铵根离子。 NH4NO3 + NaOH == (NH4)2SO4 + Ca(OH)2 == 方法二: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说明含有铵根离子。 其原因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元素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九年级化学上册4.2《元素》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元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学法点击】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概念: . 金属元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丿非金属元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有气体元素: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女口:_____ 表示两个氢原子 写出下列符号的含义: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 20 2 _______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_______________ 2H2 ___________________ Cl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 ________________ ,4Fe ___________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元素》精品教案

课题3 元素 教学目标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雅思实验学校化学组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处理的:[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课前预习】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情境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 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 二、自主探究: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格二 【填空】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这样的原子都是。 2.原子中的都是6,而、不同,是不同的。 【归纳】元素概念:具有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阅读】P73图4-4资料,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为、、、。 【思考交流】1.根据P73页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结:反应前后,分子,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原子元素 区别 联系 知识点二:元素符号 【阅读】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 【填空】 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书写:“一二”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 (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Fe表示;也可以表示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元素 (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 2.元素分类:元素(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稀有气体元素 【思考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知识点三:元素周期表 【阅读】课本7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8、9、10三个纵行),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共有16个族。每一横行随着的递增,开头是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元素,结尾的是元素。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_________, ________ 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3.从一个元素符号图片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以铁为例)元素名称;元素的种类;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原子核电荷数;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学案 新人教版 (I)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核电荷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不同,即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初步了解科学思想和方法。 【学习重点】 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正确书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 实用文档

1.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及联系。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一: 1.根据元素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6的原子,与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7的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原子、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6的原子和质子数为8电子数为6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小结: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2.阅读教材P 73~P 74 ,了解元素在地壳及生物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3.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微 小结: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宏观( ) 物质 元素 微 分子 微观( ) 原子 练习一: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微观具 有相同 的 观 (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水 氧气 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 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 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42元素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4.2 元素 目标要求:1、了解元素概念;2、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3、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4、认识元素周期表,并能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 学习重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 方法导航: 1、自学阅读,交流合作:元素是:;比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 数都是8,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元素;核电荷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元素;同样,核电荷数都是6的碳原子统称元素。 2、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 3、元素符号的意义:、 。 4元素周期表有:横行,纵行。每个横行叫一个: 每个纵行叫一个:。元素周期表按顺序给元素编号, 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核电荷数在上相等。 尝试练习: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 中子数不同,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硅, B 铁, C 铝, D 钙。 3、写出氮、氯、硫、磷、铜、金的元素符号:、、、、 、; 疑难感悟、交流合作: 1、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为什么不能说水(Η2Ο)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构成? 。 2、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不同点使原子的() A 电子数, B 中子数, C 质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3、喝牛奶可以补钙,这里“钙”是指() A 钙分子, B 钙原子, C 钙元素, D 钙单质。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Η, B О2 , C Нe , D Ν。 5、写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意义:① Fe : ;② 2 Fe: ③ 2Ν: . 6、认真阅读化学元素周期表,背诵前18号元素,①默写它们的名称和符号: 。 ②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完善作出过重大贡献,请你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科学家的名字:。 ③查表找到碳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表中不同元素最根本的区别是:;⑤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自我总结,相互交流,分享收获: 。 小技巧(元素符号巧记法): H氢、S硫、氯Cl铜Cu 。Ca钙、Na钠、铝Al、K是钾。 氧O、磷P银Ag铁的符号Fe;N是氮、碳是C、镁的符号Mg ;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 合物 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 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 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问题情境: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 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 子、还是…?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阅读:元素周期表。 (2)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 学符号? (阅读:教材73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化学符号) (3)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归纳小结: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练习:教材77页第1、4、5题 问题讨论: 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 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 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在纯 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含两种或两种 以上元素的是。含有氧元素的是。 (阅读教材74页) 讨论归纳: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 混合物 练习巩固:教材77页 第二课时 问题讨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800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